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張愛玲私語錄读后感1000字

張愛玲私語錄读后感1000字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5-03-26 08:15:15
張愛玲私語錄读后感1000字
时间:2025-03-26 08:15:15   小编:

《張愛玲私語錄》透过作者的私密笔记,展现了她内心深处的独白和情感世界。读后感受到作者对生活、爱情和人性的独特见解,以及她对自我的探索和感悟。这本书让人感受到张爱玲的敏感、聪慧和独特魅力,引人深思和思考。

《張愛玲私語錄》读后感(一)

讀了《張愛玲私語錄》有點感觸, 看到的不但是張宋鄺三人五十多年的友誼,還間接看到香港五十多年的歷史,譬如暴動、制水、地鐵開通、中英談判、九七大限。看著看著,五十多年很快就過去了。

............................................................................................................................

1/8页

《張愛玲私語錄》读后感(二)

在與同時做到同等分量銳度的批判,關懷和審美。目光永遠在傳統中國。

在張腔一長串的梯隊中,評論和仿效是出不來品味的。無意識做些詮釋性工作,為淺薄的現代人提供精神消費,為空虛的人生塗抹些色彩。

一直想,張有沒有其他可能性。把王國的領域擴大一些,如果受西方那一套敍述影響再大一點,在歷史,精神和理性上,而不僅是修辭(雖然很准),讓中國古典和西方古典的趣味結合點不要只是那麽一個小而密的區域,會不會就不會“有口難言”“他生未卜今世休”了。

可是亂世又怎麽破?

2/8页

《張愛玲私語錄》读后感(三)

我們都需要聆聽者,但溝通的方式漸漸因為媒介而改變了,繼而影響其內涵,例如每條微博的字數,都不能多於140字,在資訊太多時間太少的現世下,誰好意思讓身邊的人聽太多嘮叨?不像老好的從前,友儕間的閒聊會被珍而重之地抄錄在筆記簿上,流傳到下一代,連同四十萬字的書信成為出版的材料。當然,有這樣的能耐也只因她是張愛玲,而她又有一對知心好友-----宋淇先生和鄺文美﹝Mae﹞女士。

雖然書的封面有點醜,《張愛玲私語錄》仍然有巨大吸引力,正因為書名中的「私」字。大作家私底下是怎樣的人?除了作品建構的世界外?她活在怎樣的真實?從書的兩部分:「張愛玲語錄」和「書信選錄」,加上宋淇夫婦曾撰寫的有關張愛玲的文章,讀者瞭解到一段情誼如何靠書信維繫,更深深進入對方的生命,互相依賴,成為情感和繁瑣的日常事務的出口。

張的聰明眾所周知,通通都展現在短而精的語錄裡,這亦是Mae的功勞,要多細心才能從無數的語句碎片中精選出有意思的?叫人意外的倒更是那些信扎,令人感受到張愛玲的「暖」。她對Mae幾乎是深情的,相對於她總超然地冷眼看待自己書中的主角,張愛玲卻對宋淇和Mae二人從不吝嗇地表達關愛,透過她最擅長的文字,她時時關心,事無鉅細地關懷。

我尤其喜歡讀到她們錯過對方來信,又補多一封的浪漫,這情懷在現世差不多已經消失了,包括那種情感往返都變得稀罕,它總共橫跨了四十年。

信中的內容,除了出版與公務的安排,就如張愛玲所言:「我老是在腦子裡聽見自己的聲音長篇大論告訴你這樣那樣。」都是她的內心獨白,綿長而溫情的話語,隨著信扎飄洋過海,使這三位文人在充滿病痛和苦難的人生中,成為大家的支柱。我更瞭解到宋淇夫婦為了推動張愛玲作品所做的付出,不難明白張愛玲原何如此珍重這段情誼。

3/8页

《張愛玲私語錄》读后感(四)

《張愛玲的幽默》

黑色幽默,說得是那種讓人哭笑不得的話語。如今又被呌作冷幽默了,閑談之中冷不丁地來上一句,發人深思,逗人開懷。所謂山外青山樓外樓,所云之外有所云,調侃的作為,亦日益見長了。

其實,文學裏頭擅長幽默的,張愛玲算得上是一個高手,她從來不嘻嘻哈哈,亦不過份荒誕不經,祇是拿著記性,將聽來的鄉俗俚語撂下個一兩句,不由你不發愣不發笑。興許,那些個話語,就是她自小從傭婦阿媽們的腳跟頭廝混時撿來的,讀過她的《雷峰塔》與《易經》,你就曉得了。你自然會曉得,張愛玲對於民間的伶俐是如何敏感,長大了寫文章,用將起來也了得,可謂是點到為止,恰到好處,讓人忍俊不禁之外,尚還幾多辛酸。

男女婚嫁,對於家長與孩子來說都應該說是一件費煞心思的事兒,老的講究門當戶對,少的尋覓郎才女貌,東挑西揀的,往往會把個大好青春都耽誤了。張愛玲在《怨女》裏頭借劇中人之口如是說:

「定了親還不早點過門,貓兒叫瘦,魚兒掛臭。」

誰又能夠說不是這樣呢,這一句話語,即便在時下我看也般配世道,幽默裏頭透著現實。

大凡讀書人都喜歡摘抄幾句故人所言,以發己驚醒。張愛玲也是如此,她也有這麼一個愛好,《張愛玲私語録》裏頭有她的小紙條兒可為證:

「聞臺北觀櫻花盛況:

紅帽哼來黑帽哈

武陵太守看梅花

梅花忽地開言道

小的梅花接老爺」

這四句妙語的出處,《張愛玲私語録》的編輯人-宋以朗先生倒是費心思作了考據:或說出自清代獨逸窩退士所輯的《笑笑録》,或說出自清代倪鴻的《桐陰清話》。其實,這等話語究竟出於何處倒是不太打緊的,打緊的是究竟張愛玲又瞄上了哪一個,準備冷幽默一囬,借題發揮給讀者們講一個何等樣的絕妙故事呢。

可惜可惜,老爺看梅花與梅花接老爺這一個話題,張愛玲好像是終於沒有寫呢,她走了。「紅帽哼來黑帽哈」,讀者們就自己在週遭仔細找找看吧。這等樣的幽默,興許還是無處不在的哦。這世道,哼哼哈哈的老爺多了去了,「小的梅花接老爺」,亦不少。

-ZY.S. 2010-December-11,滬上「南石軒」

4/8页

《張愛玲私語錄》读后感(五)

很明显比跟庄信正那本书信集《張愛玲來信箋註》中揭示的友情紧密不知多少倍。两本书结合在一起,能够加深对张爱玲晚年生活的全方位了解。

书信是选编,越到晚年张爱玲宋淇邝文美三人谈到病痛的内容越多,看了简直比读庄信正的那本书还要心痛不知多少倍,因为三个人都是那么可怜。宋淇被各种疾病缠身数十年,经常住院一病数月,邝文美照顾卧病多年的百岁老母,自己也得过胃癌,切除后又经常骨折骨碎。

幸而张爱玲后半生有宋淇夫妇这样的知心朋友,尤其是邝文美,别后几十年,张爱玲还是常常会想象对她倾诉生活中一切的一切细节。她在信中说过,炎樱、桑狐(《小团圆》中揭示的恋爱对象)都不完全了解自己,宋氏夫妇则完全了解。

张爱玲生前写给宋淇邝文美夫妇的最后一封信前半部分细数自己受皮肤病困扰,要找tanning salon,以及牙病、眼疾,走路都无法看清红路灯等等,后面却不动声色颇有见地地分析了美国国内及国际政治形势、为什么要买日元等等。而那时距她去世仅有一个多月,可见身体虽然衰竭,思想却仍然敏锐,关心时事。

颇具商业头脑的宋淇找准时机帮助张爱玲出《余韵》、《续集》,序都是宋执笔,联系不便是个原因。《余韵》的代序署名“皇冠编辑部”,甚是妥当。《续集》的序,宋写好了,张只改了几个小地方的用词,根本就是捉刀人。

张爱玲晚年因跳蚤之扰数次搬家,丢了身份证,宋淇寄关于出版她作品集的信,结果,“平信会遗失,挂号信不能收,到手后忘了看,看到了又不入脑。想不到一代才女会落到这地步,不禁怃然。”怎一个凄凉了得!

原来赖雅去世的细节,张爱玲只对宋氏夫妇说以后再讲,却再也没有提起。想起《小团圆》中揭示的,怀赖雅的小孩,又打胎的情节。记不清哪本书中写的,赖雅晚年卧床不起,全靠张爱玲照顾,甚至羞于见客。

94年1月加州地震,宋氏夫妇焦急等待张爱玲写信报平安,因为他们甚至没有她家的电话。庄信正、林式同是有的。

关于邝文美供职的香港美国新闻处的办公室政治,貌似还有一些内容没有收录。

有封信中提到,宋淇之子、张爱玲文学遗产执行人宋以朗曾经在国外11年没有回过香港、没见过父母。而且这么多年来两人频频病重,也没提到过儿女回来照顾。宋氏夫妇与子女的关系,似乎有一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比较新鲜的揭示:(张爱玲完全没听说过的)王家卫曾寄作品希望买《半生缘》电影版权未果(因为没有设备更不会播放录像带)。

还有,因97大限张爱玲95年夏天(也就是去世那年)曾想取消香港的银行账户搬到新加坡。

5/8页

《張愛玲私語錄》读后感(六)

宋以朗在说明中感叹上一代的书信简直是一部病史。的确如此,不过他父母在对老友苦水中倒也忠实描摹出有儿有女的无奈来。儿女都早早留洋,偶然回来一次,都扰乱了二老的生活步调。和病史一样频繁出现的便是宋氏夫妇讲述接待儿女及其他亲友过境的烦愁。

张的后半生委实没闲着,读起她写的信,多得每人都可以出本书信集,起码可以写篇引述不断的长文发在《万象》上。想来写这些信已够她忙的了,原来去了美国方笔耕不辍。

从张频繁联络的关系网看来,她也并不寂寞,留到最后都是至交。和宋氏夫妇一别若许年,竟然将过去在港居留的往事不断回溯,互相映证,表示平生得一知己足矣。

书信集最该寄给王家卫 亦舒,前者寄去的作品录像带张曾查收,后者写的骂胡文章被张评为“也真痛快”,据宋以朗介绍,这位作者“宁波人,心中有话即说”。张最后也不是没想过回去亚洲,以为宋氏九七后要移民新加坡,跟着觉得喜欢新加坡法制严谨,不妨移居那里。以前看到《同学少年都不贱》里写六十年代加州大学生杏解放,就已经在大惊小怪原来那个旗袍女,后来还继续奉陪这个世界运行了那么多年。

关于作品,我们知道了红玫瑰有炎樱的面影。这个故事是振保讲给她母亲听,在创造那个谁也没见过的红玫瑰时,她想到炎樱,谁也不知道炎樱和她如何起了嫌隙,炎樱后来也一直问,没有答案。

《海上花译序》里有一句科学化的感情定义一直记得“爱情的定义之一是夸张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也不曾细想是不是确实如此。这里张爱玲八十年代末写的信中翻了案,写到宋氏夫妇互相扶持的特别,(赞颂宋氏夫妇的恩爱是多年书信主题之一),说一直想改写这句话,“写的时候也就有点觉得不妥。其实一个人与另一个人的分别太大了,心理学不过是个最大公约数”,似乎这句话是援引通俗自心理学报告,Psychology一类的民用杂志。另一对她称颂的爱侣是姑姑和她等待多年的丈夫:“她以前为了爱一个有妇之夫没出来,后来他太太死了,但是他有问题,时更甚,连我姑姑也扣退休金。两人互相支持,现在他cleared了,他们想结婚不怕人笑。他倒健康,她眼睛有白内障。我非常感动,觉得除了你们的事,是我唯一亲眼见的伟大的爱情故事。”

这段有如小说情节该书的话,读到“我非常感动”之前都决想不到她原来非常感动。这是张,值得感动的不是感恩节的火鸡和全家围炉,张的感动是我有白内障我等你很多年挨过苦都不年轻了别人还要笑我们但我们互相了解。

张晚年“纪实”成癖,本来也一直宣称最不是个伤春悲秋的人,写给宋氏的最后一封信(当然她不知道是最后一封,但这封信离开遗嘱那封已有几年,应该也知道是最后几封),前一半冷静描述她皮肤病的治疗过程。尽管宋以朗已算得对病痛直言不讳,久病成医,说起症状病因来毫不避讳,但张那无微不至的描摹实在只有伊藤润二能为之插图:

“头发长了更成了窠巢,直下额、鼻,一个毛孔里一个脓包,外加长条血痕......以为是虫,‘其实是肤屑,我不是拿到显微镜下看也不相信。’他本来也同意我的青筋不是青筋,有些疤痣皱纹时来时去,也同样是湿疹的保护色。当然肤屑也有真有假。真肤屑会像沙蝇一样叮人,直插眼内造成一阵刺痛,眼睛轻性流血已经一年多了......验出肩膀上溃疡发作”

病成这样,该信后半段转而大谈世界政经走向,援引实事分析,说得头头是道,这也是张,写遥远的人和写亲近的人用的是一样的笔墨距离:

“Clinton算是不擅外交,民意测验上他倒是外交一项独拿高分......这样花法,汽车工业再兴旺也经不起。援俄只科技援助居多,最近却也出兵BOSNIA。只有日本全无国外负担。WWII赔款到底有限......新型high-definition TV原是日本领先,政府干涉过甚反而落后美国。Computers则是日本自己认输——过不了英文这一关。美日贸易妥协了,但是没硬性规定数目,也许还是敷衍过关,避免决裂。而美方只图报捷,为Clinton连任造势。根据我的相术(从一本有历代美国总统肖像的书上看来的)Sen.Phil Gramm是下一任总统......九六年后如果不轻易用兵,省点钱,美元也许长期跌而不倒”。最后得出购入日圆的决定。

张的相术书虽然没预测准下任总统,但老布什肖像上不难看出小布什,而美国九六年后也真的未省军费。

不知当年两个同样缠绵病榻的收件人作何感想,不过最该学张腔的可能是时事记者,这样头版大约会好看很多。不至于大家只能到几十年前的报章里找这种遗失的趣味。这派民国时政分析风格让人想起张自己说的,“在我看来都是“五四”那时代的痕迹,‘不胜低回’”。

6/8页

《張愛玲私語錄》读后感(七)

《摯交藍本 家風蔚然》

宋以朗編撰的《張愛玲私語録》擱置案頭幾個月了。因為,閱讀這一類的書籍原本就是頗費時日的。況且,這一本書其實并非是張愛玲一個人的私語録,裏頭的一部份,讓人讀張愛玲之餘,也讀宋淇鄺文美夫婦。

文化人乃至政治人書信日記的披露栞行,在讀者與文字人之中,往往不說轟動也有騷動,鉤沉梳理,索隱發微,拓展研究之道者有之,尋覓曲徑通幽者亦不少,趣味旁途,有時候卻本色索然。

這一囬讀《張愛玲私語録》,感觸我的居然是我原本不太熟悉的宋淇鄺文美夫婦,以至於落筆欲寫些個,提及這兩位都不能簡略稱呼為宋淇夫婦了。

宋淇鄺文美夫婦與張愛玲的交往,隨著對張愛玲閱讀的延伸,尤其是這一本《張愛玲私語録》的出版,時下知道的人不少了。不過,再多讀一段董橋的文字,也可多知曉一些文人交往留下的口碑相傳:

「張愛玲我沒見過;宋先生是亦師亦友的前輩了,他的英文名字余先生譯作史蒂文,我記得宋先生寫信署名偶用『悌芬』,時麾洋名一下子化成江南老宅月亮門裏走出來的少爺名號了!楊老闆說他也見過宋先生,敬重宋家伉儷風裏雨裏照顧張愛玲。『在那幾年中大的日子中,幾乎天天見面,』余也魯說:『他從沒有提過張愛玲,他的夫人也是如此。我祇知道張居港期間,宋助她很多。關懷朋友,守口如瓶,是他為人的德行』。」-董橋:《和楊老闆聊天》

然而,若要說及宋淇鄺文美夫婦對於摯交好友的關懷備至,其實,除了董橋寫的余也魯所言,以及這一本《張愛玲私語録》之外,還不能不去讀一讀《傅雷文集•書信卷》裏頭傅雷寫給宋淇的信函。

傅雷與張愛玲,是中國舊時文化人士之中給人印象很相倣的兩位,都摯著矜持而棄世俗應酬客套虛偽於度外而不顧,讓好些個人欲近還逺,徒然嘆莫奈。然而,這些讓人突兀的個性,在宋淇鄺文美夫婦的平和相對面前,卻都化解為坦然氤氳了。

書信往來,談論著作譯事,千字文、萬言書,在傅雷、張愛玲與宋淇鄺文美夫婦之間不乏見讀,一種知己之間迫切傾吐的訴求,溢流於尺素筆墨裏外:

「大半年功夫,時時刻刻想寫封信給你談談翻譯。無柰這一本書上了手,簡直寢食不安。有時連打中覺也在夢中推敲字句。這種神經質的脾氣不但對身體不好,對工作也不好。最近收到來信,正好我工作結束的當日,所以直到今天才作覆。

……

大家對我的誇獎,不是因為我的成績好,而是因為一般的成績太壞。這不是謙虛的客套,對你還用這一套嗎?

……

不管怎么樣,我總希望你把眼前這部書結束。凡是你真正愛好的一定譯得好。而且我相信你的成績一定比我好。因為你原來的文章比我活潑,你北方語言的認識與我更不可同日而語,祇要有人能勝過我,就表示中國還有人在,不至於『廖化當先鋒』,那就是我莫大的安慰。而假如這勝過我的人是我至好的朋友,我的喜悅更不在話下。多做,少做,全無關系,祇消你繼續不斷的幹下去。我以最大的熱忱等著看你的成績。

……

希望來信,大家不能再像過去大半年這樣隔膜了,尤其是為了彼此的工作,需要經常聯絡。」-傅雷,一九五一年四月十五日

「也許你會想我是受恐嚇,怕許久不寫信你就會不囬信,所以趕緊寫了來。事實是有許多小事,一擱下來就覺得不值一說了,趁有空的時候就寫下來。你們一切都好?代替雙十節的放假,出去玩了沒有?別後我一路哭囬房中,和上次離開香港的快樂剛巧相反,現在寫到這裏也還是眼淚汪汪起來。」-張愛玲,一九五五年十月二十五日

家常、坦白、自然的感情,在宋淇鄺文美夫婦與傅雷、張愛玲的交往之中處處可讀。有意思的是,與傅雷和張愛玲兩人同時都在交往的宋淇鄺文美夫婦,對於當年傅雷以『迅雨』筆名寫的評論-《論張愛玲的小說》和張愛玲的回應-《自己的文章》這一囬子事情當然是知道得一清二楚的了。然而,他(她)們并沒有想要憑著與相互之間的深厚友情,作一囬和事佬,充一囬大好佬。平和、真摯、尊重是宋淇鄺文美夫婦的為人主旨,他(她)們待人真誠熱情,卻從來不欲闖入他人的隱私,這在《張愛玲私語録》與《傅雷文集•書信卷》兩書裏頭,是處處可以讀得到。雖然,傅雷與張愛玲自始至終的不曾謀面晤談,興許,是一樁頗為遺憾的事情。

張愛玲的稿件、稿費、版權,想讀或則參考的書籍,以及那一件「白地黑花緞子襖料,滾三道黑白邊,盤黑白大花鈕」的旗袍等等。

傅雷想要的巴爾扎克、莫泊桑原版著作,傅聰想要的琴譜唱片唱針以及傅敏想要的琴弦等等。

一封封的信函、一個個的郵件包裹,經由宋淇鄺文美夫婦的手裏,絡繹不斷地寄往了舊金山與上海。那時候,諒他(她)們的家裡頭簡直就是變成了一個私人事務所了,而且是延綿有年。難怪,傅雷有一封信裏開頭劈面就說:「悌芬:謝謝文美替我跑了一天,把幾本樂譜都買到了」,傅雷心裏頭素來是特別清楚的。

雖然說張愛玲的《小團圓》出版似乎有異議。然而,隨著這一本《張愛玲私語録》,《The Fall of the Pagoda-雷峰塔》和《The Book of Change-易經》的英文原版與中譯本,以及張愛玲的殘稿《異鄉記》的相繼推出,宋以朗依舊是做得有條不紊,成全了張愛玲的讀者們對張愛玲的期待與閱讀。

張愛玲的文化遺產執行人,這一個名頭,對於宋以朗來說,雖然是屬於世襲的,然而,我看亦當得罔替,宋以朗確實擔當得很般配。宋淇鄺文美夫婦的摯交藍本,家風蔚然,可謂是後繼有人,讓張愛玲的讀者們亦有得企盼。

***

《張愛玲私語録-張愛玲、宋淇、鄺文美》-宋以朗主編-皇冠出版社2010年版

《傅雷文集•書信卷》-安徽文藝出版社1998年版

-ZY.S. 2010-December-24,「平安夜」於「南石軒」

7/8页

《張愛玲私語錄》读后感(八)

读到《张爱玲私语录》张最后一封信,不免悲从中来。一个在文字国度里纵横睥睨的舞者就要死去,看着美好一日日壮大,接着便是一片片破碎,悲剧在眼前上演,常人禁不住悲伤起来也在所难免。

《张爱玲私语录》系张爱玲和宋淇、邝文美四十年的书信往来,其友好情谊可见一斑,张爱玲也在信中多次提及,“越是跟人接触,越是想起Mae(邝文美)的好处,实在是中外只有她一个人。”而出版等事宜多和宋淇探讨。尤其是书信的后期部分,简直可以说是病史录,飞越太平洋的问候和扶持让多病的三个人的晚年多一份温暖的色彩。

读《张爱玲私语录》,并非有窥私欲,只是冲着语录来的,可读过一些让人拍案的语录后,更多的是那些平淡而温情的信笺,并无特别之处,只是从这些来往的书信中,多一份了解张爱玲的同时,不时会想起某人来,邝文美之于张爱玲的那种。

一生有这么一个人足矣了吧。

这么一个人:

在陌生人面前,她似乎沉默寡言,不善辞令。可遇到知己时,她就恍如变成另外一个人,谈笑风生,妙语如珠,不时说出令人难忘的警句来。她认为“真正相互了解的朋友(一个知己),就好像一面镜子,把对方天性中最优美的部分反映出来。”

没有过去的某人,就没有现在的某人。——邝文美

事实是自从认识你以来,你的友情是我的生活的core(核心)。我绝对没有那样的妄想,以为还能结交到像你这样的朋友,无论走到天涯海角也再没有这样的人。

隔了这些年,还定只要是大段独白,永远是对Mae说的。以前也从来没有第二个人可以告诉。

世事千变万化,唯一可信任的是极少数的几个人。

你没空千万不要给我写信,我永远像在你旁边一样,一切都可以想象。

有许多小事,一搁下来就觉得不值一说了,趁有空的时候便快写下来。

希望你一有空就写信来,但是一年半载不写信我也不会不放心的。惦记是反正一天到晚惦记着的。

好久没写信,但是没有一天不至少想起你两三遍,总是忽然到脑子里来一会,一瞥即逝。

我真怕将来到了别的地方,再也找不到一个谈得来的人,以前不觉得,因为我对别人要求不多,只要大家能够懂我一部分我已经满足。可是自从认识你,知道这个世界上的确有人可以懂得我的每一个方面,我现在反而开始害怕。

真正相互了解的朋友(一个知己),就好像一面镜子,把对方天性中最优美的部分反映出来。

不要担心我想念你——因为我总归是想念你的。

不得不信心灵感应——有时大家沉默,然后你说出的话正是我刚在想的。

不知多少次,you took the words out of my mouth 。我正要开口,你就抢先说了。

有时候同别人说许多话都没用,只有把心里的话告诉知己朋友才是最痛快的事。

有人可谈是件快乐是事,否则成功也没意思。克服困难是快乐的——即使做一件简单的,别人看来容易的的事——乐趣也在于能告诉关心自己的人。

一个人死了,可能还活在同他亲近爱他的人心里——等到这些人也死了,就完全没有了。

张爱玲语录精选:

朋友是自己要的,母亲是不由自己拣的。

有种时候,安慰的话不但显得虚浮,而且简直冷酷,根本无从安慰起。

病后的世界像水洗过似的,看事情也特别清楚,有许多必要的事务也都还是不太要紧。任何深的事情都使人vulnerable(容易受伤),在命运之前感到自己完全渺小无助。我觉得没有宗教或其他system(思想体系)的凭借而能够禁受这个,才是人的伟大。

上一代和下一代都是不能省的,只省在中间一代身上,就因为你们in control(当家);太过于了,总该中庸一点。

人的良心往往需要prod(督促)一下的。

我对Stephen的病完全鸵鸟政策,那是因为我对自己一直是个over protecticve parent(过分溺爱的家长),总想给自己减轻痛苦和压力。

我们现在的想法是两人病后余生,今后的日子全是捡来的,能活到一九九七看看固然值得,否则也无所谓,镜花水月,只要有信心,天那头有人在等我们。——邝文美

现在无论哪一种社会里还是有不同的阶级,聪明美丽的女人照样做名演员艺人或铁托夫人。即使遇到厄运,聪明人自会能屈能伸。

有许多小时,其实没有什么,搁在心上难过,说出来就好了。

长期独自关在一间房里埋头工作,使我觉得not myself,所以不愿让你看见。

“缘”是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逃也逃不掉的。

我自己也情愿清清楚楚看一个片段,不愿模模糊糊的知道一个大概。

你说看了觉得心疼,我很高兴——写悲哀的事,总希望人家看了流泪。

我从来不故意追忆过去的事,有些事老是一次次回来,所以记得。

漂亮的男人往往不娶美丽的太太,就好像差嚣的女人往往不嫁漂亮的丈夫,因为自己有的,就不稀罕了。

最讨厌是自以为是的女人和自以为生得漂亮的男人。

The best cure of life is life.——你的伤疤很快结疤,因为后来你一直在live a full life。(“人生”是人生最佳的治疗——你的床上很快结疤,因为后来你一直在充实地活着。)

文章写得好的人往往不会拣太太。

我常常想起的,认为最悲哀的几句话:“肉体的愉快是短暂的;心的愉快是要变为哀愁;只有理智的愉快永远与我们同在,直到最后。”(西班牙格言)

It is better to be a human being dissatiafied than a pig satisfied.宁为不满足的人,胜作满足的猪。——穆勒《功利主义》

快乐不知其所以然,是徒然的,就好像猫和狗也可以快活——不过并不是真正的快乐。

人生不必问为什么,活着不一定有目标。

什么是因,什么是果,人生的许多事情也许并不需要想得太清楚。

大多数人都拿自己看得很重要(例如怕别人看他们的信……)——别人可能根本没空,也没有这份好奇心,可是如果不这样,活着更没有意思了。

最可厌的人,如果你细加研究,结果总发现他不过是个可怜人。

要做的事情总找得出时间和机会;不要做的事情总找得出借口。

心死了之后的勇敢不足贵。真勇敢是has everything to lose(可能要赔上一切)时,in the midest of life and love(在生命与爱情正盛)之时。

Have it out by writing about it-so others will share the burden of my memory that they will remember,that I might forget.恋爱上的never和forever同样短促吗?但我的never是never,我的forever是forever,my love died a natural death,but natural death can be agonizing and long drawn.(借写作来宣泄——于是他人就会分担我的记忆,让他们记住,我就可以忘却。恋爱上的永不永远同样短促吗?但我的永不是永不,我的永远是永远,我的爱是自然死亡,但自然死亡也可以很磨人和漫长。)

你有次信上说《半生缘》像写你们,我说我没觉得像,因为书中人力求乎凡,照张恨水的规矩,女女主角是要描写的,我也减成一句,男主角完全不提,使别人无论高低胖瘦都可identify with(视作)自己。翠枝反正没人跟他identify(身份挂钩),所以大加描写。

因此联想到《海上花》译序上我一直想改的一句:“爱情的定义之一是夸张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写的时候也就觉得有点不妥。其实一个人与另一个人的分别太大了,心理学不过是个最大公约数。

张爱玲经典爱情语录:

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地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

我要你知道,这个世界上有一个人会永远等着你。无论什么时候,无论你在什么地方,反正你知道总会有这样一个人。

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一个男人的一生中,至少会拥有两朵玫瑰,一朵是白的,一朵是红的,如果男人娶了白玫瑰,时间长了,白的就成了桌上的米饭粒,而红的就成了心头的珠砂痣,但如果他要了红的那朵,日子久了,红的就变成了墙上的蚊子血,而白的,却是床前明月光。

女人一旦爱上一个男人,如赐予女人的一杯毒酒,心甘情愿的以一种最美的姿势一饮而尽,一切的心都交了出去,生死度外!

而男人若爱上一个女人,如发现了自己一直寻找的光环!光环的美丽让他陶醉其中,他为他献出了很多的温柔,女人被男人的温柔所感,义无返顾的把自己献给了男人,终于这个光环紧紧的套在自己的身上,.....时光漫漫的流逝了去,光环慢慢的变的灰暗,男人的脸也渐显些苍老,在光环的陪伴下,男人也渐成熟了读懂了很多世事!可是同时他也感觉到女人老了:失却了往日的光华!

好男人:他懂得女人的光华以紧紧的溶进了自己的生命!是女人的幸运!

坏男人:他会厌倦,很轻易的把光环从自己身上剥离,然后抛弃!是女人的不幸!

男人无论怎样聪明能干,在他所爱的女人面前常常会像孩子一样惫懒。

人在恋爱的时候,是比革命或战争的时候更素朴,也更放恣。

When faced with a men who has fallen out of love-nothing you du is right.Well dressed seems extravagant,badly dressed is ugly.Silence is depressing,talk is boring.Was going to ask if it’s raining outside,then stopped,wondering if I have already asked him that.

面对一个不再爱你的男人,做什么都不妥当。——衣着讲究就显得浮夸,衣衫褴褛就是丑陋。沉默使人郁闷,说话令人厌倦。要问外面是否还下着雨,又忍住不说,疑心已问过他了。

虽然当时我很痛苦,可是我一点不懊悔……只要我喜欢一个人,我永远觉得他是好的。

从不向人呼彼名,即使听别人提及亦觉刺耳……(但又曾)孤独时试呼其名,答复只有‘空虚’,知道人已不在。

倘使我不得不离开你,不会去寻短见,也不会爱上别人,我将只是自我萎谢了。

愿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爱就是不问值不值得。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8/8页

还剩5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