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室里的正面管教》是一篇让人深有感触的文章。作者通过讲述教师如何通过正面管教方法改变学生的行为,展现了教育的力量。正面管教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克服困难,还能激发他们的自信和潜力。这篇文章让人感叹教育的重要性,也让人对正面管教方法充满信心。
教室里的正面管教读后感第一篇
一开始读这本书的有些着急,还有好多讲的与另一本书是重复的,没啥耐心看……可读到后面越发觉得精彩,讲了很多实用的教学方法,每一章都会讲几个课堂活动。工具书不知道怎么下笔做笔记,主要是缺乏教学经验与学校场景,所以还没理透作者所说的方法。这是一本后知后觉的好书,也是一本说不出具体好在哪的书。
教室里的正面管教读后感第二篇
看这本书是受了它的姊妹书《正面管教》的影响。这本书没有那本好,或者说理念其实很简单,但是操作层面更适合小学生吧。不过书摘还是做了满满六页呢,我读书还是挺认真的吧[害羞][害羞]这个系列还有一本是《十几岁孩子的正面管教》,讲青春期的,看了几页,觉得特别适合舒缓青春期孩子父母的焦虑情绪。
教室里的正面管教读后感第三篇
2016.8.30--2018.8.23
好漫长的时间跨度。那年,从相识的激动,到开卷后的敬畏,一章一章按目录走,每天啃一章左右,觉得很好,理念冲击很大。有些畏惧,感觉自己是巨人面前的小不点,无措。那年读了几章没有完成,一直搁浅。
今夏复又拾起。目标要完成它。换了方式,从自己喜欢读,觉得读得舒服的地方开始。或是由于敬畏,越是想快些读,越是看得慢,时常停下来想想。有些紧张,害怕错过。调整心态,有所获便可。继续出发。昨天完成了,平静地激动。从头至尾,虽完整地读了一次,然而这只是开始。
教室里的正面管教读后感第四篇
《教室里的正面管教:培养孩子们学习的勇气、激情和人生技能》就是一碗充满空洞且正确的废话的教育鸡汤,走的就是畅销书的套路——三位作者以笃定的语气和姿态告诉你,我们是世界第一经济体国家的教育学博士、哲学博士和心理学硕士,我们这套方法已经在世界上得到广泛使用和实践验证,这样就是正面管教,这样就能解决问题。然而书中的大多数一线教师的反馈就很让人生疑——只有有效的声音。一种方法、一个理论怎能解决所有问题?不是我太单纯就是有人把课堂管理这件事想得太简单了。渐渐,“正面管教”开始变得像“正能量”一样在我面前失去能量。
教室里的正面管教读后感第五篇
读这本书刚好是开学这几天,面对学生时少了许多的怨气和责备,似乎自己的心情也好了那么一些。
书里的一句话让我颤栗“我们为什么会有这样荒唐的观念,得先让孩子感觉糟糕,才认为他会变得更好。”以前,我经常苦恼没有惩罚学生的手段,因为我总认为当他有做得不好的地方,我就用一些让他痛苦的方式去惩罚他,以求他能吸取教训。是的,结果可想而知,没过多久,同样的错误再一次上演。
得让孩子感觉好,他才能做得更好。寻求解决办法而不是惩罚。鼓励孩子而不是表扬。这是我读这本书最大的几点收获。
总是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可我却总是害怕学生犯错呢,又或者犯错一次后就要求他一定做到下不为例,可是另一句话不是说“100次的失败,才能拥有101次的成功”。或许我应该更有耐心和爱心,陪同他们一次次跌倒,去找到他们每一个人的的小太阳,互相温暖,一起成长吧!
教室里的正面管教读后感第六篇
第一章,正面管教:一种鼓励模式
第二章,正面管教:一种思维模式的转变
问与告诉:“告诉”引发身体上的生理抗性,“问”向大脑发送的是“寻找答案”。
惩罚带来的只会是反叛,报复和退缩。
拥抱可以应对孩子的愤怒情绪和拒绝沟通。
第三章,领导风格
孩子们应该从自己的经历中学习,感受没有大人干预的自然后果,老师应该学着袖手旁观,当控制欲发作时可以默数到十。
可以开班会让孩子们分享犯过的错误并谈谈从中学到了什么
一个班会活动
教室里的正面管教读后感第七篇
2021 No.11《教室里的正面管教》
这本书不厚,但是我读了很久,在书里又写又画,想到很多以前教学中隐隐感到不安的小事。
许多家长总跟我说“老师,你对他严格一点,打他骂他罚他都可以的!”还有同事说我“你这么温柔,学生真的能听你的?”于是我也一度学着“严格”,使用惩罚、呵斥等方式去处理一些违纪行为。这样的方式在当下似乎确实“高效”,但其实学生只是因为害怕而在你的面前收敛,越是发现如此,越感觉自己离初衷越来越远,直到有孩子有一天私下和我说:“老师,其实我很想念以前的你,每天都笑嘻嘻的从来不发脾气,总是很有耐心的倾听我们,和我们沟通。”原来这样“东施效颦”才真正南辕北辙了。
而正面管教,是以更积极正面的思维去解决问题而不是“找出负责人要求其承担后果”。这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思维方式,一种聚焦于未来,是发展的思维;另外一种关注过往,会让学生心灵不得不承受着已发生的事情造成的压抑感和负罪感,但这除了打击自信别无他用。
在读时,我也时不时想起《第56号教室的奇迹》这套书,《正面管教》是成系统的操作技能与理论指导,雷夫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并不是从属于这个“正面管教”的系统里,而是雷夫个人的教学心得与案例分享,但我读下来感觉其中许多理念是相通的。两套可以一起看,读完更容易理解什么是“正面管教”。雷夫真的是一个无比乐观善良又阳光的人啊,或许时常问问自己“如果我是雷夫,这样的情形该怎么处理?”更能找到答案吧?
教室里的正面管教读后感第八篇
刚开始以为这又是一本千篇一律的心理书,空而大的书本,没想到刚看第一章就被迷住了,说得特别有道理。该书反对以奖励和惩罚为基础的管教方法,鼓励正面管教,对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和家长特别有借鉴价值,介绍了多样的班会课形式,如破冰训练、有效沟通训练、倾听技能训练,以后要是做班主任可以多多借鉴。下面是一些读书笔记:
1.“第一条轨道是学业的学习,第二条轨道是社会和情感能力的培养”——是啊,学生成长一定要有两条轨道,才能平衡地成长,否则就不能适应社会。以后一定要培养孩子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2.用“问”代替“告诉”。“告诉”,通常会造成身体上的生理抗性。尊重地“问”,造成的是一种身体上的生理放松,学生能感觉到被尊重,通常会决定合作。如问“我们怎么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这个是事实,当你命令我做的时候,我就不想做了。当你问我的时候,我觉得我受到了重视。以后我和男朋友说话或者和学生说话的时候,要多问,而不是告诉。
3.“太多的成年人期待孩子们不经过练习、不犯错误、不经过反复尝试,就能培养智慧和良好的判断力。正面管教给孩子们大量的时间进行练习。”“在你认为自己必须事无巨细控制每一种情形并进行干预之前,至少要默数到10,看看会发生什么事。”“隐藏错误,会使人封闭起来。良好的判断来自于经验,而经验来自于糟糕的判断”——我们一定要给孩子犯错的机会,没有人能够从不犯错,要给孩子们犯错误的机会,这是学习的过程。
4.减少指令,运用邀请和鼓励来促进沟通。
5.“对你来说,保持对学生的倾听是很重要的。老师们往往禁不住匆忙介入,并开始对学生所说的事情进行长篇大论的说教”——非常有道理,教师往往和学生交流时都是长篇大论,说教,应该让学生多说一点,让学生多参与!
教室里的正面管教读后感第九篇
正面管教的愿景:孩子们在学校里遭遇失败时永远不会背羞辱,而是通过有机会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中聪自己的错误中学习,感觉到自己被赋予了力量。
三个信念:
1. 我能行。
2. 我的贡献有价值,大家确实需要我。
3. 我能够以自己的力量做出选择,对发生在我自己身上和我的群体中的事情产生积极影响。
四项技能:
1. 我能自律和自我控制。
2. 我能与他人相互尊重地共事。
3. 我理解我的行为会如何影响他人。
4. 我能够通过日常的联系,发展我的智慧和判断能力。
错误目的表!!!
寻求过度关注,寻求权力,报复,自暴自弃。
启发式问题!!!
发生了什么事情?有什么感受?你们认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其他人是怎么牵扯进来的?你们对于解决这个问题有什么主意?
问与你想要改变的行为有关的问题
真正的不尊重是向学生们解释他们已经知道的事情。
正面管教适用于任何以尊严和尊重对待孩子、不羞辱孩子、解决问题而不是责备以及教给孩子们技能而不是惩罚和控制的其他管教方式。
你给予孩子们的最好礼物,就是让他们自己的努力、决心和自豪感成为最大的奖励。
教室里的正面管教读后感第十篇
《教室里的正面管教》这是一本很精彩的书,书里的观点个人很喜欢,对教育这份职业有意愿去做好,有热忱去做好,真是一件幸福的事。 一、本书的观点。正面管教,一种鼓励的模式。奖励与惩罚是短暂的有效,并且给孩子造成负面影响。行为下面是他的归属感和自我价值感。除非教给孩子更多的社会和情感技能,否则班级的纪律问题会越来越多。帮助孩子们在学校和人生中成功的三个信念。A 我能行 B我的贡献有价值,大家确实需要我。C我能做出选择,对群体事情产生积极影响。 采取“问句”,选择,是一种尊重,孩子会被感受到被尊重,对参与的感激,感到自己更有能力,会决定合作。今天在班上关于儒雅课时候,告诉他们第几节上他们肯定会反抗,但我就着我的方向给他们做出选择,他们就更乐意去接受做出选择,从而觉得是自己能行为自己的愿意做出选择。感受到了自己的存在,小汪同学课上小动作,我把批评改为选择要么课上认真听,要么课后抄课文。显然他更愿意选择前者也很好的改进了缺点。惩罚和奖励激发孩子的行为,但长期效果使孩子丧失信心。并且会造成:反叛、报复、退缩。 致谢:走进老师的日记,说一说某个学生的优点,培养孩子们感恩,会致谢能力。 错误:错误是学习的机会,获得有价值的反馈,代替愧疚。 暗示:接下来应该做什么?问句比直接命令让学生感受到尊重的参与过程,而不时反抗。 设立规则:专注于一个问题,集体讨论,执行。好处是长期处于安全感,平静的氛围。体验他们没有做到的后果,选择所造成的后果。只说一次,并且执行到底。例:安静的排好队,我们就去操场就看电影,迟交的作文得0分,果然得0分,笑而不语。 寻求过度关注的鼓励话语:咱们做个交易,现在做作业你下课就可以去休息了。我听到你的问题了但我课间才能回答你,现在是安静午读时间,我们可以下课后再大声说话,过一会再问我。 错误目的鼓励话语:你真的很心烦,想和我说说吗我感到很-----因为-----并且我希望------ 兴趣:尊重学生的课外兴趣,链接感情。幽默增进感情。 鼓励合作:下课铃声响了,我会很感激你们为了整理课桌,卫生,为下节课做好准备。指挥导致被动抵制或反叛,邀请则会鼓励合作。 简单词语:铅笔,安静,过一会儿,我能看出来你对这件事投入了很多。 昨天班级的跑操针对边跑边讲话打闹特点,我采取选择方式给他们,选择一安静的跑完,选择二可以打闹说话跑,但结束后继续跑五圈。所以昨天的跑操非常的安静,也几乎所有孩子都能坚持跑完了。今早思羽在班级门口蹲点看我来,我转移话题关心的问他昨天的街舞有没有去竞选,整个一上午的早读他都很认真不捣蛋。 解决问题:相关,解决方案应该及时和问题相关,如:没有完成作业不去校长室直接放学后补写,或者O分。尊重,尊重的态度问你愿意放学后补作业还是课间补作业?(当她事先知道就是有选择权)合理,解决的方案不应该加入惩罚,如,必须。告诉父母。有帮助,方案有利于孩子解决问题。 启发式问题,解决方法,我们应该怎样把班级打扫的更加干净?(问问题会让学生针对问题行为以及怎么去做,形成互相尊重的氛围他们就想合作,并且怎么去做) 选择性解决问题:两个小朋友在争吵抢球。选择,要么解决问题,要么我把球收走。让学生针对问题本身,指向行为。 班会技能培养:1、围城一个圆圈,写上:迅速安静安全。提问:有谁知道下一次怎么做的更好。 2、进行致谢和感激。感谢谁为谁做了一件什么事,谢谢他。不想说,就说过。3、尊重差异。四种类动物贴在黑板上,为什么我们想成为狮子,为什么我们不想成为乌龟,洗衣,老鹰。4、学会倾听,某人讲一件有趣的事,别然挥舞手脚,别人认真倾听的好处。
教室里的正面管教读后感第十一篇
教室里的正面管教》读后感
《教室里的正面管教》是由美国教育学博士、心理学家、教育家简·尼尔森等三人共同编著的。 作为一本写给教育工作者的“工具书”,里面谈及了:正面管教作为一种非常有效的鼓励的模式,可以被教师运用到教室里去解决教室里的问题。这本书提供了多种有效的可操作性的方法以及运用正面管教理念解决问题的实例,给了我们对正面管教更具体、更直观的认识和理解,也让读完此书的我受益匪浅。
下面谈谈我阅读第五章的几点感悟和收获。
第五章的主题是在纠正之前先建立情感联结。本书第一章中提到,正如火车需要两条轨道,我们的学校也一样,第一条轨道是学业的学习,第二条轨道是社会和情感能力的培养。很多学校只有第一条轨道,而忽视了第二条轨道,但是实践证明,采用两条轨道并行的学校,学生们的问题行为减少了,而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增加了。
社会情感的定义是什么?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认为:用另一个人的眼睛去看,用另一个人的耳朵去听,用另一个人的心去感受,就是社会情感。强有力的科学证据表明,增强学生与学校的情感联结,会使学校的教育更成功。
情感联结是什么?就是学生们相信老师关心他们的学习,并将他们作为个体来关爱。也就是说,为了取得成功,学生们需要感觉到他们在学校里有“归属”。学生们相信老师们关爱他们,是他们感受到情感联结的一个首要因素。关爱有很强大的力量,如果他们感觉得到关爱,他们就想要合作,而不是做出不良行为。当他们不需要以不良行为得到关注和自我价值感时,他们就能自由自在学习。
虽然老师们认为他们都十分关爱学生,但是作者调查发现学生却并未接收到了这样的讯息,甚至很少的学生相信老师关爱他们,除非他们取得好成绩,学生往往相信,老师只关爱那些已经看透了老师,以及哪些知道如何迎合老师的尖子生。既然关爱学生如此重要,而我们却并未做到让学生接收到关爱的讯息,那么建立情感联结就成了老师要学习的一大功课了。如何让学生知道你关爱他们呢?情感联结的态度和技能有哪些?本书列举了6个方法。
倾听并认真对待孩子们。
进行一次野外旅行。
欣赏独特性。
用你的幽默感建立情感联结
通过尊重学生的课外兴趣来建立情感联结。
改善,而不是完美。
倾听并认真对待孩子们。有一位非常受学生欢迎的高中老师,学生称他为“拉斯”,调查发现他能把关爱传递给孩子们,他在教室放了一只泰迪熊玩具,他对学生介绍道:这是我们的关爱小熊,如果你们任何人感到沮丧或情绪低落,就来拿这只小熊。它会让你们感觉好起来。我觉得这样的做法值得尝试,因为教师不可能无时无刻陪伴着学生,总有顾及不到孩子敏感的情绪的时候,此时,倘若有一只象征着教师关爱的小熊陪伴着,那么也会让学生得到一些安慰。这让我想起之前看过的报道:据说荷兰警车里有一个令人惊讶的标配,没错,就是泰迪熊。泰迪熊从诞生之初的作用就是用来安慰儿童的难过情绪,而且所有人在遭遇危机时都需要得到一些值得坚持的东西,一些转移注意力的东西。我的教室里并没有泰迪熊,但是有一个班主任信箱和班级日记,我认为,那也有相似的功能。当他们难过时,遇到困难时都可以投信,我会认真看每一封来信。这信箱安安静静地在他们眼前站着,让学生们知道我随时都在关爱着他们,随时准备倾听他们。事实证明,很多不善于语言表达自己的孩子,很愿意通过写信的方式来发出自己的声音,有表达对老师的爱的,也会有对我或者同学的某些做法的小抗议,这些,我都会认真进行反思,并及时向他们做出解释或者改变。
欣赏独特性。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本书提到了一位老师为自己的班级制作了一套卡片。每张卡片上都印有一个学生的照片和绰号。这些绰号表现的是每个孩子独特的兴趣。另一种方法,是让学生们创作自己的T恤。这个活动很有意思。在本书的p79,适合增进彼此的了解。我在我们班里是这样尊重学生的独特性的。我们教室的最后有一面我型我秀的墙,鼓励学生拿来展示自己特长的照片,尊重了学生的独特性,既让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兴趣爱好,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也让他们感受到在班级里有“归属感”。有的孩子擅长书法,有的孩子喜欢跳舞。另外,我们班有写日记的习惯,他们会定期主动把日记收上来给我看,他们知道我喜欢看,他们也乐意写,封面和内容都是五花八门的,展示着他们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和个性的内心世界。我也很感谢他们乐意让我走近他们,了解他们,然后理解他们。
用你的幽默感建立情感联结。有时候,老师们会忘记与学生在一起时可以运用幽默。我在班里做过一项调查,问问他们是否觉得我有幽默感,都觉得我有,我觉得老师只要发自内心喜欢孩子,那么一定能把自己的幽默感释放出来,因为孩子们的笑声是多么可爱,多么好听,而且他们笑点非常低。他们说我会讲幽默的话逗得他们哈哈大笑,其实也记不清到底讲了什么,但是一定能给孩子带来好长一段时间快乐的回忆,而且快乐是会相互传染的。孩子和成人不一样的地方在,他们更容易记得别人对他们好的时候以及快乐的时光,所以为他们付出,我会觉得很值得。
教室里的正面管教读后感第十二篇
教室里的正面管教》读后感
《教室里的正面管教》是由美国教育学博士、心理学家、教育家简·尼尔森等三人共同编著的。 作为一本写给教育工作者的“工具书”,里面谈及了:正面管教作为一种非常有效的鼓励的模式,可以被教师运用到教室里去解决教室里的问题。这本书提供了多种有效的可操作性的方法以及运用正面管教理念解决问题的实例,给了我们对正面管教更具体、更直观的认识和理解,也让读完此书的我受益匪浅。
下面谈谈我阅读第五章的几点感悟和收获。
第五章的主题是在纠正之前先建立情感联结。本书第一章中提到,正如火车需要两条轨道,我们的学校也一样,第一条轨道是学业的学习,第二条轨道是社会和情感能力的培养。很多学校只有第一条轨道,而忽视了第二条轨道,但是实践证明,采用两条轨道并行的学校,学生们的问题行为减少了,而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增加了。
社会情感的定义是什么?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认为:用另一个人的眼睛去看,用另一个人的耳朵去听,用另一个人的心去感受,就是社会情感。强有力的科学证据表明,增强学生与学校的情感联结,会使学校的教育更成功。
情感联结是什么?就是学生们相信老师关心他们的学习,并将他们作为个体来关爱。也就是说,为了取得成功,学生们需要感觉到他们在学校里有“归属”。学生们相信老师们关爱他们,是他们感受到情感联结的一个首要因素。关爱有很强大的力量,如果他们感觉得到关爱,他们就想要合作,而不是做出不良行为。当他们不需要以不良行为得到关注和自我价值感时,他们就能自由自在学习。
虽然老师们认为他们都十分关爱学生,但是作者调查发现学生却并未接收到了这样的讯息,甚至很少的学生相信老师关爱他们,除非他们取得好成绩,学生往往相信,老师只关爱那些已经看透了老师,以及哪些知道如何迎合老师的尖子生。既然关爱学生如此重要,而我们却并未做到让学生接收到关爱的讯息,那么建立情感联结就成了老师要学习的一大功课了。如何让学生知道你关爱他们呢?情感联结的态度和技能有哪些?本书列举了6个方法。
倾听并认真对待孩子们。
进行一次野外旅行。
欣赏独特性。
用你的幽默感建立情感联结
通过尊重学生的课外兴趣来建立情感联结。
改善,而不是完美。
倾听并认真对待孩子们。有一位非常受学生欢迎的高中老师,学生称他为“拉斯”,调查发现他能把关爱传递给孩子们,他在教室放了一只泰迪熊玩具,他对学生介绍道:这是我们的关爱小熊,如果你们任何人感到沮丧或情绪低落,就来拿这只小熊。它会让你们感觉好起来。我觉得这样的做法值得尝试,因为教师不可能无时无刻陪伴着学生,总有顾及不到孩子敏感的情绪的时候,此时,倘若有一只象征着教师关爱的小熊陪伴着,那么也会让学生得到一些安慰。这让我想起之前看过的报道:据说荷兰警车里有一个令人惊讶的标配,没错,就是泰迪熊。泰迪熊从诞生之初的作用就是用来安慰儿童的难过情绪,而且所有人在遭遇危机时都需要得到一些值得坚持的东西,一些转移注意力的东西。我的教室里并没有泰迪熊,但是有一个班主任信箱和班级日记,我认为,那也有相似的功能。当他们难过时,遇到困难时都可以投信,我会认真看每一封来信。这信箱安安静静地在他们眼前站着,让学生们知道我随时都在关爱着他们,随时准备倾听他们。事实证明,很多不善于语言表达自己的孩子,很愿意通过写信的方式来发出自己的声音,有表达对老师的爱的,也会有对我或者同学的某些做法的小抗议,这些,我都会认真进行反思,并及时向他们做出解释或者改变。
欣赏独特性。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本书提到了一位老师为自己的班级制作了一套卡片。每张卡片上都印有一个学生的照片和绰号。这些绰号表现的是每个孩子独特的兴趣。另一种方法,是让学生们创作自己的T恤。这个活动很有意思。在本书的p79,适合增进彼此的了解。我在我们班里是这样尊重学生的独特性的。我们教室的最后有一面我型我秀的墙,鼓励学生拿来展示自己特长的照片,尊重了学生的独特性,既让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兴趣爱好,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也让他们感受到在班级里有“归属感”。有的孩子擅长书法,有的孩子喜欢跳舞。另外,我们班有写日记的习惯,他们会定期主动把日记收上来给我看,他们知道我喜欢看,他们也乐意写,封面和内容都是五花八门的,展示着他们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和个性的内心世界。我也很感谢他们乐意让我走近他们,了解他们,然后理解他们。
用你的幽默感建立情感联结。有时候,老师们会忘记与学生在一起时可以运用幽默。我在班里做过一项调查,问问他们是否觉得我有幽默感,都觉得我有,我觉得老师只要发自内心喜欢孩子,那么一定能把自己的幽默感释放出来,因为孩子们的笑声是多么可爱,多么好听,而且他们笑点非常低。他们说我会讲幽默的话逗得他们哈哈大笑,其实也记不清到底讲了什么,但是一定能给孩子带来好长一段时间快乐的回忆,而且快乐是会相互传染的。孩子和成人不一样的地方在,他们更容易记得别人对他们好的时候以及快乐的时光,所以为他们付出,我会觉得很值得。
教室里的正面管教读后感第十三篇
一位修行的禅师在月光皎洁的林中散步,当他信步回到住处时,发现一个小偷正在自己的茅屋里东翻西找。 禅师不想惊动小偷,脱下外套拿在手上,在门口静静地等着。 小偷一无所获地走出门口时看到了禅师,顿时手足无措、惊恐万分。 禅师递上衣服和颜悦色地说:“夜深露重,穿上吧,保暖些!”看小偷楞着不动,禅师把衣服披在了小偷身上,小偷又惊又羞,三步并作两步地走了。 第二天早晨,禅师起床开门,发现昨晚送给小偷的外衣整齐地叠好放在门口。 禅师的做法让我们懂得:对于做了错事的人,相较于指责和说教,基于理解、尊重的宽容更具感召力、更有教化作用。 禅师的做法让我想起《正面管教》这本书倡导的理念。
《正面管教》的作者是美国教育学博士、心理学家简.尼尔森。 这本让数百万孩子、家长和老师受益终身的经典之作,阐述了正面教育是一种既不惩罚也不骄纵管教孩子的方法,让孩子在和善而坚定的气氛中培养出自律、责任感、合作以及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轻松掌握让他们受益终身的社会技能和生活技能。 那么为人父母或者身为教师的我们如何做到和善而坚定呢? 和善,要做到尊重孩子——把孩子看做是和自己平等的一个独立的个体,用平等而温和的态度,让孩子感受到你对他的尊重。这种尊重会让他感受到被理解和接纳,他才能愿意倾听你的意见。 坚定,就是对于原则、规则的坚持,让孩子感受到除了理解和尊重,更要有对规则及原则的坚持。 和善而坚定要求我们即使在孩子犯错误时也要做到:既要尊重和鼓励孩子,又要坚持原则,这是为人父母或者教师最基础的管教方式,也是最高境界的教育理念。 1、和善而坚定的引导者——引导孩子正视自己的问题所在,鼓励孩子在总结错误中成长 正面教育并不是对孩子的错误视而不见、包庇纵容,更不是数落孩子、甚至惩罚孩子,而是通过引导孩子反思、正视自己的问题所在。
这种方式符合法国著名教育家卢梭的“自然后果律”——当儿童犯了错误或是过失时,不必直接制止或者惩罚他们,而是让他们体会到自己所犯下的错误和过失带来的后果。 殊途同归,我们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用“四颗糖”证实了“和善和坚定”的教育理念是孩子们做错事后最有效的教育方式。 一天,陶行知看到男生王义正想用砖头砸同学李强,为了避免发生危险他立刻制止王义,并让王义十分钟后去办公室等他。 接下来他找到相关学生进行调查。
当他急匆匆地回到办公室时,发现王义已经在办公室等他了,便拿出第一颗糖奖励王义的准时。 接着拿出第二颗糖说:“这也是奖励你的,我不让你打人,你立刻就住手,说明你很尊重我。”王义将信将疑地接过糖。 他又拿出第三颗糖说:“通过调查我知道,你打李强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这说明你有正义感。” 此时王义早已泣不成声了,他怎能不为之动容呢? 陶行知作为校长,发现他的错误行为后不是武断地训斥、指责,而是及时制止错误行为、帮助他及时止损,让他感受到了平等;还能第一时间调查核实,让他感受到了公平;甚至他按时来到校长办公室,都能得到校长的肯定,让他感受到了尊重。 他泪流满面地说:“校长,我错了,不管怎么说,我用砖头打人是不对的。” 陶行知立刻拿出第四颗糖说:“你已经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陶行知用他的“四颗糖”引导犯错的孩子自省:就算动机是正确的,如果采用错误的方式同样会导致错误结果。 陶行知面对犯错的孩子只有肯定没有责备,和禅师对待小偷的方式有异曲同工之妙——用理解、尊重和宽容引导做错事的人认错、纠错、成长。
2、和善而坚定的引导者——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欣赏其独特性,做到共情 著名华裔设计师吴季刚,小时候特别喜欢玩漂亮的女生玩具,对芭比娃娃更是爱不释手。 在“只有女生才喜欢布娃娃”的传统观念的影响下,一个男生喜欢布娃娃就是奇葩、就是错的,因此他遭到了老师和同学的嘲讽,让他痛苦不堪。 他的母亲陈美云并没有简单粗暴地否定和训斥他,而是细心地观察和了解后,发现吸引孩子的是芭比娃娃穿的漂亮衣服。 了解到孩子对衣饰方面的独特爱好后,陈美云把孩子送到美国学习时装设计,还鼓励他坚持自己的梦想,不要在乎别人的看法。 这才成就吴季刚成为世界著名的服装设计师。 当孩子有错误行为或者有独特喜好时,很多家长或者教师选择否定、训斥、甚至是惩罚,而这些只会让孩子感觉糟糕透顶。当我们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时才能感受到:只有让孩子感觉好,他才能做得更好。 让孩子感觉好的前提是:发现孩子犯错或者另类行为时,不要简单粗暴地否定、批评,要平心静气地了其动机,通过观察、推断了解其真正的动机后选择恰当的沟通方式,引导孩子交流——让孩子将内心情绪充分释放,从父母那里得到安慰与支持,让他身心愉悦,这将不仅有益于孩子的身心健康,还能将其独特性发挥到极致---成为更好地自己。 正如精神病学家威廉·哥德法勃所说:"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要把孩子当成与自己平等的人,给他们以无限的关爱。 写在后面: 当孩子玩网络游戏犯错误时会果断选择再次尝试,甚至N次,直到通关为止。因为孩子们知道:即使犯错,游戏也不会责骂或羞辱他们,游戏的这种设置是让孩子们得到鼓励,不断犯错、不断尝试、不断成长。 可见,孩子们需要鼓励,正如植物需要水。没有鼓励,他们就无法生存。 而正面管教就是一种鼓励模式,它将达成这样的愿景:在父母和老师的鼓励下,孩子们在遭遇失败和错误时永远不会被羞辱,而是在和善而坚定的环境中、在父母或者老师的鼓励下内省,从自己的错误中学习、成长,成为自律、有责任感、善于合作及解决问题的人。
声明:文章内容文字与图片均为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谢谢!
教室里的正面管教读后感第十四篇
电影《少年的你》让我们看到了在校园欺凌中,少年们的美与丑、善与恶,以及家庭、学校、社会与校园欺凌的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电影主人公陈念说了一句发人深思的一句话:“没有一节课可以教我们如何成为大人。”
这句话不仅道出了影片中校园欺凌真实的一面,也道出了现实校园中所存在的校园欺凌问题的严重性。
201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一份全球校园欺凌现状报告显示:全世界每年约有2.46亿儿童和青少年遭受校园欺凌。
而我国自2018年以来,检察机关共批准逮捕校园欺凌犯罪案件3407人,起诉5750人。
不管是欺凌者、被欺凌者或是旁观者,都生活在阳光照射不到的阴暗角落,让人扼腕、叹息或愤怒。
我们都知道,校园欺凌问题表面上是校园里学生不良行为的问题,但折射出的却是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的共同缺失。
如何让孩子更加健康地生活在阳光下?这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既然发生在校园,那么如何在校园和教室预防和解决校园欺凌的现象呢?
很多学校都实施了针对欺凌行为的措施,其中有一些学校采用的是以惩罚性为主的应对方法,而另一些学校采用的是赋予学生们力量和增强自信的方法。
在《教室里的正面管教》一书中提到如何在校园和教室里使用正面管教预防和面对校园欺凌。
本书作者之一是美国著杰出的心理学家、教育家简•尼尔森,美国“正面管教协会“的创始人,在2013年让”正面管教“走入中国,受到了中国父母的热烈欢迎。
《教室里的正面管教》中提到的正面管教是“和善与坚定”并行的一种管教方式,始终致力于一种非惩罚性的、尊重的、增加孩子自信的和有效的方式,提供解决不良行为(包括欺凌)的工具。
要预防或解决校园欺凌,我们首先要了解校园欺凌产生的原因,教师(成人)如何帮助孩子以及如何运用正面管教工具处理不良行为。
一、校园欺凌是如何产生的?
研究恃强凌弱问题的专家丹.奥尔维斯对欺凌行为的定义:一再故意地对一个很难保护自己的人做出残忍或伤害行为。欺凌行为的目的是伤害对方,并且双方存在一种力量的不平衡。
就如影片《少年的你》中被欺凌者陈念就是一个很难保护自己的人,父母无法做她的安全港湾,弱小、容忍的她很容易成为欺凌者的伤害对象。
欺凌是解决一个想象出来的问题、或真实存在的问题的一种错误方式,它可以是对自己不胜任感进行过度补偿的一种行为。
就如欺凌者魏莱,因为高考不利复读一年,对她高要求的父亲一年不跟她说话,而母亲只会一味地宠溺她。内心缺乏自信的她就选择了欺凌者的角色来寻求内心的平衡。
当人们相信自己足够好时,他们就不会有欺负别人的需要,但是当感觉到自己不如别人时,他们会试图解决这个问题,而有时欺负别人就是他们所采取的方法。
心理学家鲁道夫.德雷克斯称这种行为为:“贬低别人,以夸大自己。”
简.尼尔森在她的另一本著作《正面管教》里提到的“错误目的表”为理解欺凌行为的目的提供了线索:
● 有些欺负人的孩子是在寻求关注和认可
他们是在用自己的行为告诉别人说:看看我,你不能忽视我,我是老大。我们将这种错误的目的称为“寻求过度关注”。
● 有些欺负人的孩子的目的是为了得到权力
他们是在用自己的行为告诉别人,自己是个充满力量和强大的人,不允许别人的批评和限制,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我们将这种错误的目的称为“寻求权力”。
● 另一些欺负人的孩子的目的是为了“扳平”
有些孩子因为感觉到受了伤害,所以要欺负别人,这种错误的目的成为“报复”。这种行为在表达自己所受的伤害要找一个发泄口,要别人付出代价才公平。
● 欺凌还可能是让别人远离自己
有些欺负人的孩子的目的就是想让自己能独立待着,而不期望有更好的行为。因为他或她认为自己无论怎么做,事情都不会变好,所以为什么还要努力呢?
在正面管教的理念里,欺凌行为的产生代表着:一个行为不良的孩子就是一个丧失信心的孩子。如何增加孩子的信心就成为了解决问题的主要手段。
二、教师(成年人)能做什么?
对于校园里的教师或成年人来说,最重要的是要认真对待欺凌行为,以及给与孩子们需要的帮助,树立孩子的自信。
很多欺凌行为都是背着成年人发生的,需要成人的细心发现和关心解决。
● 首先,教师应该警觉有人受到欺负的迹象
当一个学生不想去上学,或直到回家才上洗手间,或者向家长要钱或偷钱(为了给欺负人的孩子),会表现出一些身体症状,或者试图偷偷把某种武器带到学校用于防身,都是表明受到欺负的信号。
● 其次,加强班会的作用
在正面管教中,当不良行为发生时,应该让问题涉及到的每个人都参与问题的解决。不要只找欺负人的孩子、受害者或旁观者,要同等对待所有的孩子。实行这一理念的最佳方法,就是召开班会。
可以通过召开一次班会、一次全体学生集会、或者由所有受害者、旁观者和欺凌者,以及他们的父母共同参加的会议。
要提醒孩子们,他们在学校享有安全的权利,要让孩子信任学校和对学校产生安全感。
● 要倾听涉及到的每个孩子
要确保每个孩子都发言,并得到认真的倾听,要强调学校不能容忍欺凌行为,并且会想办法解决问题。
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看法,有时候孩子能提供更好的解决方案,不要低估孩子们的创造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在本书中,孩子们就提出了以下的预防和应对校园欺凌行为的方案:
与朋友结伴同行;
组建成年人志愿者巡逻小组,巡查学校走廊、洗手间和操场。
面对欺凌者的言语恐吓,大声对欺凌者说:“你说的就是你自己!”
通过倾听,教师和成年人帮助孩子们想出在遭到欺凌时的各种应对方式。
● 关爱欺负人的孩子
教师鼓励欺负人的孩子和同学一起玩游戏、分享一本书或一包饼干,或者引导他或她与其他同学交朋友。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关心,爱欺负人的孩子会增加内心的自信,从而减少甚至杜绝欺负行为的发生。
● 确保孩子参与几个不同的群体和参加体育活动
教师和成年人可以鼓励孩子参加几个不同的社团,包括在学校里和学校外,以便帮助他们找到归属的地方。
鼓励孩子参加体育运动、舞蹈、武术,乐器等活动,锻炼孩子的体魄,也让孩子们拥有不同圈子的朋友。当在学校里受到欺凌时,孩子们知道自己有另一个群体可以依靠的,或者自己有能力面对。
通过教师和成年人的帮助,借助班会的作用,倾听每一个孩子的意见,关心每一个孩子,让孩子融入到集体生活,让孩子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充满信心,那么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杜绝校园欺凌的发生。
三、有效的正面管教活动
书中提到一个叫“查理”的正面管教活动,这是一个简单易行并易于操作的活动,能够帮助孩子认识到不良行为(包括欺凌、粗鲁的行为或话语)所造成的结果,意识到伤害可以得到好转,但无法完全修复。
这个活动能够从思想上预防欺凌行为的发生,值得每个教师学习和借鉴。
活动的步骤:
● 在一张大厚纸上画一个人的形轮廓
告诉你的学生们,这个人的名字叫“查理”。
● 让你的学生们说一些伤害过他们情感的话语或行为的例子。每当有人说出一种话语或行为时,就把画的一部分弄皱,直到最终揉成一团。
● 问学生认为查理是怎样的感受。
他还想上学吗?班里有人曾有过这种感受吗?
● 有谁可以做些什么或说些什么来帮助查理。
当一个学生给出一个鼓励的例子时,就把查理的画像抚平一点,直到画像平整。
要和学生们谈谈,即使有了鼓励,图画上仍然会留下一些褶皱。要让学生们在说话之前先想一想,知道说出去的话很难收回,并且“褶皱”会留存很长一段时间。
● 将查理的画像挂在教室里作为一个提醒
当孩子们有不良行为产生时,提醒他们看看“查理“褶皱的身体。看到学生不开心,就问他是否度过了一个“查理日”,怎么才能帮助他感觉好起来?
通过“查理“活动 ,帮助孩子认知不良行为所带来的后果,以及如果已经发生了不良行为应该怎样面对,并激发孩子的共情能力。
结语:《教室里的正面管教》告诉我们,不管从哪个角度分析,一个行为不良的孩子是一个丧失了信心的孩子,而孩子的信心来源于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关注和鼓励。
希望我们的校园和教室能够真正运用正面管教来预防和解决校园欺凌,并把正面管教延伸到家庭教育中,通过家校合作让我们的孩子生活在自信的阳光下。
教室里的正面管教读后感第十五篇
对于一个初出茅庐整日疲于应付的新教师来说,《教室里的正面管教》这书名颇有吸引力:管教!正面管教!肯定记载着不少对付捣蛋学生的“武林绝招”吧?揣着有点激动的心情,我如获至宝地翻开了这本“教育秘籍”。匆匆扫过目录,几页看下来,心下却多少生出点失望来,“降龙十八掌”在哪里?“独孤九剑”在哪里?怎么没有看到与捣蛋学生正面交锋的一招半式?我看到的,尽是“信念”啊,“感知力”啊这些抽象无用,华而不实的词汇。还有,竟然让我放弃奖励和惩罚?这岂不是断了教师管教学生的左膀右臂?
在一种失望与疑惑相交织的心情中,我继续往后看,慢慢地,算是读懂一点了,才知道教育中,教师最得力的左膀右臂不是奖惩而是爱与尊重。再细读下去,更发现这简直就是教育理想国中的德育图景。不同于我国传统德育的“假大空”以及与实际生活的严重脱节,书中的德育真正在关注学生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从一句表达不满的话要用怎样的方式说更有利于避免冲突,到一个班级惯例要用怎样的流程进行民主决议更有效,各种品德成长必修课的核心价值观念就如同一阵阵无声细雨一样悄悄滋润着学生的心灵,帮助他们更健康地成长。我越往下读,越发现这其实就是一本珍贵的《品德教学法》。读完之后,掩卷沉思,又慢慢品出了这本书的精神内核——一种全新的学生观、教师观,学生是发展与责权的主体而不是被教师牵着走的小孩,教师是学生品德发展的促进者而不是品德词汇的传授者。一书读罢,收获三层,每一层都值得不断反思。
一、爱与尊重的交响曲——初读印象
在教育发展早期,奖惩是管教学生的不二法门。中外概莫如是,中国有俗语“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材”,于是,私塾先生的戒尺成为无数蒙童的噩梦,家长对子女的绝对“统治”地位也借此找到坚实的理论依据,屹立千年不衰。中国古代儿童的好奇心,创造力与活泼泼的童真童趣,就这样在戒尺与权威的阴影笼罩下,渐趋黯淡。西方教育家洛克在《教育漫话》中谈到绅士的培养时也认为惩罚是必不可少的手段,而且“儿童第一次应该受到鞭笞的痛苦的时候,非等完全达到目的之后,不可中止,而且还要逐渐加重,它应该首先克服儿童的心理,树立父母的威信。” 教育心理学研究者甚至为奖惩提出了冠冕堂皇的理论依据,比如斯金纳的“强化理论”,他认为习惯的形成需要积极的奖励,如果没有奖励对行为习惯进行强化,机体的这种习惯就会逐渐“消退”乃至消失。而且,对于不良行为的矫正来说,惩罚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功效。他的这种理论,虽然也有其价值所在,但是因为把人纯粹看做了机械的、冷冰冰的物,忽视了人作为天地之精华的灵,所以在实际教育中,并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直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被称作心理学“第三势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在美国兴起,人才在教育心理学中当做真正完整的、有灵有肉的人来研究。马斯洛是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开始关注人作为“万物之灵长”超脱于万物,与众物不同之所在,并由此提出了著名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在这一理论中,人的需要是分层次发展的。从生理需要、安全需要这类万物共通的需要,到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这种人类大众共通的需要,再到认知、审美、自我实现需要等人类少部分觉醒者才有的需要,马斯洛的研究逐步深入人的心灵,挖掘人所独有的精神追求,寻找人类行为最根源的动因。在他的理论面前,奖惩法如同“过家家”一样幼稚可笑,如同浮萍一样浅薄无根,简直就是对人类尊严的践踏。
本书显然深受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影响,对儿童心灵的关注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甚至把心灵成长,即“归属感和自我价值感” 的发展看做与学业学习一样不可或缺的儿童发展的双轨之一。不同于洛克的先威压再理喻,《管教》 一书从一开始就给予儿童成人般的尊重,以及,对幼小心灵无比的耐心和无微不至的呵护。作者引用鲁道夫·德雷克斯的一句话:“孩子们需要鼓励,就像植物需要水。”因为心的种子才刚刚发芽,所以对外界的环境变化特别敏感,任何细微的因素都会对这幼苗的成长产生难以磨灭的影响。老师不经意间的一句失望感叹,父母以为孩子没注意时候微皱的眉头,都会通过孩子的眼睛放大多倍传至心灵,投下一片阴影。更不要说那些明目张胆的奚落与嘲讽,孩子虽然小,但也有自尊,也会伤心难过痛苦无助。只要他们还没有在批评的暴雨中带上冷漠的铠甲,任何一句语带责备的话都会如同一场飓风,给他们带来莫大的灾难。只有鼓励,尤其是孩子做错事情时候的鼓励,才会给他们的心灵成长带来滋养和阳光。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提到一个可怜的小女孩,她被老师评了无数次不及格,终于有一天,她流着眼泪打开写满不及格的记分册,恳求说:“妈妈,我们搬到没有学校的地方去住吧……”在小女孩眼里,学校不是一个安全的,可以让她快乐成长的地方,而是她的痛苦之源,这些痛苦,就是那些冰冷无情的“惩罚”所造成的。《管教》一书认为,惩罚除了会带来三个R——反叛(Rebellion),报复(Revenge)以及退缩(Retreat)之外,别无用处。但现实中好多学校依然在滥用惩罚,于是《管教》一书提出了一个本应是理所当然而实际上却多么奢侈的一个愿景:“孩子们在学校里遭遇失败时永远不会被羞辱,而是通过有机会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中从自己的错误中学习,感觉到自己被赋予了力量。”在读这段话的时候,我感觉到似乎有光芒从书本中溢出,给人以不可阻挡的信心与力量。愿此情此景成为发生在世界上大大小小学校的真情实景,愿爱与尊重的交响曲永远萦绕在所有的教室当中。
二、直击心灵的品德课——细读感悟
小时候上思品课,总感觉上的是故事课,因为每节课都是由若干个故事和一番道理构成。对于年纪尚小,抽象思维与理性思维发展还不够完备的小学生来说,道理是灰色的,只有故事才具备五光十色的鲜活。但故事毕竟是故事,不是生活,而且故事的主人公很多是历史名人,道德楷模,这其间难以逾越的距离感也决定了这些故事很难真正深入小学生的心灵,成为他们生活中的标杆与指南。
这本书一开始就列出了一份供教师思考的问题清单,刚看到时我还没太在意,读了一会儿反回来再看,才发现这其实就是一份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大纲。我们来看看这些问题:“你希望你的学生善于做出好的决定吗?你希望你的学生学会适应吗?你希望你的学生学会承担责任吗?你希望你的学生学会合作吗?你希望你的学生学会倾听吗?你希望你的学生学会如何自我控制吗?……”把其中的重点抽取出来,我们再看:“学会善于做出好的决定;学会适应;学会承担责任;学会合作;学会倾听;学会自我控制……”这不正是我们现在所提倡的三维教学目标中第三个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具体体现么?而且,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活动,作者将这些品质的学习具体细化落实到每一件琐碎小事。比如用旋转轮让学生自己选择后果,在给予学生充分尊重的同时也给学生明确的信息:做错事情就要承担一定的责任。再比如通过一些角色扮演的活动让学生真正换位思考,学会替他人考虑,提高自己的情感和交际技能。
书中还有一份更加细致的“品格和人生技能清单”,这是更加完备的一个品德教育目标,既包括“诚实,善良,合作,责任心”这些有助于社会和谐的传统品德教育关键词,还有“终身学习,适应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对个人福祉更加密切相关的新词汇。这样一种品德课,不仅关注如何使得这个社会变得更好,同时也关注如何使个人成为更完备的个人,能够更好地自我实现。这样一种更倾向于实实在在的个人幸福的价值取向正是人文主义精神在教育界的影响之体现。教育不只是为了给社会培养合格的工人、医生、律师等人才来促进其发展,教育的目的更在于人的发展与完成本身。《管教》一书体现的品德教育就走下社会利益这座巍峨的高山,直入每一个学生的心灵,真正为他们的幸福出谋划策,让学生能够运用学到的东西使自己的生活更加美好。
三、责权主体的学生观——读后反思
为什么要那么麻烦地用旋转轮让学生选择一个后果?教师直接指定不就好了么?这样多省时省力。为什么要费劲脑汁去揣测学生犯错的动机,然后再据此给学生以鼓励性的反馈?凭着年长者的经验,端着教师的威严,严肃批评一句不就好了么?这样多简单迅捷。又为什么让专门开班会让学生决定日常惯例?教师根据多年的经验总结出来的一套直接命令学生遵守不就好了么?肯定比一群小孩儿叽叽喳喳讨论来的更高效老道。
在阅读的过程中这些问题就一直萦绕在我脑畔,一直到读完全书,细细反思,才逐步为它们找到了答案。让学生选择后果是给他们独立做决定,为自己的决定付诸行动并承担相应后果的机会。这样学生在犯错后不会感觉自己处于完全被动的“接受处分”地位,而是作为一个相对主动的“自觉承担者”来弥补这个错误。在教育中,学生的成长不是被命令出来的,只能靠他们自我意识的觉醒和相应品质的相继生成。一个小小的旋转轮就能给学生如此宝贵的成长机会,自然要不怕麻烦地运用了。同样一件错事,不同的孩子在不同的情况下做出来都是有不同心理动机的,因为害羞而不肯回答问题与因为不尊重老师而不肯回答问题是截然不同的两种状况。如果生硬地采用相同的应对措施,非但不会起到很好的效果,有时还可能会适得其反。对害羞的孩子我们要用诚挚的爱心温暖他,给他以安全的氛围,让他慢慢适应,逐步克服羞怯心理。而对于不尊重老师的孩子,我们就要进一步分析他不尊重老师的原因,再相应地采取不同的手段来解决。这样做不是事倍功半,而是真正顺应孩子的心理,站在他们走偏的道路上,与他一起出发,一路相伴,引导他回归大道。让学生自行讨论日常惯例更是给学生一个极佳的锻炼机会,在不断地尝试与纠正的过程中,他们不仅能找到更合适的规则,而且会积累足够的经验支持他们去理解规则背后的逻辑,从而能够让他们从心底里认同并遵守这些自己摸索出来的规则。这样一个小小的例会活动,就完成了学生在道德与纪律上认知、情感、意志与行为各个方面的养成,这是对教育素材的充分挖掘与利用啊。
无论是旋转轮,还是班级议会,抑或是根据错误动因选择鼓励语,这三者都体现了同样的教育精神,即真正把学生看做承担责任与行使权力之主体的学生观,这正是传统教育尤其缺乏的一种精神。之前,教师与教材是教育的中心,不管学生如何千差万别,只要拿同样的目标指给他们,一遍又一遍地传授给他们就够了。大家都没有注意到,各个学生所在的位置与目标之间有怎样曲折而迥异的道路,他们还太小,没有能力独立跨越这段道路,于是各种责备接踵而来,他们更加消极怠惰,教师们只好感叹,孩子太难教。其实不是孩子太难教,而是教师没有能够站在孩子的身边,设身处地地教。这本书,就用了好多篇幅,设计了若干活动教给教师怎样站在学生的角度,把学生看做发展的主体,为他们的发展提供相应的指导。
《管教》一书中所蕴含的教育思想不可谓不丰富,若想读得更深,收获更多,我们不仅要勤读多思,更要在教学当中去实践,验证,再反思,因此,它将是每一位教师不可或缺的一本案头书。不过整本书读下来,我发现这个题目的翻译有点小问题。“管教”一词含有管制、教导的含义,依然是教师中心的传统教育观的体现,不仅与本书中彰显的人文主义精神不符,而且和作为全书立论基础的学生主体的学生观相悖,容易产生误导。但是汉语中的确有没有一个很好的词可以涵括本书主旨,于是,我搜索了一些教育学论文,发现2014年李培挺在一篇论文中提出“育导型”教育管理观,其中“育导”一词与本书观念颇为契合 。因此,我认为,本书的标题不妨改成《教育里的正面育导》,这样,“管教”一词带来的严肃与压迫感尽去,代之以“育导”一词所洋溢的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亲切感,不仅能精准概括本书主旨,更有助于读者更快地抓住本书的精神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