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白夜书店》观后感摘抄

《白夜书店》观后感摘抄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9-24 02:15:31
《白夜书店》观后感摘抄
时间:2024-09-24 02:15:31   小编:

《白夜书店》是一部讲述孤独与爱的故事。主人公在白夜书店中帮助顾客解决问题,却无法解决自己的孤独。通过书店中的人物和故事,描绘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渴望。影片情感细腻,富有温情,让人感受到生活中的温暖和美好。

白夜书店观后感第一篇

《白夜书店》剧组,没有大导演,没有名演员,没有名摄影师,灯光都是自己准备的。我们皆是各行各业的普通人,对电影怀着热爱。(但大伙儿的工作态度丝毫不输专业演员,尤其那种破点儿皮就要送医院的流量明星。)

影片完全是靠剧情/剧本支撑,一个段落接一个段落、一个场景接一个场景,吸引观众看下去——这就是我写作剧本的原力。

原力也保佑着后来的片场执行。

诚然,现在看成片,瑕疵也很多。但一位电影前辈老师给了一句中肯的评价“这片子,可以看。”

《白夜书店》虽是小制作,但流程上一点儿也不马虎,完全遵照着“剧本中心制”。

拍摄的前一周,主要工作人员拿到剧本。

开机前三天,全体人员来到拍摄地小洲村,第一天在工作室里围读剧本,第二天、第三天则到拍摄场地,按照剧本实景走戏。

实景走戏时,动作需要调整、演员的台词需要新的发挥和改动时,每一个人都拿出笔,把新点子、新台词备注在各人手头的剧本里。

所有改动都是公开执行,每个人都保持一致。

《白夜书店》104场戏,分布在16个拍摄地点。

我根据地点将这104场戏分类,列了一份清单。

每一个地点拍完某一场,就打个勾,跟学生考试答题一样——对了,我们是跳拍的,一个地点有那些场戏,就集中在这个地点拍完。

其实,即使再小的剧组,当所有人员到达片场,立马就乱了起来。分工明确的大剧组且不说,我们这种一人身兼数职的小剧组,从开机前一晚上,各种拉拉杂杂的事儿就向你袭来。

(查看当年的工作日记 ,前一晚需要确定的事:

角色打人的木椽子有没有收好?可别被环卫工给收走,或被河水冲走。首尾两场重要的戏都要用。

书店的灯光有没有布好、亮度够不够、硬度或者柔化效果如何?(虽然摄影师还会带灯过来,但书店里要打一个“底子光”,我用了工作室拍产品照的几只摄影灯。)

重要的道具——一套功夫茶具、男主喝的枸杞红枣桔子皮——有没有准备好?书架上的警示牌(暗示男主的偏执)有无备齐?牌子上的字写好了吗?

几个角色到场?台词熟悉程度如何?

女主女配分别打电话来,问服装能不能更换;

码头的水有没有涨到台阶?如果没涨上来露出河底泥巴就没法拍。

这些电影美术方面的工作,小剧组都得自行解决。)

开拍当天,场面一度混乱。大家都太卖力,结果却是各人使各人的劲儿,谁声音大听谁的。

而我虽名为导演,却要顾及后勤、服化道方面的事儿;因为这些事儿太“蓝领”,没人喜欢揽。

不过,只要戏能拍好,干体力活儿没问题;

但是,事情越来越不对劲,大伙儿拍在兴头上,开始即兴发挥起来,越来越偏离剧本,很多台词和动作都给改了或者忽略了;而这些微言大义的台词和动作,是后面剧情的伏笔。

旁枝末节的花活儿太多,导致剧情松散,这后期可怎么剪啊?

于是,紧急叫停,回归剧本。(当然,我不得不打断大伙儿高涨的热情,申明自己总导演的权力——钱是我拉来的,大家得听我的,哈哈。)

有很多人说,你在片场得树立做导演的权威。

我不太喜欢那样。

大家都是朋友,过来帮你忙的,树什么权威?

只要“剧本/剧情”这个底线守住,其它嘛,大家开心就好。

我发现片场经常出现两种情况,会导致拍摄的素材在剧情上跑偏。

一种就是前面所说的,大家各人使各力,结果三个好厨师熬不出一锅好汤。

另一种情形,就是好多人都有阅读障碍,一看见文字就犯晕,要他们吃透文字背后的剧情,本身已很困难。于是,只得根据大概的意思临场去发挥。

怎么解决?

只有靠导演吃透剧本,去协调各路人马、去着力给演员讲戏了。

(如果导演也有阅读障碍?哦,这个问题......)

剧本就是建筑效果图、是一趟出征的路线图,是一份行动纲领;

它给导演提供了一个创作的蓝本,给摄影师提供了工作文案,给演员提供了灵感的基石,给录音师提供了素材的采集依据。

剧本中心制。

白夜书店观后感第二篇

做编剧之前,

我的主业是平面摄影师。

(兼职给报纸、杂志撰稿。

最早是码字儿/写作,但吃不饱饭,

于是转行“看上去挺赚钱”的摄影。)

.

平面摄影师要干的活儿很多:

制定拍摄方案、预算,

布置拍摄场地、准备道具,

布光,

拍摄,

修图

——也就是,需要把文案策划、灯光师、摄影师、修图师的活儿都干了。

(木工和电工不会,得专门找师傅)

后来进朋友的影视剧组,

发现分工太细了,

干灯光的专干灯光,

搞道具的专搞道具,

摄影和导演是分开的,

文案(编剧)和导演也是分开的。

分工一细:

1,成本就上来了

2,一个环节掉链子,其它环节也都动不了

3,浪费时间,忙的人忙得要死,闲的人在掏耳朵剪指甲刷手机。

怪不得拍个影视广告/电影那么贵。

.

反过来说,

如果拍摄小成本电影,

各个工种的活儿咱不就都是干过的吗?

服化道和灯光要求不高,

简单的场景,兄弟们自己就可以搞定;

画面效果的把握,

视频、平面的原理都一样,不是问题

——只要故事扎实;这是所有美术工作的前提。

.

当很多朋友建议说

“专门的事交给专人做,

你不能所有的事情都自己干。”时,

我只能应付一句

“没钱啊,只能这么干”

其实我想说的是,

各人经历不同,

我也就只适合这种工作模式。

.

电影美术的工作,

简而言之就是服装、化妆、道具,

再加上场景设计、布置。

在正规的商业电影模式下,

电影美术花费不菲。

某某影片某某演员

一件衣服几十上百万元,

对我们这种蝇头小店的剧组而言,

就是罗刹海市不着边儿,

只能当花边新闻看看。

.

小剧组怎么把电影美术这笔钱省下来呢?

以《白夜书店》为例:

一,利用身边现有场地(去安排剧情)。

(在小洲村,我们找到艺术区朋友的雕塑工作室,

古村里的一刀公益图书室、公益露天吧,

朋友的画室培训学校,古码头、礼堂等等,

分别安排不同角色的不同剧情。

场景布置则“尽量不要移动现场”)

二,服装方面,因为总体上是素人演出,

就让各人穿各自平常服装,

色彩和款式不要盖过主要角色。

这样会抢戏/转移观众注意力。

摄影师朋友对这点应该很有体会,

色块是最影响画面布局的因素。

三,道具准备亲力亲为。

有一场夜戏,

三个女孩吃海鲜火锅。

白天剧组休息,

我们三四个人下午就去菜市场采购。

牛丸、鱼丸、墨鱼、鱿鱼、金针菇、上海青......

有个朋友过来探班,

到了书店场地没看到人,

刚好碰到一个剧组兄弟路过,

就问:导演在那儿?

剧组兄弟:导演、制片正在家里洗菜。

.

你看,小剧组就是这么任(自)性(由)。

白夜书店观后感第三篇

大家好,我是《白夜书店》的编剧、导演;

因为没钱请专业演员,也兼职了主演。

从决定拍电影开始,我就决定拍摄小成本。

这是一种年龄上的自觉,但也不自觉地弘扬了大广东的“务实”精神。

工作十多年之后,自知没有发财的命,而又想圆电影之梦,于是,根据自身条件,我在想:能不能用几十万元拍一部电影出来?

而结果是:第一部影片《白夜书店》拍成了。

整个片子的时间流程:

2021年尾开机,拍摄期27天。

2022年4月粗剪版出来,于电影家协会内部试映,听取业内老师们的专业意见,回去修改、补拍。

9月份补拍和二次剪辑,递交省电影局;

2022年底省局通过,递交国家电影总局。

2023年国家电影总局审查、修改——一来一回等待、修改、再等待的时间太久了——10月底,终于拿到龙标。

2024年1月,拿到公映许可证。

至此,影片制作完成。

在2023年漫长的等待/ 修改过程中,又“乘胜追击”,拍摄第二部影片《晓洲七日》,结果,各种意外发生,片子“扑街”了。(其间狗血剧情,日后慢慢道来。)

说回第一部电影《白夜书店》。

这是一个剧情片,讲被PUA而致抑郁的女主,遇到无法摆脱童年创伤阴影的男主,互相治愈的故事;主题是“男女平权、家庭暴力”。

故事都是有人物原型和事件原型的——它们都是我从小到大所见所闻,以及身边朋友之所经历;当然,不可避免地,也加入了我自身的一些生活体验。

我将这些生活的原始素材进行嫁接、拼接,统一在一个主题之下,并进行戏剧化处理,这就形成了剧本。

虽然过程听起来轻描淡写,但从原型人物采访、资料查询/汇编,到写作一、二、三稿,前后也花了七个月时间。(其实写剧本很累。)

对于剧本,我是比较自信的。

这便不得不说到前面提及的“自身条件”。

我的大学专业是英语,毕业后为一家音响杂志做编译和写稿(负责音乐版块,因此常在试音室里听音乐,各种类型都听,从古典音乐到Newage到爵士到流行,这为以后的电影配乐提供了便利。),并报班学习商业摄影,又为《羊城晚报》编译科普文章。

后来,看到摄影似乎更赚钱,就和朋友一起开办摄影棚。我们什么都拍——电商产品、服装、人像、建筑,以及跟拍婚礼、会议、演唱会等等——只要来钱。

那时,也认识了一些影视广告的导演。

为学习影视广告知识,我以免费使用影棚场地做为互惠,拜师一些导演,一有机会就去跑片场。那时觉得影视广告太高大上,一个人实操也太难,因此只是去了解器材和技术。

在此期间,写作和阅读一直坚持着。

阅读不自觉地偏向了电影。

乔布斯说“你所有的经历,都会汇聚成未来的道路。”

有一天,忽然有如天启,我决定转行做电影——电影整合了文学写作、摄影、影像叙事、导演等等诸多技能,是多年来我所有人生际遇的最终归属。

以上就是我的“自身条件”。

下面说说我是如何“务实”拍电影的。

务实,首先就要认清自己。

我不是科班出身,所以脑子里也没有“制版人、导演、编剧、摄影、美术”严格分工的概念,也就是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

只要手上有剧本,会一点摄影,还有一套灯光器材,再拉来志同道合的朋友凑点小钱,电影就可以开工了——没必要浪费时间讨论自己是制版人还是导演还是编剧。

最重要的是“干”。

对于电影成本,那些几千万成本、某某明星参演、几亿票房的电影,压根就不是我的菜;

而所谓的“三五百万的小成本电影”,也不在考虑之列,我的资源目前还够不到。

我所能调动的资金,也就几十万元。

通过以下四种方式,我用几十万元完成了影片制作(拍摄+剪辑)。

一,剧本中心制。一切工作围绕着剧本进行,现场不能改剧本,尤其是情节走向、故事的戏剧性冲突。

片场肯定会遇到突发情况——比如这个人来不了,那个人又有事,某个道具又找不到,某天天气又变化,某个地段在施工——这些情况都必须临场应变,那么,必须是编剧本人(也就是我)才能进行改动,因为编剧是对剧情最熟的人,他改戏才不会让戏跑偏。

二,主演是素人(非专业演员),尽量找原型人物出演,比如剧本里的角色是画家,那最好找画家朋友来演——其本人就自带气质了,甚至会比专业演员“演”的还到位。

对于戏份很重要的配角,就用有演出经验的专业演员;他/她们会拉高整体的表演质量。

三,拍摄地点,或曰剧本里故事的发生地,尽量都在一个地方。如此则省去了转场、交通、住宿、特殊场地等等需要花费大量钱财的项目用度。

《白夜书店》几乎所有的拍摄,都在小洲村取景完成。

小洲村的江边、果园、码头、书店、画室、学校、出租屋等都是我们的取景地——而这些,在我写作剧本阶段,已经堪过景,并写进了剧本。

开机后,整个剧组只须直奔目的地开工即可。

对了,这种取景,连美术置景的费用都省了一大笔。

四,摄影团队,使用知根知底的自己人。

自己人才能配合默契,降低沟通成本,工作效率有保障。

另外,单机拍摄,灵活机动。

(具体怎么操作,以后再写文详述)

摄影组其实只有两个人,摄影、跟焦、布灯,全交给两个人完成。

最后,影片剪辑。

《白夜书店》的摄影师和剪辑师是同一人。

如此又带来另一个好处:开机几天后,甚至连场记都不用了,摄影/剪辑师强哥心里已经知道该用哪一条、某一条的音效应该怎么后期处理了。

——你看,我们这些草根电影人,实战能力还是挺强吧?能拍,能剪,一个人顶三个。

总之,按以上做法,我们完成了《白夜书店》的制作。

《白夜书店》片长91分钟。

有很多科班出身的电影人问我:你为什么不从短片开始、为什么一开始就拍长片?

对此我十分不解。

难到有什么规定必须让我们先拍短片,之后才能拍长片吗?

我只是像写小说一样写了六个剧本,然后挑出来一个,把它进行影像化转译(Interpretation),使它变成了电影。

(说起来,这就是小成本电影的秘密吧。)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