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神仙》是一本令人惊叹的书。它讲述了主人公在遭遇困境后,通过与自然的交流和思考,逐渐发现自己内心深处的力量。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情感,展现了人与自然的紧密联系,以及人们在困境中如何寻找自我救赎的道路。这本书充满智慧和启发,值得一读。
野生神仙读后感篇一
感谢豆瓣赠书~ 这是一本很有意思的画集,作者是毕业于清华美院的文那。
自从找了一个毕业于美院的对象之后,我便开始关注起美术来。对于画作的质量,我那个作为内行的对象给了这本画集很高的评价,尤其是其中的那些线稿,很能体现作者的功底。
我作为一个外行,从看热闹的角度来说,这些画还是很有特点的,也能看出文那的意图和创新:画中既有中国传统壁画和人物画的风格,也有东洋和西洋艺术的影子,而它们能够交融于这些画作中且不觉违和,充分展现了文那的水平。
绘画的内容也很有意思,她将脑中构建的光怪陆离的世界和奇奇怪怪的神仙带到了现实中,给它们赋以光影和色彩,配着她解说的文字,不自觉便会让人会心一笑。
总之,这本画集给我的最大感受就是,那些神仙“不正经”,创造那些神仙的作者也“不正经”,哈哈哈。
野生神仙读后感篇二
两三个小时阅读《野生神仙》的时间就像逛了一场大型的展览,沉浸其中,听文那讲她的创作思路,看生动有趣的各路神仙,读壁画背后赋予的有趣故事,不由倾倒,真的太喜欢太喜欢太喜欢了。
说实话,在收到这本书之前我并不认识文那,也不知道她的众神上班图。所以,整个阅读过程完全就是一个种草的过程。
从三宝村壁画创作开始,一个又一个野生的小神仙诞生在墙上。我好佩服她的想象力,可以结合当地的历史,或者是工艺制作的技艺等进行艺术创作。老忍不住想到安藤忠雄,想到建筑设计的时候也是这样,利用光、水、风…和自然融为一体。
觉得壁画是一种很神奇的艺术,如文那在书中所说“它是真正扎根在自然与生活里头的,以墙做纸,以岁月为染料,赤条条画在天地之间”,明明只是新创作的壁画,又好像,已经存在了千万年。那些流传的故事,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又生生不息下去。在这些画里,好像过去和未来,东方和西方,神奇地融合在了一起。
野生神仙读后感篇三
这一本我认为是「插画集」,但实际上画的基本都是「壁画」,我想喜欢画画的朋友一定都会非常喜欢,就算是不画画,只是看看,我觉得也能领会到那份特别和快乐。
作者文那,一个天性活泼自然的画家,她自己自然而然地想要创作一些神仙出来,然后就从景德镇开始,不断通过一面面墙壁,让这些野生的神仙越来越完整,也让这些野生神仙从中国走向了世界。
神仙这个意向,对中国人来说可太不陌生了,我们有那么多古老的传说,有那么多根深蒂固的神仙故事,说到任意一个,每个人脑海里都会浮现一个属于自己但又有某种普遍性的形象存在,不然,你试试现在想想孙悟空,观音菩萨。
但是,以我的有限认知,似乎到了现代,就没有新的神仙出现了,大家还都是在不断地去解构老神仙、正统的神仙。而作者文那,自由开阔,不想或者不习惯条条框框,自然而然就从笔下生出了一些样子,一发不可收拾,她叫他们是「野生神仙」。
「野生」这个词儿很有意思,就透着自由,透着随意。画作整体上既让人能感受到中国文化的脉络,但又能清晰地发现属于这个时代的情绪和意识,简单易懂,却又回味无穷。
野生神仙读后感篇四
不似神仙,倒像小鬼。
也许是太拘泥于年画中的各路神仙,哪怕钟馗也不会是如此骇人形象,加上鲜明的轮廓,更与千与千寻里面的造型类似。神仙不大相似,精怪更为贴合。能够化成人形的神仙,或本来就是人修炼而成的神仙,无论如何都应该和人的形象更为类似吧,而不是崎岖的造型。也许不应该太过于抠字眼。(感觉画风很适合猎奇症候群小组)
神或者怪,都有相应的故事,但是太过于支离破碎,也许穿插的文字是一次将它们串联起来的尝试,除了作者,没有多大的连贯性,收录于最后的小册子中,作者是唯一的连结,她把它们看作相互独立的,毕竟创作目的都不一样。也许是书封的荐语太过于夸张,提高了期待值,现代《山海经》,言过其实。
作者的创作地的人都很喜欢,也许站在壁画下面才能有所感触,也许是那些故事只有身处当地才知道其中趣味,也许还有我小小的嫉妒在其中,她的文字只能让我感叹有些人确实可以游戏人间,是我与之格格不入的世界,而并不能让我躲进去避难,找到其中兴味。
最后也许是硬插进去的话题,女性视角会不会有所不同,在这里看不出来。我认同波伏娃对女性神话的解读,在这里大多数可以说是遵循传统,看看各种神仙的职位也大概能分出男女,生育/美美美/买买买对应各路仙女,权利金钱仍然由男性掌握,或者是我的刻板印象,本来里面的神仙是无性别的,我的大脑无意识赋予了它们性别。其次是因为多次看到父亲的字眼,父亲的影响,对于父亲缺席的人来说这个词实在扎眼,而且行文融进作者成长的经历,不禁让人想问,母亲在哪里,母亲是否无足轻重,不得而知。
还是挺有意思的,不够没有宣传语那么有意思。
野生神仙读后感篇五
第一次读这种艺术类的书,所以对我而言写书评有一些困难,若不合意请见谅
起名文那经,其实是一名叫文那的画家将她的学习,创作和作品展示的过程,在讲述中也同时展示出画者本人豁达和认真的人生态度。
她的画作特点:
1.自创鬼神,所有的鬼神几乎全部原创,即使是来源于传统故事中的也大多会改变,自创的鬼神根据作品属地赋予传统或当地现代的名字和意义;
2.为作品赋予新的故事,并用文言文体写在画作上,寓文于画。
这两点其实跟大多壁画特点并不一致,也让文那的作品非常明显区别于其它壁画作品,原因大概率也源于文那作为插画作者的出身背景。因为她的作品主题为鬼神类,与现实观众都有很大的距离感,我猜可能是为了让观众更好的理解作品,又与远古上神贴近些,她选择用文言文讲述壁画故事,可能她讲究的就是让人从她的作品中感受到内容,感受到共鸣,赋予作品本身更多的意义。就像她说的,壁画作品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独立的命运,不因作者个人意志和选择而改变,就像那句“遗世而独立”,让壁画作品成为当地的主人会讲给其他旅者听的,已经属于当地的故事,才是它存在的意义。
文那作为壁画作者,她的想象力非常丰富,同时文化底蕴也很出色,两者相辅相成,逐步进阶。从打底稿到不打底稿,从景德镇的一幅壁画到世界各地的各个角落,文那的作品获得越来越多的认可和好评,她豁达的人生观和丰富的想象力也愈加可贵。
虽然她积极的作画观念让我很佩服,但对我而言,画风太一致也是一个不太能认可的地方吧。千篇一律的神仙画法,千篇一律的嘴吐仙气,千篇一律的某某神,在我看来可能叫个小仙人儿更加合适。当然这应该针对画作本身评价,而不是针对这本《文那经》,但既然是一部文画结合的艺术作品,那可能这样评价也不能说是错吧。
野生神仙读后感篇六
对我来说,《野生神仙》是一本让我眼前一亮、耳目一新的作品。
可能是我读这个题材和类型的书很少,拿到书的第一感觉是书的装订(见图)就是独树一帜的;翻开后,视觉冲击也很强烈。由于本人乃理工生+科研狗,实在没有太多的“艺术细菌”,也甚少有机会接触相关改造/训练。因此,完全无法从专业的角度给予鉴赏和任何评价。
作为一个大外行+很少相关阅读体验的小白,只觉得作者想象力丰富,能够创造出光怪陆离的神仙还给它们配上了相得映彰的名字;整体风格也很有自我特色、自成一体。很佩服作者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还有能不断创作的热情和能力。
画面和配文野趣横生,深得我心。尤其是:“艺术家都希望自己的作品能永垂不朽,但壁画却有自己的命运,自然生长,自然老去,消散在时间中。 壁画是有生命的,与它存身的建筑属于命运共同体,它随着载体的老去而变化,画在户外的壁画尤是,时间会迅速改变它的样貌;壁画的命运是我不能掌控的。可能它只出现了一天,明天因为墙被拆就没了;也有可能在山谷里待了很久,但是因为雨水侵蚀渐渐剥落;它也许有重见天日的一天;也许就因为这个建筑物的消失而消失。当壁画画完那一刻,它就独立存在了,我不再保有它。甚至,也许这辈子都不会再看到了。我觉得这特别与众不同且浪漫,和我画的这些传世的神仙主题又重合又矛盾。 ” 感觉确实如此,所以壁画才感觉更有生命力、更加鲜活。也幸好有作者的记录和此书的出版,虽然看不到其在墙上的实际模样,但是能在其消失前看到这些奇趣的神仙也是一种幸运。
人到中年,看到如此恣意洒脱有创造力的文那,阅读的一瞬间仿佛也感同身受了她的鲜活的生命力。总之,很感恩也很幸运能被豆瓣鉴书团抽中,有了这次难能可贵的阅读经历。
野生神仙读后感篇七
自成风格,对艺术家而言,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有人一辈子,不过是尽力做一个,在某一风格规范内达到顶峰的画匠。
显然,文那是有野心的,这本书可以看出她摸索个人风格的尝试。但还是想在满屏的溢美之词中不合时宜地说一句,画功很强,色彩也不错(层次感稍逊),然而,她的神怪世界显然不是一个具备丰富性的世界,每一个神仙背后有故事吗?他们的眼神中、姿态里,有没有过往,或自己所代表的自然物的隐喻?似乎,都没有。翻过一页便忘了一页,好像每个神的特征,和物象只是在画面上和谐地“融合在一起”,精气神却没有必然联系。离独立风格的形成,似乎差了不少距离。
举个例子,掌管火元素的神,其精神、形体与动作与火焰的相似性,在何处?名为“花煮”的神,花瓣的脆弱质感,煮字的沸腾感,是否和他的神经质有所关联?——这其实是一个观众最质朴的质询,也是一个画家最基础的思考点。或许有人会说:硬扯这些最基本的联系,肤浅得不配谈艺术。但我始终认为,画家只有熟悉了将物体最表面的、最基于通感的联系表达出来,才能寻求更高的联系,寻求一些观众不能凭视觉直觉触摸到、而画家可凭独特直觉表达出的联系。
再说说人物面部。
曾看过某黄姓画手的水浒人物图谱。画风和人物都是好看的,但总觉得缺点什么,合上书恍然大悟:是神情和体态的个性化。孙二娘和顾大嫂的角色完全可以互换——我们不过是在欣赏“凶悍美女”这个大概念的一体两面,再往下走?抱歉,什么也没有了,具体的人性是缺位的。
神怪的面部,和英雄们不同,他们要脱离人情,显得超然,但这并不意味着要用一个统一的模板(《野生神仙》这些模板式的脸很具现代性,用之代表疏离和麻木倒是合适)。神的脸,应是作者超越了无数个性得到的神性,而不是一个可以当作个人“风格”无限套用的面具。风格并不意味着刻板的趋同,古雕塑和古壁画中的神,面部往往相似,这是遵循风俗的逻辑。这种尝试一旦搬运到个人创作里,并不奏效。而此书中神仙们的面部毋宁说是一种简化,一种懒惰——而不是在对面部的个性化训练后提炼出的、具普遍性的面部。不具备那种超脱却直击心神的“概括力”。越翻阅,越有千万幅尽可看作一幅的感觉。而优秀作品的表征是,每幅都是一个世界,同时也一个庞大世界千万分之一的闪光鳞片。
野生神仙读后感篇八
有些作品,接触了只是会欣赏作品本身。翻看《野生神仙》,喜欢那些怪力乱神的神仙,还会深深着迷它们的绘者文那。她不像那些特立独行、装扮拒人千里之外的深沉艺术家,亲切得像个邻家大姐姐。我知道这不是根本的肇因,对她有的更多是羡艳。她有着多数现代青年可望不可即的自由创作状态,虽也曾被父母逼迫着去报社上班,但没有确切要走一条通向世人普遍追逐所谓成功的道路。原本她计划是毕业之后,先不工作,就靠着绘画养活自己,游历祖国,恨透了上班族的生活。这极大释放了文那的想象力,加上清华版画的专业功底,使她的壁画超凡脱俗,有着不可模仿的原创性。那些神仙似是出自《山海经》,又来自日本妖怪,更出自于文那,或是连她自己都不知晓的神秘异域。于是翻开封面,读到文那的自我介绍,最末一句是“来这个世界度假”,初读还不以为然,再咂摸忽然生出一种酸涩的滋味。现代社会的压力,让人们更多时候是来这个世界渡劫受难,从未有过来世界度假的心态,这本该是理想的人生状态。这份对人的宽松,整个国家、每个家庭教育里都太稀缺了。
文那的壁画首先让我想起陈丹青在《伟大的工匠》聊意大利湿壁画,不知陈丹青老师是否看过文那的画,想必她一定口爆粗口赞美这样的年轻人。后来又想起过去村子里、给各家各户画天神画的师傅,他画的也是各路神仙,但是有固定范式的,也不敢生硬造出些人们不认识的神仙。他和文那的共通之处,大概是明白自己的画在一个相对较短的时间里,就会残破,保留不住。但他们的画,发挥了最大程度现世的实用价值,供人瞻仰,融入当地人们日常的视觉经验里。接受作品速朽的命运,而继续满怀热情投入到绘画,这样的精神太难得,文那才所以是文那。她在电线杆子上画,为咖啡馆、西餐厅、学校画,为地铁站、酒店画……很多是订单,但金主不束缚手脚,放任文那肆意去画。那些作画的墙面也绝对不完美无瑕,墙壁前有柳树、竹子,墙上有水龙头、一扇门……换成龟毛的画家一定要扫除这些障碍再施展自己的大作,文那却选择匠心独具,将这些元素巧妙融入到壁画里。文那没有束手束脚、把自己越走越窄,真的靠一支笔,到世界各地度假,愈发胸有成竹干脆放弃了草稿,赋予笔尖和大脑驰骋的想象力,任它们自己画出它想造出的神仙。她再为那些神仙编造身份文字,忽然叫人明白了传说的起源。
到最后,文那的讲述以“我喜欢壁画”了结,这样的告白里看不出掺了一点假意。
野生神仙读后感篇九
安静的夜晚,收拾停当,干净的手,打开这本沉甸甸的新画书,很快沉浸在文那的“野生神仙”的世界里。
其人
作者自称文那(一只小青蛙的名字),从书中的叙述可以看出她是一个有天赋的随性的充满想象力的内心强大的画家。
1)“给我一面墙”—好家伙,不打草稿,拿着毛笔上来就画,真牛!
2)在出版社做插画编辑三年,后面就像“流水一样”,一边画壁画,一边玩儿,无论是街头、村庄、学校的墙,还是地铁、火锅店、电影院,到处都是她根据当地特色创造出的“神仙”世界,足迹遍布世界,比如意大利、比利时、荷兰、毛里求斯等。
3)头一次去国外画,在意大利一个依山傍海的村庄,因为紧张和“耳石症”两天啥也没画,也不知道画什么,第三天早晨,如有神助,“牵山照海图”应景又惊艳,叹服她的内心强大。
4)书里有几张她画画的照片,不得不说专注的样子最美。
其画
1)第一眼看过去,真是觉得有山海经的味道,当然都是作者创造的“野生神仙”,也非常的接地气,比如《游戏图》是为一家火锅店画的,里面有“豆腐”、“宽粉”、“鱼丸”等各路神仙游戏,正如作者说“吃火锅是人间最开心的游戏”。
2) 每一幅画的内容非常地贴心满足对方的诉求,比如山西许村的画是根据当地传说创作的,都配有作者的半古的文字,很好的诠释。
3)喜欢《世外桃源聚三仙》、《调料图》、《游戏图》、毛里求斯唐人街4层楼高的《容身图》、《狮子龙》、《牵山照海图》、《众神上班图》等。
4)非常喜欢“束海”、“调云”控水调烟做瓷器,“舍喜舍悲”得自在,累累“花兽”乘风而来,飘渺“烟戏”戏人生。文那的“神仙世界”还在蓬勃的生长,期待这些神仙们互相联络联络,打打闹闹,岂不畅快!
小小疑惑(不满):非常理解“花焰”口吐如花般的焰火,理解“烟戏”吐烟,可是“烹盐”口里喷啥呢?
最后,我一定要去国贸地铁站亲眼看一下“众神上班图”。
野生神仙读后感篇十
花成了火焚着缸里海 海是谁的名 花从抽出的药匣横生 看不见的药引在魔盒里 鱼呕吐满了花 花又散开长出鱼 一个身子头后面聚满头 眼神涌向四方
这是我初见到《野生神仙》前几页黑白线图时,看到的纷繁而来的意象,好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作者文那的世界,也开启了我想象的奇妙之旅。 书中文那创造的野生神仙,好像从天上来一缕透明的造化,赋予在各式各样的生活底色中,得以成活生动。且看那对特别的门神——束海和调云。她对它们形象的文字阐述以及图像描绘,会使我相信它们的故事与存在。
他们不仅有自然本身的特性,这很合理;如也有人在生活凝结的事物,如瓷的制作——筑瓦、烟戏、花焰、烹盐、击香 、披石,如青铜的冶炼——供石、寻珠、摸金、对偶、穿金。把那些日复一日的劳作,脱离了人的主导,是那些具名具象的不知哪来的神仙人物,共同构成了生的乐趣和热闹,真的是烈火鲜花般的暖和美。
那些生活里得见的寻常事物,张牙舞爪了起来,他们有他们的事情要做,鲜活之后多了一些可爱 那些神啊仙啊,绣口一吐,气雾氤氲,或青或蓝或白或黄 。有冷冷斜眼一瞥的,有抿着嘴弯着眼笑 的,有垂眉低眼用心的,有圆着眼露出尖牙盯着的。我们生活里的故事之内还有属于他们的痕迹,而他们本身,或许还有很多未知的故事。故事之中还有故事。
也喜欢作者的谐音埂,窑取名福窑,意为扶摇直上。九曲烧窑,觉得其会因此名多生曲折,便创造了“暗渡”的小神仙,希望能助力主人渡过重重难关。取自然天性,合人情感性,成就了她画中生命的瑰丽与人文的浪漫。
最后附一段文中我喜欢的话—— 浩如宙宇,渺如纸隙。恒不过亘古,瞬不过交睫,远可望苍穹,近哪堪回首。七尺肉身,一缕精神游离于孤野,难存于长忆,室不过斗载,事难历更朝,荒丘何处觅,断续转头空,一卧一叹,一夕一寸,只幸得锥尖隙影,或可容身。
野生神仙读后感篇十一
张大春的推荐序引证经典,解释了壁画和神佛画像在古代绘画中的地位,同时也讲述了古人作画的理念变迁,从韩非子的以“似”为上,到张彦远的“运墨而五色具,谓之得意,意在五色则物象乖矣”,追求神似,再到明代谢肇淛《五杂俎》论画所阐释,壁画是魏晋以来,古人“转相沿仿”的,并习以为画风、法度相传,使后世学者有迹可循。壁画是一种久远的艺术创作,也是艺术传承和艺术传播的一个很好的载体。
而在向京写的推荐序里,匆匆的写到了“现代主义”的话题,但没有深入,因为“中国画”与“现代”始终是无法交融的,就像“书法”始终拒绝成为现代艺术一样,许多人走到这里,要么义无反顾地革新,大便特变,要么转身拥抱传统,一成不变,似乎必须做出这种决断。
文那的这些画,技法上是现代的、前卫的,没有多少传统中国画的技法,只有一个工笔画的影子,但内涵上却从传统里汲取了很多元素和营养。这本书可以说是一本“创作谈”,从她的创作经历我们其实可以看到,她并没有受到什么“传统”和“现代”的约束,也从没想过这一类问题,这或许是这种艺术创作能够不断生长和绽放的重要因素。不管说这些画像《山海经》,还是像日本神道教,还有印度教或其他教的诸神形象的吸收,有的地方还有点像浮世绘,甚至有宫崎骏《千与千寻》的味道,但这些东西,文那自己从来没有提到,她只是凭借自己丰富的想象力,这幅画是三宝村的谁,那幅画又是三宝村的谁,每幅创作都有其情感和来源,来自身边的人,画的非常自由,她说自己是毫无师承的创作风格。山海经也好、神道教也好,都是观赏者的感受,文那自认为的,她的创作灵感都来源于父母们开明的教育,她从小受到了很多文化的熏染,却没有被哪一种给束缚。
美国文学批评家哈罗德·布鲁姆在《西方正典》提出过这样一个观点,许多原创作品并非原创,而是创新者知道如何借鉴。“一位大作家,其内在性的深度就是一种力量,可以避开前人成就造成的重负,以免原创性的苗头刚刚展露就被摧毁。”写作是这样,画画也是这样,死死拥抱传统或者与传统勇猛决裂的人,都是被传统的重负压的喘不过气来,创新的苗头不是被摧毁就是被折磨坏了。懂得灵活借鉴的创作方式一般人是羡慕不来的,那恰是艺术的密码,只有创作者自己能够抑制不住地发挥。我们不可能用传统或“现代”去解释和讲清这些画,我们要听创作者的真实想法。就像对莎士比亚的研究,你可以有哲学的诠释,可以由有心理学的诠释,但你却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莎士比亚的创作并不依赖哲学,也没读过心理学的书。关于创作,文那留下了她的真实想法,这些想法被集结出版是件特别好的事。
从这些画我们可以看到,文那的画从景德镇走向世界各地,但她在艺术成就上似乎没有什么野心,从画上那些题字我们看出一点端倪,最初她写的都是简体字,后来渐渐地学了些繁体字,显得更有古韵,但却没有特别精准地使用,繁简字存在混用。繁体字有严格的辞意,是不能写错的,比如“祇有”的祇不能写只?“雲雾”的雲不能写“人云亦云”的云。如果是对自己的作品有野心,那其他人都会选择去学学书法,拜拜师,把繁体字搞透,甚至融入书法字体。可文那似乎没有这么想过,她只是一心地画吧。我不提倡繁简乱写,但我却认为,这是文那画作的优点和优势,是自由创作的表现,是内心真实的反映,是一种对绘画的赤诚和率真。
野生神仙读后感篇十二
这是一本画作超过文本的画集,文字在其中的作用更多的是对画作的一种点缀或者延伸,类似于上学时语文课上文章赏析题目的作品背景,包括很多作者的小故事,区别在于这个作品赏析的背景是由第一人称的形式展开的。在零散的文字中,逐渐了解到了诸如作者名字的由来、职业开展的一些契机、创作的空间维度和时间维度以及画作背后的人文关怀与理想。
理工铁头娃心目中的艺术
理工人在欣赏艺术作品时也难免想利用最熟练的逻辑、套路和规律的思维工具,然而经过了多遍的尝试后慢慢接受了艺术与科学的巨大鸿沟(除了都需要灵感以外几乎毫无共通),从而也能在审美和穷理之间不太熟练地进行切换了。于创作而言,无论是文字作品、音乐作品还是画作,当然应该是发散的,就像作者的人生一样,例如高考前夕还在潇洒地快意人生,这对于像我一样规规矩矩按章程办事的人是不可想象的(虽然程度远远不及big bang theory 中的Sheldon),也许这是一个人可以成为艺术家的必要非充分条件之一,有时候反思自己,就感觉自己的灵魂距离有趣也许差的就是这些突破边界和窠臼的勇气,当然这样的差距甚至限制了的基本审美能力,审秩序之外的美的能力。
可但是,这本书还是在我的审美荒漠中找到了奇迹的绿洲。我还是在画作的颜色拼接和神怪形象中体会到了艺术的美感,壁画作为一种与需要周围环境互相作用共同呈现视觉冲击的作品,通过书本的方式去呈现显而易见是有一些遗憾的,虽然书本中呈现了不少画作的细节,书本中的文字也在努力让读者去想象和感受现场的整体性美感,但文字与书籍作为壁画艺术的媒介肯定不足以给予读者现场的观感。
艺术与生活
常听闻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有些脍炙人口的作品于我而言太高于生活了以至于让我觉得这些作品曲高而和寡(低情商的说法就是皇帝的新作),当年和几个朋友去798玩耍真真是去了个寂寞……不过在一些契机下,我也窥探到了审美的秘密通道,有些美我感受不到也许就是英文阅历不够,有些也许就是因为先天的钝感,还有些则是因为心境的不同,艺术审美需要的条件也许比想象中要苛刻很多。
其实也不必强求自己去认同大众或小众的审美,毕竟再好的作品诸如请回答1988,都有零星的观众给了一星的差评,再好的作品都有人不喜欢,毕竟好本身就是个很主观的褒义词,甚至不同的人对于好这个字本身的理解都会形成巨大的分歧。当然也不需要刻意去通过习作的方式去体验全景的艺术,就像你品尝美食的时候不用去做一个优秀的厨师,甚至不用像美食专家一样用华丽的辞藻去形容不同的美味,一句真好吃就够了。
我也在《野生神仙》的不同画作中感受到了作品的统一与演变、明快与诡谲、宏伟而细腻、灵动而克制,但疏于专业,只能用自己干瘪的文字去苍白地描述自己的读书感受了。
野生神仙读后感篇十三
艺术家创作的书籍,从书本身到书的内容都可以称为艺术品。书是硬壳线装本,可以平摊开来好好欣赏画作和文字。书籍精致到不想用彩笔标注,害怕破坏图画与文字的那种浑然一体,所以必要记录之处就用铅笔轻轻勾画了。
作者文那是这样介绍自己的“画壁画,做雕塑,编故事,来这个世界度假。”这给人感觉她是多么轻盈的一位创作者,思想轻盈,想象轻盈才能创造出那些吞云纳雾,缥缈如烟的神仙来。读书时总会想方设法在每一场阅读之旅中寻求关于当下问题的答案,读到本书时也不例外。作者也写了自己的一些经历,譬如“小时候我想过当天文学家和考古学家”,好像小的时候只需要想象,随后的一切就都不那么重要了。再往后读到那几句“时间自然会告诉我方向。”“我就像水一样,生活让我流向哪儿,我就流向哪儿。”这也许就是我觉得作者带有一种轻盈感的原因吧,那种豁达和灵性是能创造出如此作品的必要条件。“从身体里自然涌出的画面”,就这样用画作表达着情感,展现出欢腾的生命力。
即使不懂画,仅看这些作品,完全可以感受到创造者强烈的自我风格,耳目一新,无可替代。怪力乱神是蓬勃生命力的代表,是对世界的又一种解读方式。除了传统文化,戏剧的哺育,也加强了作者创作时讲故事的能力和热情。当作者用画画讲述故事的时候,一切就不仅仅是平面的呈现,它有前有后,有过去和未来,“一定会有一个故事,所谓故事,不就是我们和世界的牵绊吗?”这种牵绊来自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来自用心地感受,所以画出的壁画都拥有内容,神仙的名字也都由此而生,他们是每一段经历的缩影,投射,解读,纪念等等,所以才能那般瑰丽浪漫。
野生神仙一书更像是作者对自己这几年来的奇思妙想的总结,创造一位位神仙,只属于自己的神仙,神仙的过往,故事,特征等等都是艺术家瑰丽想象的投影,但是读到最后,会恍然发现,创造的这些神仙同时又何尝不在塑造自己,“生活中的我们,自己就是自己的神仙。”“我们就是自己的神仙”作者如是说到,我觉得这就是作者对自己创作艺术品的自白,同样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来创造自己。除了作者笔下的“野生神仙”外,作者也是一类“大神”,逍遥自在,不受限制地作画,创作出充满野性的美作品,伴随着画作的,同样是轻盈与豁达。
壁画不同于普通作画,当它在墙上定型,它好似就不再属于创作者,实际上它的命运也不属于它自己,暴露在风吹日晒的自然环境中,居于每一处墙体,壁画的命运,和这些环境“休戚与共”。墙被推倒了,画也就不存在了,墙面剥蚀了,画也残缺了,但人也可以从中发现残缺的美,“时间成为一种材料,参与了我的作品,让我体会到壁画不可替代的特质。”我读到这句话的时候,觉得实在是太浪漫了,我表达不出我的感受,所以标注了三个感叹号。得知这些画作无法永恒存在,还是会觉得可惜,它只能存在于一定的时空内,也许这种缺憾也表达着壁画的魅力,也是一种独特的生命力。书中的好几处对创作环境的描绘都让我心生向往,想去体会一下那种创作的心路历程,比如在三宝最后一天的夜晚“整个山谷里黢黑一片,只有吹风机的声音和我眼前一个字大小的亮光,就好像是在一个巨大的洞窟中书写,又荒谬又肃穆。”把一场条件有些艰难的创作描绘得引人遐想,这大抵就是艺术家们的魅力吧。所以特别喜欢作者的文字,表达不出来,就是那种读着读着觉得作者一定是非常浪漫,非常轻盈,字里行间都可以感受到那种才情诗意的喜欢。不同的人,深耕于于不同领域,作者的一笔一画可以创造出那种让人心生向往的神仙似的世界,阅读过程让人非常愉悦。
野生神仙读后感篇十四
看这本书真让人五味杂陈。
在书的最初,看着文那那几乎一帆风顺的成长经历,不知其他人作何感想,我反正是挺嫉妒。
她像一颗小草一样,不被束缚地疯长。来到一个喜欢的地方,便欣喜地留下来。
这不被束缚、不被打压,在中国这样以父母为尊的教育方式下已是难得,而来到喜欢的地方能够留下来更是顺遂得令人难以置信。
她好像只需要展现出自己的才华,便会赢得大家的赞赏。
在杯子上画了个哪吒,便开启了自由涂画的职业生涯;
被学校领导质疑作品风格,却在完成壁画以后受到赞赏,校方甚至因此要伐树;
即使在异国他乡因压力而遇到瓶颈,也能通过灵感的指引完成灵气十足的作品……
听起来,这一切都完美得让人难以置信。但你若是打开这本书,看到书中那些文那的作品,你就能理解为何文那的作品具有如此大的普适性,为何能吸引不同年龄、不同文化背景的人。
这一切都源自推荐语中那句:
文那的那些画儿,色彩和背后的故事一定是最关键的点睛之笔。
我承认,在最初见到书中前几页那些黑白插画时,我被那些粗糙的笔调震惊了。它们那么原始,根本不像是出自科班出身的画家之手。
但翻看到后面的上色版本,我逐渐放下了我的偏见。
那些饱和度极高的颜色,既敦煌又现代,丰富得让我想起幼时的水彩笔涂鸦,而搭配在一起却又是那样惊艳。
特别是那些图的超高分辨率,就像是先用硬盘把4k的电影下载下来再用Dp线连接至OLED显示器播放那样清晰,在阅读时能细细欣赏这些美轮美奂的图画真是一种享受,这体验美好得我逐渐接受了自己无法与她一样自由的事实。
而更有意思的,便是文那为那些画中神仙编造出来的故事。
神话故事本也是由古人编造而来,经由口口相传变成了文化的一部分,而文那所做的事在现代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
舍喜、舍悲、寻珠、夺珠,这些人物故事都让人耳目一新。虽依旧是宿命纠缠的大背景,却又在此内核上创造出了完全不同的故事发展。她摒弃了前人的路,用自己的故事去构建一个全新的世界,这才让她笔下的人物那么鲜活。
读毕此书,我终于被折服。文那那么快乐,那么自由,她就是自己人生的神仙。
野生神仙读后感篇十五
很喜欢野生神仙这个名字,野蛮的有生气的无忧无虑的浩浩荡荡的。文那说她很喜欢‘怪力乱神’这个词,喜欢这个词里蕴藏的蓬勃的生命力。这就是这本书带给我的感觉,像自由生长的野草一样迎风飘摇。
当然,文那实际上也不是野路子出身,人家正儿八经清华美院版画专业出身,父母也都是搞艺术的,可以说是纯正的学院派了。幸运的是她有足够开明的家长,从小文那能够自由地去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跌跌撞撞地文化课卡线合格进了清华美院版画专业。毕业后也被家长半哄半逼的面试成了《北京青年报》的插画编辑。但是生性自由的流动的水不会一直停留,而是‘生活让我流向哪儿,我就流向哪儿’,文那这支画笔最终流向了壁画。
文那选择了壁画,选择了在自然中,在城市中,在瞬息万变的生活中可能随时被推倒随时被遗弃的墙壁上作画。我一度感到遗憾,她在试图做的这个事情其实是一个经过长久时间才有意义的事情,但是她所采用的壁画的形式实际上却难以持久存在。我当然会羡慕西斯廷教堂穹顶上米开朗基罗绘制的《创世纪》,那是永恒存在的文艺复兴时期的丰碑。但是文那的“当壁画画完的那一刻,它就独立存在了,我不在保有它”实际上也足够洒脱。后人的事就留给后人去想,想传承的,自有自己的方法。如果忘掉了,那也是世间常态。
选择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文那选择放弃报纸的插画编辑这样一个铁饭碗,去选择当自由但是不稳定的艺术家;文那在学习或者应用过那么多种绘画形式,版画专业出身,水彩插画工作,最后偏偏选择了壁画。很难说是文那选择了壁画还是壁画选择了文那。以前读过小松美羽的《神兽引领的使命》,里面她说她自己好像是两个世界的桥梁,神兽们选择了她作为现世的代言人,那时候总觉得这么说话有点神棍。但现在觉得艺术家可能或多或少都要从心底热爱自己的东西,相信自己是the chosen one,才有可能做出传世的作品。
最后说一下一页的装帧,一直挺喜欢一页的,觉得很有设计感,我当初也众筹了一套三岛的全集,整个的设计十分符合三岛的爆裂的美的个人风格。这次的野生神仙采用了线装装订,封面凹版印刷,以及和封面融为一体的腰封,非常具有设计感。有很多插画但最后纸张并未选择铜版纸,本书采用的这种纸张让我想起文那最后提起来的“夯土墙”,虽不起眼,但却是最适合壁画的墙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