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黄河与中华文明经典读后感有感

黄河与中华文明经典读后感有感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6-30 18:25:23
黄河与中华文明经典读后感有感
时间:2024-06-30 18:25:23   小编:

《黄河与中华文明》是一部关于中国黄河文明的历史著作。通过对黄河流域的文化、历史和人文景观的描绘,展现了黄河对中华文明的重要影响。作者深入解析了黄河文明的起源、发展和影响,使读者对中国古代文明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黄河与中华文明读后感篇一

可能是亲眼见到了黄河入海口,看到了海河交汇处的场景,对黄河这条母亲河有更深的感受。河流是我们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蜿蜒绵长的黄河所形成的冲积平原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栖息地。虽然也有很多甚至无法预料的自然灾害,但是在长期黄河灾害的过程当中不断在积累许多的经验。从很早期技术和知识还没有那么足以支撑许多现实困难,能够在一定的区域安稳的生活,也许就成为了社会得以实现长治久安的关键。相关的文化和文明也由此产生发展,所以说这些文明是由长期发展孕育而形成的,也说明了河流与我们的文化之间的一些更加深层次的联系纽带。

黄河与中华文明读后感篇二

有关黄河的话题,常说常新。复旦大学资深教授、中央文史馆馆员葛剑雄先生撰写《黄河与中华文明》一书,是近年来详细梳理黄河与中华文明渊源的一本书,也是介于学术研究与知识普及之间的一本书。

文明是个大概念,但大概念也可拆分出各个组分,虽不能象元素构成一样拿出清晰的组分表,但也可理出一种文明生成的脉络。河流无疑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中国的黄河长江、埃及的尼罗河、印度的恒河、西亚两河流域均被比喻成孕育文明的母亲河。

从可读性角度而言,这本书行文略显枯燥,如果在语言的通俗优美方面再下些功夫,可大大提升其阅读感。

黄河与中华文明读后感篇三

古往今来,人类逐水而居,文明伴水而生。无论是被称为大河文明的古代亚非文明,还是以古希腊、古罗马为代表的海洋文明,不难看出,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与水相关。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认为“一切皆水”,即水是万物的起源。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以水为例来形容高尚的品德。由此可见,在古人的生产生活中,水不仅是物质世界的开始,还在精神世界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就不得不提及,各个地区的大江大河,更是孕育了无数文明。

无数涓涓细流汇聚起来,逐渐形成源头最初的河道——玛曲曲果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延续至今的国家,形成了灿烂悠久的中华文明,长江、黄河在其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而黄河在古代为何被尊为“四渎”(即长江、黄河、淮河、济水的合称)之宗,黄河和中华民族的形成有何关联等等问题,我们都可以在葛剑雄教授所著《黄河与中华文明》一书中窥见究竟。葛教授以历史学家严谨的态度,用通俗易懂的文字向读者讲述了黄河蕴含的宏大世界、孕育的华夏文明,谱写了一首黄河颂歌。

宅兹中国

“中国”从哪里来?葛老师在书中提到,考古学家认为山西襄汾的陶寺遗址“非常可能”就是传说中的尧都,称之为“最早的中国”。之所以说“非常可能”,而不能直接肯定,最大的缺憾就是没有发现正式的文字记载。

而“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实证,是在一件名为“何尊”的西周早期青铜酒具的铭文中发现。对我们来说,何尊铭文中最重要的话,是周王营建成周的前提:

何尊

惟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之辟民”。(或释作“自之乂民”,大意相同。)

大意是:武王在攻克了商的都城后,举行隆重的仪式向上天报告:“我现在把中国当做我的家园了,亲自统治那里的民众。”

这句铭文清楚地告诉我们,早在3100年前,中国的含义就是当时最高统治者居住的地方。而无论是商朝后期都城殷(今河南安阳一带)、周朝的都城丰、镐(今陕西西安一带),还是新选定的成周(今河南洛阳一带),都不出黄河中下游范围。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的范围逐渐扩大到周朝的中心区域,再扩大到七国。直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秦朝,其全部统治区都成了“中国”。从此,中国成了中原王朝的代名词。政权更迭,朝代更替,皇帝易姓,但中国名称不改,中国代表的地域范围随着疆域的扩展最终覆盖今天我国领土的全部。

何尊铭文

不容置疑的是,追根溯源,“中国”产生在黄河之滨,黄河流域曾是中国的主体。

民族熔炉

黄河是我国的第二长河,干流全长5687千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盆地,自西向东分别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自治区),流过黄土高原和黄淮海平原,最后流入渤海。正因其流域之广,黄河上中下游产生了巨大的地理差异、多样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千差万别的人文景观,形成了丰富的生产生活方式。农牧交错,民族交融。但至迟在春秋时期,出自夏、商、周的三支后裔已经具有共同的民族意识和心态,结成了一个民族共同体的雏形,并且以“诸夏”(美称为华夏)自居,以区别于其他部族或部落集团。此后历朝历代,诸夏凭借人口数量和文明发达程度等方面的优势,逐渐融合或驱赶其他民族,最终形成了如今的中华民族。

黄河经过九曲十八弯,流经九个省区,滔滔河水挟着滚滚泥沙冲入大海

葛老师在此书中诠释了从商周到清末黄河流域人口迁移的史实,例如永嘉南渡、安史之乱后的南迁浪潮等。黄河流域的人口向南方和周边地区的迁移,其他地区的非汉族人口向黄河流域的迁移,对中国历史的进程、中国疆域的扩展、中华民族的形成、中华文明的丰富和进步都具有十分重大甚至决定性的意义。最为重要的是,这大量的历史事实证明,黄河哺育了华夏民族的主体,哺育了中华民族的大部分先民。

黄河儿女遍布中华,走向世界。

大河泱泱

从大禹治水到瓠子堵口,从王景治河到高超合龙,虽然黄河八百年安流也无法阻止其文明的衰落,但也意味着即将迎来新生。书中提及,以往存在过的人类文明,有的早已消亡,有的仍然在发展,有的已经历过盛极而衰、衰而复兴的过程。这是因为只要一种文明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依然存在,只要人类对它的利用没有超过极限,这种文明就仍然具有相对无限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黄河源图

五千多年来,黄河文明历经沧桑,昔日的地位不复存在,但它的精神早已深沉地根植于中华民族之中,成为新的黄河文明的重要来源和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复兴的精神基础和持久动力。新的黄河文明仍然是以黄河流域特定的地理环境为基础的,但并不是要恢复旧的黄河文明,从其本质上讲,是传承,更是重建,是创新。

葛老师也谈到自己对于未来黄河文明的展望,农业文明仍将是黄河文明的组成部分,但不会是传统意义和标准的农业,而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生产手段的大农业,而且将使整个流域的生态环境得到全面、深度的修复,与黄河的全面治理、永久安流相得益彰。黄河文明中工业文明和科技文明的比重还将不断扩大。黄河流域是全中国的地理中心所在,也会在未来世界交通网中占据重要地位。同时,黄河流域大量的人文资源为学术研究、文化传承、旅游休闲等领域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并形成空前规模的产业和市场。

长河浩荡,奔流入海。我们在此书中跟随葛老师的脚步,回忆古老的黄河与中华文明的往事,感悟黄河对中华民族所做的巨大贡献,也将重建新的黄河荣光。正如葛老师在书中所言:

黄河万古流,黄河儿女将不断创建新的文明。

黄河万古流,中华民族的母亲永葆青春。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