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文学人生课》是一本探讨俄罗斯文学对人生的启示的书籍。通过对俄罗斯文学名著的分析,作者深入剖析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并从中寻找生命的真谛。这本书让读者在阅读中不仅能够领略到俄罗斯文学的美妙,还能够从中汲取智慧和灵感,让自己的人生变得更加充实和有意义。
俄罗斯文学人生课读后感(一)
很有趣的一本讲解俄罗斯经典文学的书,作者充满幽默的表达方式让你捧腹大笑,在笑中感悟俄罗斯文学经典带给你的生活启迪,在经典中寻找幸福生活法则。有趣有料有深度,你所有的人生困惑都能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让你告别社畜的焦虑与不安,从迷惘中找到自我,勇敢乐观地面对每一个人生难题,强烈推荐!
俄罗斯文学人生课读后感(二)
小时候听《喀秋莎》,长大后听《贝加尔湖畔》,这两首歌加起来也只能代表俄罗斯的一部分。这本书让我觉得,俄罗斯的一切,我们所能想象的和想不到的或许都在其中。
读这本书,就像在听《BJ单身日记》里的蕾妮·齐薇格讲她的学习、恋爱、工作经历和生活里的种种趣事儿、囧事儿。另外,还有一票文豪和巨作加持。
整体看来两百多页,但信息量真心很大。我这就打算读第二遍了。
俄罗斯文学人生课读后感(三)
维芙•格罗斯柯普大学跟研究所都研究俄罗斯文学,她在莫斯科跟圣彼得堡留学期间,总是想象自己是俄国人。甚至一度要求自己在几个月里,只说俄语。
但是,这有什么用呢?她终究还是个英国人,英国人就是爱说冷笑话。
所以,这个后来成为BBC主持人的俄罗斯文化爱好者,她所写的《俄罗斯文学人生课》探讨了11部我们几乎都听过的俄文巨著,字里行间充满了原著跟作者生活与生命交错的有趣观点。例如:
如何认清自己:《安娜·卡列尼娜》或:不要卧轨
如何克服内心的冲突:《罪与罚》或:不要为钱谋害老太太
如何接受令人失望的现状:《三姊妹》或:不要老是憧憬到不了的远方
如何抓住生命的意义所在:《战争与和平》或:不要试图谋杀拿破仑
格罗斯柯普说:「如果说托尔斯泰是在纸页上创造歌剧,契诃夫则是在完成一幅难度很大的拼图。」这样的说法,真是太有形象感了。我很喜欢英国女作家伍尔夫,对于俄罗斯文学要义的精辟归纳:你彷彿走进烟雾瀰漫的空间,听到有人在争辩着。慢慢的,你听懂了。
你发现,他们在讨论的是,灵魂的重量!
《俄罗斯文学人生课》再次提醒了我们,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初期的俄罗斯文学,值得重读慢读,去检查我们的灵魂,还在不在。
挑战一年阅读100本书之13
俄罗斯文学人生课读后感(四)
曾和友人抱怨魔幻现实主义的晦涩和意识流的漫无边际,这两种不知所谓的文学类型对我这个浅薄的阅读者来说实在困难,对方问:那你一定也不喜欢俄罗斯文学吧,全是大部头。
我立即否认:怎么可能!俄罗斯文学还是不能和这两个放在一起的。
我这样说并不是我认为俄罗斯文学更高一筹的意思,实在是相对那两类来说,大部分俄罗斯文学的纪实性与现实主义对我来说易读许多,加之中学生必读系列一定少不了的几本,长期下来,虽然俄罗斯文学的字数让人望而生畏,如果真正阅读起来,却相对要轻松许多。
例如被许多人调侃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典型的陀氏论述性巨作,他展示角色生命中的种种荒诞,令他们自我审视,并且借角色伊凡之口,对上帝提出质疑,可是本质上陀氏对之却是批判的,因此伊凡反抗的结果必然走向疯狂。在读本书之前,我对于陀氏连篇累牍的论述可以说晕头转向,迷失在阿廖沙对于信仰的虔诚和伊凡的反叛之间,觉得自己同时被两位说服,却又同时毫无头绪,直到我读到这本《俄罗斯文学人生课》。
作者在本书中选择了俄罗斯文学史上最著名的十位作家及其代表作进行介绍,她倒选的是陀氏更为著名的《罪与罚》,但作者由这部作品为中心,对陀氏的风格和主题进行了剖析,也是因此我才后知后觉的发现,陀氏对于全书最为闪光的伊凡是持批判态度的,他始终反对虚无主义。
作者以自己像是俄罗斯名字一样奇怪的名字格洛斯科普为切入点,并且在文中多次调侃俄罗斯昵称的千百种变化,她的讲述和评论始终是这样略带调侃的性质,轻轻松松的为我这个读者剖析了矛盾又深邃的老陀。
另外,本书只选择了十个作家,作者却介绍了十一部作品,那么唯一一位多部作品上榜的便是托尔斯泰。有一个有趣的说法,如果你是俄罗斯文学爱好者,那么你一定会在托派和陀派之间做一个选择。那么我想,本书的作者一定是托翁派w
托翁的作品庞大而包容,将俄罗斯生活的方方面面铺展开来,创作了一部部史诗一样的巨作。他虽然是衣食无忧的贵族,其生活却称不上快乐,他始终对自己抱有强烈的苛责态度,对人类也充满了关怀,作者将托翁作为《俄罗斯人生文学课》中最为重要的作家十分合理。但我要说,我是陀派。有趣,推荐。
俄罗斯文学人生课读后感(五)
如果你觉得俄罗斯的文学名著特别深奥,很难把自己读进去,或者难以跟作者产生精神和情感的共鸣,那你不妨先读一读这本《俄罗斯文学人生课》,这本书是你走进俄罗斯文学家和文学名著的向导。
当然,“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利波特”,却也不妨碍这本书带给你由浅入深的阅读体验。
书的封面简洁干净,采用了纯白色底封面,黑色字体,简单留白的封面设计,给了人足够的自我理解空间,外表不重要,丰富的重点在于书的内容,这是我所中意的。
全书共包含11部文学著作,著作的名字除了用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字,同时也附上了通过翻译,得来的有趣的名字,并且作者将每一部著作的主体和中心思想凝聚成一句话,让读者一眼就能明白著作的大体脉络。《安娜.卡列尼娜》,或名《不要卧轨》,如何认清自己;《日瓦戈医生》或名《不要离弃怀孕的妻子》,如何年对人生的无常;《安魂曲》或名《探监时别穿太紧的鞋子》,如何在绝境中保持乐观;《村居一月》或名《朋友妻,不可戏》,如何从暗恋中幸存;《叶普盖尼.奥涅金》或名《不要在决斗中杀死朋友》,如何避免与自己为敌;《罪与罚》或名《不要为钱谋害老太太》,如何克服内心的冲突;《三姊妹》或名《不要老是憧憬到不了的远方》,如何接受令人失望的现状;《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或名《入狱之前别忘了把勺子带上》,如何在局势恶化时坚持下去;《大师和玛格丽特》或名《和魔鬼聊天之后,小心不要被电车撞》,如何始终对生活保持幽默感;《死魂灵》或名《不要把买卖农奴当成致富捷径》,如何避免虚伪;《战争与和平》或名《不要试图谋杀拿破仑》,如何抓住生命的意义所在。11部都是重量级著作,作者用精华的语言浓缩到这本书中,每句话都是作者的心血。
其实每部著作的引入,都由作者以第一人称的形式带进来,个人感觉更像是作者本人的阅读背景和读后感,通过作者个人经历的融入,让我们读者阅读起来更加亲切,更加平易近人,他从名著中悟到了生活问题的解决办法,吸取了教训,同时也更好地了解了自我,再去创造自己想要的生活,这些对我们每个读者都是有益的。
个人强烈推荐这本书作为阅读俄罗斯名著的入门向导。
俄罗斯文学人生课读后感(六)
这本书的结构还挺妙的,是文学与人生的交织。作者将自己在20世纪90年代到俄罗斯的求学及寻根经历与对十一本俄罗斯名著的解析穿插在一起,讲述这些作品对自己人生各个阶段的影响。 本书作者是一位英国作家,她因为家族姓氏颇有几分俄罗斯味儿以及祖上疑似有一位波兰裔亲戚而冥冥之中认为自己有着俄罗斯的血统,不自觉地想要靠近俄罗斯、了解俄罗斯,于是当时还年轻的她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去俄罗斯求学,学习俄语,甚至一度希望留在那里成为俄罗斯人。在这个过程中为了学习语言及融入当地生活,她阅读了很多俄罗斯文学家的名著,比如托尔斯泰、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等。本书的语言非常口语化,甚至有些琐碎,但是很平易近人,就像聊家常似的聊自己的人生,聊作家的八卦,甚至让《战争与和平》这种砖头级别的著作也不再那么可怕了。 据说毒舌纳博科夫关于托尔斯泰曾经有这样一个比喻:“有一次他给学生上课,进到教室以后让大家把窗帘都关起来,把灯全都关掉。他先开了左边的一盏灯,说这是俄国文学中的普希金。又开了右侧的一盏灯,说这是果戈理。再开了中间的灯,说这是契诃夫。这三个灯都打开以后,他跑到窗边,一把扯开窗帘,指着照进教室的阳光,说:这就是托尔斯泰。”十二三岁的作者抱着寻根的渴望,拿起了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主人公安娜以及文学大师托尔斯泰本人的经历都启发着作者,去认清自己,追寻自己的渴望。作者用极其幽默的语言调侃着托尔斯泰这位“人生导师”,他严格禁欲、饮食洁癖、喜欢女性上唇的绒毛(《安娜·卡列尼娜》及《战争与和平》里都有这样的描写)。 我非常喜欢作者在第三章介绍的《安魂曲》的作者阿赫玛托娃。她跟伍尔芙的感觉非常相像,都是那种会在人群中挺着脖子骄傲前行的女性。阿赫玛托娃的人生经历非常坎坷,但是她从来没有屈服。第六章“如何克服内心的冲突”中作者在俄罗斯出现了与陀思妥耶夫斯基及其著作《罪与罚》中的主人公拉斯柯尼科夫相同的内心冲突:自卑而又自负。接下来她又在契诃夫小说《三姊妹》当中看到了像渴望俄罗斯的自己一样渴望莫斯科的三姊妹。契诃夫身上“狐狸式”的开放使作者渐渐地放弃了自己对成为俄罗斯人的执念。 最终作者回国了,但是在工作上仍然保持着与俄罗斯的联系。我本人读过的俄罗斯作家作品简直屈指可数,一部分原因也是作者在前言里提到的人名问题:简直太长了!而且感觉很多作品的主题都离不开“痛苦”和“战争”这两个关键词,过于沉重了。但是经过作者的梳理让我信心大增,下一步俄罗斯文学名著安排上!
俄罗斯文学人生课读后感(七)
俄罗斯横跨亚欧大陆,大部分地区海拔高,气候干燥寒冷,冬季长。在这样的气候下生长的俄国人总给人一种粗犷豪放的感觉,俄罗斯文学作品也同样带给人这样的感觉。俄罗斯有很多我喜欢的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普希金等名声大噪的人。作者维芙•格罗斯柯普本人很喜欢俄罗斯作家,《俄罗斯文学人生课》中写了十一位作家和他们各自的代表作品。维芙还说书中有很多喜欢的作家没有写出来觉得很可惜。 作者维芙•格罗斯柯普是在俄罗斯学习生活的英国人,她有时会怀疑自己不是个英国人,或许是个俄国人,而这正是因为她名字的原因。这本书也是作者本人自己在俄罗斯学习生活中随见所闻和阅读的名著一起写下的很有趣的名著导读推荐。 作者维芙的笔触幽默诙谐。每个故事的标题下都有正副标题,每个正副标题都很有意思,看大标题时你会觉得作者在传授人生经验,充满正能量;读副标题时不禁感慨作者也太幽默好笑了,她常常以一种令人捧腹大笑的句子来归纳主题;看似“歪解”,其实正解。作者讲述故事的方法也独具一格,幽默的句子和人生的道理穿插着,有时看得人哈哈大笑,觉得很有趣,越读越觉得讲述的内核其实是值得深思的生活为人处世的经验。 因为很喜欢陀思妥耶夫斯基,一拿到书就先看了讲《罪与罚》的这一篇。维芙谈到自己因为居住的地方和故事中发生的取材场景很近,来回的路上甚至有一个卖俄式馅饼的老太太,这一切有时会让她觉得故事真的离她很近,出现时空的错乱,仿佛自己见证过那段故事。当读到作者说《罪与罚》是饥饿造成的结果的警告,是因为主角拉斯柯尼科夫挨饿时头脑也不清楚的缘故这一句我不禁发出这作者也太好玩太幽默的感慨。维芙开始时讲述《罪与罚》主角和自己曾经采访过的小丑的故事,将“如何克服内心的冲突”话题讲出,之后写到作者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人生故事和创作故事的背景以及自己的作为英国人却渴望成为俄国人的苦恼,一个个故事编排合理吸引着人读下去。 故事的开始时作者为自己拥有一个不像英国人名字而对自己是否是英国人怀有探究疑惑心理,读完这本书你也会随着作者一样茅塞顿开,对或许困扰自己很久的事情生出恍然大悟之感。就如题目《俄罗斯文学人生课》,当在读文学作品时,也是在体验各色的人生。
俄罗斯文学人生课读后感(八)
俄罗斯横跨亚欧大陆,大部分地区海拔高,气候干燥寒冷,冬季长。在这样的气候下生长的俄国人总给人一种粗犷豪放的感觉,俄罗斯文学作品也同样带给人这样的感觉。俄罗斯有很多我喜欢的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普希金等名声大噪的人。作者维芙•格罗斯柯普本人很喜欢俄罗斯作家,《俄罗斯文学人生课》中写了十一位作家和他们各自的代表作品。维芙还说书中有很多喜欢的作家没有写出来觉得很可惜。 作者维芙•格罗斯柯普是在俄罗斯学习生活的英国人,她有时会怀疑自己不是个英国人,或许是个俄国人,而这正是因为她名字的原因。这本书也是作者本人自己在俄罗斯学习生活中随见所闻和阅读的名著一起写下的很有趣的名著导读推荐。 作者维芙的笔触幽默诙谐。每个故事的标题下都有正副标题,每个正副标题都很有意思,看大标题时你会觉得作者在传授人生经验,充满正能量;读副标题时不禁感慨作者也太幽默好笑了,她常常以一种令人捧腹大笑的句子来归纳主题;看似“歪解”,其实正解。作者讲述故事的方法也独具一格,幽默的句子和人生的道理穿插着,有时看得人哈哈大笑,觉得很有趣,越读越觉得讲述的内核其实是值得深思的生活为人处世的经验。 因为很喜欢陀思妥耶夫斯基,一拿到书就先看了讲《罪与罚》的这一篇。维芙谈到自己因为居住的地方和故事中发生的取材场景很近,来回的路上甚至有一个卖俄式馅饼的老太太,这一切有时会让她觉得故事真的离她很近,出现时空的错乱,仿佛自己见证过那段故事。当读到作者说《罪与罚》是饥饿造成的结果的警告,是因为主角拉斯柯尼科夫挨饿时头脑也不清楚的缘故这一句我不禁发出这作者也太好玩太幽默的感慨。维芙开始时讲述《罪与罚》主角和自己曾经采访过的小丑的故事,将“如何克服内心的冲突”话题讲出,之后写到作者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人生故事和创作故事的背景以及自己的作为英国人却渴望成为俄国人的苦恼,一个个故事编排合理吸引着人读下去。 故事的开始时作者为自己拥有一个不像英国人名字而对自己是否是英国人怀有探究疑惑心理,读完这本书你也会随着作者一样茅塞顿开,对或许困扰自己很久的事情生出恍然大悟之感。就如题目《俄罗斯文学人生课》,当在读文学作品时,也是在体验各色的人生。
俄罗斯文学人生课读后感(九)
《俄罗斯文学人生课》
其实,在看这本书之前,我对这本书有两个误会。
一是误会这是中国人写的《俄罗斯文学人生课》。
二是误会这是转载的有价值的俄罗斯文学作品。
好吧,这真是美丽的误会。
这其实是维芙·格罗斯柯普写的她在读完一些俄罗斯文学作品后总结出来的这些作品带给她的人生感悟。
这本书读起来非常的有趣,你看“在此提醒诸君,阅读本书之时,千万不要无节制的吃喝。否则,无论是托尔斯泰还是奥普拉都不会乐意。”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书中提到的“‘托氏’情绪”——厌倦一切轻松、愉快和有趣的事物。文字很幽默,冲淡了“俄罗斯文学”这恢弘的标题带来的严肃感。
如前文所说,作者写这本书是试图借用这些经典之作提供的生存智慧,来探索大作家对人生经历的大大小小的问题的解答。
我是在高中的时候读《安娜·卡列尼娜》的,而且,似乎从很小的时候,提到列夫·托尔斯泰我们就会想到《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现在对于《安娜·卡列尼娜》的具体情节已经想不起来了,只是还记得安娜,还有又长又相似的名字们(外国文学的名字好像都是这样,尤其是外翻中的时候)。作者简单地将《安娜·卡列尼娜》给我们上的人生课归纳为“不要卧轨”,开玩笑啦,其实是如何认清自己。这又体现了作者幽默的文笔。我们知道,安娜最后是卧轨自杀的,所以才有这么一说。对于安娜,应该是又爱又恨吧,她是出轨了,但她也是一个性格鲜明的女性——优雅、独立、追求,所以,这使她成了文学上的一个著名人物。
书上还有其他人生课,值得一读。
最开始,我以为这真的就是单纯的“读后感”,但是,真的读下来,才发现,这“读后感”可真的太长了,因为在这里面还有作者自己的人生,自己的情况,
俄罗斯文学人生课读后感(十)
俄罗斯文学或者更具体点苏联文学对我有特殊意义,因为早期的文学启蒙便是从苏联文学开始,严肃、正统、端庄和扎实文学功底的硬派文学。虽然长大以后,生活的压力向人轻松投入了类型文学的怀抱,但俄罗斯文学始终在心目中占据最重要的一席之地。
英国作家,俄罗斯文学研究者,新闻主播、喜剧演员维芙·格罗斯柯普在《俄罗斯文学人生课》一书向我们介绍了十一部俄罗斯传世名著,借这些名著讲述人生道理。因为作者的演员和主播的背景,所以他的文字并非是传统意义上庄重的文学分析,而更侧重于大众化、口语化的分享人生故事。故事可以是作品本身的,也有八卦作者的,还有一些自己与作品结缘的生活随笔,以及天马行空的畅想和点评等。
维芙·格罗斯柯普的《俄罗斯文学人生课》可以将作是以俄罗斯十一部名著为引子的人生故事,在这些故事里,作者讲得更多的是自己与俄罗斯文这结缘的趣事。十二三岁开始读《安娜·卡列尼娜》,旧版企鹅经典译本,从此迷上了托尔斯泰笔下的女性。托尔斯泰为了写好这个女性,甚至专门去看铁轨上的尸体,去看解剖现场。作者分析托尔斯泰“他情不自禁地提醒我们,除了我们的命运都已事先注定外,不确定还有什么能告诉我们的”——是的,真相既鼓舞人心,又让人深深地沮丧。
文中的十一部俄罗斯文学部部集苦难、厚重、悲怆、哀鸣和痛苦于一身,然而作者却通过自己的解读,挥散了些抑郁与不快,让这十一部作品中读出欢乐和舒适来。就像目录里看到喜感,《安娜·卡列尼娜》主角跳轨自杀收场,于是作者为这部悲剧定义说,要认清自己,不要卧轨。《日瓦戈医生》,不要留弃怀孕的妻了,就不会面对人生的无常。《叶甫盖尼·奥涅金》,避免与自己为敌,不要在决斗中杀死朋友.....诸如此类,我想这便是这本《俄罗斯文学人生课》的优点之一了,你可以把要求降低一点,别把他当作正而八经的文学评论读就好了,你可以把他当作心灵鸡汤,当作朋友间的对话,或者一次平辈间的侃侃交流,无论哪一种,皆是生活,随性一点便好。
当然,我也并不提倡大家把庄重的传世名著当作消遣的爽文来看,毕竟这些名著是值得正襟危坐,仔细剖析处处细节构造的,并且阅读过程也可能并不让人很“爽”,甚至让人心情沉重。但是阅读名著的意义也始终存在:因为深层次地启示人生,可以帮助我们少走弯路,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增广见闻,明白更多人生道理,可以让我们在经典的潜移默化中汲取更多精神养料等等。在这些有限篇幅里包含着广邈的人生时空和人类命运。
维芙·格罗斯柯普借《俄罗斯文学人生课》十一部小说挖掘出人类共同的精神状态,心理病,或者精神潜意识。对这些状态的深度刻画,也让读者看到痛苦表象背后不太为人所知的病态原因。
这些著作背后的作者对人性有十分透彻的洞察力且对人类命运,人类境遇都充满同情,而正是作者们的煎熬让这些精彩一一呈现,也让我们更了解人类自身——这样并不浮浅的“心灵鸡汤”才真正可以拯救人的灵魂和命运。
俄罗斯文学人生课读后感(十一)
这本书并非简单的书评集,更像是以俄国(俄罗斯)文学为载体的作者自传。藉由不同书籍串联起不同的人生阶段。
创作者对待作品与现实的关系往往是暧昧的。从保护自己的角度,作者应该极力避免作品与真实的自我产生联系;但是创作本身又不可避免带有作者本人的痕迹。本书的作者维芙反其道行之,“大胆”将自己与俄罗斯的缘起、情浓终是消散与俄国文学史的经典作品相连,以个人经历串联作品、消除时间的屏障,将俄国文学作品的独特之处展现的淋漓尽致。阅读本作事实上带来了多重的惊喜体验。第一重自然是对经典文学作品的体验,第二重则是基于维芙的“寻根”之旅的体验;第三重则是在不同文学作品乃至不同作家碰撞的体验。全书充满着既是融入与碰撞、历史与当代、文学与现实的碰撞交融。这既是文学解读同样也是人生自问:我们需要什么样生活。
本书甫一开篇便介绍了俄语中的人名规则,算是解答了我多年来的疑惑:他们的名字究竟为何仿佛总在重复。第一本书就介绍了以“幸福的家庭和不幸家庭”闻名于世的《安娜·卡列尼娜》。而最后一部作品则介绍了《战争与和平》。两部作品均为托尔斯泰创作,但是两者的创作背景并不相似,托尔斯泰本人的心情也存在巨大的差异。阅读两部作品时维芙的心态也同样有着天壤之别。《安娜·卡列尼娜》晚于《战争与和平》,前者创作时期托尔斯泰心态趋低迷而前者创作时期托氏的心态更为乐观,维芙是在对自己身份释然之后再次阅读方能多次少量完成大部头《战争与和平》的阅读。显然,阅读完成先后与创作顺序相反,但是读者与创作者的心态却一度对应。这样多方交叠之下构筑起了作品之间、作品内外的立体图像,
文学作品的魅力在于其多样性,无论一部作品如何经典,如何被人熟知,它对于不同的读者永远有不同的魅力。在本书作者看来,安娜的魅力在于其与托尔斯泰精神状况的高度相关。随着全书的推进,介绍的作品越来越多,维芙对俄罗斯文学的理解也表露的越加明显。俄罗斯文学的魅力来自于两面性。俄罗斯作家善于在压抑而怪诞的外部环境下,藉由一连串的巧合让读者感受到活着的价值。这种无望之中求生存的意识或许已经刻在他们的血脉里。无论是在战争、决斗中,俄罗斯作家笔下的人物都处于一种紧绷与放松混杂的复杂状态。这与维芙对待俄罗斯有所期待但又不愿意彻底融合的心态有异曲同工之妙。
俄罗斯文学的精彩之处在于俄罗斯作家对于苦难的理解。正是因为对苦难有了如此深刻的影响,作家们才可以用巧妙的笔触描绘苦难、隐藏伤痛。让故事继续。不同的作家对待生活、现实的态度不同,面对伤痛化解的方式也不相同。这些多元的因素构成了作品多样的风格,同时也成为了俄罗斯文学人生课的重要来源。
事实上,这部作品中提到的很多俄罗斯文学我都没有阅读过,但是阅读本作之后,竟然也萌生了要读一读俄罗斯文学的想法。我想,我会从《大师和玛格丽特》开始。读了太多苦难的文学,或许想知道苦难之下幽默的味道。当然也更想知道,是不是在黑暗中坚持幽默也是活下去的方式。
俄罗斯文学人生课读后感(十二)
之前以为这本书是一本书评,打开才知道,不如说是结合了日常生活的阅读记录。作者在文章中以自己的经验为出发点来引出与这些名著相关的思考。
当然,其中也不乏大作家们的各种八卦、趣闻,从中又可以看出一点自传性,每一个作家相关的部分都像一个作家小自传。所以读起来有趣。正如作者本人,说话间也充满幽默感,毕竟他是个英国人。
我之前读过一些托尔斯泰的生平,主要因为《安娜卡列尼娜》。很早以前我在书店看到《安娜卡列尼娜》时总觉得它是和《简爱》相差无几的故事。
关于托尔斯泰,书中提到他的阅读书目,看见有马克奥勒流、梭罗,我才知道他后半生严格践行着极端的禁欲生活的根源,是来源于希腊哲学中的思想。而且他厌倦一切轻松、愉快的事物,就更说明这一点。享乐主义是智慧的阻碍,托尔斯泰从哲学中吸取到了这一点。他的思想有时候甚至和我们东方的大哲学家孔子有相似的地方,孔子说唯小人与女子难养也。他也在日记里写道:女人责任重大,她们要孕育后代,然而无法孕育思想,这是男人的事情。虽然圣人们的思想放在今天,有不妥的地方。
作者说,也许托尔斯泰给出的人生智慧是,如何避免过《安娜卡列尼娜》里那样的苦难生活,但书中没有去解决里面的问题。对此想说,正是因为大文豪们不解决问题,才造成传统文学延续下来的风格,都避免去解决问题,而只是做到提出问题。这种写作是无意义的。也正是因为如此,晚年的托尔斯泰在接触哲学后,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所以他才对自己之前的《安娜卡列尼娜》和《战争与和平》给予强烈的否定。因为他认识到只有哲学才能解决实际的问题,文学没有什么实际的作用。
正如安娜卡列尼娜自杀时,她卧在铁轨上自问:“我这是在哪里?我这是在做什么?为了什么呀?”,这是托尔斯泰在这本厚厚的小说中苦苦追问的问题,这三个问题是哲学上的问题,而文学无法解决这些问题。所以,他最终投向了哲学的怀抱,并开始遵循极其严格的禁欲生活。
这种禁欲生活也为他的思想带来进一步的深化。并且,我觉得在那样的年代,他能够活到八十多岁的高龄,也正因为他习得哲学的智慧后所遵循的健康的生活方式。毕竟,他年轻时生活糜烂,《安娜卡列尼娜》的灵感也来源于他年轻时的放荡生活。
俄罗斯文学深刻的影响了世界文学的走向,尤其像托尔斯泰、果戈里这种大文豪。如书中作者所说,果戈里的《外套》这个简短的故事包含了俄罗斯文学的全部精华,一个身份卑微的抄写员千辛万苦地存钱,只为买一件外套,最后外套买到了却被偷了,最后他就病了,死了。这多么像我们老舍的《骆驼祥子》里的祥子,辛苦挣钱只为买一辆黄包车,买到了却被军阀抢走了,随后祥子就病了也从精神上死了,成了一个行尸走肉。而且老舍传承下来的文学方式,跟托尔斯泰一样依旧是提出问题批判问题,而没有试图解决问题。如果小说家们都能像晚年的托尔斯泰那样认识到在文学作品中解决问题的重要性,也不至于现在世界文坛和出版业如此没落了。
俄罗斯文学人生课读后感(十三)
不知道提起俄罗斯文学,大家脑海第一反应想起的是什么?我反正是名字长、拗口,记不住;篇幅太长,无谓的场景描写太多,消耗读书的耐心;对创作背景不熟悉,俄罗斯文学厚重的历史感让人缺乏阅读体验。
所以我一般都不会选择俄罗斯文学书籍阅读,但是又会被一些读书博主种草,毕竟俄罗斯文学确实是和我们的人生息息相关,从这些书籍中可以得到如何解决我们正在经历的困惑、难题的难题。整个人就陷入一种纠结,想看但是可能翻开几页就放弃了。
钱穆先生曾说:“文学的意义,在于发现更高的人生”,于这些俄罗斯书籍之中,有一种抓住人心的力量,不仅让读者体验令人窒息的黑暗绝境,更能够引领人走出这片黑暗与绝望,寻找到生命的光亮。或者这就是俄罗斯文学备受推崇的原因吧。
这本《俄罗斯人生文学课》是作者维芙将自己寻根经历和在俄罗斯的求学经历与俄罗斯十一本名著的解析结合在一起,讲述这些作品带给她人生的启迪。
记得纳博科夫说过一句:“自由的人写下真正的书,给自由的人读,这何其珍贵”。作为俄罗斯出身的文学家,他对俄罗斯文学有着独特、更贴近灵魂的见解。可是他解读的俄罗斯文学讲稿掺杂了太多个人情绪,这对于未曾读过俄罗斯文学的读者是有很强的引导性的。
在这本书中,作者她因为自己的姓氏有俄罗斯那味,加上祖上疑似有波兰裔的亲戚,所以认为自己是有俄罗斯血缘的维芙义无反顾去了俄罗斯留学。在这本书中,作者一改其他类似书籍的严肃性,以幽默风趣的语言,解锁不一样的大师。在这本书中,他们不再是神坛上不食人间烟火、只可仰望的存在,而是和我们每个普通人一样,也会有喜怒哀乐,也会有不顺畅、不如意的时候,甚至性格方面可能也和普通人一样,有优点的同时,一定会有缺点。
在阅读这本书的的时候,真的会忘记曾经被俄罗斯文学支配的恐惧,不再害怕阅读俄罗斯文学。除此之外,作者更让我明白了该如何去阅读这些经典作品,又如何从这些故事中领会到人生的哲思。有着鲜明民族特色的俄罗斯文学书籍,却又不仅仅局限于本民族。书中所描写的人物经历,会让人感同身受的同时自发思索。
俄罗斯文学人生课读后感(十四)
对于俄罗斯文学,我一直是一种又想亲近又有些抗拒的状态,想要亲近自然是因为那些传世经典的名气,总有一种今生一定要把《XX》读了的想法,但是真的打开却又没那么容易读下去。我个人的真正最先读下去的第一本俄罗斯文学是老康的《金蔷薇》,喜爱到睡不着觉的时候或者是不知道想读点什么书的时候就会翻一翻这本。后来发现他写的儿童故事也很棒,特别是福建少儿出版社出的他那本《密林中的熊》插图还特别的美。也曾借着这两本书的东风想继续把其他的俄罗斯文学名著也恶补一下,不过最终还是败下阵来。 想看这本《俄罗斯文学人生课》的时候,是被《华尔街邮报》的评价吸引的,“这本书令人开心又治愈”,什么?读这些大部头居然还能开心又治愈?“还会让你想要立刻冲进图书馆去翻阅她推荐的那些伟大著作”什么?能够让人有动力去读大部头?那好像很适合我。
打开这本书的时候,我觉得的确挺开心的,至少目录页就做到了!每一篇文章都有3个标题,比如第三篇: 如何在绝境中保持乐观 《安魂曲》 或:探监时别穿太紧的鞋子(这个标题被另一种颜色的线划去了) 第一个标题是书籍带来的人生感悟,进扣了本书标题“人生课”;第二个标题是对应的书籍名称;第三个则是对书籍的另一种趣味性的解读(或者说是吐槽),这个部分总会让人会心一笑。 这本书并不是一本对于俄罗斯文学的研究或是解读,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试图借用这些经典之作提供的生存智慧,来探索大作家对人生经历大大小小的问题的解答”。其实在阅读的时候,能够强烈感觉到的是另一种更确切的说法“这也是一封向我喜爱的作品之一的情书,感谢他们帮我找到了迷失的自我,并一再鼓励我。” “情书”是对这本书的一个最为贴切的解读。 我记得曾经看到一位译者表达对自己翻译的原因说,尽管知道有很多人翻译过,甚至是翻译的很好的作品,但是他还在坚持去做的原因是因为希望自己的名字和最爱的作者的名字能够并排在一起。原谅我实在想不起来是哪位大大了,而具体的原文内容也记不清了,但是我记得我看到他说的这些话时心里的感动。 在这本《俄罗斯文学人生课》之中,我感受到了同样的情绪。那是一种很深的爱,因为太喜欢这些作品了,所以想要把自己喜爱的作品分享给大家。不是为了去做论文做研究,而是要把自己的爱表达出来。
加上作者的文笔真的很不错,也很会讲故事,她把自己的经历、趣闻、感悟和对这些名著的阅读、理解结合在了一起,里面还有她了解到的各位文学大家的经历轶事和学习俄语时的趣闻,所以阅读起来真的是很有趣。 另外,我很喜欢她关于读这些名著的态度。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也不是那种让人反感的安利,而是清晰地传达出了她感受到的这些书籍的魅力所在。其实并不是我们对于每一本书都会喜欢,在阅读中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你可能会一读就沉迷进去,但是也可能读了很多次也读不完,你可能会有很深的感悟和理解,也可能会有和别人不同的认知态度,但是不用担心,因为: 读书就是读书,是私人行为,你想怎么读你自己做主。 所以甩开名著大部头的负担畅快地去读吧,读不完整本书,你也可以读读节选;不能很快读完也可以选择慢慢地读。不要去纠结里面的每一个细节,不用去强调阅读的方法,不用去考虑外界的评价,去掉一切的负担吧,尽情去读你喜欢的那些文字吧。
俄罗斯文学人生课读后感(十五)
鲁迅先生说,文学为人生,还要改良这人生。文学并不是虚无缥缈的东西,它就来源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是我们生命的另一种诠释。好的文学作品,都具有改变我们,使我们变得更好的能量。而欣赏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我们面对的不仅仅是这些落于笔端的文字,也是在审视自己的生命,我们从文字中重新认识自己,也在文字中找到那些困扰我们生活的答案。
《俄罗斯文学人生课》是维芙•格罗斯柯普对俄罗斯经典文学作品的文学评论,作者结合自身在俄罗斯留学的经历,对十一部经典著作进行分析,指出这些作品对于我们人生的指导作用,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别样的文学世界。
不得不说这部文学评论的风格真的是有些与众不同,它不同于以往那些文学评论作品的严肃和正式,由于作者本人的特殊人生经历,整部书中的基调都是乐观、幽默,有时甚至还带着些调侃的味道,让读者在放松的状态下一步步走进俄罗斯文学的世界,去体会文字中的深意,去发现作者的良苦用心。
作者与俄罗斯有着非比寻常的关系,这也成就了她对于俄罗斯文学的透彻了解。作者由于家族姓氏的特殊性曾在俄罗斯读读本科以及后来的俄语专业的研究生,在这一场寻根之旅中作者逐渐融入当地的生活和文化,却也发现自己身份上的分裂。学做本地人的经历没能使她有更深的统一感,反而将自己变成一个熟悉的陌生人,而这一矛盾在发现自己不是俄罗斯人时达到了顶峰。之后作者的生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结婚生子,她对生命也有了更深的理解和领悟,也终于释怀,实现了与生活的和解。
作者将自己的人生经历穿插在这一部部作品之中,通过介绍作家们的人生经历、创作背景、创作核心以及他们的性格、经历与作品之间的相互影响,将这些作品拉进我们的日常生活,让我们在一点点靠近、体悟的同时,获得智慧和力量。
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曾帮助过作者找到迷失的自我,引领她走出困惑,追求自己的人生。是的,俄罗斯文学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越是深入了解,越是有着强烈的体会。《安娜•卡列尼娜》告诉我们认清自己并找到生活的方向;《安魂曲》让我们在绝境中获得勇气,乐观地去面对人生的挑战;《叶甫盖尼•奥涅金》教会我们如何调整自己;《罪与罚》告诉我们如何克服内心的冲突;《战争与和平》向我们揭示了生命的意义所在……
文学是有生命的文字,一个人的生命,只有经历困惑、痛苦、挣扎、成熟、超越才算是完整的人生,而俄罗斯文学中对生命的描写,一定会唤醒我们对于生命的思考,它们将照亮我们的人生之路,让我们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