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本西游记》是一本以经典故事为基础的绘本,通过精美插图和简洁文字,生动展现了孙悟空等角色的形象和故事情节。阅读后让人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也激发了对勇气、友情和团队合作的理解和思考。非常值得一读。
绘本西游记读后感篇一
众所周知,《西游记》是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西天取经的故事家喻户晓,唐僧师徒的形象深入人心,其丰富内容和光辉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倘若认真拜读原著,儿童理解起来会有些难度。
由《西游记》书籍所衍生的影视剧、动漫产品等等,无疑也成为了一种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炙手可热,历久弥新,可见人们的喜爱程度。可是,恕我孤陋寡闻,《西游记》的绘本出版过不少,而这版《绘本西游记》,让我眼前一亮,爱不释手。
绘本中饱含中国元素,画面构思精彩巧妙,线条简单、自然、灵动,人物形象稚拙顽皮,颜色清新可爱,与故事情节相得益彰,甚有新意。
“年画式”的武将三头六臂提示出故事的气氛和动态;
绘本西游记读后感篇二
第一眼看到捷克著名画家兹德涅克•斯科纳创作的《西游记》系列插图作品时,我有些吃惊——这画的是孙悟空吗?这画的是《西游记》的故事吗?而当我对照文字说明一张一张看下来后,终于确定——不错,这就是一个老外心目中的孙悟空,是他想象中的西游世界!
经过4个月的编辑过程,我发现自己越来越爱上了“孙悟空的第七十三种变化”:
手握又粗又短金箍棒的孙悟空,没有我们中国人头脑中美猴王形象那种英勇威风的气势,但却给人一种朴实、稚拙的亲切感。斯科纳先生笔下的孙悟空仿佛不再是一个叱咤天宫的齐天大圣,而是一个更接近于普通人的英雄。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只是用寥寥数笔线条简单勾勒,但你看孙悟空头上戴的金箍儿、腰上系的虎皮裙——关键细节斯科纳先生都画得一丝不苟哦!
还有骑白马的唐僧、一脸卷曲胡须的沙和尚,尤其是肥头大耳的猪八戒(这是我认为最接近中国原型的一个形象),都抓住了人物最典型的特征,用简单的线条将人物刻画得惟妙惟肖。
绘本西游记读后感篇三
来自《新京报书评周刊》(2016年9月20日):
今天要展示的……是一名捷克老师傅画的“绘本版西游记”。
咳咳,先无论他把《西游记》画成如何,全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
书评君尽量采取了直接比对的形式,将曾出现在电视剧中、动画中的各影像形象与捷克绘本版的形象做出了直接的对比。虽然这捷克绘本版,有些时候需要细细思考一番才能领会所绘为何物。不过既然已经是“捷克绘本版”,秉着文化传播的要义,若《西游记》能够有更多被阅读的可能,也谈不上是一件坏事。况且这位捷克老师傅亦不是常人,在捷克国内他也是名国宝级的老艺术家。
那么,这出口的《西游记》到底怎么样,书评君就留给您评价了。
撰文:孔雪
前几天,西游记曲作者许镜清在微博发帖众筹办西游记音乐会,引发各家老小的又一次的“西游乡愁”。许镜清的微博一石激起千层浪,背后是《西游记》的原著及其在当代衍生的影视作品强大的影响力。从80年代的电视剧到近年的《大圣归来》,青山不老。
不过西游记在国外的路似乎不是特别顺畅——如果你也看过日本动漫中师徒四人,或是看过电影《刮痧》中中美对于美猴王品性的理解分歧。很多老外也不明白,不就是个猴子吗,为什么中国人就看不厌呢?
也有例外。比如刘烨的儿子诺一就从小迷恋《西游记》,据说还和观音菩萨聊过天。所以我们也应该抱着乐观积极的态度,期待更多老外来解读《西游记》这部不老传说。这不,捷克艺术家兹德涅克•斯科纳就试水了。
这本书不仅是捷克画家画给捷克人看的,也不只是画给孩子们看的。它是西游文化链上的又一环,带着浓厚的捷克基因。
©
先复习两个传统画风
绘本西游记读后感篇四
绘本西游记视频链接
《西游记》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明珠,几百年来一直深受广大孩子的喜爱。它讲述了唐僧、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僧去西天取经的故事。一路上,师徒四人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战胜无数的妖魔,最后终于取到了真经。
在中国古典小说中,《西游记》的内容是最为庞杂的。它融合了佛、道、儒三家的思想和内容,既让佛、道两教的仙人们同时登场表演,又在神佛的世界里注入了现实社会的人情世态,有时还掉书袋似的插进几句儒家的至理名言,使它显得亦庄亦谐,妙趣横生。《美国大百科全书》称它为“一部具有丰富内容和光辉思想的神话小说”。
作为经典出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根据《西游记》改编的少儿绘本日渐成为全球出版界的流行词汇。由捷克国宝级艺术家兹德涅克•斯科纳(Zdenek Sklenar)绘制的《绘本西游记》,在把握书中各种人物鲜明特征的基础之上,融合了中国汉代画像砖、京剧脸谱服饰甚至当时中国人的生活图像等多种素材,创造出一种对吴承恩笔下形象的全新阐释,使“美猴王”等形象更国际化,让中国的“美猴王”在西方世界得以传播。
我家六岁的宝宝在阅读过程中,对书中的插图看的非常认真,大概是觉得跟他平时看到的孙悟空形象有很大差别,每一幅图他都会盯着看很久,看了几页之后,他突然说:“妈妈,你知道这些画像什么吗?”
“像什么呢?”
“像邮票!像剪纸!像甲骨文!像过年时候门上贴的年画!”宝宝边看边想,陆续说出了这么多。
我笑了:“没错,宝贝,这就是我们中国的文化。在外国人眼里,剪纸和甲骨文就是典型的中国元素呢。”
宝宝继续若有所思地看了一会儿,抬头说:“那为什么这个孙悟空的金箍棒这么短呢?”
这个问题可把我给难住了:“妈妈也有这个疑问,宝宝觉得是为什么呢?”
“可能短的棍子拿着方便,太长了容易拖在地上把金箍棒的头儿磨坏啦!”说完,娘俩笑作一团。
内容上,《绘本西游记》采用活泼、童趣的语言表达方式,精选了美猴王出世、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三调芭蕉扇、灵山取真经等十二个孩子们耳熟能详的故事。由于宝宝对这些情节已经很熟悉了,因此在讲故事的过程中,我循循善诱,在关键处引导孩子自己将内容讲出来,比如芭蕉扇是谁的?白骨精第二次又变成什么人?车迟国的三个道士都是谁?让孩子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加深对名著的印象,可谓一举多得。
非常感谢《绘本西游记》的出版,使孩子在童年时代就能以一种亲切的方式贴近经典,领略儿童文学和经典的基本精神和风采,在一定意义上我想说,这是一本美好而有价值的图书,愿孩子们在这样的接近和吸收中开始他们人生最庄严而美好的精神旅程,有了这些故事的陪伴,孩子的童年将会多一份美好,多一份惊喜,多一份快乐和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