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传(精装珍藏版)》读后感(篇一)
爱因斯坦以前在我心目中的形象是头发蓬乱的科学天才,有点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但是看了这本书才发现,爱因斯坦作为天才的同时,也是一个普通人,一个更让人尊敬的科学伟人。他对学习叛逆,对生活热爱,对爱情炽烈,对科学执着,对和平事业孜孜不倦。他写的情书甚至比现在的年轻人更深情饱满。虽然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仍然没能完成他毕生追求的最高理论“统一场论”,但我们至今仍生存于他们的理论世界中:大不过广义相对论,小不过量子学说。爱因斯坦,无疑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
《爱因斯坦传(精装珍藏版)》读后感(篇二)
沃尔特艾萨克森写的传记真的很值得一读,目前看过乔布斯和爱因斯坦,可读性都很高,十分流畅,最关键的是,关于人物的好坏都记录,阅读起来非常真实,有血有肉,而不是像一些人物传记一样只会记录好的。 以前对爱因斯坦的了解十分零碎和片面,例如"小时候读书不好","高中辍学","虽然是个专利局员工,但能写出相对论"……看完书之后发现几乎都是谣传,爱因斯坦从小表现出了自己天才的一面,15岁就自学了微积分,高中辍学并不是学习成绩不好,而是受到排挤,在去到意大利之后上补习班直接考上大学。他发表相对论也不是在专利局才开始,而是一直都钻研在物理世界。值得一提的是哪怕像爱因斯坦这样的天才,在当时也会为了生计四处奔波找工作,甚至找了一年,中间都是在打零工,最后经朋友介绍才进了没人想去的专利局。虽然专利局不是一份很体面的工作,但是在爱因斯坦熟悉了工作的内容之后,每天有几小时的时间可以让他思考自己的物理问题,或许正因为这个巧合,他才有机会发表相对论,开启他伟大的一生。
《爱因斯坦传(精装珍藏版)》读后感(篇三)
作为一个精装收藏版,犯这样的错误,实属不该!虽然不影响阅读,但是很膈应人……
为啥有字数限制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爱因斯坦传(精装珍藏版)》读后感(篇四)
读他人传记,和看他人故事的影片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可以借他人之身之眼,扩展个人的视野,个人的阅历,再深些,加宽个人感受,丰富情感。实用些能学到实际状况下的经验。
读沃尔特的爱因斯坦,还能学习到物理知识,这部分是非物理专业人士的课堂上不会深究的。我承认读相对论,狭义到广义的区别,对个人讲,是看车流通过与望着星空对话的感觉。难触及的奥妙之中,透露着无限神秘的趣味。
爱因斯坦,是个天才,有着天才的天赋,在思维实验中的直觉力超人;天才,还会有着天才的怪癖个性,固执,执拗,逃避世情,生活自理能力让人捉急(好像天才都这样)。爱因斯坦的后半生落进了政治的价值观冲突中,用其简单直接的方式坚守这么复杂矛盾的信仰讨论中。其一生科学的成绩来源于天资和执着的努力及狂爱;其社会的影响力来源于学术名声。其他身份(丈夫,父亲,儿子,导师等)并无亮点,甚至不符人们对这样一位大家的苛刻要求。(多情、不宠爱孩子、不会讲学)但是,对于一位有着某一面超出才华的对学术甚至社会进步实实在在贡献了自己才华的天才,为什么要苛求呢?!
我对天才的天赋嫉妒而崇拜,对他们不容于世的个性担心又好奇。试问,如果成为一名天才的代价是双面的,拿一面世人的责备,世俗的欠缺,困顿去换,我能坚持么?
《爱因斯坦传(精装珍藏版)》读后感(篇五)
小时候,还是个科学至上的年代,听了很多爱因斯坦的奇闻逸事和名言名语,对其一生却很少有客观的了解。这部书是一个很好的补全。不出意外,他骨子里的无惧权威让他在与俗世打交道中吃了不少苦头,这些却很少被后世提及。反抗权威,自己最后却成了权威,他这样嘲笑自己。
不喜名利,爱好音乐,专注抽象思考是很多天才的共同特点。爱因斯坦追随斯宾诺莎的泛神论哲学,认为自然就是上帝,有其必然规律,人们只是要发现它们,这也让他被量子力学的不确定性深深困扰,上帝不掷骰子是他的名言,但他却一直苦于无法证实。对规律的宗教般信仰是科学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撑,光有信念都还不够,更不要说人定胜天的社会了。
生为德国的犹太人,在那个时代都有痛苦的挣扎,幸好早年的成名让他有了腾挪的空间。他认为好的政治应该让个人更好的发挥自己的潜能,反对一切极权。他厌恶战争,咨询弗洛伊德人类有没有可能避免战争,答案让人失望。二战前,他建议民众拒绝参军,维护和平,有著名的2%理论。开战后又建议大家拿起武器反抗希特勒,被嘲笑在政治上太幼稚。在美国,他被秘密审查,被排除在原子弹研发团队之外。他对原子弹忧心忡忡,说不管第三次世界大战什么时候爆发,第四次世界大战都只用石头。建议成立跨国家的权力机构避免世界大战。他有一个孩子般的纯粹性,坚持着,并善良着。
天才远离大众,注定有世俗的磨难,但也看到别样的星空灿烂,推动文明的进步,关键还是你到底最在意什么,和有什么样的信仰。
《爱因斯坦传(精装珍藏版)》读后感(篇六)
这本厚厚的爱因斯坦传记由写出了《富兰克林传》、《基辛格传》、前两年很畅销的《乔布斯传》的知名传记作家Isaacson写成,2006年原英文版出版。
全书分为25章附带后记,按照时间兼主题线索,讲述了爱因斯坦的一声、科学探索和思想。正文近500页,不少地方很琐碎,关于爱因斯坦的学术也不一定好懂,而且全书每页下面几乎都有英文标注出处,貌似有些多余。但仍不失为一部可读性很强的传记。
关于爱因斯坦本人,总的来说,因为我无法全面评价爱因斯坦的学术成就,而且不能忽视他爱好的名望、他流亡的犹太人身份以及学术界可以想像的保护主义给他的认识带来的偏差,对这个人究竟在学术上水平究竟有多高我不敢断言。他抛弃从未见过第一个女儿、多次风流韵事等等也显示出这不是一个圣人。然而,他挑战权威、终生保持好奇心(好奇之人永远不老!)、对随波逐流的唾弃、相信一切都有规律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他保护弱势群体、仗义执言、对全球形势极其精准的预测也说明这人至少是个了不起的思想家。
爱因斯坦的第一个妻子应该相貌平平甚至跛足,吸引他的完全是她的才智。能做到这一点,不容易!我们一天当中有多少时间是花在感官享受上的?又有多少精神追求?
Elon Musk说这书是他喜欢的图书之一:他究竟从书里得到了什么?善用媒体宣传自己?为达目的不惜自私?挑战传统?
毕业后爱因斯坦曾经失业一年多。这个时候他有没有对自己的价值产生深刻的怀疑?
“一个人能够洋洋自得地随着军乐队在队列里前进,单凭这一点就足以使我对他鄙夷不屑。他之所以长了一个大脑,只是出于误会。” - Einstein
“保存和一体化的本能,我们称之为'性爱的'本能。。。其次是摧残与杀戮的本能,我们认为它等同于侵略或破坏的本能。”弗洛伊德警告说,不要把前者标为善的,后者标为恶的。“无论哪种本能,都像其对立面一样一点也不可缺少,所有生命现象都源于他们的活动,不论它们是协调一致地起作用还是对抗式地起作用。”
A man can do what he wants, but not want what he wants. - Schopenhauer
加拿大图书会:careaders
《爱因斯坦传(精装珍藏版)》读后感(篇七)
虽然对这位堪称史上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如果不是唯一的话)的科学家的生平多多少少有些了解,但这样精彩地将他的生平和研究串联在一本书里的传记还是给人相当的阅读兴趣。
德国,犹太人,瑞士,苏黎世联邦工学院,伯尔尼专利局职员,相对论,E=mc2等等这些爱因斯坦的标签,我们都再熟悉不过了。但本书给出了后面许多背景和故事,也厘清了关于爱因斯坦的一些传说,相当客观地描写了一个既是天才也是凡人的科学家跌宕起伏的一生。比如,他几乎是为了逃避兵役离开德国去了瑞士,并选择放弃德国国籍(虽然后来又重新加入);比如,他在从苏黎世联邦工学院毕业后差点找不到工作,然后是通过好友的萝卜坑招聘进入了伯尔尼专利局;比如,他的相对论理论一开始没有学界的同仁愿意或能够接受,甚至在十几年后,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评奖委员会也是出于保守用另一个由头向他颁发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本书澄清了一个由来已久的说法:爱因斯坦的中小学成绩并不怎么样。事实上,爱因斯坦从小就显露了在自然科学方面的敏锐直觉和天才,也许正是这种直觉和天才,才使得他虽然不是在当时欧洲最好的大学里接受的高等教育,同时在毕业后也并没有直接进入学界的情况下,依然能够在伯尔尼专利局的庸俗工作中,发现了相对论。读者读到此处真的会感叹:上帝在此时将爱因斯坦送到地球来向人类昭示相对论。也确实,爱因斯坦在二三十岁的年龄做出了他对物理学的杰出贡献之后,在后来的岁月里对学界的贡献相对有限。正如他自己所言:让他成为了保守的权威,就是对他以前蔑视权威的报复。
作者的背景我不是特别了解,因此当作者试图用语言来描述或者说重组爱因斯坦的理论时,我大多数时候是直接略过的。做个不恰当的比喻,就像我读金庸的武侠小说时,对那些招式的描写大抵也是略过的,首先,它不影响我对全书的阅读和对内容的理解,其次,作者对这些的描述自己是不是心里有谱也要打个问号。
书中发人深省的警句很多,有些是爱因斯坦说的,有些不是,但都对理解爱因斯坦很有帮助,比如,牛顿的格言“大自然喜欢简单性”,比如爱因斯坦说的“大自然不会因为老鼠的观察而有什么改变”。相对于广袤无垠的宇宙,地球上的人类就像角落里的老鼠一样。因此,读这样的句子,读这样的书,有时候会想,探索宇宙对老鼠而言,真的有什么意义吗?将自己的生活料理周全是不是更适当一些?
显然,爱因斯坦绝不是这么想的,虽然他的生活自理能力有限,虽然他的家庭生活并不算幸福(不论是一婚还是二婚),虽然他并不相信人格化的上帝,虽然他的私人生活其实也并不干净清白(与很多女性有绯闻,本书也证实了其中的一些婚外情),但他还是贡献了伟大的相对论理论,奠定了人类探索宇宙的理论基础。
因此,大道至简,即使就这四个字而言,人们的理解就可以南辕北辙,即,“什么样的道是大道”,“怎样的简是真正的简”?
《爱因斯坦传(精装珍藏版)》读后感(篇八)
书评:
精彩的一生,曲折的一生,孤独的一生,不够圆满的一生。
精彩,不言而喻,他几乎收获了所有可以获得的科学荣誉。
曲折,在所属国家、学术、爱情、亲情上比常人所经历的曲折太多。
孤独,不论青年还是中晚年,都没有能与之走在共同节奏上的帮手或者对手。
不够圆满,钻研了几十年,依然没有找到统一场论,论证其上帝不丢骰子。
爱因斯坦除了在学术上,生活中其他的点滴实在没有太多的欢乐可言~
本书结构:
时间顺序
这本书讲了什么:
第一章 光束骑士
简介爱因斯坦的成就。
第二章 童年,1879-1896
简介了爱因斯坦进入苏黎世联邦工学院之前的人生。
温特勒一家与爱因斯坦结下了深厚的关系。
日久生情,和温特勒家的玛丽陷入爱河。
第三章 苏黎世联邦工学院,1896-1900
大学期间,与欣赏其的物理系主任韦伯的关系也很艰难,就更不提其他老师了。爱因斯坦更关注新的事物。
爱因斯坦低估了数学的作用。
在音乐方面,爱因斯坦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更喜欢和谐的音乐。
政治方面,蔑视一切权威。
与米列娃的结合,更多的应该是追求精神上的满足。
毕业设计上和韦伯有了更大的分歧,好在其他科目成绩优秀,勉强毕业。
第四章 恋人,1900-1904
即使伟大如爱因斯坦,也不是全对的,第一篇关于毛细现象的论文的基本猜想是错误的。
毕业后的爱因斯坦找不到相关的工作,最终在格罗斯曼的帮助下,获得了一份专利局审查员的工作。
专利局的工作让爱因斯坦有不少科学思考的时间。
私生女莉色儿居然身世不明,不知去向。。。
第五章 奇迹年:量子和分子,1905
1905年奇迹年中论文的简介。
第六章 狭义相对论,1905
介绍狭义相对论的发展。
第七章 最幸福的思想,1906-1909
几经努力,爱因斯坦获得了苏黎世大学物理教授的工作。学术理论也被业界接受。
第八章 奔波的教授1909-1914
索尔维会议。
与堂姐艾尔莎的暧昧关系。
爱因斯坦和米列娃纷纷出轨~~
第九章 广义相对论,1911-1915
广义相对论的发展。
政治观点。
希尔伯特和爱因斯坦在广义相对论上有一致的观点,甚至时间也类似。
第十章 离婚,1916-1919
米列娃综合更方面因素,最终在诺贝尔奖金的诱惑下,同意离婚。
爱因斯坦夫妇对莉色儿也太不负责任了吧。
第十一章 爱因斯坦的宇宙,1916-1919
在天文台站长的启发下,爱因斯坦将广义相对论应用于宇宙
第十二章 声名大振,1919
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名声,爱因斯坦的生活变得没有那么压抑,与家人、朋友的人际关系也有所改善。
第十三章 四处奔走的犹太复国主义者,1920-1921
爱因斯坦改变了反对民族主义,开始支持犹太人建国。
德国高涨的反犹思想对爱因斯坦也产生了影响。
爱因斯坦在各个地区做访问,夹杂着个人和政治因素。
第十四章诺贝尔奖获得者,1921-1927
爱因斯坦获得诺奖的前后。
40岁后,爱因斯坦拥有了良好的物质基础,让他的思维变得固化。
爱因斯坦对量子力学的态度。
第十五章统一场论,1923-1931
反驳量子力学,认为其不够严密。
宇宙常数。
第十六章知命之年,1929-1931
五十岁左右爱因斯坦在德国自己出钱造了一所房子,花了不少钱。
爱因斯坦的绯闻不断。
儿子汉斯的婚姻收到了爱因斯坦的阻挠,然而事实证明汉斯的婚姻比他父亲的稳定太多了。
访美
反战
第十七章 爱因斯坦的上帝
爱因斯坦的宗教观:信仰斯宾诺莎的那个在事物的和谐有序中显示出来的上帝,而不是那个与人类命运行为有关的上帝。
第十八章流亡者,1932-1933
由于德国国内的政治原因,准备移居美国。
希特勒上台,爱因斯坦在德国的家遭到了纳粹的搜查。
和平主义观点有所变化,为了制止较大的恶行,小的恶行是可以接受的。
第十九章美国,1933-1939
政治原因,正式移居美国。
爱尔莎过世,爱因斯坦为此痛哭。
爱尔莎死后,爱因斯坦和汉斯的关系逐渐修复。
第二十章 量子纠缠,1935
爱因斯坦对量子力学依然认为其不够完备。
与人合著《物理学的进化》
第二十一章 原子弹,1939-1945
西拉德发现核裂变,美国展开曼哈顿计划。
第二十二章 世界公民,1945-1948
介绍爱因斯坦晚年的政治观点。
第二十三章 里程碑,1948-1953
简介爱因斯坦的晚年科研工作。
米列娃因病去世。
爱因斯坦身体欠佳,腹部主动脉涨了一个动脉瘤。
妹妹玛雅去世。
爱因斯坦拒绝了任职以色列总统的邀请,这与他一生同客观事物打交道不符,自认不适合。
第二十四章 红色恐惧,1951-1954
美国国内煽动反对共产主义的气氛让爱因斯坦觉得与自己的信念不符,挺身反对。
第二十五章 最后的时光,1955
晚年的爱因斯坦仍然投身于科研和促进和平主义。
感叹自己数学工具的局限。
尾声 爱因斯坦的大脑和心灵
爱因斯坦死后大脑被人偷偷拿走,甚至分发给他人用来研究爱因斯坦为何如此伟大,也存在一些研究报告,但因为各种原因而无法确认其准确性。
读这本书的动机:
一集就被美剧吸引了,关于科学、关于人生。
作者:
沃尔特·艾萨克森
这本书的阅读方式:
读了挺久的
对我的影响:
评分:
80
相关书籍:
%��?
《爱因斯坦传(精装珍藏版)》读后感(篇九)
爱因斯坦出生在德国的一个犹太家庭,后来他加入了瑞士国籍,26岁时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然后开始了光电方面的研究,并提出相对论。二战前夕,他又移民到其他国家。
爱因斯坦不是一个整天泡在实验室里的科学家,他在研究自己的课题外,还经常参加一些社会活动。他是一个非常热爱生活的人,喜欢各种艺术,还是一个颇有水平的小提琴家。当时许多国家的名人都与他有过交往,如甘地、罗素、弗洛伊德、泰戈尔、卓别林等等。
他被全世界公认为是继伽利略、牛顿后又一个伟大的物理学家。1922年,他在访问东方国家的途中,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爱因斯坦曾经留给这个时代许多忠告,比如:“想象比知道更重要,知识不是力量,探求知识的好奇心,才是真正的力量。”他认为学校应该给孩子们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激发孩子们思考问题的能力。如果有太多的学习课程和任务,往往会让孩子们产生厌烦的情绪,这就糟糕了。教育的目的,是将学生们培养成能du立思考的人,而不是一个只有专门知识的机器。
泰戈尔曾经这样评论他:“这是一个孤独的人。”因为在他研究的领域中,几乎没有同行者。据说当时全世界,只有两个半人能懂他的相对论。以致曾经有这样一个笑话,说爱因斯坦每天到处去讲他的相对论,一天他的司机对他说,您讲的我都快背下来了,尽管我不懂。您今天就休息一天,我替您去讲,反正他们也都不懂。爱因斯坦听了哈哈大笑,点头同意。
那天司机就在台上夸夸其谈,哪里想到观众里居然有提问的。司机笑道:这样的问题连我的司机都知道,现在让他来给你解释。结果就将爱因斯坦请上来,爱因斯坦幽默的自我介绍,说自己是个喜欢物理学的司机,接着就回答起观众的问题……
曾经许多人要求爱因斯坦通俗的比喻一下相对论,爱因斯坦是这样解释的:如果冬天,你和你的好朋友一起坐在火炉旁畅谈,一个小时过去了,你只觉得也就过去了shi分钟;如果是你一个人枯坐在火炉边,过去了shi分钟也象一个小时,这就是相对论。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属于曲高和寡,是物理学的顶端,当年他获得的诺贝尔奖也不是相对论,而是他在光电方面的研究。对于相对论,诺贝尔奖颁发部门说缺乏实验证据。
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博士评论爱因斯坦:“20世纪物理学的三大贡献,其中两个半是爱因斯坦的。”
爱因斯坦说过:成功来自正确的方法加努力加不讲废话。另外学习的时间长短不重要,重要的是效率。
当年以色列的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