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再会长江》影评100字

《再会长江》影评100字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4-29 01:15:17
《再会长江》影评100字
时间:2024-04-29 01:15:17   小编:

《再会长江》是由中国导演张彻执导的纪录片,该片通过记录中国长江上游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揭示了长江流域面临的巨大挑战和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能性。影片以真实的镜头展现了长江上游地区的美丽风光和生态灾害的残酷现实,引发观众对环境保护的思考和关注。影片通过纪实的手法,以震撼人心的画面和真实的故事,向观众传递了一种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呼唤。

《再会长江》影评(一)

纪录片里导演们走过的足迹,见过的风景,我基本上都已经在旅途中领略过了,到处都是碧水映蓝天的绝美景色,在华夏大地孕育出了不同的民族文化、风土人情,看的出来导演是真的热爱中国。上海、武汉、三峡、重庆、元谋、女儿国、泸沽湖、三江并流;轮船师傅、棒棒军大爷、餐厅老板、想从军的母亲芹会、从抱着山羊合影到开酒店的茨姆;每一个为了生活和梦想努力打拼的人都在闪闪发光,也感谢导演让我们从这部纪录片中看到了中国近十年来的迅速发展。看到导演再次踏上十年前的征程,这一路上拜访了一个又一个曾经的老友,尤其在破落了的饭馆竟然能偶遇到十年前照片中开船的主人,我不禁感慨人与人之间的因缘际会真的很奇妙,就像巨大的磁场把他们都连接了起来。我走过了祖国的大江南北,也好想重新出发去见一见那些在旅途中的“老友”。影片快结束时,导演在最后一站严重高反后决定放弃拍摄,还好在回程途中又坚持了下来,让我们看到了长江的第一滴水,致敬每位辛苦拍摄的工作人员❤这次冬冬因为婚外情风波没能一起出行,拨打视频电话也没有接听到,看到茨姆哭的那么伤心,狭隘的觉得那可能已经成为她的白月光了,没想到彩蛋冬冬真的也回到香格里拉了,影厅内掌声雷鸣,竹内亮你是会搞事的

《再会长江》影评(二)

电影票早早就买好了,但北京突然降温,我感冒了…

本来想把票出掉,但没成功,只好穿厚衣戴口罩,去往影院…

茨姆的故事是给我印象最深刻的…

十年前她是一名香格里拉的18岁女孩,每天的工作是坐在景区10个小时,抱着小羊和游客拍照。

机缘巧合之下遇到了导演一行人,对世界强烈的好奇让她问出了许多问题,也让导演团队感受到她对外界世界的求知欲,于是决定带她和她的母亲去上海看一看…

旅程结束,茨姆给导演去信,说她的梦想是拥有一家自己的客栈…

这部纪录片中有他们十年后的重逢…

为茨姆流了三次泪。

第一次是,茨姆妈妈和导演重逢的一幕,两人对视了一眼,双双落泪。

十年前,只会说藏语的香格里拉母亲,在一无所知的情况下陪伴女儿来到上海,到底发生了什么,才能让本应紧张不安的旅途,变成了她这辈子玩的最开心的一次…

第二次落泪,是茨姆送别导演一行人的时候…

这段讲不上来,更多的是画面带给我的冲击,是茨姆一边难以抑制地落泪,一边收拾好心情,挥手说,注意安全…

而十年前,她还是个抱着小羊不敢说话的腼腆女孩…

第三次落泪,是结尾处,冬冬来到茨姆的民宿,满脸欣慰地仰头环视着当年小小女孩的梦想,茨姆的声音远远传来:啊!你来啦…

交流会上,有人问为什么决定带茨姆从香格里拉到上海?不会担心繁华的都市影响茨姆的世界观吗?

导演说,当时和茨姆合照是一次5块钱,他看小女孩可怜,给了她10块钱,茨姆还给他5块钱。

这个瞬间,导演相信了她的心。

这个瞬间,我第一次对“金子般的心”有了具象化的认识。

与其说是导演把茨姆带到了上海,不如说是茨姆将自己带到上海,又带回香格里拉。

借用影片中对于摩梭族的一段陈述,这里看起来与世隔绝,经济和观念相对落后,但10年后再看,她们的观念何尝不是种先进呢?

在作为和之梦(竹内亮导演团队的名字)粉丝的8年里,我的欣赏是有一搭无一搭的,一直挺奇怪,每次“无一搭”的时候,为什么又会“有一搭”,却模模糊糊不清楚为什么。

影片结束后,有人问导演拍纪录片最重要的是什么?

他说,保持真实和好奇心,真实不是追求完全客观的真实,而是对自己诚实不装。

这或许就是原因…

好奇心是一切行动的开始,真实是可以打破墙壁的力量。

我在回去的地铁上,忽然意识到,因为感冒,所以随手带了一个大容量水杯,是和之梦八周年粉丝见面会的伴手礼。

不漏水、容量大、颜值高,虽然不咋保温,但夏天用起来刚刚好。

水杯好像和之梦的缩影,一直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考虑观众的需求,传达想传达的内容。

《再会长江》影评(三)

可能受贾樟柯三峡好人的影响,对长江也是有一种特别的情感连接,前阵还在蓬蒿剧场看了个非常小众的三峡移民纪录片,所以这次北影节抢票的时候,看到片名就被吸引了,当发现导演是个日本人的时候,觉得必须要看一看了,很想知道一个日本导演的视角会是怎样。

在此之前,没有注意过竹内亮的存在。但作为一个日常习惯的好学生心态,看电影前一天,强行挤时间刷了三集同名纪录片,希望这样在看电影的时候对背景能有更多了解。

电影版的《再会长江》,和纪录片的顺序是反着来得,纪录片中是先从青藏高原寻找第一滴水开始,然后到香格里拉、泸沽湖、重庆、三峡、上海这样的顺序,电影中是逆流而上,从城市开始,茨姆成为倒数第二个故事,最后是高原冰川的尽头。

在映后活动上,导演解释说之所以电影颠倒顺序,是考虑国外观众对青藏高原、香格里拉这样的地方并不熟悉,而上海、重庆、南京都是国外观众熟知的大城市,放在开篇,更容易看进去。

整个看下来,结合映后活动导演的回答,觉得可以提炼出两个关键词:“好奇心”和“真诚”(或者说“真实”)。

有人问导演为什么会选择棒棒、摩梭族这样的一些群体,他说主要是出于好奇。这点特别理解,作为一个业余的人文摄影爱好者,也会想去拍这样的一些题材。因为他们与自己的不一样,好奇他们的生活是怎样的,也是因为这种好奇,可以拍到打动人的一面。

映后活动上有一位观众问导演,作为一个摄像,想去跟拍某位写过书的快递员,这个题材是否值得。这个问题听起来其实是有点不太舒服的,首先,和电影本身完全无关,活动开场主持人就提示希望问题和电影相关,而这纯粹是在寻求个人职业建议;其次,当你在问值不值得的时候可能已经输了,尤其是问一个对你自己很不了解的人,很多时候值不值得是个内心衡量,是个小马过河的问题。导演听了应该也很无语,但还是努力给了几句回复:想拍就去拍,我不了解这个想去拍的人,所以也没法给具体建议。

其实,我不知道,导演本人,在拍这些的时候,有没有想过值不值得。也许想过,但这显然不是困扰他的问题。想拍就去拍了,即使无法大火,即使在物质投入方面不值得,那拍了自己想拍的东西,也是值得的。有观众问他会不会负债,他说不会,他会算钱的(全场大笑)。

关于真诚,非常喜欢导演和人物的聊天,当导演在说话的时候,B站经常会出现“聊天鬼才”这样的弹幕。很多时候导演说出来的话,可能对很多人都是默默心里闪过却不会说出口的一些话。比如摸着71岁的棒棒蒋先生的背,说自己的背就很软哈哈哈。我感觉,他就是把下意识想说的一些话,直截了当的说了出来。竹内亮,一定是个不怎么内耗的人。

合影环节问了导演一个问题,在十年后去见那些故人之前,是怀着怎样的情绪和期待,有没有什么预设?他思考了下说,没有,就是去拜访老朋友那样的心情。在纪录片里,有更细节的一些画面,比如和71岁的棒棒在出租屋里一起吃饭,特别同意大家的评论,这不是每个导演都能做到的,特别生活,特别自然。也是因为有这样一位不设防的导演,才能有这么真实的记录。

也有人问到,作为导演,他为什么会出镜,而不是像其他导演那样在摄像机的后面。他解释说,这样才更真实,如果他躲在后面和人对话,那被采访的人会紧张、不自然,但在前面就可以像聊天一样,很自然。真的是一个非常会搞气氛的人。当然,这样的话,就会需要导演对摄影师非常信任,因为无法时常站在镜头后面监督。所以他的摄影师也是合作了许多年的人,很靠得住。 不过他的第一句回答可不是这个,而是:因为我长得帅(哈哈哈)。

在所有故事里,茨姆和棒棒的确实非常出彩,他的纪录片拍摄对茨姆的一生产生了决定性影响。有些期待十年后会怎样,茨姆在见了更多外界繁华之后,还能继续保持现在的初心么?

青藏高原上偶遇藏民那段,也很动人,尤其是索南旦真那段藏语独白,很美。

最后,再吐槽下映后活动上那些问题,可能三分之一都是和电影无关的,询问职业建议的,甚至问导演电影如何分账,这真的合适吗?注意到一个女孩,屡次举手没有被点到之后,大声喊了出来依然没有抢到话筒,然后她就离场了(当然她也可能是有事要离开,不做过多揣测)。

不知道为什么,觉得这么一个纯粹的、真诚的电影,为何观众席里如此浮躁?是因为导演作为一个网红,日常形象太亲民了么?

真心希望导演还能保持这样的初心,因为好奇所以去拍,用最自然的镜头记录最真实的画面,在日常点滴中不经意的传递感动。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