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出来的人生美景》是一部鼓舞人心的励志小说,讲述了主人公通过骑行旅行,克服困难和挑战,不断成长和进步的故事。作者通过描述主人公的奋斗精神和乐观态度,传递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让读者感受到人生美景的真正意义。
骑出来的人生美景读后感第一篇
单车骑行 11 年,130 个国家,绕地球两圈,wow!
从小就喜欢骑自行车的中西大辅,上学期间曾经单骑横穿过美国大陆,骑单车环游世界也一直是他的梦想,但是迫于生活压力与父亲的期望,毕业后就一直从事业务员的工作。5 年过去,攒够旅费之后,终于踏上环游世界的旅程。
与石田裕辅的《不去会死!》一书不同,这本书没有按照时间轴来排布作者旅途中的故事,而是分了几个主题来写,语言还是日本风格,清新简洁,旅途的故事都挺有趣。这本书有点短,内容不多,其实看完前半部分就没什么可看的了,作者环游世界的时间很长,其实应该有很多有趣的故事可以讲的。反而石田裕辅的《不去会死!》给我感觉要有趣的多,也感动得多了。
但是无论如何,作者的单车环游世界都是令人佩服的,旅途的许多故事也是令人感动,读这本书感觉还不能了解其经历的十分之一,有点可惜。
骑出来的人生美景读后感第二篇
从小就挺喜欢骑自行车,也十分向往长途骑行的游历方式,只是我一直没有行动,因为自己给自己设限,不断心理暗示,以及懒于跨出舒适区。虽然没有行动,倒是关注了一些骑行公众号。然而,也仅停留在欣赏、羡慕、钦佩别人故事的份儿上。当初在亚马逊看到这本书,以为会提供实用指南之类的指导,就下单了。可是看着看着,发现跟我想象中有些差别,流水账式的记录方式,看完后留在脑海里的信息也只剩下南美国家民众普遍很热情,北欧人民的冷漠跟他们的天气一样令人心寒。
尽管如此,还是不得不佩服作者的意志力。有多少人能坚持儿时的梦想,朝着自己看准的目标努力前行,在青年时期攒够资金后,毅然辞职告别家人远行。中西大辅11年间游历了一百多个国家,个中快乐和艰苦,没有经历过的我还无法真正体会到。而且他在98年出发时,日本是什么样,世界又是什么样,现在的我已然不太能想象手机和通讯网络匮乏的时代。我能回忆的也只是98年的中国,视野也仅局限在那个时代的中国,其他国家彼时的发展程度和生活水平,我不清楚。当书中提到作者没有带手机时,我觉得太不可思议了。这么长时间的异国骑行,没有手机怎么跟家人朋友联系,遇到突发事件怎么办。后来想想,即便是现在,也不是随处都有信号和网络,对于有些旅行,大多数时候你的手机可能已没有多大用途。我的惊讶说明自己已不知不觉过度依赖手机。试想没有手机的一天,我的生活方式应该会有很大不同,内心可能不会那么浮躁,留给自己主动思考的时间也许会更多。
书中也提到了一些趣闻和事件,印象最深的是1972年的安第斯空难,中西大辅有幸见到了空难幸存者。了解事件经过和网上有关信息后,再一次受到了冲击,这场灾难简直是在求生欲面前对人性和伦理的双重考验。难以想象幸存者在面对自责、愧疚和舆论压力时,靠着什么样的信念继续生活下去。
我可能把这本书当成游记来看了吧,真正记得的关于骑行的内容没有多少。不管怎样,骑行在路上的人们总比我这种缺乏行动的人强多了,当作自勉吧。
骑出来的人生美景读后感第三篇
为了应付接下来的夜晚,我匆忙地从图书馆中借了这本书。
有时候,读书是为了娱乐,有时候,读书是为了救赎。一般到了后者,都不会算活得幸福。
我必须得找一本书,不然到睡觉前的那段时间太难熬。考虑到有可能出现的失眠,书也是最好的选择。我不会在旅馆里打开电视机一个个频道轮着按,从头到尾,再从头到尾。那样显得太悲惨。
所以,一本书就好。并没有什么特定范围,比较倾向的有哲学向,能来点冷酷又无比精准的人生批判甚合我意,科幻向也不错,在一个冰冷的夜晚独自任思绪走向末日,这是寒冷中才能感受到的温暖。不过,或许仍是担心思维飞离地球太远难以返回,我最终选择了中西大辅的这本游记。
因为对石田裕辅的几本游记都很有好感,所以选择行程数比石田裕辅还要多上不少的中西大辅应该不会太差。
我发现书架上游记类的书籍越来越多,每一个标题都是那么的气势磅礴,我有些隐隐的担心,害怕很快旅行也会成为一种主流的文化,被广为消费。
从这本书里可以看到,中西大辅是一个很酷的人,同时他也相当有恒心和毅力。自己想做的事一定要做到,并且是靠自己的双手来完成,这很让人敬佩。他在大学时的打工经历便可充分说明这一特质。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坚持每天凌晨4点到8点打工的。不过,我觉得书里并没有完全的展现他这11年来的见闻和感受。一笔带过的地方有点多,另外特意声明自己环游世界从而获得优惠,特别是借此来拜见了许多名人,环游世界之旅亦或遍访名人之旅,会不会稍显有点浮夸。相比之下,石田裕辅的《不去要死》更显得平易近人,平凡的邂逅,饿上一天后的大餐,夜晚的星空等等,更容易打动人心。路上最美的风景并非来自山川,而是旅途中形形色色人们,这几乎是每本游记都公认的事实,中西大辅在书中介绍到他在11年间,在全世界结识了500个朋友,可是他在书中对这些朋友的描写太少了,而且评价也太过于单一。全书读完下来,总觉得还少了些什么。绝对不会是这样平平淡淡的11年吧,看他的行程也有一部分中国的路程,难道在中国就没发生什么有趣的事吗?
简而言之,相比于中西大辅的壮阔旅程,这本书显得太过平淡。
另外,南美的热情和北欧的冷漠,是偶然吗,或者还是必然。无独有偶,石田裕辅也反复地说他最想再骑一遍的地方是非洲。确实,书里关于那些纯朴人心的描写十分令人感动,但看多了历史,有些事实很容易浇灭理想主义者的热情,伟大的人性似乎只是环境下的产物。贫穷的人们需要更多的互帮互助,富裕的人们更关注内心的感受。好人和坏人就像流水线上的产品一样,冥冥中并没有上帝在背后决定人性。即便是像今天的中国,到处是地沟油和毒跑道,据说几十年前也能做到夜不闭户。难道我们可以无视时代的变迁,简单的给出什么人种论吗?
选择去南美或者非洲,感受那里的质朴,如同有选择性的去做一个美梦,体验人性的伟大,感受人心的温暖。相比之下,我认为还是亚利桑那州的飓风更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