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探讨了人们对于星空的各种想象和感受。作者通过自己的经历和对于宇宙的探索,提出了人类对于宇宙的认知仍有许多不足之处,但我们可以通过观测和学习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个神秘而美丽的世界。
当我们仰望天空时看见什么?观后感第一篇
我原以为剧情会是以下发展:
男女主人公改变面貌,在咖啡馆找不到对方后,在机缘巧合下又爱上了“换脸”后的对方。
然后诅咒解除,男女主人公恢复了原来的面貌。又惊又喜。
但这时候出现了新的问题:当初的对方和改变后的对方,自己爱的是哪一个呢?为什么自己会爱上“别人”呢?虽然“别人”正是彼此,但自己并不知情。
好好地对“一见钟情”这个话题反思反思:)hhhh
当我们仰望天空时看见什么?观后感第二篇
比较慢节奏的生活纪录片。观众更像是旁观者(或者说神灵),自上而下地观察,对人们的生活不甚了解。这就导致影片剧情单薄,隐藏了很多背景。结局的揭示也早有伏笔,剧情安排的痕迹太重(当然也属于本片的有意设计)。
对于标题,导演觉得其蕴含了众生平等的思想,引发不同观众的个人思考,也与梅西的庆祝动作有关联。片中孩子仰望空中的足球是一个典型画面,个人认为结尾对雕像的仰视视角、中后段对树冠的镜头刻画也有呼应题目的意味。
此外,我感觉导演对女人、孩童两类群体以及夜晚、足球、动物等意象都很有偏爱,这些占据了更多的时长。对环境的刻画更不必说,属于是风景宣传片的程度。片中还有些奇妙的设计,不妨亲自体验。
总之,是部风格独特、引人遐想的群像片,寄托了作者的想法和对社会人情冷暖的思考。想看剧情的可能会略有失望。9.2/10
当我们仰望天空时看见什么?观后感第三篇
看之前扫了一眼评价,本以为会昏昏欲睡,没想到看得津津有味,乐在其中!这是一部特别好看的影片,每一帧都像是浪漫的艺术品,从构图到色调都很爱。整部电影充斥着大量的慢镜头、特别钟爱局部特写,常通过光影的明暗来传递感情,很有韵味。影片讲述的故事很简单,甚至带有些寓言性质。第三者的旁边讲述了爱而不得的两个人再次相逢,重识彼此。这个过程的推动者是导演本身,拍摄过程的融入,有点元叙述的味道。配乐非常好听,最喜欢孩子们一起踢足球的场面,非常夏天且快乐。阳光下随风摇摆的树叶,女孩子们金灿灿的发丝,众人围坐一团的拥抱。就像是影片结尾所说,这个故事充满矛盾,但镜头拉至街景处的行人,又像是每天发生在周围的事情。让我突然很感动,生活可能就是如此琐碎又奇妙美好。像是跟着影片进行了一场漫无目的地发呆与闲逛,内心充斥着治愈与轻松。喜欢影片里的每个人物,都很美,更羡慕他们身上散发的平和与自洽。我想,这部影片就是想通过这些可爱美丽的瞬间,来展示生活中的无用之用,方为大用吧。
当我们仰望天空时看见什么?观后感第四篇
简介就很引人入胜! 好电影可以不讲故事,但好电影一定有故事。 看简介以为是个魔幻的爱情故事,从城市出发去寻找生活的意义。根本不是。 影片并不简单围绕丽莎和乔治的爱情展开,里面什么镜头都有,我想这才是电影的样子。生活不是故事,爱情之外还有很多东西,固然电影作为一个载体要尽可能集中地强调矛盾冲突,总是这样强调也是不对的,那样偏离生活。浪漫之外,我们还有世界要去认识。 故事的确很魔幻,从生活中脱化出的魔幻,足球,工作,外貌,人际关系,咒术,灾难,等等这些都是一个世界里真实存在的,电影一般忽略掉这些与推动情节渲染气氛无关的东西,但在这部片子里它们被强调。 每一个镜头都很好看! 我们仰望天空时看见什么?不只有爱情和星空,还有任何肉眼可见的事物,飞鸟飞机纤尘吹过的气球垃圾,这才是生活的浪漫,你不抬头,你都不知道天上会看到什么。
对于爱情也做了很好的探讨。失去容貌、才能和工作的我们还是我们吗?失去这些的人还能像爱未曾被剥夺的彼此一样吗?爱是什么,不是爱工作不是爱外表不是爱才能,心与心的链接,那才是爱。
当我们仰望天空时看见什么?观后感第五篇
描绘小城溜达生活的流水账,没有凝练主旨的散文诗。
看到最后也很难对仰望天空和看到什么作出回答,或许影片本来也不希望我们有明确的答案。
回忆和设想了自己仰望天空的时候,想了想,大约是消化一些东西,接受一些东西,目光落回天空下的世界的时候,更柔和更包容,有的时候会更笃定,有的时候会叹一口气。
快到结尾的时候,乔吉骑上自行车,“生命中出现了别的人,我思念你白了头”的民谣响起。一度觉得就是这样幸运又无奈地结束了,遗憾太过平常,遗憾无处不在。但没想到,影片在安排了俩人没有认出对方但终于相遇之外,还安排两个人通过意外的情侣拍摄找到了从前的自己和从前的对方。“这是一个奇怪的故事,和我们周遭的同样精彩的冒险故事交融在一起。”才想起来,其实是无数的旁白叙述和环境中的其他人的声音把整个故事呈现出来,或许本来就是一个天马行空的寓言/传说故事。那么这种“终于找到”,似乎是对他们都努力通过唯一的联系(白桥咖啡馆)来孜孜找寻对方的得偿,而落到故事中的彼此,离奇之外何尝又不是思绪和成长万千。到底该怎样深思熟虑和脑子一热,到底该怎样自顾自坚持与接受和解,到底该怎样心存执念和继续生活?假如是故事里的人,我们又会给出怎样的答案呢?
当我们仰望天空时看见什么?观后感第六篇
因为看的是平遥首映场,所以能够看到导演录下的映前视频。 视频里,一张看起来柔软舒适的扶手沙发,一个洁白的看起来很先进的电暖气,一个男人带着口音的英语声音。 情节和环境都有了,只是没有人物。 “你知道的,我们每个人都有隐形的时候,只不过你们刚好遇到了我隐形的时候。”导演的声音回旋在小城之春的影厅里,我在黑暗中听到了观众们的轻笑。 也是第一次在导演的视频里见不到导演呢。 真是个有趣的人。 说回电影吧。 黑色幽默伴着离奇的故事延展,节奏缓慢,但从不缺惊喜的设定与细节的安排。 比如狗狗瓦迪和他朋友们的故事,童话式地在库塔伊西镇这片真实的土地上用狗狗的小脑瓜思考哪里是看球的最佳去处。 而最令我动容的,是瓦迪宁愿没有朋友陪着也要去剧院后面看球,因为这是传统。狗狗都有一个信守的念想,可往往活着的恶人们却都没有。 也许是我的幻觉,我总觉得整个故事的风格与叙述方式非常的法式,我甚至在观影过程中脑子里闪过了《天使爱美丽》的画面。 对我而言,这部电影最大的亮点必然是音乐,没有之一。音乐像是这部影片的船锚,音乐起了,影片的情绪与色彩也就跟着飘起来了。 竖琴的弹拨让灵动奇幻的氛围感包裹着屏幕,随后又注入双簧管作为铺陈,现实的故事就这样在格鲁吉亚缓缓启幕。 最后的最后,旁白说,这就是个离奇的故事,它其实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它离奇它对社会毫无作用,但是在世界上,这样离奇的事情就是每时每刻都在发生。
所以我想,仰望天空时我们到底能看见什么呢,也许就只是天空吧。
看到天空,还不够吗?
当我们仰望天空时看见什么?观后感第七篇
这很漫长,但是仔细想想,两个半小时,换取一个意大利的夏日,有什么不好吗?这个漫长的夏日里,有两个倒霉蛋被邪恶的眼诅咒,失去了原本的样貌,也因此错失了与对方重逢的机会,玫瑰还没绽放就被对方误以为枯萎。在被诅咒的夏日里,丽莎相信咖啡和纸牌还有那懂得巫术的女人可以解除诅咒,乔吉显得无所适从,他接替咖啡馆老板在天桥上做起了单杠引体向上的生意,他代替原来的乔吉把足球丢给孩子们,那个足球滚落在孩子们的脚边,激烈碰撞,沾染了夏日的尘土和高温,落入河流中,仍旧被激烈冲撞着,随着夏日一起飘远。两只狗狗因为观看足球赛的场地分道扬镳,其中一只还去远足登山。房间里喝酒的老人讨厌呼吸被开水壶的尖叫掌控的感觉,把开水壶扔到窗外。男人女人们聚精会神地在剧院听球赛,在露天酒吧看球赛,无人问津的河边咖啡馆乔吉受老板之托用投影仪在放球赛,影像投放在河边的石碑上,五颜六色的光影把雕像的面容映出不同颜色的情绪。
他们也是在这里碰到了寻找情侣的导演。因为不擅长拒绝就同意拍摄,然后茫然地去拍摄现场,去看试映,期间一直默默等着以为会出现的那个夜晚在路灯下和自己聊天的人。
最后有没有猜出来那个人就是对方呢?
可能有,也可能没有。
邪恶的眼在诅咒他们的时候,抱着他们永远不会认出彼此永远不会在一起的恶毒想法。
可是一切都在这个漫长的夏日里顺理成章地发展,球赛,小狗,足球,孩子,赶集,披萨,蛋糕,电影。
还有,爱情。
最后,我最喜欢的一个场景,咖啡馆老板躺在河边的椅子上对丽莎描述第比斯安静的冬天。
能有什么,比在热闹冗长的夏天去描绘一个冷淡安静的冬天更浪漫更迷人的事情呢?
当我们仰望天空时看见什么?观后感第八篇
一部具有实验性质的电影,单看电影简介的话稍微有点一头雾水,不太明白是要讲个什么类型的故事。
是有一段时间没有看这种比较零碎的散文式奇幻文艺电影了,这也导致我在影片的前半段疯狂走神,还好电影本身就比较散,错过一些小细节也没多大的关系,不过要是在宿舍看的话一口气应该是看不完的。
虽然影片150分钟显得有些漫长拖沓,而且大部分时候也都不知道讲了个啥。但是片中有不少场景和话外音旁白的幽默台词设计都还挺有意思的。
影片主要集中在格鲁吉亚的库塔伊西进行拍摄(之前也没了解过这个国家与地区),这部电影可以算是写给城市的一封情书了。这种捕捉平凡世界中某个城市街角的浪漫日常,比预想中要有趣一些。在我们日常所生活城市中,一些离奇有趣的事每时每刻都在发生,而又有哪座城市不想通过电影特有的魔力来描绘它呢?
本片的观影体验相对还算是比较特别的,在观众互动环节要求闭眼的时候我还偷偷瞟了好几眼银幕hh,上一次经历类似的互动环节应该还是在毕导《地球最后的夜晚》里(不知道算不算)。
没有看过科贝里泽的其他作品,以后有空可以去补一补,不过在这部作品中导演好像是自编自导加剪辑吧,网上的资料不太多。
影片用了大量的固定机位长镜头,个人一直都还蛮喜欢这种拍摄手法的。
这场看的人相对还是挺多的,不过观影过程中后排有个大叔在电影开场没多久就开始打呼噜了可还行,他可能是看得煎熬,但是我们用他的呼噜声单当作配乐也挺煎熬的。
看完电影散场后坐末班公交到学校门口,才知道电影院里坐在我左边的是大一的小学弟,就还蛮凑巧的,就算不知道他混不混豆瓣hh。
当我们仰望天空时看见什么?
当我们看这部电影时又看见什么?
导演在影片的最后用诙谐的语气自我调侃,我们并不奢求每部电影都要有一定的社会意义,或是从每部电影中都能收获所谓的人生道理或是感悟。
当我们仰望天空时看见什么?观后感第九篇
首发于 奇遇电影 图文版
如果不看导演科贝里泽的前作,或许能够把握住影片的手法,但一定理解不到影片的主题。这部电影非常之“可爱”,一方面是影片的剧情就像是一个古老的童话故事,讲的是一对刚刚一见钟情的恋人因为被恶魔之眼诅咒而被改变了外貌,无法认出彼此并因此饱受磨难的故事,有很多可爱的(童话式的)奇幻元素,导演甚至还有动用了无所不知、自我反射甚至打破第四堵墙的(童话故事式的)旁白叙事人(特别是开场警告女主角诅咒即将发生的段落,以及狗狗们看球的叙事段落);另一方面则是导演延续了前作中的“有声默片”手法,不少完全是使用默片技巧的段落(大都加上了默片风格的配乐),以及经常通过旁白而不是台词来讲述故事(作用类似默片中的字幕卡)。一方面利用身体局部特写的手法让我明确了他的参考系之一是布列松,另一方面整部影片的气质又很接近奥塔·伊奥塞利阿尼(或许还有一点米哈伊尔·寇巴希泽)的小曲子风格,有很多令人舒适的闲笔。
理解影片的关键,其实在于片中“PartII”的开篇旁白,这个童话故事发生在“世界杯的那个夏天”,但这次世界杯是虚构的,正如这个故事是虚构的一样——在影片中,拥有梅西的阿根廷队,在四分之一决赛踢出了5:1的大胜(这个比分在阿根廷的世界杯比赛中从未发生,是的我连这个都查了),并在决赛中3:1战胜对手,获得冠军。除去导演可能是个阿根廷球迷之外(虽说导演主要居住在德国,很可能灵感来源是2014年世界杯),世界杯所提示的,实际上是他在前作《夏天不再重来》中反复在段落开头旁白中讲述的“发生战争的那个夏天”(指的是2008年俄国入侵格鲁吉亚的南奥塞梯战争)。因此Part II的开场旁白才会讲到“这段时间会被未来的人们认为是一段最暴力的时间,而我们同他们一样,无法理解巨大暴行发生时候人们的日常生活。”对世界杯的记忆,结构性地提示的其实是对战争的记忆,而这种突如其来,没有逻辑的“诅咒”,也是“暴力发生时的日常生活”的前提。
当然,不了解这些背景知识也不妨碍享受这部影片,导演把格鲁吉亚古城库塔伊西的夏日,拍得非常美丽,而且影片还有一个特别迷人的迷影指向,最后是电影拯救了这对命途多舛,明明就在眼前却无法相认的恋人。我其实觉得影片的另一个创意来源是辛波斯卡的《一见钟情》,这个故事有时也会让我想起《向左走向右走》。
还有,闲笔好是好,不过影片还是应该再短一点……
当我们仰望天空时看见什么?观后感第十篇
只想说,这导演真的挺会玩。
《当我们仰望天空时看见什么?》兼具了独特的艺术性与高级的趣味性,在2个半小时的时间里,览尽格鲁吉亚人民的风情,生活日常,隐匿的历史痕迹,不寻常的爱情故事,各自为营的狗狗球迷,还有诉说的草和风。
影片通过画外音引导观众,时而自言自语,时而幽默玩趣,独特的配乐凸显出格鲁吉亚的民族特色。如果除去其中穿插的大量的日常生活街拍和空镜,这部片子整体给我的观感跟《大佛普拉斯》很相似。
虽然没能在影院看,我还是有乖乖闭上眼睛,跟随剧中角色进入睡眠,如同毕赣在《地球最后的夜晚》后半段设置的引导观众带上3D眼镜那般仪式感。而且,导演在影片后半段接入一条拍电影的戏中戏故事线,增加了许多迷影的色彩。
影片的主线故事是关于一个怪诞的爱情诅咒,它改变彼此的模样,抹除记忆。在诅咒发生之前,导演故意只拍了相遇的两个人的下半身,通过跟随脚步的镜头,交代角色关系和故事背景。于是,故事后面这对恋人露脸时,我们可以把他们想象在任何一对恋人身上,在相遇之前,他们可以是任何人。
在影片中间连接的部分,导演解释了影片中时间背景的模糊设定,其目的也是不想聚焦在某一具体的时间和事件,甚至人物。过渡画面是一个足球在凶猛波涛中沉浮不定,配合旁白避而不谈的特殊时期历史事件,情绪烘托得特别的沉重,与影片整体悠然平静的基调有很大的反差。
足球是影片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梅西在这个时空里率领阿根廷夺得了世界杯冠军,慵懒的午后狗狗们也加入各自的世界杯看球阵营,被诅咒的男女在准备迎接世界杯球赛的小酒吧再次相遇,最后一个镜头似乎又回归到足球,男孩子们背上画着梅西的名字,来到一具雕塑面前,遗憾的是我并不知道那具雕塑意味着什么。
影片有四分之一的镜头是日常的生活镜头,拍风景的空镜,对于普通观众来说是有点枯燥难熬的。如果你沉浸进去那些看似无聊的画面里,你会发现这些镜头变得越来越灵动,大人们在自然的交谈,孩子们在嬉闹,写在脸上的情绪,吹过的风,下午的斜阳,远处的云。
而且,我觉得这些画面有举足轻重的意义。足够比例的真实镜头冲淡了故事本身给人带来的荒诞感,使得电影没有完全脱离物质世界。导演用镜头对准日常生活中的人,动物,天气,光,但讲述的是自己的故事,这种投射打破了现实世界里沟通的屏障,在导演摄影机的视角里,万物和时空都是连通的。
《当我们仰望天空时看见什么?》这部电影呈现的内容,呈现的方式都是多样的,没有非常明确的主题,就连导演自己最后都无法自圆其说。
当我们仰望天空时我们到底看见了什么,那些跃然于眼前的镜头,似乎说着相同的故事,但是从每个人的眼里看到的都是属于自己的故事。而这部电影,就是导演眼中属于他的格鲁吉亚的故事。
当我们仰望天空时看见什么?观后感第十一篇
看过《我们仰望天空时看见什么?》大抵会有答案。
电影片名就是一句不折不扣的诗,在长达150分钟的内容里用日常生活的细节来书写一个奇幻诡谲的爱情童话。这不是什么影坛前辈导演的最新力作,而是年轻导演亚历山大·科贝里泽的第二部长片作品,入围了今年柏林电影节竞赛单元,并获得影评人费比西奖。 这位格鲁吉亚导演能否成为一位电影诗人还有待观察,不过整部作品的确与传统的叙事电影有着极大的差别。一开场利用人物身体局部特写的镜头画面来描写一见钟情的男女主角,相当新颖和亮眼。其次,说书人口吻的画外音贯穿全片,承担了一部分的叙事功能,感觉像是观看黑白默片上的字幕卡似的,这种“有声字幕卡”不断提示情节接下来的走向。
▲具有时代氛围感的灯光色彩
此外,导演在色彩打光和配乐方面也下了不少工夫,极力渲染出时代氛围感,令人印象深刻。尤其是片中采用了90年世界杯的主题曲,一下子勾起了遥远的记忆,同时情节中却又不断出现阿根廷球王梅西的名字,故意虚构了一场不存在的球赛,模拟出万人空巷的情景,两个不同年代的氛围交织起来给人一种错乱的历史感。这种混淆时空的手法在德国导演佩措尔德的《过境》里令人惊艳了一把,在此无疑彰显出导演对足球和梅西的钟爱。 也许这些美学手段足以让观众沉醉于这个奇幻故事里,不过,这些手段也在不断弱化叙事,使情节变得愈加抽象化。开头抛出男女主角受诅咒而易容的悬念,这对恋人究竟能如何找到对方延续感情呢?我当时想象出很多种可能性,其戏剧化程度足以变成一部好莱坞爱情喜剧。然而意外地,剧本根本不屑于类似的戏剧化套路,而是极力淡化两人重新面对和相处的过程,画面上尽是城市街景、富有诗意的空镜头,又或者是爱看世界杯的狗狗,用诗意画面取代叙事。
▲中了魔咒的女主角
再加上导演亲身上阵的旁白声音,抹去了不少男女主角之间的对白台词,使人物塑造缺乏力度,像是轻飘飘的纸人,间接令爱情线变得单薄。于是,剧本不得已在中段加入一位导演找寻几对情侣进行创作的情节来补救,这段充满迷影意味的设计最终破除了男女主角身上的诅咒。 影片足以彰显出这位格鲁吉亚新导演鲜明的作者风格,相信也是讨好影评人欢心的原因。不过,他更在意的是足球和这座城市,甚至是电影,而爱情故事仅仅是一种点缀,在宁静的生活长河里偶尔泛起的浪花。
当我们仰望天空时看见什么?观后感第十二篇
会说话的监视器诅咒了一见钟情男女主人公,当我们和他们一起闭眼睁开的时候,他们换了张脸,即使每天见面近在咫尺也还是不认识对方;在一个虚构的梅西得了大力神杯的世界杯期间(2021年的电影精准预测2022世界杯也是有点牛逼哈哈哈哈哈哈哈);一群人在格鲁吉亚拍了胶片电影还上映了(豆瓣导演采访里提到电影中的城市里很难冲洗胶片)…听起来都挺奇怪的是但却都发生了,然后呢?
没有然后了,这就是导演想告诉大家的:世上总有很多并没有意义也没有对世界有贡献的巧合和奇怪的事再发生,他就想拍下这些,发表这些,给大家看这些。
毫无疑问电影是私人的,意识流的,片段的,在之前的影评里也写到了这可能是近几年电影的一个趋势。我感受到了情绪和记录,也感受到了导演本人对于电影的探索和实践。特别是在采访里提到的,他希望做一些“非主流定义下的电影”想要探索“电影这棵大树上的其他分支”。从他拍摄电影的意愿上来看,这部电影无疑是成功的。
另一方面是镜头和美学,很有趣也很讲究,颇有一些情绪碎片的感觉。很多镜头都是非运动镜头,也有一些固定镜头推拉,这都让人有一种观察者的视角。静态镜头记录下的动态世界,很像是小时候在每页右下角画的小动画,翻起来有趣又新鲜。很多镜头都没意义但极好看,让你在沉浸欣赏的时候忘了这并不是有很强故事的电影。和《诗人》那种超现实的视觉冲击强的意识流碎片风格不一样,这一部更缓慢,更细碎,更细水长流一些,颇有亚洲审美的韵味在。
导演是一个极有童趣的人,可爱的互动和旁白,配合超可爱的格鲁吉亚文,就使得整个电影的童趣感和童趣感翻倍,看完我还笑了一会儿,觉得蛮好笑的。
我个人觉得电影是有点长的,2个半小时的碎片化书写,只讲了一个很小的故事,对于观众也是有考研的。我相信有人是会睡着的,有人是觉得无聊的,有人是会很爱很澎湃的,有人是会觉得迷惑的…但种种反馈也交汇成了一些的化学反应,让这个所谓没有“意义”的影片变得更有趣有意义。
当我们仰望天空时看见什么?观后感第十三篇
本文首发于《电影书写札记》,图文版
作者/ David Ehrlich
翻译/ 鞘翅目
电影真的可以是任何东西,亚历山大·科贝里泽(Alexandre Koberidze)的这部抒情且不可言喻的浪漫之作——《当我们仰望天空时看见什么?》,在其150分钟片长的迤逦中,几乎无时不刻提醒着我们这一点。
开头的一个关键场景因其体现出了这种魔力而引人注目。一个叫乔治(Giorgi Ambroladze)的足球运动员和一个叫丽莎(Ani Karseladze)的知识渊博的年轻药剂师刚刚在格鲁吉亚古城库塔伊西 (Kutaisi) 的里奥尼 (Rioni) 河畔享受了一次极为兰斯莫斯式邂逅(Lanthimos-esque meet-cute)。我们只看到了他们膝盖以下的互动,或在从很远处拍摄的夜间长镜头下,这些人物看起来像黑暗中的光点。但影片中毫无感情的叙述者(由科贝里泽本人配音)向我们确保了他们的共同情感,虽然他们都将得到诅咒,只因真爱永远不会轻易寻得。
监控摄像头、雨水沟和风都发出声音来警告丽莎,第二天早晨她将以不同的身躯醒来,然而,过往汽车的喧嚣马达声使她没有听到最重要的细节:同样的邪恶之眼也将目光投向了乔治,这意味着他也将变成另一个人。这两个可爱的年轻人将如何在他们预定的第二天晚上的约会中认出彼此?他们怎么会知道自己是否坐在未来此生最大的幸福对面,还是会在走过某座连接城市的木板桥时与幸福擦肩?多么可怕的命运啊——它揭示了醒着的生活是一个了无生趣的童话。
当然,第二天早上醒来时的乔治和丽莎由不同的演员扮演(分别是Giorgi Bochorishvili 和Oliko Barbakadze ,都是天生银幕脸,或许好看的邪恶之眼看起来会比其他人更善良),但交换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当我们仰望天空时看见什么?》如何为我们呈现这一变换。当老丽莎躺在床上时,科贝里泽的声音指示我们闭上眼睛,直到我们听到睁开眼睛的信号——屏幕上甚至还有一个可爱的小倒计时。
这一镜中没有发生任何实质性的变化,丽莎没有动,但这并不重要。没有突然出现的CG特效或任何形式的低保真处理、冈瑞式的身体互换 (Gondry-esque body swap) 。相反,这10到15秒的时间突然产生了一种独特的电影潜力,它只可感知而不可肉眼所见,正如科贝里泽教会我们如何观看他的阳光诗电影,关于世界的真正魔力如何总是不可见的。
"当我们仰望天空时,我们看见了什么?"听起来像是那种只有评论家才会喜欢的难以捉摸的艺术电影,也可能是评论家拒绝的那种,在特殊节点和影展桂冠的外衣下包裹着廉价多愁善感的娇贵引进片。但事实是,科贝里泽这部俏皮的第二部长片作品不属于上述中的任何一种。主要是因为他对这两种类型都不关心(他的处女作,篇幅更长、形式更不稳定的《夏日不再重来》,更倾向于前一种类型)。它不紧不慢但引人入胜——激动人心又简单直白,并且总是像流经它的河流一样容易跟随。
"当我们仰望天空时,我们看见了什么?”永远不会忘记丽莎和乔治(两人都因为诅咒而被迫离开他们的本职工作,并在市中心找到了离对方更近的低薪工作),但它几乎完全避免了与他们古怪的浪漫喜剧困境相关联的典型起伏。取而代之的是,科贝里泽将他们的处境作为观察库塔伊西 (Kutaisi) 全貌的透镜,从当地的恶作剧者到痴迷足球的本地小孩,甚至该地区被忽视的流浪狗——都有他们自己喜欢的球队。前一分钟,我们关注着丽莎受雇开关冰淇淋机的体育酒吧里的无能老板,他买了一台投影仪来放映世界杯,但不知道如何把它放在远离眩光的地方;下一分钟,我们看着一个打错的球顺着河水漂流而下,科贝里泽的旁白叙述反映了现代世界的外围恐怖,以及在这个充满悲剧的时代,制作这种充满活力的艺术的所谓不负责任。
"当我们仰望天空时,我们看见了什么?”除了时间和城市的隐秘节奏外,它什么也不遵循,而是用它的每一根纤维来倾听。人们走来走去,法拉兹·费沙拉基 (Faraz Fesharaki) 用天鹅绒般柔软的16毫米摄影机镜头放大了一切美妙的事物,当午后的阳光在树木之间划出小宇宙时,电影本身也变得像它的观众一样敏锐有活力。两位纪录片制作人(由导演本人的父母扮演)在为他们关于现代爱情的电影寻找50对不同夫妇进行采访时进进出出,即使他们只计划用其中的6对。
有一次,一个过于急切的选角助理让陌生人假扮情侣,以达到她的选角配额,却没有意识到在镜头前奉献一段假的恋情可能足以让它成为现实。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意识到科贝里泽散漫音调的诗歌围绕着乔治和丽莎,只因为他们的寓言式的错失联系如此完美地体现了我们每天都能在周遭看见,却又花费一生的时间去找寻的那种奇迹。
由于太过分散而无法成为一个爱情故事,由于太过内敛而无法成为一部城市交响乐,由于不够说教而感觉像一部论文电影,《当我们仰望天空时看见什么?》逐渐融合成一种抽象的田园浪漫——它发现了我们周围一切事物边缘的浪漫,并以电影中不能承受的轻盈感将其捕捉下来,我们知道我们永远无法用肉眼看到它。在其他情况下,乔治和丽莎只是两个被迫在他们永远无法离开的城市里做着烂工作的人,但在这里,我们以一种神秘的敬畏感看待他们,而这光凭我们自己是创造不出来的。
科贝里泽能够让你进入一种接受的状态,因为他没有试图教给我们任何我们不知道的东西,也没有用任何可以在灯光亮起时带走的东西来提振我们的心;他兄弟的圣丹斯音乐随意地响起,仿佛不知道该在哪里锦上添花。这也是这部电影轻松魅力的一部分。"当我们仰望天空时,我们看见了什么?”可能需要很大程度的耐心,因为它从不打算以任何形式的震撼回馈观众,但科贝里泽知道它的咒语——同样施于乔治和丽莎的咒语——只会持续同电影一样长,因此它也让我们安心地度过这段甜蜜时光。
原文链接:‘What Do We See When We Look at the Sky?’ Review: A Lyrical Fairy Tale Reminds Us Films Can Be Anything
当我们仰望天空时看见什么?观后感第十四篇
《当我们仰望天空时看见什么》这部电影由Aleksandre Koberidez导演,是一部上映于2021年,带有浓烈奇幻色彩的格鲁吉亚电影。剧情大概是格鲁吉亚的一个古城里,Lisa和Giorgi在走路时意外相撞两次,他们再见起掉落的物品起身后忽觉爱上了对方,在没有告诉对方自己的名字和联系方式的情况下就定下了第二天在桥头咖啡厅的约会。故事从这里开始变得奇幻了起来:Lisa在回家的路上路过幼苗、监控摄像头、排水管还有风四位朋友,被幼苗告知自己中了邪恶之眼的诅咒——第二天早上她的外貌将会完全改变。影片中观众根据导演的安排闭上眼睛,“叮”地一下,Lisa和Giorgi完全变成了陌生的模样。与此同时,他们也失去了做他们最擅长的事的能力:Lisa不再能看懂医学笔记,失去了在药房的工作;Giorgi不再会踢足球,只能在一旁落寞地看自己所在的球队训练。他们分别找到了一份新的用来维持生计的工作,在工作中等待对方迟到的赴约。由此,他们都以一个新身份、新视角重新进入平淡的日常生活。巧合的是,一位电影摄影为满足导演的拍摄需要,要在小城里找到50位情侣上镜,她找上了Lisa和Giorgi。以此为机,变了模样的两人再次相遇,内心距离被拉近。在电影上映时,他们在银幕中看到了原本模样的自己,顿悟,两人在找到了彼此后便消失了。
电影的叙事是借助旁白完成的。旁白作为故事讲述者,不同于我们常见的线性叙事、逻辑严密的电影,而是自然地用充满漏洞的语言向他所在的另一时空的后辈讲述一个看起来有些无厘头的故事。电影的结尾,他说:“你也看到在我们的城市发生了什么故事,直到现在,经过深思熟虑后,我们才看到有很多东西似乎是值得怀疑的。但最奇怪、最不可思议的是作者如何选择这样的题材?首先,这对社会没有任何意义,其次,再说一遍······没有任何意义。顺便问一句,有哪个地方不发生匪夷所思的故事呢?”在观看影片时我有许多不解,试图理解旁白如此讲述的意图。但在最后这段看似古怪的电影结尾中,导演直白地把他的创作追求全盘托出:他就只是想简单随意地讲一个故事。对,他关注更多的是“讲”而不是“故事”。
作为这部电影中最关键的要素——“讲”的方式,镜头语言的使用非常有特色。在电影前几分钟内只剪辑了景观群像然后过渡到行人的脚部特写(女主角的皮质雕花平底鞋让我印象深刻)。男女主角的初次入镜也只是用固定在低位镜头拍摄的从镜头两侧进入画面的两双脚、相撞后掉落的东西、捡东西的两双手、走出画面的脚,随后两人调转方向,仍旧是从镜头两侧再次入镜的两双脚、掉落的东西、向下进入画面的两双手、走出画面的脚。没有提供任何两位主要人物的正面描写,用极其形式化甚至略显单调的镜头语言刻意展现出故事讲授的含混以及听者在接受讲授者信息文本传达时的信息被削弱后的局限性。这样的影片开头也定下了全片的基调:用类似散文诗的语句并不正式地讲述一个让听故事的人觉得无限接近日常生活但并不完美切合逻辑的奇幻故事。
我们每天都在讲故事,同时也生活在各式各样的故事之中,久而久之我们自然地把故事当作现实。我们常常忘却历史是故事、信仰是故事、律法是故事、国家是故事、现代商业体系是故事、全部的人类文化都只是故事。在这样一个人们习惯性地将故事严肃、庄重化的时代,人们在现实中为故事结盟或是争战,甚至连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人们都对自己发出的一条条评论、一段段讲述严肃以待,习惯性地将接收到的信息看作真理。我们如何能重新轻松地对待故事?为何不能容忍故事出现明显的逻辑漏洞?我们信仰的逻辑、因果本身是可靠的吗?我们还有随心诉说自己的故事的可能吗?导演在这部电影中进行发问,同时尝试给出自己的答案。他急切地希望和观众探讨这些问题,而观众的反馈将成为这些问题的答案。
在电影工业发达的今天,长期浸淫在美国商业大片中的观众和电影行业从业者们对电影编剧有了一套完整的写作规范以及评价标准。人们对于影视叙事严格要求合乎情理,情节跌宕起伏,有着激动人心的高潮和令人叹息悲痛的低谷。然而在《当我们仰望天空时看见什么》这部电影中,作者反其道而行,电影中的很多情节、台词都刻意地向观众提醒了符合他们对电影叙事认知的类似剧情发展的线索。然而,当观众满怀信心地顺着这条线索希望进一步窥视事态发展时,却惊奇地发现自己辜负了——剧情仍旧按原来的节奏平缓进行,没有任何预料之中的高潮到来。比如影片中Lisa的室友告诉她本地音乐学校有一个人能够帮助她解开身上的咒语,Lisa确实去了。在高处俯视的镜头视角下我们看到她的红色平底皮鞋在楼梯上层层前进,仿佛一圈圈逐渐步入一个方形迷宫的中心。随后她被一扇门里走出的一个人带领到另一扇门里的另一个人前、再到另一个人前、再到另一个人前。过程平静,每一个环节Lisa都要在门外等待一段时间。观众的期待被引导着逐渐递进,仿佛这令人费解的咒语马上就能解开。但Lisa进入最后一个房间之后便没有后话了,镜头切去别处,再次拍摄Lisa时她还是变化后的模样。在几次这样的小技俩后观众便意识到他们不用按照一个标准的故事范本去期待这部电影的走向。
电影的配乐非常出色,主要是由木琴和钢琴演奏的。木琴的音色自带一种脆而朦胧的效果,有时还能表达一定的俏皮感。它的声音与镜头在运动时对局部身体的关注以及毫无预兆的较为静止的无人远景呈现间的切换相配合,使叙事呈现出一定程度间接、神秘的效果。钢琴弹奏的音乐则休闲明媚,非常切合午后阳光灿烂的暖色古城调性。值得一提的是在Lisa在音乐学校找人解除咒语的段落,学校里传来的乐器练习声便主要是这两种乐器,学生练习钢琴和木琴的镜头让全篇的配乐更有了一定的合理性。这些配乐和影像相互呼应,共同构建了电影的独特氛围。而在后面部分一场虚构的世界杯比赛期间小镇孩子们踢的一场足球比赛的慢动作拍摄画面激烈,这个片段被配上了意大利世界杯热血的主题曲,我很喜欢。在音乐的高潮中,孩子们把足球踢出球场护网,球直直地落入江中的慢镜头的呈现非常幽默,这样的剪辑和配乐使这一点看似平庸常见的小趣味无限放大,观众感知到导演捕捉到的无聊小趣味,会心一笑,这本身就是故事讲述技巧特有的魅力。
这部电影就是这样,由看似无聊的可爱小趣味堆砌,被值得质疑的旁白串联成一个缺乏前因后果的故事。当不能讲好一个故事时,这一切语言还有意义吗?我认为根据这部电影传达的信息,表达这个行为本身便已是值得关注的。往往人们需要借助一个特定的故事来表达,久而久之,对故事本身的关注远远高于讲述。但经过时代洗礼后,洗去表层尘埃,对于欧洲教堂的圣像画、中国的文人画、表达神话传说的民间艺术······来说,故事是什么反而变得不再那样重要。我们只需要在知晓故事后将其抛弃,花更多心思在关注表达的语言上。
在《当我们仰望天空时看见什么》这部电影中,时间是虚构的、模糊的;情节是纠缠杂乱的;人物动机不清晰。镜头语言刻意降低信息量,观众就像和一个生活在自己世界的陌生人进行了一场全然随机的对话。在这场对话后,我们没有任何收获,只是倾听了一个人用含混的语言讲述一段他的视角的故事罢了。没有作用,这样的对话本身是无意义的,但我们总在这么做,人类个体间需要这种交流,且对此乐此不疲。也许是人类本性的窥视欲作祟,我们总需要他人视角的观察和叙事,而交流便是在交换叙事。导演科贝里泽在这次创作中抛弃了用道理、用逻辑包装后给人真实幻觉的叙事,转而使用最本真的语言满足赤裸的叙事欲望,大胆地让自己的表达更个人、更跳跃、更性格化,从而引发观众对故事、现实和认知方式的思考,这是很有趣的一次观影体验。
当我们仰望天空时看见什么?观后感第十五篇
这是一部如果没有电影节很可能更湮灭无闻的电影。
这是导演亚历山大·科贝里泽的第二部作品,拍摄于格鲁吉亚的第三大城市库塔伊西,冷门导演冷门城市。这部150分钟的电影没有故事,或者说聊胜于无。
主线故事就是一对年轻人的邂逅。足球运动员乔治和年轻药剂师丽莎在街头偶然相遇,他们约定再见面。但他们的爱情遭遇“邪恶之眼”的诅咒,幼苗,雨水槽,甚至风,都想提示他们,但他们没有明白。于是第二天,他们的相貌发生变化,乔治和丽莎变成了另一个乔治和丽莎,而且他们失去了自己最擅长的技能和知识。他们放下了爱情,游走在城市里,谋生或发呆。
交代故事只需要几分钟的时间,其他时间里观众跟随导演的眼睛漫游时空,但不仅仅是看,更是感受。
一座城市在电影中被赋予新的面貌,从“平平无奇”到勃勃生机。
这里有河流,森林,草地,有喜欢看足球的狗,有可以吃冰淇淋的咖啡馆,有路灯整齐的街道,有聊天的腿,踢球的腿,吃饭的腿,有各式各样的路口,各式各样的墙角,各式各样的桌椅,各式各样的风吹过各式各样的寂静。
这座城市的浮光掠影像幻灯片一样徐徐展开,导演似乎毫不在乎“故事”,足球在水中漂流的长镜头,踢球少年的慢镜头,还有很多零碎的蒙太奇,仿佛处处无关紧要。在街头“摆摊”的乔治和在咖啡馆打工的丽莎,偶尔出现在画面中,似乎也忘掉了自己主人公的身份。电影里的人很少对话,很多对话场景镜头只是远远看着,他们在谈论什么观众无从知晓。
存在感最强的是娓娓道来的旁白,介绍人物,陈述故事,解释疑问,大部分时间是在喃喃自语,思绪万千。
电影最后,乔治和丽莎被拍摄纪录片的导演偶然拉到一起,咒语突然消失了,他们就这样重逢了。没有欢欣鼓舞的温暖场面,这个结局只是旁白的男子用低沉的声音平静地讲出来。直到此刻,我才意识到,这一切都没有目的,为什么是这个人,这条街,这棵树,这片光,不用思考,镜头没有目的,旁白没有目的。
看就是目的。
感受就是目的。
故事是虚构的,贯穿其中的一直被讨论的足球赛也是虚构的,导演只在旁白暗暗地说,这个故事发生在“最暴力的时期”,人们都很冷漠,但这都不重要。导演甚至夫子自道地自我设问,为什么会选择这个题材?这对社会没有意义,毫无意义,“然而如果你仔细想一想,这个故事确实有一定道理。”
为什么生活中的每件事都需要“意义”和“道理”?意义和道理是不是已经超越了生活,甚至遮盖了生活。
在“后浪电影”采访中,导演解释片名的涵义:每次梅西进球后都会朝着天空望去。他进球时的经典动作,他与我们头顶这片天空的联系,这些一直令我印象深刻。他有着自己的理由抬头仰望天空,我们亦是。这是一个具备个人经验的普世性动作。世世代代以来,人们都会仰望头顶的这片天空,所见之物也有所不同。现在,我们可以在学校里得到关于“天空”的精确答案,但我感觉未来也可能会再次发生改变。
导演在一些采访中的表述很朦胧,甚至用诗歌来“阐释”电影。他拒绝定义电影,他用诗意的方式解释电影,就像电影里多次出现的转场诗歌。
这部电影就是一部散文诗。
有人根据简单的剧情想起了辛波斯卡的《一见钟情》,也许这是导演的灵感来源之一:
《一见钟情》
......
如果从未相遇,他们确信,
他们之间将什么也不会发生
然而,从街道、楼梯、走廊传来的词语在说着什么?
也许,他们已无数次擦肩而过?
我想问一问他们
是否已不再记得——
在某扇旋转门里
在瞬间,他们曾看见彼此的面容?
也许,在人群里,曾低声说“对不起”?
在电话里,不经意地说过“打错了”?
然而,我知道答案。
是的,他们已忘却。
他们如此诧异,多年来
机遇一直
摆弄着他们。
......
——《我曾这样寂寞生活 辛波斯卡诗选2》
但我觉得电影的感觉更像辛波斯卡另一首诗:
《种种可能》
......
我偏爱有所保留。
我偏爱混乱的地狱,胜于秩序井然的地狱。
我偏爱格林童话,胜于报纸头版。
我偏爱无花的叶,胜于无叶的花。
我偏爱割掉尾巴的狗。
我偏爱明亮的眼睛,因为,我的如此晦暗。
我偏爱桌子的抽屉。
我偏爱许多此处并未提及的事物
胜于许多我不愿说出的事物。
我偏爱那些散漫的零
胜于被编排成序列的零。
我偏爱昆虫的时间,胜于星辰的时间。
我偏爱在木头上敲打。
我偏爱不去问还要多久,什么时候。
我偏爱惦记着可能性,
存在自有其理由。
——《我曾这样寂寞生活 辛波斯卡诗选2》
在如此呆板、凝固、束缚,人人带着镣铐跳舞,带着枷锁冲锋,狂热追求确定性的当下,需要提醒自己,生活还存在另一种“可能性”。
天空永远在那里,只是我们忘记了仰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