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灶间到舌尖》是一部描写美食文化的书籍,作者通过对不同地区的特色菜肴、烹饪技巧和食材的介绍,展现了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读后感觉犹如一场美食之旅,让人领略到了不同地域的美食风情,引发了对美食的探索和品味的兴趣。整体内容生动有趣,令人回味无穷。
从灶间到舌尖读后感篇一
那些江南,烟雨蒙蒙;那些炊烟,浓淡袅袅。浙江之北,亦是江南。《从灶间到舌尖》作者是湖州练市人,练市不大,不是名镇重镇,只是江南荷塘中的一朵小荷,却一样有江南的淡雅风致。
江南有浅山密水,有绿茶红花,妇人水润儿童水灵,有无数风韵和风采,作者选的却是饮食,从村里农舍的灶台、灶神讲起,锅间有饭有面,有鱼有肉,讲到细处,粽叶也有箬叶和苇叶之分,甜咸两粽是大分类,赤豆粽子蘸白糖,“素白点红……顶着白砂糖粒儿,不忍下口”,做法、吃法都细致入微了,文字就像文火,炖着一锅咕咕叫香气飘的土砂锅,你是食欲大动,也是沉浸人间。
江南如《富春山居图》,又大气又细腻,千里磅礴又玲珑剔透。徐老师的这本散文集也是如此,石桥堍头一家老茶馆关张了,他记得那些密密麻麻的热水壶和白瓷茶壶,茶叶不算好,吃食也不算精致美味,但记得那碗阳春面里的油花和葱花。茶馆虽关了,更好吃的面馆还在,羊肉馆还在,肉糕铺还在,馄饨和薄脆烧饼还在……怀念消失的,庆幸依旧陪伴的,江南的烟火气飘飘渺渺,如世间万物,总会有散,却依然茂盛。
我们看这些淡淡的文句、薄薄的故事,却被深深的浓情和厚厚的爱意所包围。
这些密密麻麻的细节里,藏着大段大段的留白,让我们掩书细思,看到徐老师的小文大情,联想到自己的故土亲人,由直白的叙写,延展到真实情感的抒情,就像那道“开水白菜”,看上去清淡简单,品味后确实醇厚浓味,让人咂摸很久,回味无穷。
再回到书的本味,书中叙写的无数吃食,多为江南寻常饮食,比如粥、腐乳、咸肉、熏鱼等等,即便在其他各处,也是常见,但我们即便吃过百遍,可能也忽视了腐乳中除了咸味之外的涩味、酸味、香味、甜味,或者这腐乳除了配粥之外,还可烧肉或炒空心菜。
只有对生活大爱之人,才会对这些寻常吃食有细致深刻观察。一沙一世界,一粥一饭也是大宇宙啊,文由心生,这些文字里也处处弥漫着徐老师对这红尘世间万事万物的万般热爱,我们读来,心间也是如沐春阳,万般温暖。
从灶间到舌尖读后感篇二
生活节奏加速,而我们对生活的感知却渐行渐少。我们每天重复同样的事情,过着千篇一律的生活,这便造就了人生的单调乏味。推而广之,我们生活的趣味性也大大降低了。 然而,过去我们的人生并非如此。虽然过去的生活可能略显贫苦,但却有着大量趣味的事情发生,无论是衣食住行,还是风俗文化,过去都比现在要丰富、有趣得多。
那么,作为当下的我们,如果想去追寻,其实也依然能够看到过去的影子,也依然能够探索到那些趣味的遗留。重要的是我们要拥有一双发现的眼睛,要有一颗感知生活的心,要走进真正的寻常烟火里,去寻找属于我们内心深处的那份美好。
徐金忠,就是这样一位认真生活的人,而他更是通过公众号分享了自己认真生活的态度,让更多的读者在他的带领下去品味生活的趣味。 现在,他公众号中的文章择其优者结集出版,也就有了我们正在阅读的这样一部散文随笔集《从灶间到舌尖》。在这部散文集之中,作者分享了自己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无论任何生活中的趣味,被作者以自己发现的笔触创作出来,都呈现出了独特的风景,都让我们能够在作者的分享里走进生活之中,去探索背后的更多美好。
为什么这本书会命名为《从灶间到舌尖》呢?其实就是因为美食对我们的影响最为深远,而我们也是从美食之中体会到人生最大的快乐。而且在过去物质稀少的时代,吃是满足自身欲望最直接的方式,因此也就有了更多的故事。同样,吃也贯穿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呈现出了更加生活化的场景,所有的这一切都是这本书所论述的内容。
比如,书中的第一个故事就带我们走进了对民间灶间的了解之中。可能对于当代的读者来说,已经很少有人能够真正的走进农村,去看那些用土办法搭建起来的灶间。可是那是很多人童年的记忆,是留存于过去的美好,有着太多最初的记忆就是从那里诞生的?所以关于灶间的故事,也应该传递给当下的读者们,让他们在品味美食的同时也去思考曾经有着这样一片提供着美好的前沿阵地。
关乎到具体的美食吗?其实每一种食物都有着它独特的味道,都蕴含着独特的记忆,即使是一碗简单的面,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地方也会呈现出不同的味道和情感。所以作者在这里也就有了《两家面馆》的故事,带我们用发现的眼睛去品味所有与美食现关的故事。 那么与美食最直接相关的风俗会是什么呢?相信在过去孩子的记忆里都有着各种各样的禁忌。而这也与当时的鬼怪崇拜有关。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灶王爷,他的故事也在我们的传统中有着根深蒂固的信念,而关于这些风俗也就又更多值得书写之处。
当我们有着一双发现的眼睛,生活之中处处充满趣味。而如果我们暂时还没拥有着这方面的能力,那么这本书却已经能够帮助我们实现趣味的发掘。那就让我们通过这样一部散文随笔集的阅读,去享受生活的无穷韵味吧。
从灶间到舌尖读后感篇三
书名:从灶间到舌尖
作者:徐金忠
一看这个书名就知道是一本讲吃食的书。我对这种书总是没有什么抵抗力。
不都说了,没什么事情不是一顿火锅或者奶茶或者冰淇淋解决不了的,如果一顿不够就两顿。看看全跟吃有关。
端午包粽子、吃粽子,古已有之。
包粽子,须得有好粽叶、好粽米、好馅料。
粽叶分南北,周方多用箸叶,北方多用苇叶。
在那家“师承”的面馆,面条会多碗同下,但是浇头是混杂不得的,必然是点了单子,一碗一碗做。先备好的浇头,容易凉容易旧,而且在店家看来:单碗做,才好掌控火候,控制咸淡,否则欲速不达,毁了好东西。
三四月间,万物生发,自然菜蔬也是正当其时。
这时候,便有人做潦菜,想要留一口这些时令美味。
潦菜洗净,不掰细碎,整棵入滚水,一焯就起。
待烫气散去,一棵一棵,骑着竹竿晾晒、
叶色因焯水,已是深绿,叶梗经水焯熟后,在阳光下被照得亮白剔透,骑在竹竿上,色彩搭配得宜,很是耐看。
这些寻常吃食都能描写得如此细腻,真是看一遍让人馋一遍,只想着赶快放下书,去尝尝书中写的江南风味。
此书收录了作者100多篇文章。餐桌的菜肴,灶间的柴火,田头的农作,还有时令节气,整本书都洋溢着满满地烟火气。作者写的是华夏菜肴,描摹出来的却是一幅幅精妙的中国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