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青春咖啡馆》读后感1000字

《青春咖啡馆》读后感1000字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10-18 14:45:52
《青春咖啡馆》读后感1000字
时间:2024-10-18 14:45:52   小编:

《青春咖啡馆》是一部令人感动的小说。故事发生在一个咖啡馆,讲述了一群青年的成长故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烦恼和困惑,但他们通过相互支持和理解,共同走过了青春的迷茫和挫折。小说情节紧凑,人物形象鲜明,深入描绘了青年人的内心世界,引人深思。这是一本值得一读的青春励志之作。

青春咖啡馆读后感篇一

有关青春的往事正在支离破碎,一点一点随风而逝。想要抓取的细节粉末是如此微不足道。在时间的长河里,相聚的记忆被压缩得渺小而不堪,哪些是原汁原味的,哪些是经过润饰的,哪些是被他人提点后窜改的,渐渐无法辨识。

好几次,我们捅破了最后一道心底的防线,几乎相伴同路而行,最终旁的一些琐碎事物又让我们分心,形同陌路。原来如青春咖啡馆,谁也无法在谁心上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反之,我们选择了属于各自的叛逃之旅。

我想应该从每个人的角度去叙述,最后拼凑而成的也不过是模糊的轮廓,真实想说出的话都没有说出,只有那些熟悉的地名还可以证明我们曾经与之共同相关过,只是,如果城市,学校,生活的街区都面目全非了会怎么样?我们便什么痕迹都没有留下。

青春咖啡馆读后感篇二

倘若梳理情节,在如今看来,确实是旧式,不过是讲述以迷茫的少女露姬为代表,在孔岱咖啡馆中汇聚的一群人逃离,寻找和迷失的故事,但莫迪亚诺的文字就像一首带着丰富隐喻和意象的长诗,蕴藉不尽。

在书最后的译后记,译者已经表述得很好,但转述《子夜书社》某些观点,从音频到文字也未尝不可。

描写的地点是巴黎,但是他同露姬一样富有代表性,那些妄图逃离灯红酒绿的城中人,向往璀璨灯光的城外人,迷茫的大学生,看似事业有成的作家……他们像一群无脚鸟歇在了某个驿站,却眷恋途中安稳的生活或失却勇气,再也飞不起来。莫迪亚诺仿佛在背后发出一声轻婉的叹息,袅袅从字里逸出。

露姬幼时从家中逃离,婚后从丈夫身边逃离,甚至,由生逃到死,或许她只是作了一次起飞的准备……

(书评乃是听过子夜书社后有感而发)

青春咖啡馆读后感篇三

似乎到了夏天就是读莫利亚诺的时候。这本是图书馆借来的 。

还是莫利亚诺追寻的调子,在巴黎的街道咖啡馆游荡。一个个寻常面目的青年,男人在寻找,女人惊鸿一瞥,留在别人的记忆中,然后从别人口中拼凑出故事个另一个模样。那个侦探那个大学生都是在咖啡馆里记得露姬的人,这不是她的真名,她手里拿着书。每个人不知道别人的来处,每个人看到故事的一面。听着她自己讲述的故事好像是另外一个人。

莫利亚诺一贯的迷思追寻,每个人都在追寻,记忆里的惊鸿一瞥。

连着三个夏天读莫利亚诺了。莫利亚诺的轻盈和优雅适合夏天的懒散。书并不厚,故事也不复杂,这本应该是他后期的组拼,行文简洁。跟着他在巴黎的大街小巷走走逛逛。

他写了许多书,我读过五种。还有许多可以让我在今后的夏天继续。因为我读的第一本莫利亚诺是在夏天,总觉得夏天适合度莫利亚诺。

青春咖啡馆读后感篇四

莫迪亚诺的青春挥霍在了咖啡馆里,库切的青春辗转于南非和英国之间,玛格丽特·杜拉斯不断在搬家中,充满着愁绪和挣扎。区别的可能是作家和诗人的青春在笔尖之下,都有着一股忧伤的浪漫,而我们平常的人,是粗鄙的现实。但内里都是一样的,我们需要作出抉择,但是我们又不知道未来是怎么,无形之中印证了居伊德波的话:“在真实生活之旅的中途,我们被一缕绵长的愁绪包围,在挥霍青春的咖啡馆里,愁绪从那么多戏谑的和伤感的话语中流露出来。” 或许,现在青春忧愁,还和我们的童年经历相关,莫迪亚诺的《青春咖啡馆》执着于我们类似的主题:他永远在写一个年轻人,在寻找,在主动逃脱过往、或被动失去记忆,他以为这样就能确认自己是谁,幸福在哪里。 故事发生在一个叫孔岱的咖啡馆里,一群人特立独行的人在这里,尤其是二十二岁的露姬,光彩动人,但是大家不知道都不知道她从哪里来,也不知道她要到哪里去,她有着什么样的故事。故事通过四个人的角度讲诉对她的短暂人生。 但是一个人怎么可能没有来历呢,只不过我们都学会了隐藏。露姬离家出走的训练到了叫孔岱咖啡馆里,面对突然被命名为露姬,仿佛得到了一种自由,忘记了曾经的家庭,重新开始,这是她沉醉的方法:逃离,从零开始,放弃。哪怕只有很短的人生,也可以剧烈地和过去切断联系。 推荐这本书并不是说为了让你“千万别工作”,也许你看完这部小说,也永远找不到你想要的答案。作者就是一种记录,记录关于青春的那些愁绪,关于作者那个时代的一种氛围。 也许我推荐的理由,就仅仅是让你记录而已,和作者一样,记录这个时代背景之下的你的精神状态,他们的状态也和我们差不多,不知道是否会给你一种另类的慰藉。 在这样的状态之中,或许能找到你的追求。也许记录本身就是一种追寻,通过文字或者其他的方式,在记录的过程中,找到了自己想要的方式。

青春咖啡馆读后感篇五

“在真实生活之旅的中途,我们被一缕绵长的愁绪包围,在挥霍青春的咖啡馆,愁绪从那么多戏谑和伤感的话语中流露出来。” 读完莫迪亚诺的第二本书,2018第12本书 《青春咖啡馆》 整体感觉,没有那么强的触动,已经能捕捉到作者想表达什么了,但无法跟时代的情感有共鸣。 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法国,有一批年轻人,深受情境主义思想的影响,他们追求自我,挥霍青春,毫无节制的生活,享受和游戏人生,他们认为工作和学习都是束缚人的。 这本书的故事正是发生在那时,孔岱咖啡馆是这批年轻人的聚集地之一,突然有一天这家咖啡馆闯入一个耀眼的女子,她美丽与众不同,但与大家若即若离,她好像在逃离着什么? 通过四个叙述者,讲诉她短暂神秘的一生 单亲家庭,妈妈抚养她长大,但是妈妈工作是晚上,常留她一人独自面对黑暗和孤独,而且妈妈觉得她太像自己了,对这个女孩未来不抱期望,这个小女孩是被宿命和孤独双重压迫,从小就不断地逃离家庭,去外面寻找,寻找幸福,寻找自由,寻找未知的东西。 长大之后结婚,又发现丈夫并不是自己喜欢的,这不是自己想要的幸福,她又开始逃离,直到遇到了情人罗兰,两个人就要一起私奔的时候,她因为吸食毒品产生了幻觉,幻觉中最后一次逃离,只可惜是窗外。 作者这本书贯穿的哲学思考。 您找到自己的幸福了吗? 人能找到自己的幸福吗? 人终其一生能得到什么? 幸福可能只是昙花一现,我们彼此只是生命的过客。 青春的迷失,多年前回想自己的一生,或许也是一片虚无。 你的人生是坚硬线还是柔软线,还是逃逸线? 这本书是作者对自己青春的一个追忆,也同时也在探寻同时代人的记忆 触动我的是罗兰的回忆 "从那一刻起,我的人生有了一个缺憾,一个空白。它带给我并不只是空虚的感觉,而是我的目光不能承受。那个空白整个地用它那强烈的辐射光刺得我睁不开眼睛。这种局面将永远持续下去,直至人生的尽头"。 我想起自己去世的朋友,确实是生命的残缺。

青春咖啡馆读后感篇六

百度百科解释青春时间范围是“13周岁至22周岁 ”,那在你青春时间为什么会饮咖啡呢?

是15岁为中考备战?是18岁为高考备战?是22岁为考研备战?

我们饮用咖啡是为了振奋精神,去做更有意义的事情。但是,什么才是有意义呢?

中考成功,高考成功,考研成功,从此走向更美好的未来。但是,什么才是更美好呢?

如果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是更美好,我们追逐到何方呢?

书中女主人露姬似乎就是世俗意义上很不成功的人:离开丈夫,流离外地,自杀而死。

那她的人生便就是毫无意义、糟糕至极的失败吗?

离开丈夫,离开那个成天阴沉沉的家,去谈一场阳光下的爱情;

流离外地,在咖啡馆遇见一些真心喜欢她的朋友,去慢饮一杯咖啡;

自杀而死,喃喃自语道“都准备好了,你尽管去吧。”

她的人生在不断发生变化,好坏不该由世俗评价,而应该由内心评价。

我一直不明白书名,以为只是简单地组合关键词,直到看到后记;

世人的青春不一定就是要按照世俗去进行,因为青春是属于自己的。

咖啡不一定就是为了工作,慢饮更容易得到满足。

青春咖啡馆读后感篇七

这是我第一次读莫迪亚诺的书。《青春咖啡馆》获“是镶嵌在莫迪亚诺无与伦比丰碑式的全部作品上的一颗璀璨的钻石”。在塞纳河左岸的拉丁区,有一家名叫孔岱的咖啡馆,汇聚一批以文学、艺术为精神食粮的年轻人;有一个绰号露姬的女子引人注目,她经历不详,又光芒四射;大学生严重那群各色各异的客人中,她最神秘;她是逃避什么吗?她是否在咖啡馆再次“受洗”?私家侦探盖世里受露姬丈夫委托,寻找她;他了解到她的身世,“未成年流浪”,思考她为何逃离,最后选择不再追逐,不再探索她的秘密;露姬本人讲述经历,在街头游荡的乐趣,和“我每次与什么人断绝往来的时候,我都能重新体会到这种沉醉”;情人罗兰则深情地回忆两人的爱情。

小说并不长,但是非常细腻、优美,好像听着莫迪亚诺深情款款地回忆60年代的巴黎往事,回忆自己的青葱岁月。如书前引用的居伊·德波的话:“在真实生活之旅的中途,我们被一段绵长的愁绪包围,在挥霍青春的咖啡馆里,愁绪从那么多戏谑的和伤感的话语中流露出来。”行文间似乎也带上了新浪潮电影的律动,仿佛随笔下人物漫步巴黎街头,在愁绪中摸索。

在迷茫中摸索,融进熙来攘往的人群中,就是莫迪亚诺对消逝的巴黎的探索,“我写作,只是为了重新找回昔日的巴黎,这不是怀旧,因为我一点也不怀念从前的经历。”人物慢慢消融在城市之中,渐渐成为城市的背景,主角是其实巴黎,四个叙述者都是作者的化身,都在寻找巴黎的脉搏。

神秘的露姬,也让我想起本雅明的那句“(城市的爱情)不是一见钟情,而是最后一瞥之恋。”(尽管《巴黎,19世纪的首都》看的很糊涂);她好像代表了青葱岁月中的彷徨、迷惘;她探索幸福、自由的生活,却最终陷入虚无和困惑,以至于她不再追寻,真正成为“不存在的雅克琳娜”好像在说,寻觅最终还是会陷入迷茫。

“perdu在这里不是消失的意思,这里没有怀旧层面的意义。当青春……我不愿意用‘毁灭’这个词,用‘挥霍’更准确一些。我是在居伊•德波的作品中发现这句话的,另外兰波的诗‘虚度的青春’也给了我启发……’’他的青春忧愁与甜蜜就这么在笔下流动。

青春咖啡馆读后感篇八

雅克林娜梦想读大学,希望自己的妈妈有体面的工作;但现实是她出身单亲家庭,只有初中学历,妈妈在夜总会上班。她当然不是自己愿意出生在单亲家庭的,妈妈在哪里工作也不是她能决定的,出生没得选;她可能努力学习过,但还是没能考上高中。雅克林娜无法掌控人生,所以只能想办法断绝过去、逃避现实,她说断绝使她感到沉醉,她想和自己的记忆决裂,想脱胎换骨。 没人会对自己完全满意的吧,总有些时候会想,如果我出生在另一个家庭,如果我选择了另一种职业,如果当年我这样那样,现在会不会更好? 就像《一代宗师》里宫二苍白病弱的脸,为了掩饰没有血色而涂的殷红的唇,“说人生无悔,那都是赌气的话,人生若无悔,那该多无趣啊”,她想象自己当年没有学武,而是学戏,她在台上唱,叶先生在台下听,会不会是不同的情境。 我们不可能改写自己的过去,也很难一直如愿掌控自己的人生,而那种无能为力的感觉,非常痛苦,如同《寒风吹彻》里写的:“我围抱着火炉,烤热漫长一生的一个时刻。我知道这一时刻之外,我其余的岁月,远在屋外的大雪中,被寒风吹彻。隔着多少个季节,今夜的我,围抱火炉,再也暖不热那个遥远冬天的我;那个在上学路上不慎掉进冰窟窿,浑身是冰往回跑的我;那个跺着冻僵的双脚,捂着耳朵在一扇门外焦急等待的我……我再不能把他们唤回到这个温暖的火炉旁。” 理想和现实总是有差距,而现实难以掌控,只要走错一步,就有满盘皆输的可能,像《蝴蝶效应》里的设定一样,就算时间倒流,回到过去重来一次,也是差不多的结局。 雅克林娜没办法掌控自己生活,许多人都没法完全按意愿生活,而人们并不会关心你是如何走到这一步的,他们只看现成的结果。社会给人贴标签,你的出生,你的学校,你的工作,你的婚姻,你住在哪个地段……社交中人们通过标签来评判你的价值,而不关心你本身,你经历过什么,你思考过什么,你热爱些什么,人很大程度被物化了。所以雅克林娜说只有在逃跑的时候,她才是她自己。我们最自我、最本真的样子反而是留在陌生人眼中的。 朱光潜《谈美》里说“在实用的和科学的世界中,事物都借着和其他事物发生关系而得意义;但是在美感世界中它却能孤立绝缘,却能在本身现出价值。照这样看,我们可以说,美是事物最有价值的一面”。 当用着“露姬”这个假名,隐去一切过往时,旁观者才能不受干扰,真正注意到雅克林娜本身,发现她的魅力,觉得她光彩夺目,观察到她手指修长,指甲闪亮,上身挺得笔直,动作慢条斯理,很是优雅,注意到她喜欢看什么书,是个怎样的人。而如果你是雅克林娜生活中的熟人,那本着实用的社交态度,她在你心中就只是一个可怜的,单亲家庭出身,只有初中学历,住在“地狱边缘”,婚姻不幸福的黯淡女子了。 逃避虽然可耻,但是有用啊,躲在一个假的名字下,用着假的身份,一切不愉快的过去似乎都被改写了,雅克林娜终于可以做自己,而不用被过去所拖累。 然而,她没办法靠着假身份和离家出走永远活在空中楼阁,大部分时间她小心翼翼,熟悉的街区、过去认识的人,很容易就勾起她的回忆,唤起她的恐慌,把她拖回到现实中。她想过很多办法去摆脱这种无力的恐惧,她尝试过吸毒,尝试过培养阅读的兴趣,也尝过友情和爱情的滋味,但这些都只是一时的缓解。哪怕周围再多人,感觉还是一个人,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独地过冬,我们帮不了谁。所以她最终选择了自杀,永远不用被黯淡的现实所折磨了。 我并不觉得这是一个悲剧结局,死亡远远比活着要容易,所以海明威吞枪,三毛上吊,老舍自沉未名湖,川端康成开了煤气…… 弗罗斯特《雪夜林边驻足》写“树林美丽,深邃幽静;而我有承诺尚待实现,行百里方可沉睡”,这才是更辛苦的状态:死亡就如沉睡般诱人,从此什么也不用担心,可尘世的责任又束缚着人,让人无法就此解脱。 大家都好好品尝这生之痛苦吧。

青春咖啡馆读后感篇九

在巴黎塞纳河边,有一家叫孔岱的咖啡馆,像一块磁铁一样吸引着一群年轻人。没有人知道他们的姓名,来自哪里,是什么身份。他们一坐下来就一起喝酒,交谈,做游戏,直到深夜。那些经常光顾的客人手上总会拿起一本书,没有其他人的时候,就一个人在角落里低头阅读,来人之后,他们就把书随手丢在一张桌子上,开始喝酒,聊天,书的封面上沾满了酒渍。他们就像是一群“流浪狗”,四处漂泊,居无定所,放荡不羁,过着今朝有酒今朝醉,从不考虑未来的无忧无虑的生活,偶尔还沉迷于毒品。好像他们在逃避着什么,又好像追寻着什么。

一天从咖啡馆两道门之间最窄的那扇门进来一位美丽的年轻女孩,开始的时候,她总是坐在最里端的位子,不跟其他人搭讪,谨小慎微的做个听众,给人最初的印象:“她来咖啡馆,是来避难的,仿佛她想躲避什么东西,想从一个危险中逃脱”。渐渐地,她跟咖啡馆里的常客熟悉之后,就参加了他们的交谈,为了融入到人群中间,跟咖啡馆里的顾客步调一致,她也常拿着一本书,早到了,就独自在角落里阅读。这么美丽的年轻的女孩慢慢勾起了大家的注意,可是没人知道她姓名,直到一天晚上,午夜时分,她走进来,一个人大叫起来:“哎呀,露姬来了……”从此大家都叫她露姬。她的真实身份到底是什么,没人知道,他的身份是一个迷。突然有一天露姬失踪了,她去了哪里呢?她有着怎么样的秘密?《青春咖啡馆》为你慢慢解开露姬的面纱。

露姬的真实姓名是雅克林娜 德朗克,她没有父亲,由母亲一个带大。母亲晚上要去当服务员,直到凌晨两点才回会回家。露姬独自在家里,面对无尽的黑夜,黑夜就像一头怪兽的大手紧紧地抓住了她,露姬感到一阵阵恐惧,为了平静惶惶不安的心情,十五岁露姬开始在夜晚跑出家门,想去找母亲。从此露姬就在家附近的街区闲逛,不久警察就注意到这个女孩总是夜晚独自在街道徘徊,就把露姬带回警局,让妈领她回去,母亲没有责怪露姬,只是说了句“别再那么干了”。但是露姬爱上了晚上母亲不在家就出去流浪的感觉,只要母亲不在家,她就跑出去,逃避那个黑暗的家。她多渴望夜晚有人守候,而不是独自面对黑暗,无依无靠。流浪并没有减少露姬的恐惧与迷茫。

露姬尝试过朋友给她的战胜恐惧的“良药”----毒品,毒品给了她一时的神清气爽的感觉,不再感到恐惧,但是毒品是有害的,不是长久之计。露姬在书店找到了短暂的避风港,一天晚上书店老板问了正在阅读的露姬一句:您找到您的幸福了吗?从此辗转难眠的夜晚,露姬的耳边就回想起,“您找到您的幸福了吗?”这段夹带巴黎口音的声音。

单亲的家庭,没有给成长过程中的露姬足够的关爱,低微的母亲忙于工作不能给予露姬陪伴与教育。这些造成了露姬内心里深深的伤害,小小年纪就渴望逃离。过去的没法选择,更没法改变,如何从过去的伤害中走出,寻找幸福。

有一段时间看似露姬沉溺在阅读中,参与孔岱咖啡馆里文艺青年的交谈,参加神学家的文艺聚会。其实她并没有体会到阅读与获取知识的快乐,只是想在书本离奇的故事中隔断与日常生活的联系,逃到更远的地方,呼吸自由的空气。

婚姻是幸福的源泉吗?露姬与交往了两个月的同事,草草结了婚。她并不懂得什么是正真的生活,为了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与丈夫争吵。同时这个丈夫也是个无趣的人,不能给露姬想要的生活,不久她就逃离了这段婚姻,不再见丈夫。

爱情又如何呢?在一次聚会生,露姬认识了有知识又有趣的罗兰,不久他们相爱了。她们一起讨论阅读,一起去青春咖啡馆,一起去参加聚会,在夜晚出去散步,罗兰就陪伴在露姬的身旁。交往中,罗兰认为她们的爱情是甜蜜的,幸福的,可是露姬有时显得心事重重,惶惶不安。她们在计划去国外度假时,露姬从容地选择跳窗,自杀。

成长过程中的缺失造成了露姬脆弱的心理,内心恐惧与不安,一遇到不如意得事,总是想逃走。要到哪里去寻找她的幸福呢?也许只有到天堂才能寻找她的幸福。

许多人像露姬一样,尝试着各种方式去寻找幸福,幸福是什么,各种言论给幸福下定义,可是没有人知道标准答案,对于一个不懂幸福是什么的人,永远也找不到幸福。许多人不懂生命的真谛,有的人因为财富的失去,感情的破灭就选择结束生命。对她们来说,幸福或许就是能找到一个活下去的理由。露姬始终没有找到她活下去理由与获得她想要的幸福,王尔德说:“只有认识到自己是谁,才会找到可以称为慰藉的感觉”。其实她心里也不知道她想要什么样的幸福,只是盲目地找幸福,可是最后常常事与愿违,只能各种逃避,最后无路可逃。人生路漫漫,难免遇到难关,过去的是坎,过不去就是生命的终结。

在真实生活之旅的中途,我们被一缕绵长的愁绪包围,在挥霍青春的咖啡馆里,愁绪从那么多戏谑的和伤感的话语中流露出来。我们许多人都一样,最终消失在时间的长河中,最后问一句:您找到您的幸福了吗?

青春咖啡馆读后感篇十

- 非常典型的莫迪亚诺风格,从多个角度将过去储存的知觉进行再现。对于读者来说,我们看到的就是不同人物讲述呈现出的碧姬的多样性,但是我们又能够感受到她的同一性。像是把她的显象做成了不同的拼图,但是每个讲述者带给我们的,始终只是一个作品中的几片。我们通过寻找与拼接,只能窥到她存在于不同人回忆知觉中的某个部分。甚至于,该部分都带有讲述者现在的自我,那么他们的讲述与感知是否可靠。以变化的自我,去描摹一个活在回忆中的对象,显然一定是会存在某种差异的。碧姬这个存在对于读者来说始终是缺席的,回忆提供的只是另一套显象,另一套多样性。虽然呈现同一个对象给我们,但是和我们直接去知觉是不同的意向层面。我们始终无法感知到碧姬此时此地的存在,而讲述者在进行回忆时,显然也把自己移置于回忆的世界里,所有人的生活好像都被暂时搁置了,讲述者通过记忆生活在过去。

- 书中唯一清晰地为碧姬的生活状态给出判断,就是提到了德勒兹的部分理论。【“逃逸线”是法国哲学家德勒兹(1925—1995)经常使用的概念,在后期经典之作《千座高原》中,他详细区分了三种类型的“线”:坚硬线、柔软线和逃逸线。坚硬线指质量线,透过二元对立所建构僵化的常态,比方说人在坚硬线的控制下,就会循规蹈矩地完成人生的一个个阶段,从小学到大学到拿工资生活到退休;柔软线指分子线,搅乱了线性和常态,没有目的和意向;逃逸线完全脱离质量线,由破裂到断裂,主体则在难以控制的流变多样中成为碎片,这也是我们的解放之线,只有在这条线上我们才会感觉到自由,感觉到人生,但也是最危险之线,因为它们最真实。】以上引自原文注释。

- 碧姬的生活状态显然就是前面提到的德乐兹提出的逃逸线控制下,作者一直在描写深处人群中,在巨大的社会网络里无法被坐标定位的不确定感。这里的引用也和后面她自述【我的一段人生结束了,这段人生是命运强加到我头上的。从今往后,将会由我本人来决定我自己的命运。】状态相吻合。父亲缺席,母亲忙于自己的生活,在家庭中她无法找到自己的位置。莫迪亚诺在这里描写的母女关系甚至让我有点惊讶,在某种疏离下之下,隐藏着性别和血缘带来的亲近。【今天,我萌生了一个想法。我当时可能试图带着她从那狭窄的生活圈里稍稍往外走出来。假如她没死的话,我相信我可以让她看到别的天涯。】对女性主义略有了解的女性读者,应该不难与主角这句慨叹共情。她看到母亲被禁锢被束缚,于是她蜕变为另一个反面,终日在城市中游荡,漂移在生活里。“我真想逃离,逃到热带去。逃跑是白日做梦。为什么?这就是生活。”但这个评语也暗示了故事最后的结局,她在离开,在逃逸,在破碎中最终找到了自我。

- 这里的讲述和本雅明提出的城市游荡者又有一些相似之处。游荡者这个概念应该是本雅明从波德莱尔那里汲取的灵感,【置身人群的那种快乐是一种因数量倍增而愉悦的奇妙表达。】但是本雅明观察到了这种游荡的异化【这首诗的最后一段以诗句“尽情地浪荡游闲,这便是我的一切“漠然地将这类人归到了浪荡游民的行列中。波德莱尔明白文人的真实处境:他们像游手好闲之徒一样逛进市场,似乎只是随意瞧瞧,实际上却是想找一个买主。】引自《巴黎,19世纪的首都 波德莱尔笔下的第二帝国时期的巴黎》。碧姬企图通过隐藏在人群中,用他人填满内心的孤僻,抛弃过去和回忆。想要浪费,想要拒绝被异化为商品的命运,想完全脱离曾经目睹过的母亲那样的生活方式,但这样的结果注定是会失败的。

- 【诚然,就作为劳动力的人是一种商品而言,并不需要他本人来认可这种情况。 他对自己的生存状况、即生产体制强加给他的生存方式认识得越清楚,他越使自己无产阶级化,他就越感受到商品经济的逼人寒气,也就越不喜欢与商品息息相通。 但是,波德莱尔所属的小资产阶级的情况还没有发展到这一地步。 就我们讨论的这一时期而言,这个阶级只是刚刚开始衰落。 终究有一天它的许多成员会被迫意识到自己劳动力的商品性质。 但是这一天尚未到来;到了那一天,可以这样说,他们就可以随意地打发他们的时间。 事实上,他们所获得的至多是享乐,而绝不是权力,这就使得历史给予他们的那种时刻成为消磨时光的空当。 凡是打算消磨时光的人都是追求享乐。 但是,不言而喻,这个阶级越是想在这个社会里获得更多的享乐,这种享乐越限。】

- 【我一直走着,急切地想走到尽头,那里除了蔚蓝的天空和无边无际的空旷外,什么也没有。我的精神状态能够用哪个词来表达呢?我的词汇量非常贫乏。是沉醉吗?是狂喜吗?是心醉神迷吗?反正,这条街和我亲密无间。好像以前我就走过。我很快就会抵达峭壁的边缘,我会纵身跳入空中。飘浮在空中,终于找到我一直在寻寻觅觅的那种失重的感觉,那该是何等的幸福啊!那天早晨,那条街道和街道尽头的天空依然历历在目……然后,生活在继续,时起时伏。在一个心情沮丧的日子里,我在居伊·德·威尔借给我的那本《不存在的路易丝》的封面上,用圆珠笔把那个名字换成了我的。《不存在的雅克林娜》。】

青春咖啡馆读后感篇十一

“逃逸线”是法国哲学家德勒兹经常使用的概念,在后期经典之作《千座高原》中,他详细区分了三种类型的“线”:坚硬线、柔软线和逃逸线。坚硬线指质量线,透过二元对立所建构僵化的常态,比方说人在坚硬线的控制下,就会循规蹈矩地完成人生的一个个阶段,从小学到大学到拿工资生活到退休;柔软线指分子线,搅乱了线性和常态,没有目的和意向;逃逸线完全脱离质量线,由破裂到断裂,主体则在难以控制的流变多样中成为碎片,这也是我们的解放之线,只有在这条线上我们才会感觉到自由,感觉到人生,但也是最危险之线,因为它们最真实。

本书由四个人的叙述构成:大学生、私家侦探、Louki(女主)、罗兰(Louki的情夫)。四个不同的视角,拼凑起一个女人短暂的一生,这种写法使得全书有一种很强的悬疑小说色彩。

故事围绕孔岱咖啡馆展开,这间咖啡馆的客人年龄多在19-25岁之间。书中的人物基本上都是(或曾经是)咖啡馆的常客。

首先展开叙述的是大学生,从大学生的叙述里,我们得知,这间咖啡馆有两扇门,一宽一窄,Louki喜欢从窄门进。这个细节显然是象征手法的运用,“窄门”这一比喻因为《圣经》有了极为特殊的文化意义,

然而,这扇窄门却被众人称为“黑暗之门”。这一对比也是对Louki命运的第一个伏笔。

Louki来咖啡馆的时间不固定,说明她的生活不大可能是一种“坚硬线”的生活;孔岱咖啡馆的顾客多为“浪子”,即四处漂泊、居无定所、放荡不羁、无忧无虑之人,但Louki的一些细节与其他人截然不同,比如穿衣打扮非常讲究,这说明Louki不大可能是处于“柔软线”上的人。Louki并不是女主的真名,而是咖啡馆的人给她取的外号,然而,在得到这个新名字后,女主显得轻松了很多,因此,大学生猜测,

这种猜测实际上也是大学生由己度人,

大家都在逃避某种“暗无天日的生活”。

咖啡馆有一个外号“船长”的人,三年如一日的记录每个到咖啡馆的顾客的名字和时间,船长秉持其称为“固定点”的理论,

显然,对于这些“大都市的无名者”而言,孔岱咖啡馆也是这么一个“固定点”,让人们短暂的从疲惫的程式化的生活,从不闻不问的摩肩擦踵中解脱出来,从生存之流中固定下来,能够记住人潮中的一副面孔。记录成册,船长临走之前交给大学生,大学生发现Louki名字下都被横线标注出来,大为疑惑,这为私家侦探的叙述埋下了伏笔。

私家侦探受雇为让-皮埃尔·舒罗寻找他出走的妻子,雅克林娜·舒罗,也就是咖啡馆的Louki,原来,Louki嫁给了年长她15岁的让-皮埃尔·舒罗,从侦探与丈夫的对话中,Louki这次婚姻的前因后果逐渐浮出水面,Louki是让-皮埃尔·舒罗的临时秘书,两人由于工作认识,

然而,婚后不久,Louki便对两人的生活越来越挑剔,不久之后出走。

那么,什么是(Louki眼中的)真正的生活?

在谈话末,侦探突然问让-皮埃尔·舒罗,

“他瞪大了眼睛,恐惧地看着我。”没有回答。这是全书第一个没有得到正面回答的问题。

侦探利用情报部的老关系,很快查到了Louki的背景,她自小没有父亲,由母亲单独抚养,母亲晚上上班,总把她丢在家里,她一个人孤零零感到害怕,受不了寂寞与恐惧,便开始离家出走,在大街上闲逛,寻找“邂逅”,此后尝试过吸毒,两次因“未成年流浪”被警察抓走。这个孤独脆弱、捉摸不透的女孩的故事深深的打动了侦探,他决定停止侦察任务,不再探寻她的秘密,干扰她的生活。

第三个叙述着是Louki本人,Louki自述了自己的童年,并部分回答了自己为什么总想逃离“此处”的生活,

也许,一开始,逃跑是为了相遇,是摆脱孤独的渴望;后来,逃跑是为了从束缚自己的社会关系中摆脱出来,是为了孤独的自由,是对真实的渴望。

Louki经常去一家营业到凌晨1点的书店,那里有一个棕发男子,他“自始自终地坐在他的办公桌后面读书。每每有顾客购买明信片或者一本信笺的时候,总会打断他的阅读。”

这一幕描写十分有画面感,“那个埋头读书的人”的问题,“那么,您找到您的幸福了吗?”这是本书中第二个没有被正面回答的问题。“那么”这个词意味着什么呢?也许提出这个问题的,那个正在读书的人认为他找到了他的幸福,这里的幸福是什么?是眼前的一本书?还是一个人?抑或都是,是眼前的书和人和自己一起构成的一种生活方式?

最后是罗兰的叙述,罗兰讲述了他和Louki之间的爱情。罗兰是一个在巴黎寻找“中立地区”或者“无人地带”(“在巴黎是有些中间地区、一些无人地带的,那里处在一切的边缘,处于中转过境甚或悬而未决状态。在那里能享受到一定的豁免权。我本来可以把那些地方称作自由免税区的,但是中立地区更确切。”)的刚入门的作家,他推荐Louki阅读两本书:《消失的地平线》;《不存在的露易丝》。两人觉得很聊得来,后来Louki告诉罗兰她已经结婚了,“就好像她在跟我忏悔一桩罪孽一样。”罗兰问Louki喜欢结婚吗,

在地铁里分别前,Louki把自己的电话号码告诉了罗兰。随着两人的感情升温,Louki随即离开丈夫。

罗兰几次提到他很幸福,而在一个美丽的夏日,露姬在塞纳河边,“在阳光下,在静谧中,款款朝我走来”的身影也变成了永恒的美妙瞬间定格在记忆之中。但是,即使是在这些所谓的“中立地区”,他们也并不觉得安全,Louki频繁光顾的拉丁区勾起罗兰痛苦的回忆,而十六区又太靠近她丈夫在诺伊利的寓所。

于是他们俩开始谋划到国外去旅行,但没隔多久,Louki突然跳窗自杀,故事到此结束。

那么,Louki找到了她的幸福吗?

你呢?

另附一些书摘: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