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是一部描写著名女性作家林徽因生平的传记作品。作者通过对林徽因的生平、成就和性格进行深入分析,展现了她不凡的才华和坚定的个性。读后感受到林徽因的独特魅力和不凡品质,深受启发和感动。整部传记充满了对这位文学巨匠的敬仰和赞美。
林徽因读后感篇一
前不久我买了一本江晓英女士的《民国最美的女神林微因》来看,感觉非常好看。后来连续买了十本送朋友珍藏了。读了这本书,你会在不知不觉中爱上它,会被里面的情节所打动。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值得阅读、推荐、珍藏!
林徽因读后感篇二
前不久,我买了一本江晓英女士的书《民国最美的女神林微因》。感觉非常好看。后来连续买了十本送朋友珍藏了。朋友们都说好,读了这本书,你会在不知不觉中爱上它,会被里面的情节所打动。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值得阅读、推荐、珍藏!
林徽因读后感篇三
才女的一生正如她的文字一样有闪光点。人们都说诗人浪漫,那是因为心中有爱,一个懂得爱的人,才会懂得生活,懂得感动。
民国时期,那个动荡的时局里,看一位才女的人性魅力,博大胸襟
这本书太好看了,值得推荐。
林徽因读后感篇四
看过卷首语,文笔特别美,然后买了一本,还没开始看就觉得有必要必须推荐一下啊。
小时候课本里有一首诗歌是再别康桥,当时语文老师带着我们读了很多遍,之后给我们讲了徐志摩与林徽因的故事,那时我知道了,再别康桥原来是写给林徽因的,一个令著名诗人魂牵梦萦的女子,她到底还有多少不为人知的故事,这本——民国最美女神:林徽因,它能带我们走进林徽因的世界,看她满腹才华传奇一生。
林徽因读后感篇五
此书是林晓英女士与林徽因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文笔优雅细腻,挖掘深刻,史料详实。诗人的触角带给读者非同一般的感受,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此书上市后,我在第一时间购得,读来爱不释手,陪伴了我很多宁静的夜晚。
读书濯洗灵魂,真是如此的,书与书背后的人与事,一个智慧的人与自己面对面对话探讨。
就是如此,林晓英女士与民国女神隔时空的对话同时影响着另外一个人。这就是一本好书的最大功用吧。
此书难得一见的好书,个人给以好评,力荐阅读
林徽因读后感篇六
此书对于读者来说是一本心灵开花的书,它会带你走进花的灵魂。你曾经为生活而苦涩,你曾经为爱情而迷茫,或许你把心放进去,寂寂的品读一次,你便懂了原来生命是如此的璀璨。我们一直在前行,等着生命的彼岸。
而对于众多作者来说,便是一本精华。我们从书中可以学到诗歌或者词的写法和一些韵律。它倾注了很多外来知识,让我们眼界开阔。也可以从中挖去一些深邃的词或者句子探讨,如一杯浓浓的香茶,醉入我们心扉。
文字奔泻在笔尖上,让读者领受到了一股力量正在朝着他的心灵飞来。一种苍茫大的意境,艺术是极高境界,婉约之中又带着缕缕的芬芳。
林徽因读后感篇七
木槿姐姐的这本书,自然是要读,且得认真读。若是不嫌矫情,最好挑一个悠悠夜雨夜,配上一杯香茗,手捧这卷书,闲闲读来,细品文中味。
姐姐的书,向来极好。
“她让徐志摩痴狂,让金岳霖终身未娶,"逐林而居",却选择同梁思成在穷乡僻壤、荒寺古庙中考查研究中国古建筑。这样一个人女人,有人崇拜她,把她当做女神、偶像。但也有人认为她是缺乏幽娴品德的女人,她喜好与人辩论,精通文理,学贯中西。本书抽丝剥茧,给读者呈现一个全面的林徽因。
……本书以女性的心理与林徽因隔空对话,同气相连,心与心的碰撞,擦出不一样的火花,引领我们走进一个真实的林徽因。从家族的精神抽丝剥茧,留学英、美的梦想启航;到情定终身,东北行的丰硕收获,病疼中引擎的文学创造;再到三段情缘的众说纷纭,友谊的缔结与延续。在这一段段华光剪影中,林徽因向我们走来,丰姿绰约,灼灼芳华,一步一个精彩。
林徽因读后感篇八
林徽因,这个名字说出来想必许多人都不陌生。她秀外慧中,多才多艺,曾旅英留美,以才貌双全闻名于北京的文化圈。许是曾经在国外见识过异域风情接触了异域文化,又兼具中医之美。在那个思想尚未完全开放的年代,她多了中国传统女性所缺乏的独立精神和现代气质。
说起林徽因便会想起她那三段让人羡慕却又不免伤感的爱情。江女士用她独特的视角和高度,以自身的文化修养为基础用文字全面诠释了一个大家熟悉却又与以往所闻更全面更深刻的林徽因。
书中有她的情,她的意,她的诗书才华,她的温雅,她的选择,她的人生……有人为她在诗中寻情,有人为她终生不娶,“逐林而居”,而又有人将她视作精神灵感,而她最终选择那个让她安心的男子身边钻研着建筑学。
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在恬静安然的午后,净手之后泡一杯淡香的茶,捧着一本好书,便会在字里行间里寻得一份淡然和静谧,获得不一样的心境。
江女士的书,江女士的文字我都是极喜爱的。好书自然就要分享,在此推荐给大家,也望大家在寻得此好书时能静下来品味!
林徽因读后感篇九
“我想,我以后要做诗人了。徽因,你知道吗?我查过我们家的家谱,从永乐以来,我们家里,没有谁写过一行可供传颂的诗句。我父亲送我出洋留学,是要我将来进入金融界的。徽因,我的最高理想,是想做一个中国的汉密尔顿。可是我现在做不成了,和你在一起的时候,我总是想写诗。”----徐志摩
读过这段文字,已经深深知道徐大诗人已经被林徽因迷得五迷三道了,放弃了最初的梦想,放弃了家族的深深厚望,也放弃了自己在国内的一段婚姻。我总认为这样啊,也不知对不对,多数的艺术家都不会过两点一线如我般俗人一样的枯燥工作(朝九晚六磨够八个小时),多数的艺术家都不会只有一个妻子如我般俗人一样单调的夫妻生活(体位就不说了,交完公粮就歇b了),多数的艺术家都不会只有一两个异性红颜如我般俗人一样乏味的朋友圈(吃吃烤串斗斗地主),多数艺术家都会感情饱满经历丰富精力充沛,因为他们每天面对的事情不一样,面对的人不一样,每隔几天就会走不同的路,也会有痛苦,只是比我般俗人多了选择,而我般俗人则是没得选择。
林徽因读后感篇十
在翻开书页的第一章,“与妻书”三个字就让我湿了眼眶。那个令人钦佩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林觉民,在决心赴死就义前为妻子写下情意绵绵的书信,缠绵悱恻,慷慨激昂,决绝中的柔情复转,悲壮而不舍的情怀使人怆然泪下。时光倒退,一下子想起中学时期,歌手齐豫的一首《遥寄林觉民》——谁给你选择的权利,让你就这样的离去,谁把我无止境的付出都化成纸上的一个名字。这个林觉民,就是林徽因的堂叔。
也许是血液中流淌着正义而又缠绵的基因,林徽因与林觉民一样,给人最深的印象,就是“情商高”。在那纷乱的民国时代, 林徽因是最独特的风景, 凭借智慧, 以优雅的姿态游走于男权社会。她是一株兰, 在静好的岁月里独自发散着幽香, 与世无争。
作家江晓英纂写的《林徽因——民国最美的女神》,用优美凝练的笔墨描写了一个完美女神林徽因。透过此书,我们可以对林徽因有着更深入的了解。美丽、高贵、优雅,这些美好的词汇都可以在她的身上得到最好的诠释。她是一代才女,她是一个传奇。
林徽因读后感篇十一
林徽因最美在气质
——读《林徽因:民国最美的女神》
滁人也
林徽因、陆小曼、周璇、阮玲玉、张爱玲……这些民国女神,至今依然为人津津乐道。而对林徽因,人们评价她更喜欢用“风华绝代”四字。似乎她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享受世人崇拜的女神。真实的林徽因如何呢?《林徽因:民国最美的女神》一书,标题看似有点夸张,但书中却比较真实地反映了林徽因的美貌与才华,她的人生与境界。
该书作者江晓英,笔名紫翘,四川内江人。出书不多,但创作态度严谨。这本《林徽因:民国最美女神》,作者就查证了不少真实资料,比如书中有不少地方引用了林长民的家书、徐志摩的书信、梁思成的女儿梁再冰的相关言论、美国著名汉学家费正清夫妇的文字记录等真实可靠的资料。书中还配有不少与林徽因相关的珍贵照片,该书显得更加真实可信。
该书共分为七卷,每卷5章,每章都用三个字的小标,显得异常整齐。如第一卷“一身肝胆任记取”下面有“与妻书”、“承美德”、“悼林公”、“人生结”、“百年好”五章。这一卷里,基本上将林徽因的家庭出身,她的成长中最为重要的因素,如家世、家风、个人秉性等做了非常详实的介绍,尤其是注重剖析林徽因之所以成长为“风华绝代”之女神的特殊环境和因素。如祖父祖母对她的爱和培养,母亲何雪媛带给她的伤痛与独立,梁思成家庭环境对林徽因的影响等等。
纵观林徽因灿烂的一生,其实撇不开这么几个重大的情节:一是与梁思成的爱情,二是与徐志摩的爱情与友情,三是与金岳霖的友情(笔者以为,林徽因对金岳霖终究来说还是不带电的),四是林徽因在建筑学上的成就,五是林徽因的文学才华。毫无疑问,该书对这些都有涉及,但是又不是简单地按章节将人们早已熟知的故事再讲一遍这么简单。该书的特色在于,作者处处引用与当事人相关的资料或者人物来进行叙说,让读者感觉作者笔下的林徽因是决定真实的。无论其才华,还是她的美貌,都非作者刻意渲染,而是“有据可查”。
林徽因在文章里写“最美人间四月天”,实际上,她尤其钟爱秋色。遗憾的是,秋天关不住人间胜景,秋天也渲染不了林木往昔的荣华。林徽因纵然才貌双全,也避不开人世间一“过客”的宿命。繁华不再,物非人亦非,林徽因留给后人的,除了那几段迷离的情,更多的还是那些经典建筑上每一块砖石里传出的绝响。
林徽因读后感篇十二
一、关于金岳霖
本书第五卷,第四章《永相随》是写金岳霖对林徽因的感情。我知道金岳霖是因为他的哲学,还是爱情,我已记不清了。说他与林徽因的话太多太多,我想留在这点不一样的。曾经我没有学习哲学的时候,我问网上的朋友,想学习哲学从哪里开始好呢?他推荐了一些入门书,但我印象最深的却是金岳霖。他同我讲,他看哲学是从金岳霖的著作开始的。我就去买了金先生的三本书,《知识论》,《逻辑》和《论道》,前两本书我无什么感觉与收获,倒是《论道》,看这本书的过程中记不清惊呼了几次,亦是从这里开始,我热爱上逻辑学的。《论道》的魅力在于运用西学的逻辑建构方式谈论中国的道之迷雾。在金先生层层抽丝剥茧的过程中,我体会到一种纯粹洁净的逻辑旋律,非常美妙。
二、关于林徽因
曾经有位女性网友同我说,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像金岳霖这样为了所爱的人一生不娶,这对心理还是生理都是不健康的。这样的评价,其实同评价林徽因一样,说她不守妇道之类。深感一个人无论怎么做,都会被人充满偏见与无礼地说短流长。但是他们又怎么可能是为不相识的后世的人而活呢,当年林徽因给冰心寄送的陈醋,亦是如此。此书中说,冰心年老时说《太太的客厅》指的是陆小曼,我感到诧异,写一篇文章充满如此鄙夷与挖苦,无论是对林徽因还是陆小曼,难道就不能说只是一篇虚构的文章么?留给后世对其人格的质疑,又没有铁定的事实,又是何苦?
三、关于徐志摩
徐志摩相识了少女时代的林徽因,最终林徽因却选择了梁思成。十六岁的林徽因如此理性,这是要我很好奇的内容。谁也不知道他们具体经历了什么,所以也不得而知林徽因当初是出于什么考虑没有选徐志摩。不过,从她与梁思成结合来看,这却是明智之举。后来不幸机毁人亡,徐志摩去世了。冰心说这是被女人所害,还是徐志摩害了女人?我实在是无法理解冰心的思维,空难明明是意外,不知道这是一条什么逻辑关系。徐志摩被陆小曼所累倒是有足够的生活痕迹可以查找,但说得好像谁害死谁一样,言辞未免有些过分了。郁达夫与王映霞也有过这种观点,但却是站在朋友的立场感到悲伤,与冰心的态度截然相反,我很诧异冰心在这是是非非中是怎么一回事。
四、对此书的总体感受
本书的整体风格是优美散文性质的,作者的自我抒情空间较大。读来轻松愉快,对林徽因与他的朋友们都是褒扬与理解之语。尤为难能可贵的是这里写了林徽因、梁思成、金岳霖、林长民、梁启超等人的仕途与事业。虽然不够绵密,但人物形象在这本传记中被呈现的是多角度的,所以可算饱满。传记作者对林徽因的小说与诗歌的理解,感受很好,书写的句子也很美,读来感到空灵多彩。另一方面,每一卷的结构安排合理,不拖泥带水。只是排比句式略多,稍显累赘,虽然排比手法可有抒情效果,但使用一多,便削弱了对人物故事的进展节奏。
林徽因读后感篇十三
当初看这本书的时候,是因为读到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诗词的唯美幽怨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查阅了下相关资料,才知道这首诗是大诗人徐志摩告别对林徽因的爱恋,准备重新启航,回归平静生活所写。而同样身为民国时期的文学大家的林徽因作为此诗的“源头”,更值得窥探。所以我在豆瓣上搜索到了相对评分较高的《林徽因:民国最美的女神》。 初看,发现此书虽是人物传记,但没有按照时间线,一股脑讲述人物的经历,视角皆以林徽因的身边人的视角反馈人物性格特征,具有客观性,语言简单朴实。 因为作者不是按照时间线写的,书中很多故事都没有时间线索,缺乏具体陈述,逻辑杂乱无章,前面提到的内容,可能在后面又会重提,内容啰嗦重复。尤其对于我这种初识林徽因时,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很难捋顺林徽因的人生轨迹。 读完此书,我很羡慕林徽因,终于明白为什么有人说“做女子当做林徽因”,因为林徽因身上具备很多女子欠缺的品质和个性,她和习惯性依附于丈夫的普通女子相比,她就是一颗璀璨的明珠。 林徽因是所有女子的标杆,即使放在现代依然耀眼。她生长在一个让自己很矛盾的家庭里,她爱父亲,却恨他对自己母亲的无情;她爱自己的母亲,却又恨她不争气;她以长姊真挚的感情,爱着几个异母的弟妹,然而,那个半封建家庭中扭曲了的人际关系却在精神上深深地伤害过她。林徽因对母亲,悲哀了一生,仇恨了一生。然而童年快乐的缺失,也让她过早的成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以后她在事业和感情的抉择上的理性、干练,因为她知道自己要什么。 所以她让我明白,作为同样童年缺失的关爱的我,需要重新认识原生家庭带给我的伤痛。童年是否对人生有激励作用,在于自己是否有勇气“披荆斩棘”,直面痛苦,不沉迷过往。要知道长大后的样子就是上天最好的安排,因为那是自己选择的结果,幸运之神会因为强大的内心而降临,悲惨命运也会因为自怨自艾成为现实。 可以说林徽因成长道路上从不缺乏关爱。作为林家长女,父亲是疼爱她的,父亲去世后,有公公梁启超无微不至的关怀,梁思成的默默支持,金岳霖的终生守候,闺蜜费慰梅的援助,都为林的美好增添了色彩和热议的话题。无论她拥有多少爱,都是因为她足够自爱。 当已婚之夫徐志摩向她表白时,她考虑到对方的妻儿,毅然拒绝。当她发现自己爱上了金岳霖时,敢于向丈夫坦诚,并且扼杀了这份情感。同时也全心全意爱着所有的亲朋好友,包括同父异母的胞弟,面对三弟的去世,写下经典诗作《哭三弟恒—一九四一年空难阵亡》,她的悲痛不言而喻。 除外她的品行上让人敬佩不已,还有她的成就也达到了人生巅峰。文学上,创作出《窘》、《九十九度中》,在《晨报副镌》上发表文学作品王尔德童话译文《夜莺与玫瑰》,写下《茶铺》、《年关》、《微光》、《旅途中》、《小楼》等诗。 我们只知林徽因是文学大家,却不知她的人生高光时刻是在建筑学上。比如,首次在理论上定义了中国建筑的木框架结构体系的基本特征,发现了被判定在中国绝迹了的唐代建筑,使中国建筑研究进入新的里程碑,还主持过抢救景泰蓝。就连人民英雄纪念碑建筑设计也是出自她的手。 或许是为林徽因太耀眼,爱她的人很多,而对她有偏见的人也大有人在,而且这些人基本都来自同性。导致她即使渴望能交到同性朋友,也只收获一名外国籍闺蜜费慰梅。而这位异国的闺蜜直到她死后多年,也依然帮衬着与她有关的人和事,人生能有此闺蜜足矣。
林徽因读后感篇十四
跨越时空的灵魂对话
——谈《民国最美女神——林徽因》的人物评析
阙上心头
林徽因三个字,无疑是一个时代的烙印。这个名字一直与美丽绝伦、才华横溢、聪明绝顶、气质若兰等美好的词汇紧密相连。她集女诗人、学者、艺术家、建筑师于一身,如此佳人,注定是一个被时代铭记的传奇。时隔半个世纪,林徽因依然是人们心中最美的女神。
江晓英,笔名紫翘,风起中文网创始人之一,现代美才女,先后出版了诗词赏析《不为回首,只为懒阑珊》、《月若有情月长圆 最痴不过张爱玲》,以及我手中这本《民国最美的女神——林徽因》。两个不同时代的才女,通过这本书,完成了跨越时空的灵魂对话。
对历史人物进行评析可以采用多种方法。江晓英《民国最美女神——林徽因》,采取的是广泛搜求,详细搜罗,对有定论的经过条分缕析后提出自己的看法,而对拿不准或有分歧的,则是之处原始材料,不做过多的主观评价。这样的好处是,在资料不全或有限时,给读者提供一些分析的基本资料,乃至线索,一俟资料增加,可以足以说明问题,读者可以循着作者的思路进行再创造,不失为目前境况下最好的处理方式。
为一个著名的文化人作评传或评析,作者与传主的地位、影响、学识等等的不对称或者说不在一个“重量级”上,的确很难拿捏,很难掌握分寸。令人欣喜的是,江晓英这部书,因为采取了较为扎实的手法,因而获得了成功。
围绕着林徽因的感情生活,以及发生在她丈夫与她,诗人徐志摩与她,哲学家金岳霖与她直接的情感纠葛;对“太太的客厅”的不同态度和由此产生的截然相反的不同评价;关于存有徐志摩日记的“八宝箱”是该交给她还是更应该交给徐志摩妻子陆小曼(受托保存人凌叔华观点)?这些是历史的疑点与难点,江晓英在文中巧妙地回答了读者,这种处理方式无疑是聪明的。
对于自己喜爱的传主,作者既没有为贤者讳,也没有任意拔高或曲解,做到这点,确实难能可贵,表现出的是作者实事求是、严谨扎实的行事作风与艺术追求,审美旨趣。
对于传主的身世,与她有关联的人和事,江晓英更多采用的是直接引用的方法,这样就避免了出现歧义,也是重视于和很好的运用所掌握和搜集到的一条简便易行的方法。
选材,看似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但面对上文提出的“不对等”关系,江晓英的这种方法无疑是明智的,也是可取的,就目前的读者反应来看,也印证了这一点。
以当时的社会情况、传主身世、所受教育的那个情况综合起来选取材料,尽可能多地占用材料,在此基础上,客观、实事求是地进行条分缕析,得出的结论会更加接近事实真相本身,不仅作者自己写作时严谨的,读者阅读也是没有歧义的,可以说,造成的是作者、读者“双赢”的局面。
纵观这部作品,处处可见江晓英的用心与聪慧,无论从文笔的细腻还是细节的处理,都做到了严谨认真,客观详实。作者在娓娓诉说中,完成了与林徽因跨越时空的灵魂对话,实在可喜可贺!
近来,江晓英孜孜以求于赏读文章,查找资料,撰写专著,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仅仅今年以来,就先后在中国华侨出版社、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了《不为回首 只为阑珊》、《月若有情月长圆 最痴不过张爱玲》,以及目前上市的这本《民国最美的女神——林徽因》三本书,真心祝愿江晓英在艺术创作上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为读者奉献出更多高水平力作!
林徽因读后感篇十五
文/尘桥
最公正的领域——
人类的精神世界,是世界上目前最公正的领域。无论哪个阶层,喜怒哀乐尽管对象不一样,但总有相似的地方,其本质,内在的地方是一样的。哭泣时刻留下的泪水成分相似,笑的时候脑袋里分泌的多巴胺也相似。林徽因出生于1904年,家族里得到启蒙。其困苦,在于家庭。儿子梁从诫这样描述“她爱父亲,却恨他对自己母亲的无情;她爱自己的母亲,却又恨着她不争气;”,她自己也曾去信给费慰梅“差不多希望我自己死掉或者根本没有降生在这样一个家庭......那早年的争斗对我的伤害是如此持久,它的任何部分只要重现,我就只能沉溺在过去的不幸之中”所有人回顾历史难免会有中优越感,这种时代带来的优越感能够让人们心疼地看待前一个时代的佼佼者。米兰昆德拉在《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中提及的时间使得罪恶都具有减罪之情状,甚至断头台也会被蒙上一层美感,更何况本就出色且正派的人物。因为普通人无法真正了解与你同时代优秀人物的品性甚至事迹,甚至会在八卦中左摇右摆,况且优秀与否与经历时间的检验也有干系,所以在历史中寻求一种寄托是保险且划算的做法。所以,好些人,爱着已逝的人。小时候对大人有一种天生的敬畏感,这种敬畏感幻灭在他们之间的相处中,后来对老师有一种敬畏感,这个敬畏感幻灭在师长们交谈中。我想不起是谁说的这句话“伟人也是吃喝拉撒睡”,在初见这句话时我还是颇为赞同的,后来就不一样了。这牵扯到另一个话题。
最核心的竞争力——
有人执着于名人的八卦然后对其不以为然,将其成就也忽略,美名其曰看人品。对人品的追究本就应当考量时代背景,更何况,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教诲还未曾忘。譬如郭沫若,也曾看着八卦觉得渣男一枚,甚至打算再也不读这个人的作品了,当然之前也没读过。过了许久之后,觉得这样的心理要不得。他的作品要是好,要是有我能够用到的,岂不是我自己的损失。再如林徽因,我高中时性格乖僻,执拗又奇葩,上课讲到“林徽因”时,当时的语文老师大为欣赏,然后关于林的总结,我写了一个情感丰富,然后得到了一波嘲讽=;=.再也不读有关这个人的文章。但凡遇到这个人,处处规避。也是大学之后读了许多书之后才解开这个心结,一个人的优秀在于她的核心竞争力,其他的情感经历,家世门楣属于花边,而林的优秀在于建筑学上的成就,她的文采是花边也是另一个领域的成就,这些才情美貌情感经历和家世这些花边吸引着无数后人。如果说,人类的精神领域是最公正的领域,那么物质世界的不公是从头到脚的,从出生到死亡。林徽因的成就有她自身的因素,但外在的姑姑的启蒙,父亲的教导,父亲带她去游历,丈夫的携手同行,都是必不可少的。其祖父是进士出身,父亲在光绪年间考中秀才,去日本留学。这让我们看到了另外一个东西——家学渊源。
最强大的助力——
家庭对一个人是重要但无法选择的。当一个人的父母可以拿出一些时间教育下一代的时候,另一些父母和孩童或许还被沉重的生活压垮在地上攀爬挪动。梁启超,父亲是士绅,在当地有有影响力。但经过梁启超之后,这个家族就步入了人民群众的视线之内,而且其影响力更上一层楼。而林徽因的家族经过战火的洗礼,其父其叔叔其弟弟都死在了战场,他们都很勇敢,果断,林觉民的与妻书感人至深。优秀的家族十分的相似,无论是被称为耕读世家的梁启超的家还是书香门第的林家,不仅在对时代的把握上远超常人,而且共同培育了优秀儿孙。我们能够看到的是——一个人取得成就之后,对家族的影响和一个家族经过缓慢积累之后养育出一代登上历史舞台。
最后,无论其感情如何丰沛,其姿态如何动人,其学识如何远超常人。她的经历给我最大的感悟就是:一个人可以难过,但不要让这种难过影响生活的重要抉择。每个人都有着难以言说的痛苦,有人自怨自艾,这毫无用处。唯有承受着然后去做能够让你拥有核心竞争力的东西,才能够回馈家族,才能够在最终获得释怀。这种美好,是勇者的终章。你钦佩一个人的学识是因为这个人学识至少比你强,那你又因为八卦厌恶,这是你的损失,伟人的伟大并不是因为他们和我们一般吃喝拉撒睡这避不过的人生生活,而是因为他们在自己的领域内做出了成就。你怎么能因为其伟大的部分钦佩他,又因为其属于人的部分而觉得不过尔尔?私以为,正是因为属于人的部分他们才更显得伟大,一样的身体,一样的生理构造,有人总是能突破极限,无论是脑力成就或是体力成就,无一不是人类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