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案目睹记》是一部引人深思的小说,通过描写一起真实的命案案件展现了人性的黑暗面和社会的冷漠。故事情节扣人心弦,让人不禁对人性和社会价值观产生反思。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引人深思。阅读后,让人感到震撼和警醒。
命案目睹记读后感(一)
一场谋杀案,牵出了一个家族的遗产继承问题,案情也围绕着一个吝啬的老头和四个心怀鬼胎的儿子女婿展开。
我喜欢这本书的写作视角,在警探面前,这群男人个个虚伪又自私,都可能因为钱的问题犯下谋杀案;但在年轻美貌又能干的露西面前,男人们纷纷披起了人皮,打金钱牌感情牌让露西嫁给他们。
结局也出人意料,但又在意料之中,it's always the husband.
命案目睹记读后感(二)
【藏书阁打卡】齐泽克的《事件》在不剧透的前提下援引了《命案目睹记》以阐述事物的因果关系和事件的本质属性,我正是在啃这本小册子看得云山雾罩之时被阿婆这个设定非常吸引人的侦探故事勾走了兴趣。然而却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归。一个以理智冷静著称的老妇人无意中成为一件火车凶杀案唯一的目击证人,但因为整件事太过离奇而不被人取信。她的好朋友马普尔小姐根据她寥寥无几而不乏理性的描述抽丝剥茧般地推理出弃尸地点从而证实了这桩案件的发生。然而这注定是只能发生在阿加莎的世界里的故事,因为侦探们总能占尽天时地利人和,在毫无头绪的情况下,纷乱的线索在经过一番分析之后只留下唯一的可能性。而故事情节发展到这里只是给小说开了个头,但所有创作新意却至此戛然而止,之后则落入窠臼之中,照着俗套按部就班地发展起来。嫌疑人们带着各自的作案动机和不在场证明纷纷登场,其中几个还依次被害,中间更是穿插着莫名其妙的感情戏,最终毫无意外地让一个意料之外的配角充当了幕后黑手的角色。
命案目睹记读后感(三)
上一本《复仇女神》在视角切入上已足够美妙,与之相比,《命案目睹记》来得更加直接、迅速、充满想象。
一个普普通通的乘车旅程,因为一点点意外而目睹对面列发生车命案,这种本应该在电影情节中才存在的情节,在阿婆的描述下,通过诸多细节、人物的心理刻画而变得无比真实,读者的视角先是由远及近聚焦于一个具体人物,之后由近及远从人物视角呈现恐怖画面,与此同时也在读者心理上撕开一道窥探的口子。
反应在人性上,每个人都有窥探欲,一边享受窥探别人隐私的快感,另一边同时恐惧被人抓获的罪恶。
但即便再惊艳的创意,也逃脱不了时代的局限,本格是一道结构精密的仪器,同时也是一道枷锁。
于是,本书迅速地坠入老套的框架下——一个屋、几个人、乱七八糟的关系、曲折与直接的动机。
熟悉地配方,好吃但有点腻味的味道。
如果仅仅如此,倒也不至于失望,但书中的后半段没有像波洛系列那么精细,俨然缺少一个支点,这个支点本应该是核心人物老克瑞肯索普,但我明白为什么阿婆没这么做。同时布局上散乱而平凡,结果就是,花费重金聘请了一位高明的厨师,结果却只让他做蛋炒饭。炒饭虽香,厨师的手艺却远远未发挥出来。
这仍是一部伟大的作品,开头的惊艳创意,给后人非常大的想象空间,且一定会弥补遗憾。
命案目睹记读后感(四)
哈哈哈,结局确实没想到。阿婆的书就是好看!马普尔小姐,绝对是个可爱的妙人儿。 (以下涉及剧透) 伊丽莎白·麦吉利卡迪夫人在行进的列车上,碰巧看到一列并行列车上的一幕杀人经过,一个高个黑发男子,掐死了一个穿皮草的女人,但她只看到了女人的面容和男子的背影。她向列车员、车站长都报告了这一事件,可惜没人相信。她找到马普尔小姐,详细叙述了事情经过。马普尔小姐带着伊丽莎白去找了警官,警官虽然挺重视,但是经过排查,没有在铁路沿线发现有尸体,也没有报告有女性失踪。 马普尔小姐于是亲子搭成列车开展独立调查。她发现,列车经过的一个庄园是很理想的抛尸地点。于是她联系了露西-一个智慧过人的女孩子,也是个家政管家,请露西想法去庄园应聘,并找寻尸体。果然露西找到了藏着庄园仓库石棺里面的尸体。 警察介入以后,一直无法确认女尸的身份。庄园这一家,有个脾气暴躁、根据遗嘱没法掌控家族财产的老头,四个儿子(长子在战争中阵亡),两个女儿(其中一个已经死去),一个女婿和外孙。目前的女主人是未婚的女儿艾玛。 中间,又穿插有长子的未婚妻来信,说自己已经和长子结婚并育有一子,近期想来庄园拜访。后来却又拍来电报无法来。警察一度怀疑女尸是这位不曾出现的媳妇。 紧接着,家族所有人都中毒了,并且一个儿子因此死亡。不久后,另一个儿子也死了。 在大家一筹莫展之际,马普尔小姐仿佛发现了什么。于是她又请伊丽莎白出马,让她看到医生给自己挑鱼刺的一幕。伊丽莎白惊呼,就是这人杀了人!最后套出了医生的话。 原来医生是看上了艾玛即将继承的巨额财产。杀死的是他的妻子,因为妻子不肯离婚,成为他迎娶艾玛的障碍。 最终,原来还是个杀妻案。
命案目睹记读后感(五)
1957年的作品,这篇好像是阿婆早有想法,然后搁置一段时间后才写成的。
这是一篇由巧合凑出来的作品,故事的开篇就很离奇,两列火车并行在一起,一名乘客目击到了在另一辆火车上的谋杀事件。
故事非常精彩,尤其是开篇很吸引人,情节紧张,爱情线写得也不错,但就是结尾很仓促,草率,当推理去读恐怕无法让人满意。
人物刻画还不错,就连书中吝啬的老先生也真的是讨厌不起来,絮絮叨叨着自己要被小孩子吃穷,也挺可爱的,倒是几个儿子都盼着老人家死。
还有露西,作为马普尔系列里最惹人喜欢的女主角,在书中就有一大堆追求者。这本书都官方吐槽了,我们是在做媒,还是在查案子,很是有趣。
估计很多读者更关心的是书里的露西到底嫁给了谁,故事结尾处并没有明说,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比直接硬塞喜糖的结局好多了。
但在《阿加莎的秘密笔记》中好像有明确说明了,这里就不提了,毕竟说了,就间接排除一个嫌疑。
但我就表示下,我不能接受啊,并不是我想象中的那个CP,阿婆改设定也是常有的,我觉得还不如嫁给克拉多克督察呢,好像马普尔的电视剧是这么改编的。
--------------------------------------
中间插一段新星的错误:
弗兰克·科尼什的警衔,新星这版居然是警司,但人文版只是警佐。
这里应该是新星版有误,因为在《破镜谋杀案》科尼什还只是探长,我想警司和探长,这两个职位谁高谁低,我还是能区分的。
肯定是个低职位,不会是警司。
而且,新星这版人名音译不统一,上面还是“克”,下面就变成“科”了,还有“德”和“顿”也在随时转换,虽然不影响阅读,但看着还是很介意的。
-----------------------------------
故事的开篇让人感到很新奇,阅读初体验很不错。
但是后续剧情和阿婆不少作品类似,又出现了庄园,家族,一大笔财产,毒药等元素。同样也是写得似乎人人都有机会和动机。
除去开头,感觉和阿婆不少作品的区别并不大,实质上也是一个英国乡村庄园谋杀案。
没有开头,感觉也能写成这本书,说是噱头,一点也不为过,开头的目击事件,只是为了最后指认凶手方便。。
对,这本书出现了经典的,马普尔式诱捕大法。。
恐怕很多人都会拿“虎头蛇尾”去评价此书,但“虎头蛇尾”总比“索然无味”要好很多吧,我觉得其实结局也没有特别失望吧。
案件部分真正做得比较好的只有对“石棺女尸”身份的误导,其余皆为平淡。
但真相意外性勉强还是有的,后面某个女的承认她的身份的时候,估计也能惊讶到不少人吧。书背后说的悬念迭起勉强也对,故事节奏还行,有一定的紧迫感。
解答篇幅实在太短,推理显得苍白无力,甚至可以说没有推理,感觉纯粹只是猜了一个凶手,并对凶手人设做出了解释,马普尔如何怀疑到凶手是谁的,我们无从得知。
其实也能理解,马普尔和波洛并不一样,她只是一个业余侦探,更多的是观察人性,缺少证据是该系列常有的事情。
所以说,想看推理的肯定不怎么推荐此书,基本上没有推理。
------------------------------------
评分:★★★★
针对这个故事而言,我绝对会给上四星,阅读体验感才是最重要的,我甚至还想再加上一个“+”号,不过,这样的话,我作为阿婆吹的身份会不会太明显了??
作为推理小说的话,且你不关注剧情,那么以上这个评分至少会减少一星。
以上这个评价供你们参考,欢迎讨论。
至于《阿加莎克里斯蒂阅读攻略》我一直很想吐槽这本书,比如《死亡草》三星,《底牌》《谋杀启事》二星,《牙医谋杀案》两星半,《他们来到巴格达》一星,哦太多了,不过也都是他的个人看法,也没必要较真。
对于《命案目睹记》,他也给了四星,但我觉得他写了好多废话,前面直接说剧情精彩,感情戏描写不错就好了,写得啰嗦。
还有马普尔诱捕凶手大法,居然也能夸的。
只有最后一句话用处比较大:这是一部精彩的娱乐小说。
对,此书就是供人消遣的读物,当推理去读,差点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