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沙乡年鉴》读后感100字

《沙乡年鉴》读后感100字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11-06 23:20:26
《沙乡年鉴》读后感100字
时间:2024-11-06 23:20:26   小编:

《沙乡年鉴》是一本描写沙乡生活的年鉴,内容涵盖了沙乡人民的生活、风俗和传统文化等方面。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真实的情感表达,让读者感受到了沙乡人民的纯朴和勤劳。这本年鉴不仅展现了沙乡的美丽风景,更展现了沙乡人民的乐观向上和奋斗精神。

沙乡年鉴读后感(一)

Day1 0612

关于一月的冰融,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肯定是,冰雪融化给老鼠和毛脚鵟两种生物所带来的完全不同的境遇,对老鼠来说,它曾经苦心经营的地道逐渐暴露在公众面前;对毛脚鵟来说它又可以抓到无处可躲的老鼠了。还有就是那句“春天并不能代替谨慎。”

关于二月的好橡树,太喜欢作者的切入角度了,“我们的锯子正沿着它走过的路,一下又一下,十年又十年地,锯入一份终生年表之中,这份年表是用这棵好橡树的具有同一圆心的年轮所组成的。”将80年间发生的生态事件通过锯树和数年轮穿插其间讲述,这样去回顾了橡树和人类相伴相生的80年生命。土地、植物、动物和人类是共同体啊。

关于三月的大雁归来,开头就美得有一首诗,“一只主红雀正对着暖流歌唱春天,后来却发现自己搞错了,不过,它可以纠正它的错误,继续保持它在冬季的缄默。一只花栗鼠想出来晒太阳,却遇到了一阵夹雪的暴风,只有再回去睡觉。而一只定期迁徙的大雁,是下了在黑夜飞行二百英里的赌注的,它期望着在湖上找到一个融化的洞眼,它要想撤回去可就不那么容易了。它的来临,伴随着一位切断了其后路的先知的坚定信念。”还有进一步激发爱鸟者感伤的科学观察和数学分析,大雁本身是喜欢以6只或者6的倍数,以一个家庭聚合体的形式飞行的,所以当我们看到一只孤雁时,它的鸣叫声之孤独悲痛就可能不再只是我们的联想猜测。

沙乡年鉴读后感(二)

我们滥用土地,因为我们认为土地是属于我们的有价值的物品。只有当我们把土地视为我们隶属于其中的群落的时候,我们才有可能在使用土地的时候心怀热爱和尊敬。

一月

滴答声惊扰了深夜酣睡的动物,也给冬眠的动物带来了奇异的骚动。(之前还奇怪冬眠的动物怎么醒来的,也许就是听到滴答声了吧)

二月:切割栎木,通过年轮回溯历史与环境变迁,

好栎木——释放的正是这积累了八十年的阳光,它驱散了八十年的暴风雪,温暖了我的窝棚,也温暖了我的心。(原来阳光可以这样保存下来呢,那么岁月是不是也一起保存下来了呢?)

散发着芬芳的历史碎片从锯开的口子喷射出来……就这样锯进了这颗好栎木用一圈一圈的年龄谱写的一生的编年史。

三月

一只花栗鼠跑出来想晒日光浴,却看到了暴风雪,于是只好再回去睡觉。 可是一只迁徙的大雁却退无可退。

对于走路时不抬头望天,也没有竖起耳朵倾听大雁鸣叫的人而言,三月的早晨了无生机。

大雁的鸣叫嬉戏,驱除了易碎的香蒲上的最后一丝冬意。

如果我们真对大雁的一切了如指掌,这个世界该是多么的无趣!

四月

葶苈——它的香味就算真的存在,也散落在风中。

七月

僻静之地则向各方延伸,一直延伸到露珠所及的每一个地方。

十二月

家的范围:谁对自己生活的世界了解得更加彻底。(观察了解动物的活动范围)

雪地上的松树:不需要亲眼见到,我就知道鹿的饮食状况。(通过观察,间接知道;知道的越多,感受也越多。)

告别信内容相同,都用黄褐色的墨汁书写,墨汁的颜色到了十一月就变成褐色。接着松针掉落,在后面堆成一行行……

编号65290:我还希望,它依然戴着的我的脚环。(含蓄的喜爱,观察猜测山雀的生死)

威斯康星州

沼泽的挽歌:铃声轻柔地掉落在侧耳倾听的大地上。

沙乡:还有别的一些植物对世界所要求的不是肥沃,而是空间。

亚利桑那州和新墨西哥州

过量的安全似乎只会带来危险。

艾斯卡迪拉山:(从不同的场景中见到艾斯卡迪拉山)

沙乡年鉴读后感(三)

去年曾经看过《低吟的荒野》,这一次是《沙乡年鉴》。都属于自然文学,两者相比,后者更胜一筹,读到最后居然让读者如我生发了“感动”——真是生态学人文书写经典中的经典。不仅讲自然,讲故事,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层议论,还有对生态学基本规律的归纳,这一切都以优美、具象的文字以不慌不忙的节奏表达出来,不时就会有一些值得用彩笔标注的句子迸出来,非常难得的阅读经历。

面对这样的文字写书评很难。读到一半的时候,我找到了拎起来写几句感想的入手处:埋藏在字里行间的时间线。

第一部分标题直接作为书名,其中“年鉴”二字就是时间线的明示。一月到十二月,从自然的年度轮回中挑选出当季“明星”,以此作为描述自然之美妙的入口,展示各种动植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互动。在这些月度故事中,很多时候还会沿着一些主角的生命演化,延伸出去在时间轴线上提供更多的信息。

第二部分分别不同州讲述各自的“景观品质”,在空间区分之下仍然包含很强的时间线。在一个个故事中,更多加入了“人”的行为,重点说明因为人的参与、干预,自然在不同阶段上有了不同表现,人与自然之间关系沿着时间这条轴线演化,从而改变了自然的生态。

第三部分有一个很闲适的题目“品味乡村”,但却是提升到比较高的层面讨论生态学、生态系统的循环、生态伦理这样一些严肃的命题,具有很强的历史况味和未来观。比如,“环河”代表了生态系统的循环,“站在山顶”“像山一样思考”才能形成完整的生态观,“原始人的文化通常以野生的生命为基础”,“我们设想工业支撑着我们的生活,但却忘了是什么在支撑着工业”。

以下转引三个连续的段落:

“上帝赋予生命,上帝也剥夺生命。但是如今上帝不再是唯一握有生杀大权的主。当我们的某个远古祖先发明了铁锹,他便成了一个赐予者:他能种树。当他发明了斧子,他变成了剥夺者:他能砍树。因此,无论是谁,只要拥有了土地,他也就取得了创造和摧毁植物的神圣职能,不管他有没有这个认知。

“后来的祖先又发明了别的工具,但是细查之下,这些工具中的任何一种都只是最早的那两种基本工具的完善版或者辅助版。我们按职业给自己分类,每一种职业要么使用某种特定的工具,要么销售工具、修理工具和令工具更锋利,要么就对如何达成上述目的提出建议。通过这样的劳动分工,我们就不用为不属于自己工具的错误使用承担责任。

“十一月是属于斧子的月份,可以很舒适地伐木。……生态环境保护主义者的最好定义,是用斧子给出的。定义取决于人在决定砍什么树的时候在想什么,……他的每一击每一画都是在土地脸上留下自己的签名。

最后发几句我的感言(最近25年里我做过不少与这个领域有关的事情)。说实话,关于资源环境生态的未来,我持悲观态度。人一旦具有了像上帝一样的生杀予夺之能力,单靠生态伦理是无法制约其滥用的。就像数年前的生命克隆,就像当前的人工智能。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