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的海》读后感(一)
不该被遗忘的往事。
书名之所以叫“黄的海”,出于对历史情势的准确认识:面对宿敌,一个失去制海权的海军弱国,不得不把主战场选择在内河。海军的“海战”被迫在长江之上进行,在我看来,本身就是历史场景和情境的复原,真实再现了海军以哀兵之姿悲壮迎敌的历史形象
《黄的海》读后感(二)
以前看甲午海战,以为那是中国海军力量最差的时候,看了《黄的海》,才知道抗战时期,中国海军和日本海军相比,那才叫实力悬殊。双方力量对比,真是超出想象。
原来,我们北洋舰队还能和日本海军在海上较量,到了抗战,连海上的权力都没有了。这是一段令人痛苦、惋惜的历史。看了让人动容。
《黄的海》读后感(三)
新安晚报评论说——
1937年,中华民国海军面对日本的坚船利炮,不得不放弃近海,从海岸线一直退守到内河长江。作为一支“送死”的部队,它的每一次出击,几乎都等同于自杀,而它每一次破釜沉舟的抵抗,都代表了一个民族心有不甘的临终低吼。为了抵挡日军深入中国内陆,拼死抗争的海军,只能以沉船阻塞河道阻止日军舰艇……读《黄的海》,是个令人痛心的阅读过程,50万字的长篇叙事,几乎每个字都被泪水浸泡过,“黄的海”,是一部“泪之海”。
当然,这里的泪,是壮士断腕之泪,是弱者发奋图强的宣誓之泪。
在中国海军日渐强大的今天,重新审视日本侵华史中最让人伤心的内河战场,《黄的海》可以称作是中国领海上一座警示后人的纪念碑。
深为赞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