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乳房》通过真实案例揭示了乳腺健康的重要性,呼吁女性关注自身身体。文章详细探讨了乳腺疾病的预防与治疗,强调早期筛查和健康生活方式对女性健康的积极影响,鼓励建立科学的健康观念,提升女性自我保护意识。
拯救乳房读后感(一)
看这本书的时候,感觉到有一种力量从书中慢慢弥漫开来。哪些用世俗的眼光判定为“弱势”深圳“卑微”的人,打开了尘封已久的潘多拉魔盒,好像心灵起了化学反应,电光火石之间,升腾成了另外一种生物。
大学的时候看过《血玲珑》,惊异于她诡异的构思。去年看了《女心理师》,昨天看完了《拯救乳房》。毕淑敏的书像一个黑洞。
1/7页拯救乳房读后感(二)
最早看毕淑敏的作品还是在上学时看的一篇散文《素面朝天》,印象挺深的,后来一位同学给我力荐这本书,我抱着极大的热情,三天看完了。没有想象的那么好,情节没我想象的那么曲折,但足以吊我胃口,让我一口气看完,我不知书中情节完全是虚构的,还是有些真实的东西在里面。我不太喜欢毕淑敏总以一个很客观,很正儿八经的形象出现,给人感觉很客观甚至有些刻板。主人公完全可以是鹿路或者成慕海,我觉得作品张力不够,写作可以更放肆一些。毕竟,写作不是生活,作品是一个更肆意的世界。
2/7页拯救乳房读后感(三)
最早看毕淑敏的作品还是在上学时看的一篇散文《素面朝天》,印象挺深的,后来一位同学给我力荐这本书,我抱着极大的热情,三天看完了。没有想象的那么好,情节没我想象的那么曲折,但足以吊我胃口,让我一口气看完,我不知书中情节完全是虚构的,还是有些真实的东西在里面。我不太喜欢毕淑敏总以一个很客观,很正儿八经的形象出现,给人感觉很客观甚至有些刻板。主人公完全可以是鹿路或者成慕海,我觉得作品张力不够,写作可以更放肆一些。毕竟,写作不是生活,作品是一个更肆意的世界。
3/7页拯救乳房读后感(四)
第一次读毕淑敏的作品。利用上班之外的碎片时间比较紧凑的读完的。行文节奏比较抓人,看鹿路乳房盐水破裂的那段时,会带入那种撕心裂肺的疼痛。
通过这个小说,普及了关于乳腺癌、关于心理学的很多知识。也看到了百味人生。
但看完后,重新审视这篇文章,觉得癌症小组的每个人的故事都不那么具有一般性,不知道作者是否想表达肉体的疾病往往和心理淤积的问题相关么?且心理辅导效果如此惊人顺利,不知道是不是也略略理想化。
文章还是不错的,但总觉得格局略局限,人性探讨没那么深入,有点脸谱化。
4/7页拯救乳房读后感(五)
朋友无意中塞给我的一本书,我开玩笑地接纳了它,结果我不可救药地读完了。
这本书教会我新鲜却沉重的名词——乳腺癌(还有尿毒症)。从一窍不通,到作者用细腻到刺痛你每一条神经的名字来给你阐述乳腺癌与病人面对这个可怕的恶魔的故事。揭开伤疤不是为了撒盐,而是为了面对这个沉痛的事实,更要学会面对一个“残缺”的自己。面对是为了要重生,要回归自我。生命走得多远,终归要走向死亡的,无论你我是否罹患这种苦难,最终都要回归到这条路上来。我只想像安疆老人那样优雅,从容的面对她,不怨天尤人,不心惊胆颤。
就像之前在公交上遇到的烧伤面积达到7成的严重毁容的女孩子,依旧坚强地外出活动,接受阳光的眷顾,享受朋友一起的快乐,这就是淡定从容。我打心里佩服这位女同学的坚强豁达。
我懂得即使我们遇到哪些所谓的与我们有不同的人,或者是病人,我们都不应该带有色眼镜,他们的存在有他们存在的理由与价值,我们不能剥夺和否认这份价值。哪些病患者更应该接受我们的认可,更应该受到我们的接纳,他们不是怪物,是由一些不好的事情强加在他们身上才会造成这种差别。这种结果不是他们自有意愿产生的。
谢谢这本书让我懂得这些。
女孩子真该读读这本书。
5/7页拯救乳房读后感(六)
生与死是相连的,在这里我看到了对乳腺癌症患者最大的支持。明明是天南地北的陌生人,因为同样的病(或是亲人的病)而聚在一起,从顾忌到袒露心房,收获家一样的幸福与关爱。
小说心理方面的描写很细致入微,我很钦佩程远青就算是面对成慕海人格分裂式的欺骗还能抑制住愤怒的情绪只在心理大骂却还能控制小组大局。 我很想赞美小组成员在面对公司老总药品广告的威逼利诱时不为所动有责任的内心。 我很欣赏小组成员在面对一个个不曾说出的秘密甚至是欺骗后宽容的胸怀。因为她们懂得彼此的无助、孤独、与不甘吧。 安疆最后死得那么安静,那么幸福,我也很平静的看完。对,内心很平静,突然有种淡淡的幸福感,她没有痛苦,不再是那个永远只听政委的话没有自主意思的傀儡,而是个独立的个人。
毕竟是小说,情节中会带有美好的成分,(社会现实原本就那么残酷,在小说的世界里,体会着虚拟而又略带真实的另一种人生,就让它美好一点吧,想象着自己,无论被现实压得有多抬不起头,在这里,告诉自己,我仍可以站起来,看得很远很远。毕竟,给人以最大的希望才是最美的品格。)所有人最终都走向了新的人生,带着充满希望的姿态,直面生活,她们在自我生命线上写下的未来,写下的理想,都将以最动容的姿态去努力实现。就像最后小组一齐抬头仰望星空,浩渺的银河系,没有尽头的整个未知宇宙,积极的去看待,是希望,是未来,也是未知。
这部癌症心理方面的小说,无疑是对所有患症者的一剂良药,希望每个人都能勇敢直面人生,甚至是死亡。癌症患者尚且如此,更何况我们自身呢。我们都老生常谈死亡不可怕,可怕的是因畏惧死亡或是心生怨恨而悲剧结束人生,那才是一生最大的悲哀。
长了个小知识,男人也会得乳腺癌。(我承认以前无知了。苦笑脸)
6/7页拯救乳房读后感(七)
一.心理学角度
我个人对这本书是感到很奇特的。毕淑敏老师的作品,撇开初高中课本与阅读作业不谈,基本上从未涉猎,我不熟悉她的作品脉络与走向,不知晓她惯常的语言风格,以至于我一直以为这本《拯救乳房》是她跟随某个心理小组所作的团辅笔记,被她风格化个人化而已,就像孙慧芬老师的《生死十日谈》那样,跟随心理所团队深入调查农村自杀心理现象。没成想它却完全是一本虚构的心理小说,而她本人更是有四年心理学学习经验。
一本书一旦涉及到了某个专门的领域,对它的评价就会变得苛刻起来,尤其是这些领域有一些既定的术语和雷打不动的常识。心理学就属于这么一个领域。自19世纪末以来,心理学一直是一门科学,科学注定严谨,这就不似那些架空历史的穿越与义薄云天情义为先的武侠,它是要接受一个依照统一标准的检验的,比如:那个人真的是精神分裂吗?他的症状典型吗?或者那些心理治疗小说(如《当尼采哭泣》)又是否真的起到了应有的作用?里面咨询师应用的技术,是否是恰当而有力的?对各个心理学派的治疗理念及技巧的把握是否准确?这些追问不一而足且无法逃遁。
大众对《拯救乳房》也是一视同仁,有人直愣愣地发出诘问:这样一个不外乎是主张敞开心扉、勇敢面对的小组,难道真能如小说中所写达到治疗效果吗?这也是本文试图立足点所在。
………………
首先我想整理一下书中团辅活动脉络:
1.登广告
在报纸上登了一则小组成员招募广告
若干人士致电问询
2.别墅筛选
通过面谈,询问个人基本信息与参加原因
3.第一次活动/别墅
谈论对组员的迟到问题怎么看
自我介绍
团队契约签署
询问成员感受 组员感到好奇、神秘、疲惫、相互警觉
建立仪式契约感,声明小组规章
4.若干次活动,未展开
隔靴搔痒,未能取得良好效果与突破
5.医院诊室
鉴于诊室面积所限,本次座位排列成多边形
问组员在医院活动的感受
提倡做一个角色扮演游戏:由女病人扮演医生,男副组长扮演刚得知得了乳腺癌的病人
话题引到让周云若谈论自己对失去乳房的看法
让周云若对组中每个人说一遍“我得了乳腺癌”并分享感受
相互支援,互为补充
周云若认识到了自己的内疚,也找到了免除内疚的方法——告别自卑,不再伤害他人与自己,自我接纳
大家一起解开了:我不再是个完整的女人“的心灵魔咒
6.若干次活动,未展开
渐渐深入
7.墓地,具体时间与内容未详尽描述
方案是这么设计的:小组成员结对,一个人用任何动作描绘心中的想法,另一个当影子,重复对方的动作。
深入内心
8.医院诊室
小组围成一个圆,其中一张椅子上铺开医生的白大褂,小组成员自由发表对此白大褂在场的意见及交流感受
找回病人的权力与尊严
找回主动权,对疾病的控制感与自主权
同时也规避了对医生的私人恩怨,不因为恩怨而与自己的身体过不去
9.学校教室(岳评提供)
安疆生命垂危,主动自白
众人探讨这样做一个人的附庸是否应该
安疆发现了自己缺失的是自己的人生,在生命的最后关头,她突然活出了活力与自我
10.干休所
岳评自白
话题走向”当我得了癌症,我愿意得知真相吗“(每个人单独告诉岳评)
”如何度过人生的最后时光“(每人写一张字条,不署名,然后打乱念出来)
”当我们离去,我们希望家人如何生活“(周云若挨个给大家看手心里的字”快乐“,大家全部认同)
体会到不要隐瞒真相,要敢于面对癌症
解决了花岚的心结,拆解了她的防御机制,建立起自信与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塑造新我
11.银行阳光房(花岚提供)
组长到来前,组员自发谈论假乳
组长开始处理分离
卜珍琪坦白
应春草分享家暴心路历程
把一个让自己曾经痛苦不已的点(失去乳房)作为如今一个可以拿来大声讨论交流意见的点,可见心理弹性提高
卜珍琪暴露了自己的情结,给了组长一个切入的角度
组员一致帮助应春草树立自信、鼓舞强壮,对抗家暴
12.别墅
成员看雪
未做具体安排,视组员情绪而起承转合,询问他们有什么想说的
成幕梅自白
小组的最后一个秘密被戳破
大家若有所思,却也尽量宽容
成幕海放下重担,放弃自杀,重燃希望
13.制药公司会议室
说好的试用药物变成了软广告拍摄
全体成员共同参与投票,拒绝了广告,推开了赞助者
团结一致
自信增强
自主感增强
14.最后一次活动/干休所
安疆安详离世,众人送别
画生命线(日后想做的大事)
死神体验让组员领会到生命的可敬,死亡的平和
小组关系的升华,找到群组中的幸福感
………………
以上是我总结的书中写到的全部团体活动。
1.缺点
团体小组,强调了组员的重要性。在本书中,团体共有10人,其中组长一名,副组长一名。剩下的组员中,有退休老干部、高干、校长、白领、高材生、下岗女工、妓女、还有变装的男人。从职业、地位、年龄、性格气质等方面来讲可以说是非常不同质的。但是从一个指标来讲,又没有人能比他们更同质——那就是他们都患有乳腺癌(或者受此困扰)。团体提供给个体的是一个安全、坦然的环境,同时也要提供团体支持。而要做到以上几点,他们一定要有一个共同遭遇或者对团辅成果的希冀,同时他们要心理健康,不能以嘲讽他人的悲惨遭遇为乐,同时这也是保证团体成员人身安全的重要条件。
我个人比较质疑的是,本书并未写清楚甄选的缘由、条件,甚至对每一位面试者都采取了详略无当的描写方法,虽然在鹿路那里铺陈了悬疑点,但是其他人的哪些表现让他们来到了这个小组呢?只有这几人报名?抽签决定还是什么呢?我认为有必要让读者在这里搞明白,毕竟大部分人不懂心理学,他们在万千书籍中拿起这一本小说,也许就是冲着心理小说之名而来呢?而且这样简单的访谈,也没有隔绝一些心理上有波澜的人,比如说成幕海。这个筛选就越发显得可有可无了。
此外,对于每一次活动主题、重点的不明确也有时候让读者云里雾里。很多时候我都发现叙述是这样的:……一向退居人后的安疆先开了口……然后这一次的活动就自然而然地向着这个方向行进了。虽然我看出来从从团体目标上来说,书中的团体更靠近是非结构化的(间或也有结构化的,不过少)。但是让人疑惑的是,在现实中,每一次活动,都会有这样一个率先打破僵局,供所有人剖析的”奉献者“吗?书中几经强调”在小组中奉献越多的人收获越多“,我们都明白这个道理,但往往还是做不到。
而且最难的,往往就是站出来第一个敞开心扉、让大家知道我信任你们、我们的团体也是值得你们信赖的的那个人。如何撬动这样一个人的上下两片嘴唇,是很难考虑周全的。但本书中,周云若就那么轻易地开了口(而且是深层次的自我表露),让大家哭成了泪人,却都心内酣畅,第一次,一个小组心连上心。这大大减低了团体辅导实际应用的难度,而且不太符合团体咨询的发展阶段。周云若倾吐的时候,应该还是处于创始与过渡阶段,在此阶段自我防卫、抗拒、焦虑应该都是伴随着自我觉察提升而升高的,越发感到自己心中有什么呼之欲出,就越有压抑的念头。就拿我们小组来说,一个活跃的响应者发言之后,许多时候还是如约而至的沉默。
另外,也许还是受限于文字表达范式,在生活中的小组里,我们谁都不可能听完别人分享这么一大段往事,然后就迅速地缴械投降,自己的苦难好像不是苦难了,我们痛着别人的痛,吸吮着别人的甜。只是由衷地说出自己积压已久的无人可说的,我们就能够恢复了吗?心态就可以摆正了吗?我个人也是要摆一个问号的。在我看来,也许比听别人说上一大段,然后拍拍对方的肩膀安慰一句更有效的,是自己的投入。而每个人的投入,是要靠组长不断的牵引与促动的,绝非“给每个人自由,想要表达可以表达,不想表达可以沉默”。有时候,沉默就是游离,游离就是无效。
最后结束时采用的是自我评估与口头报告相结合的方式,无可厚非。不过团体初期个人目标并不明确,也没有提及计划评估。
最后,我个人认为成幕海并不是人格分裂,对此我不能认同书中的定论。
2.优点
书中的小组的缺点固然存在,但优点也是显而易见的。
这个小组非常重视群体反馈。不难发现,本书中很多次活动,都是一位成员发动了自我剖析与表露。好在于,组长程远清非常清楚团队支持的建设性作用,每一次,她都让大家一个个地给予反馈,建立联系。周云若收获的”可爱“,岳评收获的”理解与原谅“,成幕海的“包容”,安疆的“活出自己”,应春草的“反抗”,都是极度正面的,有力量的。而且来自成员间的反馈会比来自权威组长的更引人深思或者更有安抚的力量。
此外,作为一个大部分时间为非结构化的小组,组长程远清的统筹作用和洞察力都是不错的,并且从文字中我们也大多都能感受到一个比较规范的小组活动。可能是受限于文学的形式,书中团辅活动中体现的领导者的反应技术并不很多,比如作者就没有描写过程远清的目光交流与反映,但是摘要技术还是有比较多的运用的,比如在听完岳评的自我表露之后,程远清总结出了三点讨论的主题;至于互动技术(建立关系、促动、转移焦点和自我表露)与行动技术(起始、调停)也都有所表现,如程远清提议大家可以对白大褂做自己想要做的动作,包括揍它。
二.文学角度
毕淑敏老师在接受南周的采访时表示,“我还在里面布置了一些悬念,既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必要,也是我想给哀伤的气氛做个调剂。自以为得计,至于效果如何,我愿意接受读者的检验。”本书中有很多悬念,狗肉馆、查辞海,似乎在告诉我们,这个表面和平的世界,背后处处都是血污和诡计。小组里的”各怀鬼胎“,也是这种设定下的产物。当然不排除这里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整体的故事与节奏,并且更加侧面凸显每个小组成员的可爱、可怜。但问题是,我们是否需要这样过度丰满的剧本?而当一个人的”心理问题“都还没有好好了却”后事“,另一个荡气回肠的故事又悄然登台,这就未免不显得整本小说操之过急并且缺乏纵深。作者无时无刻不在试图告诉我们,这个人心理之所以这样(或者说她之所以作出了这样的选择),是因为她之前种下了什么因,结出了什么果。卜珍琪为什么那么汲汲于官场?就因为她是母亲殒命的元凶,是父亲悲哀后半生的推手!这么深重的情结,这么深刻的”罪孽“,逛一逛老旧的幼儿园、去一次似曾相识的礼堂就能回忆了?就敢承认了?就能逃过前意识的审核吗?
虽然很多人对于毕淑敏的文字风格有些接受无能,但我个人还是比较喜欢这种极端文学化的叙述的。这让我能够沉溺于很强的画面感中,更有助于我对故事的跟进以及人物心理的理解。
从情感上,这本书细致入微,是毕淑敏老师擅长的女性视角,柔情缱绻,每个人物都能独自成篇,谱写一篇故事,况且其中命运的曲折、人生的无常,读来不能不让人动容。同时,适当的悬疑元素的加入(我个人最喜欢狗肉馆那一个支线,带有强烈的cult味儿)也很引人入胜。总体来说,整部小说都有点“简单化”了心理小组与心理治疗。因而我给的评价是它不是一本优秀的心理小说,但却仍可以说不失为一部优秀耐读的通俗小说。
作为课程论文使用,请勿转载。谢谢。
7/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