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树又见林》是一篇描写自然美丽景色的文章。作者通过描绘树木、林地以及其他自然景观,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与神奇。读后让人感叹自然的伟大和美丽,也让人深刻体会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文章唤起了人们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见树又见林读后感篇一
以下内容首发自“”多抓鱼“公众号 作者:多抓鱼
今天要独家首发的这本《见树又见林》,市场上二手价格几乎翻了 4 倍之多,还一上架就秒空,是本超级难抢的稀缺绝版书。
决定首发这本书不仅是由于绝版,还在于这是一本内容专业,写法上却十分友好的社会学读物。我读完之后确实感觉受益匪浅,迫不及待想把这本书介绍给大家。
和旧版本相比,此次新版非常有诚意:参考最新的增补版原文译出,增添了大量的新内容、邀请了社会学家唐凌作序、译者左安浦重新翻译(对比之前的版本更加准确流畅)、书后还附上了社会学术语表,方便读者查找概念定义。
10月10日-12月10日,多抓鱼和出品方明室lucida合作独家首发,折扣价46.5元,欢迎选购!这也意味着,在年底前你想买到这本纸质书可能只能在多抓鱼了。
此外我们还制作了3000枚
见树又见林读后感篇二
看过的第一本正式的社会学小书,有点震撼,有点开拓眼界。
社会学是什么?
如果社会学只能教大家一件事,那就是:我们总是参与比自身更大的东西,如果想要理解社会生活,想要理解社会生活对人们的影响,我们就必须理解我们参与的是什么,以及我们如果参与其中。
人和社会最重要的关系:
社会系统和个人之间是动态,人是系统发生的原因;社会化和最小阻力路径塑造了我们的生活。文化,社会结构,生态影响着个人和社会系统的相互关系。
很多社会现象的分析:
关于种族主义:延续特权和压迫的最重要因素是社会系统的组织方式,包括它们为参与者设置的最小阻力路径;关于权力:韦伯将权力定义为不顾反对地控制事件,资源和人民的能力。关于家庭:家庭成员的结构决定了各个成员之间关系的大致框架,走向可预见,当然存在个人的特殊性;关于贫穷:探讨了不论如何激发个人潜能也不能改变赛制,只是改变了谁贫困,而贫困依然会存在;等等。
总之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有很多mind blowing的时刻,社会学可以让我们跳出个人主义,在更宏观的视野里观察发生的事。虽然社会属性很强,结构不容易改变,个人能做的事有限,但仍然有黑人静坐事件所带来的系统性改变。就像哈里布罗德所说:“人总是在系统之内,唯一的问题是,人是否以挑战或加强现状的方式成为系统的一部分。”
引用序作者的一句话,“何不做飞鸟,见树又见林。”
见树又见林读后感篇三
社会系统本身会影响我们作为参与者的思维、感觉和行为。它能够做到这一点,不仅通过社会化的一般过程,也通过在社会情境中设置最小阻力路径。——《见树又见林》艾伦·G·约翰逊 这是《性别打结》的作者艾伦·G·约翰逊的另一社会学佳作,他在本书中阐释了何为实践社会学,以及如何利用社会学的分析框架去解析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进而对各类观点以及自身的思想和感觉方式能展开有效的回顾性反思。他分别就文化与现实构建的关系、社会生活的结构与个体身份的关系,以及人(口)与空间的关系,解释了个体与体系之间可以通过怎样的互动相互影响。 人文学科发展至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我们身处的历史进程具有偶然性,而那个历来都被认为是不容置疑的词——传统——也越来越多地接受理性的审视。这当然是一种进步。但是,仅仅知道个体是被某种社会化规则所规训,并不会自然地催生出适切的反思与建设性行动。人不可能通过贴上反向标签就轻松获得改变,就像一个没有自我的人,某一天意识到这个问题后,就去做很多看起来很有个性的事,但很有个性的事和能真正改善自己现状的事并不是一回事。因此,正确的分析工具会比单薄的问题意识更重要。 我很喜欢艾伦·约翰逊提出的“最小阻力路径”这一概念,它揭示了人有多容易纠缠于表面问题仅仅因为那最容易被看到,而无法深入地、还原地去思考本质问题的弱点。就像他在《性别打结》中讨论的,引战至两性之间只会让两性对立的根源——父权制藏得更深;就像《物》中讽刺的,在彼此局促的选择之中跳转就以为拥有了某种自由正是消费主义想要让人抓住不放的错觉。 我们从小到大都在被要求学会独立思考,不管往这方面的培养是真是假,但这句话是无比正确的,但闭关锁国式的思考并不是独立思考,能不断改进思考路径进而让自己看透“最小阻力路径”的是非的思考才是。单靠社会学一门学科提供的方法论或许并不足够,但社会学始终是锻炼现实思维很好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