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数学的雨伞下读后感1000字

数学的雨伞下读后感1000字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5-01 02:45:18
数学的雨伞下读后感1000字
时间:2024-05-01 02:45:18   小编:

《数学的雨伞下》是一篇令人深思的文章,作者通过讲述自己在雨中与数学相遇的经历,表达了对数学的热爱和敬畏之情。文章中深入浅出地解释了数学的重要性,以及数学在人类生活中的广泛应用。通过数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世界和解决问题。这篇文章激发了我对数学的兴趣,并让我意识到数学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思维方式。

《数学的雨伞下》读后感(一)

每当质量变化一千克,能量变化900亿焦耳…… 也就是如果湮灭这个一千克的物品,就能得到900亿焦耳的能量。这才是解放生产力。

接下来我来复述推导一下,它是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 核电厂就是这个原理。

它提了好几次“万物以光速前进,一刻不停”。 提的我都厌恶了。之前它也总说“万物落在万物之上,一刻不停。”老是说这些虚的有意思么。

然后它推导出了方程,E=mc方。 也就是能量等于质量乘以速度的平方。

然后,当速度不变的情况下。能量会随质量变化。

然后,已知光速不变原理。所以.....

每当质量变化一千克,能量变化900亿焦耳……

是的,因为万物以光速前进。

如果我们突然把这个一千克的东西给泯灭掉。就相当于干掉了一千克乘以光速的平方的能量。光速是3亿米每秒。

我最讨厌浪费资源了。 一想到我身边的东西都在以光速前进,都蕴含这么多的能量没法利用。我都急坏了。

所以- -我接下来的人生便是,研究怎么把一个物体给湮灭。

当我们在火车旁边骑自行车时,可以测火车的速度1。

当我们在火车旁边行驶汽车时,可以测火车的速度2。

明显知道,这两次的速度肯定不同。比如火车原速度100千米每时,骑行速度15千米每时,汽车速度80千米每时。那速度1就是85千米每时,速度2是20千米每时。

然后,这帮人用同样的原理测光速。发现速度1和速度2一样。

这便是光速不会随地球的速度改变。

即时间的流逝。一个物品和一小时后的这个物品。即视为这个物品在时间这个维度前进了一个小时。

《数学的雨伞下》读后感(二)

1980 年,法国格勒诺布尔数学教育研究所(IREM)的老师向一群孩子提出了下面这个谜语般的问题:

一艘船上有 26 只绵羊和 10 只山羊,请问船长多少岁?

这个问题很奇怪。船长的年龄与绵羊和山羊的数量能有什么关系呢?但是,在被问到的近 200 名 7 至 8 岁的小学生中,有 75% 的孩子给出了答案,并且没有表示出疑惑。很多孩子把两个数字相加,得到了 36。但在对 9 至 10 岁的儿童进行同样的测试时,大多数孩子开始表示抗议,并拒绝作答。只有 20% 的孩子毫无保留地做出了回答。在两年中,孩子们的批判性思维变得更加完善。这些孩子的洞察力得到了发展,并懂得退一步去客观理解自己在做什么。

我必须承认,我在他们这个年纪的时候对脑筋急转弯式的难题颇感兴趣。那些挑逗你大脑的问题,说到底,更多地是玩笑而非数学问题。我的最爱之一是下面这道题。

一支由 50 名音乐家组成的管弦乐队用 70 分钟演奏了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那么,一支由 100 名音乐家组成的管弦乐队演奏同一曲目需要多长时间?

当然了,交响曲的持续时间并不取决于音乐家的人数,70 分钟还会是 70 分钟。我还特别喜欢这个问题:1 千克羽毛和 1 千克铅,哪个更重?哪个都不会更重,因为它们的重量是相同的:1 千克。

我当时还不知道,这个驯化事物含义的过程远比我所想象的更长。我越往前走,就越会发现词语含义的微妙之处和我对这个世界的理解中存在的漏洞。当然了,作为成年人,我们不会再落入孩提时代的陷阱。但认为我们从此可以免于其他窥伺在侧的偏见,那就错了。我们的直觉会欺骗我们,而我们认为理所当然的事情有时候是错误的。我想,我在自己 35 岁这年可以这么说,从小学开始,我在生命中的每一年都会意识到,我对一些事情自以为是的理解是错误的。

正因为想要了解这个世界,正因为对环绕在周围的这个宇宙感到好奇,我们才会每每备受冲击。说到底,人类历史上伟大智者们所做的,与那些学会拒绝回答船长年龄的孩子们所做的并无二致。这些智者怀疑眼前所见之事,并试图看得更远。他们奋起反抗既定的秩序。科学是考问的奇妙领地,而数学则是它最强大的工具之一。

研究数学,就是窥探这个世界幕后的隐秘,就是潜入后台去观察推动宇宙运转的巨大齿轮。这番奇观令人眼花缭乱,但也令人心神不宁。现实挑战着我们的感官和直觉。它并非如我们所想。它颠覆了我们的先验,并把我们最为隐秘的理所应当扫除一空。最不出奇的细节中可能隐藏着巨大的谜团,而孩子眼中的谜题有时可能比表面看起来更为深奥。

你瞧,下面是另一个例子。

如果 4 只母鸡在 4 天内下了 4 个蛋,那么 8 只母鸡在 8 天内会下多少个蛋呢?

我先让你思考一下,稍后我们再回到这个问题上来。我能告诉你的就是,在 10 岁第一次看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远远无法想象它有一天能够帮助我去理解史上最著名的数学方程。

好吧,如果你愿意跟我一道,那我们就一起出发去探险吧。在这段旅程中,我们可能会遭遇艰难的时刻,但我们不会在弹指之间就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还会碰到需要克服的疑虑和有待成熟的想法。但请坚持住,理解的乐趣会让你为此付出的努力得到千百倍的回报。翻过这一页,我们的数学之旅就正式开始了,我们将一起去发现这个世界里一些最为美丽的隐秘机制。抬起你的双眼,看看周围的风景:在我们的旅行结束后,你可能不会再以同样的方式去看待这个宇宙——你的宇宙。

《数学的雨伞下》读后感(三)

作为一名文科生,每次看到“数学”二字我都会避而远之,在群友的推荐下《数学的雨伞下》这本书我却读得津津有味,作者将数学发现的小故事与科普相结合,语言生动幽默深入浅出,为我们描述了在数学语言下的真实世界的样子。我也是第一次发现原来数学可以这么有趣。

虽然作者已经极尽所能地将数学讲解得浅显易懂可我还是没能完全理解那些我原本就搞不懂的伟大的数学定理物理公式但却仍然不妨碍我欣赏这些美丽的方程式并发出由衷的赞叹,以一个文科生的视角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也收获了不少感悟!

日常生活中我们只是把数学视作一种辅助生产生活的计算工具,通常只需要掌握基本的运算法则就足以应付生活中需要运用到数学的所有场景。上学的时候我们都听说过一句话叫,“学好数理化,走遍全球都不怕。”,但是当我们真实地深入生活的时候却发现好像学校里学到的理科知识好像也没什么用武之地,或者像我这样所有理科成绩都一塌糊涂的学生走遍全球好像也不是什么问题。那么我们学好数学还有什么用呢?

恐怕我也没办法很好地回答这个问题,这本书也不是一本讲述数学功用提供数学系学生毕业指导的工具书。在我看来,这本书为我们尤其是文科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了解数学这一我们无比熟悉却又十分陌生的学科的一个机会,让我们知道了数学不止是加减乘除运算这么简单,它更是一个描述这个世界乃至整个宇宙客观存在及运行规律的工具,是我们认识一切的前提。数学是一种思维方式,它提供了一种看待我们周身世界的方式,很多时候问题的解决不一定是因为智商不够更有可能是因为认知方式的差异,而数学就是锻炼我们认知方式最有效的工具。

人类借由文字记录自己的思想记录文明的形成与发展,我们以为思想是无限的,文化也会是无限的,但数学告诉我们,任何文字都是由字符构成的,字符是有限的,那么由文字记录下的图书(文化)也会是有限的,而且这个数目是确定的——10^1019382(记住这个数字,装逼有用!)。那么从人类诞生以来我们所有所有说过的话所有读过的书在读的书以及还没来得及出版以后将要出版的所有的书的数目都会是有限的且都包含在这10^1019382里面,也就是说我们所有的文化以及现在还没发展出将来会形成的所有的文化都会是在一个有限的子集里面生发出来的,如果一切都是给定的已知的前提条件,那么又有什么是我们人类真正所拥有的呢?人真的有自由意志吗?这恰好印证了苏格拉底“知识就是回忆”的命题。如果你觉得从文化的角度还不足以抹煞人类的自主意识,现代神经科学研究已经指出,人类意识是由大脑的被称为电磁信息场的“能量场”产生的,该能量来自于人的大脑器官神经元的电信号,神经元的电磁信号就是产生意识的关键,那么我们人为地制造这种电磁信号是否就可以控制人的自我意识的生成?

在相对论中,时空是一个弹性体,时间和空间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会受到物体运动的影响,速度越快时间流逝越慢,这种时间的膨胀在黑洞附近达到极致。从黑洞中发出的光所能到达的最远距离也就是黑洞最外层的边界被称为事件视界,如果我们朝着事件视界移动,我们就会看到周围的世界加速得越来越快,直到我们越过事件视界的那一刻,我们将会看到整个宇宙的历史,而对我们个人感受来说这只会持续几分钟,数学的想象让我们看到了宇宙的尺度之神奇。如果此刻真有一位全知全能的上帝在拨弄着时空的尺度,世界的湮灭与重生也只是弹指之间的事儿,而人类文明更是不起眼的一瞬间,但是通过数学我们推演出了整个宇宙的寂灭,在茫茫渺无尽头的时空里我们锚定了自己的坐标,留下了自己存在过的痕迹。

《数学的雨伞下》读后感(四)

数学到底是什么?是小时候最害怕一门学科还是现在早已忘却的知识?总之它一直都在,还有很多的你不知道的乐趣。

如果说世界最高峰那你会想到是珠穆朗玛峰的8848。86米,但这并不是唯一的标准, 看你是从哪里测量的了。地球不是一个正圆形,厄瓜多尔的钦博拉索火山如果从地心到顶峰,海拔6384.4千米,珠穆朗玛峰是6382.6千米,比珠峰要高2千米!

如果再换个标准,淹没部分到超出周围地表的高度来看,世界最高峰将是夏威夷的茂纳凯亚火山,它海拔4207米,但它高于太平洋洋底10210米!

在宇宙中其他行星上的山峰又会是如何确定高度呢?

在《数学的雨伞下》,数学,是理解世界的本质、看清万物关联的工具,作者是法国数学学会达朗贝尔奖得主,他曾经写过《万物皆数》

有一种解决问题的模式叫作“雨伞定理“。如果你在雨天想要在不被淋湿的情况下从一个地方前往另一个地方,一共分为几步呢?打开雨伞,开始行程,收起收伞。

在特定的情形下,数学就像一把雨伞。为人们进入数学世界提供了方便。

在超市货架间,仿佛我们在无意识的情况下自然而然地被最低价格所吸引。超市的数学宠儿是1和2的开头,但这真是我们想要的吗?

生活中的商品,原价200元的涨了8元和2元涨了8元。你的感觉一定不一样,就好像比较10亿和300亿的差距,西红柿首富,卧龙凤雏说10个亿一生一世花不完,王多鱼一巴掌打出.....

对于成年人来讲,乘法思维和加法思维到底哪个更好?

其实加法和乘法知识提供了两种不同互补的数字视角。还记得“对数表”么?

这是数学家约翰·纳皮尔在1614年,发明的,在乘法轴和加法轴上进行平行对照,实现了从加法穿梭到乘法。加法适用于所有的乘法。在没有计算机的年代是划时代的发明,

拉普拉斯断言,对数表让天文学家免于和冗长计算密不可分的错误和厌倦,从而在某种程度上使得他们的生命延长了一倍。

即使有了计算机,对数也没有消亡,地震差异测量、声音强度、溶液酸度、音阶等领域依然可以看到。

大、无穷大、非常大....阿基米德曾算过用沙子填满宇宙需要多少粒?

而一张牛皮的大小也成就了古代迦太基城!

最早E=mc2/在狭义相对论发表前5年,在亨利`·庞加莱的一篇文章中已经出现了这个方程.....

美索不达米亚数学进制,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牛顿《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伽利略、爱因斯坦、本福特、闵可夫斯基、引力、维度、时空、黑洞....在这里都因为数学而发现世界的真相,找到探索的乐趣。

在作者幽默、严谨的论证中,我们重新发现数学,借助数学这把“伞”,去思考宇宙的奥秘。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