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鱼文明》是一篇极具启迪性的科普读物,通过对金鱼的历史、品种、饲养与繁殖等多个方面的介绍,让读者深入了解这个鲜为人知的小生物。同时,作者也提出了保护金鱼文明的呼吁,希望人们能够更加重视对金鱼的保护与研究。
《金鱼文明》读后感(篇一)
我们生活在一个时间稀缺、注意力碎片化的时代,年轻人似乎都患上了注意力缺陷多动症:看剧要用二倍速,没有弹幕看不下去,边看还要边刷微博;长文章或知识贴即便再有趣也看不下去,先码再说;短视频已经够短了吧,但是三秒内没有出爆点的话照样被pass掉……
互联网巨头Google甚至估算出了当代年轻人的注意力时长——9秒!仅比金鱼长了1秒!我们“以为自己每时每刻都在发现新的宇宙”,殊不知,“我们变成了金鱼,被困在屏幕的鱼缸之中”,“被囚禁在一种数字交互平台造就的地狱般的重复之中”。
由此看来,《金鱼文明:注意力经济如何操纵我们的网络生活》的标题极具讽刺性。作者布吕诺·帕蒂诺是法国资深媒体人和数字问题专家,从专业和个人角度出发,一针见血地道破了注意力经济的黑幕。这本书获得了法国第21届经济类图书节大奖以及2020年袖珍书读者选择奖,在法国亚马逊收获众多高分好评。
本书从注意力市场的现状出发,细数数字经济导致的四大类精神失常,揭露各大网络平台为骗取和贩卖用户注意力所采用的心理学原理和算法工具,以及由此导致的舆论失真,最终提出具体的解决办法。
“无手机焦虑症”“错失恐惧症”“被遗忘恐惧症”……数字经济将我们化作实验室中的小白鼠,通过各种“奖励机制”和“不确定性”使我们上瘾,深陷各种焦虑症而不自知。计算机“劝导技术”利用人类的攀比心理,将我们囚禁在一场无止境的数字青春期里,比流量、比关注度、比成就、比效率……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极端的言论、出格的行为、高调的炫耀成了网红大V的流量保障。互联网的缔造者们承诺的“知识共享”和“集体智慧”不见踪迹,取而代之的是谷歌、脸书、推特等网络巨头的操纵之手。我们的日常被推送、即时消息、邮件、朋友圈狂轰滥炸,“人们被海量的内容所奴役,在快感中梦游”。在《娱乐至死》一书中,波兹曼曾预言:在这样一个反乌托邦的世界里,书籍禁令毫无意义,因为根本没人想看书。我们沉浸在算法为我们打造的“过滤气泡”中,用自己的主张给自己洗脑。正如叔本华所说,“每个人都以为自己视野的界限就是世界的界限”。由此导致的后果是“对屏幕的上瘾、无休止的公共辩论、公共空间的两极化”,在各大社交平台上,“条件反射践踏冷静思考、辩论广场摇身一变成为斗兽场”。即便如此,作者依旧怀着对数字时代的美好希冀,在文末提出了“四场战斗”和“四个处方”,为改善注意力经济现状指明了道路,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
本书作者旁征博引、引经据典,从经济学、心理学、传播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对我们所处的“金鱼文明”进行了剖析。虽有掉书袋的嫌疑,却丝毫不影响本书内容的可读性和文字的流畅度。这是一本名副其实的醒脑书,推荐给所有仍保有或渴望保有一丝“数字清醒”的朋友。
《金鱼文明》读后感(篇二)
这本书可以让我们提神醒脑,对当今虚拟化的时代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犹如对微醺的我们当头一棒,醍醐灌顶。
书的封面
封面的设计非常有意义,人的双手操作着一块手机,手机屏幕上显示着这本书的主题:“金鱼的注意力时长是8秒,你知道互联网时代的新人类注意力时长是多少吗?答案是:9秒!”我们前一秒还在看金鱼的热闹,后一秒话锋一转,直接逼问人类本身,我们读的时候也会立刻惊慌失措,思考和自己有什么关系?这本书为我们解开了这个虚拟时代真实背后的一面,段落分明,娓娓道来,易于普通读者都可以接受。
书的作者十分重要,很多时候作者是谁可以直接影响到我们想不想看这本书。作者不是畅销书作家,我们当然基本也都没有听说过,但是作者的简历让我们是望而却步,十分佩服的,来看一下封皮内测对于作者的简介。
作者简介
现在为什么短视频非常火爆,男女老少人人喜欢刷抖音,看快手,几秒钟一个的视频,一直刷,可以看上一上午,一下午,而不知疲倦,感觉时间瞬间过去了,也不知道到底看了些什么内容,其背后的原因你可以根据这本书来一探究竟。书里面还有提到的Instagram、twitter和Facebook,是外国人用的一些通讯软件,类似于我们的微信,微博这种东西。
里面提到一个数据,从2012年到2016年,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智能手机日平均使用时间都翻了一番,达到了让人担忧的水平:巴西为4小时48分钟,中国为3小时,美国为2小时37分钟,法国为1小时32分钟。而多数专家预计到2020年这个数字还会翻番。现在到了2021年,相信大家也都有目共睹了,早就翻番的多了。
然而屏幕不仅仅限于手机。美国给出了,让人难以置信的统计数据:据凯泽家庭基金会称,美国年轻人每天要花费5.5小时,在电子游戏,网络视频和社交网站等娱乐上,而他们面对屏幕的时长,达到每天8小时,也就是他们1/3的生命。现在,美国22至30岁的年轻人中,有22%既不上学也不上班。这个数字比15年前翻了一番。在美国的《赫芬顿邮报》,是早在距今8年前的事情了,2013年年底的时候刊登的一篇文章,讲述了住在新泽西州的14岁女孩凯西的故事,凯西说,我每天早上醒来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点开Facebook。不是说我想这么做,而是我必须这么做,就好像有人在逼迫我一样。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我就是想这样,Facebook夺走了我的生活。凯西用生命滋养着她Instagram上的580个好友和facebook上的1110个好友,只为吸引更多的人,给他的动态点赞,如果少于100个赞,他就会心慌意乱,如果它获得的赞没有其他朋友多,她就会六神无主。
书中还提到了“哨兵睡眠者”,意思是因为害怕错过手机消息而进入深度睡眠,像哨兵一样随时保持警醒,而不进入深度睡眠的人;“无手机焦虑症”,指的是只要离开手机片刻就会陷入恐慌的人;还有“低头族病”,指的是在和同事、朋友、恋人或家人说话时,也要公然翻手机的人。低头族的病不仅仅是低头那么简单,低头族成为病症,已经形成一种完全无意识的条件反射,我们的脊髓已经取代了大脑,完全不受大脑控制,不自觉的就会低头看一下手机。
在书的后封皮写着这样一句话:“我们是否已经和金鱼别无二致?”我们读完这本书以后,相信一定会对虚拟化的时代有一些新的思考。在下面还有一句话,非常有意思,是说:“阅读本书时请确保身边没有数字产品。”
《金鱼文明》读后感(篇三)
越是触手可及,唾手可得,越是让人不可抽离之物,以为是掌控沉迷,其实是被控制。
金鱼文明
目前无人评价
[法]布吕诺·帕蒂诺 / 人民日报出版社
在看《金鱼文明》之前,觉得一切都掌控在手里,想刷新闻的时候刷新闻,想放松的时候刷短视频,都是自我意愿。但是在看到注意力经济这一词的时候,突然惊醒。
细数一下,每天付出在这些消遣上的时间是在是太多了,并且对个人的认知并没有提升,只是在原有的认识上,多看一些喜闻乐见的快讯,放松一刻而已,或者一些支持自我偏见的观点,增强自我的偏见。
更多的,是附之推送的广告,商品。之前以为,看到免费的新闻,看点广告也不为过,但直至现在的广告推送越来越精准,对个人的需求越来越拿捏到位,没有感觉更便利,到有一种被人透视的惊悚感。
在注意力经济主导的大数据时代,每个人都可以说是裸奔着的,以为那些对胃口的喜闻乐见的内容是专门推送的,其实不过时平台算法给的鱼饵,让人上钩,让人沉迷,从而售卖商品。
现在人们相较于互联网前时代,现在更多出现的一个字是“刷”,刷新闻,刷视频,刷剧,刷着分秒的不能满足的焦虑。
在我看来,这一个”刷“字,正好的响应了这个世界没有变得更好,只是变得更快。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娱乐触手可达,但是对信息获取的焦虑没有分毫的减少,反而爆发式的增长,只要一会忘记看手机,就会满身焦虑可怕,生怕错过整个世界。
在《金鱼文明》中,作者提到,注意力在金鱼的世界,只有 8 秒,一到 8 秒金鱼就会走神。而在实验得出,人类比金鱼好不到哪里去,只多出了一秒,注意力时间只有 9 秒。这个 9 秒,在现今的短视频平台,新闻咨询平台,被应用得淋漓尽致。
在真实的场景当中,已经连 9 秒都没有,可能只有3秒,在海量的信息奔涌下,焦虑的点已经从获取少,变成了获取的好。但是这个好,却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好,只是你愿意看到,愿意选择的一面,如今被平台美誉为“千人千面”。
如今的我们,就像一个挑食的孩子,你喜欢“吃”什么,算法就给你推送什么,这次量小了,下次给你大量的,这次多了厌了,下次换个包装,再给你继续推。在平台的哺育下,我们用偏见的外衣,做成我们自以为是的铠甲,以来对抗世界,慢慢的筑起封闭的信息茧房。
当我们以为这一切都是有目的有预谋的时候,是对的,但是又不是全对。世界上每一样呗发明,发现出来的东西,只要有足够的基础群体,就是有生命力的,而且会变成不可控的。互联网算法就是目前最大的不可控。
在目前看来,只是算法背后的资本在用着这些工具来收割注意力,收割个人的时间,让人成瘾,继而交出更多的时间与注意力。但是这只是可控的一面。在不久的将来,可以预见,在人工智能的加入,算法必定让我们再发生一个不可估量的转变,可能更偏激,更封闭,更沉迷,但不会更好。
苏格拉底说,未经反思的生活不值得过的。同样,一直被算法哺育的人生也是可怕可怜的。
在今天获取任何咨询内容,只要花点时间就可以,之前束之高阁的学术名著,象牙塔里的名师课堂,天南地北的内容资讯……并没有让我们变得更博学,更睿智,更懂思考,因为这些都需要延迟满足,需要花功夫。但在这个快消的时代,延迟满足对于这个什么都要“刷”的时代,很难做到,所以人们只会选择唾手可得的成果。但这种往往会造成消化不良,就像一个不曾锻炼的人,只考吃蛋白粉,最多能长一点肉,但是无论如何,内在的力量是不会增长分毫的。面对知识和理解也同样,如果知识单纯的接收,没有付出,没有磨炼,往往所得只是轻浮的表面。
在一个算法盛行的社会,作者的《金鱼文明》最多可以泼一时的冷水,很快,又会被算法的洪流冲得头脑发热,忘乎所以,我只希望,我可以在这盘冷水中,多冷一会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