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呼兰河传(教育部统编《语文》推荐阅读丛书 人民文学出版社)》经典读后感有感

《呼兰河传(教育部统编《语文》推荐阅读丛书 人民文学出版社)》经典读后感有感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8-07 02:55:47
《呼兰河传(教育部统编《语文》推荐阅读丛书 人民文学出版社)》经典读后感有感
时间:2024-08-07 02:55:47   小编:

《呼兰河传》以描写呼兰河畔的故事为主线,展现了农村人民的生活、情感和精神世界。通过对家庭、友情、爱情的描写,展现了人性的善良和纯真。作品情感真挚,语言朴实,引人深思。读后感受到了生活的真实与情感的温暖。

呼兰河传(教育部统编《语文》推荐阅读丛书 人民文学出版社)读后感第一篇

这是萧红的一本自传体小说,自传和小说的界限似乎并不那么分明。“呼兰河这座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这句话带来了太多震撼,即表达了对祖父的四年,似乎也展现了作者内心的悲凉,整部小说中处处流露出作者内心的寂寞、消极,“人生苦多乐少”、“我家的院子是荒凉的”,整个忧伤的基调或许与她从小缺少关爱的成长经历和后续人生道路上的波折相关。书中先写呼兰河城的整体状况,小城有点冷清、寂寞,无聊,人们过着规律、平淡的生活;再写祖父、花园和家庭状况,在这个有点冷漠的家庭中,祖父给予了关爱和温暖;再写家庭周边的人,比如团圆媳妇、二伯、冯歪嘴子等,他们都是充满着艰辛生活的穷苦劳动人民,他们或许愚昧顽固,但又都是善良勤劳。作者善于捕捉人、景的细节,整体风格凄婉,充满忧郁感伤,但是仍在书中能感受到她对自然的热爱、对自由的向往、对人性的反思、对男女平等的呼喊。

呼兰河传(教育部统编《语文》推荐阅读丛书 人民文学出版社)读后感第二篇

“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似,为什么这么悲凉。”这句话自从在书里看到了,就一直绵延在脑海里,变成了整本书的感觉。

初读萧红的书,看似不那么通顺、简短又重复的句子,有些许童趣,像歌谣,但是越往后看,越感觉在这些看似简单的语言里,看似童趣天真的背后,藏着作者最温暖的回忆,也是最深刻的孤独;看似冷眼旁观的文字,是对愚昧乡里的批判,是对普通人的普通生活的悲悯。

小城里每一代人的每一天,吃着,睡着,劳作着,悲喜重复的发生着。那么愚昧迷信,那么浑浑噩噩,连冯二成子也会怀疑人生的意义。可那就不活着了吗?就算有小团圆媳妇的悲剧,有着那么多无意识的“凶手”,最后,也总还是要写冯歪嘴子独自拉扯大两个孩子的;就算翠姨从鲜活到求死,坟上的青草都绿了,也还是要写跑着来跑着去的春天的。

颠沛流离,从未放下笔,是因为还有希望吗?想要改变什么吗?时至今日,呼兰河依然是某些地方和人的缩影,所以,才不能忘却吧。

呼兰河传(教育部统编《语文》推荐阅读丛书 人民文学出版社)读后感第三篇

呼兰河传里,有众人对团圆媳妇和冯歪嘴子的无情和愚昧,仿佛大家眼里容不得美好的事物,一个有旺盛生命力的少女被虐待致死,一个真心相爱的家庭得不到帮助却被期待家庭的破裂。对比下祖父的善良温暖是长夜里孤零的灯,让萧红得以有黄昏的火烧云,有藏满宝藏的储藏室,有茂盛的四季分明的后院。

萧红对村子生活、火烧云、后院的描述让我以为是我小时候,租的房子有一个后院,院子里堆着各种杂物和自由生长的小树和花朵。在院子里翻动石头看石头下慌忙逃跑的的西瓜虫、千足虫,以及用鲜艳的太阳花来涂指甲,太阳花枯萎干结后,拨掉上面的干枯的小帽,露出一堆小籽,抿在地上第二年就会长出更多。还有地雷花,叫做地雷花是因为它的种子有黑色类似圆形的硬壳,上面还有纹路,像是一个个小小的地雷,我就是把这种种子收集起来,有时候收集很多放到空的彩笔盒里就忘记了,偶然间打开会看到他们已经生长出须根等待发芽。最喜欢得还有下雨天,下雨后扛着家里巨大的伞出门找蜗牛,在潮湿的树上、墙壁上,蜗牛会往前一突一突的爬行,留下亮晶晶的粘液,我们也能装满满一大盒,然后将树叶丢到盒子里,只需要一小会,树叶就只剩下脉络。

呼兰河传(教育部统编《语文》推荐阅读丛书 人民文学出版社)读后感第四篇

中国近现代小说的经典之作,处处体现着民俗中的平庸之恶。人不能太出挑,说话声音太大,坐的太板正,吃的太多,长得太高,头发太密.....就连广告上牙齿画的太大,都是不行的。总之,一切都要和大家一样,该结婚的年纪结婚,该生孩子的时候生孩子,别人有什么礼数就也要用什么礼数。若是太不同,就会被当作怪人,是要被人在背后戳脊梁骨的,被人打,用开水烫,都是合理的。像小团圆媳妇那样特别的,活泼爽朗一点都不像个理应羞怯温婉的团圆媳妇的人,被婆家整死也是没办法的事情。我看后面的后记都说这种暴力的本意是善,因为人们认为这是在帮助那个人走回正轨,人们意识不到那时恶。但我觉得,这些人一部分的自我确实意识不到恶,毕竟生长在那样的环境里,善恶观早已扭曲了,但另一部分自我,大概也是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样的恶事,只是已经麻木了,毕竟自己就是被这么一路折磨过来的,终于媳妇熬成婆,轮到自己成为合理的施暴者了。

萧红的文笔非常稚拙,感觉后世的废话文学都是模仿她的文笔,很可惜只模仿到了废话,没模仿到文学。个人偏好问题,并不喜欢她这种很多“了”的散文诗式小说写作手法,但的确很特别,写小说却没有主人公,只是絮絮叨叨的说着这家那家的事,却依然让人觉得时而有趣,时而揪心,别具一格。

呼兰河传(教育部统编《语文》推荐阅读丛书 人民文学出版社)读后感第五篇

第一次看萧红的作品,很有一种读鲁迅先生的感觉,笔锋并不犀利,在天真烂漫的童稚感中间又包含了对这片神奇又魔幻的土地,深深的痛责与期盼。

呼兰河城的人民质朴,善良,但是却又迂腐,沉闷,像行尸走肉般生活着。他们看戏,逛庙会,跳大神,没有文化和知识,对家暴熟视无睹甚至支持赞同。他们又对生活充满热爱对家人朋友深切关怀。可以说,神奇的土地,孕育了神奇的人民。

纵览全书,是充满了荒凉与阴暗的色彩的,被丑陋的旧社会的群体折磨致死的小团圆媳妇,仅仅因为自己12岁的年龄长了高一些,更愿意活动,说话声音大一些而已;有二伯生活在贫困之中,盗窃成瘾,却没有任何改变自己生活的努力和计划,就这样得过且过一辈子。全书又是光明充满希望的,有努力争取生活,带着孩子奋力生存的冯歪嘴子,有全城看起来唯一充满现代意识,对我又极好的祖父,也有这辽阔的大地、温暖的后院。这是一部魔幻的作品,编织在一起的幸福与不幸,希望和绝望,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20实际30年代的中国乡土社会的全貌。

只感慨,生活在现在这个幸福时代的我们,没有那么多封建糟粕,男女不平等的侵袭,能够为了自己的未来,努力奋斗,有了更宽广视野,也就有了面对未来不浑浑噩噩行尸走肉般生活下去的决心和勇气。

呼兰河传(教育部统编《语文》推荐阅读丛书 人民文学出版社)读后感第六篇

通篇记住了淡淡的忧伤和“冷漠”的同情与怜悯,连那祖父与“我”之间的童年温情也是短暂而寂寞的。萧红对呼兰河城的回忆给人一种淡漠疏离之感,字里行间所感受到的就是东北的这座小城一直很冷很冷,仿佛温暖转瞬即逝。 文中以孩童视角所看见的后花园是生机勃勃的,处处灵动的,感受到的是对大自然的爱。在后园玩耍时给祖父的草帽上插了一圈的花,祖父说“今年春天雨水大,咱们这棵玫瑰开得这么香。二里路也怕闻得到的。”惹得大家笑声不断,感受到了祖父对我的如微风徐徐的爱。“我”回忆起跟祖父学诗时最爱的是“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我”作为孩童虽然一开始不懂什么意思,但诗歌朗朗上口,极富韵律美,这便喜欢上了。“我”还喜欢“人面桃花相映红”,“因为其中有桃花,桃树一开了花不就结桃吗?桃子不是好吃吗?”所以“我”爱这首诗,真是很可爱很有童趣。 萧红对女性的着笔自带同为女性的共情,有种“悲悯之爱”,这是男作家所不能感同身受的。 文中关于城中搭台唱大戏的描写,印象深刻的是它给呼兰河城中生活的人们一个具体的时间节点以做回忆,出嫁的女儿和姐妹重聚,提前多日好好准备送给姐姐妹妹的礼物,虽然出嫁之后再难相见,但彼此都在心底挂念着对方,饱含着姐妹之间的深厚情谊。这里看得是有些难过的,旧时代的女性一出嫁就是整个人基本上都属于是夫家的了,所以说要是嫁得离娘家远,那么女孩子与家人们恐怕是再难相见了,之后的每次见面都匆匆忙忙,再见则是谁家媳妇谁的母亲,全身心投入到家务长短教养小孩之中,已然不复有女孩子时无忧无虑的心情了。所以到现在,许多父母要求女儿的不远嫁则是爱女之心切,生怕女儿受委屈而不能及时得到家人安慰。现在的婚姻趋势是两人结婚组成独立的小家庭,不过话说回来,两个人得是经济与精神上都独立于父母才能保证小家庭的基础稳定呢。 文中对小团圆媳妇被婆婆虐待致死的一系列描写,刻画了呼兰河城的麻木与残忍虚伪“善良”的大众形象,大家都是这样麻木地过来的,根本不真正关心他人的境遇,只是期望在空虚无聊的日子中多些茶余饭后的谈资,可悲可笑。这一章让人对小团圆媳妇的凄惨遭遇心痛不已,而她仅仅是千千万万个旧社会女孩子的缩影,没有自主权,只能依附夫家生活,稍微有些不合旧社会规范的样子都会被左邻右舍批评断言“一看就不是个好东西”,(后文的王大姑娘也是因为身量太高力气太大,竟比男子还要“厉害”,也被愚昧无知的不自觉的集体恶毒的语言所评价)她的反抗终究抵抗不了大流,她的笑容最后也不再出现 她的微弱的反抗被摁倒,好好的一个女孩子被生生折磨致死,这“吃人”的旧社会!

呼兰河传(教育部统编《语文》推荐阅读丛书 人民文学出版社)读后感第七篇

全书内容梳理 第一章写呼兰河镇上的人和事,特别描写了大泥坑,虽说什么东西都往下掉,但从来没有一个人提出把坑填上。 第二章写跳大神、逛庙会和放河灯等事情,这些事情都是为鬼神而准备的,表现出呼兰河镇人的封建迷信和落后。 第三章主要写作者的童年生活,后园是作者的精神圣地。 第四章写院子周遭的人和事,重点写老胡家的事情,老胡家的人封建愚昧,有病就请跳大神,看客的冷漠也为提及的团圆媳妇的悲惨命运做铺垫。 第五章细写团圆媳妇来到老胡家后发生的事情,从这件事更能揭露出呼兰河人性的丑陋,封建迷信的可怕。 第六章写有二伯,在“我”的视角里,他的古怪:“我”追问大昴星是什么,他说这是多管闲事;踢到砖头的时候,他就和砖头谈话;过往的鸟拉粪在他身上,他就会仰天大骂。但是,从砖头和鸟类这边可以看出,有二伯憎恶有钱有权的人。 第七章写冯歪嘴子和王大姑娘。主要写冯歪嘴子和周围人的关系,从此突出他的人物性格和形象。 人物形象分析 团圆媳妇的婆婆: 1.思想封建。 2.愚昧无知。用各种错误方法去“救”小团圆媳妇,还被云游真人骗了五十吊钱。如:偏方,野药,大神,赶鬼,看香,扶乩,样样都已经试过,钱也不知花了多少,但是都不怎样见效。 3.毫无人性。体现在用讽刺手法写鸡比孩子金贵,对比手法更把讽刺手法推到极致:鸡仔打盹,她帮忙驱逐苍蝇,鸡仔被蚊子叮了,她拿艾蒿水给鸡仔擦;对于儿子,拿劈材柈子打,身上碗口大的疤都有,儿子踩死一只鸡仔被打三天三夜。 4.冷漠自私。团圆媳妇死了,但她哭花在团圆媳妇身上的倾家荡产的五千多吊钱。 5.好面子。给扎彩人穿衣裳是为了给看热闹的人看的,当知道没有人来看热闹就心疼烧掉的衣裳。 6.勤奋努力。在别人收割过的豆田里拾黄豆粒卖钱。 7.守财奴。手肿了也不舍得买红花酒擦手 8.善良。逢年过节,对那些讨饭的人,也常常给过他们剩汤剩饭的。 8.对生活精打细算。 老厨子: 1.呼兰河传看热闹的代表。 2.喜欢捉弄人。他和冯歪嘴子谈天,故意谈到一半他就溜掉了。 3.勤劳。早起挑水刷锅,刷完锅烧洗脸水。 团圆媳妇: 1.自信乐观。头发又黑又长,梳着很大的辫子,她脸长得黑乎乎的,笑呵呵的。 2.率真。 小团圆媳妇躺在炕上,黑乎乎的,笑呵呵的。我给她一个玻璃球,又给她一片碗[插图],她说这碗[插图]很好看,她拿在眼睛前照一照。她说这玻璃球也很好玩,她用手指甲弹着。她看一看她的婆婆不在旁边,她就起来了,她想要坐起来在炕上弹这玻璃球。还没有弹,她的婆婆就来了,就说:“小不知好歹的,你又起来疯什么?”说着走近来,就用破棉袄把她蒙起来了,蒙得没头没脑的,连脸也露不出来。我就问祖父为什么不让她玩?祖父说:“她有病。”我说:“她没有病,她好好的。”我伸手去把棉袄给她掀开了。掀开一看,她的眼睛早就睁着。她问我,她的婆婆走了没有,我说走了,于是她又起来了。她一起来,她的婆婆又来了。又把她给蒙了起来说:“也不怕人家笑话,病得跳神赶鬼的,哪有的事情,说起来,就起来。” 3..封建社会的牺牲品 自从团圆媳妇死了,院子里似乎寂寞了很长的一个时期,现在虽然不能说十分热闹,但大家都总要尽力的鼓吹一番。虽然不跳神打鼓,但也总应该给大家多少开一开心。

呼兰河传(教育部统编《语文》推荐阅读丛书 人民文学出版社)读后感第八篇

全书内容梳理 第一章写呼兰河镇上的人和事,特别描写了大泥坑,虽说什么东西都往下掉,但从来没有一个人提出把坑填上。 第二章写跳大神、逛庙会和放河灯等事情,这些事情都是为鬼神而准备的,表现出呼兰河镇人的封建迷信和落后。 第三章主要写作者的童年生活,后园是作者的精神圣地。 第四章写院子周遭的人和事,重点写老胡家的事情,老胡家的人封建愚昧,有病就请跳大神,看客的冷漠也为提及的团圆媳妇的悲惨命运做铺垫。 第五章细写团圆媳妇来到老胡家后发生的事情,从这件事更能揭露出呼兰河人性的丑陋,封建迷信的可怕。 第六章写有二伯,在“我”的视角里,他的古怪:“我”追问大昴星是什么,他说这是多管闲事;踢到砖头的时候,他就和砖头谈话;过往的鸟拉粪在他身上,他就会仰天大骂。但是,从砖头和鸟类这边可以看出,有二伯憎恶有钱有权的人。 第七章写冯歪嘴子和王大姑娘。主要写冯歪嘴子和周围人的关系,从此突出他的人物性格和形象。 人物形象分析 团圆媳妇的婆婆: 1.思想封建。 2.愚昧无知。用各种错误方法去“救”小团圆媳妇,还被云游真人骗了五十吊钱。如:偏方,野药,大神,赶鬼,看香,扶乩,样样都已经试过,钱也不知花了多少,但是都不怎样见效。 3.毫无人性。体现在用讽刺手法写鸡比孩子金贵,对比手法更把讽刺手法推到极致:鸡仔打盹,她帮忙驱逐苍蝇,鸡仔被蚊子叮了,她拿艾蒿水给鸡仔擦;对于儿子,拿劈材柈子打,身上碗口大的疤都有,儿子踩死一只鸡仔被打三天三夜。 4.冷漠自私。团圆媳妇死了,但她哭花在团圆媳妇身上的倾家荡产的五千多吊钱。 5.好面子。给扎彩人穿衣裳是为了给看热闹的人看的,当知道没有人来看热闹就心疼烧掉的衣裳。 6.勤奋努力。在别人收割过的豆田里拾黄豆粒卖钱。 7.守财奴。手肿了也不舍得买红花酒擦手 8.善良。逢年过节,对那些讨饭的人,也常常给过他们剩汤剩饭的。 8.对生活精打细算。 老厨子: 1.呼兰河传看热闹的代表。 2.喜欢捉弄人。他和冯歪嘴子谈天,故意谈到一半他就溜掉了。 3.勤劳。早起挑水刷锅,刷完锅烧洗脸水。 团圆媳妇: 1.自信乐观。头发又黑又长,梳着很大的辫子,她脸长得黑乎乎的,笑呵呵的。 2.率真。 小团圆媳妇躺在炕上,黑乎乎的,笑呵呵的。我给她一个玻璃球,又给她一片碗[插图],她说这碗[插图]很好看,她拿在眼睛前照一照。她说这玻璃球也很好玩,她用手指甲弹着。她看一看她的婆婆不在旁边,她就起来了,她想要坐起来在炕上弹这玻璃球。还没有弹,她的婆婆就来了,就说:“小不知好歹的,你又起来疯什么?”说着走近来,就用破棉袄把她蒙起来了,蒙得没头没脑的,连脸也露不出来。我就问祖父为什么不让她玩?祖父说:“她有病。”我说:“她没有病,她好好的。”我伸手去把棉袄给她掀开了。掀开一看,她的眼睛早就睁着。她问我,她的婆婆走了没有,我说走了,于是她又起来了。她一起来,她的婆婆又来了。又把她给蒙了起来说:“也不怕人家笑话,病得跳神赶鬼的,哪有的事情,说起来,就起来。” 3..封建社会的牺牲品 自从团圆媳妇死了,院子里似乎寂寞了很长的一个时期,现在虽然不能说十分热闹,但大家都总要尽力的鼓吹一番。虽然不跳神打鼓,但也总应该给大家多少开一开心。

呼兰河传(教育部统编《语文》推荐阅读丛书 人民文学出版社)读后感第九篇

小学课文还记得哪些?

《火烧云》应该算一篇。学了文章,作业便是模仿着写自己眼中的云。之后,语文老师推荐了《呼兰河传》。书自然是囫囵吞枣地看完了。看的不过是把门堵住的雪,活蹦乱跳的神以及团圆媳妇的婆婆的五颜六色的小鸡……

重读《呼兰河传》,呼兰河的景物已经不值一看了,映入眼帘的是呼兰河的人物。

《呼兰河传》,作者萧红。萧红颇得鲁迅先生赏识。提起萧红,自然想起鲁迅先生。几年前在书店,看到一对夫妇在为孩子挑选课外书,他们走过鲁迅先生的作品时,孩子的父亲说鲁迅的书太偏激了,就别买了。的确,鲁迅先生多写人性的阴暗面,似乎大多事物在他笔下都是丑陋的。有的同学也因此不喜欢鲁迅先生,他们喜欢温暖的、治愈的作品。的确,谁不喜欢太阳,喜欢温暖,但不要忘了,太阳下一定有阴暗。诚如刘墉所言:“我不是教你诈,是让你认清这个世界。”

呼兰河便是萧红要让我们认清的那个世界的缩影。

中国人的最高理想是君子,君子的对立面是小人。小人最初的意思是地位普通的人,后来才指品性恶劣的人。在我们的世界里,数量最多的就是最初意义上的“小人”(即地位普通的人)。

《呼兰河传》中有名有姓的人物不多,因为萧红用笔同鲁迅先生相似,颇惜墨。但她终于不敢忘记人数众多的“小人”。周三奶奶和杨老太太便是这些“小人”的代表。

书中戏份较多也是最催泪的角色便是团圆媳妇了。一个健康活泼的花季少女被折磨致死,一户儿孙满堂的人家变得妻离子散。造成这一切的,除了胡家的一群糊涂蛋,呼兰河的“小人”们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不可忽视的作用。

团圆媳妇被打了,他们都说打得好,打她是为她好;团圆媳妇病了,他们都来献计献策;团圆媳妇烫昏了,他们之中还有落泪的。

为什么赞成打她?因为这些“小人”都受了封建男权主义的祸害。细细想来,他们思想闭塞也挺可怜的,这恐怕怪不得他们。

为什么献计献策?真是可怜团圆媳妇吗?非也。因为善良的人哪能够见死不救?他们都想成为善良的人。因此虽然团圆媳妇的婆婆认为鸡比团圆媳妇更宝贵,但她还是花钱为团圆媳妇治病。她是怕别人的嘴,她怕别人说她恶毒。那些“小人”更是如此,他们完全不懂如何治病,但他们知道自己必须要说一个秘方,不然会被人暗地指责的。于是迫于舆论压力,他们不得不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反正命是团圆媳妇。正是这种伪善,使他们集体无意识地害了团圆媳妇。由此,我们可以领略到国人的嘴的厉害。“激起民愤”“群起而攻之”……多少君子被小人的口水喷死?他们无力反击,因为民众正在感谢那些小人,感谢他们又曝光了一个人的隐私,感谢他们为自己的茶余饭后提供了谈资。这时如果那个君子为自己辩护,反而被认为是做贼心虚。流言真如流水一般,传播飞快,而调查取证却需要时间。中国人却习惯先入为主,不等证据,就凭自己的捕风捉影妄下定论。就算证据证明君子是清白的,又怎么样呢?小人出风头的目的达到了,民众的好奇心也得到满足了,皆大欢喜。只有君子独自舔舐伤口。国人怕国人的嘴,因此戴上一张张面具,装作好人。殊不知如此的伪善害了多少“团圆媳妇”。

为什么落泪?是心疼团圆媳妇吗?非也。如果心疼,他们为何兴致勃勃地观看热水中嚎叫的团圆媳妇?他们为何在晚上依旧呼呼大睡?他们的落泪,团圆媳妇婆婆盖被的举动都是建立在大家认为团圆媳妇已死的基础上的。大家是害怕死人的阴魂缠身,于是都装作好人,表示自己不是害死团圆媳妇的元凶。而团圆媳妇刚活转过来,大家又原形毕露了,原来还没看够。天呐!这就是封建迷信,死人最大的观念让活人没了地位。可不是嘛,呼兰河的扎彩铺里多么玲琅满目啊!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小人”的无情。不过道是无情却有情,他们可以有情,以此换来自己的平安或利益。

呼兰河的“小人”只是一个缩影,也许我们真的会遇到。无论怎样,先认清他们也就不至于在遇到时手足无措了吧。这世界原就是立体的、善恶混杂的,不要只看到眼前的美好,偶尔转个身,看看刀光剑影,也许会吓出一身冷汗,也许肾上腺素井喷,但这也正是给前进的自己提个醒,不是吗?

呼兰河传(教育部统编《语文》推荐阅读丛书 人民文学出版社)读后感第十篇

十多年前我就知道有这本书和这个作者,很多地方都在推荐,感觉是一部经典之作,但内容是什么,不得而知。我们都被别人推荐过很多的书籍,但真正捧起来读,就不知道是哪一天,哪一个机缘巧合。仔细想一想,这也是个挺有趣的事情。他人觉得好,或许你也觉得好,但要做出真正的行动又是很久很久以后的事情。甚至把别人推荐的书买回家了,放到书架上了,但什么时候开始读也是个未知数。所谓的“买书如山倒,看书如抽丝”。呵呵~ 为了鼓励儿子阅读,我也开始读这本书。这本书是学校推荐的寒假阅读书之一。儿子读小学五年级,需要大量的阅读。我担心他不能坚持读完,就陪他一起读了。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我们可以相互交流阅读中的一些心得、体会,可以刺激他读完整本书。否则他动力不足,容易半途而废。对我而言,这既是一种输出,也是一种输入,通过输出来带动输入。 我们选的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版本。在信息泛滥的时代,精选一个权威的版本是必须的。很多的书不仅纸张差、印刷差,而且内容也千奇百怪,缺胳膊少腿,阅读体验很不好。我觉得,读纸书慢慢地会成为一种“贵族”的活动,有点像现在用毛笔写字一样,成为少数人“温饱”之后的文化休闲行为。因而,读纸书要精选,要有仪式感,不能胡来,要选精品。 具体到这本书,先谈谈我的综合观感。萧红生于1911年,死于1942年,活了32年。《呼兰河传》是她27岁时写的。读她的文字,首先的感觉就是冷清、寂寞,有种看透世事,随时可以接受死亡的淡然。若仅看文字,会认为作者的年纪至少超过70岁;但文字传递出来的对周围世界、对身边的事情的好奇和乐趣,又让人觉得作者应该是个14岁的小姑娘。这两种不同的感觉和谐地统一在一起,的确令人印象深刻。而且,这种淡然,与台湾作家张晓风的淡然是不一样的。《呼兰河传》中的淡然、冷清是从泥土中升腾上来的,是有生活气息的淡然,是经历世事后的冷清;而张晓风的淡然更多是一种旁观者的超脱。 在这种冷清、寂寞和淡然的口吻中,作者的两段叙述打动了我,让我意识到这的确是一部经典著作。“我家的院子是荒凉的”。周围的世界,在萧红的笔下是荒凉的,但在她的心中一点也不荒凉,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事情。若要拍成电影,肯定不是彩色的,肯定都是黑白的,而且极少音乐、极少对白,有点像黑白默片,谁说黑白默片就不会是一部经典影片呢? 这部黑白默片中有趣的场景之一是第四章。作者描写一个荒凉的院子,院子里面放着一些砖头、沙泥土、大缸、破坛子、猪槽子和生锈的铁犁头。当我看到这里时,抬头看看我家的院子。——春节期间正好在农村老家,也有一个院子——不禁笑了起来,心想:居然有人写这些东西。因为我家的院子里面也有这些东西,也有砖头、沙土、破坛子和铁犁头,只是摆放的地方与书中描写的有些不同。这些东西是如此平常,在农村,几乎每次院子里都有。即使放了几十年,也没有人会关注它们,可只有萧红会把这些东西写进书中。萧红在观察、在关注这些东西时,是一种怎样的心境?是寂寞、是无聊,还是想逃离?不得而知。总之,她写了,写得很精彩。 场景之二是个残酷的故事(第五章),是因愚昧而造成的悲剧,有点像鲁迅先生写的短篇小说《药》,但比《药》更真实。《药》的写法有点玄幻,故事发生在深夜小巷或清晨的茶馆中,都是些见不得人的、隐蔽的场所,不是光明正大的事情,是非主流。而萧红在书中写的小团圆媳妇的故事,则是发生在大院中,大庭广众之下,愚昧以光明正大的形象呈现,而且得到了绝大多数人的认同,最后造成了悲剧。可是没多少人认为是悲剧,在他们看来,看别人“跳大神”就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下次自己遇到同样的事情也可以用“跳大神”的方式来处理。鲁迅先生与萧红是同时代的,也是相识的,他也推崇萧红的作品。 鲁迅的《药》,从华老栓写到华小栓,看到中间,基本上可以预料华小栓会活不久的。可是萧红写小团圆媳妇,从开始到最后,笔调都是冷静的,没有过多的情绪在里面。甚至在开头,小团圆媳妇没过门前,老胡家都很阳光,三代同堂、和和美美的景象,除了爱“跳大神”外。即使是小团圆媳妇进门了,感觉也没有什么,就是因为小,因为不听话,因为不熟悉新的家,挨点婆家的打,也是正常的。她的这种性格慢慢地就磨平了,慢慢地就过去了,最多成为一个祥林嫂一样的人物,或是中年的骆驼祥子,但不至于死了。这是我作为读者的一个感受。在旧社会的农村,故事不就是这样的吗?甚至到今天,故事也是这样发展的。 可是随着情节的发展,老胡家不停地折腾,慢慢地感觉有点对不劲了,特别到了热水泡澡的时候。读到这里,我们会想:这家人太愚昧了,这样折腾会出人命的。但是这个结果,很自然、很平顺,作者没有特别地设计,没有匠心独运,而是在忠实地记录一件事情,讲述一个发生在远方的故事。即使把这个角色给写死了,也不是作者刻意设计的,那也是故事自己发展的结果。而后,老胡家的这个小团圆媳妇就死了,死得理所当然。因为作者的笔触太过于平淡,以至于我都没放在心上,直到看到他祖父的话,犹如晴天霹雳,惊醒梦中人。 祖父以为老胡家那人家不大好。 祖父说:“二月让他搬家。 把人家的孩子快捉弄死了,又不要了。” ——萧红 著 《呼兰河传》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 虽然写的都是民众的愚昧,萧红更高一筹,她写出了当时人们骨子里的愚昧,也挖掘出了现在我们内心深藏着的愚昧,让我们自己都感到吃惊。而鲁迅先生,对当时的社会进行了斥责、怒喝,希望惊醒沉睡的人。这种呼喊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是需要的,绝不能因为现在是新社会了,我们就不需要鲁迅了。因为不管是什么社会,什么时代,人们都会有腐朽的、落后的、不符合时代的思想和做法,需要敏感的文人、思想家予以警醒。而不能简单地把鲁迅描述成“左派文人”的旗手形象,夸大了他作品的革命性,而忽视了他的作品在不同时代的价值。鲁迅的“敌人”不是国民党反动派,而是我们思想中腐朽的部分、民族的劣根性。如果这样理解,那鲁迅的作品仍然是匕首、是标枪,值得我们每个人对照着自己,好好研读。而萧红在《呼兰河传》写的愚昧,就像一根毫不起眼、但直透骨髓的银针。 阅读,就是作者与读者的对话。若二者没有共同之处,阅读就进行不下去。在读者看来,就是这本书读不懂、读不下去。若二者完全相通,看了开头就知道了结尾,那读者对这本书也不会很感兴趣,反而会觉得无聊、乏味。所以,作者在某些方面是高于读者的,能给读者带来不同的体验或感悟,让读者获取新知识、新体验或新领悟。同时作者也可以用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设计故事情节从而吸引读者读下去。无论如何,长时间来看,阅读是理性的,是讲究投入和产出比的。不好的作品,读者是不愿意花时间在上面的。而好的作品,就是一座金矿,常读常新,所以,我们“永远也读不完一本经典的著作”。

——首发于本人微信公号“野庙无人”

转载请联系本人

呼兰河传(教育部统编《语文》推荐阅读丛书 人民文学出版社)读后感第十一篇

《呼兰河传》作为萧红最具代表性的文学作品,其语言和文体历来被人称道。鲁迅曾盛赞萧红“越轨的笔致”,而对于理想读者来说,小说中语言文字“无组织的组织”,篇章布局“无结构的结构”,文学手法“无技巧的技巧”尤其值得品味。《呼兰河传》的好,不仅仅“一切都在表面”,更在于这独创一格的语言和文体,使得萧红写活了她心中的那个故乡,写出了她严重的那个时代,也才使《呼兰河传》为“家园与寻根”的文学母题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而提起《呼兰河传》的叙事特色,我们不得不关注其独特的同年视角,本文便以《呼兰河传》的“童年视角”为切入点,试图解读萧红独特的叙事模式,以及其背后的幽默表达。

一、 童年视角的叙事

关于叙事,乔纳森•卡勒这样表达:“根据程式,每次叙述都有一位叙述者,他既可以站在故事之外,也可以是故事中的一个角色,。”不过,“谁说”与“谁看”是独立存在的两个问题,纵观《呼兰河传》全篇,小说既有以“我”为主人公的第一人称叙述,又有以“冯歪嘴子”等小城人物为出发点的第三人称叙述,但细细品味,所有故事的观察者都指向一个角色——童年的“我”。

萧红在艺术表达上对童年思维方式的运用,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其一为对片段化生活场景的捕捉。茅盾曾以揣测的口吻说过,在某些读者眼里,《呼兰河传》“不是一部小说”,“他们也许会这样说,没有贯穿全书的线索,故事和人物都是零零碎碎的,都是片段,不是整个有机体”。全书从呼兰河的精神“盛举”讲到我在爷爷家的童年生活,再讲到周围的邻居,讲到小团圆媳妇的死、有二伯的故事、冯歪嘴子和王大姐的悲剧,或许它们之间可以被视为联合关系,共同构成了我对于呼兰河生活的记忆,但其对于每一个片段的叙写都是独立的,彼此之间并没有逻辑严密的过度结构,亦缺乏贯穿全文的主线,使之成为一个紧密联合的整体。

其二为对生活场景的画面的呈现。童年思维最倚重感性经验和具体形象,在童年记忆中印象最为深刻的,也是最快乐或最痛苦的画面。因此,要忠实表达童年中印象最深刻的部分,往往要借助极对具丰富性和和缺失性的具体画面的白描勾勒。最典型如小说第三章着重刻画了作者同祖父在后花园内玩耍的时光,不论是同祖父浇菜还是让祖父念诗,萧红不仅叙写了典型的细节,更将每件小事中的对话都刻画得淋漓尽致,在字里行间生动地勾勒出了童年生活的无忧无虑。这样的着重描写,正是对极致的喜的巨响表现。

二、 童年视角与成年视角的复调表达

虽然“儿童视角”是《呼兰河传》行文的最主要特征,在叙事角度和叙事口吻、叙事态度方面都显现出独特的美学价值,但萧红在创作过程中仍旧会受其个人的主体性的影响。在关照《呼兰河传》的叙事视角时,我们同样也应注意到儿童叙事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成人话语。

俄国理论家巴赫金认为小说从根本上是复调的,或者说是有对话性质的而非一言堂的。“小说的核心在于它呈现了不同的声音或话语,因此也就表现了社会上不同想法和观点的冲突”。我们在《呼兰河传》中也可以看到两个“我”,一个是儿时的“我”,一个是成人化的“我”。儿童视角下的呼兰河是美妙的、充满诗意的,这里有放河灯、跳大神、唱野台子戏等“精神盛举”;有爷爷家后花园的生机和种种乐趣。

但在儿童视角的背后却一直有一个成人的眼光来审视这小城中的人来人往。最典型的便是文中对于小团圆媳妇的叙写。当冷漠的围观者们“关心”小团圆媳妇的病情,在胡家要给小团圆媳妇洗澡时,“我”只是承担了一个旁观者的角色,而在高潮部分却出现了这样的话语“她来到我家,我没给她气受,哪家的团圆媳妇不受气,一天打八顿……有几回,我是把她吊在大梁上……”。依前文所述,儿童视角的典型特征便是对片段化画面的捕捉,这样长篇大论的复述,显然是儿童视角与成人视角相呼应的体现。此外,在萧红描写完童年生活的热闹场面后总要补充一句荒凉的表达“这样一来,不但不觉得繁华,反而显得荒凉寂寞”。在这些叙写中,儿童作为主体只是对外界的观察,其背后的理性表达往往依靠作者的成人分析。

三、童年视角的幽默表达

康德对“幽默”有着这样的描述,“笑是由于一种紧张的期待突然转变成虚无而来的激情……值得注意的是,在一切这样的场合笑话总是必须包含有某种暂时会引起误会的东西”。这种“期待”实际上就是对合规律性的期待,引起误会则是有意对合规律性的违反。因此,对于某种合规律的违反造就了一种幽默的美。

谈及《呼兰河传》,萧红的文字在“喜”的外壳下包裹着对立的悲剧因素或悲凉意味,由“喜”来表达更深一层的“悲”,其童年叙事视角发挥的最大作用便是塑造了这种对立,即幽默的美。

在《呼兰河传》中,小城人们明明吃的是瘟猪肉,却不让孩子说出口,当天真的孩童道出大家吃的是瘟猪肉的事实时,却遭来成人的一顿打骂以制止真相的昭示。儿童的天真反衬出成人世界的荒诞可笑,以儿童视角为叙事主体的叙事又大大强化了这种悖论性,这种反差为幽默表达的实现留出了空间。除此之外,在第五章中,“我”以一个儿童视角打量小团圆媳妇,认为她不是什么媳妇,而仅仅是一个小姑娘。这与老胡家人和其他生活在呼兰河的普通人对小团圆媳妇的认知相悖。而当老虎家要给小团圆媳妇洗开水澡“治病”时,“我”意外发下小团圆媳妇根本没病,而她的婆婆却认为这是不懂规矩,硬是让小团圆媳妇躺下了。在“我”这个孩童眼中最显然的生活常识,却在老胡家人和一种看客颠倒是非的作为下成为了反规律的存在。

如此种种,均是文本中典型的“反常理”情节,萧红借用儿童视角对成人世界的颠覆讽刺了成人世界的虚假,在两种眼光的隔阂中暴露出的现实是这样的荒诞不经。同时,萧红以叙写了小说世界和常人世界约定俗称的规则的反差为手段,在常人世界“合规律”的想法与言论在文本语境中便成为了“反规律”的存在,这便对康德所强调的“幽默”的美进行了呼应,造就了萧红独有的幽默叙事。

四、小结

关于叙事视角,卡勒曾这样论述“一个从单一角色有限的视角讲述的故事可能会造成极强的世界不可预知的感觉……故事套在其他故事之中,这一点又使叙述的错综性越发突出了,因此讲述一个故事的行为也变成了故事中的一个事件……故事套在了故事的故事之中”。可以说,在《呼兰河传》的叙事过程中,萧红不仅借用了儿童视角,同时也存在成人视角的全知叙事,二者共同构成小说文本的复调表达,这种视角的切换与共存,也同康德的“幽默”美学概念进行了呼应。虽然《呼兰河传》相较于长篇虚构小说,更像是作者对童年时代回忆的影射,但正如卡勒所说,这样的叙事更加强了小说文本叙事的错综形和故事性,也让《呼兰河传》具有更为突出的文学价值。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