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尔登湖》是一部描写作者亨利·梭罗在瓦尔登湖畔独居两年的自然随笔。通过对自然的观察和对社会生活的批判,梭罗呼吁人们追求简朴的生活方式,远离物质欲望,寻找内心的平静与自由。这部作品启发人们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瓦尔登湖》读后感(一)
这是我看的第三个版本的《瓦尔登湖》,读第一遍的时候,我只觉得这本书就是一本田园牧歌,根本没有留下深刻的印象,甚至只能算是小众作品,无法引起轰动。第二次读我发现这更像一本生活和精神的传记,语言的艺术感染力已经深深打动我,尤其在夜深人静的时候阅读,更是别有一番情趣。第三次就是读湖南人民出版社这本,这次阅读更是发现了《瓦尔登湖》独特的感染力,不仅为梭罗提供了栖身之所,也为我提供了独特的精神氛围,这更像一部英雄诗篇,是对那个时代和社会的挑战。
《瓦尔登湖》读后感(二)
这是一部记录自然生活与深邃思想的哲学散文巨著。梭罗观察着,聆听着,感触着瓦尔登湖,同时采集着,思考着,预言着人与天地万物的灵动。多姿绚丽而又幽远深静的瓦尔登湖正是梭罗给予的充满自由个性与自然共融的哲学启示。 瓦尔登那汪清冽的希望之泉洗涤了那被宁静所遗忘的现代都市的繁杂。简朴往往蕴含着深邃的宁静,奢侈则显露出肤浅的绚烂。其内涵宏大,哲辩奇巧,思想丰富,哲思中充满着对自然淳朴的希冀和对现代秩序的批判与讽刺,理想有一种“天人合一”的万物规则下“乌托邦”式社会。 本书的语言天马行空,抽像晦涩,隐喻深奥,哲思开拓,文字上虽让人不明就里,如坠入五里雾中,却又蓦地的发现似乎明辨了彩虹的奥秘。当然文字上的飘忽可能还是翻译的原因——个人还是比较喜欢这种摸不着头脑的诗意化翻译,完整读下来还参考了李继宏和少量王家湘的译本,实属不易。
《瓦尔登湖》读后感(三)
不知为何,我在读《瓦尔登湖》时,头脑中的往往是这样的一幅画面:梭罗坐在小屋边的一截木桩上,背后是盎然的绿色和清澈的湖水,对着我连连说着,语调不高,但声声入耳……也许你会问,为什么不是两人都面对着湖水呢?那样的状态不是更美吗?的确,但我想大概我潜意识中认为那样就没法一边看湖光景色,一边面对着梭罗,看着他述说时充满哲思的双眼了。
字如其声。梭罗说,不管读者生活于哪个年代,只要是理解作者的,那么作者都会向其娓娓道来。于是,我静静地聆听。
《瓦尔登湖》读后感(四)
终于,读完了《瓦尔登湖》。
去年读了大概三分之二,因心情不佳,暂停了。这两天重新拾起。看完了最后几篇散文。
如果心燥,是无法阅读《瓦尔登湖》的。
卢梭笔下的瓦尔登湖好美啊,他一个人住在湖旁的小木屋,远离喧嚣,安静生活。“通常我都是上午耕地,中午在树荫下休息上一两个小时,吃过午饭,就在泉水边读读书。”
不管是晴天还是暴雪天,他总是每日出去森林散步,无所事事地忙碌着,钓鱼、观察一场蚂蚁大战、看冬日的动物上蹿下跳、夜晚听湖面的冰裂开的声音……
最喜欢的还是还是第一篇《经济学》。用简单的文字说着深刻的哲理。
当你心静的时候,去读一读吧。就算不能完全读懂他所讲的道理,但把他曾看过的美景读进心里,也能照亮我们普通的日子。
《瓦尔登湖》读后感(五)
“人虽坐着,却得以在精神世界里驰骋,这是书本给予我的好处。杯酒使人沉醉,而啜饮神秘的奥义之酒则使我感受到了同样的乐趣。”
原本应该是一本为自由出走的好书罢,但诗意的翻译与每一页页脚的注释令人烦恼,唯有首页似真似幻的插图给我留下一丝念想,而且神奇的是,我在阅读的过程中竟真的多次恍惚的回到过去二十年中的某一瞬间,那缕气息一瞬即逝,想要却抓不住。可能还是需要过些年月再来重温,到那时对回忆的触感也许会稍长一分。
“时间是供我垂钓的河。我从中汲水,却同时发现了河底的淤沙,意识到它是如何清浅。它涓细的脉流漫过,但留下了永恒。”
感情在智慧面前不堪一击,当我失去了感情,我是否又拥有了新的智慧呢?可是我永远无法全面的认识自我,纵使灵肉分离也不得解。我竭力忘记自我,悠游在无边的时空里,默默忍受世间旁物的打扰,我在隐忍,我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停下来。
“芸芸众生都过着一份平静而绝望的生活。”
《瓦尔登湖》读后感(六)
梭罗的这本著作倡导读者简单生活,但当我观看了他对他在瓦尔登附近生活的记述之后,我认为这种简单生活应该是当今社会中很难被认可的生活方式。但全盘认可比较难,不代表我们不会在一些方面做出改变。纯天然的生活不好达成,但纯天然的思想是可以存在的。梭罗认为实践出真知。所有的事情都要亲自去做,亲自去感受,这样更有助于我们思考人生的本来面目。他自己动手完成了自己这座木屋的建造,用实际行动证明他的观点,自己动手经历的能够带来充实的快乐,比任何说教都来的实在。
近年来断舍离的生活方式在全世界范围内,从日本蔓延开来。生活从简仿佛成了一种新的风尚,而在梭罗这里我也有看到这种生活概念的影子。梭罗对于家具和在房子中的其他物品的态度都是觉得不需要也没必要。不得不说这是太理想化的一种状态,但并不是达不到的状态,只是人类文明如果想达到这样的状态至少要百年时间和人类共识的共同沉淀。
对于慈善的重新解读有震撼到我,这本书被拥上神坛是有它的原因的,有太多在日常中已定型的观点,都在被重新审视,并且有理有据,很值得思考。梭罗对于教育也有他一针见血的看法。他表示尽管多数人上了学,识了字,但不读真正饱含知识的书籍,就跟目不识丁的人没有两样。知识是神圣的,是有独立思考和哲理的,这件事,尽管已过百年,但如今依旧是不变的情形。当我把这本书读过一半,越发觉得康科德就是如今社会的准确体现,梭罗建议人们真正的去生活,而不是被社会所困,要走入自然,感受自然,从而思考人生的意义和真实存在。
这是一本偏哲学的散文著作,书中梭罗也通过大量的对于自然景致的准确记录进行了散文式的描写,对于瓦尔登湖的喜爱,字里行间都透露着这里平凡却极致的美。在最后,他给予想要寻找真实渴望真实的人一个哲理:只有迷失之后,换言之,只有失去了世界,我们才开始寻找自我,并意识到我们身在何处,以及我们关系范畴之限域。
《瓦尔登湖》读后感(七)
这本《瓦尔登湖》是散文中的经典之作,作者是美国的亨利戴维梭罗,本书首版在1854年,可以说它影响了几代人。这本书不是一本普通的散文,它之所以如此出名,并且是亨利的代表作,正是因为本书还是作者的自传。瓦尔登湖是一个真实存在的地方,作者在此地独居了两年多,之后把这段时间的所闻所想都写在书中。作者从自己的内心出发,去诠释他身边所接触到的风景,更重要的是他把自己的心理表露出来。独自一人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两年多的时间对于常人来说已经很长了,他却在这短时间内挑战了自己的极限,也收获了许多。
全书共十八篇散文,每篇都各有特色,虽然都是写那段时间的生活,但是作者每天所想都不同,他只是漫无目的地去思考,却能不断领悟到新鲜的看法。有些时候甚至会产生一种心理矛盾,他好不容易调整过来之后,又要去渴望复杂。在瓦尔登湖的生活并非身边一个人都没有,他融入了当地的乡村生活,从农夫那里学到了另一个阶级的生活方式。这就像我们国内很多父母都想让孩子去当兵,为的是让孩子得到一种锻炼,在未来受到打击的时候能够有足够承受的勇气。也只有站在不一样的角度,才能发现原本属于自己的生活的缺陷。
本书也具有几分哲学色彩,对于生死的问题,作者在独居的这段时间也有所领悟,他看到了真正的美,并且认识到了现实才是生活应该追求的。其实很多道理未必需要清静的周围环境才能领悟出来,就像咋喧嚣的闹市中一样能够体会孤独,甚至这种孤独会更强烈。我们很多时候很难静下心来思考问题,但是考虑得太多难免会自我矛盾,真正想通几乎是不可能的,这点也给我带来了生活上的困扰,总是想太多以至于失眠。但作者对于事物的观察能力实在是太强了,他能够从思维上把遥远的东西视若眼前,也正是如此,未必每个人在瓦尔登湖呆上两年多就能领悟这么多。
这本书告诉我们,很多道理都是存在于大自然的,我们总是被身边的事物所迷惑,很多答案近在眼前。无知的人活得很轻松,但当知道自己的无知有多么强烈时,这难道不也是另一种痛苦么?
《瓦尔登湖》读后感(八)
梭罗在瓦尔登湖的时候,被人问的最多的问题就是“你一个人在那里寂寞吗”,甚至是现在,《瓦尔登湖》问世一百多年后,那些泛读或只了解作品大概的人也总以“孤独”“独身一人”等词语来形容他,尽管这的确是他常处的状态,但隐隐的暗示似乎总让人觉得他仿佛生活在月球一样的地方,这些语句所侧重的意义曾让我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以为梭罗是生活在秦岭山区那样的原始森林,过着电影《荒岛余生》里的艰苦生活。
然而,后来,当我真正自己去阅读《瓦尔登湖》,才发现梭罗从未感到寂寞。不是吗?他有灵魂交游,常与朴实的邻人和猎户愉快地交谈,还有和诗人朋友共处交流的时光;他与自然为伴,观察禽兽的生活,醉心于四季变化的景观,体验着直面自然的生活;他与书籍相拥,在劳作的间隙,在安静的夜晚,沉醉于那些伟大的文字与深刻的思想。
梭罗并非排斥群居的生活,他的小屋离小镇也不过两英里(只是在年久日深的谣传下才变得离尘世愈加遥远),他不时去镇上走动,虽然总有人要问他离群索居的感想,但他仍不厌其烦地告诉他们不甚理解的答案,而他自己则更像一个灵魂的观察者,游走于尘世之间,轻易将事物的本质看穿。他轻视那些追名逐利、只做不想的人,而乐于同放浪形骸的灵魂交往,他不吝笔墨在《瓦尔登湖》中记录下一个淳朴的伐木工的点滴——他挥动的斧头,他爽朗的笑声,体味其潇洒,也不忘客观地加以评判和思考。而对于灵魂相近者,他更享受共度的时光,一起垂钓,灯下长谈,纵使这样的日子不多,但相互的理解足以驱逐寒冷与黑暗。
《瓦尔登湖》读后感(九)
随着现在社会的飞速发异展,我们现在会越来越感到空虚 ,我们就会经常想我们为什么活着,所以现在的人更喜欢去旅游,去大理,去终南山里,我们更喜欢像古人那样去隐居生活,我们的书中作者就是这样的实践者,他在瓦尔登湖旁边呆了2年半的时间,然而他却过得很好,那么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首先看一下我们作者是个怎么样的人,我们的作者做过记者,做过老师,做过生意,他 这个所做的却不是为了让他自己过得更体面,比如,他宁愿坐一辆牛车去观光,来去自由也不愿去坐飞机,和观光车呼吸着污浊的空气,他不喜欢豪华的房子,他宁愿 自己动手做,1845年3月下定决定借一把斧头开启了他的隐居生活。
在隐居的二年多的时间里,他用自己的生活告诉我们,我们完全可以用自己的生活,自力更生,可以活得很好,他每天吃的,自己种菜和种豆,穿得衣服 ,手工制作,家居是自己打造的,当然是别人帮他做,那么就有人会问了,为什么那么多的 隐居人都过得不好,为什么梭罗可以过得这么好呢?因为他懂得节约和聪明的赚钱方式。
我觉得我们大多数人喜欢田园的地方,是因为那个地方可以找到我们心灵的栖息地,可以平息我们在生活中的烦恼,我们偶尔也想为自己而活,体会一下大自然的神奇之处。物质固然重要,但若没有精神世界的支撑,我们活着找不到意义也是一种苦啊,在山间你能体会到自食其力的快乐,你会真切的体会你种下的什么菜是什么滋味 ,我很庆幸我的家乡是农村,我到过田里种过庄稼,到过地里种过豆子,种过芝麻,种过玉米,花生,那种感觉是好的。养育一种植物,动物长大,那种与他们的感情是很亲密的,以前我养过一头水牛,我每天带他去吃草,后来有一天我们家要卖掉它,它似乎听懂了要卖掉它,我带它去吃草,它不吃,晚上我带去回牛棚,它竟然流了眼泪,我当时既感动于动物的懂得感情,又烦它懂得我们要离别的苦恼,我其实也有很多的不舍,我难过的不想走,也几天心情不好,不想吃饭,每次都想它多吃点,我想以后你的主人可能就没这么好了,可它也不吃,我们俩难过的像是一对难兄难弟,下雨时我为它打伞,别人都笑我傻。。。
《瓦尔登湖》读后感(十)
——评《瓦尔登湖》
亨利·戴维·梭罗,伟大的诗人、哲人、预言家,生活实践者、修行者,大自然的博物学家…这位诞生200周年的诗人,如今再读他的文字,崇拜仰慕之情溢于言表。这一著作,翻译版本不计其数,不同的译者也为我们带来了更多的惊喜精彩。上次读它还是大学时代,一个人在图书馆里,心无旁骛,仿佛与作者共同经历了那两年零两个月又两天的生活,感受着丰满的生命,黎明即起冰封的湖水,树木的更迭变化,鸟类、动物罕见灵动,绝不单调的经历,简单智慧丰饶,使人内心宁静而震撼,跟随作者领略自然的财富。
作者内心是追求自由的,他淡泊并始终追求他所认为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简单而智慧,回归自我与自然,他那惊人的洞察力、感悟力和实践能力,放到今天仍是超前而伟大的,是值得所有出生在和平年代享受着极丰富物质生活的人们研习的。他认为,人能凭直觉和本能认识真理,能凭心灵的力量提升生活,使生活变的崇高。想想当今所处的浮世,人们甚至都到了提笔忘字的程度了,盲目追求物质,真正想要提高生命质量,功夫应在心灵内在。
本书的精彩当属大量描写动物、植物、自然环境的写实记录,作者摒弃陈词滥调,梭罗笔下动物大自然洋溢着原始生命力的同时,还附有神秘的气质,文笔细腻高妙,活灵活现,运用比喻恰当契合,使人读着读着就被深深吸引,再也挪不开视线了。作者内心是怎样的充盈,怎样的温柔,才能把每一个欢喜时刻描述的让人动容!有人说,梭罗是大自然的探索者和赞颂者,也是大自然的翻译者,他在翻译中领悟到宇宙的律动,认出了人与自然的“血亲”关系。读完梭罗的《瓦尔登湖》,想再遇到这样的文学作品恐怕很难得。我想,后来好多作家应该深受梭罗的影响吧。
当然,本书并不是一出现就被推崇的,好的作品,自成一派且真理的思想最终还是经受得住岁月的考验,使后人惊叹并深受其影响。
“我本来只有耳朵,现在却有了听觉;以前只有眼睛,现在却有了视力;我只活了若干年,而现在每一刹那都生活;以前只知道学问,现在却能辨别真理。”培养自己的洞察力、感悟力和实践能力,感受生活各种小小惊喜与美好。
《瓦尔登湖》读后感(十一)
书的封面是一层一层类似地理上学的等高线一般围起来,中间是一叶扁舟,一个小人儿独自划行在湖中央,跟书背面的简介相应称,别有一番风味。
本书的作者是被誉为“美国自然文学之父”的亨利•戴维•梭罗,他经历独特,制造过铅笔,当过土地勘测员;兴趣广泛,擅长游泳、赛跑、溜冰、划船,28岁时,梭罗借了一柄斧头,孤身一人,走进瓦尔登湖边山林,搭起小木屋,开荒种地,写作看书,独居两年两个月又两天。此后历时七年七易其稿,将这段独居生活的所见、所闻、所思,写成自传体散文集《瓦尔登湖》,梭罗提倡的“生活简朴,精神崇高”的自然生活方式,逐渐为世人接受效仿。
其实随着社会的进步,随着城市中环境的不断污染,更多的成功人士更愿意在乡下、城郊买房子,在假期的时候来到乡下呼吸新鲜的空气,体验别样的生活。现代装修里面,有一种装修风格就是提倡简约,看起来似乎更加的符合现代人的口味。
作者梭罗还是跟我们绝大多数人不一样的,要不然他有不会写成这本著作吧,哈哈。我们所知道的大多数的隐居深山老林的人,似乎都是看破了红尘,或者退居二线的那些人士所做的出来的,28岁的梭罗,梭罗借了一柄斧头,孤身一人,走进瓦尔登湖边山林,搭起小木屋,开荒种地,写作看书,还处在人生的巅峰时代,为什么,怎么会有勇气做出这样的选择呢?
进入瓦尔登湖的时候,梭罗还是青年,刚刚毕业,出来的时候已经是而立之年了,也许进去梭罗,脑中有很多的疑惑,也许出来的梭罗脑中的困惑已经解开,这也许就是瓦尔登湖的厉害之处了。
不论在任何时代,尤其是我们现在生活的快节奏的时代,不论我们的内心如何的平静,生活总会在某些时候给予我们困惑,让我们在这些时候迷茫,这时候就需要安静、悠闲的环境,让我们懂得思考,那当然,并不是说所有人,有些人也许在这样的时候更需要的是朋友的陪伴,也许只是仅仅的陪伴就够了,不需要任何的语言、动作。当我们疑惑的时候,可以选择我们所需要的方式去放肆我们自己。人在艰难的时候,不需要压抑自己,放肆一下,或者找一个幽静的地方冥想,或者像作者一样去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也许也能像作者一样从大自然的魅力当中体会到不一样的人生哲理。
我希望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瓦尔登湖,让我在遇到困惑的时候,能够放肆下自己,也能不断的从中升华自己。
《瓦尔登湖》读后感(十二)
谈到梭罗的瓦尔登湖,已经不必再著名了。然而,瓦尔登湖之著名乃因为梭罗,只有梭罗的那双深沉而灵动的双眼,才能看出瓦尔登湖之美,也只有梭罗写出了自然的博大气象。梭罗,写出了天地之间每一个细微景色值得赞赏的东西。他看到,他仿佛生活在那些星座之间,感受着各种光芒的照耀,与林中的松鼠和树木一起生长,这是一种生命的气息,一种大地的味道,一种必须牵涉到“亘古以来”这个词的事物。
但是,梭罗并不是在这种精神空间中止步不前。他熟知古希腊、古印度、古埃及乃至古中国的经典著作,他从中汲取智慧,先民的智慧给了他一双灵巧的眼睛,打开这个地球的奥秘。
梭罗不是隐遁之人,只是想要过出生活的美,像他自己所说的那样,吸出生活的骨髓。隐居只是他为了体验生活所采取的一种方式,从来就不是为了逃避世人才选择隐居。而真诚地面对生活,是勇敢的人才能做出来的事情。梭罗反思我们的生活,说人类有时候就像蚂蚁一样,沉没在细节之中,要做的事情有千千万,真正想做的事情却忘得一干二净。所以,简单,简单,简单,这就是梭罗生活的要诀。为了达此目的,梭罗提出了他那看似荒谬的见解,社会进步让人类投入了太多,工作的节奏太快,他更喜欢慢慢欣赏,细细体会,他的看法,想必也不乏很多赞同者的吧!
古人有句话,叫心中有丘壑,梭罗便是心中有丘壑。他的心随着瓦尔登湖的四季流转,看那日升日落,看那春去秋来,这里面似乎真的有一种无言之教,有了这教诲,梭罗和我们便可安心地进餐和睡去,再也不用担心尘世的平庸和琐碎,在这个蚂蚁、野猫、松鼠和鸟类的世界,丝毫不会感到惊诧,丝毫不会产生恐惧,梭罗沉醉在自己的光晕之中,和狼狗、狐狸混在一起,每一棵树,每一滴水,在给予他新鲜的感受,不可多得的感受。
记得卢梭也有一本《湖畔遐思录》,记载湖边生活中对哲学问题的思索;国内历史学家钱穆也有《湖上闲思录》,透着哲人的深邃;想必湖水能助人神思?《瓦尔登湖》的译本众多,到目前为止怕不下十几种吧!至于这些译本孰优孰劣,则是见仁见智的事情。我阅读的译本前有彩色的插图,反映了瓦尔登湖的宁静和清幽,看着这些图片,思入梭罗当日的湖边光景,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瓦尔登湖》读后感(十三)
我是一个懒散的人,尽管我喜欢阅读,但是我不会刻意的去追求某个作家或者某本书。读完身边能遇到的书就已经是一种幸运!虽然懒散,但是我不放弃自己能够阅读的每一本书!也许正是这种随遇而安的性格让我在偶然之间遇见亨利.戴维.梭罗的《瓦尔登湖》,心里居然有了一种惊艳的感觉,不得不说这是我的一种幸运。梭罗在瓦尔登湖畔化繁为简的生活方式和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令人悠然神往。但惊艳的同时,我内心也很矛盾,我向往这样的生活,但是我离不开现实的羁绊去享受梭罗这种自由随性、顺应自然的生活。我想我成不了梭罗,仅仅能够成为梭罗笔下那个被世俗羁绊的约翰。
梭罗的生活是简朴的,也是一种不拘于外物的生活。当人们都在最求物质上的享受比如更大的房子、更美味的食物、更多的金钱时,梭罗毅然把目光投向了远方,凭借着一把斧头极少的金钱,在瓦尔登湖畔开始了他自己认为的美好的生活!追求美好的生活,是我们每个人的目标,只不过我们每个人对“美好”的定义都不一样。我们以物质上的追求为美好;但也有像梭罗一样以内心的满足为美好的人!在瓦尔登湖畔的生活,像极了我国最古老的道家哲学所提倡的那样返璞归真追求自我!以天为道,以心为本,风也好雨也好都是造物之恩,何必畏惧,自耕且自足、自娱且自乐。
我向往梭罗这样的生活,但是我矛盾的地方也正在于此!梭罗的生活方式是一种低欲望的生活方式,如果我们人人都这样的话,难以想象人类将会是什么样的,未来又会在哪里?我们能有今天,可以这么说完全是欲望驱使的结果!说欲望是人类前进的动力也不为过!在百万年前,我们的祖先还在树上的时候,是对于食物与生存的欲望迫使他们下地;对生存的欲望让我们开始创造发明制作工具;生命延续的欲望让我们生存生育将文明之火延续至今。不得不说我们每个人都是文明(即欲望)的奴隶。可以这么说,没有欲望的人类将会是我们人类整个的灾难,且看最典型的当下日本韩国社会,即是低欲望的表现!
我们当然可以控制自己的欲望,就是梭罗在瓦尔登湖的生活。这才是真正梭罗所提倡的!梭罗的生活虽然简朴,但并非全然没有欲望!古今中外很多人都在说弃智弃智,但这显然是不可能的!而且说着这些话的人往往都是已经拥有过以后才看开的,且看他们一边甩开帮子吃肉、一边又拍着大腿骂娘。梭罗之所以让人尊敬,正是因为他不放弃欲望与智慧,他的瓦尔登湖告诉我们的是要我们在物欲横流面前,保持头脑的一丝清明!让我们在生活一途上多一种选择,人这一生,总要为自己活一把,我们应该把自己的时间多留一些给自己,而不是拘泥房子车子票子孩子!
《瓦尔登湖》读后感(十四)
瓦尔登湖,究竟在哪里?我翻遍了网络,也没有找到它的影踪,亨利·戴维·梭罗所著的《瓦尔登湖》一书,是他远离尘世,在瓦尔登湖边历时两年两个月又两天的独居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书中所提倡的“生活简朴、精神崇高”如今也成为了书迷们和大众所崇尚的生活方式。自《瓦尔登湖》1854年正式出版以来,光翻译成中文的版本已有数十种之多,很惭愧的是,在这个版本之前,我并没有阅读过其他版本的《瓦尔登湖》,但值得庆幸的是,在我的有生之年,我有幸从王家新和李昕的翻译版本开始,了解不同版本《瓦尔登湖》,去品味不同版本中展现出的梭罗那份远离尘世喧嚣的宁静,去体会那份远离亲人朋友的孤独,去感受那份自给自足的甜蜜……
在中国当下的年轻人生活中,28岁是个必须走向奋斗或是正在奋斗的路上走着的年纪,如果想要在28岁这个朝阳的年纪选择归隐森林,我想,应该绝大数的父母都会“寻死觅活”的阻止,从现在刚上大学就被安排相亲、出了校门就要准备结婚的架势来看,想在28岁远离尘世,对于父母们来说,那跟出家没什么分别,即使是短暂的远离,也会增长他们心里的恐惧感,生怕出什么危险。所以,有时候,还是很羡慕国外父母开放的生活态度,放手让孩子去做任何尝试,驻足远观以保证孩子的安危,既让孩子亲身体验了生活的多样性,也让孩子的安危在自己的掌握中。或许,这就是中国人无论年岁几何在父母的眼中都是小孩子,而在外国父母眼中,18岁早已成年,可以自己为自己所做的事负责的两种截然相反的为人父母的态度吧。
《瓦尔登湖》一书中,常常能看到梭罗提到“哲学”二字,而这“哲学”二字多半是他在与瓦尔登湖“亲密接触”的时候、与湖中鱼儿“嬉戏”的时候、与人泛舟湖上的时候领悟到的。其实,很多人在生活中喜欢亲近湖泊、小溪、河流,而非亲近大海,因为相对于大海的善变,湖泊溪流大部分时间是处于涓涓细流的状态,不骄不躁,缓缓前进,当然,偶尔也会波涛汹涌一番,好似人的一生一样,年轻时挚爱那一抹激情,莽撞,冲动,伤害了身边的人而不自知,正如那偶尔奔腾的湖泊溪流搅动得内在不安稳,但随着年岁的增长,越来越倾向于生活的平淡,越平淡的生活包容的越多,包容夫妻间的争吵与亲密,包容孩子们的远离和亲近,包容生活中出现的种种不满与幸运,像这瓦尔登湖,看似枯燥平淡却包容着水藻、鱼虾的生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亨利·戴维·梭罗的一生虽然灿烂,但转瞬即逝,也将“简朴生活、精神崇高”的生活方式定格在了44岁,他如流星般陨落,给喜爱他的文字的读者留下了太多的遗憾,而这众多遗憾的读者中不乏托尔斯泰、甘地、海明威这样的大师。《瓦尔登湖》这样极具影响力的代表作,也成为了读者们缅怀亨利·戴维·梭罗最常用的方式。
《瓦尔登湖》读后感(十五)
当亨利•梭罗于1845年去瓦尔登湖时,我想知道他到底在想什么。我不知道他是否对整个想法曾反复思虑,虽然他开始去的时候是七月,不管天气如何,是户外活动的好月份。这个人,他所做的以及他的生活和他所生活的一切一直是他的灵感来源,对许多其他人来说……《瓦尔登湖》不仅仅是一个人对他在树林里与自然交流的岁月的描述—这是一种蔑视的声明。
梭罗曾在哈佛大学接受过教育,而后他作为一名教师,对课堂学习的理念感到绝望。他对印第安人非常尊敬,钦佩他们的强硬和技巧。他不明白为什么人们认为他们低人一等。对他来说,他们是聪明的,坚强的。他热爱智慧,并以同情和简单为基础来讲述一个开明的社会。他没有明确地与任何宗教观点结盟……他是个哲人。孤独是他所看重的,不仅因为他是一个思想家,而且因为他相信它使你成为一个更好的人,有一个更独立的头脑。这些想法,以及它们所代表的存在,对我来说很重要,因为我认为我们正在失去一些非常重要的东西……不仅是自然环境的物质损失,而且是依赖于它的精神环境。如果150年前,这是事实,那么现在的问题是:150年后会是什么样子?
所以……我们该怎么做呢?你可以看到问题有多大:全球变暖、人口过剩、贫困加剧、企业霸权……你看不到它们的边缘,因为它无处不在。事情就是这样。这是你习惯看到的。这很可怕,但在某种程度上也被接受了…这种错误是可以容忍的,因为人们感到无能为力,或者陷入困境,或者他们只是厌倦了尝试。我认为梭罗把它看作是一种强制复杂的文化结果。《瓦尔登湖》真正力量在于它所激励的人的行动,善良的人们努力使这种文化变得不那么复杂,也许他们会成功,也许他们不会,但真正的价值在于尝试。
梭罗可以从一个话题转到另一个话题,然后又一次地从一个话题转到另一个话题上,经常看起来偏离轨道并且无关紧要。因此,章节标题具有误导性,主题重叠又曲折。至少对我来说,即使是那些没有有趣标题的章节,也包含了一些非常有趣的小故事。读《瓦尔登湖》就像拜访一位老朋友。因为这种关系既深刻又持久,你可以预见到冗长的访问,而没有固定的议程,然而,你依旧乐此不疲。
梭罗在瓦尔登湖待了两年,在他的日记里写了大量的文章,然后离开。我想,他本可以留下来,但孤独并不是永远受益的东西。我想他也说了很多,尽管我不确定。他待了很长时间才知道他需要什么,然后他继续前进。这其中也有智慧。把你需要的拿走,剩下的留给自然。事情正在发生变化,尽管有时是如此。人们生气。他们厌倦了害怕。也许他们不会去森林;也许这已经不再是一个选择了。“森林”现在更像是一种精神状态,一种世界观。无论发生什么,瓦尔登湖都会在那里,一如既往地平静、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