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听歌的人最无情读后感100字

听歌的人最无情读后感100字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11-26 11:40:58
听歌的人最无情读后感100字
时间:2024-11-26 11:40:58   小编:

《听歌的人最无情》这篇文章描写了一个听众在听完一首歌后的感悟,认为人们在聆听音乐时会沉浸在情感中,但一旦音乐停止,这种情感也会随之消失,表现出人们对于音乐的无情。文章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表达了作者对于人性的独特见解。

听歌的人最无情读后感篇一

当好音乐遇到好文字

——评苏兰朵《听歌的人最无情》

文/小伊

苏兰朵是个身份复杂的写作者,除却作家、诗人之外,还是一位注册心理咨询师和电台节目主持人。她的文字也呈现出多样性。诗歌、散文、小说,每一种文体都不弱。她甚至在网易开设了一个星座专栏,以明星八卦为素材,分析人的性格。了解了这些,你可能更容易理解她的新书《听歌的人最无情》。

从文体上看,这是一本随笔集,但读下来,你却会被文字的诗歌特质深深打动。在各大网上图书商城对这本书的推荐语中,有这样一句话,“这是一部被终审编辑赞为一年来看到的文笔最好的稿子。”可见出版社对这本书的文字是非常自信的。苏兰朵曾在电台主持过七年的音乐节目,对爵士、摇滚、民谣、说唱、流行、古典等各种类型的音乐都有独到的理解。这本书是断断续续写就的,从2007年开始,书中的一些篇目就陆续发表在《美文》、《散文》、《三联爱乐》、《文艺报》等报刊上。所以,这不是一本为选题赶出来的粗糙之作,几乎每一篇都是内心感受的自然流淌,并且文字精美。在语言的品质上,雅致文艺的篇目居多,也有几篇具有诙谐辛辣的时尚专栏特色。在《水中的诗歌》中,她写黄家驹,“真是庆幸,他形象好。我从不认为我之喜爱黄家驹,源于此。我常常会反过来想,造物真是善待于我,让他锦上添花。其实,即便他生得如许巍,我也还是会喜欢。接着想下去,我还会觉得,他31岁就化风而去,其实成就了最后的完美。我将不必担心他之老去。像面对李宗盛的后半生,心疼且心碎。”

惊喜还不止这些。苏兰朵对音乐的评论也相当专业,让你感受到一位资深音乐DJ的素养。读每一篇文章,就像在听她的音乐节目,令人眼花缭乱又复杂枯燥的音乐知识,经过她的讲解,都变得形象动人,可触可感。而这些评论绝不是简单的“百度百科”,而是极其个人化的,有着作者独特的审美趣味在里面,或者再往大里说,有风云雨雪的人生在里面。什么是好的流行音乐,什么是有品质的声音,她提供的答案,对读者来说,绝对是一种富有精神华彩的引领。这是本书的又一可贵之处,让你再次意识到,它的作者不只是一位专业乐评人,更是一位富有人文情怀的作家。比如她这样比较三位台湾女歌手,“邓丽君们,始终在人间。人间自然也好,如同心灵鸡汤和现实主义小说,但是,偶尔的夜里,面对遥远的星空,我们也需要诗篇。她们就是这样的诗篇,齐豫让我们忘记了俗世,潘越云像一根针,刺中了我们的心。这确实是声音的贡献。有时候,同样是一首人间的歌曲,别人唱得祥和,潘越云却会唱得更深刻。她就像一片乌云,漫过之处,就会下雨。很多人就是从听到她的那一刻起,爱上了苦。爱上这样的味道,如同爱上了一种缺点,品味就远离了大众。也如爱上榴莲的口味,上瘾。”

从写诗歌出道时起,苏兰朵就被认为是个有文字洁癖的写作者,她的音乐随笔因而有着专业乐评人无法比拟的优美文字,而在专业作家中,她的音乐感受力无疑又是出众的。所以,这样完美的拼接文本,是只有有着多重身份的苏兰朵才能呈现出来的。这可能是读者的一种幸运。

听歌的人最无情读后感篇二

在不是很久的很久以前,不超过100年吧,那时对才华的定义是有底线的,虽说遍地青年才俊,可写点东西出来,没有点功底是不好意思拿给人看的(当然,那时的青年才俊如今全都成了大师,不管他们自己想不想要,我们后人给的)。不像现在,随便用笔、或用身体,写点文字,扑上几斤粉,拍点写真,再加上点风景照片,就能弄厚厚一大本书,敢卖到88块的。从这一点上来说,苏兰朵的文字是有才气的,“值回票价”。前前后后7年才结集成书,时间跨度大了点,但文字是美好的,一点不影响阅读感受。像她自己在代序中所言“美好并不可耻,也不过时”。再过7年,你看这本书,仍然温暖,这就够了。

苏兰朵给了音乐和文字都足够的尊重,但又没有任何强迫读者接受自己观点的想法,有一种阅尽千帆的达观,她觉得大家心安理心得地自得其乐才好,“写字的人非要说精神的境界高,和有钱的人鄙视没钱的人一样可笑,因为飞翔的境界只对会飞的人才有意义。(《飞翔的可能》)”不装大尾巴狼,对有些作者挺难的。有些读者还吃这一套,苏兰朵没有这个习惯,她只是在那里静静地书写,一开始都没有成书的想法,“三万字的时候才想到结集这回事儿,七年光景,这事终于成了。”

用“孙俪娘娘语体”来说,本书的文字本是极好的,可是作者几十年音乐听下来,听的大部分是英文、日文、法文,葡萄牙语以及不知道什么文歌,所以感情上自然对这些倾注极多,书中明显能够看出,写外文歌的行文、感情、感悟无疑比中文歌要多的多,这对作者来说当然不算一回事,但对我这种“半吊子读者”来说,就不失为一种缺憾了。

开始了吗?已经结束了。对,就是这种感觉。

当然,这种缺憾是一种自以为是的缺憾,这本书给了现在被口水歌洗了八百遍脑汁的歌迷提供了另一种听好音乐的可能,苏珊•薇格,仓木麻衣,五轮真弓,小野丽莎,玛丽莲•曼森,桑田佳祐,B.B.King,莱昂纳德•科恩,鲍勃•马利……以及,专为40岁左右女性朋友量身定做的加鲁。

这种可能难能可贵,就像人总要向走,不要总在原地打转,转久了,头会晕,无知就变有趣了。

写中文歌手的只有一篇例外,陈升那篇,也许是对这位被低估的才子的偏爱吧,再加上和奶茶的情感纠葛,因为多情,才显无情。给了陈升很高的评价“此等高贵的深情,岂是那些无情的人能理解?”如今奶茶已嫁做商人妇,怀孕待产,所有的深情,都可以留给老公和孩子了,不知道还会不会像以前一样,累了跑去让陈升摸摸头,满血复活去战斗。一把年纪,不会了吧?

人,一把年纪,得认命。

奶茶得认,姜昕更得认。

注定活在王菲光环下的姜昕,声音其实那么好听,她是窦唯在王菲之前的女友,那时王菲的男友是栾树,后来,王菲爱上窦唯,于是,一切全变了。

多年过去,苏兰朵感慨窦唯的品味,“姜昕与王菲,这两个他先后爱过的女子,歌声中有一种共通的东西——高贵。

并且,斩钉截铁地认为:姜昕比王若琳,比大多现在能听到的女声,都有光辉。

给个赞好了。

安布洛斯•莱尔有句话是这么说的——我记得,十几年如一段简单的旅程,时光流转消逝,我回头看看自己,才发现我是个行走在路上,寻找路的人。

大部分人终其一生都未找到那条属于自己的路,从这个角度上说,苏兰朵是幸运的,她找到了自己的路,并且,形成文字,给别人看。这不是最光辉灿烂的,却是独一无二的。

听歌的人最无情读后感篇三

作者:照日格图

几年前,《民族文学》杂志在呼和浩特举办少数民族青年作家笔会。饭桌上,作为唯一的当地人,我被要求唱歌。那次我很失败。我的歌本来也不会不在调上,加之不会喝酒的我带着一点主人公的姿态喝了几杯,结果唱歌跑调跑到了秦淮线以南。虽然人们还是鼓掌鼓励,可我自己赶紧向后退缩,希望可以引出一块美玉,好让我这个“砖”也可以增光添彩,毕竟饭桌上的氛围是打团体分的。被引出来的那块玉就是苏兰朵。说实话,当时没有看过她写的东西,那天她把一首邓丽君的老歌唱到人心里,我才没被人怀疑是来搅局的。

作家听音乐,至少能够写出更细腻的味道。我看过余华的《音乐影响了我的写作》,在那本书里,余华谈音乐大师和他们的古典音乐。也读过村上春树的《与小泽征尔共度的午后音乐时光》,那本书就是六次长谈,作家和音乐家聊音乐和人生。那本书的小缺点是,基本都是在板着脸谈古典音乐,太过高大上。在电台当过多年DJ的苏兰朵古典音乐功底很扎实,我常常向她请教古典音乐的入门话题,包括买一个什么价位的音响就可以发烧。谈到音乐她的耐心惊人。对于我这样一个绝对典型的菜鸟,也负责手把手入门。

《听歌的人最无情》是苏兰朵的第一本音乐随笔集。这本书里,她没有收录她偏爱的古典音乐,收入和解读的都是流行音乐。其实,流行音乐比古典音乐更不好评。就目前大家的欣赏水平而言,古典音乐多少让人心生敬畏,而流行音乐接地气,听过的人都有自己的感受,要写出特色,不容易。《听歌的人最无情》这本书在编排上也不大讲究章法,一篇篇小文章,痛痛快快地说下去,绝不拖泥带水,绝不假装专家。小文章串在一起,让你读的就是两个字:过瘾。如果你也和我一样读出了情怀,你也没有什么值得奇怪。或许这些文章无法颠覆你对那些音乐和音乐人的看法,但你会发现一首三五分钟的歌苏兰朵听的比咱们认真。看到她说起李宗盛和他的音乐,我笑了。她把李宗盛和某位歌唱家拿来做比较,看完之后我突然感觉李宗盛的胡子和抬头纹里都是爱情。我也喜欢听李宗盛,“理性与感性作品音乐会”我反复播放到那些CD的音质不再好,又换了一张。很显然,苏兰朵是欣赏李宗盛那种对音乐笨笨的执着和把普通的字组合到一起就可以变成经典的歌曲。李宗盛的歌都是个性化的生命体验。在“理性与感性音乐作品会”上,梁静茹说自己写不出这样深刻的歌曲。被她称之为“老豆”的李宗盛呵呵一笑,说:“你生活这么美好,体验这些东西干什么?”可见这个男人的确是个情种,也是一个孩子一样单纯的唱作人。苏兰朵这本书里的文字,也基本都是生命体验。书里的她珍惜说话的权力,就算有些偏执也要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人云亦云不是她的作风。

相对于那些谈古典的男作家余华和村上春树,《听歌的人最无情》里有一多半文字都是有故事的。什么故事呢?就是我们说的八卦。要知道,能把八卦聊得有趣,又有格调就不是太简单的事儿。她的随笔里有一些评论性的文字,我也相信她是一个称职的乐评人,可她不会对自己偏爱的歌曲妄加评论,而是把文字向外圈拉一节,给你讲述那些音乐人和音乐背后的故事。这样一来,文字又有观点也足够柔软。陈升和刘若英的事,我听过很多遍,刘若英的《为爱疯狂》我也听过很多遍,苏兰朵会把这两个人用歌曲的名字串起来给我们讲。在一篇名为《似水流年和想念你》的随笔里,苏兰朵讲她和李健的故事,讲一个初恋男生和李健的故事。讲来讲去还是把李健歌曲里的故事性和穿透力交代给我们。一个曾经我们以为是八卦的事情,把它从娱乐新闻里摘出来,和音乐作品绑在一起,就一点都不八卦,反而显得方方正正。嗯,这些文字是很酷,可她不是意气用事,听歌人苏兰朵的很多功课,她在文章里并没有给我们交代,就算这样,我们也不应该相信她书名——《听歌的人最无情》。其实,听歌的人最多情。她相信自己的感受和别人不一样,才讲给我们,这种文艺的态度,本身就很多情。作为一个专业写小说的人,写过大量散文、诗歌的人,苏兰朵的文字完全可以放心,绝对不会是条条框框,也不会一条路走到黑,每一篇文字都有小亮点。

读完整本书,舔一舔嘴唇,我不得不问一句:真的如你在书中所说,近十年没有什么好作品吗?还是你忘记了更新自己的曲库?

照日格图:散文家,翻译家,蒙古族。《读者》杂志签约作家。著有长篇小说《试婚》 ,翻

译作品《搏克手伊希根》等。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