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克街的福尔摩斯》是一部描写福尔摩斯解决案件的侦探小说。故事情节扣人心弦,福尔摩斯机智绝顶,解开案件谜团。读后感叹福尔摩斯的智慧和洞察力,以及作者构思的巧妙情节。引人入胜,让人沉浸在福尔摩斯的推理之中,不愿离开。
贝克街的福尔摩斯读后感(一)
作为同人文创作还是算成功的 特别是对福尔摩斯早年、晚年生活及消失的三年活动的补充叙述,还有最后的年谱! 福尔摩斯和开膛手杰克的同台较量想象很大胆,也圆了福迷的一个梦,但显然故事情节和推理过程不够严谨、叙述也略显平淡。 另外,感觉整本书里Mr S.H的形象被弱化了,虽然赋予了他更多人情味,拉近了他与福迷的距离,也让我们看到了福尔摩斯的另一面。但是,我无法接受更无法赞同本书中把福艾的情感写成爱情,甚至……(哪怕是神夏中艾琳爱上了卷福,卷福对艾琳有了欣慕的一些好感,我都觉得是符合的)(福对艾的情感是很复杂的,不能仅仅用爱情去形容,难道爱情就是最高级的情感吗?就像很多人总喜欢把福华的情感说成是爱情,在这里就不细谈了) “感情是精密仪器中的沙砾,是镜片上的裂痕。”我认为福尔摩斯不是没有情感的犯罪分析仪器,他也有人性,有温度,有情感,他甚至是最有人性、最忠情的人——看他对花生就知道了。他只是选择了情感最高级最理性的表达方式,深藏于心,细化于行。因为情感的力量太强大了,它可以是拯救的天使,也可以是最致命的毒药。
贝克街的福尔摩斯读后感(二)
百分之八十都是摘抄原文,除了梳理一下花生记录的时间线,考证了书中著名人物对应的现实人物,主要说了下面几件事。
莫里亚蒂做过几天福尔摩斯的家庭教师。
开膛手杰克是苏格兰场的琼斯,并且这次花生并未呆傻地等待真相大白,而是提前发现了真相并救福尔摩斯于危难之中。
艾琳艾德勒的老公是个渣男,一往情深的福尔摩斯默默帮她摆脱了失败的婚姻,深藏功与名。
与莫里亚蒂“同归于尽”之后跑去黑山,化名西格森与复出巡演的艾德勒再续前缘,莫兰少校追来后两人劳燕分飞,艾德勒去了美国,诞下翻版福尔摩斯,子承父业,成为纽约的知名咨询侦探。
福尔摩斯前去西藏会见喇嘛,不仅担负了政府使命,同时也是被喇嘛请去探索雪人之谜。在寻找雪人的过程中,福尔摩斯接受了藏传佛教的教义,对以后的言行造成了重大影响,比如戒毒。
最无力吐槽的......福尔摩斯养蜂是为了研究蜂王浆的延年益寿作用......
作为读过十遍原著的柯南道尔原教旨主义者,实在是受不了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贝克街的福尔摩斯读后感(三)
仍然给打了三星,两星给作者的那副煞有介事的严谨态度,一星就算是给他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吧。
相比之下,《镜子外的福尔摩斯》要好看得多,虽然写的是JB而不是福尔摩斯。
我一直想不出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而且是煞有介事地研究一个并不存在的人的生平是一种什么行为,而且这本书里还特意虚构了很多参考书籍来让它显得更像是一本严谨的传记。其实我还是蛮喜欢这个调调的,看黑塞的玻璃球游戏时我就被这种文体给迷住了……但玻璃球游戏是作者完全原创了一个人物,而这本书里大段引用柯南道尔的原文,未免有骗稿费之嫌。
对于福尔摩斯和艾琳的爱情故事——而且尼玛他们居然还生了一孩子——简直是可忍孰不可忍,我倒不是出于那种“粉丝希望偶像永不结婚”的态度去抵制这个爱情故事,而是觉得福尔摩斯需要的是友情而不是爱情。我个人认为,友情能让工作的意志坚定,而爱情则会蚀损这种意志——当然,也有那种恋人携手眺望远方的例子,但我执拗地觉得那说明他们的感情已经不再是纯粹的爱情,多少向着友情和亲情转移了,这实在是一件好事啊。
那段福尔摩斯和华生击败了开膛手杰克的描写也让我大为不满,原著里的琼斯先生,嗯,我还蛮喜欢他的,干嘛把脏水泼他头上?我记得有人说福尔摩斯就是开膛手杰克,幸好作者没有采纳这种说法,尼玛。
对了,我很喜欢那张“福尔摩斯唯一留下的照片”,照片上的那个男子看起来有点像JB版电视剧里的雷斯垂德……但还是蛮可爱的,有点英俊,还有点羞涩和尴尬混合的神气,按照作者的说法,这张照片是福尔摩斯在不情愿的情况下同意艾琳为他拍的,那拍的还真不错。哈哈哈哈。
总之,这书看看一乐就得了,不推荐购买收藏——我自己收藏了《镜子外的福尔摩斯》。
贝克街的福尔摩斯读后感(四)
购得一册《贝克街的福尔摩斯》(以下称该书),我着实是比较喜欢这种“以轻松的方式作严肃研究”的著作,所以马上翻开来读,但粗翻过几页之后,略有点不舒服之感
不舒服的原因,是我看到了福尔摩斯的全名,该书中首次提到时(正文第4页)说“男孩受洗时被命名为威廉·歇洛克·司各特·福尔摩斯”,并特别加注解说明“司各特”一名来自苏格兰大文豪司各特。但之后同在该书中(第42页)这个名字又被写作“斯科特”,更过分的是,同在该书的附录“年表”中(第308页):福尔摩斯的全名又被写作了“威廉姆·歇洛克·斯考特·福尔摩斯”!!!
同一人名在同一书中出现三种不同译法的情况实在罕见(而且我可以断定这三处的英文原文相同),虽然同一书的不同部分如果由不同的译者合译的话确实可能出现前后不一的情况(慢着,该书封面署名的译者只有一人啊,难道此译者把任务分包给枪手了??),但编辑在审读全稿,校对全文的时候应该最终统一才对啊。单就我提到的这个名字来说,我认为,既然前文已表明它来自于那位大文豪,那就应以那位大文豪名字的通行译法,译为“司各特”为宜。
我在此向午夜文库及新星出版社提出这个意见,并不是“鸡蛋里挑骨头”,而是“爱之深责之切”,近年来我所购新星的书中印装、校对的错误时有发生。其中最严重的是与上述《贝克街的福尔摩斯》同属“犯罪档案”系列的《血腥的谋杀》,无论正文还是注解,错字连篇。由于我这本是在京东商城网购的(京东自营),我怀疑是否买到了盗版,于是询问朋友,朋友没有做正面回答,只说了一句“新星的书嘛,就这样……”
各位编辑先生,我不知道你们听到“新星的书嘛,就这样……”这句评价会是怎样的心情?我是感到悲哀,作为目前中国内地最大的推理小说出版平台,一旦得到了“新星的书嘛,就这样……”这样的评价,那么,我认为,就真的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了。
我爱午夜文库,我怕它危险。
一个普通读者敬上
贝克街的福尔摩斯读后感(五)
这两年福尔摩斯火爆异常的一个主要理由居然是腐女们不遗余力的推动。那部叫做Sherlock的英剧虽然将舞台搬到了当代的伦敦,但人物名字、性格、经历甚至案件的TRICK和PLOT都在向柯南•道尔爵士的原著致敬甚至照搬。然而它的大热并非因为福尔摩斯书迷数量的巨大,而是腐女们将剧中两位男主角的私密关系上升到了社会话题的高度,剧作者也竭力配合,不停地拉近二者灵与肉的关系,终于在第三季上映之际,出现了中国腐女因对此剧的痴迷而登上英国主流报纸版面的“惊人消息”,而新作也干脆直接提供官方中文字幕方便YY。
同样出自骨灰级福迷之手,Sherlock和下面要说到的《贝克街的福尔摩斯》(Sherlock Holmes of Baker Street)选择的角度恰好相反,煞是有趣:电视剧情成立的出发点是假设历史上没有出现过这么一部伟大的作品,全伦敦的人并不知道Sherlock Holmes这个唯一受封爵位的著名虚构人物,而《贝克街的福尔摩斯》却需要它的读者至少通读过原著,并对其有着高于常人的兴趣,否则将会被这本有些四不像的读物搞得疑惑重重。
这么多年来看过好几种版本的福尔摩斯探案全集,却一直没写点东西留念,大概是因为太过熟悉反而失语。不过有那么一撮人却把这种对于一部能在真实和虚构世界间搭起宽阔桥梁的虚构作品的崇敬转化为不竭的研究动力,他们后来被称为“福迷”。我显然不够资格,但近几年随着谜斗篷出版计划、午夜文库和许多国内福学专家的译介,也乐呵呵地读到了不少传闻中的福学作品,其中有的严谨枯燥犹如论文,有的妙趣横生造经立典,但无论怎样总能给读遍福尔摩斯“正典”却更加饥饿的读者带来额外的收获,可见爱好有时候能够左右阅读的耐心程度。
诞生于1962年的《贝克街的福尔摩斯》无疑是其中的重要作品,作者威廉•S.巴林-古尔德不但给福迷们提供了一本完整的虚构人物传记(当然这不算首创,更算不得新鲜的题材),还将他的各种研究以及同人创作成果聚集其中。书内有对原文的大量引用,也有广为人知的BUG解析,有时直接泄底,有时又有所回避,相信对于未阅读过福尔摩斯的读者来说很难激发出探究的热情,而对于推理爱好者尤其是近半个世纪前信息不发达时代的福迷来说应该算是集小成的作品之一。
即使到今天,此书仍应属福迷必备,因为书末附着的福尔摩斯年谱不但十分完整,也足够大胆——当时应该没有更系统的所谓“年代学”著作问世吧?这张表格在我心目中堪与《狄公案》那鬼扯的年表媲美,它们都留给后世同人创作者一座宝藏。(元芳,你可同意?)不过好歹狄公那年谱里还有历史人物与虚构人物的履历比较,福尔摩斯这张……作者自己也说了,本书涉及的所有人物均属虚构,虽然他很希望事实并非如此。(因此才搞了张福尔摩斯的玉照放在书前吗?)
尤其难得的是,此书让我知道,原来Sherlock剧中的腐化思想源远流长,书中不止一处有把搭档情谊升华的迹象。当然这些玻璃种子早在道尔爵士创作的时代就已经埋下了。而书中对晚年福尔摩斯研究出蜂王浆的热情描写实在不能不让人想起电影里的植入广告。
而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片断是书中有关福尔摩斯对决开膛手的插入章节,几乎是一个相对完整的原创故事,并且为这段公案提供了作者版本的答案。道尔爵士当年回避1888年白教堂谋杀案的理由其实可以想象:如此接近的年份,如此背景幽深的要案,若在举国知名的作品中说三道四——尽管它是虚构的——一定会惹来不必要的麻烦。当然原著者的沉默挡不住后来人的热情,二者的巅峰对决在虚拟作品中不断上演,福学家们也对此做出了种种推演,连华生医生本人都曾经中招(谁让他作为记录者总是遮遮掩掩又小错误不断)。古尔德的故事版本让我立刻想到了电影史上第一部关于“福杰之战”的作品《恐怖的研究》(A Study in Terror),它诞生于1965年,距此书出版仅3年,也许二者不无关联。说句题外话,尽管是近五十年前的老片,尽管推理部分较弱且前紧后松,但作为影史首次福杰对决,拍得又有红有黄,值得收藏。据说道尔爵士的遗产继承者埃德里安也全面参与了此片的创作并进行投资,后来奎因也以此片名为题推出过小说。谜斗篷曾经出版过此片剧本的中译本,附录了极有意思的有关福杰之战的研究作品,可以一看。
客观地讲,此书对于非福迷来说可能不值一瞥,但若是福尔摩斯拥趸,则应该有四星以上的评价。作者古尔德应该是个可爱的人,他在书中让偶像福尔摩斯穿越了时间的藩篱,长命百岁,而他本人却刚过知天命之年就早早离世,这对比还真让人有些伤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