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当我妈妈得了阿尔茨海默读后感100字

当我妈妈得了阿尔茨海默读后感100字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8-21 02:45:25
当我妈妈得了阿尔茨海默读后感100字
时间:2024-08-21 02:45:25   小编:

《当我妈妈得了阿尔茨海默》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故事,讲述了作者的母亲患上阿尔茨海默症后,作者作为一个女儿所经历的心路历程。文章通过细腻的描写,让读者深刻地感受到患者及其家人在面对这种疾病时所经历的种种困难和挣扎,同时也让我们更加珍惜身边的亲人和时光。

当我妈妈得了阿尔茨海默读后感篇一

我想每个人都应当看一下这本书,因为这里没有煽情文学,只有充满着责任与爱的科普和方法论。

“阿尔茨海默症”对很多人来说就是“老年痴呆”的概念,在媒体上宣传也都是要关注或者关爱这些患病群体,对于具体的方法论却没有什么讲解。这本书目录很清晰:“阿尔茨海默症会发生什么”、“脑科学家开出的处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与世界的联系”、“情绪就是一种智力”。涵盖了发病原理、治疗方法、行为成因、缓解方法等多种科普和执行方法。尤其是执行方法论,对于普通家庭有极强的可操作性和参考价值。

我举个书中的例子。比如:作者母亲拒绝吃女儿做的一切饭菜。作者很生气很挫败,但是后来发现,这是因为母亲被剥夺了做饭权力丧失自尊心后产生的警惕和抗拒。拒绝接纳新事物、未知事物,这样就不会产生“我什么也干不了”“我是个废物”这种情绪。作者针对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法是引导母亲自己做饭,将调味等看上去比较重要的责任交给母亲、用恳请的态度对母亲说“这个就麻烦你了”,让母亲有“是我自己在做饭”的真切感受。实际上,这种“主动控制感”的获得,正是人类追求幸福的天性。

“阿尔茨海默病”是因为大脑中的产生的“垃圾”无法被分解,使掌管记忆的海马体产生病变,神经元细胞死亡,进而导致大脑萎缩,出现认知障碍。书中提供了两种药物治疗方法,但是效果有限(2021年FDA批准“阿杜卡单抗”上市,这种治疗药物我搜了一下,大概一年3.5W美元)。后续漫长的治疗时间,陪伴和引导必不可少,但也能抱以期待。

有些人会觉得失去记忆的人就失去了人格,也就不再是那个人,但是“阿尔茨海默”患者只是病了,并没有改变本质,正如知名度很高的那个公益广告说的:“他忘记了一切,但从未忘记爱你。”

做的一些标签

当我妈妈得了阿尔茨海默读后感篇二

有些事,总觉得离我们还很远,可当有一天突然要面对,是否会措手不及? 对于疲惫不堪的中年人而言,生活中有太多太多沉重而又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了,尤其是当父母老了,病了…… 某一天,父母亲突然变得不再是“大人”,他们忘了吃饭,忘了睡觉,忘了你,甚至连回家的路都忘了,怎么办? 早年曾听说过日本女作家有吉佐和子写的小说《恍惚的人》,“一位善良高雅的女人,变成出门走失、不知饥饱、涂抹大便、更有啃食亡人遗骨的古怪行为……”觉得不可思议。 其实,这不过是一种再普通不过的病。它叫阿尔茨海默病,还有个广为人知的名字叫“老年痴呆症”,这种病的得名,来源于一位德国精神科医生,神经病理学家爱罗斯•阿尔兹海默。 阿尔兹海默发现,人活着会用脑,大脑会产生垃圾,正常情况下,垃圾会分解回收利用,但由于某些原因,垃圾无法分解,反而纠缠在一起,形成大块垃圾,这就是老年斑,还有神经原纤维缠结,这两者造成脑内信息传递不畅,神经元细胞接连死亡,大脑萎缩,认知障碍引发致病。

据一项调查统计,截止今年7月,我国有近1700万人患阿尔茨海默病。目前,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缺乏治愈 的手段。 这无疑是疾病向人类的一个挑战,相比于不放弃的研究,亲人的陪伴相当重要。

恩藏绚子,日本脑科学家,她的母亲在65岁的时候就被确诊了。身为一名专业的脑科学家,一个深爱母亲的女儿,她,怎么办呢?

《当我妈妈得了艾尔兹海默》是她首次披露她们一家如何共同对抗这种病的心得。她用真实的故事、细腻的情感、科学的建议以及深刻的社会思考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关于爱、责任与坚持的动人篇章。 这里有专业的医者角度,也有女儿的温情细腻,这无疑是一本能够触动人心、引发共鸣的佳作。我们可以看到她在母亲确诊阿尔茨海默病后的心路历程与照护实践。

01 科学与温情 作为脑科学家,恩藏绚子以其深厚的专业知识为基石,巧妙地将科学理论与个人真实经历相融合,为读者呈现了一本既具专业性又不失温情的照护指南。

她以科学的视角解析了母亲行为背后的神经机制,如“默认模式网络”的异常与激活策略,使得复杂的医学概念变得易于理解。同时,她对母亲病情的细腻描绘,展现了深厚的母女情感,让读者在了解阿尔茨海默病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亲情的温暖与力量。

02 真实与剖析 绚子以极其真实和细腻的笔触,详细刻画了母亲从健康到患病、从轻微症状到严重失忆的全过程。

她不仅记录了病情发展的表面现象,更深入剖析了这些变化对母亲心理、情感及家庭关系的影响。读者从中能够深切体会到阿尔茨海默病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的巨大挑战与痛苦。

照顾病患者,不是“该怎么治”,而是“该做什么”,怎么读懂种种异常行为背后的语言。

在书中,绚子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提出了如何更好地与患者沟通、如何理解并应对他们的异常行为等实用建议。

03 照护与智慧 虽然心中十分的不愿意,但绚子还是勇敢直面母亲的病情,她没有被困难击倒,而是积极寻求科学的照护方法,努力在工作与家庭之间寻找平衡。

她在书中详细记录了照护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包括如何与母亲沟通、如何帮助母亲保持日常生活能力、如何在工作与照护之间找到平衡等。她不断学习和总结,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揭示了“爱能战胜一切”的深刻内涵,诠释了照护的真谛。

得病是不幸的,但只要心怀爱与坚持,就能找到前行的力量。 04 责任与启迪 《当我妈妈得了艾尔兹海默》不仅是一部个人经历的记录,更是一本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作品。

绚子一家的故事,只是千千万万个阿尔兹海默病患者家庭的缩影,它让我们看到了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生存现状及其家庭所面临的困境与挑战。

当他们变回孩子,我们可以重新一遍一遍地教他们,就像当初,他们也是这样教我们的。可是,我们该怎么做才能给予他们更合适的帮助?我们要怎样关注老年人的健康与生活质量,为其构建一个更加和谐、包容的社会?这些家庭面临着什么?这些都是值得深思并实践的。

这本书引发了社会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关注与思考,也提醒我们在面对生活挑战时,应更加珍惜彼此、相互扶持。这本书的出版,无疑为推动社会对阿尔茨海默病的认知与关注做出了重要贡献。

当我妈妈得了阿尔茨海默读后感篇三

本书是身为脑科学家的恩藏绚子在母亲确诊阿尔茨海默病两年半后为她开出的基于脑科学研究的照护建议。

绚子的妈妈在65岁时被确诊,那是绚子注意到母亲行事出现异样的10个月之后。

最早是在2015年,那天母亲跑上二楼对女儿说樱花全都开了。绚子来到院中时却只见到一株樱花开放,她疑惑地望向母亲。而母亲这时也陷入了困惑,她站在原地,右手在后脑勺上用力挠着,发出沙拉沙拉的声响,仿佛是想用手抵挡灌入脑海中的迷雾。

母亲的朋友们开始吞吞吐吐地表示,“你母亲像是变了一个人似的”。周围人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母亲的状况都礼貌地闭口不谈,但最终,情况严重到了无法忽视也无法回避的地步。

即使身为脑科学家也很难面对母亲患有这种疾病的事实,因而绚子一开始才会对母亲的病情心存侥幸。

等不得不坐在在医院里时,绚子亲身体会到候诊室的气味是由消毒水和患者散发出来的恐惧混合而成。她愁肠百转。

曾经一心专注于事业的绚子,因为有母亲作为坚实的后盾,心里只惦记着能够汲取营养、带给自己刺激的外部世界,而把家中诸事一股脑地托付给母亲。洗衣做饭、打扫卫生、买东西,一概不闻不问。现在这种镜花水月一般的春秋大梦随着母亲的患病而结束,绚子的内心也陷入自责,怨恨自己身为一名脑科学家,为什么没能防范事态发展到这一步?这辈子学习了这么多脑科学知识,又究竟有什么用处?

阿尔茨海默病是认知症中最常见的一种。患者平均存活的时间是四到八年,但有人也坚持了长达二十年,可以说这是一种个体差异极大的疾病。与其他老年人常见病相比,阿尔茨海默病的典型特征是过程漫长且发展迟缓。而让人略感安慰的一点也正在于此: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功能并非急转直下,而是缓慢衰退,在时间上绰绰有余。

绚子的母亲是一个闲不住的人,兴趣爱好广泛,最后却居然得了这种病!世人总觉得凭借一己之力就能避免阿尔茨海默病,但这样的责备在母亲身上完全不成立。总有些事情是人力不可掌控的。

对于怎样才能更好地照顾母亲,家人都无计可施,绚子今后也只能自己摸索和积累经验。好在她既是一名脑科学家,同时也是对母亲性格一清二楚的女儿,这样的观察视角能让她发现母亲一些不为人知的变化。

从下定决心好好照顾母亲的那一刻起,在长达两年半的时间中,绚子开始写日记以记录下母亲每天发生的变化。

母亲曾是家中大厨,是主持家务的一把好手,患病之后却总是呆呆地窝在沙发上,甚至不愿出门去参加她热爱的合唱活动。他们的家里也不断发生各种“事故”,包括母亲开始分不清冷冻室和冷藏室的区别,还会在网上无节制地购物等等。

很多阿尔茨海默症患者都会出现钱包被人偷走的妄想,也会经常性地忽视家人的感受,包括忘记亲人生日,还不断表现出乖张任性和不领情,种种表现令人心寒。所以阿尔茨海默病不仅伤害患者本人,也会对家属及患者之间的关系造成不可忽视的损害。

对上述这一切绚子都没有回避。她记录下那个逐渐丧失记忆、让人心碎的母亲,也记录下母亲得病之后病程的发展、她习惯的变化以及各种能力的退化。

绚子当然会跟从医院的指导为母亲进行治疗,包括药物疗法,运动疗法,音乐疗法,回想疗法等,书中对这些方法及用药都有介绍。另外,身为脑科学家,她还具备常人没有的优势,明白母亲看似莫名其妙的各种言行举止,最终都可以从脑部活动得出合理解释,更能给一些出行之有效的应对办法——这些详尽的操作执行办法她也都记录在这本书中,成为了对于阿尔茨海默病照护这一话题珍贵的建议。绚子说自己写这本书中的目的,就是告诉大家,当家庭成员患上认知症时,脑科学知识能够为患者和家属提供哪些帮助。

在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初期,大脑中掌管记忆的区域出现萎缩,患者很难形成新的记忆,从而影响了他们的判断和行为。而阿尔茨海默病之后的发展,实质上就是脑部损伤的范围扩大,患者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等日常生活所需的认知能力、运动能力都会逐渐衰退。

绚子的母亲本是厨艺高手,患病后渐渐失去做菜的能力和兴趣。比如她前面才把味噌放到锅里化开,也切好了白萝卜,之后却无法把白萝卜和味噌汤两样东西联系起来,也忘了有没有把味噌放进汤中(尽管那一锅褐色的汤汁就摆在她面前)。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母亲逐渐会失去自信,甚至主观上放弃想要做些什么的意愿。

身为脑科学家的绚子了解母亲的感受:外界信息和刺激一窝蜂似的涌入脑海,可患病的她无法归纳整理和处理,也无法从中筛选出有意义的内容。即使母亲想打起精神做点什么,也总茫然不知所措。针对这种情况,绚子提出的办法是让母亲的大脑获得“真正的休息”。

按照脑科学的理论,休息状态下的人脑其实非常重要,虽然没有在工作,但却会利用这段时间整理人在专注的时刻所经历的一切事情(科学术语是“开启默认网络模式”)。大家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在某个清晨醒来时忽然灵光一现般解决了之前的难题,或是某段深埋心底的记忆突然浮现出来。这就是因为人脑在休息放松的状态下变得更加活跃,为之前经历的各种事情建立起联系,甚至可以唤醒遥远的回忆。

患病后总窝在沙发上的母亲什么都不做,表面是在休息,其实内心充满了焦虑不安。为了让母亲的大脑进入真正放松的状态,绚子和父亲便常带着她去散步。

散步的时候一家人漫不经心,没有任何的目的,不怀揣特定问题,而是从接近大自然等外部中获得许多新的发现。母亲身边的景色不断变化,眼睛、耳朵、鼻子、皮肤,还有手脚的肌肉都将各种各样的信息传递到大脑,不经意间给人以最适度的刺激,也令大脑也进入了顺其自然的放松状态。

除散步外,绚子还经常陪母亲一起做饭。厨房里的母亲只记得眼前要做的某一件事情,比如说切白萝卜,但却想不起来10分钟之后更远期的目标是做味噌汤。为维护母亲的自信,绚子不对她实施安排,只是从旁反复提醒母亲白萝卜是要放进味噌汤。

母亲洗碗时也总跌跌撞撞,有时忘了用洗洁精,有时忘记开热水,有时顺序错了,而女儿总是忍住不开口——事情只要不太严重,她一概不插手,也不指指点点。如果女儿那样做,就相当于剥夺了母亲无论成败都要独立完成一件事情的成就感。虽然母亲的洗碗效率很低,但是只要能够从手忙脚乱的状态中获得自己做成了某件事的感觉,绚子相信母亲就一定是快乐的。旁人眼中的一塌糊涂,其实是母亲在全力以赴地活着。

在对生病的母亲给予照护时,到底给予她多大的自主权才对其健康更加有利?绚子在这本书中做了相当详细的探索,还包括如何帮助母亲进行感觉的整合、空间认知,以及怎么让她更加集中注意力。有时绚子也会进行环境的布置,也就是以环境作为一种合理的外部诱导,从而帮助母亲在事物的诱发下产生某种行为(这在心理学上称为“环境可供性”)。

散步和厨房中的陪伴,这两件事情共同帮助母亲找回了旧日时光,也提升她继续生活下去的各项能力。父亲陪着她一同散步时可以重温二人世界,女儿则能向母亲学习自己今后生活不可或缺的厨艺。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母亲能做的事情越来越多,情绪变得安定,更加关心周围的人和事,开始恢复她曾有的模样。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最困扰人的两个病症是“ 攻击性” 和“ 游走”。

患者总是记不住发生的事情,无法独立生活,内心就会想到“自己什么也干不成”“总给别人添麻烦”“我真没有用”,自然而然就会失去信心。而身边的亲朋好友也会产生同样的困惑,并且有时会无心地把这些疑问抛向患者本人,那么患者便会越发感到无地自容。就这样,阿尔茨海默病会渐渐破坏人们互敬互爱的关系,这也是病患会对其他人产生攻击行为的一个原因。因此即使病患有再多做不成的事情,都要从人格上尊重他们,肯定他们的所作所为,以此缓解他们的攻击性。

阿珍海默症的患者也很容易出现“游走”症状。他们感受不到自己的作用和定位,会因为“这里没有我能干的事情”“也许我能去别的地方找点事干”之类的不安和焦躁感而离家出走,漫无目的地徘徊,最终找不到回家的路。缓解这种症状的方法,同样也是让患者拥有一个安定的心境。

虽然脑损伤不可逆转,但情绪层面的关爱确实能够帮助患者缓解因为行为能力衰退而产生的失落不安。即使母亲患上了阿尔茨海默病,女儿和她也是独立的两个个体,仍要尊重彼此对时间的感觉和内心的意愿。

另外,阿尔茨海默病所引发的最让患者和家属闻之色变的病症就是认不出家人和朋友。患者最初能认出别人的相貌,但叫不出名字,进而发展到看见对方的脸也想不起来是谁,更不会产生亲近感。患者的视力没有出现问题,也能观察对方的面容,但因为阿尔茨海默病造成的脑萎缩破坏了大脑的相关区域,就会出现面孔失认症,或是偏执地认为自己的亲朋好友被别人取代——也就是说这张脸是我丈夫的,从视觉认知层面能认出来,但是情绪相关的脑区出现异常,对此人不能产生亲近感,因而认定这是长得和丈夫一模一样的假货。

随着病情恶化,患者势必会走到这一步——这意味着患者将失去在自己生命中关系最为亲密,对自己最为重要的人的记忆。而忘记他人,也就是彻底忘记自己。对亲人来说,患者将自己遗忘在虚无之中的状态,也将给他们带来深深的悲痛。

身为患者家属的绚子有同样的恐惧,也常常会被母亲一些言行举止惊吓到。比如下班回家,突然发现母亲的意识已经回到她和哥哥尚未成年的时刻,种种胡言乱语让人心碎。

母亲曾经视绚子为掌上明珠,她寒窗苦读后能自独立自主地生活,内心受不了自己到了能回馈父母的时候,这一切却无法再留在母亲的记忆中。但是,如果从另一个角度想,孩子们的反复出现也说明他们在母亲的记忆系统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绚子将这看作生病后的母亲身上母爱的一种直观体现。

阿尔茨海默病会造成8类典型变化:无精打采、对以往喜爱的活动不感兴趣、被害妄想、出现幻想、自闭、无法做决定、丧失自主意识,以及对待他人冷漠。

认知能力衰退以后的母亲仿佛渐渐去往一个迷离而疏远的世界,丢下绚子孤零零的一个人。母亲的表现常令绚子惊心不已,她一方面照顾母亲的起居,另外一方面,身为情感细腻的女性,她还想寻找母亲身上尚未消失的部分,思考着“母亲是不是还是原先的母亲”这个对她个人来说仍然重要的问题。

有一天绚子回家,母亲在玄关前迎接她。绚子突然发现母亲穿着自己的衣服。以前母女二人也会交换彼此的衣服,但现在母亲居然跑到她房间里说也不说就拿走了她的衣服。绚子的不悦其实也是因为她替母亲承担的责任越来越多、代劳的事情越来越多,内心情绪压抑,于是她和母亲争吵起来。母亲气得要命,把身上的套裙脱下来甩给女儿,自己赤着两条腿开始在一旁洗好的衣服堆中翻来找去,可那里面只有内衣和毛巾,根本没有她的裙子。这时女儿只好拎着自己的裙子把母亲引到浴室,同时感觉自己活脱脱是个母夜叉。

趁母亲洗澡时,绚子问父亲怎么看这个事情。父亲的回答是:“妈进你房间,是想在你晚上回家之前帮你把防雨棚关上,结果看见你挂着的衣服,就这么穿在自己的身上了。”

父亲的话提醒了她,母亲的确会经常帮她留意房间的窗户,总是说“妈妈可不想晚上有什么陌生人闯进小绚的房间”。表面上母亲是在侵占绚子的衣服和她的领域,但实际上,在这个世界上维护绚子领域的人并不只有她一个人。

父亲并没有说母亲变了,而是说她认不清不同的衣服,她“只是糊涂了,又不是那种乱动别人东西的人”。所以那并不意味着母亲这个人变差了,或与之前判若两人。

从行为能力的视角来看,母亲似乎已不再是从前那个人。但不管母亲的行事如何,母亲依然是母亲,本质的东西与她会不会做某件事并不相干。

阿尔茨海默病还会造成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患者的责任将越来越多地分摊给家人,他\她自己无法维系自食其力的家庭角色,不得不与家人沦为依赖与被依赖的关系,小到接电话、付款,大到规划一天的生活,家人还要替患者记住与朋友约会的时间地点。本来清晰的边界难以为继,这在精神和身体上对双方而言都是一种折磨。患者本人的自尊心受到伤害,而家属也要面对个人时间被剥夺、不得不适应患者的节奏来安排自己生活的情况,这很容易让他们和患者一样产生自己无法主宰人生的感觉。

每一分每一秒,母亲的状况逐渐让绚子有失去自我的感觉。不过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也让她对认知症患者更加感同身受,原来病人时时刻刻都在体味着被压得透不过气来的感觉。

在这样的情况下,绚子给所有患者和家属的共同建议是:绝对不要一直待在家庭这样的封闭空间中,不要把自己困在密不可分、相互依赖的关系中,而是要努力保持与外界的往来。一定要不时与朋友出去透透气,哪怕只有几个小时,家属也能够感觉到自己依然牢牢掌控着自己的人生。

有一次母亲去大型超市的洗手间。那里的门锁结构和家里不一样,结果母亲打不开而被关在里面,最后在很多人的帮助下才脱离困境。得救的母亲连一句“谢谢”都不说,而是若无其事地洗洗手,之后三步并作两步就离开了洗手间。在场的绚子内心惶恐,一边流泪一边向众人道谢,但她知道,母亲之所以匆匆离去,也是因为她处于惊魂未定的状态下,只能用假装什么都没有发生的方式多少保护一下自尊心。之后的一整天母亲都脸色煞白,深受打击。

出于同样的原因,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才不再重视之前的工作,不再做拿手菜,不愿再抛头露面。他们想降低失败风险,只做有把握的事情,避免自尊心受到伤害。他们在根据自身的症状调整对策,让自己生活得好一些,也在用自己的方式帮助他人,避免成为别人的累赘。所以,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身上表现出来的一些矛盾症状,实际上是因为他们正在竭尽全力地让自己显得正常。

绚子提醒所有病患家属了解到上述情况是病患内心真实的感受,而且告诉家属们:即便病情发展已经较为严重,患者依然能够感受到片刻幸福,身边的人只要能在他们无能为力的事情上给予照顾,在他们力所能及的事情上给予鼓励,通过简单小事让他们感觉到独立自主的自我、能发挥点滴价值而获得认可,那么患者就会在那一刻体会到幸福。

得了阿尔茨海默病绝不意味着境遇凄惨,这也是得到科学验证的:无论遇到何种情形,人类都会利用现存的脑区来保护自己,不断适应努力地生活下去。即使脑萎缩已经扩展到各个区域,即使失去对家人朋友的记忆,人也还是能够继续做出努力,而这种努力也是一个人的人格呈现的过程。

而无论大脑萎缩到何种地步,发生多少无法理解的事情,大脑都在努力追求幸福的生活这一过程——绚子说,这不就正是病人身上值得我们万分尊重的人格的体现吗。

在母亲确诊阿尔茨海默病后的翌年秋季,某一天,绚子在工作中遭遇意想不到的挫折,回家后看到母亲便忍不住地泪水夺眶而出。母亲在一旁不停询问缘由:“被人批评了吗?是被谁欺负了?是谁对我们家小绚说话这么难听?”想起在患上阿尔茨海默病之前母亲一直都这么温柔,绚子难掩内心的欢喜,扑进母亲的怀里流泪。

生病的母亲每天都会看NHK的晨间剧。她记不住剧情,早上看一遍,白天重播时还会再看一遍,仍然笑得前仰后合。有一天绚子发现母亲居然在跟着电视一起哼唱片头曲——她居然还能记住新的歌曲!这让绚子惊喜地意识到母亲依然具备掌握新事物的能力。

陪母亲散步时,绚子经常经过母亲娘家附近。只要一到那里,母亲就会突然掌握散步的主导权,会说“我们走那边那条路吧”“买点那家店的葫芦条寿司回去吧”。她还会告诉女儿“沿着这条路一直走就是学校”“从这里拐过去有一座神社”。绚子意识到对于孩提时代的记忆,母亲依旧铭记于心,而且母亲仍然有很多想说的话,她想把自己知道的告诉别人。

母亲的朋友偶尔会请她出去吃饭。回来时绚子问她“吃得怎么样”,可母亲甚至把和朋友见面这件事都忘得一干二净了。这让绚子感到伤心,也觉得对不起专程邀请母亲的长辈们。不过她转念一想,母亲的身体里其实已经储存了得到过热情款待的感受,只不过这段记忆无法用语言提取而已。走出家门,见到平日里难得一见的朋友,聊一些不常谈起的话题并品尝美味佳肴,这些一定都已经给她带来了新鲜的体验。

身为脑科学家的绚子知道,即使是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他们的情绪反应也与健康人无异。生命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获得了做出正确判断的能力,这种判断力能够帮助生存,也绝不会轻易消失。所以绚子决定就应该让母亲安心地体验从未了解、从未经历的各种事情,让她产生前所未有的情绪,刺激她全力调动尚且健康的那部分大脑皮层去分析事物,从而延缓病情的发展。

母亲患病两年半后,绚子说自己将继续守望。她相信自己会看到一个对许多事情都渐渐无能为力的人,将会怎样利用生物层面重要的情绪系统来度过此生。

与认知症患者朝夕相处的体验不像最初想象的那样恐怖。非但如此,绚子还对母亲有了全新的认识——或许,理解能力退化后,剩下的才是母亲一生中最为珍视的东西。而对作为陪护者的她来说,最糟糕的做法就是被认知症蒙蔽了双眼,只盯着患病的母亲无能为力的事情,而忽视了她身上仍然有的闪光点。

据说,很久以前,在北海道的阿依努族村子里,如果有哪位老人犯糊涂、说话颠三倒四,在身边人看来,这是他化身成为神明、开始说“神语”的表现。人们会同这样的老人和睦相处。绚子说,只有看到人与人之间的不同,我们才能珍视彼此。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