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深潜读后感摘抄

深潜读后感摘抄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5-08 07:01:09
深潜读后感摘抄
时间:2024-05-08 07:01:09   小编:

《深潜》是一部讲述深海探险的科幻小说,主要讲述了一群科学家在深海中发现了神秘生物的故事。通过对深海世界的描绘,让人们感受到了作者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和探索精神。小说引人入胜,令人不断思考人类对大自然的影响和未知世界的探索。

《深潜》读后感(篇一)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有这么两句,“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就中国来说,近期上天的成就是非常瞩目的:第一个空间站已经投入运行;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取得成功;入海,最显著的,恐怕就要数“蛟龙”号、“深海勇士”号和“奋斗者”号了,电视直播中已经无数次直观地呈现了这几位在大洋底纵横驰骋的英姿。但故事背后的故事呢?每一次成功的背后,都有着无数的付出,这些付出有时甚至是难以想象的。

由作家、资深新闻人高仲泰完成的《深潜:中国深海载人潜水器研发纪实》一书,用生动精妙的文字和感人肺腑的故事记录了我国深海战略性高技术发展之路,讲述了我国深海载人潜水器从立项、设计、研制到海试的历程,记录了“蛟龙”号、“深海勇士”号、“奋斗者”号接连创造世界同类作业型潜水器☆大下潜深度的重大时刻。成功的喜悦固然令人为之激动,但为了那一次次的成功,无数人的辛勤付出,无数次失败以及成功所体现出来的“严谨求实、团结协作、拼搏奉献、勇攀高峰”的中国载人深潜精神才更加让人激动和深思。成功从来都不是轻易就能达到的,对于曾经堪称“一穷二白”的中国载人深潜事业来说,如果没有《深潜》这本书作为一扇“窗口”,又有谁能够体会得到其中的全部内涵呢?

书中讲的第一个故事,就足以令人久久难以忘怀。这一天是2012年6月24日,已经马里亚纳海沟海域下潜了48次的“蛟龙”号,在这一天向它的下潜极限7000米发起冲刺并取得成功,这次下潜到达了7020米的深度!当正在太空中的中国航天员、神舟九号飞行乘组指令长景海鹏代表在天宫一号的3位航天员,“祝贺‘蛟龙’号深潜7000米成功”的时候,航天员们收到了来自深海孤独疾行的潜水器“蛟龙”号潜航员兼工程师叶聪的回复,他代表“蛟龙”号乘组,“在7000米海底给太空中的你们送去衷心的祝福”!

这样的一个画面,很难合框呈现在电视画面中,但每个人都可以想到,也能够描绘出来,确实是一个无比激动的时刻!“蛟龙”号的下潜深度已经可覆盖99.8%的世界海域,再加上“奋斗者”号,当然也不能忘记“深海勇士”号,它们正是中国从此跻身海洋大国的依据和底气!

所以,又怎么能忘记为了这些激动人心的时刻而作出了突出贡献的中国“深潜人”呢?他们的名字,徐芑南、叶聪以及更多的其他“深潜人”,值得纪念!他们的贡献值得铭记,他们的精神更值得学习、发扬光大。中国的载人深潜事业,当然不会因为“蛟龙”号、“深海勇士”号和“奋斗者”号取得了成功就到此为止,而是会继续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徐芑南、叶聪之后,也还会有更多的中国“深潜人”担当重任,为中国具备更强大的海洋科学研究、资源勘探能力和水平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因为它在那里。”这是著名登山家乔治·马洛里在采访中被问及为何要攀登珠穆朗玛峰的时候说的一句话。对于中国“深潜人”和深潜事业来说,也必定是同样的道理、同样的追求!

《深潜》读后感(篇二)

本书作者用纪实手法和生动的语言为读者们讲述了中国深潜技术的发展历程。从90年代的电缆牵引式无人潜水器,到蛟龙号、深海勇士、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从多个部件依靠进口的蛟龙号到完全独立研发的深海勇士及奋斗者号,从被外国人卡脖子到成为第二个实现万米载人深潜的国家,中国深潜科学家40年来的进步历程全都被收进了这本书里。

“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这是中国人探索太空和深海的终极夙愿。然而相比飞速发展的航天事业来说,我们在深潜领域起步晚,技术落后。起初我们的海洋探索仅停留在浅海,因为不管是救生还是油田勘探都是浅海作业。

然而随着美国、日本、法国等国家对深海领域的探索进程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海底的能源宝藏逐渐占据了我们的视线。发展深潜科技已经成为时不我待的任务。徐芑南作为蛟龙号的总设计师挺身而出,带领一批技术人员开始攻坚。其中也包括后来成为奋斗者号的总设计师叶聪。

蛟龙号的设计和建造中完全是从无到有的过程。球壳需要俄罗斯帮助制造,浮力材料来自美国……7000米级别的蛟龙号从2002立项到2012年交付花费了十年的时间,期间试潜几十次。叶聪作为带头试潜员先后率领几批潜航员克服各种生理上的困难和多次出现的极度危险,多次潜入深海取样、搜救及勘探。

蛟龙号取得成功后,徐芑南等提出深蹲再起跳的理念,决定完全自主研发4500米载人潜水器。2017年“深海勇士”诞生。正是有了这次独立研发的经验和尝试,才有了2020年11000米潜水器奋斗者号的问世。

除了徐芑南、叶聪等领军人物,本书还介绍了多位深潜设备开发人员的事迹,比如蛟龙号首席装配钳工技师顾秋亮,他被人称为顾两丝,因为“他纯手工打磨的潜水器密封面平面度也能控制在两丝以内”。(1毫米=100丝)除此之外还有技术人员背后默默付出的家人们,他们所承受的压力是巨大的。

中国深潜事业的发展靠的是技术人员的大胆设想,细心制造,靠的是中国人不服输的精神。我也想把这本书介绍给我们家的中学生,这种精神正是他们这个年纪所需要的。

《深潜》读后感(篇三)

大海—古今往来引发了太多文人吟诗作赋:“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对海底世界最先接触到的是小时看《西游记》孙悟空到龙宫借宝,对海里的一切到好奇,可当时并不知道海底还有更深的地方,印象深刻的航行是电影《泰坦尼克号》,很多年前看完这部电影总是沉浸在凄美的爱情故事里,却没想到很多镜头是导演驾驶万米潜水器拍摄而成。 海洋,对于我们很多人是陌生又神秘的,对海底的探索最初是机器人潜水器,然而人的洞察力是机器人替代不了的,在当时科技发展还相对落后于其它国家的环境下,科学家们定下了深海载人潜水器的项目为7000米,这是我国第一台潜水器的终极目标,当时国际上最大的下潜深度是6500米。 然而无人潜水器的难度远远超出了载人潜水器,载人潜水器分总体、结构、动力、机械、生命支持、水声通信、水声定做、视频等12个分系统,当时潜水器的关键技术在国外是封锁的,技术空白很多,每个部件和环节都要进行无数次的试验,叶聪当时担任7000米载人潜水器的总布置设计师,在没有学过深海载人潜水器的技术情况下,只能通过公开少有的资料刻苦钻研,废寝忘食的学习,从空间布局、作业流程设计、总装联调到水池设计,到海试。在声学团队的努力下,科学家们自主研发了水声通信系统,“蛟龙”号一步步的海试跨越,在2012年6.24叶聪驾驶“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沟下潜至7020米,正式交付使用,这也意味着我们能征服99.8%的海洋。 虽然“蛟龙”号的创造是种奇迹,但叶聪和徐芑南老师等人并不满足当下,而是脚踏实地的投入到新的探索设计中,但这时“深海挑战者”号创下了10898米的新纪录。但是科技部不急于求成,因为“蛟龙”号有许多重要部件是外购的,这个时候需要我们自己研发,实现于国产化,不再受国外的牵制,4500米“深海勇士”号是以退为进,为后面的万米载人潜水器《奋斗者》号铺垫。 “奋斗者”在研制过程中也是困难重重,但是在研发团队坚持不懈的努力下,研制成功了,这背后有一群拼搏奉献,勇于挑战的爱国英雄。在“蛟龙”号项目准备成立,已经退休的徐芑南从旧金山回国,担起7000米深海载人潜水器总设计师的大任,直到“奋斗者”早已忘了该放手休息了。跟“蛟龙”号一起成长的叶聪从设计到海试,还有每次的下潜,一次次的突破,“深海的哥”就是对他最好的称呼。还有已年过八旬的院士汪品先,在9天内先后3次搭乘“深海勇士”,打破了最高龄下潜记录,成为南海大型冷水珊瑚的第一人,让我们看到了妙不可言的深海世界,还有生物学家贺丽生博士,女潜航员张奕等人。 《深潜中国深海载人潜水器研发纪实》一本详细讲述我国载人潜水器从0到现在世界最大的万米记录的发展史。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人间最美四月天,读完此书,好想海边漫步。

《深潜》读后感(篇四)

大海—古今往来引发了太多文人吟诗作赋:“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对海底世界最先接触到的是小时看《西游记》孙悟空到龙宫借宝,对海里的一切到好奇,可当时并不知道海底还有更深的地方,印象深刻的航行是电影《泰坦尼克号》,很多年前看完这部电影总是沉浸在凄美的爱情故事里,却没想到很多镜头是导演驾驶万米潜水器拍摄而成。 海洋,对于我们很多人是陌生又神秘的,对海底的探索最初是机器人潜水器,然而人的洞察力是机器人替代不了的,在当时科技发展还相对落后于其它国家的环境下,科学家们定下了深海载人潜水器的项目为7000米,这是我国第一台潜水器的终极目标,当时国际上最大的下潜深度是6500米。 然而无人潜水器的难度远远超出了载人潜水器,载人潜水器分总体、结构、动力、机械、生命支持、水声通信、水声定做、视频等12个分系统,当时潜水器的关键技术在国外是封锁的,技术空白很多,每个部件和环节都要进行无数次的试验,叶聪当时担任7000米载人潜水器的总布置设计师,在没有学过深海载人潜水器的技术情况下,只能通过公开少有的资料刻苦钻研,废寝忘食的学习,从空间布局、作业流程设计、总装联调到水池设计,到海试。在声学团队的努力下,科学家们自主研发了水声通信系统,“蛟龙”号一步步的海试跨越,在2012年6.24叶聪驾驶“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沟下潜至7020米,正式交付使用,这也意味着我们能征服99.8%的海洋。 虽然“蛟龙”号的创造是种奇迹,但叶聪和徐芑南老师等人并不满足当下,而是脚踏实地的投入到新的探索设计中,但这时“深海挑战者”号创下了10898米的新纪录。但是科技部不急于求成,因为“蛟龙”号有许多重要部件是外购的,这个时候需要我们自己研发,实现于国产化,不再受国外的牵制,4500米“深海勇士”号是以退为进,为后面的万米载人潜水器《奋斗者》号铺垫。 “奋斗者”在研制过程中也是困难重重,但是在研发团队坚持不懈的努力下,研制成功了,这背后有一群拼搏奉献,勇于挑战的爱国英雄。在“蛟龙”号项目准备成立,已经退休的徐芑南从旧金山回国,担起7000米深海载人潜水器总设计师的大任,直到“奋斗者”早已忘了该放手休息了。跟“蛟龙”号一起成长的叶聪从设计到海试,还有每次的下潜,一次次的突破,“深海的哥”就是对他最好的称呼。还有已年过八旬的院士汪品先,在9天内先后3次搭乘“深海勇士”,打破了最高龄下潜记录,成为南海大型冷水珊瑚的第一人,让我们看到了妙不可言的深海世界,还有生物学家贺丽生博士,女潜航员张奕等人。 《深潜中国深海载人潜水器研发纪实》一本详细讲述我国载人潜水器从0到现在世界最大的万米记录的发展史。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人间最美四月天,读完此书,好想海边漫步。

《深潜》读后感(篇五)

大海—古今往来引发了太多文人吟诗作赋:“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对海底世界最先接触到的是小时看《西游记》孙悟空到龙宫借宝,对海里的一切到好奇,可当时并不知道海底还有更深的地方,印象深刻的航行是电影《泰坦尼克号》,很多年前看完这部电影总是沉浸在凄美的爱情故事里,却没想到很多镜头是导演驾驶万米潜水器拍摄而成。 海洋,对于我们很多人是陌生又神秘的,对海底的探索最初是机器人潜水器,然而人的洞察力是机器人替代不了的,在当时科技发展还相对落后于其它国家的环境下,科学家们定下了深海载人潜水器的项目为7000米,这是我国第一台潜水器的终极目标,当时国际上最大的下潜深度是6500米。 然而无人潜水器的难度远远超出了载人潜水器,载人潜水器分总体、结构、动力、机械、生命支持、水声通信、水声定做、视频等12个分系统,当时潜水器的关键技术在国外是封锁的,技术空白很多,每个部件和环节都要进行无数次的试验,叶聪当时担任7000米载人潜水器的总布置设计师,在没有学过深海载人潜水器的技术情况下,只能通过公开少有的资料刻苦钻研,废寝忘食的学习,从空间布局、作业流程设计、总装联调到水池设计,到海试。在声学团队的努力下,科学家们自主研发了水声通信系统,“蛟龙”号一步步的海试跨越,在2012年6.24叶聪驾驶“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沟下潜至7020米,正式交付使用,这也意味着我们能征服99.8%的海洋。 虽然“蛟龙”号的创造是种奇迹,但叶聪和徐芑南老师等人并不满足当下,而是脚踏实地的投入到新的探索设计中,但这时“深海挑战者”号创下了10898米的新纪录。但是科技部不急于求成,因为“蛟龙”号有许多重要部件是外购的,这个时候需要我们自己研发,实现于国产化,不再受国外的牵制,4500米“深海勇士”号是以退为进,为后面的万米载人潜水器《奋斗者》号铺垫。 “奋斗者”在研制过程中也是困难重重,但是在研发团队坚持不懈的努力下,研制成功了,这背后有一群拼搏奉献,勇于挑战的爱国英雄。在“蛟龙”号项目准备成立,已经退休的徐芑南从旧金山回国,担起7000米深海载人潜水器总设计师的大任,直到“奋斗者”早已忘了该放手休息了。跟“蛟龙”号一起成长的叶聪从设计到海试,还有每次的下潜,一次次的突破,“深海的哥”就是对他最好的称呼。还有已年过八旬的院士汪品先,在9天内先后3次搭乘“深海勇士”,打破了最高龄下潜记录,成为南海大型冷水珊瑚的第一人,让我们看到了妙不可言的深海世界,还有生物学家贺丽生博士,女潜航员张奕等人。 《深潜中国深海载人潜水器研发纪实》一本详细讲述我国载人潜水器从0到现在世界最大的万米记录的发展史。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人间最美四月天,读完此书,好想海边漫步。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