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留德十年》描述了一位中国留学生在德国求学十年间的经历和成长。主人公在异国他乡面临文化冲突和生活困境,但通过不懈努力和坚定信念,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作品展现了留学生的坚韧和勇气,以及对国家和家人的深情厚意。
《留德十年》读后感(篇一)
因为到德国旅行,所以从季老的文字中找寻一点德国的痕迹,原来历史上轰轰烈烈的世界大战,在当时平常人的日子里开始的那么稀松平常,不管遭遇了什么,日子如旧学习照常,季老的德国十年见证战争与动荡,经历离别与苦难,没有一颗强大的内心怎么能成为季老呢!
1/15页《留德十年》读后感(篇二)
因为想要学习德语,想了解一些德国文化,就读了季羡林先生的这本书。
写的很诚实,有的直接搬日记。
也的确让我对这个日耳曼民族有了一些浅浅的了解。
有机会也有要坐一趟西伯利亚线去趟德国,也要去趟哥根廷,不知道那里现在还像季老先生记录的样子吗?
2/15页《留德十年》读后感(篇三)
相比季老之前的回忆录,这个读的很吃力,可能是对德国不太了解也没什么太大兴趣。不过虽然不了解德国,还是看出了季老的写作风格。日记形式展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他是属于多产的作家,但是有的时候读多了会觉得他写的东西太自我,就是有点做作的意思。但是,不了否认,他的文笔还是很好的,文章里典故信手拈来。
3/15页《留德十年》读后感(篇四)
对历史(军阀、二战、牛棚)又有了新的认识。德国的治学真严谨,但那个自由择校制度超赞!另外非常怀疑当时德国人的政治思维就那么天真???
季老留德十年,经历了很多事,回忆起来轻描淡写,不经意出又涌现出强烈的情感。对季老往返德国的惊险历程、和德国教授、邻居的友情印象深刻,甚至是相当地羡慕了!
4/15页《留德十年》读后感(篇五)
本书中写了当时季老去德国的路线,从上东济南出发,坐火车到北京,在到哈尔滨,然后经过西伯利亚大铁路到达柏林,然后到哥廷根。希望自己以后也能有这样的旅程,坐火车横穿亚欧大陆。 其实自己最喜欢的国外的几个国家是欧洲大陆的德国,瑞士…… 尤其期待能去柏林,哥廷根,日内瓦看看。如果以后能有机会出国的话,肯定会去这些地方的
5/15页《留德十年》读后感(篇六)
也是被朋友推荐看的一本书,讲述的是季羡林老先生早年留学的事情,大多是些小事,放在哪个动荡年代的大背景下,作为历史的见证人,感觉内容厚重了不少。虽然写的都是琐事,叙述也基本上是白话,但还是可以看出那个年代受过国学教育的人,根基扎实,写出来的东西都带着岁月印记。有点儿羡慕那个年代的人单纯执着,他们的时间好像特别多,所以有耐心慢慢的学习、研究,走完一生。
6/15页《留德十年》读后感(篇七)
了解了季老的一些生平吧 觉得他是一个“天真”的人 真的很适合在哥廷根的树林里玩耍大学里研究 他是一个很干净的人 联想到现在这个时代 和他后来经历的种种 总觉得 难为他了 他的许多语言学著作 作为一个新闻狗 我也没啥机缘接触 无法感受他在学术上的精湛 从他十年的故事里 多少可以窥见时代 以及哥廷根那座小城 以及 帮他打字的德国姑娘 可惜了呀 “说不想念她 那不是真话”
7/15页《留德十年》读后感(篇八)
这是一本感情很详实语言也很优美的回忆录,一拿起来就不愿意放下。作者的描写,仿佛就带着自己走进了那个年代的那种场景。谦逊的天才更会让人敬仰。书中的绝大部分内容,都是万分的喜欢,唯独在谈论自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国民党的厌恶的点滴的时候,不由自主的就会想到牛棚的改造。我不知道当时作者是否真的是那样,还是因为改造后的政治正确性的要求,这个疑点,让我觉得它像是洁白的美玉中间的一颗刺眼的小瑕疵。
8/15页《留德十年》读后感(篇九)
季老用朴实的语言写出战乱年代的留德经历,人在德国,心系祖国和家中妻儿老小。最让人惘然的是,每当作者说到身边的人,无论是恩师、朋友、房东还是只有几面之缘的过客,都再无缘相见,只能感慨,科技改变生活,现在社会应该没有想联系联系不上的人了吧 哈哈哈,跑题了!这本书挺有意思,读着不累。ps:书里提到的人物随便百度一下都是牛人,比如作者从哥廷根回国,穿上有六个中国人,其中张维一家三口,嘿嘿嘿,就是矮大紧的外公外婆和妈妈哦~
9/15页《留德十年》读后感(篇十)
一开始是抱着八卦的心态,想看季羡林和伊姆加德的爱情故事,才买的这本书。读罢,原来季羡林以非常朴素而又简练的文字描写了他在德国的十年经历,虽然遭逢二战,忍饥挨饿,性命堪忧,但战争大背景下, 有对他谆谆教诲的师长,对他关爱有佳的房东……!亦苦亦乐!整本书只有二百页,对很多故事写的较为简练,但十年的经历又岂是区区二百页所能叙述的完的,作者并没有让我们感受过多的苦难经历,更多的展现的是他的乐观豁达,我想这个特点在他的下一本回忆录《牛棚杂忆》里,应该有更明显的表现。
10/15页《留德十年》读后感(篇十一)
此时此刻,异于彼时彼刻。
季老的经历确实非我们能比,一战时候出生,经历漫长的二战,这本书是属于他的故事,锲合那一代的人心境。 买这本书是因为我在德国,想从大家的经历中自己寻得两三心得做参照,指导自己的走的路。文字很朴实,感情很真挚,书中多记载了与人交往的经历,心路历程变化不多。 印象最深的两部分:一,二战的开始和二战的结束,季老在书中说,没想到惊天动地的大事的开始也平静无比,所有的事情大抵都是如此吧,惊天动地只是我们回望了别人的感情。二,乡愁。路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我们这代人好像特别的焦躁,平静下来,我也许更能窥得大家的风采。
11/15页《留德十年》读后感(篇十二)
机缘巧合在德国的第十年,读了季羡林先生的《留德十年》虽然他当时生活的德国正在经历二战,但是很多德国的以及德国人的特性却还是一样。比如饮食的习惯,比如做学问的态度都没有太大的改变。在德国你会碰到很多不友好的人,但是却又可以碰到一些不计回报,对你伸出援助之手的人,甚至改变你命运的人。正如季羡林先生回忆起他的教授,他的房东,我也颇有同感。季羡林当初决定待“两年” 就要离开的地方,尽然待了十年。“宛如飘渺的春梦,十年就飞去了”,我只能说完全赞同。前段时间看到自己初来乍到时的日记,惶惑得很,如今已记不得当时的心情,觉得自在起来。
无法想象的是,当时世界大战,十年离家音信全无,是多么大的勇气和“镀金”的动力。相较之下,如今的留学之路要简单很多。
12/15页《留德十年》读后感(篇十三)
以前对季羡林这样的人物大概也就停留在北大校长,或者北大校长在校门口等了一天帮同学看东西这样的故事。
读这本书也是因缘巧合,本想着与朋友一同乘坐火车跨越欧亚大陆,为了解一些历史故事而读了这本书。没想到却因此开启了另一扇大门,
时间也是很巧,还有半年我也要出国留学了,许多心境期盼担忧,尽管相隔近五十载,竟有这许多惊人的相似,我第一次感觉与这位遥不可及 素不相识的大师如此的亲切。
相比那些方法论或者夸夸其他的自传,它平实得像是一本日记,它不曾直接述说解惑的方式,却让我有了面对未知的安全感。
此外,尽管读完之后丝毫未觉得辞藻华丽,也许是因为都是他真实的日常生活,也许是真正的大师引经用典都是这样润物细无声的。
13/15页《留德十年》读后感(篇十四)
机缘巧合在德国的第十年,读了季羡林先生的《留德十年》虽然他当时生活的德国正在经历二战,但是很多德国的以及德国人的特性却还是一样。比如饮食的习惯,比如做学问的态度都没有太大的改变。在德国你会碰到很多不友好的人,但是却又可以碰到一些不计回报,对你伸出援助之手的人,甚至改变你命运的人。正如季羡林先生回忆起他的教授,他的房东,我也颇有同感。季羡林当初决定待“两年” 就要离开的地方,尽然待了十年。“宛如飘渺的春梦,十年就飞去了”,我只能说完全赞同。前段时间看到自己初来乍到时的日记,惶惑得很,如今已记不得当时的心情,觉得自在起来。
无法想象的是,当时世界大战,十年离家音信全无,是多么大的勇气和“镀金”的动力。相较之下,如今的留学之路要简单了很多。
14/15页《留德十年》读后感(篇十五)
历时半个月,断断续续看完了这本书,展现在我面前的就是一个历经沧桑却不忘生活的老先生。文字平实不浮夸,却让人时不时脑海里幻想起季老笔下的那些人,那些事和那些地方。我喜欢这样质朴的语言,因简单而真实,因真实而感动。308页岂能道尽十年的沧海桑田。但我们仍然能够从这些简单的文字中收获质朴的感动。
那十年,季老是幸运的。因为他遇见那么多治学大师和德国好人。
那十年,季老是不幸的。因为他经历了二战那段难忘的艰苦岁月。
难能可贵的是,无论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季老总能一心治学,心无杂念。“终身学习”的理念也在季老身上一览无余。现在这样的大师真是少之又少。现实的尘世与急功近利往往蒙蔽了大多数人的眼睛。愿你心中有一片清泉。
未来的某天,我也想去看看季老的第二故乡——格丁根。不为别的,只为心中寄托的这份情愫。
15/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