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型依恋:构建健康持久关系的基石》这篇文章通过对安全型依恋的解析,强调了它在建立健康持久关系中的重要性。安全型依恋能够帮助个体建立稳定、互相支持的关系,使得彼此能够更好地理解、尊重和满足对方的需求。同时,文章还提供了一些实用的建议,帮助人们培养安全型依恋,促进关系的和谐发展。
《安全型依恋:构建健康持久关系的基石》读后感(一)
在读书生涯之中,我的语文是学得最好的,因为遇到的语文老师对我特别的好。 记得上小学的时候,老师规定每周要写周记,志在锻炼我们文笔的能力。 我的周记,常常会写错别字,语文老师就会把错别字圈出来,然后在旁边写上一个正确的字。 我的周记错别字特别多,但是语文老师,从来不会在班上点名批评我,给足了我面子。 语文老师的长情陪伴,让我更加喜欢上写周记,更认真的去对待周记,每次写完之后都要检查有没有错别字,经过这样的锻炼,周记的错别字越来越少了。 正是语文老师这份情感安全,让我特别依恋他,每次有他的课,我听得特别认真,语文成绩当然是越来越好。 这份依恋直到我出来社会工作,才中断。然后,工作之后,我依恋领导同事,让自己的工作走上正轨,成为单位的一颗螺丝钉。 这就是法国心理学家,丽贝卡·尚克兰和克里斯托夫·安德烈说的《安全型依恋》。 《安全型依恋》指出,人们认为太多的亲近会让人变得依赖和脆弱:父母不应该抱婴儿抱得太多,老师不应该和学生过于亲近……然而,研究证明,事实恰恰相反:多抱抱婴儿,他们会成长得更好;多跟学生亲近,他们会学得更好! 大量的研究表明,安全型依恋的益处是好多的,但当下社会对个人自由的的推崇也让越来越多人陷入孤独感、脆弱感、易挫感。 其实,独立自主和依恋关系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取长补短,我们不该为了促进一个而去打压另一个,折中的办法就是在两者之间寻找一种恰当的平衡。 《安全型依恋》,在书中帮助读者在独立和依赖之间找到平衡,最终建立健康持久的人际关系。 书中考察了安全型、焦虑型、回避型三种依恋模式对一个人社交能力、情感关系以及身心健康的影响。 还区分了能够给双方带来有益影响的正向依恋关系和具有危险后果的情感依赖关系,并探讨了培养积极互依的人际关系的途径和方法,从而帮助人们实现自我成长,进而赋予生活以意义。 《安全型依恋》对婚姻、孩子教育、友情和职业关系来说,是一本既实用又具体的书。
《安全型依恋:构建健康持久关系的基石》读后感(二)
读《安全型依恋》对我启发最大的几个观点
1. 人生意义的一个重要来源是和他人的关系。不要害怕关系,不要攻击关系,不要回避关系,要练习建立相互依存的关系;
2. 要区分关系是情感依赖还是相互依存。情感依赖源于低自尊。认为自己无能,有被弃焦虑,寻找潜在保护者并想保持亲密,倾向于取悦他人或符合他人期待;
3. 发展情感自主性才能有积极的相互依存的关系。具体为三点:能够自主的选择和行动;能够融入群体并感到接纳;能够应对问题和应尽义务;
4. 依恋模式是我和最在意之人之间,相互依赖又寻求独立的动态平衡。安全型依恋是爱对方,也给彼此发展各自潜力的空间,在暂时没得到对方的爱的时候,也不因担心失去而焦虑或攻击;
5. 拥有适当的自尊水平才能拥有相互依存的关系。低自尊会忽视自己对他人的重要性,以及忽视他人对自己的善意和积极态度。高自尊会傲慢自负,让他人反感而无法建立稳定关系;
6. 情绪能力是维系相互依存关系的重要能力。包括:识别与理解我和对方的情绪;表达我的情绪;倾听对方的情绪;调节自己的情绪;帮助对方调节情绪;尊重对方的情绪;善用对方的情绪去激励对方/调整自己行为;
7. 可以与人相互依存,也可以和动物和自然相互依存!摸摸猫咪,喂喂狗,去树林里走走都具有疗愈身心的效果
希望每个人早日找到可以一起练习安全型依恋模式的人
《安全型依恋:构建健康持久关系的基石》读后感(三)
如果摇篮里的婴儿在哭闹,我们的第一反应是上前抱起来耐心安抚,还是怕这样会娇惯孩子,所以不去理会他?包括老人传授给我们的经验也是,孩子不能一哭你就抱他,不然以后孩子会很娇气很难带。在确保没有没有饿着伤着的情况下,由他去吧。 这样做真的是对的选择吗? 我们常常会听到这种声音:太多的亲近会让人变得依赖和脆弱,父母抱孩子太多是不应该的,会养成不听话的孩子;老师也不应该和学生过于亲近,会影响自己的权威。但是这本书从心理学的角度向我们阐述了一种全新的说法:多抱抱孩子,消除他们的担心和恐惧,给予他们充足的爱和安全感,让他们和我们建立起互相依存的亲子关系,这对他们今后的成长十分有利。 已经有太多的专家和学者告诉我们,要让孩子学会自主和独立,这种概念在当今社会影响很大。适当的自主性是需要的,但是对个人自由的狂热推崇是不理性的,因为它使越来越多的人变得孤独无助、挫败脆弱。所以我们应该如何平衡好独立和依赖之间的关系呢? 作者在开篇就告诉我们,一些人拒绝他人的任何帮助,本质上是难以接受具有互依性的人类社会运转机制。这种人认为他一个人可以搞定一切,他们往往精疲力尽。心累,往往会因为一些小事发火,对身边人来说,并不是什么好事。人人都处于高压氛围。 是的,我们首先必须摈弃这种落后思想,认为主动求助他人就显得自己很无能,能够勇敢开口、并且能让人愿意帮你,证明你的语言表达能力不错、你的人缘不错,所以大家才愿意帮忙。这些是协调能力和统筹社会资源能力最好的证明。 作者告诉我们,平衡的依恋关系有助于孩子的自主成长,我们多和这个社会交流也有助于我们的身心健康。那么,我们可以从哪些小细节去改变我们的观念呢?第一就是不要害怕被拒绝,第二就是要敢于求助,第三是乐于助人,帮助别人快乐自己,第四是发展积极互依,第五是夫妻间应该互相包容和理解对方,特别是安全感方面的差异。 作者探讨有利于健康互依的条件,介绍了十种必要的心理能力,如批判问题、解决问题、做出决定、处理人际关系、有效沟通、有自我意识等等,那我们又会通过共情、积极向上,自尊自爱等方式,增强信任感,以致搭建我们的社会关系,最后,在讨论关于建立健康持久的人际关系的途径。积极互依是以依赖为基础,依赖又是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基础。信赖他人,当我们遇到困难时,才会愿意向人开口求助,本质上是对这个人我们感到很放心。
《安全型依恋:构建健康持久关系的基石》读后感(四)
【闲来读点书】 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安全感三个字,沪漂十年的同事,终于在上海买了房,说,有了房子就有了安全感。每个人都在追逐安全感,但是很多人,却成了安全感的奴隶。如何从单纯的依赖到正向依恋,如何和社会建立有益的联结,不同的身份和角色,在人际关系中,做到积极互依,在这本《安全型依恋》中,作者倡导健康的人际互依理论和实践,给我们带来了深度的解读和思考。
古人云“三岁看小,七岁看老,”当我们呱呱坠地的时候,我们需要与母亲的“肌肤接触”获得心理临近。作者在书中深入浅出地剖析了儿童时期建立了良好的亲子关系,是未来社交能力的基础背后的心理学依据。“撒娇女人最好命”,不会撒娇的女人从小就在高要求的环境下长大,自己没有得到的东西就默认为自己做的还不够好,所以会不断要求自己,不断解决问题,不找接口。其实,当我们有需求的时候,也正如作者所言,接受和给予支持,是加强社会关系的机会,敢于寻求帮助,这很正常,而且对大家都有好处。所以,向你亲近的人撒娇吧,可以改善我们的关系质量。
本书共有五章的内容,论述的逻辑结构清晰而明了,从依恋关系的发展过程开始讲起,孩童时期的安全感,是成年后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基石,亲子关系中,如何在幼儿的心理种下安全感的种子,只有当一个孩子感到安全的时候,他才有向外探索未知世界的勇气,我觉得这一点非常重要,作为父母,我们要在肢体上多抱抱孩子,给孩子更多眼神的肯定和关注,在这样的过程中,可以传递爱和勇气。在婚姻关系中,要敢于求助,在依赖和独立之间,寻找互依的智慧。关于社会关系,作者在第三章列举了十种必要的心理能力和情绪能力,我觉得非常实用,当我们在社会关系中,遇到困难的时候,是否能够对照着表格,去审视一下,自己是否具备这些能力呢?
人,是社会性动物,从人类起源,由辕进化成人的那刻起,人们就互帮互助,共同采集,狩猎,过着群居生活,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似乎觉得互联网的便利,人可以不需要人际关系。实则不然,我们的幸福感和参与感,来自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让我们的生活更有意义。
《安全型依恋:构建健康持久关系的基石》读后感(五)
2020年4月,一则三个月大的婴儿被训练自主入睡窒息死亡的新闻让人愤怒不已。其母亲迷信育儿机构的“哭声免疫法”,想要孩子学会自主入睡,当孩子翻身趴着哭闹不止的时候,放任婴儿啼哭,认为孩子解锁了新的睡眠方法。啼哭声持续了3个小时,直至孩子没了生气。在这期间,她没有想过自己去看护婴儿,而是询问育儿机构群里的老师,要不要去照顾。将自己孩子的生死系在虚幻的信息群里,如此缺乏常识,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导致了孩子的死亡,令人唏嘘。
虽然这只是个例,但其中暴露的问题却值得我们深思。长久以来,人们被太多错误的观念裹挟,尤其是育儿这一领域,更是盲目跟风。开篇说的案例便是遵循了上世纪风靡美国的行为主义心理学之父约翰·华生的育儿理念,他认为“人的行为是可以像机器一样被训练和塑造的。给我一打健全的婴儿,把他们带到我独特的世界中。我可以保证,在其中随机选出一个,训练成为我所选定的任何类型的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商人,或者乞丐、窃贼,不用考虑他的天赋、倾向、能力、祖先的职业与种族。”约翰·华生推崇的“哭声免疫法”、“延迟满足法”、“婴儿独立睡眠法”等方法,曾一度被神话,万千母亲信服并追随,然而,一百多年过去了,约翰·华生的理论真的正确吗?
约翰·华生将自己的理念也应用在了自己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但他的每个孩子都患上了不同程度的抑郁症,他的大儿子更是选择了自我了断。为什么约翰·华生的育儿理念会如此错误?因为他撕裂了父母与孩子的依恋关系,割裂了情感去谈训练和养育是站不住脚的。
《安全型依恋》中提到从小建立的情感安全是一个人自主发展和自由选择的基石!很长一段时间,人们错误地认为过于亲近会让人变得依赖和脆弱,所以在育儿的过程中,父母要有意识地进行“哭声免疫”,不应该抱婴儿抱得太多,让婴儿自主断绝依恋。但研究证明,这种试图断绝情感连接的育儿方法是极其错误的,这种育儿方法影响了依恋关系的建立。0-6个月,是婴儿与父母建立依恋关系的关键期,多于婴儿互动,进行肢体接触,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安全感,与自信心。孩子的成长是不可逆的,我们更要注重安全型依恋,这是构筑健康持久关系的基石。
其实,不单单亲子关系如此,婚姻、友情、亲情等关系同样也是需要安全型依恋的关系。三联生活书店打造的心理学通识读物知心书(第五辑)之一的《安全型依恋》便探讨了安全型依恋的种种益处,该书考察了安全型、焦虑型、回避型三种依恋模式对也个人的全面影响,帮助读者在独立与依赖之间找到平衡,实现自我成长,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唯有保持安全型依恋,我们的生活才能如愿。
《安全型依恋:构建健康持久关系的基石》读后感(六)
是什么让两个人相爱的人彼此嫌弃?女人刚生完孩子还在喂奶期,就出去工作,下班回家做各种家务却遭到了男人的嫌弃,而男人加班工作,为了项目到处赔笑,回家还得回来看老婆脸色,最后却还是让老婆有了离婚的想法。 女人工作孩子直接交给邻居照看,等她下班回到家,发现家里的衣服没有洗,锅里的碗盆没有洗,玩具垃圾都没有收拾,只得默默的收拾。 等到丈夫回家,女人发现丈夫包里居然有一包香烟,女人十分生气,但为了不吵醒孩子还是没有大吵大闹,女人继续做家务看,但是看见丈夫在那里刷着小视频,心里的气又增加了一层。安静的在那里挤奶,丈夫却让自己去煮面,自己去煮面的时候,丈夫却不小心打翻了挤的奶。 这让女人十分生气,正要发脾气,见丈夫拿起了电话,跑到门外打电话,看见丈夫在门外笑嘻嘻的说话,心里的怒气值一下升到了极点,直接走过去抢了他的手机,狠狠的摔在了地上,然后痛哭起来,心里开始有了离婚的想法。 而男人呢,男人其实并不是女人看到的那样,男人知道家里开支很大,自己跟进的一个项目又被取消了,这让男人心里十分的失望,只得在楼下抽烟解闷,刚好有一个新的项目给他,需要他马上做好策划,为了把这个项目拿下,回到家男人马上拿起电脑开始看对方公司的公司的小视频,开始做策划,他路过桌子的时候,去捡奶瓶不小心打翻了老婆挤得奶,看到老婆好像要骂自己,只得在门口和客户聊天,老婆却冲过来摔了自己的手机,自己终于生气了,“你烦不烦啊!” 看到老婆满脸的泪水,丈夫突然意识到事情好像变得严重起来。最后两人都忍住了心里的怨恨,把愤怒的话变成了手机里的表情包,和好了。 这个情节是电视(静音)里面的电视情景,展示了一对下班夫妻的生活,暴露了两个人的情感问题。 而他们的问题出现在哪里呢,最近看的这本书,《安全性依恋》构建健康持久关系的基石,这本书的作者是法国心理学家,丽贝卡上.尚克兰,是著名的心理学家,精神科医师及情绪障碍专家,在书中告诉我们,安全感是一个人自主发展和自由选择的基石,我们需要在独立和依赖之间找到平衡,最终建立健康持久的人际关系。 夫妻相处正向的依恋是非常重要的,正向依恋的三大支柱,一:开放和诚实,(为了与伴侣自由交流想法观点,情感或担忧而付出的努力),二:共情和关怀他人的品性,(为了注意到伴侣的情绪状态和诉求而付出的努力),三:关系中的信任和安全感,(觉得自己可以向伴侣表达自己复杂而令人不安的感觉,而不会有遭到漠视,拒绝或产生冲突的风险) 其实,夫妻本是一体的,有时候我们太过于注意到自己的情绪,而没有注意到别人的情绪,我们在遇到什么事情的时候应该表达出自己的需求,表达出自己的困境,大家互相依恋,这样的正向需求,正向依恋并不丢人,而是是两人共同前进的基石。
《安全型依恋:构建健康持久关系的基石》读后感(七)
虽然很多人都需要安全感,但却很少知道安全感是什么。
有人觉得安全感来自伴侣,有人觉得安全感要自己给自己。
其实,想要追溯安全感,我们要先了解安全型依恋,心理学家丽贝卡.尚可兰在《安全型依恋:构建健康持久关系的基石》中,认为这种健康的人机互依的特点是:
“敢于寻求帮助,且不会因此产生脆弱感;或是对他人给予信任,但不会在发生冲突时不知所措。”
再简单点来说,健康的依恋关系,是能积极的互相依靠,又能保留自主权力。
听上去很简单对不对,但其实,这是很难的。
《安全型依恋》这本书中,便列举了两个常常会出现问题的方向。
1、父母和子女的关系
父母和子女的关系,很难在依赖和自主中取得平衡。
比如父母会忘记孩子是自主的个体,然后干涉孩子的自主权力,小到穿什么衣服,报什么志愿,大到做什么工作,和什么样的人结婚。
不能说父母干涉便是完全错误的,但过渡干涉必然不是健康的依恋关系。
在我们忽略的地方,子女其实也在干涉着父母,只不过孩子在小的时候,声音总是被忽略,而在长大后,又不太容易对抗父母,所以并不常见。
2、夫妻之间的关系
夫妻之间,依赖和独立也是很难平衡的,依赖过多,两个人会没有自由空间,独立过度,两个人又会变得陌生,只有取得平衡,才能让夫妻关系更好地发展下去。
这种平衡不需要牺牲,也不需要其中一方的妥协,在个人需求和夫妻需求中取得平衡,便是最好的方式。
那具体要怎么平衡呢?
(1)不要害怕求助
求助别人并没有什么可怕的,适当的求助别人,可以增加关系的亲密度,让对方感受到被需要,你也能从中受益。
(2)不要担心对方会生气
我们有说是的权力,也有说不的权力,不要担心说不会让家人生气,你只有说出不,家人才能知道你的想法。
(3)帮助别人和被别人帮助,都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很多时候帮助别人的利他行为,也可以让我们从中体会到价值感,我们的心情也会随之愉悦,尤其是在帮助家人的时候,成就感和幸福感都会从中而来。
被别人帮助也是一样的,那种被爱,被在乎的感觉,也会让我们幸福感爆棚。
所以,在适当的时候,不要害怕求助别人,也可以尝试帮助别人,但也不要忘记说不,在意家人的感受,也不忽略自己的感受,会让我们的依恋关系更加健康。
《安全型依恋:构建健康持久关系的基石》读后感(八)
人类生而孤独,需要独自生活,却又互相依赖。从出生时起,孩子和父母就互相依赖,而人性是复杂的,一直以来介于独立和依赖之间。 一个人的依恋关系是未来社交能力的基础,依恋感分为三种:安全型依恋、焦虑型依恋和回避型依恋。依恋类型和一个人的童年成长息息相关,当孩子遇到危险的时候,就会出现不同的依恋类型了。 孩子的依恋是未来社交能力的基础,所以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孩子依恋类型的培养,这就类似于一个养成类游戏。 其实人是社会性群居动物,所以我们需要社交,需要与他人接触。在与他人链接的时候,我们也会感受到更多的幸福感。 我们需要在关系中寻求恰当的平衡,在关系中害怕被拒绝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担忧,因为害怕被社会排斥,害怕被他人拒绝。 这本书帮助人们从情感依赖到正向依恋,互相依赖的另一方面其实室对于被排斥的恐惧,就会导致越来越依恋他人。 情感依赖是对自己以及他人具有破坏力的,然而可以帮助我们把情感依赖关系和有建设性得正向依恋区分开来的标准是自己是否受到了有益的影响。 情感依赖有三大特征:第一十对于他人肯定自身价值的需求,地儿是把他人的需求置之于自身需求之前的倾向,第三是对他人行为的过分重视。 在心理治疗的情感依赖中具有四个维度分别是:认知维度,也就是自己所认为的。第二是情感维度,也就是我们所感觉到的情绪。第三是动机维度,就是我们所倾向于寻找的。第四是行为维度,是我们所倾向于去做的。 再健康德人际依赖中,互动的目的是推动交流,当一个人在依恋中产生问题,努力积极去寻求帮助是幸福生活得关键所在。 在夫妻关系中,关系越是进你,共同目标就越会优先于个人的亩产,互相依赖也是夫妻生活中的一部分,夫妻越能够接受彼此间的互依,就越能形成各自的自主性。 一本帮助人们认识安全型依恋,并且构建和维持健康持久关系的书籍,每个人都应该加以阅读学习。
《安全型依恋:构建健康持久关系的基石》读后感(九)
非洲有句谚语:如果你想走得快,那就独自上路。如果你想走得远,那就结伴而行。 的确如此,每个人不是孤立在这个世上,都是与他人产生联结。有时别人的一臂之力,能让我们少走弯路。而在给予他人帮助的时候,也是“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正像《安全型依恋》里说得那样,每一个人在与他人的关系中有所获。 虽说这种互依让双方都收益,但是生活中并不是每个人都乐于向别人张口,而我们也不是十分欢迎凡事都求人的人。 如此说来,这里涉及到一个如何平衡的问题。那么,面对与他人的关系,人们为何会出现不同的反应,我们该如何把握呢? 01 看看你是哪种依恋型人格 我和小华都是新入职的员工,面对陌生的环境,我俩的表现却是天差地别。她和同事们聊得很好,遇到不会的问题马上请教,很快就适应新的工作。 可是我却不善于交谈,即使遇到困难,也不好意思麻烦别人,甚至心里有几分恐惧,害怕遭到同事嘲笑。有一次做错了订单,我深深怀疑自己没有能力胜任这份工作,都有了辞职的打算。 为何小华和我会有不一样的表现,我在《安全型依恋》里找到了答案。书中说,在童年时期获得的基本安全感,决定了一个人在此后构建安全关系的能力。 对此书中提到美国心理学家玛丽·安斯沃斯做的一个实验。她是研究儿童发展的专家,实验目的就是为了观察儿童的探索行为和依恋行为。 一些十几个月的孩子在房间里玩玩具,他们的母亲则在一旁陪伴,而后母亲会离开,再次返回时,孩子们的表现大概分三种: 安全型依恋:孩子在母亲在场时探索,母亲离开时冒险欲降低,当母亲再次回到房间,孩子重新探索。 焦虑型依恋:母亲离开后,孩子表现地很焦虑,而当母亲返回,孩子表现出愤怒或将母亲推开。 回避型依恋:母亲是否在场,孩子都没有什么反应,甚至对母亲视而不见。 实验证明,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依恋关系越安全,孩子越能自主。 值得一提的是,孩子与母亲的这种相处模式,会延续到成年后他与他人的关系中。 如此说来,我比同事小华的童年时代是少了许多安全感。她家庭条件优越,是父母的掌上明珠。而我因为母亲上班,常年寄养在奶奶家,因此对于母爱的缺乏和安全感的缺失,让我遇到问题时,想得更多的是消极和回避。 所以心理学家阿德勒说,幸福的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童年用一生治愈。 02 培养这几种能力,与他人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 不得不说,富足的亲情,让我们一生都能得到滋养。而对于家长来说,都希望把最好的东西给孩子。然而物质上的满足并不能代替精神上的需求。我们还需要做到这几件事。 1接纳孩子的情绪。大人们通常爱犯的错误,就是不能正视孩子的负面情绪,总会认为他们是在无理取闹。 尤其是在他们苦恼的时候,爱讲一些道理,这恰恰是孩子最反感的地方。 最好的方式是引导孩子,帮助他深挖自己情绪的来源,让孩子觉察为什么,该怎么办。 2给予孩子自主支持。比方,可以要求孩子做家务,这背后是家长对孩子的信任;父母适当示弱,寻求帮助。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3 学会感恩。当我们不认为他人要为我们的幸福负责时,我们才会在被人特别关注时跟易触动。所以说,唯有学会感恩才不会让人产生依赖感。 03 小结 在书中,有一句我非常喜欢的话,幸福,不仅仅是要享受快乐时光,还要赋予这些时光以意义。而人类生活中重要的意义来源之一,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一个不想麻烦别人的人,他也必定不喜欢给他添麻烦的人。然而谁也不想活成一座孤岛,否则这样的人生也失去了快乐。因此,假如我们既敢于寻求帮助,又能对他人给予援手,才算是积极健康的人际关系。
《安全型依恋:构建健康持久关系的基石》读后感(十)
曾经有一部风靡全球的迪士尼的电影《头脑特工队》让我印象深刻。
影片中小女孩莱莉脑中住着五个情绪小人:乐乐(Joy)、忧忧(Sadness)、厌厌(Disgust)、怒怒(Anger)和怕怕(Fear)。生活变故让曾经单纯而快乐的莱莉忍不住悲伤,她失去了童年时的好伙伴,失去了曾经熟悉的生活环境,失去了自己曾经热爱的冰球运动。
不安和失望的情绪越来越堆积,莱莉的精神世界几近崩塌。
有一个片段让我印象很深刻,父母用爱和美好给莱莉塑造了她内心的安全岛,莱莉有很多美好的记忆,但因为成长中许多负面和不好的情绪交织,安全岛岿然崩塌,莱莉变得叛逆,经常和父母吼叫,不好好学习。
情绪小人试图恢复一切想要莱莉快乐,但是负面情绪使得孩子频频失控,坏的情绪小人也越来越多。
01 接纳孩子的情绪
人是社会性动物,从婴儿期开始我们最多的就是互相依恋,不是因为生存或者物质的需求,而是生命意义的需求。
长大了,孩子开始自主了,有了自己的想法,他不再靠父母,想自己独立生活,独立闯世界。
父母有时看不惯孩子的很多行为,最多的表现方式就是大吼大叫。
在《安全型依恋》一书中,作者提到了这点。他认为理解并接纳他人的情绪对于形成建设性关系非常重要。
根据研究表明,父母在面对孩子情绪时一般会有两种反应:一是尝试回避消除恐惧,一是接纳孩子所有的情绪。
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有的父母通常会直接大喊:“为什么这次考的这么差?”“好多题我没有来得及写完?”“为什么其他小朋友就可以写完呢?你怎么这么笨?”
孩子因为父母对他的愤怒情绪,会慢慢变得不自信,怕自己表现糟糕。而且可怕的是,他慢慢地也会继承父母这种对待情绪问题的态度,遇到任何事情尤其是自己解决不了的事情,就会大喊大叫,指责别人,甩锅问题。
而利用这个时刻分享和接纳孩子情绪的父母会和孩子建立起更稳固的关系。
请父母们不要回避这种糟糕的情绪,遇到一些比较糟糕难以符合自己心理预期的问题是,尝试接纳这种情绪,不要试图消除这种不快的情绪。
应该尝试一些导向性的问题和孩子多多沟通,比如“为什么这次考试的成绩不好?有发生什么事吗?你是怎么看的这件事?”“是什么让你感到难过生气?”
父母通过对情绪的察觉以及引发反应的延伸,用正面的情绪为孩子塑造一个安全岛,让孩子可以在这座安全岛上充分面对自己的情绪和需求,理解自己为什么会这样。
02积极调动清除负面情绪
人生在世,每天的烦心事都太多了,负面情绪在所难免。
我们的忧心忡忡,我们的愤怒该如何纾解?
首先不要规避或回避这种不安的情绪。实际上避免与负面情绪接触的这种倾向会让心里更加不安和焦躁。
情绪是波动的,当我们能够在不去试图消除情绪的情况让它们流露出来时,注意力和精力就可以被调动起来用在那些有效的行动上。
识别负面情绪,把它当做一次人生的机会,飞行棋上的一枚棋子,引导孩子说出当下的情绪和感受。
代入孩子的视角,去帮助他界定负面情绪有可能导致的一些不好的行为。区分它们。避免因为负面情绪做出一些过激或者不好的行为。
每个父母都记得自己孩子在襁褓中就对妈妈产生的依恋,会自然地追寻着妈妈的味道,通过声音来感知父母对他的爱。
父母是孩子最亲近的人,彼此之间把所有情绪传达对给对方,这本身就是一种爱。
对孩子的管教,三流的父母靠吼,二流的父母靠管,而一流的父母应该鼓励孩子面对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孩子在生活中才能有更多的成就感和归属感,这也可以形成父母间正常的安全岛。
这个安全岛既可以独立生活,又可以和父母保持正常温暖的依恋。
《安全型依恋:构建健康持久关系的基石》读后感(十一)
如果你想走得快,那就独自上路;如果你想走得远,那就结伴而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一直认为,只有学会了坚强,才能不成为温室里的花草。经常有人用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来讥笑那些对孩子过分宠溺家长的行为。
一个人要想成长的更好,真的不能过分的依赖他人,不能过多的依靠父母吗?其实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只有掌握了恰到好处的度,才能让人在生存之间,获得一个恰当的平衡。
在人类的关系中,关于独立自主和依恋关系从来就不是对立的。我们不能为了促进一个而打压另一个,而应该用理性的眼光来看待,为自己在生活、工作、学习中,建立一个健康持久的人际关系。
《安全型依恋》就是一本关于构建健康持久关系基石的书。在这本书中,作者强调安全感是自由发展和自由选择的基石。只有用积极互依的方法建立人际关系,才能获得幸福感,享受快乐时光。
《安全型依恋》是法国作家丽贝卡.尚克兰和法国作家克里斯托夫.安德烈共同所著的一本心理学著作。丽贝卡.尚克兰不光是法国著名心理学家,还是格勒诺波尔伊索阿尔菲斯大学副教授,更是情绪能力方面的专家。
克里斯托夫.安德烈法国非常著名的心理专家,他还是精神科医师、情绪障碍专家。他结合自己的诊疗经验,还写了<恰如其分的自尊》、《无处不在的人格》等深受读者喜爱的著作。
想要建立安全感,就必须明白孤独的脆弱,在独立和依赖之间有个意想不到的宝藏,他就是“互依”。
从人出生起就习惯于互相依赖,依靠父母,这是不言而喻的。孟德斯鸠曾说:我们是社会性动物,但作为社会性动物的我们是脆弱的。我们没有利爪,没有獠牙,没有鳞甲。要想生存并繁衍,不仅仅靠自身的力量,还应该学会与他人相互依存。
为什么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对互相依存的关系视而不见呢?甚至有时候我们还会恐惧这种关系。
作者在书中指出,这是因为我们会混淆了相互依存和单纯依赖的关系,片面的追求个人自由,让越来越多的人陷入孤独感、脆弱感和挫败感中。要想摆脱这种困境,唯一的一个解决办法就是快乐的接受互依。
很多人抱怨自己努力工作,加班总是得不到晋升,也有很多人说,我感到筋疲力尽,再也接受不了了,不想管我的孩子,......
当我们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时,要到哪一步才能去寻求帮助,是否应该自己搞定或者独自担当,应当做的工作和应尽的义务又是什么呢?
其实这种矛盾就是你在独立自主和依赖之间,遇到了问题。心理学家罗伯特伯恩斯坦说:“自我实现的最佳方式是接受我们的互依关系,而不是想办法去对抗它。”
不为集体去牺牲个人,也不为个人去牺牲集体。良好的社会关系需要一种尊重自我需求和尊重他人需求之间的良好平衡。
寄生是由一种总是更加独立的生活促成的。现在我们在生活中,总是追求能够自我实现,这就需要我们在独立和依赖之间保持平衡,建立一份健康持久的人际关系。
作者在书中给出了方法,只有学会共情,利用积极的情绪,才能在合作过程中,建立信任。遇到问题时。要正面面对,用接纳和分享的方式来获得他人的认可,为了纠正人们的错误认知,建立积极的互依感觉,作者在书中还介绍了情感聚焦疗法。
不管你是遇到恋爱、婚姻、教育、友情等方面的问题,都能在《安全型依恋》这本书中找到答案。
《安全型依恋:构建健康持久关系的基石》读后感(十二)
1,
哈佛大学曾有过一项“成人发展研究计划”,该计划从1938年开始,历时七十多年,长期跟踪来自不同社会背景的724位男性在不同人生阶段的生活状态,包括工作、家庭、身心健康等。
在积累了大量数据后,研究人员得出一个结论,真正使人活得幸福的,不是名利、权利、成就,而是良好的人际关系。
一个人生活在健康的环境中,和朋友们维持亲密的关系,就愈容易快乐、也更长寿。而那些长期处于孤独、疏离生活状态的人,年龄越大,身体健康比同龄人退化得越快。
“没有人会是一座孤岛”,我们都是生活在人类群体中的一员,构成了这个社会的一部分,无法完全脱离他人的而单独存在。
不过因为各人的成长环境不尽相同,小时候接受的情感方式不同,塑造了我们不同的性格。有人偏爱于融入群体多一些,有人偏爱于独处,有人对亲密关系趋之若鹜,有人对之唯恐躲之而不及。
2,
在《安全型依恋·构建健康持久关系的基石》这本书中,就详细讲述了几种依恋关系的成因、对个体成年后性格塑造的影响、以及如何建立积极的正向的依恋关系等问题。
这本书的作者有两位,都是法国著名的心理学家,一位是丽贝尔·尚克兰,是大学副教授及社会情绪能力专家。著有多部畅销作品。另一位是克里斯托夫·安德烈,是精神科医生及情绪障碍专家,同样著有多部畅销作品。如《恰如其分的自尊》、《与生俱来的七情》、《无处不在的人格》、《害怕陌生人》等。
3,
在20世纪30年代,有人曾做过一个很残忍的实验,对123名与母亲分离的12至18个月在的婴儿进行观察,让护士仅满足这些婴儿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如食物、水、卫生等,但是不与婴儿的目光接触、不逗乐、不抚摸、拥抱婴儿。后来发现,被如此对待的幼儿对周围环境极少表现出兴趣,他们日渐消瘦,超过三分之一的婴儿离开。
这个实验后来一直被学界所诟病,指责实验的不人道。不过它的实验结果渐渐改变了之前学术界流行的一种育儿观点,就是对婴儿不用过于亲密,认为这样可以培养他们坚强、独立、自我的性格。例如,当孩子哭泣时,可以适当的忽视,不必抱起来,不必哄逗。
而事实上,婴儿哭闹一定是有需求未被满足,若长期被忽视,会影响他们健全人格的发展,会变得脆弱、敏感、多疑、行为能力下降等问题。
研究证明,那些需求被大人积极响应的婴儿,会成长得更好,那些被老师关注的学生,成绩也会更好。
4,
当孩子的需求不被响应时,孩子会出现矛盾的反应和行为,可将之认为是儿童依恋的三种主要类型。
安全型依恋:母亲在场时孩子的探索欲旺盛,离开时降低,当母亲再次回到孩子身边时,孩子会带着积极的情绪欢迎母亲的回来,然后重新开始探索。
焦虑型依恋:孩子在母亲离开房间时表现得很痛苦,在母亲回来时,孩子尝试与母亲亲近,但通常又愤怒地将母亲推开。
回避型依恋:孩子完全无视母亲的离开或回来,对母亲视而不见。
这三种依恋关系,第一种是质量较高的依恋关系,后两种较差。孩子具备什么样的依恋关系,即他的基本安全感将决定一个人在此后构建安全关系的能力。
5,
研究人员发现,在成年后,当出现矛盾时,安全型依恋的一方会尝试亲近另一半;焦虑型依恋的人会寻求过度亲近;而回避型依恋类型的人则直接退出这段关系。
很明显,后两种类型性格的人对建立亲密关系很不利,那么该如何改变,去建立积极互依的关系呢?
首先是成年人的榜样作用。父母要发挥起作用,给予孩子积极的引导,给予孩子时间、倾听的质量、表达自己的情感。鼓励孩子发展爱好,重视孩子的努力,培养孩子的自主性,去追求自己的目标,塑造他的价值观。这时候的孩子会有会重视、被响应的感觉,从而愿意积极与他人互动。
其次是正念与心理灵活性。这是一种心理训练,观察我们的大脑在做什么,并把注意力引到呼吸上,而把评判和最初的反应放一边。发展正念可以更多地倾听自己和他人,提升情绪调节能力,有助于发展好的关系。
再次是接纳和分享认可。主要指的是感恩,每天记下要感恩的事,增强活力度。感激情绪会让人们产生社会联结感,建立良性的关系。
最后是情感聚集疗法。与他人建立信任关系,与对方互动时优先倾听我们在对方身上感知到的需求 ,以便和对方产生共鸣。用这种方式互动,使得对方感到自己的想法得到欣赏和接纳,从而产生被关注到的感觉。
6,
我们每个人都有依赖他人,与他人产生联结的需求,都需要与人产生依恋关系,本质上我们都希望建立起安全的情感关系,与社会联结。
现在抽出时间想想那些能够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好的互依关系,定期去觉察我们的互依关系,观察它们、纠正它们,这可以让我们更积极地享受人生。
《安全型依恋:构建健康持久关系的基石》读后感(十三)
心理学的功用就是让我们活的更为通透,更为幸福,少一些痛苦,多一些快乐。 所以每个人都需要读一些心理学书籍,从多于心理学的认识中,知人知己、助人自助。
而“知心书”系列,就是选择了一批跟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的心理学著作,用理论和案例相结合的方式,帮助我们完成这样一个学习心理学自助的目标。
“知心书”系列全新的一辑,又一次与我们见面了,看着一个又一个的名字,我们就知道它们还是与我们日常的生活息息相关,它们所解决的问题也依然是我们急需要解决的。“不快乐”、“构建亲密关系”、“面对自恋性人格”、“焦虑”以及“怎样更好保护自己”,是不是就是我们面对的困境呢?那么在这套书中,在这些知名的心理学家们都有着哪些好的建议呢?他们都怎样来帮我们梳理这些问题并给出解决方案呢?
《允许自己不快乐:敢于脆弱的勇气》,就是让我们坦然接受我们所面对的一切。坦然接受是心理学中最为核心的概念,快乐开心我们可以坦然接受,不快乐也一样。把自己伪装成为快乐的人是一种内心更为严重的煎熬。面对着生命中很多负面的因素,面对着自己内心基因中的抑郁质体质,没必要把自己伪装成为世界上所有人都喜欢的样子。敢于面对自己的脆弱,敢于不快乐,也敢于让别人看到自己的不快乐,那就是自我修复的开始。而对于我们现实生活中越来越多的“微笑抑郁症”,敢于不快乐,就是他对于自己最好的慰藉。
《安全性依恋:构建健康持久关系的基石》,这是帮我们展开一个安全性依恋的真实世界,既然有着安全性的依恋,必然有着焦虑型、回避型的依恋。从认识这三种依恋类型的不同表现入手,找到他们的优缺点,找到改变的方式,找到认识中的误区,完成从内心中信任他人、独立自主,当然也就需要平等互利的和谐关系。
《被傲慢绑架:自恋人格说明书》是给我们展示面对着自恋者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相信只有面对他们的时候,才能体会到自恋者所带来的痛苦和伤害。面对着一个完全以自我为中心的人,要怎样更好的与之周旋,要怎样不被他们的心理所裹挟呢,这也是每一个人都必然要有的心理准备。如果读到这本书的人自身恰恰是一个自恋者,那么对于自己多一些了解,也是改变的开始。
《被虚构的焦虑:如何与真实的世界产生共鸣》则给我们发现焦虑的根源是什么?焦虑往往来自对于现实的无法把握,来自于未知。当我们面对着越来越焦虑的世界,当我们受限于“未来忧郁”时,阅读这本书可以让我们认清现实,让我们更好的认识未来不确定性的风险,减少焦虑,与世界和谐共处。
《恰到好处的界限:如何更好的保护自我》教会我们如果更好的自我设界,更好的保护自己。每一个人都是单独的个体,而越界必然产生对于心理距离的侵犯。那么调动起自己的心理防御机制,让我们更好的理解各种不合理行为,该拒绝的坚决拒绝,达到内心的平衡和自信,这才是让我们更为轻松面对生活的方式。
这套“知心书”,每一本的篇幅并不长,但内容却极为实用。因为贴近于我们生活的自身,把他们放在身边,在有瑕的时间内仔细阅读其中的一两段,慢慢的思索消化,它们必然能够给我们的人生带来一些改变,让我们能够以更加符合心理学理论的姿态生活,让我们的生活更为轻松、幸福、和谐。
《安全型依恋:构建健康持久关系的基石》读后感(十四)
书名:《安全型依恋——构建健康持久关系的基石》
作者:丽贝卡·尚克兰
出版社: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
@阳光博客
有一句耳熟能详的谚语:
如果你想走得快,那就独自上路,
如果你想走得远,那就结伴而行。
放在几年以前,也许会有很多人选择独自前行,走在大部队的前列,
而今,“团队”的概念已经深入人心,“互补”的工作模式也不再陌生。
处于社会团体之中,难以避免的一点就是与人相处,
人有亲疏远近,有些人我们信任,有些人我们走得更近一些,甚至是依恋。
当我们出生,早期接触到的一个团体就是家庭,
而由此产生的依恋,则是孩子对父母的安全型依恋。
这也是属于父母和孩子关键性的课题,
如果放纵孩子去依赖自己,则可能让孩子没有主见,失去自我意识,
反之,孩子可能会失去童年对父母爱意的感知,产生很多心理缺失。
走出家庭的第一步便迈向了校园,
对于一个孩子来讲,除了父母,老师和同学也是他成长中产生重要影响的因素之一,
这个使得孩子会对于老师存在盲目的崇拜甚至依恋,
希望能够从老师的肯定、认可和夸奖取得自己的价值,
这个时期,不管是父母还是老师都应该教会孩子独立,
让孩子学会如何从内认可自己,如何构建合理的自尊,
这个时期,对于孩子在处理关系的平衡感上也至关重要。
进入社会之后,我们面临的关系大概就是同事和恋人了,
很多恋爱关系开始的“粘人”都被当做宠溺,随着关系的不断推进,
“粘人”则成为了一种烦人的因素,
在这段关系中有人越界了,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生活空间进行了侵占。
工作上亦是如此,如果你常常去叨扰请教别人,会让别人觉得你“无用”,
但是不会合理的示弱,也会让周围的人感到不适,甚至让自己不合群。
都说恋人间要有恰当的距离,不仅如此,
父母和孩子、老师和学生、领导和下属都应该学会去处理彼此之间的关系。
要懂得掌控自主和依恋之间的平衡。
《安全型依恋》正是基于如何平衡这些关系而写出的一部作品,
是一部实用的又具有启迪性的宝藏书。
《安全型依恋:构建健康持久关系的基石》读后感(十五)
前两天,手机上刷到一部电影《我想和你好好的》,讲的是蒋亮亮(冯绍峰饰)在三里屯邂逅了艳丽的富家小姐喵喵(倪妮饰),的爱情故事。
在电影里面,喵喵是一个占有欲与疑心病极强的女生,她常常粘着男主,她会查男主的手机,打印男主的通讯记录。一个小时如联系不上男主,就会利用一切关系,找到男主,她甚至偏激到在家里装了监控监视男主。
在这种追讨式的恋爱模式下,精疲力尽的男主最终选择了逃避,在救了闹自杀的喵喵之后,便从此消失。两个相爱的年轻人,最终没能走在一起。
这部电影里女主,让我想起了心理学的一个词“情感过度依赖”。女主的表现并非只在电影上看到,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不在少数。
很多人认为,象女主这样行为是爱的表现。的确,这也是一种爱,是一种畸形的爱,是一种是让人窒息的爱。这种过度情感依赖下的爱情,双方都会累。因为,“过度情感依赖”的另一个词代名词是“情感控制”。
1、“懂依赖”
法国心理学家,丽贝卡.尚克兰在她写的《安全型依恋》这本书里,说到情感依赖的特点是:缺乏自我肯定,极易受到影响,在自身特质和关系上为求得安心 而不断的追索,他们往往不愿意为自已的快乐和安全负责,而是依赖他人来为自已提供生活的力量,支持和资源,并且希望别人替自已解决问题。
过度依赖结果,对依赖方会让自已失去自我,失去了判断力,久而久之,渐渐也就会对自已失去信心。而对于被依赖方来说,感受到的就是越来越控制,越来越窒息。所以,过度依赖会在两性关系里,危害性极大的。那是不是说,在关系里,我们就不需要依赖了呢?当然不是。
2“慎独立”
生活中,你肯定,也常常看到这样一类人,他们看起来很独立,不喜欢麻烦别人,也不喜欢求助,有事自已杠着。在恋人关系里,这类人表现为,遇到事往往放在心里,不会跟另一半说。他们通常不表达感受,也不表达需求。你是他的恋人,你感觉到的,就是总也走不进他的心里。两人交流的时候,都是单向沟通模式,你在说,他在听。这样相处越久,很感到越孤单。
在知乎上看到一个网名为SLYZ留言的贴子:“为什么交到一个很独立,很自我的女朋友之后,感觉比单身时候要孤独百倍。”
显然这个网友,在女朋友那里,体会到“透明人”的感觉。就是他在女友的面前找不到价值感,毫无价值。
网上有一个采访袁咏仪对于“经济独立”话题的采访。当主持人问她“财政方面,是她还是丈夫做主”时,她说自己和丈夫经济方面互相独立,随后又补充了一句:“但我就是非常独立,独立到很少用自己的钱。”
这话意思就是:“我很独立,我也能挣钱,但我经常花的是丈夫赚的钱。”在她看来,真正的独立,并不是不花老公的钱,恰恰是有花老公钱的底气和自信。
3、“找平衡”
好的关系一定是依赖中有独立,独立中有依赖。那么如何做到这种平衡呢?法国丽贝卡,安德烈《安全型依恋》这本书中给出了方案:
开放。
指的是伴侣之间应该有自由交流想法,观点,情感或是担忧的可能性。恋人之间要保有一颗开放的心。允许彼此走进自已的内心,并表达彼此的需求。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只有表达了,才能了解,只有了解了才能被看见,只有被看见了,才能被满足,也只有被满足了,才有幸福感。
不用担心,自已脆弱面被对方看到,也不用担心自已的缺点被嫌弃,脆弱和缺点本应是人类自带的特质,只有你敢于在恋人面前,坦然呈现这些,才能让对方感受到你的信任,也让对方更好的理解你。这才是正向情感依赖基础。
关怀。
指的是,双方都能够理解对方正在经历的事情,并接纳对方的情绪和照顾对方。
夫妻之间必然会存在差异,因为成长环境不同,经历不同,所看待事情的角度不同,所以,当产生矛盾的时候,最先应该是理解和接受对方的不同,并给予关怀和同情。比如,对方买错了你让买的东西,对方在单位被领导批评,等等,这个时候,你最应先看到的是,事情背后的原因,对他表达关怀与同情,而不是以“为你好”包装下的批评和指责。
信任。
关系中,信任彼此,把彼此交付给对方。把彼此当成对方的“安全岛。”给对方提供一个安全的地方,这个地方,伴侣可以表达自已复杂而令人不安感觉,而不用担心遭受漠视,拒绝或者产生冲突的风险。
这个地方是可以分享脆弱。有的人可能会问了?我怎么样能让对方认为,我是它安全岛,怎么让他知道,他可以给我分享脆弱?答案就是,你先分享你的脆弱,当你能够把脆弱说出来,就意味着,你已经准备好了跟对方产生链接。
心理博士陈海贤在他的书中曾说过:两个人多亲密,取决于多大程度上,他们能够分享彼此的脆弱。所以分享不但不会失去关系,而是会让关系更紧密。
结语:相爱是一场命中注定的缘份,在依赖中看见爱,在独立中看见成长,在爱的滋养中,越来越好。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通知必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