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不远》是一本充满江湖味的小说,故事情节精彩且情感细腻,使人深受感动。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丰满,有着各自的性格与命运,让读者可以深入了解和感受他们的人生。这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
《江湖不远》读后感(一)
最近为了给儿子推《水浒》,翻出许久以前购买的豆神讲《四大名著》,如获至宝,邵鑫播讲的《水浒》版块内容非常精彩,从一个个人物入手,勾连其中的关系脉络,分析性格特点,让我感觉很过瘾。刚好手头还有类似的这本书,边听边看,刚好互相比较一下。
对相同的人物,其实两人是有很多相似的观点的,比如对武松、林冲、鲁达的性格分析和人物判断。通过对星宿名称、排名座次,甚至姓名呼应,都对应着人物的人生底色。只是邵老师的受众是面向学生,所有用词用句,显然更为通俗,过滤掉很多不适合学生的内容,紧扣原著,不过多发挥;而鲍鹏山作为一个水浒读者,读后感当然更随意些,读书感今,联想到历史的其它人物,再与三国、西游相互对比,其实也蛮有趣的。
其实出于不喜欢看男人之间打打杀杀的场景的原因,我是没有完整看过《水浒》原著的,只是在口耳相传之中知道大概情节,主要人物和重要事件。看完这本书,听了一半音频之后,还是很佩服施耐庵老先生的。单说那一百单八将,不同的阶层,不同的职业,不同的性格,符合人物特性的对话,设置每个人物或一群人物相互勾连的事件,起承转合,还有精炼考究的文字,这一盘大棋真是精彩啊。要读精,读通一本书,确实考验个人能力,要从细微处下功夫。
《江湖不远》读后感(二)
2018读书清单之51 读鲍鹏山《江湖不远》
第51本
2018.08.21
鲍鹏山《江湖不远》,2018年度第51本读物。上海文艺出版社2018年7月版,16万字,429页。
夫子推荐我买赵玉平说水浒【主要是从水浒里找寻管理经验】,结果听错了买了鲍鹏山的这本书。鲍鹏山这书的内容原是在报纸杂志上的随笔,后来因为所谓转载侵权,急匆匆印刷成册。总体上讲这本书不严谨,博客体,篇与篇之间多有重复。
但书有新意,思想有提升。以前鲍鹏山在央视百家讲坛说水浒,主要是着眼批判,批判那些侠义志士不分青红皂白的打砸抢;而本书则是针对那些打砸抢的行为的反思,反思他们为什么这么做。
记得以前有人讲读书三境界。第一境界:看山是山;第二境界:看山不是山;第三境界:看山还是山。
显然鲍鹏山品水浒已经达到第三境界。
总体评价:给四星-。
�P)
《江湖不远》读后感(三)
金圣叹曾用四个“遇”字说鲁智深:遇酒便吃,遇事便做,遇弱便扶,遇硬便打。鲍鹏山在《江湖不远:<水浒>中的那些人》的《鲁智深的高贵》一文中认为“遇酒便吃”冤枉了鲁智深,因为鲁智深固然好酒,但不贪酒,不酗酒,反而是有多次“遇酒不吃”——在桃花山,因为不喜欢李忠、周通的为人,满桌的酒他便没吃;在瓦罐寺,在极度饥饿中,面对着一桌酒菜和崔道成的邀请,他也没吃;在暗中尾随保护林冲的途中,他也一路不吃酒;在华州,急于就史进的他,面对着朱武等人杀牛宰马和美酒,他仍是“一滴不吃”。他是率性而为的人,又是内心极有分寸的人。
其实,鲁智深在桃花山并非没有吃酒(百回本第五回)。李忠、周通下山打劫,“只留一两个伏侍鲁智深饮酒”,鲁智深不满李、周二人的悭吝,“便唤这几个小喽啰近前来筛酒吃,方才吃得两盏,跳起身来,两拳打翻两个喽啰,便解搭膊,做一块儿捆了,口里都塞了些麻核桃。便取出包裹打开,没要紧的都撇了,只拿了桌上金银酒器,都踏匾了,拴在包里。胸前度牒袋内,藏了真长老的书信,跨了戒刀,提了禅杖,顶了衣包,便出寨来。”可见,酒是吃了两盏,只是不尽兴。
在华州,面对着朱武等人杀牛宰马和美酒,鲁智深也并非“一滴不吃”。“朱武等杀牛宰马,管待鲁智深、武松。饮筵间,鲁智深想到:‘贺太守那厮好没道理!我明日与你去州里打死那厮罢。’”(百回本第五十七回)既然是“饮筵间”,就必然有吃酒。
所以鲁智深在桃花山和华州,并非不吃酒,只是心中有事,吃得不尽兴,没有开怀畅饮。
同样,鲍鹏山在《江湖不远:<水浒>中的那些人》的《这个世界独缺莽撞人》一文中认为,“武松让人放心,只要他一出手,便能搞定一切。”“武松不打无把握之仗。”但恰恰逃犯武松的成名之战——景阳冈打虎,就是毫无准备之仗,并且也与酒有关。在景阳冈下,酒店里吃得口滑,前后十五碗“出门倒”落肚。酒壮怂人胆,何况是好汉,武松不顾店家劝阻,不信官府告示,行到冈上山神庙看见一张印信榜文才信了冈上确有虎。然而这时候因为怕回头被酒店伙计耻笑“不是好汉”,存想了一回,说道:“怕甚么鸟!且只顾上去,看怎地!”回不了头,也只得继续前行了。还好,英雄又侥幸,打得“手脚都疏软了,动掸不得”才将又饥又渴的吊睛白额大虫打死。(百回本第二十三回)
《江湖不远》读后感(四)
如果和您提起鲍鹏山这个名字,还有些陌生的话,那《百家讲坛》想必早已耳熟能详。
《江湖不远:水浒中的那些人》正是鲍鹏山于08年登上百家讲坛的诚意之作,人气直逼易中天,打破了自创办以来最高的收视纪录。
其作者以独特的社会学、心理学的文化视角,将字里行间中被读者所忽略的细节抽丝剥茧,如画卷般呈现在读者面前。
在读者的记忆里,水浒总在那好汉聚义的水泊梁山,那里豪气冲天,气贯长虹。
千百年来,在这生死豪情与征战杀伐的背后,又隐藏着英雄多少不为人知的苦涩际遇和命运波折?
与以往从历史角度出发讲解水浒不同,鲍鹏山解读水浒,避免对故事的简单复述,试图从文学角度和现代视角,揣摩人物背后深刻的人性与社会内涵。
相信你在读此书时,定能深刻地感受到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智慧闪光与哲学灵感,也能感受到其睿智背后对英雄的温情与怜悯。
这样一部“让施耐庵这样的文人,写的津津乐道、热血沸腾”,让“几百年间城乡书场边无数听众听的攘臂欲斗”的文学,无疑是“一个民族集体仇恨的结晶”。
在频频反复的对“民间复仇文化的歌颂” 中,鲍鹏山意识到:“在中国这样的文化传统和现实中,敏感而有良知的人一定会产生精神上的创伤和变态”。
譬如“鲁智深拳打镇关西”这一场极富暴力美学的打斗戏,这“第一拳,打得(镇关西)鲜血崩流,鼻子歪在半边”,本已写足,却偏要再写出“却似开了个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
原来“施大爷自己是有多么享受这个打人的过程。心中郁积的东西太多,需要痛快地释放!”
而作者竟也与“读者同乐”,像个孩子似的冲动写下:“我在读时,内心也在不断呐喊,打他,打他!一片热血喷将出来。”
你会发现,作者时而纵身一跃钻入文本,以特写镜头注视着英雄的一举一动,寄予了深厚的情感与思考;
时而又跳出文本,化身冷静的社会洞察者,从水浒的字里行间探讨官场与政治潜规则,站在民生的立场警告统治者良政的必要性。
在这本书里,你随处可见作者将阅读键暂停,开始有理有据的解读分析。
谈到宋江,一分为二,一改从前“及时雨”式的道义形象,尽管其“提高了梁山的管理水平”,但“为策反秦明杀其全家”,“对女性冷酷无情”,又实实在在的“降低了梁山的道德水平”。
谈到李逵,动不动的“排头砍去”,大叫“吃我杀的快活”里,隐藏的正是社会无秩序的恶果和人民集体发泄的需求。
谈到林冲,其一生总是“不敢”,为了生存竟能默默忍受高衙内调戏爱妻,与其说懦弱无骨,倒不如说在这样的体制下,“林冲怕着我们每个人的怕”。
对于世人备受推崇的英雄武松,鲍鹏山不以为然,有理有节,频频指出武松的“流氓气”和“下流话”,点出其市井豪杰的性格特质。
而对于其所衷情的鲁达,又毫不吝啬连篇称颂,用“鲁达智深”评价这个与“孟子”思想高度契合的伟大侠客。
相信你在读完之后,定会对好汉们的性格有一个通透的把握,也会对好汉们彼此的关系和梁山泊的管理架构产生全新的体会。
在“读水浒,看人生气”一章中,作者这样写道:“鲁达生气,金翠莲妇女逃出生天,镇关西恶霸命丧黄泉;李逵生气,欲抢占柴皇城住宅的殷天锡被揍成一滩烂肉;顾大嫂生气,杀了无赖毛太公一门老小。”
正是在看人生气,看人打架中,读者慢慢体悟到“人是有权生气的”,正是“因为他们生气了,才得以成为好汉”。
引用原作的话说,“能生气的人,才有良知;能生气的民族,才有生气”,只有面对“不公和邪恶”,勇敢的站出来,才不会伤及自己。
古话讲,“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说的是水浒的血腥暴力和三国的阴谋权术。
鲍鹏山说,他个人喜欢《水浒》胜过喜欢《三国》。
不仅仅是因为《水浒》中的英雄,不同于《三国》中的王侯将相,是我们身边的老百姓。
更重要的,《水浒》说的是正义,是是非,是对错;《三国》津津乐道的是权谋,是机巧,是奸诈。
“天堂一定是由《水浒》里这些简简单单的人物组成的,《三国》中的人只能组成地狱。”
他认为,一个健康的社会,一个幸福的人生,更多的需要的是正义,而不是权谋与机巧。
在《江湖不远》章节式的文章结构下,你无需一气呵成,只需利用碎片时间,三五分钟便可拾起一篇,感悟英雄,洞察社会。
你无需担心“掉书袋”式的晦涩艰深,作者以其幽默又睿智的文风,深入浅出,真正让读者的阅读之旅成为享受。
无论是对那些资深《水浒》迷,还是想要在茶余饭后的闲谈时妙语连珠者,《江湖不远》无疑是你最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