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性时代》是一部描写现代商业竞争残酷与无情的小说。主人公在商场上不断奋斗,却陷入了道德与利益的两难境地。小说通过揭示人性的复杂性和商业世界的残酷性,引发了读者对于成功与道德的思考。这部小说让人深思商业社会中的真实面孔。
狼性时代读后感(一)
-
《狼性时代:第三帝国余波中的德国与德国人,1945-1955》,哈拉尔德·耶纳,出品方:理想国。
-
我以为,这本书描写的大概是战败国的颓唐沉默和战后的百废待兴,出乎意料,正如书中一位名叫露特的女士在日记中所写的:“整个城市都生活在期待的狂热中……”尤其德国的女人,她们绽放的生命力是令人万分惊诧的美丽。
-
“瓦砾妇女”已经载入史册,成为战后德国历史上的专用名词。
战后柏林的男女比例是1 :6,像清理废墟这样的重体力劳动也只能依靠妇女来完成,是柏林的女人们支撑起了城市的重建。当时的报道说,这些妇女组织起了人力传送带,她们非常熟练地传送着装满碎砖头的铁皮桶,为自己挣得每小时72芬尼的工资。
-
作者写道,对连夜轰炸的恐惧和对被占领初期的不安过去之后,幸存下来的欢乐感形成一股无法阻挡的力量。废墟生活中的匮乏一点都没有使这种铺天盖地的能.量受到损害。
被疏散到德国农村的500万城市居民中有许多喜欢娱乐的年轻妇女,她们的所作所为搅乱了那里的传统价值观,青年男女相互吸引,共同推进现代化的引擎。
-
人们热爱音乐和舞蹈,热衷于交际,女人们在自己身上惊讶地发现了自.由和欢乐。
到处都是狂欢节和丧宴。“在这废墟中的舞蹈里,死亡虽隐姓埋名却无处不在。人们在一个生之无常随处可见的环境里行乐。”
-
从战场归来的男人们发现,他们无法理所当然地重新拥有“一家之主”的地位,他们在家庭里缺失的时间太久,女人们把家治理得越好,他们就越是无法克服自己的多余感,男人们在女人的眼里经历着战败的耻辱,他们需要重新调整自己的心理,他们需要承认女性在战争中的付出,与此同时,过度失衡的性别比例,导致女人为了争夺男人而展开雌竞,男人们的自信心因此得以复苏。
-
这部作品为我们提供了特别的视角。这是“他人即饿狼”的“狼性时代”,为了活下去,很多时候,女人们也只能不择手段,做出很多恶劣行径,可是,狼是一种社会化程度很高的群体生活的动物,而女人的社会化程度往往高于男人,女人热爱家庭、热爱社交、热爱她们自己,她们产生了强烈的自主意识,也因此,她们在这部德国战后重建史中焕发了别样的光彩。
狼性时代读后感(二)
关于战争,我们每每着重于探寻战争的根源、过程的细节、怎样结束以及里程碑的战役。却鲜少探究战后的重建过程。战争对国家造成的破坏是巨大的,它所摧毁的不止物质,还有人们的社会关系与精神世界。
逃离死亡的行为,让战后的7500万德国人陷入了或失神冷漠或爆发式生存狂喜的状态中。这是“无人时代”,也是“狼性时代”。无人管理,无人负责,社会陷入一片混乱。如何重建国家秩序和恢复社会关系成了战后的重中之重。
在《狼性时代:第三帝国余波中的德国与德国人:1945-1955》中,作者深入探讨了德国在战败后第一个十年的重振国家秩序过程,以及盟军国如何试图干预和影响该进程。战后大多数德国人对所犯下的罪行都选择了集体沉默,为了生存,他们本能地屏蔽了罪恶感。他们一方面反对法西斯,另一方面又要在此基础上建立可以信赖的社会,扭曲、挣扎。
作者哈拉尔德·耶纳以记者独特的视角,描绘了普通德国人在战后混乱时期的修复与日常生活。被疏散的人、逃亡幸存的人、劳工和在押犯、被释放的战俘,这些被战争所冲散的人们如何在日常生活一点一滴中重新聚合起来?
这本书选择了一个被普遍忽视的时间段 —— 东德和西德建国之间的过渡时期。耶纳选取了一些核心主题,对事件进行了深入评论,展示了一些对后来历史进程产生重大影响但鲜为人知的现象。他挑战了“零点时刻”神话,因为对于不同地区,不同的人群来说,战争的结束进程存在差异。他强调了日常生活中自发组织的重要性,以及女性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的主导作用。
特别引人注目的是书中关于德国东部向西部大移民现象的描述,尤其是来自波兰、东普鲁士、西里西亚和波希米亚地区的难民。随着红军的推进和东部领土的丧失,数千万人涌入德国西部。这种移民潮在德国社会内部引发了摩擦,同时也展现了一个人们通过自身能力和努力融入新环境的成功案例。
《狼性时代》还深入探讨了黑市经济、大众汽车工业以及Beate Uhse公司等社会方面的改革,揭示了这些事件背后更多的故事。书中还提到政府在推动艺术方面的作用,以及他们对东方社会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回应,揭示了一些长期被掩盖的历史真相。
总的来说,本书提供了一个独特而深刻的视角,让读者更加清晰地理解战后德国的复苏过程和人们在困难时期的生活。耶纳的作品填补了历史中的空白,引发人们对过去的反思。
狼性时代读后感(三)
《狼性时代》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叙事,而是通过对那个时代的细致观察和深入分析,构建了一个立体的、充满生活气息的战后德国图景。基调是沉重而复杂的,既有对战争灾难的沉痛回顾,也有对重建生活的坚定希望。耶纳通过大量资料,让读者仿佛亲身经历了那个时代,感受到了德国人民在废墟中重建生活的艰辛与努力。
哈拉尔德·耶纳以其资深的媒体背景和文化批评家的身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来观察战后德国。《狼性时代》的主题是多元而深刻的,它探讨了战争、罪恶、记忆、身份、性别、经济重建等多个方面。书中的角色不是单一的英雄或反派,而是一群鲜活的普通人,他们在战后的德国社会中寻找自己的位置,努力适应新的生活环境。
耶纳以其资深的媒体背景和文化批评家的身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来观察战后德国。他不仅仅是在叙述历史,更是在探讨人性和社会的深层问题。译者周萍和审阅者丁娜的专业背景和语言能力,保证了这部作品的准确性和可读性,使得中文读者也能够领略到原著的深刻内涵。书哈拉尔德·耶纳以其资深的媒体背景和文化批评家的身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来观察战后德国。《狼性时代》的主题是多元而深刻的,它探讨了战争、罪恶、记忆、身份、性别、经济重建等多个方面。书中的角色不是单一的英雄或反派,而是一群鲜活的普通人,他们在战后的德国社会中寻找自己的位置,努力适应新的生活环境。
在《狼性时代》中,作者哈拉尔德·耶纳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战后德国人民的生活状态。在战争的阴影下,德国社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动荡和苦难,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们的生活完全被悲伤和绝望所笼罩。相反,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对于生活的热情、对于快乐的渴望并没有被磨灭,反而在某些时刻以更加强烈的形式爆发出来。这令人惊叹!
在书中,舞蹈和狂欢不仅仅是字面上的娱乐活动,它们更是一种象征,代表着人类在逆境中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和对自由精神的坚持。在战后的德国,当物质匮乏、社会秩序崩溃、道德观念受到挑战时,人们通过舞蹈和狂欢来寻找精神上的慰藉和释放。这些活动成为了人们在苦难中寻找希望、在压抑中寻求自由的一种方式。
在战后的德国社会中,舞蹈和狂欢也承担了重要的社会功能。它们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暂时逃离现实的机会,让人们在音乐和舞蹈中忘却生活的艰辛,重新找回生活的乐趣。不仅如此,这些活动也成为了人们社交和交流的平台,帮助人们在战后的重建过程中建立起新的社会联系和群体认同。跳啊跳,舞啊舞,人人都能够感受到彼此之间的团结和支持,这让人在战乱中寻得了些许心安。
对于个人而言,舞蹈和狂欢是表达自我、展现个性的一种方式。在战后的德国,人们面临着身份的重建和价值观的重塑。在这样的过程中,舞蹈和狂欢成为了人们展现自我、寻找自我认同的舞台。通过这些活动,人们能够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展现自己独特的个性和魅力。这对于个人的心理健康和自我价值感的建立具有重要的作用。
《狼性时代》通过描绘战后德国人民在苦难中寻找舞蹈和狂欢的场景,向我们展示了人类在逆境中的坚韧和乐观。这是逃避现实吗?是的,但这更是人们在苦难中寻找希望、在压抑中寻求自由的体现。它们告诉我们,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我们仍然能够找到生活的美好和快乐,依然能够热爱生活。这或许正是人类的坚韧和伟大之处。
书中,作者还深入探讨了战后德国社会中女性角色的转变和自我意识的觉醒。这一时期,由于大量男性被征召入伍,女性不得不走出家庭,进入传统由男性主导的工作领域,承担起社会和经济重建的重任。
战争的爆发迫使女性走出传统的性别角色框架,开始从事男性的工作,如工人、农民等,甚至是管理人员、地下交易人。这些工作不仅要求女性具备与男性相同的技术和管理能力,还要求她们展现出强大的适应性和坚韧性。女性惊奇地发现,原来自己同样可以取得成功,而且做得一点儿都不差!这种表现影响了社会对女性的看法,打破了性别刻板印象和性别歧视的壁垒。
在从事传统男性工作的过程中,女性不仅在职业技能上得到了提升,更重要的是,她们的自我意识和自主性得到了显著增强。她们开始意识到自己的潜力和价值,不再仅仅满足于家庭和社会对她们的传统期望。书中的女性角色们通过自我教育和实践,逐渐建立起自信和独立,成为社会重建的重要力量。
随着女性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日益凸显,社会对女性角色的认识也在逐渐改变。战后,女性在德国社会中的地位有明显提升,她们的贡献开始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这种变化不仅改变了女性自身的生活轨迹,也为后来的女性主义运动和社会性别平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女性的角色转变和自我觉醒,向我们传达了一个深刻的信息:女性具有与男性平等的能力和潜力,她们应当拥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自由。
必须承认,丰富的史料读起来有些无聊,但依据不同的关注点,你一定会从中找到乐趣。
狼性时代读后感(四)
1945年4月的一天,特拉乌特一家在地下室里听着窗外盟军的炮火隆隆。这位平凡的主妇生怕自己和两个年幼的孩子会就这样遭殃,丈夫也因参军而生死未卜。
广播中传来元首希特勒的"疯狂令",号召德国人不分老幼男女,拿起武器同盟军决一死战。特拉乌特万分惊恐,她知道这场战争终将导致德国彻底投降,未来将是一片混乱和黑暗。
几天后,柏林不攻自破,陷入了一片狼藉。特拉乌特的丈夫随军队被俘,她带着两个孩子走出地下室,面对满目疮痍的家园。大片居民区化为废墟,街道上遍地狼藉,死者的尸体无人收殓。
作为母亲和妻子,特拉乌特明白她将不得不独自肩负起重建家园的重任。在这个男性凋零的社会,她要和所有女同胞们一起承担国家的责任和重担。踏上一条未知的道路,去重拾战争前有尊严的生活。
上面这段故事是当年无数德国妇女的真实写照,德国女性用勇气和韧性重塑了家园,让德国从战争的废墟中崛起。
战后初期(1945-1949年),德国陷入一片凋敝和混乱。由于大量男性在战争中死亡或失踪,妇女不得不承担起养家糊口的重任。她们走上工厂车间,从事体力劳动;她们开始自己经营小本生意,谋求经济来源;她们独自抚养孩子,承担起一个人的家庭重担。
在这个男性劳动力匮乏的特殊时期,女性开始介入传统观念中被视为"男人的领域"。重建家园的重任全部落在她们的肩头上。生存的压力迫使她们变得独立自主,经济地位和社会影响力也相应提高。
然而,当时的生活条件却极其艰苦。二战导致德国国力几近全无,各地都是一片瓦砾和断壁残垣。粮食、燃料、住房等基本物资皆供应严重短缺。人们挨着冻,忍着饿,在这种极端环境下勉强维持生存。
女性是处境种最为悲惨的一群。她们不仅要操劳养家糊口,还要在废墟中拮据营生,同时照顾孩子和其他家人。她们承受的不仅有物质的匮乏,更多的是精神和心理的创伤。很多人都失去了丈夫或其他亲人,她们必须独自面对这一切。
战后女性顽强的生命力,成为战后德国复兴的最重要力量之一。
然而,随着西德经济在1949年后开始逐步复苏,社会对妇女的期望也开始发生反向变化。人们希望妇女能重新回归传统角色——作为妻子和母亲,全心全意料理家庭事务。
那些战后不得已外出工作的妇女开始受到了责备和指责。很多人认为,她们这样做是在忽视家庭职责,造成了子女教育的失范。即便是那些独自抚养子女的单亲母亲,也因无暇照料孩子而备受社会的非议。
在当时的社会观念中,男人是家中的经济支柱,而妻子的角色应该是为丈夫创造一个温馨舒适的家。一旦妇女自食其力,获得经济独立,就被视为"反常"和"不合常理"的事情。
这种传统思维在西德经济腾飞、生活水平不断改善的背景下越发加剧。很快,大量妇女被迫离开工作岗位,重新回归家庭主妇的角色。她们在战后那段岁月中曾展现出的独立自主和坚韧性格,再次被社会所质疑和边缘化。
尽管战后初期,妇女在经济和社会地位上的确获得了一些提升,但她们在重建家园中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却经常被父权社会所忽视和低估。直到20世纪60年代,随着新兴女权运动的崛起,人们才重新审视战后那段特殊时期中妇女所扮演的角色和价值。
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文明,往往需要重大事件的震撼和创伤,才能引发人们对既有思维和秩序的反思。
二战无疑是20世纪最令人痛心的创伤之一。那场浩劫之后,德国女性用她们的勇气和韧性,重拾了生活的希望。
正是无数个特拉乌特拼凑出一个支离破碎的家园。然而,很快这种力量就被社会所质疑和压抑。传统观念对妇女的定位重新夺回主导权,她们的独立自主和经济地位受到了冷遇,在重建家园中曾建立的新角色也开始动摇。
这段历史进程再次昭示了一个事实:仅靠战争和灾难的震撼是不够的,我们需要持续不断地反思,珍惜和肯定女性的力量,尊重和保障她们的权益,社会才能获得真正的进步。
正如战后德国妇女用勇气和韧性重建了家园一样,包容、宽容、尊重才能成为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永恒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