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十角馆杀人事件》的观后感大全

《十角馆杀人事件》的观后感大全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4-13 02:15:28
《十角馆杀人事件》的观后感大全
时间:2024-04-13 02:15:28   小编:

在电影《十角馆杀人事件》中,十位陌生人被困在一座荒凉的山庄内,接连发生离奇凶案。每位嫌疑人都有动机,但真相却更加扑朔迷离。随着调查的深入,谜底逐渐揭开,观众在不断猜测中体验着紧张的悬疑氛围,引人入胜。

十角馆杀人事件观后感(一)

十角馆事件是我正式接触推理小说的启蒙作,也是非常喜欢的一部作品。从得知影视化到影视化完成没想到这么快,而且拍的还不错。这部作品其实是很难影视化的,但导演克服了困难,带来了这部优秀的作品。全集看下来,感觉更像是低成本的试作(低成本却拍的很好),那么无比期盼馆系列后续的影视化。迷宫馆,水车馆,钟表馆和暗黑馆影视化一定很好看!!!

十角馆杀人事件观后感(二)

近期看过原著,发现电影删除了一些内容,但是并不影响体验。演员演技还行吧,颜值普遍一般,配乐太吵,老年人耳朵受不了。再说说影视化对找出真相的帮助吧,其一是给凶手的镜头,不得不承认,认不出是同一个人,但是,没出现范的正脸和特写,台词也少,暗示已经比较明显了。其二,十一边杯子放在一堆十边形里面,还是可以看出来的,不过特写镜头很短,要特地关注才行。

十角馆杀人事件观后感(三)

没看过原作,因为我不太能够接受霓虹推理小说,但最近看微博上都在推本作,吹得神乎其神,作为推理爱好者,正巧今天看到了就点开看看。

先说优点,前四集非常精彩,因为我是重度脸盲加上是重度推理爱好者,本能地认为最可疑的人才是最不可能的人,所以观看体验非常好。虽然演员演技确实略青涩,男演员长相也确确实实有点不佳,但我们推理爱好者还是应该以推理为主,所以看前四集的时候,包括凶手露面的时候还是觉得好绝!

接下来是吐槽:

有一说一,我果然还是高估了作者啊。就,怎么能是随机杀人呢???怎么能是随机的呢?我和我妈一起看的,咖啡杀人的时候,我妈:啊

十角馆杀人事件观后感(四)

没有看过原著,也算是完整地享受了悬疑破案类型片的解密乐趣。

设定是有点像无人生还的,也很明摆着是一个复仇的故事。当然,谁都有可能有动机。但是我刚开始就猜到了凶手,只是觉得频繁拍到他感冒的情节有些刻意。比起其他人,范的氛围感更像是凶手吧。岛上的人一个个离奇死亡,岸上的破案小组也在一步步追寻真相。

直到第四集的结尾处,当被问及他俩的昵称时,我突然完全反应过来了。范!他一定会说自己是范!他的头发被风一吹,他拿下了眼镜,低沉着说出自己的昵称。这一幕对于没看过原著的观众还是有很强的冲击力。原来叙诡的点在这里!

本以为岛上的一家死亡是有联系的,没想到是虚晃一枪。也没想到案子不能算是“破了”,而是凶手的“自白”。

但是whatever,杀人手法和动机也算完整,是一部有观影乐趣的悬疑片。

十角馆杀人事件观后感(五)

看完后想吐槽一下,毕竟是三十多年前的作品,剧版说实话拍的不错,但是手法剧情bug挺多的。

1:按凶手这个来回杀人的频率,根本没什么休息时间,累都累死了,来回这么多趟还没有渔民发现,离谱 2:警方给描写的宛如酒囊饭袋,首先这座十角馆被凶手伯父买下,按道理伯父也属于案件相关人员,有没有人使用之类的不进行调查?一查不就知道凶手借用了吗?还能让他跑了?这伯父也是个冤大头,买了个宅子,就被凶手借走烧了,事后还不找凶手算账,笑死 3:推理研究会的智商低下,也别叫推理研究会了,叫烟酒会算了,不是抽烟就是喝酒,完全没有智商,身边人一个一个死了,还能睡着,睡不着甚至要求吃安眠药睡着,笑死。唯一一个看上去有智商的埃勒里,就剩两个人了还不怀疑对方,直接白给,简直是个大天才,要不怀疑你自己是凶手算了,这么信任对方。。。 4:中村千织也没人强迫她喝酒啊,自己要喝的,你也要怪朋友们,和这种人当朋友简直倒了八辈子血霉,尤其是奥希兹,太惨了,第一个杀她的理由是知道她一定是帮自己女朋友的,不想让她崩溃,也不想被她看出破绽,只能说明凶手已经是个疯批了,根本不是为了女友杀人,只是想杀人的杀人魔罢了。。。

十角馆杀人事件观后感(六)

整体还不错,短短五集,但是短小精悍,故事让我想起了阿加莎的《无人生还》,这个故事可能更强调悬疑吧,并没有让我有种很惊心动魄的感觉,不过我倒也不是追求这种感觉啦。

其实十角馆中死亡事件连续出现算是在我的意料之中,其实刚开始范从十角馆中出现我倒是觉得这个人怪怪的,但是后面这几个年轻人接连死亡渐渐地模糊了我对他的怀疑,他后面拒绝和江南一起进行调查的时候虽然有些突兀但是也没有多想,直到后面他的复仇全部完成以后他把眼镜一摘头发乱蓬蓬的,我才意识到原来他就是岛上的范,这个反转算是个有些妙的设计。其实我更多的还是觉得凶手在这几个人当中,如果真的是中村青司作案未免有点落于俗套了。

范看上去是在为中村千织伸张正义,但其实他才是最自私的那一个,他希望和千织进行地下情,认为这样不会被其他人妨碍,他自以为千织也愿意这样,但其实从小缺少关爱的千织更希望能够在大家面前大大方方地恋爱。在亲情中她就是不被认可的一个,在爱情中她又是被迫藏在人后的那一个,她也曾向范暗示,从小的隐忍让她无法直接表达自己的不满和渴求,最终她做出了那样的放任自己可能会伤害到自己的行为,她需要宣泄,需要释放。

十角馆杀人事件观后感(七)

被誉为最不可能拍出来的推理小说出真人版,而且各推理作家都给予极高的评价。作为把馆系列全部看完的绫辻路人粉肯定是不得不看的。

但是《十角馆事件》大概是十年前看的小说,那个时候也并不关心它是什么标志着日式推理进入“新本格时代”的作品,只是作为有名的系列作一本本读下去。所以其实也不太记得讲了什么。

因此抱着第一次看的心情来看这部剧,真的很有趣。

当初知道要拍真人版的消息,对选角不免有些疑问。为什么推理研究会的选角有好几人都不是我熟悉的,从未看过他们的作品?

在看的过程中也在意着为什么馆内光线那么暗,甚至直到有的人都领便当了我都没记住他们的脸?

当诡计呼之欲出的那一刻,这一切都得到了解答。

女社员急死之谜和火烧蓝馆之谜推动着发生在十角馆内的事件,连续在馆内死亡的推理研究会学生,外部作案还是内部作案无法参透。

十角馆本身独特的结构让诡计有了更多可能性,借助建筑本身的结构创造谜题,也是馆系列的特点。

但最牛的自然还是叙诡的部份。为了完成这个在影像化中难以实现的诡计,官网的cast表甚至只写了推研会的演员名而没有角色名。这个故事最妙的地方就是并非凶手本人藏得有多好,而是由创作者通过文字的独特魅力去实现它。影像化也已经足够努力了,至少没看过原作的人,我想一定会觉得震撼。

更多的内容自然就不能剧透了,请尽情享受被骗的乐趣。

十角馆杀人事件观后感(八)

怎么说呢……把叙诡成功影视化了算是加分项吧,但是硬伤真的太多。

原作本来除了叙诡和故弄玄虚的山庄模式之外真的一无是处。首先杀人动机真的弱得一逼,真有人为了自己的臆想就就非要惨烈地弄死6个好朋友吗?岛国年轻人的心灵状态真是太纤细了吧?然后是这个犯罪手法,真、的、好、累,啊……第一次觉得凶手真的太不容易了,就为了这么薄弱的理由,还把自己给累成狗,到底图什么……整个故事感觉就是作者有了一个非常厉害的诡计,为了突出表现这个诡计,其他的动机啊、手法啊、建筑物设计啊、人物性格啥的都一点不重要了,随便糊弄糊弄就过去了。甚至名字里那个所谓的十角馆,在整个犯罪手法里面的必要性甚至不如柯南剧场版里每年都会毁一个的地标建筑。太多没必要的设定了。最后的泄底纯粹是凶手自白,而对凶手最深的一击并不是“因为误解了社团伙伴们所以自己犯下那么可怕的杀人”,也不是被主角侦探团发现自己的罪行,而是“没能读懂恋人真实的愿望,天人永隔后再无弥补的可能性”……什么鬼?你都不反省一下因为这种莫须有的理由杀了那么多人吗?现在凶手杀人的动机都不讲基本法了吗?!

然后说回来演技,因为都选择不怎么有名的年轻演员的原因,演技就非常普通。其他都可以忍了,但是所有人不分场合的テンシン上がる真的超级别扭,除了埃勒里可以说是角色性格之外,死了三个人后因为一点点推理就高兴得笑起来参与讨论的爱伦坡,和知道整个岛上朋友都死光光了后还能开心地跟范讨论案情的柯南道尔,这种表现太奇怪了,如果是年轻演员对角色理解不到位,为啥导演还不纠正?或者说导演就需要这种奇怪的演绎?(摊手

总之,本来十角馆也是一部历史地位远远大于实际水平的小说,能影视化到这样,也还是不错了。给影视化成功2分,史上最累凶手1分。没有再多了。

十角馆杀人事件观后感(九)

犯罪悬疑剧的新王者:悬疑惊悚的极致体验

这部日剧的确在犯罪悬疑剧领域展现出了很高的水准。短小精悍的剧情、紧张的悬疑氛围以及对人物角色的深入刻画,都使得观众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故事中,不断思考和推理。剧情节奏的快速推进和不断的反转也确实让人欲罢不能,保持着观众的高度关注。公~众~号:精选影视 提供片源

此外,对原著小说的改编也显示了制作团队的用心,使得故事更加适合影视化呈现,同时保留了原著的精髓。这种对细节的把握和氛围的营造确实是日剧的特长之一,能够给观众带来更加真实和震撼的观剧体验。

对于喜欢犯罪悬疑剧的观众来说,《十角馆杀人事件》无疑是一部值得关注和欣赏的作品。它不仅能够挑战观众的智力,还能够带给人们紧张刺激的观剧感受。希望这样的优秀剧集能够继续涌现,为观众们带来更多精彩的故事和难忘的观剧体验。

十角馆杀人事件观后感(十)

今天熬夜看完了《十角馆之谜》电视剧,本来想等六日有空的时候再看的, 但被人推荐后实在忍不住,就今天(准确的说法应该昨晚)一口气看完了

为了好好享受这部剧我还专门买了零食和饮料准备大吃一顿(夸张), 然后正式开始看的时候,没想到下载的4k片源拉了跨,剧中翻译纯机翻,有种毫无逻辑的美。

最后没办法只能再重新下了个1080p画质的片源(下更高画质的话花的时间有点久) ,在这里感谢推理学院的大佬们。

虽然开头有些磕磕碰碰,但正式看起来果然很过瘾, 很开心的一口气看完了,只可惜推理部分没多少,这大概就是“新本格”不走传统路子的特色之一吧

虽然在看之前做足了不被剧透的准备,但还是在找片源的时候被剧透是“叙诡”了,这就导致我在观看这片的时候察觉到剧中角色没有人说过“人数”的时候(入部照片十二人,岛上七人,岛外两人,死了一人,毕业人数不知),一度以为有人冒名顶替了,没想到居然完全相反了。不愧是狗头侦探我呀,永远会踩到最深的陷阱。

最后说下标题吧,虽然说是“攻击”,但实际上是吐槽我在豆瓣看到的一些评论

看完电视剧之后马上来看了眼豆瓣,想着“这么好看应该豆瓣评价很好吧”,然后被打脸了。豆瓣评价感觉有些两极分化,

评分高的人表示“虽然没看过原作,但电视剧好看”,大概给到四五星

评分低的人表示“看过原作,虽然很用心拍,但演员都是新人,这个不好那个不好……”最多给三星

emmm, 没看过原著的人,在看完电视剧考虑评分的时候一般是从后往前推并且采用“减分制”,也就是在心中先给满分再通过不喜欢的地方扣分,比如情节,比如节奏,比如我来会怎么拍等等。

看过原著的人, 在开始看电视剧的时候已经开始评分并且采用“加分制”,也就是原著超级好看,你(电视剧)要从零开始追赶,比如剧情还不还原,比如有没有用我喜欢的演员 ,比如制作组的努力 ,比如有没有像我想的那么拍等等。

一般来说正常的翻拍作品其实不会这么两极分化的,可这部作品就出现了这种苗头,emmm,只能说原著太高,而电视剧中规中矩。

但在我看来,中规中矩就是好!(←被国产改编所害苦了的孩子)

十角馆杀人事件观后感(十一)

【秦昊?你咋变得这么年轻了?】

很失望。

纵然010行人《十角馆事件》的口碑褒贬不一,可是在1987年发表这样一部新本格作品作为自己的出道作,怎么样都是很惊艳了。在看原著的时候就觉得非常适合拍成SP或者剧集,但是没想到最后的表现是这样,真的非常失望。

我当然觉得不一定要找名卡司,可这群青年演员最后所呈现出来的效果就是演技很烂。2017年《无人生还》的SP,还有其他几个莎婆作品的改编,我觉得日版拍出来就是一个笑话,可对着一群名卡司,看到名演员我的心情也会好一点。

原著中的埃勒里非常聪明,但是我不知道为啥望月步把这个角色演得这么讨人厌。艾伦·坡作为大医院的继承人+医学院高材生,极具个人魅力,但是在剧集中,除了判断死亡时间,几乎没有任何推理的点。阿加莎不用说了,除了尖叫+做饭,没有任何担当,长滨祢留这角色,还不如《假结婚》中的受气包。至于范,别提了。看小说的时候就觉得这本书映化最大的bug就是范这个角色出来就知道是谁了,因为两地跑两地都要出现。我想这也是剧集没找名演员的原因,于是找了一个出道没多久的新人。但是我又不是脸盲。于是为了削弱这点的bug,范在十角馆的参与度不高,可在看原著的时候,我就觉得范很可疑。

十角馆的呈现也没有我想象中大气。《十角馆事件》果然很难成功真人化。

十角馆杀人事件观后感(十二)

(欢迎关注辉兔的爱与生活公众号)

《十角馆杀人事件》是由日本推理作家绫辻行人创作的小说,该书是“馆系列”作品的第一部,同时也是绫辻行人的处女作。它还有个漫画版,由清原纮所著。两个版本都没看过,单以这个剧来说,绝对是一部非常精彩的推理作品,堪称又一版本的“无人生还”。

该剧一共五集,目前看了前四集,感觉非常上头,值得好好聊聊这个复杂的团灭案。

先交代一下故事背景,一年前,大学推理社组织酒会,成员中村千织意外身亡。半年后,千织的父亲中村青司,死在了位于角岛十角馆旁的蓝屋之中,一同遇难的还有他的妻子和枝以及佣人夫妇。四人死前都服用了安眠药,佣人夫妇是被捆绑砍头杀死,青司是全身被淋煤油烧死,和枝是被勒死且被砍断左手。刚上岛不久的园丁吉川诚下落不明,至今仍是悬案。

蓝屋和十角馆是青司设计建造的,案发当日红次郎与岛田洁在一起,有不在场证明。事后,红次郎把十角馆低价卖给了范的伯父,范也是推理社成员,于是推理社将要去十角馆进行为期一周的集训生活。成员一共有社长埃勒里、法学部卡尔、医学部爱伦坡、文学部勒鲁和奥希兹、药学部阿加莎,以及范七个人。

从这里开始,故事分为城市和角岛两条故事线,因为前推理社成员孝明没去角岛,但他收到了一封来自青司的信。等他回想起蓝屋案之后,立马跑去找红次郎询问,刚好遇到了好事的岛田洁,他们俩组成了城市调查团。

第二日,十角馆的桌子上出现了五名被害者、侦探和凶手的塑料板,像是七个人要玩一场推理桌游,可无人承认是谁准备的。之后的每一天,角岛接连出现命案,奥希兹被勒死、卡尔中毒死亡、勒鲁被砸死、阿加莎中毒死亡、爱伦坡中毒死亡,从塑料板的提示来看,埃勒里是侦探,范是凶手。

不过埃勒里通过各种分析和案件还原,始终坚信青司没有死,就活在某个隐藏的密室之中,为女儿向他们复仇。他通过咖啡杯的隐蔽记号,真的找到了密室,里面有一具枯骨。

而孝明和岛田洁通过调查分析,初始也怀疑青司没死,之后发现青司对千织并没有那么关心,甚至连葬礼都没有参加。所以孝明和岛田洁大胆假设,千织是红次郎的女儿,那么和枝消失的左手,大概率被青司寄给了红次郎。对此,红次郎也亲口承认,蓝屋按就是青司犯下的罪,他要用这种极端的方式向弟弟证明,和枝永远和他在一起。

如果青司确实已经死了,那么密室里的枯骨就是失踪的园丁吉川诚。换句话说,若红次郎没有不停往返于十角馆的话,那就根本没有外人向推理社复仇,凶手不是范就是埃勒里。

角岛发生大火,警方发现埃勒里有往自己身上淋煤油的痕迹,是侥幸未死的幸存者。当警方询问孝明和恭一在社团的代号,恭一回答了一个“范”,凶手呼之欲出了。

原来范和千织是地下恋人,范是为千织复仇才设计了这场连环杀,利用小艇趁黑往返于城市和角岛之间,还利用孝明充当他的时间证人。其实范在第一集就出了个线索,孝明在收到青司的信时,曾打电话询问恭一有没有收到信,当时被家属告知恭一去了角岛,结果当晚就出现和孝明见面,说自己去画画没去角岛。由于开始没意识到恭一和范是一个人,但却觉得恭一有往返的可能性,没想到凶手真的是他。

十角馆杀人事件观后感(十三)

涉及到电视剧的表现形式,即使看过原著也推荐看完剧后再阅读。

听译可能会存在漏听或误解导致的错译,还请谅解。

灯光基本按照原著描写,采光靠天窗,晚上靠油灯。有特别留意不给范打太多光。

相比原著公布凶手的短短一句话,电视剧花了较长的时间,只有这样才能让观众对凶手的公布留下深刻印象。

如果只是隐藏凶手很简单,不拍范就行了,但为了公平,范的镜头一直是有的。随着岛上人逐渐减少,范的存在感也逐渐增强。

此时导演选择隐藏真相的方式是减少守须的登场。整个第四话守须直到最后才登场,而那时登场的目的已经是公布真相,即使观众注意到他们是一个人也不会有问题。

导演实际往返过岛和本土之后,设计了守须的造型(疲劳、浸湿、海风影响下的变化)

最后江南推理时用守须的表情去表现出了小说所没有描绘的他当时的心境。

推研的看板去京大推研采访过,看板是还原了实际的看板。

内部也很还原。

以前有个京大推协成员是荷兰人,现在人在荷兰,有翻译过十角馆。

之前在东京遇到,对方看了剧,说活动室太大了,当年没那么大

江南的书架全是架空的书。

电视剧没有授权不能用实际的书。

另外导演解读上守须吃在吃岛田的醋。江南本来是他的华生。

绫辻对选角没有任何要求,但对原著的设定要求很严。

比如坚持时间要放在86年,但试映看到所有人在抽烟反而担心起来能不能上线。

又坚持故事必须发生在春假期间,而拍摄是夏末秋初,天还很热,演员却还得穿长袖。

最后解答的呈现方式也是绫辻的要求,不希望传统侦探的推理而是现在这样岛田暗示+漂流瓶

虽然背景设计在86年,但完全按照86年的时尚风格会看上去像cosplay,所以人物在尊重八十年代风格的同时也保留了部分现代风格。

绫辻没参与选角,也没有要求,全部交给导演,

前坂粉的绫辻看到阿加莎是長濱ねる表示很赞。

埃勒里和绫辻心中不一样,但听到大家的好评,表示很意外,作品解读果然不受作者意志影响。

漫画版将埃勒里设计成了真正的名侦探,而电视剧则更倾向于原著的埃勒里。

埃勒里的说话方式很难,但演员很棒演下来了,当时选角也是看中了这一点。

绫辻看了会动的埃勒里表示这些台词居然是自己年轻时写的,太羞耻了。

保留K大学等简称是为了整体的虚构感。

中村青司选择仲村彻也是让不知道原作的观众期待他的戏份。

试映开场绫辻表示等会儿你们看我跟不跟导演拥抱,抱了就是好,没抱就不好。

播完所有人等了半天结果没抱。

绫辻表示当天下大雪从京都赶到东京,又不让抽烟,看到一半已经忘了自己说过啥。

邀请导演下次去京都抱。

绫辻看完试映后考了份光盘回去给小野不由美,两口子一起看时第一个兴奋点是守须长得很像年轻时的我孙子武丸。

避免提前猜到真相所做的其他努力:

选择无名演员避免被人记住。

选择在HULU上线也是因为如果地上波一定会需要大牌演员作为噱头的情况。

前几集特意没有放片尾,为了避免演员表暴露范的身份。

此原因也加深了在HULU上全部放出的必要性。

绫辻:看过原作的人带着没有看过的原著的家人朋友一起看可以站在主创方的角度观察反应,也是一种特有的享受。

主持若林踏下线,有栖川有栖突然上场

三个人此前有合作过ABC的观众参与型深夜剧安乐椅侦探

二位:开始一两集写的挺开心,到第七集左右是真的憋不出来了

在两位作家当年的调教下导演掌握了看一次看不懂看十次才明白的细节创作,也学会了怎么去控制观众的视线,希望观众注重什么,不希望观众留意到什么,这在拍非推理的剧也能派上用场。

导演还在剧里藏了有栖川有栖的要素:

阿加莎的口红牌子是arisugawa

江南的小说封面是笛子

有栖川:能看到实际的十角馆很开心,包括之后的第十一个房间(爱丽丝才看到第一集),但十角馆的位置比想象中偏僻。

绫辻:我也觉得,不应该又那么多树。

十一边形的杯子一直都在,导演坚称在阿加莎端来所有杯子的时候没人会发现,除非事先知道暂停了挨着数。

导演:人其实很难记住别人的长相。平常拍其他剧,除了大家都认识的演员很容易换身衣服就不认识了。观众记角色靠的是性格服装等,一般不会记住脸

这次相当于反过来利用了这层经验

绫辻:原作本来也不是本格。很变化球的。

爱丽丝:话是如此其实原作手法是能看穿的。守须和江南明明有绰号却不叫,其实是很奇怪的,比如岛田问守须绰号叫什么才是正常反应。

如果抓住这点违和感去思考是能够意识到其中原因的。

绫辻:初稿已经是四十年前了,年轻的我很努力了。

有栖川:比起当年现在更辛苦吧?

绫辻:先别说我,日本扇怎么样了?

有栖川:日本扇已经完稿了

绫辻:你们聊。我跑了(下线(其实是去厕所

爱丽丝:导演你什么都能拍吗?

导演:十角馆压力挺大了,读者都很关心

有栖川:导演好好休息。

绫辻:有栖休息不了啊

有栖川:这还没公开,我正在为某出版社写新书。

绫辻:同龄人这差距

十角馆杀人事件观后感(十四)

坚持原创的980篇 成功影视化改编的好例子。

最后面有我总结的犯罪悬疑推理合集~~

在这么剧荒的时期,推上来一部正儿八经的本格推理小说改编的日剧,口碑评价居然都不错。

我作为一个悬疑推理犯罪题材的深度爱好者,真的是开心,充实。

关键是,短小精悍,干脆利落,没有废话,不费时间,但就是要费脑。

昨晚1.5倍速追完剧,短小精悍5集,每集时长近1小时。

今早社畜通勤路上,50分钟就看完了小说原著。

心满意足,推荐大家。

《十角馆杀人事件》

改编自日本现代本格推理第一人绫辻行人的代表作《十角馆事件》。

这也是他的作品集“馆系列”的第1部作品。

就是这一部,使得1987年变成日本推理文学史上是一个举足轻重的年份。

“馆系列”登上舞台,改变了日本推理文学发展方向,而这一改变的影响一直持续到了今天。

他打破了松本清张为创始和代表的“社会派”垄断魔咒,主张推理小说回归本色,重拾“福尔摩斯式”的浪漫主义。

八十年代末,在岛田庄司的指引和支持下,京都大学的推理社团高举“复兴本格”的大旗,涌现出一大批推理小说创作者,成为新式推理小说的发源地。

这些创作者创作的小说被评论家称为“新本格派”。

而其中成就最高、影响力最大的,莫过于绫辻行人和他的“馆系列”。

悬疑推理故事,最忌讳剧透式的推荐了,我真的不想代替你们体验。

尤其是这个故事并不算长,电视剧也只是两部电影的长度。

作品自带那个时代特有的印记,包括我们习以为常的很多侦破犯罪手法的科技手段,犯罪心理,在那时应该不复存在。

所以不少设定,悬念,作案手法,都是基于这个基础,40年前的条件。

正儿八经的本格推理,才是破案的关键。

接受了这个前提,看起来就很流畅了。

我个人会给4星,7分左右。

故事发生在一个缺乏水上工具,缺乏外界联系,就近乎与世隔绝的密室孤岛上,一个被诅咒了一般的“十角馆”。

这是天才建筑师中村青司的得意之作,特意将他喜欢的十角形元素作为设计的外观。

他性格里的偏执和强迫,完全可以从设计风格中感受到。

非常完美和规整的对称和统一。

本该是室外桃源,但半年前就在这里发生骇人听闻的命案,建筑师夫妇,佣人夫妇都离奇身亡,面目全非。

因为岛上最后一人,园丁一直失踪,所以被认定为最大嫌疑人。

一群大学推理社的大学生,机缘巧合之下,带着好奇和好胜心,想要来这神秘的十角馆案发现场,一探究竟。

哪想到,一场说走就走的团建,拉开了孤岛离奇暗杀。

轮到你了。

一个也别想跑。

凶手是谁?下一个受害者是谁?

这些推理高手们,能否在厄运降临在自己身上之前,找到凶手,逃过一劫?

和半年前的主人建筑师的命案有关联吗?

推理社前社员,同时也受到凶手的提示信件,也开始调查这些案件,只是岛外的人并不知道,岛上正在进行的残忍案件。

以上就是故事梗概。

01 优点

如同被日本的推理作家们,各类业内从业者,制作人,包括很多推理迷,书迷认可的点。

最突出的优点——很成功的影视化。

我24小时之内,先看剧,再读书。以前也没接触过这个作者的作品。所以没有什么预设和滤镜,也不存在对原著的偏爱。

确实很还原,正儿八经的推理为重。

书籍本就是靠大量的对话式的推理,提供信息量,电视剧成功地用一种类似话剧的舞台感,让人沉浸其中,也不会觉得枯燥违和,也没有掉书袋的感觉,更不是有声书真人配音的既视感。

可能这也是他的作品为什么被认为不可能影视化的原因。

能拍,但并不一定拍得好。

作品很巧妙地保留了书籍推理的快乐,又能利用影视化的优势,将书里需要读者去脑补的氛围悬念,具象化展示在场景里。

跨越时间和地点的不同案件,岛上和岛外人的推理同步进行,完整的信息量一点一点拼起来,真相大白的时候,再出其不意一个大反转。

一本短短的小说,一部只有5集的剧,讲了一个完整的精彩故事,确实不错。

第二个优点:

演员的表现和人设都非常有特色,很丰富,很容易就能将每个人记清楚,不会看着他们稀里糊涂领便当,还在思索,这是谁?

这就是影视化的好处,画面对视觉的冲击记忆点,总是要超过文字。

演员也都不算特别眼熟,随处可见,所以新鲜感也增强了。

小说值得夸的点也在这里:

我很喜欢作者的设定,推理社的人都需要一个外号,取自著名的推理作家,耳熟能详的名字:

爱伦坡,阿加莎,柯南道尔,华生,福尔摩斯,总比长长的日本人名更容易分辨清楚吧。

所以小说才能读的更加顺畅。

岛外推理的主线人物,案件的主要人物都用的原名,

总算不会因为外国人名字这件事,我还得做个笔记,如何快速分辨出十个中文字名字的不同,再画个人物关系图出来。

是的,我说的就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

02 缺点

其实就是故事本身,逻辑bug不少,凶手框架的可行性和合理性,有待考量。

客观来看,电视剧的改编,对原作本身,是加分的。

整个案件成立的框架,很多细节经不住推敲,可以说,凶手的好运气需要多次加持,才能如此巧合地推动下去。

可以说,很多部分,很牵强,是硬展开,凶手才能如此顺利。

虽然不存在完美犯罪,但是凶手脱罪的整个过程,也远谈不上完美。

一部分是因为这是1987年的作品,不管是考虑客观因素,30多年后的眼光再去审判,肯定有无法与时俱进的部分,以及当时推理和犯罪破案条件的局限。

一部分也是因为作者的第一部馆系列,肯定没有后期写作手法娴熟老练。

毕竟这年头,刑侦手法都已经next level到很多现代影视剧作品,还没提及,这一部分我很推荐小说《恶魔逆位》,打开新世界,法医和痕检的黑科技。

1987年 DNA技术可能都没广泛应用,《十角馆事件》才能成立。

我之前写《周处除三害》的时候,总结过,我认为的这种惊悚犯罪题材里的“不可能三角”。

也就是无法同时全部达成的三个优点。

尺度方面:刺激、爽,冲击,变态

逻辑方面:逻辑是否自洽,bug槽点多不多

观感方面:电影的艺术性,是否观众友好,观感舒适

这部剧在尺度和观感方面都算是温和的,也就是没特别强烈的冲击感。

所以,强项主打的就是推理逻辑。

我们观众也积累了这么多阅片阅读量,再去回看这些bug,每个人的评价体系就会不同。

觉得失望也正常。

就像电视剧里说的,一个人的举动未必会对外界的命运产生关键性的影响。

凶手本人的意志有运气的加持,可能也更像他笃信的,用非人之物来审判这些人的罪,而他只是个助手。

这一点能够接受,这个故事的槽点也没那么不能忍受,也不算降智。

所以我比较喜欢电视剧团队,把这一部分拎出来强调,可见是下了功夫研究原著,如何让它更符合现代观众的情理之中。

阅读小说后,电视剧版我可以给4星7分,小说确实是3星6-7分之间。

不过我会继续读这个作家的书,作为入门本格推理的书籍,短小顺畅很不错。

9部 绫辻行人“馆系列”作品年表

1987《十角馆事件》

1988《水车馆事件》

1988《迷宫馆事件》

1989《人偶馆事件》

1991《钟表馆事件》这一部推荐的人最多

1992《黑猫馆事件》

2004《暗黑馆事件》

2006《惊吓馆事件》

2012《奇面馆事件》

第10部《双子馆事件》还在连载中。

以下这些背景资料,源自原著《十角馆事件》题记,给大家做个冷知识补充。

在“馆系列”之前,日本推理文学被 “社会派”的小说统治。

这种类型的推理小说属于现实主义作品,淡化了谜团和侦探在故事里的作用,注重揭露人性的丑陋和社会的阴暗,和之前人们熟悉的“福尔摩斯式”推理小说大相径庭。

社会派推理小说的创始者是日本文学宗师松本清张,他在一九五七年出版的小说《点与线》是这类作品的发轫之作。小说诞生于日本经济飞速崛起之后,刻画了繁华背后日本社会隐藏的种种弊端和危机,因此引发了广大读者的强烈共鸣,一举取代了传统的“本格派”推理小说,统治日本文坛长达三十年。

在这段时间里,日本的每一部推理小说均或多或少地带有社会派痕迹;每一位创作者也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松本清张的影响。当时评论界有“清张魔咒”这样的说法,其统治力和影响力可见一斑。

随着时间的推进,新一代读者迅速成长。这些读者对于日本战后的情况缺乏起码的“感同身受”,导致社会派推理小说的读者群日渐萎缩;加之由于内容过于“写实”,导致作品出现“风俗化”趋势,进一步失去了读者的爱戴。

在八十年代初期,先后有几位创作者进行了尝试,主张推理小说回归本色,重拾“福尔摩斯式”的浪漫主义。其中,最具影响力的莫过于有“推理之神”之称的岛田庄司和他的代表作《占星术杀人魔法》。

八十年代末,在岛田庄司的指引和支持下,京都大学的推理社团高举“复兴本格”的大旗,涌现出一大批推理小说创作者,成为新式推理小说的发源地。这些创作者创作的小说被评论家称为“新本格派”,而其中成就最高、影响力最大的,莫过于绫辻行人和他的“馆系列”。

“馆系列”的灵感来源于绫辻行人的老师岛田庄司的作品《斜屋犯罪》,是当时非常典型的新本格式的“建筑推理”。所谓“建筑推理”,是指故事围绕一座建筑物展开,而这座建筑通常是宏大的、奢华的、病态的、附有某种机关或功能的、现实中绝对不可能存在的。

相关犯罪惊悚悬疑的合集:

恶魔逆位:谁说国产没有好悬疑?探案不能靠女主?

周处除三害:惊悚犯罪片的不可能三角

《周处除三害》不过瘾?替天行道的爽片合集1

《周处除三害》不过瘾?尺度柔和版的复仇爽剧合集2

《周处除三害》不过瘾?劈头盖脸的爽剧合集3

25部零度共情影视剧:先天人格障碍VS后天平庸的恶

10年追剧总结1:26部OCN大尺度犯罪悬疑剧盘点

盘点20位可爱又迷人的经典反派角色,存在感爆棚

写文的882篇:146部行业剧+10个主题盘点

什么都不想做:刷这8部治愈/深刻动漫,养养心

作者:年读120+本书,两大视频网站入驻作者。

用刻意练习写出多平台50w+,用爱发电。立志通过写作改变人生,坚持工作、娱乐、阅读、写作和自我提升五不误。

愿意写深度思考剧评+书评的娱乐生活杂博。

百家号/头条/读书账号@芸淡风倾爱读书,影视剧评账号@芸淡风倾。

公众号/豆瓣@芸淡风倾,微博@芸淡风倾_紫薰。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