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鏡の中は日曜日》读后感摘抄

《鏡の中は日曜日》读后感摘抄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5-04-03 16:35:31
《鏡の中は日曜日》读后感摘抄
时间:2025-04-03 16:35:31   小编:

《鏡の中は日曜日》是一部描写现代日本社会中人际关系的小说。主人公在一面镜子中发现了一个平行世界,里面的一切都是他梦寐以求的。故事通过镜子中的世界反映了主人公内心的欲望和迷茫,同时也反映了现实世界中的种种困境和挑战。整个故事充满了幻想和现实的对比,引人深思。

《鏡の中は日曜日》读后感(篇一)

想了想应该在书评区说一下。

我在每章标题对《Carona》一诗的引节是基于北岛的翻译改动来的(虽然不是很想提北王二人对该诗的争论),为了压字数和ian的韵进行了调整,对原诗结构有一定破坏,这点需要注意,在翻译时非必要不提倡。 鏡の中は日曜日(镜中是星期天/Im Spiegel ist Sonntag) 夢の中は眠っている(梦里有处睡眠/im Traum wird geschlafen) 口は真実を语る(我们口述真言/der Mund redet wahr)

日曜日的问题之前无忆老师也说过,翻译成星期天无论如何也没有日曜日那种镜中映出影像的感觉,想起“日日是红日”(日々是紅日),我后来想了个“镜中日是星期日”,但又觉得太过赘余,反倒不如原有的处理了。至于翻译成礼拜日是绝对不行的,平白增添了一分宗教意味。 “梦里有处睡眠”是对“梦里有地方睡眠”进行的修改,但看日语原文的っている,更像是说整个第二章剧情都是正在进行中的一场过去与现在的幻梦。这里无论是北岛“梦里有地方睡眠”还是王家新“在梦中是一个睡眠的屋”(很明显是从英译来的)都不合适。再看策兰的“im(in dem) Traum wird geschlafen”,wird是第三人称现在时态,geschlafen又是schlafen的过去分词,直译过来就是“在梦中正做着过去的梦”,再回首看去就不能不感叹殊能将之想法的精妙。但翻译却犯了难,要怎样在同一句同时表现出这种“过去”和“现在”呢? “我们口述真言”同样是对“我们嘴说真理”结合日语原文的修改,略有些解答篇“我们说出真相”的意味在里面,唯有这句处理私以为错误小一些,但按日语或许又该把“我们”的主语删去,“嘴说实话”的翻译太白,最好还是不予取用。这里的分岔在于把德语的der mund解释为人的代指“我们的嘴”还是单纯的The mouth。

1/5页

《鏡の中は日曜日》读后感(篇二)

似乎每次殊能将之都会在小说里加入特别的设定,这本也是如此。在小说前面的几十页,本书的主角——“名侦探石动戏作”就被人干掉了。那没有侦探的推理小说要怎么继续呢?这倒是不成问题——倒叙。

先大体概括一下故事。石动收到某出版社的委托,对14年前发生的“梵贝庄杀人事件”进行重新调查。但是这起事件有些特殊,是已经退隐的名侦探水城优臣已经侦破的案子,还被人写进了系列侦探小说,石动本人就是水城优臣的粉丝。梵贝庄本身也是造型奇特的建筑,结构类似于法螺,当年的死者是从2楼摔入楼下中庭,身上插着匕首,身边洒满大把的钞票(钱是他自己的)……。种种原因之下,石动接受了委托,在夏日炎炎里赶往镰仓再调查“梵贝庄事件”……

本书的结构算是比较奇妙的。一开始是某角色主视点的叙述,不过看过几本叙诡的人马上就会意识到这里面的问题——这么老套的诡计?还和某部作品撞车?这也太明显了吧?

当然,这很明显是个叙诡,作者似乎也没打算隐瞒太久,在几十页以后就自动说明了真相。本来冲着叙诡来的读者要失望了吧……不过书还刚开了个头,后面就进入了倒叙环节。

倒叙部分也分成两条线索,一是“被杀害的名侦探”石动戏作在几天前对当初事件相关人员的调查活动,二是14年前水城优臣最初进入梵贝庄,破案的经过。但在小说里呈现的线索二并不是真实事件的还原,而是根据当年事件写成的推理小说,也就是——“作中作”。

两条线索齐头并进,一方面14年前的案件正在发生,另一方面石动在对相关人员再次拜访,感觉有点奇妙。

倒叙部分完了以后,进入了第三部分,也就是揭示真相的篇章,是某位角色的“手记”。

主视点、双线、作中作、手记……喜欢看叙诡的人开始兴奋起来了吧,这样的结构不设置几个叙诡的简直是暴敛天物啊!写出过《剪刀男》那样名作的殊能将之,会只在开头丢下一个叙诡就草草收场吗?……当然不会。最初的那一个,只是个幌子,真正的叙诡隐藏得很好,而且也不止一个。虽然都是耳熟能详的诡计,但包袱突然抖出来的时候,还是相当令人意外的。

虽然说起崩坏性方面令人满足,但本书的缺点也很明显。300多页的单行本,才死了两个人,而且最初那个不算谋杀,真正的“梵贝庄事件”里面只有一个人遇害……用来填充内容的多是些调查过程和东拉西扯(其实包含不少伏线……)。对于“XX庄”这样的推理小说来说,连续发生的杀人事件是不断吊起读者胃口的必要手段,如果没有更好的方法替代,容易让读者丧失耐心。虽然本书在结构上做足了文章,目的之一应该也是想打破过于沉闷的节奏,但是做得依然不够好,扣一星。

2/5页

《鏡の中は日曜日》读后感(篇三)

是不是应该先留几行避免泄底?

是不是应该先留几行避免泄底?

是不是应该先留几行避免泄底?

是不是应该先留几行避免泄底?

是不是应该先留几行避免泄底?

是不是应该先留几行避免泄底?

是不是应该先留几行避免泄底?

是不是应该先留几行避免泄底?

是不是应该先留几行避免泄底?

是不是应该先留几行避免泄底?

是不是应该先留几行避免泄底?

是不是应该先留几行避免泄底?

如果说《剪刀男》是在玩“凶手”与“女”的兼容性,把“男”放在题目里;这一本就是在玩“侦探”和“女”的兼容性,把“女”从名字里盗走。 对于鲇井郁介而言,“女”似乎是难以与“侦探”并存的,与人恋爱结婚的是“女”,作为侦探的是“水城優臣”,“女”的部分“女性”“美貌”“魅力”是水城優姫的表象,“侦探”所需的“才能”和“智慧”才是其人的本质。对他而言,侦探永远是“水城優臣”,而“女”是要抹除、删去的,要杀掉的是有“女”的“水城優姫”。 对瑞门诚伸而言,虽然他是相对被动的,但在他对水城優姫产生兴趣时,似乎并没有把“有魅力的女性”与“有魅力的侦探”进行区分,他感兴趣的就是那个人,不需要区分“女”与“侦探”。大概因此,水城優姫也会喜欢他。 无论瑞门诚伸有何想法,因为社会习俗,他成为丈夫还是像一把刀那样把“女”与“侦探”分开了,“女”成为家庭主妇,“侦探”被抛弃。从读者角度看,结婚实际上将水城優姫一分为二,“女”在瑞门诚伸身边,割舍掉的“侦探”留在鲇井郁介那里。 对水城優姫而言又是怎样呢?她当然没有被一分为二,从自己的角度看,自己就是自己而已,自己喜欢瑞门诚伸,自己决定了接下来的生活。“女”与“侦探”,“智慧”“才能”“相貌”,连同“吸烟习惯”都是自己。决定戒烟的也是自己。 可真的如此简单吗?

也许鲇井郁介只是在撒谎。 他也没有把“女”和“侦探”区分,从一开始迷恋的就是水城優姫整个人。他明白自己作为“男人”不合水城優姫的胃口,无法达成亲密关系,便换一种方式,声称仰慕的是智慧和才能,将水城優姫称为“侦探”,自己要求成为“助手”,作为“助手”而非“男人”,与水城優姫形成另一种亲密关系,留在其身边。恋爱关系不成,就退一步,侦助关系吧。说谎说得久了,连自己也骗了……

至于石动戏作,这家伙是吉祥物吧。(他跟助手关系也……石动出门工作受暑热,助手在窝歇息享清凉,还得石动拿尺子戳一戳才爬起来上茶。安东尼奥护着他家侦探,搞不好因为这种冤大头老板除了石动戏作难找第二个……)

3/5页

《鏡の中は日曜日》读后感(篇四)

已经很久没看到“情感线”这么对我胃口的推理小说了,突然就很想讲一讲什么是“棋差一招的BE感”,以及这本水平有限,诡计抠脚,布局诡异的作品到底靠什么吸引到了我。 . 以下内容强【泄底】,慎重围观,【主观性】极强,只在乎诡计的推批退散(为推批好)。 . 鲇井郁介是水城优臣的助手,为水城优臣在现实中破获的案件书写了许多许多本推理小说,塑造了一个无比强大的名侦探形象,这个形象是他作家的精神寄托,也是鲇井本人的灵魂寄托,可在最后的案件中,水城的推理出了错。名侦探可以出现推理错误吗?是因为推理错误,他的名侦探生涯才就此终结的吗? . 时间回到鲇井初次与水城优姬相识,被女侦探的才能与智慧所吸引的男人不请自来地成了她的助手,跟随她破获大大小小的案件,羁绊随之加深,尸体的惨烈与侦探的耀眼在鲇井的心中留下极为深刻的痕迹,侦探水城在鲇井的心中终被神化,是遥不可及的高岭之花,也是不灭的信仰。 . 可这份信仰,这份羁绊与夙愿终究被打破。在梵贝庄事件中,“神”化为了“人”,她遇见了那个软弱的男人,轻而易举地就被吸引,甚至忘却了自己的“职责”。名侦探可以出错,可以化身正义之锤斩杀凶手,甚至可以在最终案中惨烈地死去!但名侦探怎么可以选择成为一个普普通通的女人?! . 鲇井郁介的悲剧就是从此刻开始的,被抛弃的助手连存在的必要都没有了,所以他想到了报复,他写的每一本书都是对她的报复,去除掉水城优姬中属于“女”的部分,化身为“水城优臣”,那么她是不是可以继续完美无缺? . 报复也只是一时的,真正面对优姬是他依旧虔诚而期待,或许这些年书写着她的故事,那些美好的记忆早已扎根在了他的灵魂深处,所以哪怕被“背叛”,怀念也依旧大于难过,名侦探的终章止于退隐,余下的助手的终章又该停在哪里?如果这些作品得以传世,那么就连死亡都不是终结。 . 而从水城优姬的角度,这一切却实在是大不相同。侦探行业是她的才能,她的爱好,但也始终是“不务正业”。人之所以为人,理应有着光辉的一面,以及晦暗的一面,生存就伴随着欲望,欲望催化着爱意,35岁的她遇见23岁的诚伸,就好像收获了新的生命,所以抛弃一切过往,过往的经历是不是也只是为了此刻的相遇种下的伏笔。 . 所以哪怕诚伸如今罹患阿兹海默症,也并不是什么行尸走肉,爱意足以填满他们琐碎生活的一切缝隙,“他还是人,他还活着,握着他的手还能感到温暖”,哪怕只有这一点,诚伸的存在也比那个心中只有“名侦探水城优臣”的助手强过百倍。选择成为“人”,是彼时还是名侦探的水城优姬做过最正确的决定,没有一丝一毫的后悔。 . 文字确实是无法准确表达这本书的情感线给予我的悲剧感战栗的,曾经志同道合的伙伴背道而驰的画面满怀着壮烈,但其实也有几个剧情安排让我有一些些的不满。 . 比如鲇井选择了“助手杀死名侦探”作为现实故事终结这一点,不太符合我对于鲇井的“臆想”。再比如当优姬反问鲇井“水城优臣”是谁时,我曾以为优姬从未阅读过鲇井的作品,也再也没有关注过“侦探过往”相关的东西,结果只是在嘲讽鲇井而已。所以说这份BE感“棋差一招”,达不到轰轰烈烈的程度。 . 侦探与助手的关系真的是非常值得所有推理作家去探讨的内容!侦探的末路也是!世界上的感情并不只有那么几种,我真的很想看到各种各样的情感线!哪怕前期案件剧情看到死鱼眼的程度也值得!

4/5页

《鏡の中は日曜日》读后感(篇五)

惊闻殊能将之逝世,无以纪念,只将多年前写的一篇粗浅书评稍作修改,搬到书的条目下来。殊能将之寡作,作品也称不上惊世骇俗,但这本《鏡の中は日曜日》却是我第一本真正从头读完的原版推理书,也给我带来了巨大的快乐,使我事隔多年重拾推理后为之写下了第一篇长评。

文中关于叙诡的论述及“读后感的感”是2007年时的观点,现在看来颇多幼稚、无知之处。虽然难为情,还是决定留着不删,这样能让自己从中看到作为读者的自己的成长和变化。

49岁的殊能将之正当盛年,若能笔耕不辍,想必也会有令人惊喜的成长和变化。扼腕。

一语点评:

揉合本格推理与叙述性诡计的一次有益尝试。

作者简介:

2007年通过路人甲兄的介绍,我认识了殊能将之及他的作品。而早在1999年,他就已经是日本本格推理界的一大收获。

殊能将之,笔名出自《楚辞》的天问篇,1964年1月19日出生。从名古屋大学理学部中途退学后,曾就职于某出版制作公司。辞职数年后,在1999年凭借处女作《剪刀男》获得第13届梅菲斯特奖,至今仍被视为历届获奖作品中的最高杰作。并与其后第14届获奖作品--古处诚二的《UNKNOWN》一道,合力扭转了外界认为梅菲斯特奖问题作频出的“不良”印象,令本格推理重新占据了该奖项的主流。之后,他基本以每年一部作品的速度,陆续发表了《美浓牛》、《黑佛》、《镜子里是星期天》、《樒/榁》、《恐怖孩子王》、《合成兽的新城堡》。

故事简介:

现实存在的名侦探水城优臣,凭借卓越的推理才能解决了数起疑案,其助手鲇井郁介将这些真实案件以小说形式发表,一时间名声大噪。然而,以14年前发生的真实案件为蓝本的《梵贝庄事件〈水城优臣最后一案》虽已完成解决篇,不知何故却无尾而终,至今未能成书。而且解决篇中所提示的杀人动机实在太过离奇,不能完全令人信服。这种种疑点促使嗅觉敏锐的某三流编辑找到私人侦探石动戏作,邀他重新调查14年发生的那桩真实案件。若能一举推翻当年的结论,必能引起极大的轰动。

法国著名象征主义诗人马拉美的狂热爱好者——瑞门龙司郎,所居私宅名曰“梵贝庄”,宅内有一座只能从二楼走下去的中庭。1987年,一位出席星期二亲睦会的律师,在深夜被刺死于中庭,尸体旁散落着15张一万日元的纸钞。中庭里的奇异景观、法语诗的韵脚、律师、刺杀、15万日元……名侦探水城优臣把这些看似毫不相关的事物巧妙串连在一起,举手之间破解了奇案。14年后,石动戏作通过对当事众人的探访,发现了新的线索。新的真相逐渐显山露水,14年前的结论已摇摇欲坠。

然而,只因某登场人物的一句话,顷刻之间一切事象都被反转。真相之外的真相,解决篇后的解决篇!

关键词:

1、作中作

小说之中又包含了一部小说,是为作中作。单把《梵贝庄事件》提取出来,本身就是一部相当不错的本格推理,尽管确实动机罕见(说服力不够强),而且需要大量相当“冷”僻的知识。另一边,石动戏作的再推理亦颇具功力,无论推导过程还是信服力都丝毫不亚于(甚至胜过)作中作《梵贝庄事件》的解决篇。读者面对这两个结论,判断孰是孰非时,已是饶有兴趣,欣喜不已了吧。

但是,千万不要忘了小说的书名并非《梵贝庄事件》,而是《镜子里是星期天》。当点点滴滴的描述、伏笔、线索最终收为一束时,本作的真相便呈现在读者眼前。此时,我们不得不在向“作中作”表示敬意的同时,赞叹“本作”更是精华之所在!当然,我想不感惊喜反觉惊怒的读者大概也不在少数。

2、三层构造

接关键词1。《梵贝庄事件》里的侦探水城优臣(14年前)的推理为第一层,侦探石动戏作(14年后)的推理为第二层,全书最后的真相为第三层,是为三层构造。或者更简单地说,是两代侦探对同一案件的“推理对抗”,牵引出了隐藏在案件背后的另一个真相。

小说本身也分为三个章节。

第一章,一个明显是智障者的人物以第一人称描述身边发生的事,其中又莫名其妙地夹杂了一段又一段《梵贝庄事件》的原文,让读者如入五里雾中,同时又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恐惧,不得不说这在氛围的营造上颇具效果。而到了本章末尾,竟然是石动戏作被杀,这时读者恐怕已晕得不是一点半点了。

第二章,以过去时态,夹花式地来一段石动戏作的调查后、再给出一段《梵贝庄事件》的原文,从而逐步形成两代侦探的“非正面”对抗态势,同时第一章中所呈现出的谜团也开始拨云见日。当事态以时间顺序发展到与第一章结尾相重合时,第二章便告结束。

最后,则是让人惊讶又惊喜的第三章。为避免泄底,对第三章不作解释。

3、叙述性诡计

近年来,叙述性诡计在推理小说的运用似有大行其道之势。我最近读了5本推理小说:殊能将之的《剪刀男》、麻耶雄嵩的《鸦》、筒井康隆的《劳特瑞克庄事件》、加纳朋子的《魔法飞行》和这一本《镜子里是星期天》。其中居然有4篇不同程度地使用了叙诡。

虽没做过调查,但欧美推理运用叙诡当早于日本。其实阿婆的《罗杰疑案》就是一部典型的代表作。在日本则以折原一为主要代表。

叙诡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人物混淆:即让读者误认为A是B,从而把读者引导至错误的方向。

2)性别混淆:根据文中对人物的描述,A怎么看都是个男人,然而……这里我插一句,这个诡计在中文小说里不好用啊。

3)时间混淆:当看到8月12日这样的日期,你一定要小心了,这到底是哪一年的8月12日?

4)空间混淆:同样是森林,你得搞清楚究竟是大兴安岭还是西双版纳。

5)人物关系混淆:父女、夫妻、母子、还是姐弟?

6)隐身人:客厅里到底有几个人?两个还是三个?

7)分裂人:喂喂,那边的同学,你不要自言自语,又不是在说单口相声。

8)作中作:为免炸伤读者,不作解释。

许多叙诡推理小说不只用到一种形式,往往是几种形式的结合,而这部小说则非常简单,只用到了其中一种。折原一的首作是在1988年左右发表的,到1999年为止,已有不少作家都尝试过叙诡。即便如此,殊能将之的处女作《剪刀男》以及这一部作品,仍让人不感厌倦。我认为最大的两点原因就在于其结构的新颖和本格推理元素的注入。

折原一的中后期作品尚未拜读,无法作评,单以早期两部倒错系列而论,由于只有叙述性诡计,缺乏本格推理的元素,使得小说本身略显单薄。趣味性确可打满分,但除此再也找不到其他亮点。而站在“巨人肩膀”上的殊能将之,则将本格推理元素辅以叙述性诡计,揉合出了两部优秀作品,可以说是做出了一次大胆而颇有成效的尝试。尤其是后者《镜子里是星期天》,在已经有一部类似作品的情况下,仍敢于再次挑战读者和自己,确实需要极大的勇气。

4、UNFAIR

大多数叙诡推理小说,或多或少都让读者感到不公平。不过,“不公平”感的产生多半是因为在阅读前不了解作品的性质。当读者知道这是一部叙述性推理小说时,会发现其实作者还是很公平的。至于了解了还是被骗,只能说读者还不够仔细,或者是作者的手段实在太高明。

然而这部作品却有一处误导极为不公,基本上读者没可能在真相揭晓之前做出正确猜测。将来译成中文时,在这一部分的处理上也会面临极大的困难。

题解:

不太能理解这个书名。书名的日语是《鏡の中は日曜日》,镜子成像是左右相反的,而“日曜日”这个三个字即使颠倒左右,形态、意思也不变。似是暗指:作中作《梵贝庄事件》书里书外的两位侦探各自的推理,犹如镜子两边互相映照的实物和虚像。除此之外,找不到更好的解释。也许讨论书名的意义本身就是一件没有意义的事情。

添足一笔:

虽然《剪刀男》写作在前,但阅读时,完全能以《镜子里是星期天》→《剪刀男》的顺序来看,而且个人感觉效果更佳。但是《樒/榁》必须放在《镜子里是星期天》之后阅读,切记切记!

读后感的感:

写书评是为了什么?我想一般的回答是:

1、与人分享读到了一部优秀作品时的喜悦之情。

2、尽可能将自己读过的优秀作品介绍给其他同好,避免大家在一大堆良莠不齐的作品面前难以选择、或选择错误。

3、用自己的感受来评判作品的优劣点,把“什么样的作品才是好作品、才是我们最想读的作品”的信息传达给辛苦的原创者。

那么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吗?

想与人分享喜悦,可是很多作品能读到的人不多;想把读过的优秀作品介绍给同好,可是上哪儿才能买到这些书?推理小说书评有其特殊性,不许泄底是铁的原则,可这么一来,我们真的能做到把“什么才是好作品”的信息准确地传达给那些孜孜以求的原创者吗?

尽管中国的推理书市正在迅速发展,但是如上述的情况不会在短期内改变。

那么我们写书评究竟是为了什么?

最近在神秘联盟看到一贴《新星出版社的邀请》,很欣喜地看到有这么一家出版社愿意主动贴近推理迷,听取推理迷的意见。虽然不知后续如何,但我心里突然有了一个自不量力的念头:通过书评,影响出版社的选择,以期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尽可能多地把优秀作品引入国内。我想出版社其实和大部分读者一样,面对浩翰书海,眼花缭乱,正为不知如何取舍而烦恼吧。虽然个人的书评不可避免地带有强烈的个人喜恶,绝不能代表全体的意见,但至少可以为出版社第一步的鳞选工作带来有益的参考。

如果这样的机制真的能得以运转,那么国内的读者将有更多的机会看到真正优秀的推理小说。而我们的原创者也能开阔眼界,更清楚地认识到不足、更准确地找到前进的目标,甚至还能挖掘出自身尚未察觉的潜能。

我在想,如果有些书评能早点问世,那么当年出版社也许就会选择《全部变成F》,而不是《密室物语》。

也许这只是一个异想天开的幼稚念头,但是不去做就永远也不会有开始。

5/5页

还剩2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