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故事照亮旅程》的读后感大全

《故事照亮旅程》的读后感大全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7-01 19:30:27
《故事照亮旅程》的读后感大全
时间:2024-07-01 19:30:27   小编:

《故事照亮旅程》是一本启发人心的书籍,讲述了许多令人感动的故事。每个故事都像一盏明灯,指引着我们前行。通过阅读这些故事,我们能够获得力量和勇气,也能够找到自己在人生旅程中的方向和目标。这本书真正照亮了我们的旅程。

故事照亮旅程读后感(一)

我是一名从业几十年的金融工作者,平时忙碌着和金融有关的各类事务,偶尔发现一本好书,爱不释手,读着读着很放松自己。本书作者对于世界的兴趣和热情,正是我年轻时的想做的,因为职业的选择而随之淡化,而现在的我,因为看到作者的《故事照亮旅程》,让我有了重启年轻时的想法:走遍世界让我未来的生活填补对世界的兴趣和热情。感谢作者写的这本好书!

故事照亮旅程读后感(二)

德波顿《爱的进化论》中关于智慧,极少有事物能够达到完美,度过人生,需要相当大的勇气,即使极度平庸的人生也不例外。确保持续拥有供养家人的能力,确保婚姻存续下去,确保子女健康成长,这些任务所需的英勇表现并不逊于一则史诗故事。德波顿创办的the school of life.在超越浪漫爱情主义观,用积极的理智的提升人本性的可能,通过情感教育,通过爱的学习

故事照亮旅程读后感(三)

虽然作为评论家,评价作家和艺术家的风格,推介其作品是一种常规操作,但在此之外,书玉的评介则更注重对目标作者和作品的内心,内涵的发掘,读她的评论,可以明显感觉到,她一直努力让自己的心更贴近作者和作品,让感觉的触角尽可能远,尽可能广,尽可能深地去触摸,乃至渗透到她关注的对象的肌理和心灵中去,甚至还会将自己的生活体验融入其中,由此也带给她的读者一种几乎毫无隔膜的切实的感受,较之很多评论家的矫揉造作,故弄玄虚,书玉的文字充满了柔软和温度,让人不忍释卷。

故事照亮旅程读后感(四)

这绝不是一本传统意义上的文学评论集,而是一本交织着作者对种种文艺作品的感悟和几十年来移民生活的心路历程的回顾,充满着别样情怀的“故事”

作为一位文学教授,书玉对文艺作品,尤其是小说的评论是很到位,很精准的,本书的第一篇《旅途中的朋友》中,她对于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的特征比较,以及对精品短篇小说的定义就颇有独到之处,而且很形象,很抓人,及时那些没有受过系统的文学训练的读者也可以因此得到切实,具象的体会。

”如果说长篇是一部电影, 那么短篇就是一幅快照snapshot。“

故事照亮旅程读后感(五)

一本写了好几年的书,是伴随着人生的旅程完成的。“它们是分别写在世界的不同地方和我生活的不同时期。”(344)

里面很多文章在《书城》和《读书》杂志上发过。作者很用心地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介绍性书评,而是是那种凝练了很多信息和个人经历的文字。

用个人的体验,解释叙事学的问题:为什么读书,读书与生活的关系,什么样的书成为我们的旅伴!

“真正的好书是在阅读者的生活中获得生命的”, 作者用自己的阅读展示了这一点,她也希望她的读者赋予她的书以生命。

故事照亮旅程读后感(六)

这是本喜爱《读书》的读者会喜爱的书。文化底蕴深厚,行文蕴藉隽永,思绪绵绵,润物无声。

这又是本自有特色的书,融书评影评艺评和游记于一体。故事照亮了书玉的旅程,而书玉的旅程也辉映着故事。故事和旅程相互提供着新的视角。故事愈加真切,旅程添了传奇。

第一次翻开这本书已是三个月前。今日终于读完。读得慢,不是由于读得困难。书玉的文字会轻快引导你前行。读得慢是由于不少篇读罢都忍不住驻足一番,找来所评的书籍电影,或重温或初尝。随后返身对照书玉的文字,或大呼同感,或喜于书玉的角度提供的发现。

于是这本书也照亮了一个阅读欣赏的旅程。

故事照亮旅程读后感(七)

书玉有着八十年代在北大的文学专业学习,又有北美和澳洲高校的继续深造和教学的经历,同时常年在中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几个国家和不同文化之间穿梭---这样的工作生活体验和她自己在文学研究和写作上的不断探索,使她的这一本书有着宽广的视野,对世界也有更多维度的解读。

爱丽丝门罗是我非常喜爱和熟悉的作家,但是因着书玉的再度诠释,让我和自己的生活也有了联系,深被触动。书玉也在书中毫不吝啬地分享她自己曾经彷徨以及如何在她所介绍的人物中得到启发和调整自己的方向。这大概也是在这个快节奏的电子时代,静下心来享受文学和艺术的美好意义,

我们都是成年以后离开故土来到异国,在学习接受不同的文化的时候,依然深深回望我们曾经的滋养,但同时也会重新审视过往的教育。书玉书中介绍和解读的艺术家沈嘉蔚,是给我的另一个印象深刻的人物。他的创作,沿用了他以往在国内成名时候的写实主义风格,但却是现代艺术的表达。书玉的分析,是我在网上看过的所有对沈嘉蔚的评价中,最合我意的。

还有很多人物,比如首创Genenation X 的Douglas Coupland, 比如以身体写作出名,和Henry Miller无论在身体和文学上都纠缠不清的Anais Nin, 等等。书玉的行走,看见,文字,就是一个书生,学者的模样,把世界展现在读者眼前。

故事照亮旅程读后感(八)

文学和阅读的意义之一就是如作者所说,用别人的故事照亮自己的旅程,同时也用自己手中的的笔来抵御中年危机,与存在的虚无抗争。

作者确实在用写作治愈自己,而且同时也治愈了读者。人在遇到人生瓶颈时,总是希望在别人身上找到一些力量。作者身为世界主义者,她也格外关注其他的行走于世界的人,特别是在异地异国寻找精神家园的人。这些人都有一个特质,就是在生活的泥石流中不忘记寻找真正的人生追求。

在这些故事中我注意到,如果身为女性,她们面临的问题就格外艰难、复杂一些。比如晚年获诺奖的爱丽丝.门罗,她的历程恰如伍尔夫所说的,女性之所以写不出小说,是因为没有一间自己的房间。这房间不单是物理空间,也代表精神的自由空间。“他只要把门一关就行了。可是想象一位母亲把门一关,她坐在里面,眼望别处,一个既不是她丈夫也不是她孩子的领域,这一想法本身就罪不可恕。”门罗曾经试图给自己租一间专门用于写作的办公室,可是这间办公室却让她更内疚、更焦虑,在那段时间,她反而遇到了创作低潮期,而且还患上创作焦虑症和抑郁症。直到后来她离婚,门罗才开始了靠写作谋生的独立生活。选择不进入婚姻的女性又如何呢?画家艾米丽.卡也令我印象深刻,为了谋生,有一段时期不得不把时间全部用来做各种农活等生计,完全没有时间来进行画作;由于终身未婚,这个身份也使得她遭到周围邻居甚至是孩子的歧视,被称为怪女人。但好在她在画画创作中找到了慰藉。反观男性,纵使人生之路艰难,却不必面临女性这样的困境。

不过作者给予这些人物平等的观察,没有地缘政治的偏见,没有居高临下的腔调,她试图在别人的人生故事中寻找到一些美好,融入了自己的思考和人生智慧,这正是这本书有魅力的地方,让人感到温暖治愈的地方。

————————

原文摘录

总有一个时刻,你会遇到一本书,让你觉得它是为你写的。那么别人怎么说,甚至文学教授批评家们怎么说,都不重要。

魔幻不只是文学技巧,不是像我的敌人说的,只是我书中的调味品,它是生活本身。而深刻的魔幻可以改变人的经验(伊莎贝拉.阿连德)。

精神成人比专业成才来的重要。

2023/4/8

故事照亮旅程读后感(九)

收到书玉寄来的书,题字是:“真不容易,十几年过去了,我终于有一本书回赠。”书玉并不是新作者。我曾经收到过她用英文写的书。然而我理解她这句话的意思。书玉一直走学术路线。她在加拿大当教授,研究性的写作是她的本职工作。但在教学与研究之外,她经常有一些想法,是研究性的写作无法涵盖的。她很想把这些想法写出来,只是没有找到表达的形式。后来我听说她在《书城》开了专栏。不过我在美国,订杂志不方便,也就一直没能读到她的文章。如今她的专栏辑录成书,也就是这本《故事照亮旅程》。我终于可以一读为快。读了几篇,我大胆地得出一个结论:书玉开创了一种新的风格。

书玉的文章都是与读书(或观影)有关。她会介绍所读(所观)之对象的内容,也会对创作背景进行纵横两个方向上的比较,还会有基于自己人生经验的感情与评论。读她的文章就像上了一堂课,感觉收获了很多干货,然而她的课一点也不枯燥。她用润物细无声告诉你:这个作品与你的生活有关。

还是举个例子吧:

这本书里有一篇《如何讲述你的人生》。文章开始于一段经历:书玉在悉尼带儿子一起看《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可能因为我对书玉的生活有些了解,这段话首先吸引我的就是“悉尼”这个地点。书玉1990年代初来到加拿大留学,2005年因为工作原因搬到悉尼。在悉尼工作了几年以后,开启了悉尼和温哥华两边跑的模式。我则是2007年移民加拿大,2012年回到中国,2015年又来到美国。 我们俩的轨迹时常有交集,又时常天各一方。

“原来当时你在悉尼,”我想。我是在北京看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开宗明义,书玉说:“我选择与儿子一起把少年派的故事读成一个移民故事。”

这句话让我心中一凛。我从来没有想过少年派可以读成移民故事。我是带着女儿一起看的。我女儿在加拿大从小学一年级上起,上到六年级回到中国。我们住在中国的那几年,每当电影院里上映英文电影我都要带她去看。

书玉继续写道:“一个印度家庭,坐在日本人运行的船上,横越太平洋,向新大陆上的加拿大出发。这几乎可以说是所有移民故事的原型。当然,你也可以把它看成一个成长故事,启悟小说(Bildungsroman),一个关于信仰伦理的宗教故事,一个关于人类永无止境的冒险与征服的航海故事,还可能是关于兽性和神性的人性寓言。但这所有的故事你都可以从人类迁徙的移民故事中找到,因为在我们这个都市化全球化的时代,迁徙和移民故事以某种不同的方式发生在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身上。”

我几乎被说服了。我非常喜欢这个电影,我女儿也喜欢。看完以后我们俩还热烈讨论了一阵。我们谈到了成长故事,谈到了启悟小说,谈到了信仰,谈到了冒险与征服,唯 独没谈到移民。现在书玉说:这一切都和移民有关。

书玉继续说:“随便登录一个以移民生活为焦点的网站,关注一下移民论坛或移民写作,你会发现这种深海沉船的感觉,虽然他们可能以最琐屑的日常场景出现:语言和生活技能要重新学习;在工作单位受到歧视; 在故乡娶的原配跟别人跑了;西化了的儿女对父母的不敬;找不到合适工作只能打粗工的工程师教授医生;纠结在是走还是留的空中家庭;这种种紧张、混乱、焦虑、怨恨,当然还有很多混一天算一天的无奈与放弃,也许都是这种深海沉船的表征……但正是这次深海沉船使得少年派彻底地孤独地面对世界,成为他长大成人的必要过程。”

我被彻底说服了。移民与深海沉船的感觉。没错,就是这个感觉!

接下来,书玉介绍李安:“李安是地地道道的移民,他是台湾的外省人,在台湾这个被称为‘亚细亚的孤儿’的漂流岛上长大。青年时又留学到美国,这个世界上最大最令移民向往的‘新大陆’。但与很多务实的移民不一样的是,李安似乎在享受跨文化的独特旅程,并不急着认同或归属。他总是在学习新的东西,讲述新的故事。从《推手》到《卧虎藏龙》,从《理性与情感》到《断背山》,他一直在学习成长,不断发现别的文化的神奇,并把它们用一种移民独有的视角呈现出来。”

毕竟是专业读者(观众)。书玉的感悟没有停留在一般的日常经验上,尽管她成功地把《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拉到了日常经验的高度来回应与评价。作为专业读者,她无法不关心创作过程。她看到了李安为什么能创造出这部作品:李安没有被淹没。他学习,成长,享受跨文化的独特旅程。

当然,作为一个文学教授,书玉也无法回避原著。关于原著,她的总结是:“扬的小说在讲一个神奇故事的同时,也在跟我们讨论一些关于讲故事的问题:比如我们为什么要讲故事,我们讲的故事与我们的生活经历的关系,以及什么样的故事才是一个较好的故事。”

看到这儿,我不禁会心一笑。我女儿看了电影后对原著产生了兴趣。她从中国亚马逊买了这本书。一个月后,原著漂洋过海到了我家,但我女儿看了不到一半就扔下了。 “没想到,这么枯燥的书竟然能改编成那么有意思的电影。”这是她的评论。怪不得女儿会有这样的评价,一部关于讲故事的故事,自然很难让一个普通中学生感兴趣。

既然说到原著,又说到移民,书玉也就顺便评价一下中文的移民文学:“人生的故事固然多种多样,但有的故事精彩,有的沮丧,有的意境深远,有的目光短浅,有的诗意盎然,有的单调琐碎。坦率地说,在以读小说为职业的我看来,移民生活故事写得最好的、最有想象力的都不是中文写就的,像汤亭亭(Maxine Hong Kingston)的故事,像拉什迪 (Salman Rushdie)的故事。那些中文写的所谓的移民故事,都还在他乡重述着早已老掉牙的熟悉的世界,中国式的故事:淘金发财的故事,躲避苦难的故事,投机钻营的成功故事,蝇营狗苟的偷情故事,忍辱负重的吃苦故事,衣锦还乡的荣耀故事;它们也许浸透着人的各种欲望和挣扎,却无法让你看到人与神交谈的那种灵动与光彩。他们也许写出过漂流里的绝望、恐惧,却没有呈现过在游历世界的漂流里看到的那种美与奇幻,像少年派在海上漂流时看到的那样,有飞鱼、蓝鲸,有星河的夜空和梦境般的食人岛!”

不得不说,书玉的批评相当一针见血。

这就是书玉看完《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之后的感想。她据此写成的文章,既不是讲述个人经历的散文,也不是为作品而写的评论,更不是综述艺术史研究成果。然而,她的文章兼有这一切。读她的文章,既给我触类旁通的快感,又令我产生基于日常经验的共鸣。我喜欢她的文章,也向读者强烈推荐她的文章。她的文章很难归类,我认为她开创了一种新风格。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