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狩》是一部充满神秘和惊悚的小说。故事讲述了一位神秘的猎人在追捕邪恶的灵魂时,卷入了一场围绕神秘力量的阴谋。小说深刻描绘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对于信仰的探索,让读者在紧张的情节中感受到了深刻的心灵震撼。
神狩读后感(一)
说是什么最高奖
借回来看了真是失望
也许是作者的思想太深奥
反正我看完都觉得莫名其妙
日本动画片都挺好看的啊
科幻小说怎么是这样的套路
还是日本的童话或现实小说可以看看
下次不能被这种大帽子唬住
够50字了吗
1/7页神狩读后感(二)
《神狩》:日本科幻最高奖“星云赏”获奖作品
你妹的你好意思得最高奖。
哥还没看过这么差的得奖作品。
连微博上的冷笑话都比它有情节。
故事莫名其妙,悬念差的要命,
最终boss死于群殴。
你想象力还能更匮乏一些么?
你的科幻核心能再硬一些么?
唉,哥看穿了。再也不信科幻世界了。
2/7页神狩读后感(三)
看得了星云赏才买的。但真的太差劲了。可能是因为年代比较久远的缘故吧。科幻世界上很多小说都远远超过该小说。硬科幻说不上硬科幻,软科幻又有点牵强。比如本文的主题是:灭神。但首先这个神“弱”得也就比普通人强不了多少。又比如所谓的灵能者,到底这是科幻小说,还是奇幻小说?逻辑性不强,漏洞非常多。人物刻画苍白。 比如几个主角,理亚,宗那个小子等等,看完仍然觉得普通,没有深刻印象。别以为科幻小说就不需要丰满的任务。我很欣赏大刘《三体》里边的叶文洁,那份冷酷疯狂,表面看去却又冷静慈祥,正是受尽苦楚,彻底心死。何夕的《伤心者》则是我最喜欢的软科幻,写尽人生不如意和天意弄人。这才是好的作品。
3/7页神狩读后感(四)
如果读一本书时要考虑它的时代背景,是不是就可以说它并未超越时代?在读《神狩》时,我的脑海里偶尔会闪过这个问题。而这个问题的延伸,是对作家的国籍的思考。
《神狩》这样的故事,也许只有日本人才能写得出——这与故事的好坏无关。至少,在加上种种限定条件之后,《神狩》并不特别差。或者说,还挺有意思的。
在喜欢纠结定义的人眼中,《神狩》当然不是一本科幻小说。它所描述的“神”、以及“只存在两个逻辑符号且包含十三层以上的关系代词”的“古代文字”即所谓“神”的语言不过是某种玄之又玄的概念,很难说“它”存在实体——这一设定偏向纯粹的幻想,无论如何并非植根于可以刨根问底的技术。
所以才会有“不明觉厉”的效果。同时我相信这并非作者所追求的。
日本的这一类小说往往并不会表现什么斗天战地的反抗精神,角色的行动大都被动,抵抗也不过是挣扎——这挣扎是否奏效,则在作者的一念之间,就是说,并不是必然。这与克苏鲁神话的大多数故事相似而不相同。事实上,这与中国的叙事传统也是相悖的。
读《神狩》,让我不停地想起铃木光司的《环界》,还有《新世纪福音战士》。
后面大森望的《解说》挺好。他提到的所谓“认识上的冲击”,大概是对这一类故事在另一个角度上的概括。但他对《神狩》的设定的称赞却过了头,我觉得。
4/7页神狩读后感(五)
其实我也并没有很喜欢这本书,读到一半我也觉得很神棍,感觉在读一本轻小说,甚至都开始脑补改编成动画的场景。不得不说我觉得本书还挺有这方面潜质笑。
的确,客观来说,《神狩》的故事放在不够起伏跌宕,人物并不丰满讨喜,科幻元素站不住脚,结局是充满日式鸡汤味道的开放式,“古代文字”到底是什么好像最终也没能自圆其说……再加上中文版的封面如此不堪入目……好在它很短,还没有让我有“浪费时间”之感。
看看评论的确是怀疑的声音占多数。怀疑最多的就是“这也能叫科幻?”和“星云赏就这水平?”
是不是科幻,是软还是硬,从来就没有明确的界限。但是我认为科幻的价值之一,就是提供一种可能性。“神”作为不可说之物,而山田正纪大胆甚至有点简单粗暴地将“神”描述成带有恶意的更高级的生物,未尝不可呢?现实中应该没有人确切的知道神是什么,而这全然的未知中隐藏的是无限的可能。就算山田的脑洞如此离奇,谁知道真相会不会更戏谑呢?
在谜底揭开前的黑暗中迸发出的星光,也是有价值的。
如果能激起一些像我这样喜欢神棍的读者的发想,那当然是跟好的~再考虑到最初发表的时代,我觉得四星该是比较值~
5/7页神狩读后感(六)
当人觉得自己被外界压迫而失掉自由的时候,他自然会感到困惑、愤恨,当他被告知自己有潜能接触这个枷锁,又相信人类智慧的时候,想要”赌上一把“,诉说那些不可说的、揭露那些不可见的,似乎也算合乎情理的逻辑。
想想书中的决定狩神的人们吧,神存在的依据其实并不明朗,山田老师关于这段的描述也并没有说服力:罗素的集合论能提供的仅是一个无法证伪的假设,而“我们”要证明的正是这样一个假设。在对于“我”的心理描写中,是淡化“神”存在并愚弄人类的假设及心理暗示还是去探求‘神“的真正面目?”我“其实无法用理智说服自己,十分好笑的是,促使”我“加入狩神队伍的似乎是一个女人难以言说的神秘气质,以及她想赌上一把的孩子气。如果非要说说这些狩神的人们的话,恐惧与妄想迫害才是真正的动因。然而,纵使自己的内心再脆弱敏感复杂易伤,自己会迫害自己吗?人类会迫害人类吗?不会。自以为站在理性的人类丰碑上的精英自然不愿意承认。
我不禁想起了卢梭引用迈斯特的一句话:人生而自由可为何又时常处在枷锁之中,这就好比质问羊生而食肉为何时常吃草一样。人类不曾见识过绝对的自由,摆脱教会神权、专制君主的为自由进行的斗争都是在反抗外界的压迫,因为只有当外界阻碍了自由时,这种抗争才是有意义的。打个比方,一个先天聋哑的人没有当众言论的能力,而禁止他当众机会讲演才是侵害了他的言论自由。除非质问上帝或”神“为什么让他先天聋哑,否则说这个人没有自由,是没有意义的。
而此书的设定就是要质问”神“这个更高的存在,这样的问题。
想要狩猎神的人们,当他们放弃用人类逻辑解答人类问题时,就离真理又远了一步。至少,人类智慧并没有达到需要援引”神“的逻辑的那一步。想要得到全部真理与构建完整兼容的哲学体系或许是每个聪明人的抱负,但这个前提必须是这个体系是存在的。想象那些不可想象的,解释那些不可解释的,我们不得不承认,有时只是人类的自大与加害妄想。
6/7页神狩读后感(七)
一般而言,挑科幻小说里的科学错误,尤其是挑这样几乎没有什么科学成分的小说里的错误是一件没有什么意义,甚至会被人说是“吹毛求疵”的事,但本书在小说层面其实无甚有趣之处,唯一的亮点就是引入了二十世纪的一些(在当时来说)新奇的逻辑学和语言学的知识来描述一门“神的语言”,而全书唯一的两处集中炫学,一处在下文已经吐槽,问题颇多,另一处关于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法的部分虽然没什么问题,但和最终破译语言的部分关联也不大,所以本作在小说和科幻层面都难说是合格的。
p36 “元语言必须比作为元理论研究对象的语言拥有更少的特点”
吐槽:希尔伯特纲领中,确实将元数学限制在有穷主义的范畴之中,但这样的限制是出于对直觉主义的反对意见让步以及希尔伯特本人的哲学考量而定下的,以保证元数学的部分是一种能行的操作。哥德尔本人就并不在乎使用更强力的数学来作为元数学,更何况考虑到塔尔斯基的真不可定义定理,元语言如果要较好地刻画对象语言,反倒是需要比对象语言更“强”一些才可以。
p36 这五种逻辑符号……合取、蕴含、析取、否定、等价。一旦缺少其中任意一个,人类的大脑就无法进行逻辑思维。
吐槽:常用的逻辑符号有五个完全是因为这五个符号有贴近于自然语言的词语对应(也不完全等价,比如实质蕴涵的解释),从完备真值算子集的角度来说,完全不需要全部五个符号。比如只使用否定和实质蕴含的的{~,→}集合就可以构造出所有可能的真值函数,而如果允许引进新的符号,比如皮尔斯箭头↓(代表或非),那么一个符号就可以表示所有的真值函数。
p36 一方是依靠五个逻辑符号进行逻辑操作的语言,另一方是只需两个符号就能进行操作的语言——真的有贯通两者的基本逻辑吗?答案是否定的。
吐槽:语言的逻辑符号的数量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创立者自身的偏好的,比如蒯因的NF系统之所以选择或非↓,全称量化∀和属于∈这三个符号作为初始逻辑符号是因为蒯因觉得命题逻辑、谓词逻辑和集合论各有一个逻辑符号显得很规整,并不是一定非这三个不可。另外不知是否巧合,一阶逻辑其实可以只用↓和∀两个逻辑符号表示,刚好是作品里“神的语言”里的数量……
p39 人类是无法理解含有超过七层关系代词的文章的
吐槽:这个结论可能是来自于认知科学早期成果中关于人在不计数的情况下利用直观可以辨别的数目在7±2的范围内这一结论,但人其实很少仅仅凭借直观去理解句子,面对一下子不能理解的复合长句,人是会用分层的方法逐层理解的。事实上如果拥有良好的递归性质,人可以理解(至少)可数无穷层的递归关系,而仅仅是十三层关系代词只能说是难以理解而已,并不能达到“神的语言”“更高层逻辑”这样的程度。
7/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