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髓地狱》是一部引人深思的小说,讲述了主人公在沉迷于虚拟世界的同时,逐渐失去了对现实的掌控力。作者通过描绘主人公与虚拟世界的关系,反思了现代社会中人们对科技的过度依赖与对真实世界的忽视。这部小说引发了我对科技进步与人类精神境界的思考。
《脑髓地狱》读后感(篇一)
出版社编辑推荐语称本书为“日本四大推理奇书之首”,再看看7.5的豆瓣评分,就说明很多读者出于种种原因,并不认可这个结论。实际上有些读者已经在评论里写了自己读本书的心理历程:“日本四大推理奇书之首应该不会太差吧”-->“也太啰嗦了,别用这种方式注水啊”-->“作者和我至少有一个是神经病吧”-->“好像开始有点意思了”-->“一百年前的小说,还是挺超前的”。
本书的故事主线相对于作者为了混淆读者视听而增加的大量的精神病般、繁冗的狂言狂语和写作手法上的创新(比如伪装成是遗书、电影、论文、僧人的说书,多视角叙事)而言,算得上是清晰,但比起作者一开始设计的悬念,事情的真相却只让我觉得“虽然追溯到唐朝时代很是有几分传奇风采”但终究“不过是一个家族精神病遗传的故事”,再加上两个学术狂人推波助澜。作者力图展现套娃式的多重谜题,但我读到最后只觉被太多无用的癔语折磨得厌倦疲惫,以至于看到结局也没有什么谜底揭开的酣畅淋漓之感。
然而一味批判对本书并不公平,此书作于1936年,在小说构思方面确实领先于时代,关于“心理遗传”的假设有些新意,当然实际上经不得推敲。关于小说开头写得脑髓不是思考事物的地方,我早已忘记了跟后文到底有何关系。无论如何,关于这边“日本四大推理奇书之首”,我算是已经拔草了,好奇心得到满足了,你想不想入坑呢?
《脑髓地狱》读后感(篇二)
#读书笔记/脑髓地狱
嗨喽,大家好,我是鲸落,今日给大家推荐一本八十多年前的日本小说《脑髓地狱》。
一句话介绍,一个失去了自己记忆的少年,怎么找回自己记忆的事情,虽然最后他没找回记忆,咱们主要看的就是中间发生的故事。
才发现一句话介绍不完,算了,就说多一点吧。
失去记忆的少年,醒来发现自己在医院里,隔壁是声称为自己未婚妻的美妙少女。然后主治医生来了,带他看失去记忆之前发生的惨剧。
由此引出了少年结婚前夕勒杀未婚妻,失去记忆,再牵涉到少年家族从唐代就流传下来的家族疾病的故事。
稍微剧透一点,家族先祖为画成痴,不惜sha妻作画,画了六副shiti从死亡到腐烂的过程,由此也埋下了他家族后代不幸的源头。
涉及到的一些观点还是很新奇的,比如“脑髓不是思想的发生地”,精神疾病会遗传,家族中的先祖记忆会影响到后代,古代的灵魂会在现代后代的身上苏醒,双重人格等等。
能在八十多年前的作品中,看到这些脑洞,还是很惊喜的。
但是说句实在的,文章前三分之一的内容,看起来有点累人的,内容枯燥,到了中间部分才开始慢慢的精彩起来。
以上观点只代表个人经验。作为悬疑故事来说,看起来还是很过瘾的。
我是鲸落,一个喜欢读书,正在写作路上的普通人。
《脑髓地狱》读后感(篇三)
作为日本四大推理奇书之首,看着相当两极化的各路评价,听说读完会让人精神恍惚甚至抓狂发疯的传闻,在阅读《脑髓地狱》之前其实是做了充足的晦涩难啃、不知所云、大费周章的准备的,但其实整个阅读的过程还是相对顺利的,除了中间类似于论文的部分有些生硬,其余的篇章还都是很生动有趣的,没有作者随意的炫学或是新造的词汇,也没有意识流般思维的过于飘忽和跳跃,是能够吸引读者一直追下去的一个横跨千年,囊括了悲剧、喜剧、荒诞怪异、历史传说、心理科学、法医学等等的故事。 《脑髓地狱》所呈现的内容确实很广泛也很复杂,尤其因为涉及到真实与梦境、精神上的各种疾病、脑科学与心理遗传等,很多看似不可能的事情也能够顺理成章自圆其说。作为推理小说,整体叙述的脉络还是较为清晰的,作者梦野久作也在曾断言,“未来的侦探小说会偏向心理学、精神分析和精神科学方面”,但时至今日,《脑髓地狱》也许仍然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心理学教授同时更是学术狂魔,费劲苦心长期经营,利用古时唐玄宗杨贵妃时代远渡重洋遗留下来的家族基因,试图完成一场证明他学术论断的实验,实验对象则是20岁的美少年,而且两个人还拥有更为复杂的关系。中间穿插着几篇风格各异的文章,有波谲云诡的祭文,也有专业理论的论文,还有空前绝后的遗书,不得不让人感叹作者的笔力和知识面的渊博。 当然,这本书毕竟写于快一百年前,现在关于心理学和脑科学的研究肯定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不知道反过来看这些会不会显得过时或者胡扯,但其实最终的叩问也许并不是“脑髓并非思考事物的地方”,“ 没有人能确定人类是不是得脑髓而存在,还是脑髓为了人类而设计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论辩”等,而还是对于“我是谁”的自我存在的怀疑。从开头丧失记忆的少男醒来就被引导需要自己回忆起自己的名字,帮助找到两起案件——勒死自己的母亲以及未婚妻的幕后黑手和真相,经过一系列的幻想和回忆,两个教授亦真亦假的设局,原本看似很明显的身份却时刻面临自我的否定和怀疑,最后算是开放式的结局,也暗藏了多种可能性。 总之,阅读是很个人的体验,不要被一些名号所震慑,喜不喜欢好不好读,还得亲自去试一试。
《脑髓地狱》读后感(篇四)
读到一半的时候和朋友吐槽,阅读这本书像现代人看中世纪的人类第一次接触到日心说,得以窥见科学的一丝光芒、以及对地心说价值观的坍塌,试图以一种更极端的想象来解读和发展科学,这种唯心的科学观,结合成为了一本托载精神病学外壳的聊斋文学。抛开剧情,里面讨论到几点我比较感兴趣的:
1.精神病人无法自证。《疯子地狱邪道祭文》里抨击了一系列利用精神疾病当作囚禁无辜的人的手段,和公职人员、医务人员勾结,来迫害他人、铲除异己、牟取利益的事件。精神类疾病的诊断标准相比于其他学科更有主观性,因此本应该由医生判断和评估的部分,被发挥为对其他人生杀的权力。
2.精神疾病的隐喻和污名。精神疾病需要药物治疗、家庭支持和社会化治疗,往往在讳疾忌医和惧怕牵连的情况下,无法得到后两种支持。而在没有家人关注的情况下,病人也更难做到按时服药和积极治疗。直到上个世纪,精神疾病还被隐喻为母亲或家庭教育的失职,现今我们知道了这是一类遗传、环境等多因素造成的疾病,病人周围还是充斥着“太过于脆弱”、“没有抗压能力”来污名化他们之所以患病的原因。
3.人对精神疾病的认识与发展。书中正大博士提出用解放试验场的方法来治疗精神病人,最后吴一郎复发,杀、伤多人,正大自己也选择自杀。诺贝尔奖曾把医学奖项颁发给提出额叶切除术来治愈精神疾病的莫尼兹。疯人院里用控制行动、镇静剂和电击让病患处于麻木、意识模糊的状态来维持所谓的正常。
4.《脑髓不是思考事物的地方》和正大博士本人充斥着极度的自以为学术的傲慢。就像韦伯提出的“工具理性”的观点,现代社会建立了科学、秩序、规范化,消除了人类社会无知、愚昧的部分。我们无法理解的世界的神秘面纱突然被揭开,一切问题突然都得到科学的解答,这让人不在崇拜神,反而自视为神。这种自以为洞悉一切的傲慢,挤压了道德感和敬畏心,才能提出人在胎儿时期获得历代祖先的记忆总和,才论证得出患病老人是因为回忆起祖先的经历才模仿当时祖先的行为,开始发狂。
《脑髓地狱》读后感(篇五)
这本书脑髓地狱在最开始接触日推的时候就已经有所耳闻了,毕竟是日本四大奇书之首。基本上听读过的人说都比较难读,甚至还有一大部分的书友弃读了,这个时候起我就非常好奇脑髓地狱究竟写了什么东西,导致有一部分人非常喜欢,又有一部分非常不喜欢甚至连读都不愿意读完。
首先我最开始是从书籍的日语原名ドグラマグラ去词汇表去搜索,想看看到底是什么意思,结果并没有搜索到然后只能做罢。直到看完整本书才知道ドグラマグラ是什么意思,ドグラマグラ本身是明治维新之前长崎的方言,意思是基du教布教时使用的魔术。明治维新之前的日本一直是处于闭关锁国的,所以当日本民众看到魔术时就觉得是神迹降临了,然后立马就会听从宣教人的话来信教,这也很符合本书的定义。
本书原著发表于1926年,在当时人看来书中出现的哲学定义、精神学定义真的会使人“头脑爆炸”,因为要花一定的精力才能够理解书中究竟想要讲的是什么,毕竟此时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才刚出现没多久,能够运用这些理论去完成推理小说真的是很厉害了。不管是什么,只要牵扯上精神方面就会变得尤为复杂,更不要说这是一本推理小说了,这就使得阅读难度更上一层楼。
我喜欢这本书的一个理由就在于梦野久作长篇大论的那些东西,你仔细阅读会发现他所说的这些东西并不是瞎说的,而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但是确实所长篇大论的东西有点长了,也因此有许多人觉得太繁琐了就弃读了。
日本现代的一个推理作家京极夏彦也很喜欢长篇大论,但是我最开始看京极夏彦的姑获鸟之夏时就觉得很繁琐,但看这本脑髓地狱就是越看越上头,这也是我第二本看到凌晨的推理小说。
梦野久作实际上就是在书中耍了一个小魔术看你是否能看破,是否能被梦野久作的文字所“打到”。第一次阅读脑髓地狱,这个中文翻译实际上也很传神,符合书中的内容,这个读客版的译本阅读起来没有什么问题,值得一读的经典作品。
《脑髓地狱》读后感(篇六)
一开始我以为这只是一本不同的侦探小说,就像说有的本格推理小说一样,是一个悬疑推理故事。但是读完正本书,我发现我错了,与其说是一本推理小说,我更愿意称之为一本心理学的书籍。整个故事都是围绕心理学这一点开展开,可以说心理学贯穿了整个故事。故事以第一人称为主角,也就是“我”,我在精神病院醒来,不知道自己是谁,家在哪里,有什么亲人。我所面对的都是空白,以及对这个世界的陌生。在找寻自己的过程中,“我”接收到了别人告诉我的诸多信息,但是信息的真假我却粗从判断,谁是好人谁是坏人,作为对什么都未知的我来说,我都保持怀疑。也是在“我”的所见所闻所想中,作者给我们展现了一个骇人听闻、令人毛骨悚然的真相。故事在最后有过多次反转,也在最后的结尾留给了读者一个探寻凶手的悬念。
这篇小说最让人惊奇的就是对人的心理活动的描写,脑髓,其实就是人的大脑。精神病人有的心理疾病,其实就是人的大脑产生了问题,所以通过这本书的名字,也可窥探一下书中的内容。两个卓越的研究者,对学术的竞争和攀比,使他们在科研的路上走偏激了。让一个无辜的孩子走上了截然不同的命运。很多人的命运都在这两个人的影响下改变了。通过心理暗示、通过对一个人进行精神控制,使其大脑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其行为,貌似是现代心理学也普遍认同的一个心理学研究。但是将这样的试验真正用于人身上,就是犯罪。无论一个人在科研上有多么高深和高达的目标,将行为实施在无辜的人身上,以牺牲他人而达到自己需求,这都是非常残忍的行为。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我会想到鲁迅的《狂人日记》,也是以以为精神病人的视角来写的,《脑髓地狱》可能也是受其影响,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头脑处于混乱的人的所思所想。在这里,我不愿成为第一人称的主角为精神病患者,在我看来,阐述这个故事的时候已经不是真正的精神病人了。虽然他有过一段异常行为,但是归根到底,是受到了迫害。心理学的研究总会离不开《梦的解析》,包含着欲望和性。
书里的两位教授研究的也是这样,每一个精神病人或者心理存在问题的人都有其发作的根源,而这种根源是否能被诱导,就是两位教授所研究的,整篇故事也是在这种犯罪的过程中慢慢铺开。毫无疑问,这本书是让人震惊的,也是新奇的一本推理悬疑小说。
《脑髓地狱》读后感(篇七)
在日本推理文学历史上,被评选出来的四大推理奇书必然占有一席之地,这几部作品中,虽然推理的氛围并不浓烈,但是展现出来的日本文学创作的一些精髓和深刻思考却能引起读者重视。
文学创作讲究纵深,推理文学的发展也历经各个阶段,日本四大推理奇书的特点在于这个“奇”字,因为作品本身并不仅仅体现推理属性,更多的还是一种对于文化融合以及深度扩展解读或者是某种幻想的构想,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匪夷所思的切入点,令人惊诧的理论构想,都给读者带来一种新奇、迷茫、震惊甚至是崩溃的情绪。
【脑髓地狱】是梦野久作 1935年创作的作品。
在九州帝国大学精神病科的第七号病房的神秘青年,在十月二十日突然恢复了意识。但是却忘记了自身过往的一切,包括他自己的名字。诡异的是,隔壁第六号病房的一位非常漂亮的少女却一直对他呼喊“哥,哥哥——是我——我是哥哥的未婚妻,你想起来了吗?”
若林教授将青年带到标本室,向他展示了众多资料,包括一个月前自杀的正木博士的《脑髓论》《疯子地狱邪道祭文》以及理论“脑髓并不是思考事物的地方”等等,青年一直处在一种恍惚的境界,在现实和梦境中摇摆不定。但是,突然出现在他面前的正木博士(未死)又向他讲出了一种新的说法……
关于脑髓的说法,关于梦境的理论,关于精神科学的颠覆式的讲解,不只是书中的青年,读者也绝对跟不上思路,看的过程真的痛苦万分!一部融合了恐怖、奇幻、推理的小说,严格意义上讲这是一部超出人们想象的作品,在梦野久作营造的“脑髓地狱”中徘徊吧!
这本书对于读者的冲击实在太大了,尤其是对于大脑,在阅读过程中,那些大段的描写,那些匪夷所思的内容,对读者来讲真的很痛苦。作者的观念和想法真的太前卫了,不得不说那些晦涩难懂的内容,那些类似于疯子的言论,光是想象就难以理解,更何况还要有条理的写下来。另外,真的佩服译者,真的。
日本四大推理奇书中,另外三部是小栗虫太郎的【黑死馆杀人事件】(1934)、中井英夫的【献给虚无的供物】(1964)、竹本健治的【匣中的失乐】(1978)。
《脑髓地狱》读后感(篇八)
这是一本起先看不懂,全部看完后又细思极恐的推理小说,故事从第一人称,失忆的我来作为开头,带领读者,走进脑髓的地狱。 而说到地狱,作者梦野久作认为,人心才是地狱,脑髓不过是介质,操纵它的是过去的人,现在的人,也将会是未来的人。太阳底下无新事,今天的故事不过是从前的故事的重演而已。
现在让我们走进这本《脑髓地狱》,跟着作者一起探究,一起发现真相。这是一本混杂着论文、小说、证据记录、自述他述的杂烩一般的推理小说,它从不拘泥于形式,甚至也不太在乎真相,故事进行到百分之八十,我们才能一窥故事全貌,甚至觉得人心竟然可以坏到这个地步。 在正木教授或者若林博士面前,胜负比人命重要,荣誉比良知重要,成就比真相重要,扭曲了的人性,让他们忘记了初心,也忘记了自己一路走来坚持的使命,有时候出发的太久,会忘记自己为何出发。 正木本想创建的精神病院,是能够不用针,不用注射,不用镇定剂,不用关小黑屋,让精神病患者自然康复的研究所,为了证明自己的研究,他需要一个完美的患者,能够康复后,自己解说自己疗愈的过程,于是他找到了男主的母亲,生下了男主,这就是他完美的患者,也是他罪恶的开始,他从二十年前就开始策划的阴谋,时间跨越的太久,让他自己都没等到结局的那天。不可谓不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
如果说正木教授是主犯,那若林博士就是彻头彻尾助纣为虐的从犯,他明明可以阻止一切的发生,却为了证明自己的理论的正确,看着正木犯下罪恶,如果正木是对的,那他的研究也是对的,他的理论就是建立在对方基础上的更进一步的研究。 这让我感到细思极恐,有学问的人,如果想要犯下罪恶,他们所能造成的影响,会比没有学问的人,能够造成的更大也更恶劣。他们会更钻牛角尖,并会为了自己的学术用各种各样的理由开脱,一切都是为了人类发展,为了科学进步,为了让未来的人们的健康。 这些冠冕堂皇的理由,更让人觉得毛骨悚然,这才是作者想要描述的脑髓地狱吧,它是聪明人作茧自缚的地狱,也是普通人画地为牢的国度,更是一无所知的人赖以生存的世界。 end。
《脑髓地狱》读后感(篇九)
《脑髓地狱》的开篇一下子就能抓住人的大脑和内心。当我们做噩梦的时候,非常期望赶紧挣脱,噩梦带给我们的恐惧和压迫,所以被迫惊醒过来,还觉得甚是幸运,但是当故事的主人公从睡眼朦胧中惊醒的时候,留下的却是冰冷和坚硬的感觉。一觉醒来自己的脸完全变得陌生了,而自己并不认识脸的主人。非常希望这一切都不是梦,然而却是挣脱不了的现实。若有若无的恐怖,袭击着自己,混凝土墙背后是年轻女人,沙哑的不像是人类发出来的声音,而这个女人却声称被自己亲手杀死……
难道这个女人真的是自己的未婚妻吗?可是自己连她的长相都想象不出来,真想逃离到一个听不到任何声音的地方,可是在这个冰冷的环境里,没人能给到自己答案。自己曾经出现在哪里,又做过什么样的事情,接下来又该打算做些什么,一切都是谜题。正木和若林两位教授本质上也是为了自己的学术研究泯灭人性的奴隶,对于精神研究的案例也一直筹备。
九州帝国大学医学院院长兼法医学教授若林正太郎告诉自己,自己的精神遭到了巨大的打击,所以才得了失忆症,必须在精神科教室里进行治疗。然而这种精神科学虽然具备,最强烈并且最具效果的理论应用,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具有一些阻碍的。作为读者的我们,也一步步跟着小说中的第一人称,不断推演、深入。 如果自己被定义为精神病,那么如何证明自己不是精神病呢?关于此类的影视化剧作和书籍都是分多,但是《脑髓地狱》中关于身份的界定和对于精神的思考,这种超前的文笔竟然出现在上个世纪前半叶,而且还具有奇诡的唐朝元素。
主人公试图在两位博士的引导之下找一个人的蛛丝马迹,可是当大体顺下来之后,才发现那个杀人凶手就是自己。别人口中的梦游的疯子,也是别人口中的残忍的凶手,虽然这一切都令人恍惚。梦野久作的推理小说,不仅逻辑推理十分准备,而且从来不设限在解谜形式的固定圈套之中,从解密的过程中描绘出人性的方方面面,也许“梦野久作”这个名字就和“精神恍惚”无法分割。以至于我们在阅读完这本书之后,会怀疑自己眼前所在的世界。
《脑髓地狱》读后感(篇十)
我看过的侦探小说虽说不多,但也知道绝大多数的侦探小说绝不会像《脑髓地狱》这般“离谱”。一般来说,优秀的侦探小说莫不是有着扣人心弦、跌宕起伏的故事,包含着巧妙的、悬疑的作案谜底和破案过程,以及加一点或对人性或对社会的深思。但是《脑髓地狱》却不是这样的,虽说它有谜底,有破案,有真相,有悬疑,但是它还包裹了很多额外的东西,以及那匪夷所思的疯子般的语言。
此版本的《脑髓地狱》由日本作家梦野久作所著,林敏生译,海南出版社出版,属读客出版。而读客一贯秉承了它难看的封面和夺人眼球的广告词(“不愧是日本四大推理奇书之首”)的优良传统。
假如我不知道一本小说可以写成百科全书——不仅是内容上的,文体也可以百科全书,甚至语言都可以创新创造——的话,我应该是会对《脑髓地狱》充满惊奇,先是疑惑内容,接着是惊讶小说中出现的各种文体——新闻、论文、对话、案件笔录、电影剧本等。——原来小说可以这么放飞自我,原来侦探小说可以这么突破。
《脑髓地狱》在目录上可以说得上是极简,正文分为六个部分,《卷头歌》、《疯子地狱邪道祭文:一个疯子的黑暗时代》、《地球表面乃是疯子最大的解放治疗场》、《绝对侦探小说:脑髓并非思考事物的地方》、《胎儿之梦》和《空前绝后的遗书》。有必要先说一说《空前绝后的遗书》,名副其实的“空前绝后”,篇幅比前五个部分加起来还长,将近250页,而在这一遗书中,包含着各种资料,即前文所述的各种文体。而《地球表面乃是疯子最大的解放治疗场》、《绝对侦探小说:脑髓并非思考事物的地方》和《胎儿之梦》三部分是小说涉及的核心理论,即大家可以都是疯子、我们跳脱不出脑髓的思考控制、人是可以心理遗传的。
心理遗传应该是故事的缘起和必要条件,其大意是,先祖的心理可以遗传下来,在后代中,因为某种契机,可以复现这种心理,导致后代产生幻想。好比先祖拿着锄头除草的场景被先祖深深的记在脑海中,通过遗传,几代后,其后代有次拿起锄头,突然陷入幻觉,对着没有草的地面锄起草来,动作堪比老农。而《脑髓地狱》中的主角就是一位精神病患者,他的记忆缺失,在两位博士的引导下去回想记忆。他翻阅着资料,拼凑着某个人的故事,而那个人被告知就是自己,一个杀害自己母亲和未婚妻的杀人犯。
当然,记忆缺失一直是不错的悬疑套路。书中,主角因为丧失记忆而力求真相,事实已经经历了好几次苏醒,好几次轮回。甚至,记忆缺失可以玩出更多的花样。比如,这一切都是主角的幻想?他见到的两位博士是他的另二种人格。但要知道,在1935年出版此书,已经强到离谱了,更奈何看到作者野心勃勃。
因此,《脑髓地狱》在叙述、文体、语言,甚至是思想上都玩出了花,有些超前,是足以称“奇”的。同时,读者一时欣赏不来也是可能的。其实,倒也无须逼迫自己一定要欣赏得来,即如我,只知道《脑髓地狱》告诉我侦探小说可以“奇”到如此地步就可以了,毕竟长了见识,开了眼界。
《脑髓地狱》读后感(篇十一)
《脑髓地-狱》,作者日本梦野久作。 这本被称为日本四大推理奇书之shou的作品,真的让我死了非常多的脑细胞。
这个以di一人称叙述的故事,以主人公混乱的思维-方式、似真似假的见闻,穿越时空的跳跃、看似专-业的报告、不可思议的研究,百般跳跃的重复,彼此纠缠的梦境和现实,ji度考验着人的耐心。
阅读的过程中,我仿佛脑子中也一直有着铿铿铿铿的声音。我仿佛找到了线索,又反复被推-翻。我好像看到了柳暗花明,但又仿佛剪不断理还乱。 开头的时候我还想画出时间线和人物表,甚至我还想画出表层和内在的真-正人物关系,后来我发现这是一个大难题,zui大的难题就是,我不知道我所看到的和我推论出来的是否是真实的。 几乎要放弃。如果不是从小就有看电影一定要看完的习惯,无论什么样的结局都要坚持到底,我可能早就弃书了。
忽然想起来我的数学老师给我讲的一段话。上高中的时候,我的立体几何差到难以置信,从来数学都很好的我遇到了立体几何就像跌入了陷阱,我完全无法分辨立体的感觉,以至于我在单独进行立体几何或者平面几何考试时,成绩都很好,但是一旦做综合卷子,整个人就会陷入完全的迷糊,我会把立体几何的题当平面几何做也会把平面几何的题当立体几何作,所以我的数学成绩那个时候就是大起大伏。数学老师给我的方法就是,你就当立体几何不存在,你把所有的题都当平面几何。数学好像变得简单了。 我好像知道了读这本书的方法,那就是不管你的时空如何变化,真假如何变化,我只当它是平面来读。 把一切的时间当做平面,把一切的不确定先当做真实,把所有的故事都当成精神病人的回忆,不去刻意的捋顺关系,遇到暂时解释不通的问题,先打一个小结放在那里。 突然发现故事好读多了。
我的理解就是整个故事就是一个研究。为了得到一个自己想要的研究成果,研究者制造了一个为我所用的时空,这时空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太容易实现,所以要借助于精神世界的错觉。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研究者以为自己在研究别人,而实际上,早已经有人预判了他的预判,有人早已经在他的终点埋下了一颗钉子,有人则把他的研究,并入了自己研究的范畴。 一切的重复都是在研究,一切的研究都是在重复。穿越了时空,故事的开始和结束,似乎有魔-鬼在隔空击掌。 我甚至不知道我得到的是不是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但是我知道,为了写作和看这本书,作者和我都倾尽了全力。
《脑髓地狱》读后感(篇十二)
这本书晦涩难懂相信很多人都有所耳闻,但其实故事异常简单。书中开幕就是雷击,“我”身处一个精神病院里,旁边房间有个女人不断在喊“我”大哥,说自己是“我”的未婚妻,在订婚前夜被“我”杀死了,现在又复活了在隔壁房间。只要“我”应她一句,就能证明我们都不是精神病。
这种言论能不是精神病吗?死而复生的鬼话,又是在精神病院里,要么就是旁边这位女士有病,要么就是“我”有病,幻听了。
接下来的故事就转入虚实之间了,精神病院的项目负责人说,“我”正在接受一场名为“疯子解放治疗”的实验,实验初衷是想要研究有没有办法通过暗示让人进入精神病的状态实施犯罪,避免判刑,随后又能快速摆脱精神病的状态回归自由。言下之意,就是“我”的精神病其实是一种脱罪的手段。
随后,这个研究员跟“我”说,曾经有一场富豪的婚礼前,几个人互相残杀,一个男人杀了自己的表妹,也是未婚妻。接着又说“我”只要想起自己的身份就破案有望,那是不是“我”就是那个杀人凶手呢?而在隔壁叫“我”的那个女人难道真是“我”那死去的未婚妻兼表妹吗?
这悬疑的基调定下来,便是不断地推测自己到底是不是那个杀人狂,且自己是谁的过程。后来,“我”甚至去到院长的办公室,发现了一些论文,论文讲的已经是这个“疯子解放治疗”实验,那为什么这个实验又要再做一次?而“我”到底是不是疯子,还是说被人借着实验为名,做着另一种摧毁精神的实验?
随着“我”一步一步地探索,一切都不停在反转,某一刻“我”抓住了线索,下一刻又会发现这不过是假象。真真假假,虚虚实实,最终都因为没法离开这间精神病院而变得模糊,终究我们看到的也许是别人设计好的东西。所有推理的基点不过是一场实验或者游戏,“我”从来都是被操纵的,被大量的信息所操纵,被自以为能掌握真相的自信所操纵。
这本书的诡奇在于用各种文体交织来展现“我”的发现,每一项都像是客观,但真的都是客观吗?我们看到的真的是可信的吗?当然,这本书里作者夹带私货,聊了很多精神分析有关的东西,让我们跟“我”一样似懂非懂,从明确到困惑,最后到一团浆糊,这本书的阅读体验远不是领略故事的快感,而是让读者与故事中的“我”融为一体,共同体验那种飘忽不定之感的共感连接。
《脑髓地狱》读后感(篇十三)
日本著名文学大师梦野久作本名杉山直树,在固定使用梦野久作之前,杉山直树曾用过数十个笔名。所谓“梦野久作”是博多地区(杉山直树家乡)的方言,意指精神恍惚、成天做白日梦的人。
而之所以最终以梦野久作定名,和杉山直树的父亲有关。
1926年,梦野久作在《妖鼓》投稿前,曾拿给父亲过目,父亲看过后说:“就像梦野久作所写的小说",自此后,杉山直树一直以梦野久作为笔名。也正是在这一年,梦野久作开始创作后来成为日本四大推理奇书之首的《脑髓地狱》。
创作《脑髓地狱》,梦野久作耗时近十年,数度修改,终于于一九三五年出版。
故事一开篇即带领读者走进一个似真似梦的世界,住在九州帝国大学精神病科的青年自朦胧中醒来,不知自己身在何处,亦不知自己姓甚名谁。与此同时,青年的耳边不断回响一个年轻女人的声音,青年看不到女人的身影,只能隐约听到女人的声音从墙壁后面传来。
从女人断断续续的话语中,青年得知女人是自己的未婚妻,不知何故青年在两人婚礼前一晚将女人杀死。而现在,复活的女人被认作疯子,被囚禁在与青年一墙之隔的另一个房间里,正在等待青年将自己救出去。
读到这里,让人不禁怀疑青年听到的声音是不是真实的,是不是青年隔壁房间确有一个女人存在,还是说,这一切不过是青年自己的臆想。
恰在此时,房门上的一扇小窗被滑开,身着护士服的女子将一个餐盘递了进来。看到有人出现在自己的视野中,青年立刻抓住女子的衣袖,求助似地大叫:请告诉我,我是谁?
听说青年向护士询问自己的姓名,九州帝国大学医学院院长若林镜太郎教授立刻赶来。
梦野久作的这一段描述很是有趣,尤其是对若林镜太郎教授外貌的描述。镜太郎教授身高超过六尺的巨人,脸像马脸一样长,皮肤颜色犹如陶瓷般泛白……眼眸中如同落魄老人或垂死病人般苍白的眼瞳无神、混浊……好像罹患了某种重病吧!
不知自己姓甚名谁、身在何处的青年究竟是对眼前的世界有多好奇,才会有眼前出现一个陌生人时,仔仔细细地打量,甚至生出——对方竟然拖着生病的身体,马上赶来问我是否已想起自己的名字,真是令人费解的热心——这样的疑惑。
紧接着,若林镜太郎教授告诉青年,他是受已故的正木敬之教授委托关注青年的病况,而青年是否能恢复记忆、想起自己的名字至关重要,因为它关乎着九州帝国大学医学院的名誉。
原来,正木敬之教授正在进行名为“疯子解放治疗”的划时代性精神病治疗实验,青年正是这个实验的素材,按若林镜太郎教授的话来说就是:你为我们提供了自己的身体作为最宝贵的研究素材。
“疯子解放治疗”是正木敬之独创的精神治疗法,正木敬之认为地球表面是疯子最大的解放治疗场,太阳是院长,空气是护士,土壤则是内部工作人员。在正木敬之看来,地球上人人都是疯子,正常人和狂人之间没有本质区别,而太阳永远持续地、默默地对地面上无限多的精神病患者进行着治疗。
正木敬之教授的这一观点,在作品中是以谈话录的形式呈现的。正木敬之教授是整部作品中至关重要的人物,他之所以会突然自杀离世,和青年的身世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
梦野久作将《脑髓地狱》分割成祭文、访谈录、论文、胎儿梦、遗书几部分,人物穿插、时空交错,在阅读中时尔会产生无法继续的无力感。
不过当阅读渐入佳境,对时间线及人物关系进行一些梳理后就会发现,这绝对是一部精彩绝伦的作品,也难怪会被漫画大师宫崎骏誉为“属于日本自己的艺术品之一”了。
—END—
《脑髓地狱》读后感(篇十四)
当我们陷入精神混乱的时候,我们怎样区分现实与梦境呢?怎样寻找到真实的自我?怎样与过去的建立联系呢?如果在这个过程之中,再加上一些埋藏于我们记忆深处,更加古老年代的影响呢?我们人类成长的经历,我们家族的历史,都有可能深入到我们的基因之中,成为影响我们命运的一部分。
如此复杂的世界,都影响着我们人类的思维,想一想如果所有的记忆都涌上脑海,又分不清现实和过去,将会形成一种怎样的混乱局面呢?日本著名文学大师梦野久作的作品《脑髓地狱》,就给我们展现了这样一种混乱状态下所呈现出来的作品。
这样一本创作于1926年的小说,融合了生物学、精神分析学派等的各种观点,让书中的主人公游离于正常和虚幻之间,并通过家族记忆这样的一个切入点,把更多更古老的内容牵涉其中,形成了一种混杂的相互关系。
而最终呈现出来的作品就用这样一种混杂,挑战着我们读者的阅读底线。我们必须跳出作者思维的框架,梳理出故事的整个发展线路,了解主人公各个时间段的具体行为表现方式,这样才能够真正读懂小说中到底发生了什么?而这无疑也让我们能够感受到推理小说探索的无穷魅力。 这是一本兼具了文学性与艺术性、推理性的作品,也当然会有更多人读者喜欢他。那么这是怎样的一个故事世界呢?
小说的一开始就是发生在精神病院之中,一个大脑一块空白的7号房病人苏醒。可是他是谁?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为什么他的醒来立马引起了如此多人的关注,甚至包括若林博士都亲自走入他的病房,询问关于他记忆的一切问题。而这与另外一位正木博士“疯子解放治疗”项目,又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相信我们读者也同样会陷入这样的茫然之中,有着太多谜团等待着解开。
而关于两位博士的故事,在后面的叙述之中逐渐穿插其中,他们有着这样不可告人的秘密呢?他们的研究与这样的一次事件有着怎样的关联呢?而书中所给我们展现出的那些大量学术报告的用意又何在呢?
所有的一切都蕴含在作者的文本之间,等待着读者们去发掘,可是这个过程并不容易,这就是一场作者和读者智力较量的游戏。 这样一部出版了近100年的著作,不断被再版,不断被读者重新阅读,一定有着它非凡的地位。
那我们就走进这一本被称为“日本四大推理奇书之首”的著作,来完成一次读者和作者智力的较量,来完成一次破解谜团之旅吧,感受智力碾压的快感吧。
《脑髓地狱》读后感(篇十五)
“咳、咳……所谓人类的脑髓,就像复合式球体反射镜,巨细靡遗地反射交感全身细胞的意识内容,并将其聚焦到一点。人的意识感觉绕行于全身三十兆细胞中,而人类脑髓在同一时间显现包罗万象的意识内容,这情形恰似蜻蜓的眼球一转即可看遍大千世界、上下八方……”
日本幻想文学作家、变格派推理大师梦野久作(本名杉山直树)的《脑髓地狱》,被称为"日本第一部魔幻侦探小说",同时被誉为"日本四大推理奇书"之首,该小说以大脑和精神病研究为主要题材。
1926年11月20日,居于六号精神病房的青年男子吴一郎在挂钟的嘀嗒声中醒来,却丧失了记忆!
隔壁七号病房中女子的凄楚叫唤声,让他诚惶诚恐……
这部作品是典型的套娃写作手法,比如,作者带领读者从可能是吴一郎母亲腹中的胎儿之梦,开始讲述关于一千多年前的吴家祖先的历史记忆!
吴一郎的远祖是唐玄宗的御用画家吴青秀,青秀意欲用恶心的美人腐尸图劝导唐皇不要沉迷于杨贵妃。
吴青秀的妻子以命献其志,吴青秀鲨妻后,奈何作画计划赶不上尸体腐烂的变化!
吴青秀在这个过程中走火入魔,边杀女边偷掘女尸以满足自己怪奇、变异的欲望……
这幅出发点原是好意的画卷,也因此变成了会将变态心理遗传给吴家后代的可怕诅咒!
当吴青秀带着暗恋他才华的小姨子在东渡日本的旅程中,跳海溺亡了,后来小姨子在日本生下了与他的后代!
在吴一郎的父母还没相遇前,吴家后代只剩下一对姐妹八代子和千世子。八代子已先嫁人生娃,千世子将祖传的诅咒画卷私藏起来,隐踪匿迹于人世间!
这时一对专注于精神科学研究的大学生正木敬之和若林镜太郎,为了学术理想正角逐得热火朝天!
二者为了验证吴家画卷与精神病的诱发和治疗方法之间的关联,费尽周折找到了千世子,高大帅气的若林成功地俘获了千世子的芳心…
可好景不长,其貌不扬的富家子弟正木为了一己私利,写信告诉千世子,称若林有遗传性肺病,吓得重视血脉健康的千世子转投正木的怀抱!
当两人同居并生下吴一郎之后,取得吴家画卷的正木便抛弃千世子和吴一郎,一个人到欧洲游学十年,著有《脑髓论》一书。
正木在回国意欲开启他的疯人实验时,率先利用吴家画卷的诅咒传说的社会舆论,将吴一郎麻醉后,把护崽的千世子勒死,并伪造成是其自缢,他因而侥幸地摆脱嫌疑…
吴一郎被他的亲姨八代子带走抚养,后来吴一郎爱上了亲姨的女儿吴真代子,可惜这对表兄妹订婚后都疯掉了,八代子也自焚了,吴家后代就此终结…
走火入魔的正木后来又杀了他的恩师并取而代之其位,他所犯下的恶行皆在昔日对手若林的视野之内!
正木和若林彼此斗智斗谋到最后,以吴一郎彻底疯绝和正木步入吴青秀后尘为结局!
开篇吴一郎隔壁房间里边那个冲他不停呼唤的女子,其实就是他的未婚妻表妹吴真代子,二者的命运皆因吴家画卷的诅咒而被定格,从此被封印在精神病院里…
这部小说让我感觉有些不适的地方是切割尸体的细节,有些令人反胃!
还有一个引发我疑问和思考的地方,吴家画卷的诅咒仿佛是吴青秀犯罪变态幽灵附体一样,谁触碰了都要倒霉,为何没有人考虑过将其付之一炬?(要是烧掉了,故事情节可能就进行不下去,哈哈!)
正木复制了吴青秀的命运走向和结局,吴一郎又复制了二者的诡异行为,也许这就是传说中的上梁不正下梁歪抑或是家族遗传的犯罪基因问题吧?
强扯脑髓与精神病遗传之间的关联问题,实在是有些无稽之谈!原谅我社科书看多了,每次阅读虚构类小说的某些玄学与伪科学、心理学情节设定,总难免觉得有点可笑……
还有一点,作者在书里好多个句尾码了N个象声词“嗡嗡——嗡——铿、铿、铿、铿……”,为了渲染恐怖、紧张的氛围,真的是有够无聊的!!!好像是把读者当成幼儿园的小朋友一样!
我鲜少看推理类小说,书评有诸多不足之处,不吝赐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