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塘空响》是一部关于西藏羌塘高原的纪录片,展现了这片神秘而美丽的土地及其独特的生态环境。影片通过细腻的镜头、动人的音乐和深情的叙述,让观众感受到大自然的壮美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整部影片充满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尊重,让人深思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羌塘空响观后感第一篇
第一次看独立记录片
影片历时3年拍摄,1年剪辑,曾在上海、大理、新疆多地放映,今天终于有昆明场,妥妥的家长场。
影片
没有追求世界屋脊光影的奇美景观,只有生活在这片土地的日常,广袤高原上的人和牦牛。
没有展示绚丽的民族服饰镜头,哪怕是热闹的赛马会,也只是一个加入者的真实记录。
没有对恶劣生存环境太多的渲染,哪怕十几分钟的冰雹倾泻,瞬间将草地变成白色世界。也只有讲述幸运,当时有帐篷庇护,有帐篷里的每个人努力压住帐篷不被吹飞。
没有在4500米以上高反的过度描述,只是第二天早晨新来,知道自己还活着。
没有对教育资源稀缺的感慨,只有来来走走的支教老师,只有支教的钱老师努力不“误人子弟”的努力,还有年轻的老师和热爱她的学生们。
没有信息匮乏的抱怨,只有尽量帮助高考生次里的填报志愿的协助。
……
一个在城市生活长大的人,带着自己的好奇和不确定的状态,从伦敦到藏区,与次里的家人们一起生活。在生活中思考碰撞,关于不同生存环境中的人;关于教育;关于自己;关于自己与妈妈、家人、朋友和未来的关系
用影像和叙述的方式表达自己,影片视角多维,层次丰富。影片真诚,充满温柔的力量。
羌塘空响观后感第二篇
这是一部完成度很高、很纯粹的民族学纪录片,也是导演自我探索的纪录片。导演带着“你快乐吗?”这个简单又复杂的问题,把自己从熟悉的环境中抽离出来,带着好奇、开放、求知的心态,以“他者”的视角,去西藏探索自己想要的答案。
整部记录片形散而神不散。中英文的旁白解说,做得非常棒,每一个词都很贴切,看得出来导演的用心。可爱活泼的手绘动画、绝美的高原风景,都是视觉上的盛宴。
影片中,在西藏这片高山草原上,居住着土生土长的主角次增及家人,也有因在内地失意、想来异地开拓另一番事业、最终又回内地的杂货店老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课题。对于高中生的次增来说,高考是她当时的课题;对杂货店老板来说,在西藏生活下去,是他当时的课题;而对导演来说,在缺氧、不时有着极端天气、远离所谓的“现代生活”的环境中生存,是她当时的课题。习惯了现代社会带来的便捷生活、有着高等教育的导演,在高原上没有次增是没有办法生存的;而对于次增来说,没有钱老师、没有导演,顶多是无法通过互联网获得填报志愿的信息和资源。相比之下,生存的问题更加的紧迫。这样的对比给导演带来了新的思考,即教育无处不在。对于次增及她的家人来说,从出生开始,就接受了如何在牧区生存的教育(比如如何让牦牛站起来),尽管他们受到的“现代教育”不如内地孩子多,但“生存教育”在他们的环境中更为重要。同理,对于导演来说,能受到高等教育,在她所在的环境更为重要。
当然,教育仅仅是片中一角,不可称之为“主题”。教育在片中占有一定的篇幅是因为对主角高中生次增来说,教育是无法避免的话题,因此拍摄也很难饶过这一部分,更何况影片能顺利开始本就是以支教老师钱老师切入的。
回到本片的开头--“你快乐吗?”,通过整部影片,给我的答案是,首先要明白什么是“快乐”。“快乐”是否和“优质教育”一样,在不同环境中是有不同定义的?同时,快乐的本质是纯粹的、个人的,别人认为的“不快乐”,或许对你来说、把你放到当时你所处的环境来说,你是乐在其中的。作为“他者”,最重要的还是放下自己本身的偏见和傲慢,打开思维的框架,多些多元的视角和对不同人生的包容,不以自身的标准、量尺去衡量别人的生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
片子想表达的东西太多了,一千个观众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导演用她的实际行动,向我们展示着本片的核心思想。经历了三年,导演也和本片子一起成长了。希望导演在未来,也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意愿,过自己想要的生活,有着闪闪发光的日子。
影评的最后,HBD 2 DIR CUI.
羌塘空响观后感第三篇
导演说自己并不喜欢冗杂的理论。尽管在观影过程中,我不止一遍的会想起拉比诺的《摩洛哥田野作业反思》,作为求知主体的人类学家与田野作业的整个过程成为被记叙与分析的对象。人类学家不再隐于文字之外,镜头之后,与田野之中的“他者”一起被记录。人类学家也不再躲入幕后生产客观真理,不得不面对自我、面对迷茫、面对缺氧、高反、断电等诸如此类在“另一种生活”之中难以寻觅的困境。
坦白的来说这不是我第一次观看民族志影像。但它还是有些许不同的,不然我的思绪不会漫过漫长的功能主义之河,一脚踢进后现代。前奏中弥漫着强烈的实验录影带的信息素以及芜杂、高度抽象的简笔画所概括的思路。与我曾在火车、旅馆与课堂中观摩过的影像不同,《长江沿岸田野纪行》与《仲巴昂仁》似乎可说代表着一种经典民族志的客观性,在那里,人类学家做着他们“理应”去做的事情,忠诚地记述所经之地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社会文化、音乐史诗、象征符号等等。《滇池东岸》、《故乡》与《老村》带有更多应用人类学的趣味,人类学家介入整个事件之中,以决策者或行动者的身份进行参与和干预。而在此,那个“人类学家”的身份首先浮现出来,然后慢慢消失,“我”并非来自外部的知识分子,或者用福柯的话说,“我”很难象征着一种权力,毕竟在藏地,连呼吸这样习以为常的行动都要拼尽全力。“我”是“姨“、是“姐”、愿意和藏人一起吃饭便可以成为“很好的人”。那些在草地上肆意奔跑,像山羊一样、动物一样灵巧地爬上山坡野蛮生长的孩子比“我“更加懂得如何在这片土地上生存。
而这又不免陷入某种“高贵的原始人“式的迷思,再次折返回福柯关于知识与权力的拷问:来自城市的“我”真的不代表某种权力吗?如同德莱顿所歌咏过的,那些偏远的民族尚未被所谓更加先进的文明所污染,他们有更健康的生活、更顽强的意志、更强健的体魄以及诸如此类,早已被西方人所抛却的特质。曾经,这样的迷思所面对的是西方-非西方的二元对立,大可用对于古典进化论的批判予以置否:空间上的他者一样被构筑为时间上的他者。而面对处于同样一个时代、同样一个国家的视角之下,来自城市的“我“以及来自东部沿海的我,切实代表着某种抽象的权力,或者至少是特权(privilege)。毕竟,在面对志愿填报这样的人生大事时,”我们“大可动用目所能及、力所能及的资源搜集尽可能多的信息,在浩繁的信息中做选择。而次增(纪录片所跟踪的女孩)所面对的不仅是一次网上志愿填报,以及恶劣的天气、繁重的家务、波折而中断的信号以及难以僭越的信息壁垒与”传统”。我有点惊诧地听见那位父亲以一种略带愤怒却如此平和的语气回应女儿在高考失意后所说的气话,“那便在家中看着牦牛好了”。一如她那早早生子的三姐在草场上奔波。
波兰尼、沃尔夫以及奥特那对于自由市场与新自由主义的批评或可看作对这种现状的一段长歌当哭。但导演展现的更像一种良善的人类学,一种指导着人们走向美好生活的人类学。导演说她将会在未来不断地回访自己的田野,对于一位新锐的纪录片导演而言,“这将是她一辈子的事业”。
羌塘空响观后感第四篇
我觉得很好啊,本人没有学过民族学 不对里面的更深刻的专业知识做探讨 就像开头导演说带着看故事的角度看,我说说我看到的,真的有三次让我眼眶湿润,一次是完整的眼泪掉下来了, 我现在只记得最后一次眼泪夸啦夸啦流下的时刻了,是在一段美丽的星空之后,伴随旁白很舒适的英文发问后,还有音乐,我突然间就哭了很自然而然的哭了,我现在想想其实有点忘了,但是当时真的我完全陷进电影里了,虽然前面有很多人头,屏幕就是一小块幕布,但是我真的爆哭,可能真的情绪累积到一个点之后,会真的情不自禁, 我很喜欢里面的英文旁白,太诗意化了,我觉得增添了很多独特的感觉,很有导演的个人特色,就是涓涓细流流进我的大脑我的身体,我能看出导演很细腻,对待各种事物,正是这些细腻的细节才会导致我在不经意间被戳重吧,影像很难用言语表达正是它存在的魅力,我相信只有看过的人才能深有体会,
我觉得导演说她是到了那个地方才开始拍,之后根据这些素材剪辑出来的,并没有写脚本,加上时间跨度之大,让我觉得导演想表达的可能是更宏观的视角,她说片中多次出现的小男孩是她看见了自己的影子,觉得自己在探索这个世界,很大一部分时间她的生活全在学校,所以当她去到那个地方,拍摄的过程其实也在重塑自己,是在找自己的过程,跟我个人的经历很像,在很长一段不和外界交流的过程里,自己内耗自己,想不明白一些无法改变的事情,整个down濒临死亡的生命,突然接触社会和大自然会觉得好像生活也没有那么糟糕。会让你觉得我这条路走不通,还有别的很美好的事情在等着你。
这部电影让我想起了陆川的可可西里,让我想起我曾经因为看完这部电影之后想去边境地区做战地记者。类似的工作吧。
在她拍摄次曾高考失利,为了散心给她拿着录音设备到处录取声音的时候
,次曾让她躺下,她就是这么拿着摄影机躺下了,对着天空,背靠大地,我想起 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就是很诗意化 还有看到一束光闭上了眼睛 视线模糊了,那时候镜头还模仿了视线模糊的感觉,整部片子也让我想起海蒂和爷爷
包括在填志愿的时候 ,表示对未来的迷茫,她用了一个旋转的镜头,我觉得很新奇,整个纪录片还穿插了动画,很像那个心灵奇旅,啊啊我就觉得很好玩啊
再拍小孩被妈妈捆住,和另一个小孩玩耍的时候,配了很活泼调皮的音乐,很动画呐,真的很可爱,谁懂,哈哈哈哈哈!
最后看下来真的觉得蛮治愈的
导演自己说了先和家里人商量,却不知道怎么开口,没有人懂,我也是,我学的这个专业,没有人懂,我妈妈只会觉得花了钱,是在花钱买大学我学艺术,就是无法沟通,后来可能我跟她聊了,加上我姐的支持可能情况有所好转,我能知道我妈是为我好,但同时她也很在乎她的钱,会让我觉得有种割裂感,和无法解决的教育鸿沟横亘在我面前,因为教育不同我妈不理解我的专业因为教育差距,艺考生在没那么发达的城市考这个专业就是少了很多有用的信息,包括观看摄影展,观看话剧舞台剧,各种艺术活动,这些大城市便捷得到的资源,不是我能想象的到的,人家可能十几岁就开始琴棋书画各种学,可我只是在考前六个月速成,这是没法比的,。
这种除了家里人能说的问题不能说之后,真的不知道该和谁说,谁能帮你,nobody
只有你自己,自己选择的路只有自己真正去思考规划了之后,才可能不会再人生晚年后悔自己一事无成,碌碌无为,有人能告诉我们,更多的关于课本以外的知识,可能会有更多人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擅长什么,喜欢什么,而不是被迫选择一个看起来好的专业,看起来轻松,体面的 专业,上学后觉得很痛苦,毕业后觉得找不到工作的境地,感觉这也是导演问的什么是所谓的正确的选择
如果!有很多体验课,孩子找到自己的兴趣,学很多东西都不在是被迫了,
社会教会了我们物欲贪婪 没告诉我们怎么变得快乐。通过各种方式追求内心的平静,会减少很多浮躁,更专注自己,找到自己真正的需要,而不是每天做着不喜欢的事情,还被告知人生就是要做很多不喜欢的事情,才能最终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如何烧牛粪的学习,影调黑色和正常的变化,还蛮有趣,挤牛奶和小孩挣脱束缚的镜头也蛮可爱,我觉得对于这部片子来说,我觉得存在即合理,有尝试我觉得就很独特,希望导演能够拍出更多片子,期待期待
我真的觉得里面的音乐很抓耳,很独特,当时放映可想问是什么app做的,是怎么想到用这些音乐的,好像坂本龙一在大自然里面垂钓声音给哈哈
有一个地方 红衣服小男孩在学怎么让牦牛站起来的时候,一直持续很长的一段,的活泼音乐,会有点太聒噪,那一段我被音乐抓住了,有点看不进画面了。除此之外一切都好的配乐
很哲学的问题有一个我记得,在那些小孩爬上笔直的山坡,她想提醒小心一点,发现另一条路也很陡,的时候突然反应过来,那里其实本来没有路的,那句 ,Wait, there was no way out there originally,。说的很恍然大悟,就很像讲述了哲学故事
ps今天居然刚好坂本龙一去世一周年,
3.28
致敬大师
羌塘空响观后感第五篇
我觉得很好啊,本人没有学过民族学 不对里面的更深刻的专业知识做探讨 就像开头导演说带着看故事的角度看,我说说我看到的,真的有三次让我眼眶湿润,一次是完整的眼泪掉下来了, 我现在只记得最后一次眼泪夸啦夸啦流下的时刻了,是在一段美丽的星空之后,伴随旁白很舒适的英文发问后,还有音乐,我突然间就哭了很自然而然的哭了,我现在想想其实有点忘了,但是当时真的我完全陷进电影里了,虽然前面有很多人头,屏幕就是一小块幕布,但是我真的爆哭,可能真的情绪累积到一个点之后,会真的情不自禁, 我很喜欢里面的英文旁白,太诗意化了,我觉得增添了很多独特的感觉,很有导演的个人特色,就是涓涓细流流进我的大脑我的身体,我能看出导演很细腻,对待各种事物,正是这些细腻的细节才会导致我在不经意间被戳重吧,影像很难用言语表达正是它存在的魅力,我相信只有看过的人才能深有体会,
我觉得导演说她是到了那个地方才开始拍,之后根据这些素材剪辑出来的,并没有写脚本,加上时间跨度之大,让我觉得导演想表达的可能是更宏观的视角,她说片中多次出现的小男孩是她看见了自己的影子,觉得自己在探索这个世界,很大一部分时间她的生活全在学校,所以当她去到那个地方,拍摄的过程其实也在重塑自己,是在找自己的过程,跟我个人的经历很像,在很长一段不和外界交流的过程里,自己内耗自己,想不明白一些无法改变的事情,整个down濒临死亡的生命,突然接触社会和大自然会觉得好像生活也没有那么糟糕。会让你觉得我这条路走不通,还有别的很美好的事情在等着你。
这部电影让我想起了陆川的可可西里,让我想起我曾经因为看完这部电影之后想去边境地区做战地记者。类似的工作吧。
在她拍摄次曾高考失利,为了散心给她拿着录音设备到处录取声音的时候
,次曾让她躺下,她就是这么拿着摄影机躺下了,对着天空,背靠大地,我想起 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就是很诗意化 还有看到一束光闭上了眼睛 视线模糊了,那时候镜头还模仿了视线模糊的感觉,整部片子也让我想起海蒂和爷爷
包括在填志愿的时候 ,表示对未来的迷茫,她用了一个旋转的镜头,我觉得很新奇,整个纪录片还穿插了动画,很像那个心灵奇旅,啊啊我就觉得很好玩啊
再拍小孩被妈妈捆住,和另一个小孩玩耍的时候,配了很活泼调皮的音乐,很动画呐,真的很可爱,谁懂,哈哈哈哈哈!
最后看下来真的觉得蛮治愈的
导演自己说了先和家里人商量,却不知道怎么开口,没有人懂,我也是,我学的这个专业,没有人懂,我妈妈只会觉得花了钱,是在花钱买大学我学艺术,就是无法沟通,后来可能我跟她聊了,加上我姐的支持可能情况有所好转,我能知道我妈是为我好,但同时她也很在乎她的钱,会让我觉得有种割裂感,和无法解决的教育鸿沟横亘在我面前,因为教育不同我妈不理解我的专业因为教育差距,艺考生在没那么发达的城市考这个专业就是少了很多有用的信息,包括观看摄影展,观看话剧舞台剧,各种艺术活动,这些大城市便捷得到的资源,不是我能想象的到的,人家可能十几岁就开始琴棋书画各种学,可我只是在考前六个月速成,这是没法比的,。
这种除了家里人能说的问题不能说之后,真的不知道该和谁说,谁能帮你,nobody
只有你自己,自己选择的路只有自己真正去思考规划了之后,才可能不会再人生晚年后悔自己一事无成,碌碌无为,有人能告诉我们,更多的关于课本以外的知识,可能会有更多人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擅长什么,喜欢什么,而不是被迫选择一个看起来好的专业,看起来轻松,体面的 专业,上学后觉得很痛苦,毕业后觉得找不到工作的境地,感觉这也是导演问的什么是所谓的正确的选择
如果!有很多体验课,孩子找到自己的兴趣,学很多东西都不在是被迫了,
社会教会了我们物欲贪婪 没告诉我们怎么变得快乐。通过各种方式追求内心的平静,会减少很多浮躁,更专注自己,找到自己真正的需要,而不是每天做着不喜欢的事情,还被告知人生就是要做很多不喜欢的事情,才能最终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如何烧牛粪的学习,影调黑色和正常的变化,还蛮有趣,挤牛奶和小孩挣脱束缚的镜头也蛮可爱,我觉得对于这部片子来说,我觉得存在即合理,有尝试我觉得就很独特,希望导演能够拍出更多片子,期待期待
我真的觉得里面的音乐很抓耳,很独特,当时放映可想问是什么app做的,是怎么想到用这些音乐的,好像坂本龙一在大自然里面垂钓声音给哈哈
有一个地方 红衣服小男孩在学怎么让牦牛站起来的时候,一直持续很长的一段,的活泼音乐,会有点太聒噪,那一段我被音乐抓住了,有点看不进画面了。除此之外一切都好的配乐
很哲学的问题有一个我记得,在那些小孩爬上笔直的山坡,她想提醒小心一点,发现另一条路也很陡,的时候突然反应过来,那里其实本来没有路的,那句 ,Wait, there was no way out there originally,。说的很恍然大悟,就很像讲述了哲学故事
ps今天居然刚好坂本龙一去世一周年,
3.28
致敬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