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我真正的天才女友》观后感精选

《我真正的天才女友》观后感精选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7-26 01:15:26
《我真正的天才女友》观后感精选
时间:2024-07-26 01:15:26   小编:

《我真正的天才女友》讲述了青春期少年与自闭症女孩之间的感人故事。影片以轻松幽默的方式展现出女孩与男孩之间的互动,让人感受到了爱的力量和真诚的友谊。影片对于自闭症患者的描绘也相当真实,让观众更加了解这个特殊群体。整部影片感人至深,让人回味无穷。

我真正的天才女友观后感(一)

刚刚又看完了《我真正的天才女友》纪录片,好感动[苦涩]第一季短短八集历时六个月才拍完,从选角、研读作品、融入角色、正式拍摄,每一步真的都能感受到所有主创人员对这部作品倾注的心血。最大的感慨就是演员本身和角色的性格真的太像了,在纪录片里经常呈现出一种剧里剧外分不清楚的状况。盖娅13岁就明确地知道自己要做演员,在她身上能看到对演戏的痴迷,和莉娜一样的清醒又坚定,而她性格中的疏离、孤僻、讨厌现实,会直截了当地说“我没有最好的朋友”,“我不希望回到原来的生活”,可以说是和莉娜的个性非常一致了,特别具有艺术家气质。相反,玛格丽特更加接近普通人,认真学习规律生活,不清楚自己热爱什么,但是获得了演戏的机会,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最终也能做好,本身的性格也比较柔和,说话不像盖娅一样尖锐,能和大家都成为好朋友,和剧里的莱农也是很相似的,但玛格丽特更活泼自信,毕竟她的生活比莱农幸福多了[允悲]还有一点感悟比较深的是,感觉导演在戏场之外似乎也会刻意营造出剧里的一些感觉,让演员能够最大限度地融入角色,感觉这样确实是对制作一个好的作品非常重要,但是对演员蛮不公平的,时刻处在角色的心理状态下感觉真的很不健康啊[苦涩][苦涩][苦涩]果然,优秀的作品和优秀的演员总是相互成就的!想到曾经的87版红楼梦也是拍了好几年,最后才能呈现给我们一部如此好的作品,但最近好的国产剧真的时候越来越少[哼]真希望以后能有更多用心的好剧

我真正的天才女友观后感(二)

拍的很好,像纪录片,其实我感觉莱农的扮演者跟角色完全不像啊,她私下就是虽然很想念学校的朋友,但在剧组跟谁玩的都很好。

莉拉的扮演者感觉是天赋型演员,她有属于自己的一个小世界,她来拍这部戏一个人都没说,而且她也没什么朋友。

有一个场景是莉拉的扮演者杀青了,她的反应就是怎么这么快杀青了?因为她很享受。莱农的扮演者邀请她去另外一个地方,因为莱农的扮演者还没杀青,但是她不愿意,她舍不得她演的这块老城区。莱农的扮演者有点不太理解,大概就是大家都在这样不去不好吧?(感觉她这叫高情商社交?)但也没说什么。

两个人做的梦也足以反映她们的内心世界,两个人天天晚上都关于这部剧在做梦,莱农梦见的是导演说她演的好或者不好,而莉拉梦见的是电视剧情节,感觉一个是学霸型选手,一个是天赋型选手。

包括她们面试的时候,莉拉就说未来想当演员,要冲击好莱坞,她已经在上专门的表演学校了。而莱农在读正常高中,问她想干嘛,她说她也没想好以后到底要不要当演员,也没想过以后具体干什么,可能会学点另外一种语言吧这样。

这个剧之所以爆我觉得跟提前进组排练是离不开的,第一季就拍了七个月,导演讲戏讲的很细,包括场地都是自己搭的,那些老城区的楼啊之类的。

去美国宣传的路上,莱农的扮演者预见到要拍第二季,并且希望第二季也能像第一季一样提前排练彩排一下,这样她就好一点,但是莉拉的扮演者就想不排练直接演,她觉得她不需要彩排。

莉拉的扮演者在剧情里其实是穿的黑色灰色的那种衣服,但是她特高兴,觉得好新奇,包括头发剪了她也特高兴,但是莱农不是很高兴,她说“你剪了挺好看的,我剪了不好看,弄得我头发又短又卷的”

感觉莱农的扮演者这类演员是她比较现实,活的更自在一点吧,她会把演戏和生活完全分开,她现充很满足的那种,她来演戏,她爸爸来探班,她姐陪着她住,也来,她还苦恼导演要求的不让玩手机,她很想她在学校的朋友。莉拉的扮演者可能家庭差点,但是也还行,她是姐姐,有个弟弟,所以她也没啥朋友那种,她把所有精力都投入演戏,她生活里反倒没什么开心的事,她这种感觉很容易被剧本伤,也很容易被现实中空洞所伤害。不过学艺术的脾气古怪一点很正常,不敏感就没法察觉到灵感。

还有一个细节是父母对她们的态度,莱农扮演者的爸爸给她开导的内容是,“放心吧,你出去不会有人认识你的”(她演的正好是刚青春期长痘的时候)她爸安慰的意思是“你现实生活里又美又瘦,电视剧里有痘,别人认不出来你,因为你现实生活很美”算是宽慰这种容貌焦虑?

莉拉扮演者那边是她在读剧本,她爹给她帮着分析,说这个男角色怎么了,那个男角色怎么了,但是她的回应就是“哦”天赋型嘛,她对角色理解其实比别人都要深,感觉没必要通过别人去帮她分析这个角色。

我真正的天才女友观后感(三)

看《我的天才女友》也有三年了,看第一季的时候,刚生完孩子六个月,是刚回到上海,没有了月嫂,自己开始独立带娃的阶段,现在孩子也已经三岁了,这个剧也出了第二季,第三季,剧中的人物也从小女孩也逐渐变成大女孩,再变成女人成为母亲,这个一系列变化跟我自身身份的自我意识的变化非常相似,所以我对这部剧有着一种格外说不出来的情感。今天偶然间刷到这个纪录片,决定去看一看,看的过程中我好像一下子有了一个角度去理解这两个女孩,其实她们所呈现出来的个性始终都存在于每个女孩的身体里,只是在不同阶段呈现出来的个性不同罢了,但殊途同归,是一个女人从一个内心摇摆不定,不太清楚自己要做什么,时不时会被外界声音影响,有时需要他人为自己做选择的小女孩逐渐变成一个内心强大,坚定的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愿意为自己的任何选择去负责的一个完整的女性的一个觉醒过程。

我是先看的剧。然后看到这个纪录片,现在打算去看原著,原著书今年看第三季的时候,就很有感触,但是疫情原因,纸质版在上海,没关系我先去看电子版。这个纪录片给我的震撼很大,首先在选演员方面,不得不说导演真的很棒,观察力很强,因为看了纪录片才知道原来实际中她们各自很像剧里的角色Lila和Lenu,我之前一直在想,为什么Lila如此引人注目,现在我想我心中有了答案,就是因为她一直在坚持做自己,她像是很早接触到了社会,经历了一些事情以后有了自己的主见。她独立、不盲从、对世界有自己观察和理解,无论外界环境如何,无论她外在发生如何变化,她从来没有停止思考,就像伍尔夫的呢句话:“我的思考就是我的抵抗。”就像纪录片里说的“她看起来有讨厌,她就有多善良。”她就像一个很早就知道自己想做什么的人,她对自己做的事情非常笃定,外人说什么都无法影响她,她接纳各种状态的自己,有一种坚定的自信。而且她全身心投入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上,就是因为这样,她在人群中一眼就能被辨认出,像钻石一般闪耀,但是这般闪耀同时也给她带来了一些不幸,这也不是不可避免的,有多少人欣赏她,就有多少人嫉妒她,伤害她。

聊一聊Lenu,她想我们大多数,或许是因为被保护的较好,所以没有经历过什么大起大落,对于一些事情,不会太深入思考,对于自己喜欢什么,想做什么,也是走一步看一步;会在意他人对自己看法,也会偶尔为了他人委屈自己,对自己还没有完全的接纳,会因为外在的自己某个缺点,会偶尔苦恼;学业完成的不错,但是没有太多批判性思维。这样的人,确实比较讨喜,因为更能够融入大环境,交到很多朋友,但是自己独处时会因为没有真实的面对自己的想法而感到困惑和沮丧。内心自我的声音有,但是不够强大,因此会受他人影响,会循规蹈矩,不是很敢追求自己喜欢的。但也是因为如此,所以她不会锋芒毕露,受大家喜爱,因此也过的顺利一些。

我之所以觉得,每个人身上都同时存在着Lila和Lenu,跟我自己生育后这三年的巨大改变和成长有关。先说说我自己,我觉得自己小时候直到大学很像Lenu,学习成绩不错,也算比较合群,但是因为应试教育的原因,我感觉自己接受的东西他人塞给我的,我从来不会主动去深入学习,只会靠死记硬背来获得不错的成绩,但是如果你问一些深入的问题,我可能没有太多我自己的思考和想法。我可能想要去大学当老师,因为我母亲是医生,一直都很忙,而我姨妈是个大学老师,我经常看到我姨妈可以只在有课的时候去学校,而且还有寒暑假,因此我觉得努力学习能读博就读,然后当一个大学老师,但是我体内又有一个声音说:“你没有那么喜欢你的专业,你想读硕读博难道光靠死记硬背,投机取巧就可以吗?”但我经常刻意回避这个声音。大三考研本来是想考本校本专业人类学,但是就是突然有呢么一天,我决定去试试考北大,虽然统招人类学硕士只要两个人,但是我就是有莫名的冲动,想要去试试。我了解到北大的考研和本校最大的区别就是,他们不喜欢你在试卷中答出书本上的答案,他们要的是你对这个概念除了书本上以外还得有你自己的认识和想法。这对我来说是个巨大的挑战,死记硬背我可以把我没有理解的东西一个字一个字背下来去应付考试,但是这次行不通了。于是我在准备考研期间读了大量的书,一切跟人类学社会学有关的书,就是像读小说一般去读,突然我发现原来这个专业是那么的有趣!而我竟然在这四年期间都没有爱上它,一直停留在表面,应付论文,应付考试,自欺欺人…考试结果在专业课方面出乎我的意料,两门专业课均在110分,但是又是死在死记硬背上,那就是政治…因为复习时间的紧迫,我确实在政治上没怎么下功夫,只考了54…虽然这次考试让我落榜了,但是很奇怪我却一点不伤心,我父母我身边的人都在说:你要是考本校多好!轻轻松松的事儿!但是我无法形容我内心的呢种充实感,我读了很多人类学相关的书,没有去背一个字,就去考试了,就是这一次失败的经历,好想让我重新认识了学习和教育,是我对教育重新认识的一次萌芽…

随后我结婚生子了,又因为我们在异地父母也没法过来帮忙,我的学业因此没能进行…起初,我很痛苦,因为我觉得我一直是他人眼中还算“优秀”的学生,但是我却因为一次冒险在这里带孩子…我有一种巨大的割裂感,我觉得有很多看好我的人在盯着我,他们好像在说,你看她当时多么棒,现在怎么就在家带娃了…起初,我认为这是因为我的自我意识太强,所以才会感到痛苦,后来我发现,这个所谓的“自我意识”是社会是我从小的教育灌输给我的,让我认为学习只能在学校中进行,好的学历才能证明我的优秀,不是我这个人代表我,而是我外在的“光环”代表我。不幸中的万幸就是,在我当全职妈妈过程中,我不再有任何外在的光环,我从一开始抵触“家庭主妇”到坦然接受我就是“家庭主妇”,在填表格时我在职业和单位一栏,都写了“无”,我开始抛开外在的一切去剖析自己,我是谁?然后在一边带孩子过程中一边探索自我,不停的读书,各类书都读,自我成长的、育儿类、心理学、等等…如饥似渴般的读,看很多纪录片,听很多播客,每天雷打不动的健身,就这样有一天,我在一部纪录片《他乡的童年》找到了我的答案,在芬兰的教育理念里有一句话深深的刻在我脑海里“为了生活而学习”。从此,在带孩子过程中,生活中的一切都成为我学习的对象,包括我的孩子,他就像一面镜子,不断让我看到自己,认识自己,然后找到了自己的兴趣和天赋所在,看到教育真正的意义所在,甚至感受到生命的意义。

这个过程让我不断完整自己,学会自我欣赏,接纳自己,用各种兴趣和爱注满内心里的水槽时,我明白“爱满则溢”的道理,我的内心越来越笃定,我不在因为社会给我灌输的条条框框去怀疑自己,我像我的孩子一般,对一切未知充满好奇但是不抱有太大期待,做一件事时我学会活在当下,全身心投入,我开始学会思考,能够看到一些表象后面的本质,能够看到自己的欲望,能够允许生活中发生的事情顺其自然,而不在以我想要它发生的样子去发生,我感受一种强大的力量。此时的我,更像Lila,对我充满好奇和激情的东西,不在乎他人的看法,更敢于追求自己想要的,因为我愿意主动自己做的选择承担后果了。也不会随大流去盲目追求,我接纳我的任何一种状态和身份了。所以寻求自我虽然是痛苦和持续不断的过程,但是这会让你真正的精神独立和学会自爱。所以我觉得Lenu和Lila同时存在于我们身上,Lenu虽然不是很确定自己喜欢什么想做什么,虽然会受他人影响,但是也更能为他人考虑,更能换位思考,有很多发光点却不自知。Lila独立、勇敢、内核稳定,不循规蹈矩,敢于挑战主流、敢于做难的事。但我认为两者绝对不是对立的和单独存在的,就像阴阳两极,是共生共存的,她们是对方的天才女友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