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第二座山》,让我深受启发。小说通过主人公艰难攀登第二座山的经历,揭示了人生中的挑战和困难,以及如何坚持和克服。故事情节引人深思,让人感悟到面对困难时的勇气和毅力的重要性。值得一读。
第二座山读后感(一)
这本书最主要的意义在于让处在山谷的人们,为跌落到山下准备爬起来再次攀登的人们一个方向上的指引,究竟是继续攀登同一座,个人的利己的追求极致个人自由的世俗成功山峰,抑或是再次思考重新出发后登山一座新的“第二座山”,这第二座山不同我们此前追求的目标,它的关键词包括奉献,承诺,爱,付出,与人深层次的交流,帮助等等
最终从职业,爱情,信仰与宗教以及社区几个角度分别阐述了其中第二座山对应的状态。
这是一本读起来并不那么轻松的书籍,也许是翻译的问题,也许是作者的思想深度和广度我并没有完全跟上吧,但它(于我)至少起到了开拓思路,指引道路的作用
第二座山读后感(二)
《第二座山》这本书的寓意,与中国《易经》中乾、坤两卦有异曲同工之妙。乾卦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从潜龙勿用,到终日乾乾,再到飞龙在天,讲的人奋斗的第一座山。坤卦讲,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从坚冰至,到或从王事,再到黄裳元吉,恰恰讲的是人翻越第二座山时,感悟“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的过程,“无成有终”更是点了“利他”的题意。而从乾卦到坤卦的转变过程,是六爻皆变,也寓意了这个过程必然是漫长的和剧烈的,甚至是痛苦的,就像书中所说的会感到“迷茫、彷徨、失落”。而从自强不息的个体行为,向厚德载物的利他团队属性转变,可能是人在追求社会价值和自我实现过程中,必须要跨越的一道鸿沟,也许这正是李宗盛引吭高歌,“越过山丘,却发现无人等候”的无奈解药。
第二座山读后感(三)
《第二座山》 2022-35 当人类第一次有了“我”的意识的时候,生存和繁衍就已经不再是生命唯一的意义。欲望也就从食、色的维度扩展到了无穷丰富的集合。受欲望驱使的行为在事前决策和事后反思的时候总是需要在逻辑或者道德上找到一个合理或能解释得通的支点,这个支点就是生命的意义,也是我们常说的灵魂。有的人早早地就找到了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支点并终生为之而奋斗,有的人也许终其一生都如浮萍一般东飘西荡随波逐流。第一种人在奋斗的时候是幸福的,但是在理想破灭的时候是绝望的。第二种人体会不了第一种人的幸福,当然也不会经历幻灭的痛苦。这两种人很难说谁比谁更幸福。幸福的人应该是那些能在自己的认知架构之内实现并追求更高目标的人或者是追求一个永远都达不到但也不会破灭目标的人。如果一定还要找出第三种人的话,那么那人应该叫做“佛”。
第二座山读后感(四)
看这本书是因为杨天真的推荐,刚开始读真的觉得很一般,谁知读到深入处,书上的内容就像针一样处处戳我,这上面所记载的东西直指我人生的前三十年,太多经典的句子直击灵魂深处。一本好书,就是从一本书能读到自己,真诚推荐
书中说到人的心灵和灵魂,说到人生遇到一个好的导师只能影响你一生,说到我们都会有自己的天赋会有使命的召唤你未来会从事什么,你在哪方面有真正的天赋,这都是从小就会看出来,比如我从小的时候就特别安静,那时候我爸妈忙工作,我还只有四五岁的时候,我爸妈就会把我自己独自一人放在房间里,我一个人可以独处很久,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长大后我所有觉得愉悦的事情里比如画画,读书,写作,包括现在的设计都是因为我可以享受这种独处的时间,我的所有兴趣爱好还有职业全部来源于这里,瞬间决定好幸福。
第二座山读后感(五)
并没有找到万维钢老师说的、是《被讨厌的勇气》的升级版的那样的收获。
不过,阅读快感和金句伴随着整个阅读过程。书里有大量的案例、故事以及80+本书的引用,素材非常丰富。这本书更像是作者对自己一个阶段的生活、阅读与思考的系统整理。同时,正因为引用的素材繁杂,又过于渲染故事情节,反而有些喧宾夺主的味道,闪光的句子时而出现,但这可能也是你阅读这本书的最大奖赏了。除此之外,它并没有留给你长久而深刻的思考。
同时,我觉得把人生分为构建自我的第一座山和奉献自我的第二座山是否客观和现实呢?这是否是一种简单化的理想化?这是否可以用布鲁克斯书中写的,“试图将生命分割成不同的因果切片,就好比将一个人视为一颗台球,这是扭曲现实的。”来反问布鲁克斯自己呢?
还有,(美式销书书)那种“情绪过于饱满”的气息也会损坏它的可读性。
第二座山读后感(六)
先说结论吧,一星都不想给。
这可能是我写的第一条评论,实在是忍不住了,同时不希望更多后来人把宝贵的时间浪费了。
阅读体验可以用文中举的例子来表达吧,大概意思是,写作就好像把所有素材平铺在地上,然后在其中找一个个片断的过程,怎么说好呢,就4个字:支、离、破、碎。买个牛肉卷、羊肉卷尚且介意是不是拼接肉,买个实木桌尚且介意是不是整木的人,到了精神层面的食粮我猜更不能忍吧?!
思考题:那么,为什么评分能上7分?
不信你随手一翻,任意一页内容,都存在大量松散的叙述,不说段与段之间、章节与章节之间好了,即使是同一段文字中,都存在上句不接下句的情况,前后不能说不自洽,只能说是狗屁不通!
懒得考究到底是译者不上心,还是作者喝大了,或者,干脆是文化背景原因导致的不能理解。
总之,了解一下该书的立意,第二座山代表什么,这是一种新的看待人生意义的角度,再说白一点吧,稍微理解一下该书的标题就可以打完收功了。
“行吧,下一个。”
第二座山读后感(七)
2022年第一本书:
看完了《第二座山》:
这本书真的只有序言和第一章是可以看的,其他部门的翻译真的太糟糕了,以至于我一字一句的读也不懂她在讲什么,看的我极其难受,所以在读完的那一刻松了一大口气!
这本书讲的第一座山即个人主义,第二座山即关系主义,前者强调个人实现,满足,享乐;后者强调社区,联合,互助。批判当今个人主义盛行,人与人之间有很强的疏离感,不利于社会的长期发展,所以希望大家建立社区,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强联系,互相奉献,以攀登人生的第二座山。
看完这本书,确认自己确实处在个人主义强烈的阶段,在现在以及未来很久,我都会以个人的快乐以及个人成长和个人实现为目标,因为没有认识自我前,没有学会爱自己前,对别人的爱也不会是设身处地的,同时我会给予身边人我能给予的帮助。不是每一个人都要是伟大的,我们也可以是普普通通的我自己。或许有一天我有能力,在顾好自己的前提下,会用心帮助别人,建立社区,但以后的事谁知道呢!
:)
PS:希望以后不要读到翻译如此之烂的书了。
第二座山读后感(八)
在经历了人生第一座山的高峰后
自然下跌到了谷底
有的人会一蹶不振
有的人会重新拾起
与过去的割离 攀登人生的第二座山
重新回答 我是谁 我要去哪里
第一座山实现自我 第二座山放弃自我
生活给我设置的这些任务对我的需求是什么?
我的使命是什么?
厌倦了为别人演戏
自此自己当观众
不再对残缺的以往修修补补
而是创造全新的自己
回想人生 自己由衷感到快乐的时刻太少太少
只有唯一一次的我的人生
四大平衡 人生事业婚姻教子
劈开那冰冻的麻木不仁的内心
上山的路就是一次探险的旅程
第二座山读后感(九)
给高分的评价,不只是因为书本身的内容,更多的是因为自己理解了书中内容后的顿悟。人生的短暂,读书是丰富人生体验的重要方式。从体验的角度,这本书是一本十分值得读的书。
一开始我是没太读懂的,觉得没有第一座山的基础,谈第二座山是空中楼阁。有的时候要读懂一本书,除了和自己的所思所想有关,还与自己接触的人或事有关。很多时候由于个人经历的有限性,即使在被告知后,依然难以理解“第二座山”的心境和顿悟。真正读懂这本书,是在将这本书和一位 “登山者”建立关联之后。
故事从认识到一位登顶过第一座山峰、正在攀登第二座高峰的老师开始,他真正的实现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交万年友、立万年业的知行合一;是我接触到的真正在践行“横渠四句”的人、也是在挑战过程中能激发心流的人。因为登顶过第一座高山,他有了助人成功、挑战创新的心迹,虽未“谋面”,自己却有幸参与到他组织的“登山队伍”,有了他作为教练的指导,才真正找到自己人生中第二座山峰的方向,实现了事业和人生意义的统一,也使自己有机会能在攀登第二座山峰的同时,实现第一座山峰的登顶。借他的故事,我理解了这本书,也激发了自己的心流。
两座山峰并不矛盾,也不分先后;但人的命运和机缘不同,有的人是因为登顶了第一座山后才有了攀登第二座山的追求;有的人第一座山的山角都没登上就找到了第二座山的意义;有的人在机缘巧合之下,在攀登第二座山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实现了第一座山的登顶;有的人陷入第一座山的角逐而无视了第二座山的存在,而错过了第二座山带给人的喜悦。而有时候因为结实的一些人或事,却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
没有读过这本书的朋友,不论你是否觉得迷茫,都可以去读下这本书;读过这本书的朋友,希望你能找到自己的第二座山并开始攀登;不能理解或没有找到第二座山的伙伴,可以试着读些别人的故事,个人的经历的确太渺小,读书可以让我们借他人的智慧点明自己;想一起登山的小伙伴,也欢迎交流讨论结伴攀登。
第二座山读后感(十)
“每隔一段时间,我就会遇到一个洋溢着喜悦的人。这些人的内心似乎闪耀着光芒。他们善良、安静,喜欢小乐趣,心存大幸福。这些人并不完美,也会因承受巨大的压力而感到疲惫。他们也会误判,但他们为他人而活,而不仅仅为自己而活。他们对家庭、事业、社区或信仰做出了坚定的承诺。他们知道自己为什么来到这个世界,并从他们的使命中获得深深的满足感。这些人的生活并不轻松。他们承担了别人的负担,但他们坚定决心,坦然以待。他们有兴趣与你结交,并以你的善行为乐,让你感到被珍视、被理解。”作者开篇引言说的这种体会,只有当在其中有深度参与以及带来某些个人的人生意义层面的转变时,它才会变成一本书的厚度(尽管在有些章节,让我感到作者宁愿冒险展现一些啰嗦和平庸,也要尽量写明白他的激动不已的想法)。
这本书的阅读吸收过程,与疫情三年基本吻合,以及伴随期间的各种大小事件和个人转变。如果是更早以前接触这本书,我可能不会如此仔细琢磨它的内容,恰好自己在这三年多时间里确实跟以往的每个三年都有所不同,经历上、认识上得到了层出不穷的新品种 新体会。这与作者在书中强调的文化范式的转变相类似。当然,也因为这期间以及更早些年,输出此类思想的书,我也读了一些(包括本书作者的另外几本书),尤其是《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所以我跨度有点大的持续地仔细琢磨就因各个方面的因素而变得并非偶然。
书中定义和描述的两座山,以及在第二座山上的典型个人,以及散落在各个章节中对这些人和他们经历的详细描述,有时看似啰嗦甚至有时串联不紧,这都不重要——尤其是如果你一开始就有阅读上某种笃定的期待——就像我——且你对作者的认识充满信心时——那么,持久耐心和安静思考就会降临到你的内心。
任何成年人的世界,不管它被描述得多么丰富多彩和积极向上(或与其相反),其实只要看向其背后的力量是出自何处,便可清楚了解其中属于不同文化范式的质和量各占几何——是的,文化范式是重点——其实我更倾向于把作者的这个叫法改为文明范式,这几乎是人的最底层的再无可掩饰的个人说明书,我们每个人都有的——所以我们要写好它,并在个人的生命历程中,不断的调整和修正它。
我估计要过段时间,再好好总结下自己从中收获的认识,但目前来看阅读后所种下的这颗种子应该是最近几年里,对我来说,最重要的一颗。
第二座山读后感(十一)
如果说第一座山是关于构建自我和定义自我的,那么第二座山则是关于摆脱自我和舍弃自我的。如果说第一座山是关于获取的,那么第二座山是关于奉献的。如果说第一座山是精英式的——独自攀登,那么第二座山则是平等主义的——置身于有需要的人之间,并与他们携手同行。 正如C.S.刘易斯所说:“快乐不是对渴望的满足,而是渴望本身。” 艾丽丝·默多克:“人是这样一种生物,他为自己描绘肖像,然后变得与自己的肖像相似。” 我的判断必须基于什么是正确的和必要的,而不应该基于人们所说的和人们所做的。 我们内心深处有欲望在流淌着。我们是由我们想要的东西来定义的,而不是由我们所知道的东西来定义的。 英国记者马尔科姆·马格里奇直言不讳地说:“我可以完全真实地说,我来到这个世界75年以来所学到的一切,所有真正巩固和启迪我存在的东西,都是通过苦难而不是幸福得来的。无论是我所追求之物,还是我所获得之物,无一例外。”
我们曾经认为最重要的东西——成就、肯定、智慧——实际上并不那么重要,而那些被我们低估的东西——心灵和灵魂——实际上才是最重要的。
正如神学家蒂姆·凯勒所说,真正的自由,“与其说没有限制,不如说找到了正确的限制”。
正如W.H.奥登所说,生活的任务是“全心全意地爱你不诚实的邻居”。
尼采在他的文章《作为教育家的叔本华》中写道:“发现人生使命的方法就是回到你的过去,列出你感到最充实的时刻,然后看看你是否能够把它们贯穿起来。”
托马斯·伯恩哈德在谈到寻找召唤的人时写道,“要有一颗寻找错误的心灵,要有一颗寻找人类错误的心灵,要有一颗寻找失败的心灵。”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失去了努力工作的能力,但我似乎获得了瞬间的、几乎不公平的轻易洞察的能力。 神经心理学家埃尔克霍农·戈德伯格
爱始于关注的聚焦。爱的对立面不是恨,而是冷漠。
“苦难,使不成熟的爱情成长为成熟的爱情。”沃尔特·特罗比施写道,“未经学习的未成熟的爱情,是自私的。这就是孩子们所拥有的那种爱,既要求又渴望——而且是瞬间的渴望。”但是,宽恕之后的爱,是以同理心、同情心、理解和莫名的关心为标志的。正如桑顿·怀尔德曾经说过的那样:“在爱的服务中,只有受伤的士兵才能服役。”
诗人唐纳德·耶茨写道:“对爱情敏感的人,也是对爱情无能为力的人。”尊严,不是爱情方程式的一部分;事实上,尊严很可能是一种可能会扼杀爱情的东西。
“人们很容易认为道德失败是由于性格软弱。”英国教育家理查德·利文斯通爵士写道,“但更多的时候是因为不够富有理想。”
海舍尔拉比说,敬畏不是一种情感,而是一种理解的方式。“敬畏本身就是一种洞察比我们自己更重要的意义的行为。”
“生活的秘密,”雕塑家亨利·摩尔说,“就是要有一项任务,一项你毕生都可以致力于它的任务,一件你在余生中每时每刻都要为之奋斗的事情。最重要的是,这必须是你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第二座山读后感(十二)
除了世俗意义上的成就之外,一定还有另外一个值得攀登的精神高地,即第二座山。
孤独危机、不信任、意义危机,它们共同导致部落主义(建立在仇恨基础上的联系)。
人在找不到意义的时候都在干嘛,变成浑浑噩噩的行尸走肉或者躺平。
没有转化的痛苦是会传递的。
低谷—智慧—奉献。
从痛苦中走入旷野,忘记荣誉和身份,倾听内心的声音,从而摆脱旧的自我。
我们是由我们想要的东西来定义的,不是由我们知道的东西定义的。
许下承诺并践行承诺的人正在赶赴第二座山的路上。
四个承诺:
【职业】找到自己的传报时刻(让人触电般激发真正兴趣和发现热爱的时刻)、导师至关重要。
使用理性而不是直觉做决策。准备(目标)、搜索(可以助你达成目标的人)、评估(打分)、对抗、选择。
如果你只有两个选择,冷静,一定可以有第三个选择。
【婚姻】
美满婚姻的衡量标准,包含他们纠正彼此生活的恶习有多温柔。
两人一般是互补。那么回避依恋型人格(他们向照顾者发出信号,但没得到回应)不是命中注定但是蛮难改变,遇到的话要多多注意。
分歧不可避免,蔑视、批评、防御性和阻挠都是致命的。婚姻是终身的磨合。
婚姻关系进入低谷时需要“重新承诺”,不分你和我,而是一起拯救我们的关系。彻底解决分歧不太现实,那就增加一些积极因素。
比如先睡一觉再看看问题有没有那么严重,对外吹嘘他,对他的父母而不是自己父母抱怨,相信他,保持忠诚
【哲学与信仰】
大学不仅应当培养学生道德,也应该塑造其灵魂。
【宗教】
对信仰的承诺,是透过怀疑这份坚持
【社区】
个人之间的疏离和冷漠,社区也更加脆弱、缺少互助氛围。
捐助一个人作为支点,不如加强邻里关系、见面次数。
创造聚会,让同理心和联系加强。处理共同的项目。有重述的社区故事。把社区看成几个整体,而不是头痛医头的思路解决问题。
连接紧密的机构都有着物理场所、独特文化、共同的道德。
第二座山读后感(十三)
我将无我——这是判断你处在第一座山还是第二座山的关键方法。
你的终极诉求何在?是外在之物,还是自身名利?
——如果说第一座山是关于构建自我和定义自我的,那么第二座山则是关于摆脱自我和舍弃自我的。
——如果说第一座山是关于获取的,那么第二座山是关于奉献的。
——如果说第一座山是精英式的——独自攀登,那么第二座山则是平等主义的——置身于有需要的人之间,并与他们携手同行。每一个读过全书的人,一定会有自己的答案和“做法”。
——作者很会使用比喻和通感:我们如今的生活方式,就如同我们所有人都争先恐后地靠近日光灯,而如果换一种方式生活,那么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沐浴在真正的阳光下。当你更接近博爱时,宁静就会到来。道德升华的强大时刻,似乎会按下精神上的复位按钮,消除愤世嫉俗的感觉,取而代之的是希望、爱和道德鼓舞的感觉。
——作者也善于引用其他人的观点。 彼得·德鲁克写道,领导力“就是将一个人的视野提升到更高的境界,就是将一个人的表现提高到更高的标准,就是建立一个超越正常限制的人格”。D.T.奈尔斯的一句话:我们就像乞丐一样,试图告诉其他乞丐我们在哪里找到了面包。
横看成岭侧成峰,快乐幸福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快乐往往是忘我的。幸福是我们登上第一座山的目标。快乐是生活在第二座山上的副产品。专注产生幸福。一个人可以不假思索地把工作做得恰到好处,干净利落。这就是最幸福的时刻。幸福来自成就,快乐来自赠人玫瑰。幸福会消退,我们会习惯于曾经让我们愉悦的东西;然而快乐不会褪色。活在快乐之中,就是活在惊奇、感激和希望之中。
作者认为,大学的目的是塑造学生的灵魂。大学最成功的地方,在于训练我们的心灵。这对于当下中国的教育具有借鉴意义。因为信心社会碎片化的状态,让“信息丰富而意义贫乏的。”但真理真相真实却“既不会绽放,也不会褪色;它既不会增益,也不会减损。”“受过教育的生活,是一段通往越来越高的爱的旅程。”
据说,信仰是能使人感到口渴的浅酌。那么,初心就是永恒的追求和使命!一旦明白了人生的意义,就开始觉得这是一种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风雨无阻的奋斗姿态!信奉信仰,就是信奉一系列的起伏、直觉、学习和遗忘。 生命不只是一堆随意相互碰撞的原子,而是一部情节曲折的小说。我们的步伐有多快,我们的可能性就有多大,我们的希望就有多大。“我祈求的是奇迹,而不是幸福,”海舍尔拉比写道,“而你却把它们都赋予了我。”
中国人心目中有三座山:小时候,看山是山;青年时,看山不是山;中老年之后,看山还是山!这是对于一座山的态度。其实,中国人还是这样看山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是对于许多山的态度。走过来这山那一山,“踏平坎坷成大道”。中国人的“道”,或曰“九九归一”,或曰“中庸爱人”。“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毕竟“青山行不尽,绿水去何长”!
“第二座山”,山顶燃烧着纯净的火焰,这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第二座山读后感(十四)
我将无我,不负人民——这是判断你处在第一座山还是第二座山的关键方法。
你的终极诉求何在?是外在之物,还是自身名利?——如果说第一座山是关于构建自我和定义自我的,那么第二座山则是关于摆脱自我和舍弃自我的。
——如果说第一座山是关于获取的,那么第二座山是关于奉献的。
——如果说第一座山是精英式的——独自攀登,那么第二座山则是平等主义的——置身于有需要的人之间,并与他们携手同行。
卡夫卡写道:“书,一定是我们劈开心中冰冻的海洋的利斧。”作者戴维·布鲁克斯也给了我们一把这样的斧子,讲述了基于他内心世界的看法和想法,每一个读过全书的人,一定会有自己的答案和“做法”。
——作者很会使用比喻和通感:我们如今的生活方式,就如同我们所有人都争先恐后地靠近日光灯,而如果换一种方式生活,那么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沐浴在真正的阳光下。当你更接近博爱时,宁静就会到来。道德升华的强大时刻,似乎会按下精神上的复位按钮,消除愤世嫉俗的感觉,取而代之的是希望、爱和道德鼓舞的感觉。
——作者也善于引用其他人的观点。 彼得·德鲁克写道,领导力“就是将一个人的视野提升到更高的境界,就是将一个人的表现提高到更高的标准,就是建立一个超越正常限制的人格”。D.T.奈尔斯的一句话:我们就像乞丐一样,试图告诉其他乞丐我们在哪里找到了面包。
横看成岭侧成峰,快乐幸福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快乐往往是忘我的。幸福是我们登上第一座山的目标。快乐是生活在第二座山上的副产品。专注产生幸福。一个人可以不假思索地把工作做得恰到好处,干净利落。这就是最幸福的时刻。幸福来自成就,快乐来自赠人玫瑰。幸福会消退,我们会习惯于曾经让我们愉悦的东西;然而快乐不会褪色。活在快乐之中,就是活在惊奇、感激和希望之中。
作者认为,大学的目的是塑造学生的灵魂。大学最成功的地方,在于训练我们的心灵。这对于当下中国的教育具有借鉴意义。因为信心社会碎片化的状态,让“信息丰富而意义贫乏的。”但真理真相真实却“既不会绽放,也不会褪色;它既不会增益,也不会减损。”“受过教育的生活,是一段通往越来越高的爱的旅程。”据说,信仰是能使人感到口渴的浅酌。那么,初心就是永恒的追求和使命!一旦明白了人生的意义,就开始觉得这是一种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风雨无阻的奋斗姿态!信奉信仰,就是信奉一系列的起伏、直觉、学习和遗忘。 生命不只是一堆随意相互碰撞的原子,而是一部情节曲折的小说。我们的步伐有多快,我们的可能性就有多大,我们的希望就有多大。“我祈求的是奇迹,而不是幸福,”海舍尔拉比写道,“而你却把它们都赋予了我。”
中国人心目中有三座山:小时候,看山是山;青年时,看山不是山;中老年之后,看山还是山!这是对于一座山的态度。其实,中国人还是这样看山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是对于许多山的态度。走过来这山那一山,“踏平坎坷成大道”。中国人的“道”,或曰“九九归一”,或曰“中庸爱人”。“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毕竟“青山行不尽,绿水去何长”!
“第二座山”,山顶燃烧着纯净的火焰,这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第二座山读后感(十五)
人的一生都会有两座山。第一座山是关于自我。自我定义、自我构建、自我攀登,整座山的主题围绕“我”进行,不断向上,获取社会眼中的成功必需品:“金钱”、“权利”、“地位”。有些人已经成功登顶第一座山,环顾四周,对自己发出了这样的疑问:“就是这些吗?”。之前设想过有钱就会快乐了,有了权利就满足了,有了地位就幸福了。结果这些想法都是虚幻,是自己攀登路上的一种幻象,它哄骗自己、勾引自己,让自己永不知足,奋力攀登。快乐还跟之前一样多,痛苦没比之前少,又徒增一种“迷茫”的情绪。有些人厌倦了,选择主动放弃攀登,下退至山谷。还有些人因为生活或事业遭受重创被动的滚下山谷。后面两种人都已经不在山上了,他们在山谷中开始真正反思自己想要的生活,什么才能给自己带来快乐,什么让自己变得幸福?思忖踱步,兜兜转转,在山谷中摆脱旧的自我,走入旷野,尝试、感受一种新的存在方式。在四周漆黑的空旷地带,在没有观众为你鼓掌的旷野,你需要专注、认真感受自我,寻找新的自我。他们发现了第二座山。第二座山是关于他人。奉献、亲密、承诺是它的主题。“奉献”需要你从“自我为中心”向“利他”原则转变。深刻的苦难在内心造成的伤痕,仅仅通过肤浅的娱乐是无法抹平的,真正能治愈的良方,往往是为他人奉献。只有把痛苦化为对他人的付出,才能真正疗愈自己。“亲密”需要你建立并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包括但不限于朋友、爱人、父母、孩子。孤独、冷清、悲凉不应该成为人生主色调。人最快乐的事情,往往是跟另一个/些人有关。亲密的关系是获取幸福最重要因素。“承诺”需要你许下诺言不图回报,爱上某件事物,不顾风雨,不知疲倦。对于婚姻、工作、信仰,我们许下承诺,它让我们维持内在自我的连贯性和一致性,有了稳定的身份和不再动摇的心。我们在新生中复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