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谁在银闪闪的地方,等你》读后感摘抄

《谁在银闪闪的地方,等你》读后感摘抄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11-20 13:40:43
《谁在银闪闪的地方,等你》读后感摘抄
时间:2024-11-20 13:40:43   小编:

《谁在银闪闪的地方,等你》是一篇描写爱情和等待的散文,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情感的抒发,表达了对爱情的向往和对等待的坚守。文章中透露着一种温暖和心动,让人感受到爱情的美好和等待的甜蜜。整篇文章充满了对爱情的美好幻想和深情厚意。

谁在银闪闪的地方,等你读后感篇一

书店里,商场内,有无数种题材的书籍陈列在货架上,教我们育儿的、理财的、美食的……可以说是琳琅满目,令人眼花缭乱,可却没有一本书教会我们如何面对疾病,衰老还有。这本书,正好弥补了这个空缺。它笔触幽默,主题深刻,能让你在笑的同时流下泪来。书中妙语连篇,给读者朋友们上了有关生与死的深刻一课。

谁在银闪闪的地方,等你读后感篇二

简老师妙笔生花,一本关于老年的书籍竟然写的如此风趣幽默,读来毫不费力,且意犹未尽,也是从未有人教导过我们如何应对老病死这方新天地

重病,是不择手段的苟延残喘还是尊严体面的离去,是让子女迫于孝心的帽子从死神手里拼命拉扯你破败的身子,还是全家人安安静静平平淡淡的对于这一生家人情分的告别,在能开口给与子女要求的时候提前要求吧

后事,由来避讳的字眼,不开口并不就会安然无恙,说出口也不是就一定应验,只是我们都要学会如何优雅的老去,如何优雅的走完人生最后一程,不带给旁人压力,积极面对,在能平静商量的时候就提前给子女交代吧

谁在银闪闪的地方,等你读后感篇三

台湾散文与大陆散文有一读既知的不同。文中有烟火气十足的佛性、家学、人情、古文字功底。

写这本关于老病的文集的时候,作者大概五十出头,应该还在边缘徘徊,并不是队伍中的人。三十

几万言,从神话到日常,几乎无所不包。看看这些标题就足够有趣:“山海经大药局”“焦虑派养生

恐怖分子”“老年财经生活体验营”“医院浮生录”。

——写失眠“你平躺如一尾新鲜的白鲳,没睡意;侧睡如弓,没消息;趴睡如死蛙,没动静;翻身仰

成大字,又两手交叉胸前如埃及法老王,没作用。难道要我倒吊吗?你想,真的把双脚高举贴墙,

还是无望。”……“老,是贼,偷了明眸、皓齿、乌丝,也窃了你那黑桑葚般溢着果蜜与酒香、飘着

情歌与甜梦的夜,好一匹上等料子的月夜一去不回,回赠给你一丛干牧草,让你牛也似的,嚼到

天蒙蒙亮。”

文中这样的句子俯拾皆是。

看过之后的心得是,若我老年失智,一定要安乐死,不要害人害己。

谁在银闪闪的地方,等你读后感篇四

2016.11.04谁在银闪闪的地方,等你

我差不多也过了看青春小说的年龄,还是这种成熟作家的书更看的进去,对生活有借鉴意义。好书果然还是需要生活阅历才能够写出来,不是简单的书名、噱头能够包装出来的。

作者50岁的身体却有着20岁的心态。字里行间就好像一个不谐世事的小女孩皱着鼻子调皮的和你说着话一般,让人看着特别的放松,你绝对想不到这是一本描写“老病死”的书。

“我应该肚量大一点,要老就自己老,不要老想着拖别人一起老。”处处都是作者诙谐幽默的语言,一直贯穿文章,让你实在无法把这么一个沉重的话题读起来变得悲伤。

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觉得本书里的价值观就非常好,如同一个温暖的母亲在娓娓道来她的生活经历,她的人生价值观,50,60年代还保有的那种勤检、谦逊、诚实、感恩的价值观。

在我们年轻时总有说也说不完的豪气,就好像我看见书里苏格拉底说的一句话:现在,生命对我已经没有用了,如果我揪住了生命舍不得放手,我只会叫我自己都觉得可笑。这话叫我念出来只觉得这是豪言壮语啊!我却不知苏格拉底是怎样的心态写下这句话的?亦或是我五六十岁的时候再读这句话,我还能有今天的豪气吗? 书里有让我非常惊喜的部分,例如1、书里会有很多作者看过的好书和好电影,实在是让人非常惊喜,好书就是这样发现的。2、作者作为一个年过不惑之年的人,看尽世事浮沉,对人生有很多感悟实在值得我等小辈学习。

谁在银闪闪的地方,等你读后感篇五

从一本《女儿红》开始,陷入她的文字里。才疏学浅,她的书中很多字不识,边读边查边标注。

有些文字入心,读到眼眶湿润,不刻意去查她的履历,单纯爱上她的文字和情怀。

自此,开始收集她的大陆版书籍,摘抄不算,朗读并且录音。屡次做深夜的朗读者,清浅音乐,一篇文字,读来读去,仿佛读的就是自己。

如果没有经历过那么多,又如何爱上她的文字?

而简媜啊,我从不愿意在意文字下面的写作年份,固执相信她不过我的同龄。

直至在一个薄雨的午后,我悠闲在图书馆踱步,在一堆书中看到鲜红的一列,熟悉的名字火光一现。和以往朴素风格不同,如此鲜艳耀目。

带它回家之后,打开百度图片,输入简嫃,她便是了——我知道,我喜欢的,甚至被笑话为“量子纠缠理论”在你我身上体现,如今,你也到了银发烁烁之际。

谈生死,总是沉重。

就像我的职业一样,每天面对的就是这样的沉重。经常在手术室里,看到被麻醉后的人以固定的体位束缚在狭窄的手术床上,他们的家人手上早已签订完一张风险告知书。手术再有经验,有时未必会掌控未知的风险。

在ICU,在急诊室……有多少生死做不到坦然做不到从容,太多的遗憾,太多的不甘,那种像简媜父面对死亡说“毫无遗憾”的又有多少。

我没有全部读下去,我无法想象,这一本无论是厚度只厚,行间距之窄的书会耗尽简媜多少心血(它是我所读她的作品中最厚的一本)……然而,要谈到读后感,究竟是什么呢?似乎很多,又似乎什么都没有。

该来的都会来的。人生就是顺其自然吧。

谁在银闪闪的地方,等你读后感篇六

“活着的时候,我们可以用两个方法处理死亡:忽略死亡,或者正视死亡,藉着对于死亡所做的清晰思考,以减少死亡可能带来的痛苦”。在台湾,有一个叫简媜的作家写了一部以老病死为主题的书,即《谁在银闪闪的地方,等你》,实质也是让人正视死亡,思考衰老、疾病、死亡这些人类不能逃避的课题。

《谁在银闪闪的地方,等你》是一本散文集,在这本散文集里,简媜描写日常遇见到寻常老人,讲述阿嬷与母亲的老年生活,列举名人对于衰老与死亡的看法,表达自己对年老、死亡的态度。在简媜的笔下,那些老人身体日渐衰落的无助感、被疾病缠身的无奈感、面对死亡的焦虑感触动人心。简媜把老病死这些中国人最忌讳话题搬上了台面,读起来虽不算沉重,但发人深省,她并没有空谈问题,而是对老年社会进行了研究,如建立康复机构、休闲服务机构等。如何让老人安享晚年,坦然面对死亡可以说是每个人的责任,因为就算是一个孩童,他将来也不得不面对老病死。

杨绛先生在《我们仨》中写道,“人间没有永远。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尽头了”,杨绛先生已过百岁,可惜爱人钱钟书、女儿钱媛均已离她而去,她发出这样的感叹“‘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一句短短的“只剩下了我一个人”让人心酸,但杨绛老人始终在坚持读书,依旧笔耕不辍,甚至写了《洗澡》的续篇,她的后半生虽然孤独,但思想终究是丰富的,她曾说过自己并不惧怕死亡,正是自己对待衰老与死亡的态度,使杨绛先生能够心静如水的面对人生的一切别离。

最近,朋友圈里分享了一个视频,台湾5个老人平均年龄81岁,一个重听,一个得了癌症,三个有心脏病,每一个都有退化性关节炎,经过6个月的准备,他们骑着摩托车环岛13天,1119公里,从北到南,从黑夜到白天,只为了一个简单的理由“人为什么要活着”。画面中,这5个老人骑着摩托欢呼的声音,对着大海看日出的欣喜,完全我们忘却了他们的年龄。其实正视死亡并不是老人才有的专利,每个人都不应该回避这个问题,只有正视死亡,明白“人为什么要活着”,才能真正把控自己的人生,不枉来这人间一回。

谁在银闪闪的地方,等你读后感篇七

简媜在书的序篇这样开头:“生命是一条永不回头的河,不管发源地何等雄伟,流域多么宽阔且肥沃,终有一天,这河必须带着天光云影流向最后一段路。那闪烁的光影不是欢迎,是辞行。”其文字的风格与功力从一开始就挈住了心中那根弦,文字极尽优雅,表达的主题却多少残酷。人生的旅程可分为“生老病死”四个环节,其中,老、病、死三个关键步骤竟都集中于垂垂暮年,支撑起生命的大部分过程。而我们更愿意去描摹青春的春光般明媚,夏花般绚烂,仿佛那就是一辈子所有的模样,却不常有勇气拿起笔,书写万物衰朽的秋冬岁末。我们以为那是遥远的痛苦的人生,而简媜用《谁在银闪闪的地方,等你》温柔而犀利地提醒我们,这是生命中不可回避的大多数。

孔子倡导“未知生,焉知死”的人生理念,用其概括这本书的创作态度,亦恰如其分。虽然描写的是年老后的凋零与幻想,从肉身的衰朽,说到心灵的包袱,再到疾病与死亡的严阵以待,简媜做到了不悲不伤,让人触动,却不至于痛哭。她仿佛真的在认真地勾勒与想象一个“老人共和国”,现实与乌托邦互相交织,超脱于哀叹之上,她笔下的老年生活绝不是不堪的自弃模样,而是谱就了一曲鎏银岁月之歌。“鎏银岁月”是书中某一篇目的标题,它所表达的意境极美,比黄金时代更显深沉,那是一种经由时间沉淀后平和的美,彰显出老年阶段属于自己的容颜、氛围与温度、哀与乐。对于大多数人必经的人生阶段,作者自己也到了后中年时期,即将踏入这个世界,她没有避而远之,而是勇敢地与之狭路相逢,与岁月握手言和。

身为一个年轻的读者,简媜所着力描摹的人生阶段也许和我们自己还隔着一点距离,但她所描写的老年世界,却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随着自己的渐渐长大,首先必须面对父母的老去,他们的脚步愈来愈慢,他们的依赖愈来愈强。其次是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作者所描绘的台北之面貌:“闲晃的大多是老人,街,变成老街”,上海有过之而不及,且看那熙熙攘攘的公车,不断回响着“敬老卡”的余音。简媜用了一个篇章来讨论老年所无法避免的“好友”:疾病,不免屡屡提到医院,提到生命的无能为力,更让我感同身受,那是我每天工作的环境,在老年人密集度极高的医院,诚惶诚恐。每天,我们都在和经历着鎏银岁月的人们相逢,或陌生或熟悉,却都真实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轨迹。简媜的文字不仅能够帮助同龄人拨开心头的迷雾,亦能为我们指点与他们应有的相处方式。这是宝贵的人生礼物,也是防患于未然的提点。

终有一天,我们也会踏上鎏银的旅程,到那时,希望自己能如常所愿,淡定而从容,或如简媜笔下的那位命运坎坷的阿嬤,在世间留下有关“爱”的财富。

谁在银闪闪的地方,等你读后感篇八

说起台湾文坛,简媜在文学创作上所做出的成就是不可忽视的。作为《台湾文学经典》最年轻的入选者,她的作品一直保持着较高水准,例如散文集《水问》、《红婴仔》、《只缘身在此山中》、《下午茶》、《私房书》等等。1979年,简媜考入台大哲学系,大二时转学中文,从此开始了漫长的写作生涯。简媜曾表示,“进入台大中文系,我的生命之页自此真正开启。如今想来,仍然庆幸自己能有那样的机会,接触到那么多倾囊相授的好老师、那么多可以切磋的同学、那么丰富的图书典籍、那么有系统的课程训练……”

而今天要与大家分享的《谁在银闪闪的地方,等你》,是一部关注“老病死”这个人类终极命题的作品,读的时候心情格外沉重,生命本身就是一件庄严而不可侵犯的事情。我非常喜欢这本书的台湾版序,名字叫做“老年书写与凋零幻想”,它详细阐述了简媜的写作缘起——迫切觉得“老年学”是一门有待各方齐力砌建的学问。作家关心的仍是世间现场里人的特殊困局与突围,生命之无奈与高贵。

我们每天都在思考如何“生”,处理“生”的问题,但却疏于理会“老病死”,仿佛它们很遥远,永远不可能来到一样。然而,衰老早已蔓延了整个社会。街道上、公园里,坐轮椅的老人越来越多,而婴儿车越来越少,社会曾有过族群裂痕,现在出现的是人口裂痕,从“高龄化社会”即将进入“高龄社会”,甚至可能迈向“超高龄社会”的统计数据,正是简媜所在的台湾的现实处境。我们不得不感慨,“一夕间,人全老了。”

没有人教我们如何准备“老病死”,但这却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终极课题。木心先生曾说,“从明亮处想死是不再疲劳的意义”。简媜从生讲到老,进而探讨死亡的意义。第一辑和第二辑分别叫“肉身是浪荡的独木舟”和“你属于你今生的包袱”,她向肉身道谢,向阿嬷阿母致愿。来到第三辑,话锋一转,进入到“老人共和国”,接下来是后面章节的病痛与冥界之终点。

通读全书发现,其实生老病死也不过是弹指间的事,终于能懂穆旦的那句诗,“我的全部努力,不过完成了普通的生活。”

根据2015年中国社会老龄人口调查,我国已经出现了“未富先老”的现象。同时,世界卫生组织还预测,到205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一个人老了,不只是一个人的事,是一个家的事,更是一整个社会的事。当老龄人口远远超过正常水平,谁又将为老年人的赡养与孤独埋单呢。

谁在银闪闪的地方,等你。谁又在现世里把你守候。

带我走吧,风。

我是落叶,我是空。

谁在银闪闪的地方,等你读后感篇九

书很早就读完了,然而下笔写书评却很难。我一直在思考,作为一个刚过二十的人,作为一个甚至还没有走上社会的人,是否真的能体会到作者想表达的情感。以前十六七岁想到衰老的时候,简直怕的要躲到天涯海角去,一副“千万别来缠着我”的神态,怕有一天皱纹也爬上我的眼角,怕时间沾染我最好的年华,固执的拒绝成长。

身体老了而心却没有老,这可能是衰老给我们最大的惩罚。之前看过一张图片,里面坐着轮椅的老奶奶想象她翩翩起舞的样子,这张图片大多被用来励志,然而我看见的却全是悲哀。心里的想法被身体禁锢,每时每刻都遭受疾病的折磨,对自己的身体失去控制权,这无疑是伤感又无力的。也许有一颗上了年纪的心反而更可以安于现状。

我的父母也在逐渐老去,每次放假回家,我总是在心里默默伤心,责怪无情的岁月为什么把我最亲爱的两个人变成这样。母亲头上的白发为什么会变得那么多,而父亲也总是抱怨颈椎和腰背不舒服,从前叱咤风云的两个人似乎每见到我一次就会缩小一次。而我却总是成长的太慢,承担不了女儿的责任,无法移去他们肩上的重担,也抵挡不了时间的洪流,只能眼睁睁的看着他们脸上风霜的痕迹。这种无力感侵蚀着我。我只能尽量多回家,平时多给他们打电话,用心听他们说到的每一件琐事,以此弥补我长久的空缺。

奇怪的是,看完这本书,我反而更有力量面对衰老了。书中教给我们的,是一种优雅面对的态度。作者在书中时而幽默时而直率,毫不留情的揭露衰老以后的“惨状”,却给了我一种莫名的、强大的支撑。追溯源头,大概是因为作者笔下的衰老稀疏平常,她等红绿灯的时候能观察到路边散落的白头发的老人,她自己家里也同样有阅尽人生百态的智慧长者,而她自己也在这条路上缓缓前行。 书中处处有鼓励,有悲天悯人的情怀。于是我想,并不是只有我一个人会经历这些,有人陪着的黑暗轻松的多,和那些一路走过的朋友们一起,唱歌谈话,笑别人也笑自己,再大的苦难也会有过去的一天。再者还有无数为我们提供人生经验的前辈,仿佛他们是我的保护伞,有了他们我就可以安全着陆。

现在想起幼稚的十六岁,自己都觉得可笑,谁能阻挡得了时间呢,该发生的一定躲不过,那倒不如任其自然,仔细品味生命这杯苦酒。

谁在银闪闪的地方,等你读后感篇十

“老,是一个不可逃避的课题,而且,‘老’必然带来两个伴侣,一个是‘病’,还有一个是‘死’,当这三者临到自己的家门口时,我们真的都做好准备从容应对了吗?”简媜如是问。人生一世,终须面对生老病死的课题,在时间面前人人平等,都在等待着前往另一个幽冥世界。台湾散文家简媜在天命之年后,面临家人亲友陆续罹病或辞世,自己也逐渐衰老,便开始思索生命的无常,为大众写下了一部生死书——《谁在银闪闪的地方,等你》。

书中指出,中国古典的传统文化乃至于日常生活中,人们视死为禁忌,不愿探讨。我们知道这是由于中国人深受儒家学说的影响,导致历朝历代对死亡问题都采取尽可能回避的态度。比如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似乎教导众人对于未来必至的死亡,不必关心和忧虑,其实他狡黠地避而不谈。但简媜一针见血地提醒,这种回避的态度在日渐老龄化的社会非常不可取,高龄化问题是全社会和每个人都要面对的严肃课题,可惜的是,我们还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

此外,简媜建议人人(包括年轻人)都必须修习“老病死”的课程,理解由生转死的自然与必然,不必悦生而恶死,更要为终将经历的老病死做好心理预设。作者自问,“我会在哪一条街道养老?会驼得看不见夕照与星空吗?会像骡子推磨般推着轮椅,苦恼那花不完的阳寿祖产,看着至亲挚友一个个离去,而每年被迫当‘人瑞’展示吗?” 这令我突然想到,在身强体壮时,大家不妨为自己设计一下老年生活和死亡,才不至于在“不知老之将至”时手足无措。我们要处理好和自己、和家人、和朋友的关系,学会如何与病痛共处,坦然面对老与死,泰然地接过通往天堂的钥匙,从容地面带微笑离去,不让亲朋好友有太多的悲戚和惊惶,彼此不留遗憾,为人生画下最后一个完美的句点。

读着简媜详细描述自己经历老病死的过程,真真感同身受。我想她的文字一定也抚慰了不少正在经历同样过程的读者。我看着两鬓斑白渐渐衰老的父母和神志不清生活不能自理的外婆,联想到这个社会有多少人与家庭正在承受老化的伤痛,不禁鼻头一酸,悲从中来。请留意亲人老去的痕迹,看着长辈就能明白自己的未来,孝顺要及时,万不可让“子欲养而亲不待”的人伦悲剧重演。简媜强调:“一个社会的文明与否,一看如何对待孩童,一看如何对待老人。”希望在这个已成为“老年共和国”的社会,人人都珍惜与进入暮年的家人相处的时光,对即逝的生命充满关怀与希望。

有人说,“死亡是不可逆转的人生状态,从中可以学习到生命的本质,理解生命的意义。”我们向死而生,对自己和他人的生命都抱持着敬畏的态度。在掌控自我的生命轨迹的同时,也念及他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关爱正在老去的一族,因为他们就是我们的明天。

谁在银闪闪的地方,等你读后感篇十一

大学时,曾有一段时间很喜欢散文,也是在那个时候认识了简嫃,看她的《水问》至今依然记忆犹新,所以在看到这本书时,甚至没有怎么看标题和内容简介,只是看到了作者简嫃这几个字,就来了兴趣。

拿到书的时候我大吃了一惊,很厚的一本书,大致翻阅了一下发现字也很小,有种赚到了的感觉,从少年时就是这样,喜欢看厚书,喜欢看字多的书,所以儿时仅有的那几本书,也是又老又厚的,每次翻阅那些旧书总有一种时光流转,岁月如前的错觉。

细细的看来发现这本书是一本有关于“老”和“死”的书,俗话说生老病死乃人之常情,但在实际生活中却是人人都喜欢看到有关生的事,听到所有关于生的消息,对于病痛,死亡,在中国人传统的理念里也总是规避,总觉得那是不祥的,是忌讳的事情,作者在这本书里把这些问题一次次的以自己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独特细腻的文笔细细道来,有幽默,有伤感,更多的却是沉思。

在一年以前,如果我看到这类的字眼我可能会和大多数人一样会是排斥的,甚至会感觉晦气,然而年初母亲生病住院,险险的与绝症擦肩,在医院里的那段时日,让我开始对老,对死有了关注,一直以为他至少在现在与我来说是遥远的,却不知命运总是难以捉摸,我们每个人的生命,有时候是你自己都想象不到的脆弱。

看作者写老,写的那样优雅,仿佛衰老就是一个老朋友,她写自己年迈的奶奶,用了很多笔墨,从奶奶年轻一直写到她的衰老,写她自己从小生长的家族,读起来的时候才会惊觉这人世间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是可以这样的细密悠长,看到她写的奶奶,她笔下那个命运多舛却始终顽强良善的老人,不自觉想到我的阿婆,我的阿姑,我想正如那就老话说的那样,这世间幸福的家庭大都相似,不幸的家庭却是千差万别。而对于这些不幸,作者如是说:“悲哀就是无止境的悲哀,不幸就是找不到理由的不幸,无辜的人拿到心酸版本、心碎人生,他们无罪。”心怀悲悯与仁慈,我想这才是人生最大的一种境界吧!

关于出生,关于命运,作者也是细细道来——一切都是偶然,随机分派,被生下,报了户籍,隶属一个屋檐。人生从这屋檐开始,屋檐下的一切由不得一个婴儿情愿或不情愿。成长路上,是被珍爱的,还是被践踏的,是浸着恩泽的,还是烙下暗伤的,与其问渺渺的神为什么,不如靠自己,一概承当。唯有承当,才能走到未来的时间刻度,找到转运交叉路,主宰自己的第二度诞生。是积极地,也是充满正能量的,拿着一本写满了悲痛与老死的书籍却总是在里面看到乐观与积极,我想这也是作者向我们所传达的一种生而为人的道理吧,与其抱怨命运,不如踏实现在,与其惧怕衰老死亡不如心态平和关注健康。

衰老,死亡,我们每个人都会面对的人生课题,但愿到那一天,我们每个人都能优雅庄严的老去。

谁在银闪闪的地方,等你读后感篇十二

中国儒家学派鼻祖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而受儒家传统文化思想根深蒂固的影响,中国国人一直对死亡这个问题有所顾忌,对此话题讳莫如深,简媜老师笔下的《谁在银闪闪的地方,等你》却用了洋洋洒洒33万字通过散文的形式来讨论这个话题。

简媜,台湾女作家,以现代散文闻名文坛,文字唯美且极具创意。世间万物可思考的如此多,她为何敢冒中国之大不韪思考生死呢?读完这本散文集,我找到了答案。书中穿插写到她十三岁父亲遭遇车祸死亡,往后成长岁月中亲母亲弟接连遭遇车祸差点离世,阿嬷经历夫死子逝,晚年生活景象,阿母八岁丧父,中年丧夫等。而这样的成长环境及经历,迫使她不得不考虑生老病死的问题,也给了简媜老师一个独特的视角,得以让她从中窥探其中秘密。如自己所说的:“我很小时候对生命的消逝感很强,在那时的农村社会里,我的印象是,我大部分时间都是跟老年人在混,最容易发生在老年人身上的生、老、病、死,我回想过去对死亡,生命的消逝感强烈,可能是跟这成长经验有关系。”这大概就是简媜老师思考生老病死话题的源头所在了。

《谁在银闪闪地方,等你》这本书分五个部分思考了生老病死——肉身是浪荡的独木舟;你属于你今生的包袱;老人共和国;病,最后一项修炼以及谁在银闪闪的地方等你,试图给读者一个关于“如何提前准备终将会到来的老病死,如何积极面对人生最后的时光”的启发。不仅从自身角度出发,还站在了其他角度思考:从爱人子女的角度,亲朋好友的角度以及医院社会的角度引导读者该怎样面对。《物,你的看守所》里提到所有你珍爱的东西最终都会化为乌有,在临走前就要处理好这些东西,莫不要让这些物最后变成了子女争产的坟地。啊!坟地,大概谁也不想在临死前还为子女挖一个坟地吧?若父母意识不到这问题,做子女的又应该有何作为呢?《病役通知书》提到当医院向家人下达病危通知书,家里人是积极抢救以尽孝道还是放弃治疗让其无痛苦带着尊严地走呢?这问题想必中国国人甚少会提前考虑。现在简媜老师给我们敲醒警钟了。

书中最随意的却不经意间触动着读者最柔弱的心,如衣帽鞋袜也能直击人的心。《鞋的灵骨塔》,写人从年轻时无数双鞋子到最后只需一双易于穿脱、四季合宜、舒适止滑的便鞋,渐渐地,一双居家拖鞋,最后只需要一双袜子,直到有一天所有的鞋子都同时向自己告别。一双鞋子就能如此轻而易举地把我的眼睛震撼至泪流了。书中一句句唯美清新的句子读起来仿佛让读者踩在一片柔软的沙滩上,而沙滩里埋藏着很多很多的贝壳,只要你用心,总会找到触动你内心深处并想要好好珍藏的那一枚。

有人评论简媜老师的文字“如看一路山水,如闻满街市声,如参悟一路禅意,还可兼想一路心事”,读这本散文集,只要你用心去读,总会参悟到生死的禅意,为去到那个银闪闪的地方提前做好准备——不必怕,总会来的。无论关乎生死什么,书中似乎都给出了相应的答案,但重要是身为读者的你我的答案又是什么呢?

谁在银闪闪的地方,等你读后感篇十三

木心老师有句话:“从明亮处想死是不再疲劳的意义。”有时会觉得活着是一件特别诡谲的事,年轻人会轻而易举的想到死,但不会想慢慢死掉的那个过程,更不会想老了时候的样子。当然,年轻人会秉着信仰走向那段旅程,如果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活开了,他的信仰是钱挣够了、活够了、玩够了、向死而生,那一定是个特别了不起的人。

简嫃写了一本书,取名《谁在银光闪闪的地方,等你》,书中收纳了不同阶段的人对老的不同认知,以及老人这个群体的状态。看完这本书之后,我更清晰的想象得出一个老人独自过马路、去医院、在街头打盹的场景,不敢猜想这老人孤独与否,料想这世上又有几个人不孤独呢。但把孤独压在老人身上,仿佛过去美好的记忆对老人来说成了一个空壳,收手伸过去,抓不住,手也不再伸过去了。

曹雪芹用八十回说一个繁华即幻灭,金庸用一个珍珑棋局说一个众生相。好作家字字句句都有考究,功力深厚的人从来不需要像嵇康砸琴黛玉葬花那样的逼格,越简单越朴素的人才是大师。 没几个人会像简嫃一样,走在哪里眼睛里看的都是老人,猜测他们的处境及心理,更没几个人会像简嫃一样,把自己这个大家子的事搬出来给你看,只为让你体会“老”这个字深刻,无论是残酷也好,活泼也罢,都是一褶又一褶皱纹给的时间印记。简嫃把生活及日常套了进来,琐碎又朴素,她再巧妙的把老年人干枯的生活增加点精神气儿,始终健康的心态,始终大格局。

不如我们换个角度,不谈账户资金,不谈生病住院,不谈子女不孝,直接谈死。书中简嫃与《巨流河》作者齐老师对话,齐老师说:“我现在常问我自己问题:我还舍不得什么?急切地舍不得什么?你说山这么美,月光,花树,当然会舍不得,但基本上我不贪心,我觉得自己享受过很多很多.....”,齐老师谈起死,也是一个慢悠悠的过程,想必她每每时每刻都过得甚好,享受过后便知足。最后齐老师提到一点,她希望自己死的时候,是个读书人的样子。信仰、使命虽然伴随你一生,这个饕餮老人告诉你,死之后,带不走的是这个生活的世界,也要把毕生的使命带回去。

人到了一定年龄,身体不再是你自己的了,老天爷会悄悄地把这大半辈子给你的福气收走一点。我爷爷得老年痴呆后,生活不能自理,家人悉心照顾他几年,实在疲累,也去找人算卦。有段时间他好几日吃不下饭,突有一日说他想吃饺子,想去外面晒晒太阳,家人猜想这是死之前的回光返照,把后事悄悄准备好了,其实早就准备好了,谁知他接下来还是那个样子。我奶奶掉下眼泪,何苦。

说句不好听的话,苍天饶过谁,简嫃又慈悲的坐在你身边,给你讲尊贵的离席,本书中,她讲了太多太多,关键时刻一而再再而三的叮嘱。喜欢简嫃,一是因为写的散文灵动质朴,二是因为她可以做你的“母亲”。我不愿意听某些女人大谈年岁增长忧虑皮肤,我更愿意听简嫃絮絮叨叨。自在与舒服,良善与宽厚,自己也可给予自己。

谁在银闪闪的地方,等你读后感篇十四

宝岛台湾出了很多有才有名的女作家,早期“琼瑶”到近几年“龙应台”、“吴淡如”,都是大陆读者熟知并喜爱的,但因审核复杂很多优秀作品与大陆读者擦肩而过,遗憾之心溢于言表。而今机缘巧合下,荣幸提前拜读了,简媜的新作《谁在银闪闪的地方,等你》。

在很多读者的传颂中,简媜有一个非常美好的称号:台湾“玛格丽特.杜拉斯”。可是拿到这本书,你才会发现其实简媜的身上绝不只是有着杜拉斯般的爱情使命感,在她的文字里是能感受到台湾女性特有的温婉细腻,但更有一位坚强自信的女性独有的power和大智慧。

一如既往的是散文集,分五辑,有贴近生活的亲情故事,也有诙谐幽默现场“live”,作者通过她从生活里观察和感悟的生死学,向读者娓娓诉说人世浮生的悲欢交集。全文一篇篇小故事,涵盖了健康、心灵、理财、寓居、亲情、社会、病痛、临终、殡仪等层面,反映当下老年化的社会,人们在面对“生老病死”的态度与思想。

生老病死的主题,如果放在大陆作家的笔下可能显得沉重而又晦涩,但是简媜却选择以打趣的方式一一解读。不管是第一辑中写到的外号“员外”的陌生长辈,还是第三辑中自己的年迈阿嬷,抑或是以自身背痛为例,以图画的方式诙谐地展示了自己在与病痛抗争的有趣经验,这笔笔写风都还原了真实生活的琐碎,把原本严肃的主题以自然生动方式呈现给读者。好像一霎那间让我们更懂得了长辈说不出来的心疼,在潜移默化中去反思自己曾经的态度与行为。

如果要选全书写得最妙的一章,我仍要推选“病,最后一项修炼”这一辑。从来不生病的人,对许多不幸的事情,无法产生真正的怜悯。简媜在全文中轻轻地暗示着完整的人生应该五味杂陈,且不排除遍体鳞伤。病痛其实也是一把双刃剑,有时健康不允许我们理解的事情,在病痛间,或许可以为我们打开新的世界。病痛会让一个坚强的男人,温良脆弱,却同时又能让一个胆小的女人,坚强开朗。这一正一反之间,更让人感到“病痛,时刻都与生死挂钩”,而重要的在于你自己如何去把握和看待,能不能像这本散文集的内容一样,去充满正能量的看待这一切。

文学脱不开人生,好的作品总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并不仅仅是因为类似的事情在自己身上发生过,更重要的是,通过作者的慧眼,透视人生的波澜。今天有太多的人害怕衰老、害怕走到人生比赛的下半场,还很难去想象自己将要直面的东西。但要来的终究还是要来,面对早晚要经历的故事,不如像简媜一样当作一种修行、一种历练、一种感悟、一种态度,珍惜眼前的当下,才是对生命最虔诚的尊重。

谁在银闪闪的地方,等你读后感篇十五

法国作家马拉美在《秋天的哀怨》里写道:“自从玛丽丢下我,去别一个星球,我长抱孤寂之感了……因为自从那人儿不在了,真算是又稀奇又古怪,我爱上了的种种,皆可一言以蔽之:衰落。”

这段话不长,但包含的信息之多:老人、丧偶、孤寂、衰落,凡此种种又是不少老年人的真实写照。中国人不喜欢谈“老病死”,市面上关于此类主题的书更是少之又少,但这又是一个很现实的社会问题,不谈不代表它不存在,老龄化趋势越来越严重的当下,我们需要有声音来直面探讨这些问题,让我们能更理性的去面对,每个人都始终都要迎来的那个关口“老”。

《谁在银闪闪的地方等你》就是一本针对性谈论人生“老、病、死”话题的书,作者简媜是来自台湾的知名散文作家——简媜,这本书通俗易懂地引用了很多的例子来展示老年人生存的各种状态,让我们得以从不同的角度深入的感悟老年人的不易,也从另一个侧面了解了生命的真谛。

在《谁在银闪闪的地方等你》这本书里,作者简媜说:“老,固然有年龄指标、体能状态之分、但更关键的是自我感觉。”

这种“自我感觉”体现在老年人的精神状态之中,而在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种老人的情神状态是对身体不适的过度恐惧,比如一有头昏、咳嗽、腹泻怀疑就自己病得严重,一有风吹草动就打电话给子女:“我血压高得不行了,头昏得不得了,你快来啊”,子女只能丢下手上的工作,从公司赶来,陪他就医。无论医生怎么告诉他,只是小事,他仍每天忧心忡忡的,生怕自己不能长寿百岁。

书中举了另一个例子:在美国的一个小城里,七八十岁的老者独自在风景区内写生,带着呼吸器在书店安静的作画,或是自组读书会,几个老友每月以知识相濡以沫。文学与艺术自然而然地浸润着他们的鎏银岁月,散发出自信、愉悦的风采。仿佛宣示着,病有病的密道,我有我的阳光小径,它走它的,我过我的。

“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在哪里?一个人惊惶恐惧地企求长寿,却把活着的每一天用来惊惶恐惧,这样的长寿,意义何在?”作家简媜在《谁在银闪闪的地方等你》如是说。

前后两种老年人的生活状态对比,后者展示的是一种多么恬然自得的心态,在人生的最后一个阶段,每天拿来探访美、享受美,与战战兢兢地把每一天拿来争取长寿,哪一种生命观更值得追求?

老,是每个人都终将面对的,不管你现在多少岁,变老都是一件不可阻挡的事。《谁在银闪闪的地方等你》之于年轻人能更懂父母心,之于老年人更是一本能轻松面对当前状态的一本指南书。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