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在另一种生命里》讲述了一个意外穿越到平行世界的女孩,在那里经历了种种不同寻常的事情。通过主人公的眼睛,读者看到了另一个世界的美好和残酷。小说深刻探讨了命运、选择和生活的意义,引人深思。整个故事情节紸紸扣人心弦,令人回味无穷。
在另一种生命里读后感(一)
本来以为这本书又是马克李维一本新的小说,还感觉奇怪呢。查了一下,原来真是坑人,这不就是《下一次》吗,湖南文艺出版社怎么又重印,还改名,居然女主角的名字还换了个叫法,真是的。这本书叫下一次多好,改什么改啊!!!!!!!
在另一种生命里读后感(二)
有一种感觉,这可能比一见钟情更深刻。
见到某个人或者和某个人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就好像曾经已经和她认识很久很久了。那种似曾相识又分开太久重逢的感觉会把自己震惊在原地。梦幻般相遇,几世的情缘,不知道能不能遇到一个这样的人呢。
虽然才2月底看完,这可能是今年看过的最好的故事了。
在另一种生命里读后感(三)
请你相信 这是一份超脱时间的爱情 是一场追逐与被追逐的故事 是命中注定的羁绊 是揭开心心念念谜团的冒险 马克·李维用文字构造出两个世纪交汇的瞬间 使隐藏在暗处的细节形成伏笔 将整个故事连根拔起 以最深沉的情感最深的羁绊 牵扯住陷入其中的读者 在这个唯一没有你陪伴的夜晚,我发誓就算在我死后也依然会爱你。不管你身处何方,我都会想方设法找到你。 情生缘起 情深缘亦重 命中注定的人世世都将相遇 即使我们只能度过一段岁月 我仍知道 下一次 遇见的还是你 寂寞天地逆旅里 便哪里都是归途 同生共死 简直求之不得
在另一种生命里读后感(四)
畅销书大概分三种,一种是莫言那类可以流传百世的,一种是类似于明星食谱这样有需要群体的,一种就是这本书这此类的。说实话,这本书有些失望,很多地方真是过于落俗。和偷影子的人读感差很多,两本都是科幻类,那本书由于读的有些久了不记得很多细节,但印象感觉里是朴素的,脚踏实地的,言之有物的,而这本书竟然给我有种劣质小说的感觉,当然它不至于这么差,凭偷影子的人这一本书我也不会这样诋毁mark levy,但确实生了这样一种感觉。除此之外,即使故事是以克拉拉为女主角设定,但把男主因为女主而精神和肉体都出轨奉为正义的价值观实在无法接受。总之,很失望,它着实对不起封面上的宣传,作者将两个人的感情全部建立在上辈子,上上辈子的情缘上,以至于第一次相见、每次动心也皆因为上辈子的感情,而上辈子的感情也没有交代,相当于我要写一个两人坠入爱河的故事:两个人遇见,他们相爱了。并没有让人动容的爱情。如果这本书是小四、顾漫写出来的我才觉得适其水准。本来在影子之后很有把马克李维都读了的想法,现在没什么兴趣了。
在另一种生命里读后感(五)
这真是我看到过最平静朴素的前世今生矢志不渝爱情文了
讲述的是为俄国作家弗拉基米尔正名的故事 乔纳森从小不知为何被这名神秘作家所吸引 一直从事着与之相关的艺术鉴赏工作 偶然的机会得知了最后五幅画的存在 不惜告别未婚妻前往伦敦 在画廊里遇见了今生挚爱克拉拉 不仅因为美貌 学识 谈吐 还有两人相触的那一刹那惊起的回忆 好似相逢已多年 因为画作而在一起工作的两人 慢慢沉入爱河
另一边的未婚妻 其实与母亲沃尔顿夫人一直关注着乔纳森 让他与克拉拉相爱后强行让他们分开 理由甚是可笑:在过去的每一世中 乔纳森和克拉拉都相爱 而处于报复和嫉妒 沃尔顿夫人都从中作梗拆散两人 像一个没有休止的轮回
故事的结尾当然是happy ending 未婚妻在最后倒戈 帮乔纳森等人告了沃尔顿夫人 新的轮回展开 和画家的画作一起
阿看后没太多感觉 只是惊讶于外国人不算太熟练的前世今生脑洞和强行打开的画家画作和努力拼凑的故事剧情 不算太无聊但也真的没多少内涵 本来还期待着一些更有深度的深层次的内容 但也无望
还是有点失望吧
在另一种生命里读后感(六)
我也算是半个马克李维的忠实读者,马克的很多书都看过。摸着良心说,这本《在另一种生命里》情节起伏与感情路线并不如《如果一切重来》精彩。
马克在这本书里再一次展现了他非凡的知识面和天马行空的构思。从一副画接连发生的各中事情,而所有的情节紧紧围绕着《红裙女子》,这幅画将历史与现在,前世与今生,爱与恨跌宕地紧紧串联,跨越了一个世纪。
马克李维写书很有意思,风格万变不离其宗,却让人很愿意读下去。一开始的导火线,紧接着便是各种疑点与线索,所有的线索一点一点地连接一起,在最后猛然构成一幅完整的画卷给众人。
但是,在《在另一种生命里》,马克的写作风格表现得稍显僵硬。仿佛是故意制造线索,到最后通过爱丽丝的话,简单粗暴地就将一个世纪的谜团跃然眼前。乍一看在情理之中,可是细细去想却又给人很微妙的不适感。另外,克拉拉与乔纳森之间的感情路线不够流畅。除去情节结构上的不适感,我想大概是因为翻译的问题,从法语表达或英语表达转化为中文时,多少会存在对原作的偏离。这一点是存在所有外国小说中的弱点。这是没办法的事情。所以如果看外国小说的中文版时就很会去注重情节结构,整个故事的连贯性。原本马克在《如果一切重来》这本书中做得很好,但是在这本书里却平平。
推荐指数:三星半。
推荐理由:①马克李维的作品不会差到哪里去 ②大量的绘画知识,为老马的知识面鼓掌
个人不喜欢的地方:①情节结构僵硬②大量知识眼花缭乱③虎头蛇尾
在另一种生命里读后感(七)
随着读过的马克李伟的作品越多,越来越变成他的脑残粉。从治愈到玄幻,从天文地理到艺术,看一个故事,就跟着作者和主人公,身临其境一次探险,这种感觉超棒。
乔纳森,从小和父亲一次偶然看画展,看到了弗拉基米尔·拉德斯金的画,从此不能自拔,痴迷的爱上了这位在沙皇统治下,眼看着沙皇处死了自己的妻子,带着女儿逃亡英国的画家。成年之后,他成为一位知名的油画鉴赏家。在一次拍卖会上,推荐弗拉基米尔的时候,他讲解了这位作家的悲惨的故事,看着她妻子在雪地里的血,“这股红色的涓涓细流染红的不仅是白色的外衣,更是那些荒凉石路上的铭文。”从此,这位画家再也不画红色和女人。
故事的主线有两条,一条是乔纳森的婚前“外遇”,他的未婚妻安娜和偶遇的拥有包括号称弗拉基米尔最后一幅画的画廊主克拉拉。一条是证明一副有特殊的红色的女人的画,是弗拉基米尔的遗作。穿插其中有一位满头银丝,带着不规则形状古董钻戒的老太,她的出现,隐隐感觉到有一种神秘色彩,但是神秘,一直到最后才真相大白。
时空、时光交错,爱与恨的互换,所有这些把两条主线穿插一起。整个故事的结构扣人心玄,从某种意义上说,马克李伟是悬疑大师也不为过,悬疑的故事情节,总是让人着迷。
对于这种小说,实在不能评论更多,因为难免会剧透,而剧透了,就没意思了对吗?所以,去看就对了,相信你也会爱上马克李伟,爱上他所营造的那些故事的氛围,不仅当一个看客,而是跟着主人公而心情起伏,感受在“另一种生命里”的奇妙。
在另一种生命里读后感(八)
《在另一种生命里》用了一周的时间读完,每天拿起这本书总会在脑袋里面找思路,设想故事发展的情节。作者马克·李维用构思奇特的叙事方法描述了画家拉德斯金在穷困潦倒中病逝,留下了最后遗作《红裙女子》。一百年后,为了追寻这幅神秘的画作,古画鉴定专家乔纳特千里迢迢赶往伦敦,在那里邂逅了画廊主卡拉,一个同样痴迷拉德斯金画作的年轻女子。初次见面的两人都有似曾相识的感觉,而他们每次接触,都会有从未经历过的画面在脑海中闪回。这是一见钟情,还是前世注定的缘分?着红裙的女子跨越一个世纪的等待,又是为了诉说怎样的秘密?给我印象最特别的是红裙女子画中的年轻女人站立着,面朝内,背对外,似乎永远定格在那里。身上的褶皱长裙呈现出的是一抹脱俗的红色,乔纳森生平第一次看到这样的红。但是他万万没有想到出现在自己面前的这幅红裙女子是已自己女朋友的姿态。克拉拉特立独行,是自己喜欢的样子,他没有想到自己的父亲是在失去自由万般折磨的情况下作了这幅画,且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文章的最后,画廊的主人一句夫人,我们观察你很久了,我想,是到了兑现我们的承诺的时候了。泪目了,真的!
女为悦己者容,红裙女子的作画是克拉拉父亲设想的模样还是真实存在的场景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已经无从证实,但我还是想说生活中的我们还是要活出自己认为最美好的样子。穿上随意的牛仔裤,踏上小白鞋,套上白T恤,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对于节奏越来越快的年轻人来说受很多事情的束缚,工作、家庭、孩子、父母。但我还是想说为自己的人生开启一扇无忧之窗,朝着梦,一步一步奔去……
在另一种生命里读后感(九)
首先感谢博集让我邂逅了这么一本好书,
书评拖的有点久了,主要因为书看了两遍,
外国人的书每次看的进度都不快,人名费脑,
恨不能画一张出场人物和关系图才好。
这本虽然出场人物不多但是看第一遍会有些费力,
因为很多情节都是要看到后面才知道答案的。
比如一开始的那封信,我就研究了好久,还是没想明白各中缘由,
而当我看完再返回看着封信就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还有那个写错名字的,一开始还以为印刷错误呢,
后来才揭开谜底,男主已经很在意女主,理智道德却拼命抑制自己,
所以才弄出这一个闹剧。
小说在细节上做得很好,相遇没有用那种很夸张的一见钟情的描写,
而是循序渐进的,毕竟男主一开始是有订婚的人的,
这种心理情感上的纠结作者表现的很饱满。
还有两人一碰触就会有过去回忆翻涌而来的描写也非常吸引人。
关于整个故事的叙述,我觉得设计的很巧妙,
国内小说也会有一些重生再相遇的桥段,
但是我感觉深度上来说远远不及这部小说,
由一个作家和神秘的最后一幅作品作为引子缓缓道来,
你以为知道真相了,却还能再一个出人意料的转折。
感觉这本书挺适合拍成电影,
里面的描述相当有画面感,看第二遍时理清人物关系的我很享受。
无尽轮回里,生生世世的寻觅,
如果辗转遇到命中注定的那个人,一定要抓紧他的手,
哪怕短暂,也会感到生命有了意义。
而爱也一定会带你们在另一种生命里相遇。
在另一种生命里读后感(十)
关于正经的文学,不仅想到俄国和匈牙利的,比如列夫。托尔斯泰,比如马洛伊·山多尔,其实法国的文学作品也可以作为一个比较有趣的现象来讨论。那些文学大咖自不必说,大、小仲马,巴尔扎克、可以列举无数的让人耳熟闻详的名字,其实法国文学有个特点,那就是儿童文学、思想体系、打诨插科的文学都有,对于情爱小说,可算有一套完整的套路。
法国小说《情人》,算是比较有影响力的代表作,让人看过以后不仅是欣赏其中的暧昧和香艳,更是些许的惆怅和烙印。
法国人的浪漫是有名的,就连二次世界大战的焰火也无法磨灭,也许对于他们来说,能够让自己快乐,就是一种美好,那么如果能够再接再励,让他人觉得浪漫则更好。
有时候,我们会在脑海中浮现起一处场景,似乎在记忆中非常熟悉,但是确实想不起来在哪里,或者何时去过那个地方。
有人认为,这是前世的记忆,也许是一种让人无法辩驳的回答,但是这些记忆留存着其实是一种无奈,不如扔了就好。
唐代崔护写的著名的诗词中,“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这也是作者对记忆中的美好的一种无奈诠释。
这本《在另一种生命里》写了一个男女主角在脑海中似曾熟悉的记忆,继而发生穿越时空的爱恋,笔者曾经写过一部以五代十国南唐李煜为背景的小说,原名叫做《穿越时空爱上你》,后改名《父为媒》,主要是男主角是在主的关怀下穿越时空的,所以比较贴切主题,希望喜欢的豆油可以抽空到起点中文网看看。
生命中的似曾相识的那些,是生命中的另一种印记,无法忘记,我们要做的是学会珍惜。
在另一种生命里读后感(十一)
2016年的时候,我痴迷马克李维。买了一整套他的书。
————分割线————
合上马克李维的《在另一种生命里》时,有一种无以名状的情绪在涌动!也许是这个时期,看这类书时衍生出来的情感! 入夏后,我的状态一直处于狂躁中!仿佛眼下发生的事情都在针对我!看到静静待在角落里的书时,内心是渴望的!美到极致的红裙女子封面,诚如故事里的画家拉德斯留下了最后遗作《红裙女子》那般诱人,似磁铁般吸引着我! 通读之后,果然,没有让人失望!一如既往的马克李维的风格!悬疑中带点浪漫;神秘中带点宿命!乔纳森与克拉拉的遇见,是命中注定,是刻意安排,是一见钟情,亦是宿世情缘!他们因画而生,因画而死,生死轮回,只为重生后再寻回彼此! 看到他们肢体接触时,脑海里闪过的片段。某些场景似曾相识,某些情感真实深刻!看到乔纳森亲吻克拉拉脸颊时,天旋地转,犹如世界只剩下彼此!在一次次的触碰里,他们逐渐发掘出了属于他们共同的爱情记忆!一世一世的轮回,仍旧可以在遇见时,认出彼此!多么美丽的爱情,多么忠诚的爱情,多美坚韧的爱情! 画家拉德斯《红裙女子》上颜料的秘密,让人心酸而又感动,画家将自己的爱经由这幅画表达的淋漓尽致!故事里爱丽丝的爱恨情仇,与亲情和爱情对比下,似乎显得不再重要! 巴尔扎克说:“感情在无论什么东西上面都能留下痕迹,并且能穿越空间。”故事中乔纳森亦说:“艺术源于情感,这就是为什么它能超越时间,获得永生。”正是因为至深的感情,乔纳森与克拉拉由心中爱情所爆发出的力量超越了生死!爱到灵魂深处,才能够实现生生世世不离不弃的诺言吧! 看《偷影子的人》时,我一定想不到,有这么一天,我强烈的喜欢着马克李维的作品!一本本的看,一本本的去感受他所探索的领域!而这次,超时空的爱恋,让我相信,爱,可以到永远。有些情感,可遇不可求,唯有珍惜,才是最好的回报!
写于2016年7月6日
在另一种生命里读后感(十二)
这是我读的第二本马克·李维的书,很喜欢他的写作风格,没有情节紧张的故事,但能把一个相对平淡的故事让人倾注情感,让人感同身受,引起读者的共鸣。期间伴随着的那些魔幻色彩并不是全书的重点,算是一种新鲜的元素吧。
《在另一种生命里》这本书,真的无法让人不爱里边的两位主人公。乔纳森这个男人,生下来仿佛就是为了责任而活。他在童年时期就隔空结识了俄国画家拉德斯金,并走上了画作鉴定师之路,而他研究的主要对象,就是拉德斯金。拉德斯金成就了他,而他也发誓要为拉德斯金正名。所以在发现那神秘的第五幅画作红裙女子的时候,他的人生被赋予了新的意义。而克拉拉,这个他命中注定的女人,也在此时走进了他的生活。
可以说,在这一刻之前乔纳森,的生命是平淡的,这之前全部的岁月仿佛就是为了这一刻做准备。职业鉴定师的声誉,美貌的画家未婚妻,财富与前途,从这一刻开始都失去了意义。在这一刻,他穿越时光,回到了拉德斯金的那个年代。他找到了那个在无数个轮回中唯一的真爱——克拉拉。于是一切的发展都顺理成章,他们在身体接触的那一刹那,累世的轮回让他们相信,他们是命中注定。乔纳森,这个之前有些软弱和纠结的男子从此变得勇敢和坚定。在克拉拉的面前,他成为了一个值得托付终身的男人,因为他不光渴望爱情,也从未逃避责任。
在最终的结局到来前,在本该分离的结局不可避免时,他坚定地选择了与她一同离开这个世界,只为在另一个时空中能与她再次相遇。在那个瞬间,他曾经追求的财富和荣誉在他的眼中变得一文不值。
多少年之后,当一位男子读了乔纳森朋友的信时,又一位坚毅的乔纳森的灵魂被激活了,从那天开始,他就没有停止过微笑。
人要经历多少事,才会找到生命的真正意义?男孩要受过多少挫折,才能成长为真正的男人?
我相信,那个瞬间可能命中便已注定,在这一刻到来时,也许并不如故事中那么轰轰烈烈,但一定会诞生一个高尚的灵魂。
在另一种生命里读后感(十三)
你是否会将一见钟情归结为累世情缘?你是否认为那些炙热的情感早就存在心间?只是因为遇到了那个人,曾经的熟悉感受就被唤醒,重新点燃?
马克李维将人们经常会遇到的这种疑惑,写进了这本《在另一种生命里》,鉴定专家与画家的女儿是一对情侣,却被别人横加干涉,愤怒之下,鉴定专家开始了自己的报复行为,而他们之间强烈的爱就这样在世间流传,恨也一样……
是有这样的爱情吧,在没有相遇的时候怅然若失,相遇的时候宛若重逢,每一次分离都心碎悲痛,每一次相逢都带来熟悉的感受,就连在梦中也都认为命中注定。这份爱甚至一生一世都不足以延展,还要生生世世寻找契合的灵魂却总是面对离分,一切都为这份感情披上了一分不甘与伤感的外衣。与这种感情相同也不同的是画家拉德斯金对于妻子的永久悼念,他为妻子惨死哀伤,立下再也不用红色不画女人的誓言,这份深情同样令人感伤,但是他却由于对于女儿的爱,打破了自己的誓言,那抹红色与美丽倩影无疑都是内心最美好情感的体现,画家将爱完全倾注在《红裙女子》中,是另一种爱治愈了爱的伤口,也治愈了悲伤。同样是延绵的感情,我更喜欢的反倒是画家拉德斯金的这份感情。因为这份感情存在着被救赎的可能,免于坠入轮回的痛苦。
作者依然擅于在小说中融入历史、悬疑、奇幻、情感元素,整个故事跌宕起伏,马克里维总是在人类的情感与科技之外,勇敢探寻我们无法触碰的知识边界,敢于探触这个世界本初的模样,并寻求着更多的可能性,阅读的过程中,除了感动于书中穿透时间阻隔的爱恋,也让人能够学会正视情感,如果一份情感要以伤害来结束,那么相伴着的永远是不甘,鉴定专家如果不是非要谎称赝品,那么也许不会有之后无限的恨意,如果爱丽丝不是这样执着于恨意,安娜就不会搭上自己的一生,乔纳森也许根本不会再与克拉拉相逢,就是因为我们的恨与爱都这样强烈,才会在天意之外导演出更加顺应命运也更激烈的剧情。所以这是一个具有多重意义的故事,追寻着爱的人看到了爱之执着坚韧,而得到了爱的人会愿意放下执念,开始有更多可能性的人生。
在另一种生命里读后感(十四)
对马克•李维的认识,从《伊斯坦布尔的假期》《偷影子的人》到现在这本《在另一种生命里》,作者把一些微妙的奇幻用情感串联起来。爱是永恒,似乎只要够强烈,相互够坚定,就算是死亡阻隔,时空交替,都依然会在相视的一瞬认出对方。似曾相识,便是那种解释不清的情愫。
经过一个世纪,老画家把对女儿的爱藏在画里,围绕这幅神秘失踪的最后遗作牵引着关系人几世纠缠,有爱有恨,其中的阴谋,疑团,压抑不住的痴迷都在作者稳稳的讲诉里一点一点铺开。
根据能量守恒定律,试想生命的轮回转换,人在死亡后离开躯体,失去生命迹象,转换为另一种形式存在。我不知道那将会是怎样一种体验,但我珍惜每一次的‘似曾相识’,让我们say hi,我们好像在哪见过,你记得吗?
时间那么玄妙,我一直没有想通这个概念,它标注了生命的长短甚至宇宙的存在。
书中执念最深的人是那个戴钻戒的老人,处心积虑的要男女主人公相聚又分离,她说:“我们对时间的感知是错误的。时间其实是个充满了能量粒子的维度空间。每种类别、每个个体、每颗原子都会以不同的方式来穿越这个空间。是时间容纳了宇宙,而非宇宙包含了时间。” “我们也曾经相信地球是平的,是太阳在绕着我们转。大多数人仅仅满足于他们所看到的。有一天,我们终将理解时间和地球一样,是在不停地转动和扩大的。”“我们总是很害怕,因为我们还未做好准备。我们其实和先祖一样无知,认为所有超过和妨碍我们知识框架的事物都是超自然或艰涩的。我们热衷于研究却害怕发现。我们依靠信念来回应恐惧,这种做法有点像以前的海员。他们拒绝环游世界,因为他们确信:一旦远离他们熟悉的环境,世界将深陷于一个无尽的黑洞。”
虽然老人是个反面角色,但这些概念依然引起我的思考,在时间的维度里,生命是否存在另一个轮回重演?
而安娜在整个故事中扮演的角色让我有些困惑,这个被母亲利用来报复的女人,最后选择放手,其间有隐约讲到安娜在工作室的画作十分出色,是一个拥有独立思想的画作者。但在协助母亲的事件中究竟知情多少呢?
以书信开头,读信结尾,圆满的一个轮回,我们回到另一个生命里,继续我们的爱情友情。记得给孤岛寄去汇票。
在另一种生命里读后感(十五)
以爱为主题的书很多,以各种方式,打动着读者的心,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总有这样或那样的不满足,也许会希望在书中找到共鸣和慰藉。而陷入平淡日子中,每天奔忙在工作、家庭、孩子和爱人之间的人,似乎更容易接受这样的寄托,现在的我,就是这样的感受。看这本书的时候,爱的几世延续,乔纳森和克拉拉在爱和命运地指引下,冲破层层阻碍,一次次重逢,深深地打动了我,平淡的情绪中泛起丝丝感叹。
书的开篇是一封朋友的信,乍一看甚至以为是写信人对爱人的告别,淡淡地离愁别绪跃然纸上,故事就这样开始了。快要失业的拍卖师彼得获得一位画家的重要线索,而他的好朋友乔纳森正是这位画家弗拉基米尔 ·拉德斯金的研究专家,为了追寻这位画家神秘的最后一幅画,乔纳森抛下正筹备婚礼的未婚妻,跟彼得来到伦敦,而在这,乔纳森也正是在命运地指引下,邂逅了克拉拉,弗拉基米尔最后画作的拥有者。故事如此展开,看到这里,我一度误以为,作者是要描写主角为艺术背弃世俗,为忽然醒悟的爱义无反顾吗?情节渐渐展开,当画家的庇护人,庇护人的妻子、女儿,画家的女儿……人员一个个登场,关系越发复杂,读者在迷雾中,也一同追寻着线索。最终画作被揭晓,在画作被鉴定的过程中,前世的恩怨情仇也发酵迸发,但是不管如何,爱是无法被阻隔的,即使经历几番痛苦挣扎,经历生死轮回,相爱的人,最终还是一步步走向对方,紧紧拥抱。故事以信开始,也以信落幕,看似繁华落尽归于平静,实际心头激荡仍久久无法退却。
对比现下流行的言情小说,这本书人物很少,情节展开也有条不紊,其中语言也比较轻松,不时还穿插些小幽默,在故事进展越发紧张压抑时,让读者有了喘口气的间隙。这本书不虐,也不腹黑,却处处是指引,处处是回味。或许这就是这本小说的不同。感受过流行言情的激烈之后,此书更像是认识了生活的成年人,让你相信平淡,相信生活,而且更相信爱,也许冥冥中,就是有轮回和因果,不用着急,顺从命运之手,也许前面就是海阔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