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快车谋杀案》是阿加莎·克里斯蒂的经典推理小说,讲述了一宗在火车上发生的谋杀案。通过侦探赫尔克里·波洛的调查,揭示了每个乘客都有动机杀死受害人的真相。小说中充满了悬疑和反转,让读者沉浸在推理的乐趣中。
《东方快车谋杀案》读后感(篇一)
小说讲述一列受困于大雪中的列车,一位乘客死在了自己的包厢内,凶手留下了许多误导的线索。座无虚席的列车上,乘客们人人都有不在场证明,且可以相互作证。随着案件的深入,案件越来越令人匪夷所思,直到线索引向一起多年前发生在美国的绑架案,乘客们的真实身份开始浮出水面,真相也从迷雾中被剥离出来。小说结局在情和法之间选择了情,使小说充满了人情味,也有善恶轮回终有报的寓意。
《东方快车谋杀案》读后感(篇二)
It’s tempting to say that Agatha Christie is a genius and let it go at that, but the world’s had plenty of geniuses. Agatha Christie is something special.” (Lawrence Block, New York Times bestselling author) 老布这句评论简直……像在说无人能抵挡的情话。
《东方快车谋杀案》读后感(篇三)
毫无疑问的经典之作,全文一口气读完,这本《东方列车谋杀案》就是有此等魅力,阿加莎克里斯蒂用起女性独有的细腻手法,将人的神情举止描写的栩栩如生,使读者置身于故事之中,像电影画面在脑海中闪过,读者就站在波洛身旁,同样的证据,你关注的是什么,波洛关注的又是什么。波洛每一次的举动都有其意义,拿到最后揭秘才能发现阿娘的逻辑清晰,回顾前文令读者恍然大悟。
本书最让我赞叹的是波洛给出的两个事实,是理性与感性的选择,合情合理,大快人心。
ps:推荐大家观看电影《守法公民》
《东方快车谋杀案》读后感(篇四)
在公交站等车看到这部影片的海报,德普的装扮让我印象很深刻,网上查找这本书的资料,发现值得一读,也想读过原著然后去影院看拍出来的效果,毕竟这个IP已经被翻拍太多了。
文章结构新颖,在读的时候我会有一种潜意识,就是越不起眼的人物,越可能是凶手,所以一直假象一直转变怀疑对象。作者以主人公的角度抽丝剥茧的陈述暗情,最后结局竟然是所有12个参与者都是凶手,这个结尾缺失出乎意料,这一点就值得赞扬。不过,升华的是,凶手没有被法律制裁,侦探波洛站在了人性一方。这样是整篇文章,有情有义,有理有法,很饱满。
《东方快车谋杀案》读后感(篇五)
推理过程中,如果先入为主,往往会误入歧途,虽然有时候直觉很准,判断也很对,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推理都能够依靠直觉判断。
蛛丝马迹,最容易被忽略,推理高手之所以能够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就是因为不放过每一个微不足道的细节。
“这不是我的。”
与
“我的不是这样。”
与
“我没有。”
是完全不同的概念,细致的推理不会忽略这三者之间的差别,更不会放过任何细微的神情和语气。
推理小说的精彩就在于作者描写的推理过程与读者进行的推理过程同步进行,有时完全一致,有时大相径庭,无论是什么都会吸引读者一口气读下去。
当谜团解开,一切真相大白,结局显而易见时,长舒一口气,放下书,心满意足。
《东方快车谋杀案》读后感(篇六)
第一本阿加莎的书,在知道她是写《控方证人》的作者后,又受豆友对她顶礼膜拜般的评论,十分迫切地翻开她的第一本书,之后又买了第二本,第三本。
节奏比较缓慢,随着故事的逐渐展开,密闭的火车遭遇大雪停车,有人被谋杀这件事变得充满诡异的气息。案件发生后波洛对每个人单独进行了谈话式审问,看似漫不经心地提出无关紧要的问题,却对每个人的语气,眼神及一切细节极度敏锐,心中有数却面不改色。就算是所有精心设计好台词看似万无一失的案件,也会有细微的破绽,毕竟,人是最复杂的动物。案件的突破点就是细节,和人物本身未通过需要所泄露的信息。
推理过程逻辑相当缜密,完全没有跳过去的步骤或猜出来的答案,全凭推理和检验。可以说,这本小说的结局并不算惊艳,而最爽的还是推理过程,像坐过山车,刺激!
因这本书爱上阿加莎。
《东方快车谋杀案》读后感(篇七)
《东方快车谋杀案》这部小说很不错,看这类侦探小说过程中的阅读速度都很快,因为精神很集中,试图在文章字里行间搜索答案,不容易跑神;就如尿急的人直奔厕所而无暇顾及周边的环境,只有搜寻、搜寻、再搜寻。小说很精彩,具体剧情就不剧透了,只说一下侦探是怎么样来破案的?细节,当然是细节,所有细节都是侦探破案的关键点,但是侦探有逆向思维,他能关注到别人无法关注到的细节,而且需要有复杂联络博广的知识体系来支撑他做出这样的判断。如同福尔摩斯探案集里的,一句经典话“昨夜,凶杀案周边没有一丝异常,如果有的话,狗会叫的”,“对!狗没有叫,这就是异常”。又如这本小说一开头店小二以为很正常的去买卧铺,票却没有买到,平常人很容易忽略了这个细节。看这部小说过程中,我笑了三次,都是在不同国籍的人指责对方国家的人品德时~好了,不多说了,剧透对于没看过的人是一种道德迫害,那么谁才是谋杀案的凶手呢? 谁是谋杀案的凶手? 是你! 对,就是你! 你就是正义!
《东方快车谋杀案》读后感(篇八)
过去优秀的小说拿到现在来看,未必还会那么吸引人。以今时今日的眼光来看,难免觉得这部小说亢长、乏味,或者说不值得它的名气。笔者看来,推理小说就是套路小说。 小说中的作案手法、动机 、推理的过程都是布局,为的就是最后真相大白一刻让读者有一种智商被欺骗的感觉,这种欺骗感的强烈程度跟小说的成功是成正比的。绕回这部小说,它在刚问世时毫无疑问是符合时代的审美的,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显然有些跟不上了。先说结局,虽然它的结局也挺出人意料的,但很难让我喜欢起来。就像变魔术,大家想看的是魔术师精湛的手法,而不是联合几个托做一出戏。另外,现在推理小说的套路早已演变成局中局、套中套了,案件的背后一定掩藏着一个大阴谋或者一个意想不到的作案动机,这样格局一下就变大了。就像一个人胃口被撑大了,再让他吃小分量的,肯定吃不饱。 以上的这些,都不代表作者不够优秀。后来的小说家,不论是写作手法还是创意,都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之上创作的。
《东方快车谋杀案》读后感(篇九)
阿婆,你好,正式宣布,你获得一枚新粉丝了,入坑,打一下你的名字“阿加莎.克里斯蒂”,侦探小说家女王,记住你了。比起福尔摩斯,我更喜欢你的作品,但《暗黑者》对我的影响更大。《东方快车谋杀案》,还是非常的易读易懂,划分四大部分,每一章节一个点,有条不紊,一路都是非常的清晰爽快的,在我的理解里,应该算是原味原汁的推理侦探小说吧?我不太喜欢外国作品,因为文化宗教人名地名等等各种不一样,理解起来没能特别的通透,而这本书是海外,还是推理侦探类,如此易读,还是颇为惊讶,越是对海外作品有越来越多的好感了。结局真的令人诧异,但我还是觉得不够疯狂,不过对于已经问世百年的作品,还是行云流水,垂世不朽。2021.3.18
《东方快车谋杀案》读后感(篇十)
有剧透!!!这本书的最后几页揭示真相结束,还是让我有些头皮发麻。这十二个旅客组团复仇了一位恶贯满盈并逍遥法外的罪犯。这十二个人来自不同的阶层、国家。有列车员,有俄国公主,英国绅士,匈牙利伯爵,等等。蹊跷的就是一列无人的列车这次居然满员了。因为这个他们称之为魔鬼的人。大家都是协同犯,彼此之间做不在场证明。他们每个人都在罪犯身上复仇,每个人都捅过刀,有重有浅,有偏有正。幸亏机制敏锐的侦探破解了种种谜团。
本书简直就跟阿婆的另一本《无人生还》镜像版,动机都是为了执行天降正义。前者是多人杀一人,后者是一人杀多人。对于揭示真相的时候,坐在面前的所有人都是凶手,想想也不寒而栗。
这帮人完全可以抓住他,揭发他就是那个凶手,通过提供证据讲凶手绳之于法。但是,当仇恨占据了理智,他们一同成为了刽子手,共同执行了这出几乎是天衣无缝的复仇。任何人都没有夺走他人生命的权利,所以法律出现了,它将以一种正义的标准去执行审判。如果人人都因为自己被害就去审判别人,那正义就在他们手里么?我不这样认为……
《东方快车谋杀案》读后感(篇十一)
2023年#54
书名《东方快车谋杀案》
作者 阿加莎.克里斯蒂
类别 精品小说-悬疑推理
最早看过阿加莎的自传,然后才知道她是本书的作者,然后就想着哪天能坐高铁的时候读,会别有一番风味。虽然当时的旅行火车跟现在的高铁或者卧铺车不一样,但是代入感还是有的。
我觉得阿加莎在写作中最有特点的是每个人物的性格和习惯都很符合她给予的人物设定,而且涉及到的人物非常之多,人物细节描写的也很详细,让你沉醉于扑朔迷离的案件同时,也在回味着每个人的独特性。你甚至能从阿加莎细腻的描写中,在脑海中想象出每个人物的真实形象。
尤其是波洛这个人物,虽然是个侦探,但是他正直,在案件的结尾,你能深刻的感受到他的选择和给予的选择。让人反复回味,甚至反复回看去找那蛛丝马迹和剧情紧张自己的感觉。真的是太棒了!
《东方快车谋杀案》读后感(篇十二)
阿加莎·克里斯蒂作为侦探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被世人誉为无可争议的侦探小说女王。在她五十余年的写作生涯中总共创作出八十部侦探小说。作品畅销全世界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累计销量已经突破二十亿册。《东方快车谋杀案》作为她最经典的作品之一,一直为世人所津津乐道。这次有幸重温经典,令人激动不已。
一票难求的豪华列车,漫天的大雪,一名离奇死亡的乘客,12名嫌疑犯。随着调查的深入。案情似乎更加扑朔迷离,两种截然不同的解释,真相到底是什么……
这次是在出差的路上进行阅读,虽然不能沏一杯红茶,配一张躺椅,但是能在火车上阅读到这部讲述火车上发生案件的经典之作,真的别有一番滋味。红彤彤的鼻尖,两撇向上翘起的小胡子,还是那个熟悉的小个子。从在餐车吃饭时对旅客细致入微的分析,到“我只接受感兴趣的案子”的有力回应,再到案情严密的逻辑分析,对十个提出问题的一一回答,在一点一滴中将这位比利时神探的个性和智慧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搜查乘客行李后的收获,对乘客身份的一一验证,种种离奇的桥段无不彰显出作者构思之巧妙,语言之睿智,让人大呼过瘾。
尤其是作品的最后,两种结果的提出令人出人意料,最后的结局更是让人拍案叫绝。究竟孰对孰错,一方面引发读者的思考和讨论,另一方面又彰显出作者内心对正义和良知的分析与判断。也许这就是作品最吸引人的地方吧。
这次新星出版社印刷的新版作品,获得了外国出版公司的独家授权,不仅以最权威的英文版本为底本,进行了全新的翻译,更是加入了双语作品年表和独家授权的照片、手稿等资料,为广大读者全景呈现出这位侦探小说女王的文学魅力,绝对是值得珍藏的佳作。
记得第一次看这部作品,是在小时候的电视屏幕上。《东方快车谋杀案》、《尼罗河上的惨案》,《阳光下的罪恶》一部部经典名作改编成的电影,陪伴自己度过了美好的童年时光;一句句台词,一个个桥段,大侦探波洛的传奇故事又给自己留下了无数的快乐。
时光流逝,经典永存。无论是1974年改编的同名电影,还是即将上映的大片,无不体现出全世界粉丝对作品的喜爱。重温经典,不仅是分享精彩,更是找寻那份美好的回忆,也许这就是经典的魅力所在吧!
《东方快车谋杀案》读后感(篇十三)
我记得上初一时从朋友那里借了全套的《福尔摩斯探案集》。整整初中三年看了无数遍的福尔摩斯,后来想换换别的侦探小说的时候,发现能称得上侦探小说的,翻两页就已经不再想看了,不是叙事不吸引人就是直接猜到的结局,这才开始叹服于柯南道尔爵士对福尔摩斯的塑造以及他强大的叙事能力。直到后来我发现了一个能够与福尔摩斯并驾齐驱的人物就是江户川乱步笔下的明智小五郎,这是我才明白名侦探柯南里为什么要给柯南的名字命名为江户川柯南,真的是在致敬两位大师。前段日子读了东野圭吾的《白夜行》等几篇小说之后,发现东野圭吾确实在侦探小说方面造诣颇深。昨天晚上读完了阿加莎克里斯蒂(好像粉丝们都称她为阿婆)的《东方快车谋杀案》,篇幅不大,所以读起来一气呵成的感觉,上次有这个感觉,还是在高中读金庸先生的《笑傲江湖》,其实很早之前我就听过这本书,但是读过太多的打着侦探旗号但并不算侦探小说的小说之后(这句话参考国内恐怖片来理解),我就提不起再去读的兴趣(我想了一下,如果读书这件事换成去吃饭,可能翻过很多次水,我还会毅然决然的继续前行,看来相比于读书,还是吃饭带来的动力更大一些)。《东方快车谋杀案》这本书,或者说像侦探小说这类书,他最大的吸引力就在于通过作者强大的叙事能力,能将读者拉入到那一个个扑朔迷离的案件当中而无法自拔,直到跟着作者把案件破获,蓦然回首,才发现一个个看似诡谲的案件其实在一开始就暗流涌动,一个完美的侦探小说是经得起读者多次的阅读而不觉乏味的,最重要的是,很多侦探小说都会。在最后用一个个活生生的真相,似一根带刺藤条一般,抽打在读者猝不及防的柔弱内心里,一道道鲜红的鞭痕火辣辣的在灵魂深处发作着,合上书,久久不能释怀。。。我记得读完《白夜行》之后。我写的感受是,如果有一天下午我能有幸与东野圭吾,共坐一起,享受一个下午茶,我决定一言不发。因为我怕,我怕一张嘴他便能够洞穿我的内心,直达我灵魂的深处。。。 阿婆通过层层递进,抽丝剥茧。将一个现实让他浮出水面,让我们能在读到最后时才恍然大悟,原来谜底在最一开始已经提示的如此明显。12个评审团,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家,不同的职业,有着不同的理想带着不同阶级的不同身份,但是他们有共同的价值观,一起导演了这么一场看似完美的谋杀,等阿婆真正想给我们传达的。可能并不是如何去导演这场完美的谋杀,而是关于文章围绕复仇下的核心精神,以及一个正确三观的传达,最重要的是,虽然这本书年代久远,但现在读起来,仍然感觉不到年代感,因为我们的正义,永远不会过时!
《东方快车谋杀案》读后感(篇十四)
近日,是新版《东方快车谋杀案》在影院热映的火热档期,看过原著《东方快车谋杀案》的读者们,如若去看11月10日上映的犯罪悬疑片《东方快车谋杀案》必定会带着一种赏析、比较的心态去观看,因为剧情的结局你早已了如指掌,唯一让你踏入影院去刷《东方快车谋杀案》的原因,无非是对阿婆(《东方快车谋杀案》原著作者阿加莎·克里斯蒂)著作的深度痴迷,还有就是为了再目睹一遍一部经典推理作品给读者带来的那种无法抵抗的魅力。
影片一上映,就出现了两种落差很大的反向性评论。有的评论此次新版电影与原著相差太远,里面的人物刻化被整的面目全非;也有的对此赞叹不已,不仅仅演员阵容宏大,而且电影中的饰演波洛的演员与剧中所有人物的演技、面部表情、神态,更生动更富人性化。无论新版电影在观众眼中的是好是坏,我觉得还是来读一读2017年由新星出版社出版的电影原著《东方快乐谋杀案》。
《东方快车谋杀案》的创作灵感来源于1932年3月份的一起20个月宝宝(小林白)被绑架案,宝宝的父亲(查尔斯·奥古斯都·林德伯格,又译林白)是当时美国的一名飞行员,是首个成功进行单人不着陆的跨大西洋飞行的人,因为他卓越的飞行成绩,所以引起了当时在美国公众的关注,成为了一名曝光在媒体前面的“名人”,而他并不喜欢这种没有隐私的生活,所以选择在比较隐蔽的地方居住。后来长子小林白的被绑,后又被撕票。引发了社会的高度关注,成为了美国史上最知名的绑架案之一,英国侦探小说家阿加莎·克里斯蒂根据此案创作了一部至今广泛受欢迎的《东方快车谋杀案》,也是阿婆众多作品中知名度最高的一部,后来被多次改编成电影、舞台剧。
读过阿加莎·克里斯蒂侦探小说的读者都知道,她写的侦探小说不同于其它影视剧、侦探小说作品中的侦探小说,都只等侦探到揭晓最后的答案与犯罪嫌疑人的犯罪手法、心理活动与犯罪过程,而是通过每一个剧情中的细节、按照侦探在破案过程中出现的疑点、人证、物证,跟随着侦探调查的跟进而一同去解开疑团找到凶手,这让读者用了很大的参与感,会令读者有一种化身为侦探的感觉,可以与书中的侦探一同思考、一同调查、一同猜测,令人感觉非常刺激,也会有继续读下去的兴趣,从中找到阅读侦探小说的乐趣。除去短篇和剧本,阿加莎·克里斯蒂总共创作了80多部侦探小说,她的创作速度在侦探小说的盛行时代,相较于同时期的作家来讲,可以称得上是“充电五分钟,通话两小时”的“闪充能手”,但速度的快捷,却并不影响作品的质量,这一点我实则佩服不已。
《东方快车谋杀案》读后感(篇十五)
对于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大名,我想不用我多做介绍,大家都或多或少的听说过。作为公认的“推理女王”,在她五十余年的创作生涯里,总共出版了八十部侦探小说,畅销全世界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当然,跟大多数读者一样,在加婆的诸多作品里,我最爱两本经典佳作——《无人生还》和《东方快车谋杀案》,由于最近重温了一遍后者,故我想先来谈谈发生在豪华列车上的谋杀案。
起源于五年前的儿童绑架案,阿姆斯特朗上校的女儿戴茜被人绑架,且绑匪勒索二十万赎金。阿姆斯特朗上校遵照指示,按时支付了赎金,却未能挽回女儿年幼的生命。当时已经有孕在身的上校妻子受到刺激,发生休克与尚未出世的孩子一道离世,阿姆斯特朗上校悲伤过度,也于不久之后饮弹自杀。同时黛茜的保姆被警方认定为共犯,不堪蒙冤的她从窗口跳下,坠楼身亡,然而之后她被证实是清白的。五条活生生的人命,竟在短短时间内猝然离去!
尽管六个月后,绑匪头目卡塞蒂在美国被捕,他却利用自己庞大的财力,如鱼得水般上下走动,甚至钻司法的漏洞,最后成功逃过判决,并改名换姓,离开美国,过着自由自在的富人生活。既然法律无法惩罚有罪之人,那便由我们自己来审判,12位与阿姆斯特朗家关系密切的受害人亲属,由此化身来自不同国度、不同阶层的陪审员,唯一的目的就是惩罚凶手,势要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因此,沉寂五年的他们,为了完成最后的复仇,共同出现在东方快车上。难以想象,这12个人是怎么商量好,装作互不相识,却在夜晚轮流刺杀同一个人。于是在一个密闭的车厢内,一具尸体上出现了12道深浅不一的刀痕,看起来又像是一个人慌乱之下,胡乱捅了12刀,可是既有右手捅得,又有左手捅得,这样看来明显不是一人所为。不得不说,这个方法实在巧妙,倘若没有波洛于因缘际会之下,出现在这趟列车上,恐怕这桩案件将成为悬案。
12个人轮流杀人,可以说每个人都是凶手,也可以说谁都不是凶手,毕竟没有谁知道是谁彻底断绝了死者的性命。因此在不知不觉间,有罪之人就这么被执行了死刑。或许每个人都无比渴望看着他死,但不是每个人都有勇气夺人性命,这12个人也曾讨论过,用抽签的方式来决定由谁动手,可是仇恨让人疯狂,每个人都不愿假手于人。相信这样的集体杀人,给足了柔弱者以勇气,闭上眼一刀下去便完成了复仇。
如果说五年前的绑架,是一切犯罪的起因,那么五年后的谋杀,则是结束罪恶的终点。不被法律保护的受害者,只能化身正义的使者,痛下杀手,惩罚有罪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