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的咖啡地图》是一本充满温暖和人情味的书籍,作者通过描述自己在各地寻找咖啡馆的经历,展现了咖啡文化的多样性和魅力。读后感受到了作者对咖啡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同时也感受到了咖啡带来的愉悦和放松。
行走的咖啡地图读后感第一篇
中国人本爱喝茶,自从喝星巴克咖啡被我国人民看成小资的一种体现倍受追捧之后,让越来越多的公司看到了中国咖啡消费市场的潜力,开始瞄准中国的咖啡消费市场。这其中,也涌现了一批热爱并传播咖啡文化的“咖啡手艺人”。对于这群人来说,“用自己的手艺,获得自己的生存空间,实现个人价值,是他们最终的愿望”。
越来越多咖啡馆在空间设计上花了大量的心思和投入,我认为这很好,但不要太对于强调设计感,反而容易被淘汰。 “设计只能给咖啡馆锦上添花,而真正的核心还是做事情的人,比建筑、比设计更有吸引力。”毕竟我们到咖啡馆并不单单是为了一杯咖啡,就如星巴克的空间设计,是为了让来喝咖啡的人将其当成第二个家,让人感到舒适和放松。《行走的咖啡地图——北京》一书中也提到“咖啡其实不是单独的东西,它应该跟生活结合在一起,生活场景中的呈现其实是更好的。我们不仅仅是为了一杯咖啡去咖啡馆,而是为了一个整体的体验。”这其中包括了环境、咖啡的口味、交接有同样喜好的陌生人、咖啡师等等。事实上咖啡馆已经成为了我们分享生活的一个平台。说到咖啡馆真正的核心还是做事情的人,这里不得不提到的就是咖啡师。作为站在最后一个环节的咖啡师,能够直接面对客人,他需要做的就是让客人理解并尊重这个产业链上每个人的付出。咖啡从一颗种子长成一颗能让人品尝的咖啡豆,需要五年的时间,而从生咖啡豆到我们喝的一杯咖啡,这个过程需要经过800多道工序,更不要说咖啡烘焙师和咖啡师对技术的学习和精进时间。而这一切的艰辛却在咖啡师与客人的聊天内容里,只占不到百分之十的话题。所以,很多时候,当一个客人走进一家熟悉的咖啡馆时,不一定是为了咖啡馆里的一杯咖啡。
虽然从小就喝咖啡,但家里人对于喝咖啡并没有什么讲究,能获得咖啡豆的渠道也很狭窄,对于咖啡的品质和产地基本不了解。当我们国家的物流和电子网络发达后,才渐渐有所了解。书中提到“精品咖啡是从大众的咖啡消费中提炼出来的,不同于上一代的商务咖啡馆,它更追求品质,代表了人们对更精致生活的需求。”确实如此,在我印象中,在咖啡馆还不是很普遍的时候,去咖啡馆喝咖啡是一件很高大上的事情。而如今,咖啡馆遍地,街上随处能看到手拿咖啡杯的年轻人,很多书店里也设有咖啡厅。当一件新事物在我们的生活中变得很普遍的时候,人们对其就会出现更高的要求,要求其更加精益求精。这本《行走的咖啡地图——北京》不仅让我对咖啡文化有了更多的认识,同时也让我看到了那些以匠人之心来做咖啡的人对与咖啡文化的热爱。下次在去北京时,我也想逛逛本书中提到的咖啡馆,去体验书中分享的那些感受。
行走的咖啡地图读后感第二篇
在国内,咖啡代表着一种不同于大众的情调,很多时候是跟“文艺”、“小资”联系在一起的。在某些作者写的书里面,行文中带上“卡布奇诺”、“拿铁”等等似乎也成了拔高品位的惯用套路。在现今节奏不断加快的背景下,去到一处安静的角落,点一杯咖啡,或静坐沉思,或与知己交流,不啻为摆脱名利困扰、缓解压力的上佳之选。店内回旋着轻音乐,咖啡在手,气息氤氲,久久不散……
如果说咖啡承载着很多人的孤独心情,那么咖啡馆无疑就是能够让吾心安然存放的寄托之所。中信出版集团推出的《行走的咖啡地图:在北京》一书,就向读者介绍了京城里很多的咖啡馆。文字和图片的搭配能够让读者感受到MOOK那种不一样的阅读体验,而编者深入的探寻体验则是将各个咖啡馆的特点展露出来的最好推介。
咖啡馆与速溶咖啡最大的不同体验是在咖啡的冲泡。咖啡馆里是将咖啡豆一点点的研磨,烧煮,冲泡,各种原料的产地以及制作工艺,包括现点现做的方式都符合着对细节、对口味存在着近乎执拗感情的那一部分“文艺青年”。
《行走的咖啡地图:在北京》介绍了一些精品咖啡馆,他们或藏身于深巷胡同、或聚拢在商业CBD,各具特色的店面设计,不同添加比例的咖啡调配方式,不同的冲泡方法,惹人垂涎的甜点等等都让这些咖啡馆拥有着“死忠粉”。那些深藏不露的店主,又是咖啡馆的另一个闪光点。
如果说精品咖啡馆是阳春白雪,那么社区咖啡店就和下里巴人更为接近了。顾客多是附近住客或者职员,辛勤忙碌的一天过后来到社区店里,点一杯咖啡享受一段闲散的时光。如果是周末的话,这个用来享受的光阴会被延长。阳春白雪也并非高冷,下里巴人接地气倒是更有活力。
《行走的咖啡地图:在北京》书中引用了日本建筑设计师青山周平的一句话:我们不仅仅是为了一杯咖啡而去咖啡馆,而是为了一个整体的体验。网络购物、电子商务蓬勃发展的当下,多数产业都在进行着更新或者是被更新,而体验式服务消费受到的冲击是最小的,咖啡馆恰好是这样的一种。咖啡馆的氛围是电商服务短期内无法实现替代的,因而也就得以继续维持并有着独特的发展前景。
即使是在陌生的城市,走进同一家咖啡馆的加盟店,就像是身在异乡而孜孜不倦地寻找那一方故土。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熟悉的氛围,自然也会有熟悉的感受。不同的人走进同一个咖啡馆,同一个人走进不同的咖啡馆,那种内心生发的感受是不同的。有同好之人,有同好之地,有同好之趣,《行走的咖啡地图:在北京》就是在介绍着这些同好,吸引更多的同好。
《行走的咖啡地图:在北京》这本书还附有真正的咖啡馆地图,并对收入其中的每家店都有简要介绍,重点突出了各家店的特色,对于外来游客以及不擅此道的小白而言,是体贴入微的帮助。
行走的咖啡地图读后感第三篇
我相信,说到咖啡,很多人都有自己一番独到的见解,因为很多人在生活中对咖啡也像我一样对其情有独钟。刚刚开始接触到咖啡的时候,我觉得咖啡就好像茶一般存在,能带给我提神的功能,但是后来逐渐的接触多了我发现咖啡原来具有很大的文化内涵。
在这本书里面,我发现,当我在看作者对于他对北京咖啡馆的叙述的时候,我不禁深入其中,对其有很大的感触。在这本书里面,你不仅是简简单单的喝一杯咖啡那么简单,而是和咖啡相关的一切,你都有一定的了解。这样的话,当你在看完这本书的时候,你可以作为一枚资深的咖啡迷,去和别人交谈,你对北京咖啡店的了解,以及你对咖啡的了解。
这本书的排版很精美很美的,北京咖啡厅的相关图片加上一些简简单单关于咖啡的文字叙述。在这本书里面,你不仅可以享受一场关于咖啡的盛大遇见,而且你还可以领悟一些关于生活的小道理。明明说的是咖啡,为什么又会谈到生活呢?
要说生活的话,那么这个话题就特别广了。在人们的认知当中,北上广的生活是特别十分的艰难。而作者在这本书里面通过对于北京大部分咖啡店的描写,从而让我们从另一个层面去看到北京的生活。没有想象中的那么艰巨,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
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我感觉自己对北京,又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当我们想要去深入了解一个地方的时候,仅靠短时间的旅行是根本没有办法深入了解一个地方的。只有当我们停下脚步去深入了解当地人的生活,去了解他们的习俗以及生活习惯,我们才会发现,原来我们对这个地方的认识只停留于大众所传达出来的认识。
“巍峨的长城、庄严的故宫、成群的游客和叫嚣着的乌鸦;相比上海弄堂里的精致错落,北京胡同里是敞着胸膛的大爷、提着夜壶的大妈和家庭经营小卖部外面冰着的大西瓜;冬天太冷,夏天太晒,春天大风,唯一可以欣赏枫叶、有蓝天白云的秋天却撑不过两周。”这是作者谈及的大多数人对于北京的一些表面的认识。可是作者在深入调查北京的各个咖啡馆的时候,他发现了北京的生活原来也是不一样的。至于有着怎么样的不一样,那么就要去深入这本书,我们才能够发现。
在这本书里面,作者还谈到了咖啡的最佳搭档——甜品。我特别喜欢作者写的这一部分,因为我这个人感觉自己就特别喜欢甜品。为什么会喜欢甜品呢?即使吃甜品会给我们带来肥胖的烦恼,但是我觉得在吃甜品的时候,我所有的烦恼都会被会挥之一去,被蓓蕾的甜蜜所取代。人生有太多美好的东西,我们不要被短暂的爽烦恼所困住。就好像甜品给我们带来的一种美好,以及咖啡给我们带来的一种提神。
这本书是一本特别有爱的书,在书里面,他还随之附送了关于北京咖啡的地图,还有一本关于咖啡的小册子,里面有许许多多精美的图片供我们欣赏。
行走的咖啡地图读后感第四篇
对于咖啡,我的认知停留在高中时代,要好的同学买了速溶咖啡,冲了一杯给我喝,我只喝了一口就觉得很不适应,而从那之后我就再没喝过咖啡。但是,不喝咖啡的我,却因为看了这本《行走的咖啡地图:在北京》,又对咖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想,也许是我喝第一口咖啡时没有细细品尝,也许是速溶咖啡确实口感不佳,无论如何,我现在是很想去咖啡馆体验一番了。其实,我也进过一次咖啡馆,当时是约了朋友,因为朋友先到,所以就在附近一家小小的咖啡馆等我。我到了之后很是抱歉,因为我迟到许久,但又有些庆幸,因为有这间咖啡馆的存在,不至于让朋友站在路边尴尬的等着我,而是可以悠闲的坐着等我,这样又减少了我的一些愧疚感。
我对咖啡的认识很少,这本《行走的咖啡地图》包含了很丰富的内容,从闻、形、触、味、声五个方面介绍了咖啡,当然也不仅仅是单纯的咖啡。书中通过多家个性的精品咖啡馆,介绍了咖啡店店主、咖啡师这一系列咖啡行业从业者对于咖啡的看法和态度,让我看到了咖啡在他们心目中是怎样重要的一个地位,也看到了他们对咖啡的执着,不仅仅是自己热爱咖啡,更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把好的咖啡带给更多的人。
我比较感兴趣的一个方面是咖啡馆的选址和装修设计,在胡同里的咖啡馆是最能引起我的好奇心的,因为我不是北京人,也没去过北京,而胡同是老北京非常有文化底蕴的东西,一直很想去体验一下。而看到了众多开在胡同里的咖啡馆,就感觉他们的店主都是一些很勇敢又很执着的人,很想有机会可以去北京的胡同喝咖啡。装修设计则是因为兴趣了,虽然我不懂装修更不懂设计,但是看到好的创意总会觉得很喜欢,享受那种很舒适的装修环境。而在这样一个带给人归属感的咖啡馆里,喝着咖啡,和朋友聊聊天,自己安静看会书,发呆,甚至是工作,都会觉得特别惬意。
本书以采访对话为主,还有很多配图,是我特别喜欢的图书类型,因为只有文字的书让我没有直观的感受,而配图可以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又能更直观的领略到事物的美好之处。而大量的图片,让我看到了咖啡的各个方面:不同种类的咖啡有不同的颜色和图案,有不同的容器,制作过程也有所体现。咖啡师在咖啡的制作过程中,都是一脸认真的样子,让我不禁心生佩服,佩服他们可以制作成那么多色香味俱全的咖啡。
随书附赠的《北京精品咖啡馆地图》是一本很详尽的北京咖啡馆的地图册,同样是图文并茂,让人一眼看了这些咖啡馆就觉得很想去喝一杯,因为其中大部分的装修风格我都觉得很棒,就算我不会喝咖啡,去这样的地方坐坐也会觉得很享受的。而我还有一个兴趣点,就是这些咖啡馆的名字,每一家的名字都很特别,让人觉得很舒服,我知道,这些名字都是热爱咖啡的店主用心起的,和他们的梦想有关。
其实,我对咖啡产生兴趣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现在这个社会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而在咖啡馆里,时间却过的相对慢了一些,人们不再着急忙慌的赶工作进度,只要安静的喝一杯咖啡,好好让自己绷紧的神经放松一下。所以我想,如果给我喝一杯咖啡的时间,让我在咖啡馆里暂时脱离外界,放空自己,或者是看看自己喜欢的书,或者是安静的听会儿喜欢的音乐,我一定也会爱上咖啡的吧。
行走的咖啡地图读后感第五篇
记得不久前,看过一本和咖啡馆有关的书籍,似乎一直以来,都多多少少的有着一种咖啡情节,其实细说起来,我对咖啡并不甚了解,只是在日常生活中,它已经潜移默化地成为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钱有闲的时候,约上好友,或者自己独行也好,找个独具特色的咖啡馆,慢悠悠的“消耗”一下午后时光,或闲聊、或独坐,也是惬意舒坦;早上上班的时候,路过楼下便利店,顺路捎上一杯“第二杯半价”的热美式,在这寒冷冬日中,也能带来丝丝温暖;工作忙碌的时候,哪怕只是忙里偷闲,沏上一杯速溶咖啡,提神醒脑,偷得片刻空闲,也觉得十分满足。不知不觉中,咖啡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中的一种调剂品,其实,关于咖啡以及咖啡馆的文化,也是十分值得品读一番。
《行走的咖啡地图》已经出到第二版了,从上海,到北京,这一个个形色各异的咖啡馆组成的地图,依然变成一个城市另一层面的缩影。每一种事物都有着它独特的文化和魅力,这种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口味的“饮料”,更是如此。
生活日益忙碌,或许我们没有时间去走遍这个城市中大大小小的各色咖啡馆,但是还好,我们有阅读这一本书的时间,可以跟着《行走的咖啡地图》,来到你喜欢的每一个咖啡馆。这本书中很特别的将闻、形、触、味、声这五种和咖啡有关的因素,与北京联系起来,让他们再是一个个体,而是有了千丝万缕的关联,还很贴心的搭配了《北京咖啡地图》和《北京精品咖啡馆地图》,既美观又实用。你想去找一个符合自己心意的咖啡馆?打开这本书吧,它会告诉你答案。
闻——香气四溢的咖啡,带来一天的好精神
咖啡的香气,一闻便能和其他各种饮料区分开来,正如它味道的独特,咖啡的各种文化也十分的与众不同。无论是来自于北京胡同深处的咖啡馆,还是时尚的三里屯中的五光十色,每一个咖啡馆都在讲述着属于自己的故事。咖啡是一种和特别的存在,可传统可时尚,可私人可欢聚,都说酒香不怕巷子深,其实放在咖啡身上又何尝不是如此?一个好的咖啡馆,哪怕你深藏于胡同之中,一样会有远道而来的客人,寻香而至。
形——你所看到,一定要是我想让你看到的
视觉,往往是人们的第一直观感受,你眼睛里看到的东西,或许会为它的第一印象加分或者减分,正因如此,咖啡馆的设计,也成为了它吸睛的一个要素。咖啡馆是一种很灵活的城市空间,说它灵活,是因为它可以进行各种“跨界”,或者跟甜品结合,或者和书籍牵手,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它做不到。咖啡馆的形色各异,也让它变得更为有趣,也会让我们在品尝完一杯美味的咖啡之后,还能够有更多值得回味和留恋的地方。
触——咖啡不仅仅是一种看得到闻得见的“饮料”
一粒粒小小的咖啡豆,淬炼成香浓的咖啡,经历各种工序,一切并没有那么简单。每一颗豆子都是经过精挑细选,那是烘焙师们对待咖啡的一种专注的态度,也是咖啡文化中一种难能可贵的精神。看着那些小小的豆子,最终变成了咖啡,不觉得这是一个很奇妙的过程吗?
味——给你的味蕾一场味觉盛宴吧!
咖啡总是和各种美味甜品携手出现,不同口味的咖啡搭配不同种类的甜品,有时候或许会迸发出不一样的火花。其实,如何为咖啡搭配甜点,咖啡师们也是破费了一番心思的,好吃好看好玩,各种奇思妙想总会让人怦然心动。
咖啡的故事先到这里,咖啡的地图还没有走完。或许等下一次再去北京,我应该会带着这一本《行走的咖啡地图·在北京》。
行走的咖啡地图读后感第六篇
《行走的咖啡地图——在北京》,一位茶行业朋友送我的这本书,留学欧洲的经历以及对味道的痴迷,令她对咖啡和红酒也有着深入的研究,现在是一些知名专栏和纪录片的撰稿人,她说:“看一看,对你写文章有帮助”,我宛然。
咖啡与红酒,在国外有着成熟的品鉴体系,如果要摸透需要系统的学习,而我并非是狂热的考据派,一定要知道咖啡豆的子丑寅卯以及各种香气口味的精准表述方式,这本书正适合我,没有高深晦涩的知识,作者的文字精致而小资,有着符合咖啡的气质,徐徐道来间渗透了一种生活的美学,书中的配图构图精美而富有格调,专业手笔,排版文艺。
随书还附赠了北京102家咖啡馆探店指南+地图,如果生活在北京,或者有事去北京,就不用辛苦踩雷,直接按照本书的推荐,去打卡就好,这是咖啡爱好者的福音。
这本书实地勘探了55家老北京咖啡馆,与32位咖啡从业者对话,共有18段深度访谈录,走访了10大北京经典地标。从闻、形、触、味、声五感出发,以咖啡馆、咖啡人及其背后的故事,打通北京这座古都新城的脉络。读完后你会喜欢上咖啡,尤其是它背后的人和事,他们的坚持和探索,让北京的咖啡有了这座城市的味道。
作者有两人:高雪、赵悦。
高雪
阿拉伯语文学硕士 毕业于北京语言大学 专业为翻译 自由撰稿人
《行走的咖啡地图》创始人
赵悦
化学、酒店管理双硕士
毕业于英国萨里大学 SCAE高级咖啡师《行走的咖啡地图》联合创始人
在本书之前,高雪、赵悦还联合编著了《行走的咖啡地图|在上海》一书,记录了上海最具特色的150家咖啡馆主,城市文化是商业的土壤,咖啡也是如此,深受好评。他们创办的“行走的咖啡地图”公众号聚集了一批咖啡专业人士和爱好者,曾为有名的《芳野咖啡》发起过一个爱心募捐活动,收到了全国各地的爱心和祝福。
作者将按人的五感将本书分为五个内容,角度新奇。
1. 逐气寻香咖啡客
第一章从“闻”开始。
气味是一个很妙的词,她连接着记忆,夹藏着喜好。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中写道:“当岁月流逝,所有的东西都消失殆尽时,唯有空中飘荡的气味还恋恋不散,让往事历历在目。”
喝咖啡时,我们首先感受到的是咖啡的气味。作者在这章中讲了“老北京”胡同里的咖啡气味、还有时尚新鲜的三里屯里的咖啡气味、798创意园区里的自由咖啡气味。
青山周平、Luffy,以及SODA工作室的姜元和宋晨以及网红咖啡馆的创始人,他们在设计和理念上又赋予咖啡不同的外在风味。
在北京城有着上千条胡同,胡同里的咖啡馆,是公共生活和私密空间的融合,也是传统建筑和现代城市的交叉点。
Berry Beans ,朱家胡同里的三个老北京男人开的咖啡店,他们的经营也带着胡同和老北京的气质。
Luffy设计了很多独立咖啡店,他谈了他对咖啡馆设计的看法,如果一个地方他愿意反复去,“一定是为了那里的人。一个人,比建筑、设计都更具吸引力。”
青山周平,最早见识这位日本设计师的厉害,是在《梦想改造家》这档节目里,他把胖大婶家35平的学区房变身3室2厅的小复式,实在是惊掉了我的下巴。他生活在北京前门胡同,他觉得咖啡应该跟生活结合在一起,“买一杯咖啡,你可以在咖啡馆里享受这里的设计和氛围,享受独处和孤独”。
丁江涛的Metal Hands Coffee 是从北京胡同里走出来的咖啡店,很有代表性,如今已经开了三家分店,各有风格。
Barista Specialty 算是最早开在北京胡同里的精品咖啡,非常著名的创意咖啡“污”就是他们创制的,创始人Alex谈了精品咖啡的发展,以及他们店的设计理念等。
三里屯,被认为是北京最时尚的、最聚人气的商圈。这里是时尚、新潮、开放的,作者走访了Sollist Coffee、Barista Specialty ,BLUFISH·布鱼咖啡、Bracket Coffee,前途驿,春丽咖啡公司,C5 Cafe这七家新进又风格迥异的精品咖啡店,对话创始人,了解其背后的咖啡理念。
798园区,因其独特的艺术氛围,给了咖啡经营者非常自由的土壤,这里的咖啡馆,能让咖啡主理人更好的发挥他们的想法。
2. 百闻不如一面
第二章讲的是“形”。
王家卫《一代宗师》里有句台词:“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提一壶酒,点一盏灯,听一场雨。有雨就有痕,有灯就有人,有酒就有魂。”
有咖啡就有馆,咖啡馆的空间设计是主理人的价值观和生活理念的依托,尤其是那些藏在犄角旮旯里的社区店,更多了一丝温情,文中作者写道:“因为你的关顾,那家店便有了你的痕迹;它参与你的生活,你也塑造了它的样子。”
作者采访了才华横溢的青年作家“乌云装扮者”、艺术家荻龙、“今后也请”的创始人之一一苇,对他们来说,咖啡馆是他们在一个城市落脚的地方,在这里,他们可以自由的享受个人时光,从设计上,从橱窗外来来往往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欣赏一座城市的生活美学,同时也能喝到喜欢的味道。
3. 于触生法
第三章是“触”。
曾经看过一部名为《橙沙之味》的电影,女主角是一位制作铜锣烧红豆馅的老人,老人煮红豆的态度极为严谨。她曾说:“要好好招待一颗豆子,就像是招待我们的客人,它们大老远从地里过来,当我制作豆馅的时候,总会倾听豆子们讲述故事,想象豆子们见过的晴天和雨天。”
绝世高手有武功秘籍,作者通过对话这些咖啡人(咖啡师、烘焙师、咖啡器具贸易商、咖啡器具设计师),有A.Omen咖啡馆的老板张洪涛、2017年WBC(世界咖啡师大赛)冠军潘智敏、DE PLUS COFFEE品牌主理人花总、Blue Espresso Bar 谭国庆、“痣”品牌刘柏煦,探索他们是如何在千锤百炼中,掌握属于自己的美味心法。
咖啡豆的淬炼,会因每个烘焙师操作手法的不同,呈现出来的口感也会有细微的区别。而作为烘焙师本身,对咖啡也会有各自独到的见解,有的喜欢创新,有的固守经典,共通点是他们都非常热爱咖啡,迷恋这味道带来的神奇感觉。
4. 梅子流酸溅齿牙,苦尽甘来是咖啡
第四章是“味”。
“一份刚出炉的蓝莓松饼,再搭配一杯略浓的热美式,有着开启美好一天的惊人能力。”
咖啡的味道是苦的,搭配好吃的甜点,幸福感涌上心头。致璞咖啡、双风车咖啡、奶·粉咖啡这些知名的咖啡馆,都有着好吃的甜品。Demos 把日本著名的三道式甜品带到了上海和北京,他讲述了咖啡与甜品之间的平衡关系。
作者讲述了咖啡与茶、咖啡与酒之间的相似之处,同为饮品,总会有勇于创新的人,从中摸出门道,互相借鉴推出的新品。
5. 依耳缘声,忘情于此
第五章是“声”。
京城喧嚣,乡野寂静,不同的咖啡人选择不同的咖啡馆归宿。
十年里“意咖多”的老赵店开了四家,对咖啡的口味也越来越重,审美也随心态变化;蔡迪南二十年只做虹吸咖啡,他的理念很简单,就是好喝的给人念想;芳野,只要有种子,灾难过后还是会发出咖啡的芽;立伟在莘庄的“訪咖啡”,宁静而朴实。
这本城市咖啡文化的系列 Mook,主调虽然是咖啡,但并不是以描写咖啡各种深奥的知识为主,而更多的是从人和有代表性的咖啡馆入手,以五感做区分,在设计者的想法、主理人的理念、咖啡师的追求等方面,将专业的咖啡知识,变成喜闻乐见的文字,行间字里,咖啡似有实形般熨帖着你的思绪,往日那柜台后沉默忙碌的咖啡师,也有了人间烟火。
好的咖啡,有故事的人,在书中一一呈现,阅读《行走的咖啡地图——在北京》是愉悦的享受,末了,你可以按照地图的指引,去街头巷尾寻找这杯芳香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