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行走,一堂哲学课》读后感精选

《行走,一堂哲学课》读后感精选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11-15 18:41:11
《行走,一堂哲学课》读后感精选
时间:2024-11-15 18:41:11   小编:

《行走,一堂哲学课》通过描述作者在行走中的思考和感悟,探讨了行走与哲学的关系。作者认为行走是一种身心合一的体验,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文章以简洁清晰的语言,引发读者对行走和思考的深入思考。

行走,一堂哲学课读后感(一)

这本书像是出版社的约稿,特别是最后连庄子都出现时,我更加相信。

书中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个对行走的赞美。这部分的描写很多,重复且空泛,像是一首生生拉长的诗歌,不外是重塑心灵,超然物外的感受。另一个是引用了许多名人的生平,多从他们与行走的关系来攥写。这部分像零散的传记,但却丝毫不客观冷静和中立,全是由歌颂的口吻来描写,这样的传记不具备太多参考意义。

书中引用到瓦尔登湖,这本书在时间和空间的范畴都很狭小,仅仅是梭罗在瓦尔登湖隐居的日常描写,但却胜过了无数关于隐居,旅行,行走的书,当然也胜过了这一本。恰好书中还给出了这种优劣的评价标准。一些书昏暗,一些书明媚,这和作者的写作姿态有关。行走中的作者,敞开胸怀,获得真切的感受。而禁锢在自己的座位上来写作,如同封闭空间的囚徒。这样的作品一定晦涩难懂,严肃沉重,或空泛枯燥,它们只是桌上其他作品堆砌的产物。这类著作就像被刻意填喂的肥鹅,被作者强行塞入引文,填充参考资料。

本书少了亲身由荒野获取的气息,多了旁征博引的拥堵。这是他不及瓦尔登湖的原因。

行走,一堂哲学课读后感(二)

“行走就像海浪的声响,永不厌倦的抚慰着人们的心灵。”行走不只是一只脚放在另一只脚的前面,它有着精神上的力量。作家弗里德里克·格鲁通过《行走,一堂哲学课》写出了行走不只是循环往复的无聊运动,它有着避免进行忧愁的游荡的力量。疲倦与烦恼不会因行走而消失,但行走之时却会逐一忘却。

作家写梭罗,尼采,以及卢梭,兰波,行走对于他们的意义。梭罗在康科德城的瓦尔登湖写出了《瓦尔登湖》一书,他每天在小屋的旁边行走,重复又重复,但是他从未感觉无聊枯燥,林中的生命与波光粼粼的湖水陪伴着他。而兰波内心有着一股出走的愤怒,这也令他坚持行走。大概我们需要一股愤怒或是刺激,来使我们出发,上路。

行走不只是从一所封闭的空间走到另一所封闭空间,这样的行走毫无意义,无非是换了个地继续呼吸凝重的空气,无论如何,这不能令自己感到心灵上的放松与宁静。

有人选择行走在乡村,那清新的空气以及植物都会带来别无二致的舒适感。尽管这只是短暂的行走,围绕我们的烦恼实则并未离去,就如身边的路与风景不因我们的行走而消失不见。行走的时候,我们好像是一个空白的人,与自己的对话,没有回忆,也没有故事。

而城市里的行走者更为稀少,少有人愿意在充满着灯红酒绿的城市中以及灰尘中开始一段行走,他们更愿意选择出门远行。选择在城市里行走的人,会发现一些无人注意的事物,城市中的美也需要有人去发现。少了这部分人,城市就真失去了味道。

在行走之时,用双脚感受地的坚固力量,虽然我们脚下占据的地面很少,但可以通过行走占据其他所有空间。希望就在我们脚下,只有一步步的走得稳固而执着。

当行走的时候,脚下好似有风,带你寻找一份身心的自由。

行走,一堂哲学课读后感(三)

看书的封面,很美,误以为是心情散文集,结果翻开看才知原来是以散文为载体的哲学书啊。

作者定义了什么是行走,首先正名行走不是体育,是哲思的一种形式,然后通过几个关键词点明了他眼中的行走。书中还穿插着讲了跟行走有关的一些名人故事,侧重于思想层面的分析。例如尼采,卢梭,兰波,梭罗,康德,甘地等。

虽说是行走,我却想起了阿甘的奔跑,也是没什么目的,只是起而奔跑”go for a little run”,异曲同工吧。有人对他的跑解读成他知道自己要的什么,以跑的方式思考出结果;有人解读成他不清楚自己的目的在哪里,就是傻跑;又有人解读成是奔跑是一种坚持的表达。仅奔跑这一个行为,每个人的理解都会不同,行走也一样,可以有多种理解,作者在书中就提到了很多主题,包括:自由,抛开尘世杂念,动物本能的表现;室外,回归自然的需求;缓慢,时间换空间,是对周围事物的关怀;孤独,给自己一个身体和灵魂的对话空间;寂静,与心对话,减少语言的打扰;永恒,内心的清明,永不失童心;朝圣等等。每个主题都能让人思考良久。你也会在行走中体会更深刻,也有自己关于行走的感悟,不一定如名人般的执著,但just go for a little walk也一定有些自己的体悟。

当然书中作者的思考很深刻,维度也很多,哲学家总是想的多一些,好在文字优美,读起来没负担。对于我们普罗大众来讲,行走更多的就只是字面的含义,是路途的代名词而已,其实能懂得何时起步,何时停就已经是门人生的艺术了。

行走也就是迈开腿,散散步,不用费力就可以学会的基本技能,而越是简单的,才越有深意,要知道真理也总是简单朴素的。用这天赋的技能来放空身心,与自己对话,或者干脆就是什么都不想,只是要静静,行走能给自己带来一段独处的时光。不需要考虑竞技得分,生活中的烦恼似乎也在一步一步行走中消失掉了,剩下的只是一个完整的抛弃外在杂念的自我。

看过书中行走的种种,想起《一个人的朝圣》里面的句子:“生活离平淡无奇有多遥远,又可以在多短的一瞬间不复从前。”开始走就是改变,那么找双舒服的鞋子,抬起脚,迈开步子,行走吧。给自己的心灵一个减负的机会,给大脑一个轻松思考的环境。一种精神上的放松是很美妙的享受。

行走,一堂哲学课读后感(四)

我是一个幸福感很低的人!后来我换了工作地点,开始走路上班.行走的时候,感觉时间像静止了一样.我也因此不再面对阻车,也不再匆匆忙忙.如果行走与哲学有关的话,那就是我用双脚解放了一些些的神经,这样很好,我总算有片刻的时间面对我自己,我会在脚步声中思考,我还该怎样计划未来.

我曾经很喜欢陈坤,一直等着他来解救我.他没有来,我的行走就变得很短.只是行走是一个循环的过程.将一只脚放在另一只脚之前.但是,它真没有那么简单,行走是有方法的,速度是需要把控的,如果一直急着赶路,那不是真的行走.如果控制不好稳定的速度,也会很累.真正的行走,是一种享受.

行走不是体育

行走是一种自由,不需要代步的工具,有的只是轻松的脚步.自由其实就是一块面包\一口清泉\一片开阔的风景.哲学家尼采是一个出色的行走者,他走说:成为一个闭门不出的人,是对思想犯下的滔天罪行.尼采的晚年很痛苦,除了行走,他才能感受到生命的自由和幸福.他已经控制不了自己,会跑到马路上大声喊叫,会有许多疯狂的举动,陪他的母亲后来只能控制他的出行,让他在人少的时段出来走走.

出走的兰波,是一个极致的行走者.他的人生就是为了行走吧,贫穷是阻止他行走的困难么?好像也不是,没有钱的时候他也行走,独行天下.有一次扒火车还被关押了起来,是他的老师听闻后第一时间跑来救他.自然,他是一个天才的诗人.但是天才的诗人没有让他富有,真正让他富有的,是他的行走.那么从容自由的行走,摆脱一切的束缚的行走,他可以吃很差,可以忍受身体上的各种苦痛,他的神经必须在路上,所以他不顾一切的行走着,直到生命结束."非常兴奋地,我在桌下展开双脚."他一生总是这样的,"和这里道别,前往其他任一地方."生命在他的脚步下,延伸到无边无际的时空,他是丰富的,诗人的灵魂是丰富的.

独自出发,享受一次远行.

身体和灵魂,总得有一个在路上.

我了解那种感觉,行走的时候,思维和灵魂从身体里解放出来,那种轻盈的感觉.其实我还很喜欢坐车,在摇晃的车上,我看着车窗外的风景,感受自己生命的行程,思考自己,那时那刻,我会产生很多的想法,那些想法奇奇怪怪,但是总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启发,让我觉得自己存在着,我存在,我又该如何继续存在,那种思考是有生命力的,一如我简单的生活,我永不放弃的梦想

行走,一堂哲学课读后感(五)

行走,不只是脚步,还有人生

——读《行走,一堂哲学课》

文/方木鱼

有一段时间,我很同情人类的双腿。人类从一开始的四肢爬行到直立行走,这的确解放了双手,但无形之中,却把压力转嫁给了双腿。

所以,我很理解中国的篮球标签姚明为什么在他重伤之后,而年龄却并不算很老的时候就宣布退役。尽管我内心里并不愿意他退,但我明白姚明的苦衷,如要这几年的风光和名利,那么下半辈子很有可能是在轮椅上度过富哦了。所以,当我在看到NBA 2015到2016赛季,我衰老的科比拖着沉重的双腿打球时,我内心是极度同情科比的双腿的,所以我也格外珍惜我每一次业余打篮球时的起跳,落地,转身,和快速地向前奔跑。

行走,直立行走,是人类的一个进步。而在法国人弗里德里克•格鲁眼里,行走是一堂哲学课。在他看来,行走不是体育,而是让人放慢脚步的最好途径。在格鲁的意境中,行走不再是单纯的无力运动,而提升到了激发创造、唤醒自由的高度,同时也让无数蝇营狗苟的灵魂获得平静。这之中,走在最前列的且收货深刻的,无疑是无数的哲学家前辈,比如伟大的尼采居然可以用行走对抗剧烈头痛;而兰波则靠行走释放年轻的激情与灵感,内瓦尔则以行走抹去他的忧伤。更为有名的卢梭却只有在行走时才能够真正地思考、写作、创造、获得灵感。于是,格鲁自己明白了,并试着告诉我们,行走,其实并没有那么简单。

在《缓慢》一篇中,作者写到:事实上,仓促和速度会加速时光的流逝,匆忙度过的两个小时会缩短一天的长度。缓慢行走的一天是漫长的,因为它能够延长时光,任由我们自由呼吸,并让每一小时,每一分,每一秒都更富有内涵,而不是一味地去填充每个时刻。

这让我想起苏轼的那首《司命宫杨道士息轩》:无事此静坐,一日似两日。若活七十年,便是百四十。黄金几时成,白发日夜出。开眼三千秋,速如驹过隙。是故东坡老,贵汝一念息。时来登此轩,目送过海席。家山归未能,题诗寄屋壁。

在《朝圣》一篇中,作者写,行走不是一次漫无目的的散步或者一场孤独的流浪。而朝圣,则无疑是一次最神圣的行走。其实,生而为人,又何尝不是一次行走? 人的一生都在行走,每一步,,每一个脚印,直到你老去,走不动的那一天。

我想起一句话,要好好地活,因为你会死很长时间。所以,我想说的是,要走好脚下的每一步,因为说不准哪一天,就走不动了。

行走,一堂哲学课读后感(六)

如果没有翻开这本书,其实很难体会,为什么行走会变成一种哲学。不就是走路么,不就是从此地到达彼地么?

然而在看了书中这么多人的故事,这么多人的思考之后,我感受最深的,并不是行走中沿途那些风景,不是行走中遇到的风物,也不是书中伟大人物们思想的高度,而是在行走中,我们的双脚扎扎实实的踏在这片土地之上,我们在接地气,在过有人气儿的生活。

国庆假期,我去了一趟宜宾,并没有去宜宾蜀南竹海,也没有去买五粮液。而是在宜宾的李庄踏踏实实的走了一万步。途中和几个盆友一起,在岷江边露营。沿途我想了很多,关于人生,关于爱情,关于婚姻。就像今天一个朋友和我说的那样,你都多大了,也是时候和这个世界和解了。

对啊,我都多大了,真的是时候,和这个世界,和自己和解了。

书籍给人最大的意义,就在于能指导具体的生活,我看先哲们在往事中行走,看先哲们在历史中漫步,看朝圣者在信仰里匍匐,而我却在现实的困境里被压得直不起腰来。

当我们在谈行走的时候我们在谈些什么,行走并不是行走本身,行走是感受本身。我们在行走中看风景,然后感叹大自然的伟大和自己的渺小;我们在行走中思考,伟大的光芒都在孤独中诞生;我们在行走中和自己对话,看自己的微茫走向何方;我们在行走中遇见别人,最后让自己和自己遇见。

私以为,我的人生还没到可以和别人谈哲学的高度,在别人一套又一套的说辞中我总是觉得自己的理论不够完善,语言在别人的攻击下溃不成军,我总是说不过别人,总是容易被别人说动,用心理学的理论来说,我就是一个场依存性人格,所以我偏爱用写的,用写的方式论证自己的所思所想。

场依存性有场依存性的坏处,所以我想在行走中找到力量,找到自己的方向。书中写了很多伟人的行走的故事,他们在行走中完善了自己的思想,抵达哲学的高度。是行走给了一代又一代人新的思路,心的归处。

我也爱行走,尤其爱一个人走走。

我们都是古希腊故事里的安泰,离开土地母亲的滋养,我们都丧失了自己的力量来源,会被敌人击溃。无论我们再孤单再无助,总有一方土地,一段旅程,能让我们温暖如初。

今天晚上有些难过,不知道自己在想些什么写些什么,谁来约我一起行走吧。

最后真的特别想表扬一下译者,文中的遣词造句处处体现了作者的文学造诣,尤其那句:在人间满是眼泪的山谷里游荡。差点让我潸然泪下。

行走,一堂哲学课读后感(七)

近来,微信一族打招呼的语汇从“你吃了吗?”变成了“你今天走了几步?”。微信中统计每日步数的应用“行走的力量”着实火了一把,在忙着低头点赞的同时,行走,亦渗透入了现代年轻人的生活之中。当将上下班堵在公车上的时间用于行走在路上,似乎多了更多独处的幸福时光。而当遇见这本弗里德里克·格鲁的《行走,一堂哲学课》,这种感受被进一步佐证,藉由大师们的经历与感悟,行走的意义变得更为明晰。

《行走,一堂哲学课》中提到,人们在行走时能感受到一种完满的快乐,即存在的快乐。作者将人们行走的动机概括为两种截然相反的心态:“深深的绝望以及突然降临的幸福”。因为行走,我们得以更真实地活着,并与这个世界形成一个能够获得幸福的联结。这种联结,是自我内心与世界的互动,能够抵抗长久的孤独,亦学会与人生和解。

在路上,思维与才华的火花迸发,成为了经典作品的源头。如作者所言:“我们应该追寻真实的写作风格和内容,甚至可以把写作当成是坚定步伐的一种延续。这样的人生体验,让很多名人志士深受其益。“通过行走,尼采站在高处,俯瞰世界和普通人。”他作为一个隐居者,在明天进行的十小时行走中,打开心灵,让双脚与头脑共同进行创作。兰波则在行走中找到了回归自我的感觉,独自行走的人从不孤独,却能享受寂静,有助于在排除语言干扰的情状下聆听心灵的声音。而即使在极为规律的日常生活中,康德仍能享受属于自己的漫步时光,他总是沿着同一条道路行走与思考,以至于这条路在他生后被命名为了“哲学家之路”。

行走,是一种在当下极为珍贵的生活方式,它不像跑步一样追求速度与效率,甚至必须忍受坚持缓慢。在当下节奏飞快而浮躁的生活中,这样的活动更能体现出一种另类的美好。只有将速度适当减慢,将喧嚣的社交放下,才能腾出时空来思考与体悟。在路上,融入到风景之中,同时能看到心中的风景,行走是一个人与自己对话的良好契机。如作者弗里德里克概括的那样:“一个人的真正财富和资产是他接收的情感和留存心间的回忆总和。”匆忙奔跑的时候,我们来不及回头看,极有可能迷了路,气喘吁吁。而行走则不一样,步步从容,可以偶尔停下来,回头观望来时的路,及时纠正偏误,并沿途发现更美的风景。“仓促和速度会加速时光的流逝。”从容而“缓慢”则能更好地珍惜时光,提高生活的幸福转换效率。

在阿尔卑斯山上有一块路标这样写着:“慢慢走,请欣赏。”风景如此美好,怎忍心匆匆错过?真实得活着是脚踏大地,在路上缓慢但坚定地走着,不困于心,不劳于行。

行走,一堂哲学课读后感(八)

行走一定是件顶重要的哲学,毕竟所有人,都是正行走在自己的“生活之路”上“朝圣者”。

法国哲学家弗里德里克•格鲁的《行走,一堂哲学课》是一本很优美的散文集。尽管有着“哲学家”的身份,但格鲁的作品并不难读——其实文笔优质的哲学家并不在少数,所以很多来自读者的“抱怨”——哲学书太枯燥太难懂,对他们来说并不公平。

这部作品探讨的主题是“行走”。于作者而言,这是一个可以更加抽象化的具体概念——在人们的传统观念里,每日的“行走”是一件实在的活动,是从一个目的地抵达另一个的最朴素的手段。但它的意义其实要比我们原本的想象更加宽泛、丰富。纯粹意义上的“行走”,与目的地无关。因为一旦目的无比明确,行走的意义便不复存在——这样的属性,差不多与生活本身也相通。

于是怎样的行走,才算得上是正确且恰当的呢?秘密在于,行走应当成为一种恒定的状态。只有当人们沉默在行走之中,忘记目的和自己,人才不会感到疲惫或是厌倦。这意味着高度的专注——专注于脚下,而非目光或是心灵想要触及的地方。其实就连追求最平淡的幸福也是有野心的表现,而只有不刻意的生活和行走,才能找到自己的节奏与风景。

对于上述观点的论证,格鲁的文字是不疾不徐的。他从行走本身出发,逐一论证了行走的节奏、愉悦、重复等等方面,最终为“行走”这样一个人们原本很熟悉的行为,构建了全新的定义机制。这一点像极了他在作品里叙述的康德的故事——“他按照自己的节奏,每天思考一个问题、写下一个论证,日积月累,形成了自己的哲学王国”。康德每天散步走过的那条小路被人们称作“哲学家之路”,而康德真正遵循的“哲学家之路”,又何尝不是一次漫长、优雅且伟大的行走呢?

于是格鲁所倡导的生活方式,其实是极简且平静的。要摒弃太多的、无用的可能,要理解在生活的展开过程中,重要的是你脚下的那一条路。这对于“人生选择”愈加丰富的现代人,意义显然不言而喻。这世界的美好,在于它的确有无数快乐可以被人们找到。可这些快乐,往往只有被充分体验才有意义。从一处风景,匆匆行至下一处的走马观花,终究不能称得上是旅行的。于是同样地,只有慢慢行走,用心路过、咀嚼的时光,才是真正的生活,不致使人空虚神伤。

《行走,一堂哲学课》是一本内容丰富的作品。除了关于主题的论证,作者还在其中穿插了几个关于行走的“名人故事”,试图说明“是行走让他们的灵魂更加丰满”的观点。这使得作品更具可读性——其实意义,通过故事也已经不言自明了。

“没有什么路途,会比双脚更长”。于是生活,终究是在脚下的,双脚可以踏平的实地,既荒谬又坚定。

行走,一堂哲学课读后感(九)

一行禅师说:“所谓奇迹,就是在大地上安然地行走。”

法国哲学家弗里德里克·格鲁说:“行走,能给人带来滞缓的自由,让人卸下生活的重担。”

在《行走,一堂哲学课》这本书里,弗里德里克·格鲁把“行走”这件在很多人看来简单无奇的事情提升到精神的高度、哲学的高度。作者认为,行走看似简单,无非是两只脚一前一后地向前迈步,但其实,行走是一场发现,发现生命中更多的可能性,发现沿途中未曾见过的风景,发现那个最为本真的自己。

作为一本哲思散文随笔集,作者的文字清新怡人、优美流畅,而且还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因此,这本书既是一部充满智慧火花的哲理书籍,又一部辞藻优雅的文学作品。在阅读的过程中,丝毫不觉得沉闷无趣,反而会有一种在清晨呼吸着新鲜空气的舒畅感。读书与行走,这是生活中多么幸福、多么重要的两件事情呢,更何况,行走的时候不仅身体在动,而且大脑在思考,心灵在感受,整个生命都处在一种鲜活而开放的状态。

或许正因如此,格鲁才会把这种看似简单平常的行为用一本书的篇幅进行阐述。在许多人看来,行走,不就是走路嘛,有什么神奇的?又有什么可大写特写的?在一行禅师看来,行走是一种奇迹,在格鲁看来,行走是由外向内的一种探索。再看那些哲学家、文学家的亲身经历:尼采、卢梭、兰波、康德、凯鲁亚克、史蒂文森,他们也是行走的忠实“信奉者”,尽管他们踏上行走之路的目的各有不同,但从作者所描述的这些人物的行走经历中,读者不难看出行走给身体和心灵带来的充实感和愉悦感。从这个角度来说,这本书又可以看作是一本刻画传神的人物侧写。

在书中,作者有意识地行走和普通的体育运动相区别开。他认为体育运动需要的是技巧和竞争,而行走,则是一种游戏,是一场发现之旅,是一种生活方式和人生态度。通过行走人与自身、与他人达成了和解。这时候,人的视野变得更加开阔,人的生命层次得到了提升。通过行走,人把自己的人生之路变得更宽。当然,行走的意义和益处绝不仅仅就这一点,而行走给身心带来的切实变化,恐怕只有读者自己亲身经历后,才能得出结果。

人生之路,尽在脚下。按照弗里德里克·格鲁在书中的观点,行走能激发创造,能唤醒沉睡的心灵,把我们带上通往自由国度的桥梁。如果你喜欢阅读思考,但不喜欢运动,那么这本随处闪现着智慧光芒的行走之书,一定能改变你的这个习惯。作者灵动优美的文字实在具有煽动力,读完这本书,恐怕你脑中闪过的念头便是 “哇,行走竟然这么好,我也要试试!”于是,就真的推开门,在阳光下行走,直到汗流浃背,直到身与心都放松下来。

行走,一堂哲学课读后感(十)

行走是什么呢?

这突然的一问,我们好像真是无法给出一个标准或信服力很强的答案。但我们可以从行走不是什么来反向推导出行走究竟是什么。法国年轻的哲学家弗里德里克·格鲁正是通过这个角度, 在《行走,一堂哲学课》里为我们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以优美的文字,让我们一窥行走真正的意义。

行走不是体育。

行走不涉及技巧、规则、比分和竞争;不是一场秀,一场戏,一场表演,一场交易。它只需要你迈开腿,放慢脚步,就像童年的游戏,凭着直觉,感受着天空的蔚蓝,触摸着大地的神秘。

行走不是所有困扰的解决者。

不要企图通过行走就能解决我们种种困扰与烦忧,因为行走时我们并不能真正的与自己相遇。在行走中,我们并不能重新找到自我,也不能就此摆脱长期以来束缚我们的梦魔。

更加失望的是,从传统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行走就是浪费光阴,甚至是一段死去的时光。它完全无法进行生产,创造财富。而且,毋庸置疑,行走是一项沉闷、重复、一成不变的运动。

既然如此,我们所强调的行走又有何种意义呢?弗里德里克·格鲁从行走的角度出发,畅谈了尼采、兰波、卢梭、梭罗的一生,他们的一生都与行走紧密相连。弗里德里克·格鲁认为,对兰波而言,行走意味着逃离,是一种把一切都抛在身后的深切喜悦。而卢梭每天孤单、规律、长时间的行走着,向往着长时间的独处,于是离开了巴黎,在树林里深居简出。对卢梭而言,漫步是一种在天地间的自由呼吸,迈开的每一步都是一个转瞬即逝的灵感,超然物外。之后, 弗里德里克·格鲁又从朝圣者,希腊的智者,诗人内瓦尔,对行走极其节制的康德,散步、游荡者等多角度,在看似不相关,实则都和行走有千丝万缕关联的人物和事物中,进一步阐述了行走的意义。

我们不难发现,行走这项沉闷的运动,人们在其中竟没有感到无聊。它恰恰是一项对抗单调和无聊的运动。通过这本书,行走的各种意义开始越来越清晰的展现在我们眼前。

我们可以从中得出行走的一些意义,如:

长时间的行走是为了在自己身上找回曾经最本真的人类特性;

长时间的行走能够耗尽嫉妒和怨恨,这和丧事与不幸能让旧时的恩怨显得没有意义、不值一提是一个道理;

行走的目的在于重新发现人类在未经雕琢前最原始的形态;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行走就是以谦逊的姿态,不怀任何期待,安静地体验自然力量的存在;

行走让那些谣言、抱怨都戛然而止,也阻断了内心永不终止的阵阵躁动;

行走能让我们减轻内心的负重,丢弃疲于奔命的执念,与童真的永恒再次相遇;

总得来说,行走是超脱,是出发,也是离去。

但对我们而言,行走的意义究竟是什么,重点还在于我们自己亲自去行走中感受。抛开所有教条,抛开书籍本身,我们感受到的是什么,那便是它带给我们的真正意义。

PS:书评均为原创,未经本人授权,禁止转载!

行走,一堂哲学课读后感(十一)

行走是什么?是一项体育运动?还是简单的饭后散步?还是有远距离征程的徒步?还是,行走仅是行走本身?

哲学是什么?哲学是深奥难懂的,最著名的三问“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到哪里去”就让很多人纠结许久。

《行走,一堂哲学课》,作者将看似毫不沾边的两项结合在一起,向我们讲述展示行走中包含的哲学,哲学中的一课行走。

行走只是行走本身,但当你迈出第一步,行走便有了意义。书中列举的卢梭、兰波等,他们都热衷于行走,有的在行走时思考写作、有的通过行走治愈疾病、有的行走为了逃离,行走被人们赋予了不同的含义。

与跑步这种锻炼方式相比,我更喜欢走步。夏天的晚上,沿着河沿走,有时不带眼睛不看旁物,一心只想快速前进,有时带上眼睛,慢悠悠的边走边看,边走边听。河边有洗衣的妇女,有钓鱼者,放在岸边的桶里边有几条钓上来的鱼,路边柳树上的蝉鸣嗡嗡响。冬天的时候我喜欢在市内走,晚上那会刚好是风停的时候,但还是有些冷,在广场走过,看到在冬日仍旧坚持跳广场舞的大妈,三五老头聚在一起抽陀螺,在某个路口等灯,看来往的行人和车辆。

没有与这本书相遇之前,我以为那仅是一种锻炼,根本没有过多的想法。读过这本书,我回忆我的行走,有时是脑袋放空不想任何事,有时边走边思考,途中停下休息看路边的人会突然很想念某个人。行走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行走是一种愤怒的表达和一次虚空的决定。”在我们没有意识到的时候,行走自身就有丰盛的内涵。

在行走中,我们并不能和自己相遇,也不要期望在行走中寻找自我。行走是自由的,在行走中我们不成为任何人、身影如影随风;行走是对抗现实的一种形式,在行走中我们会忘记自己的身份,暂且逃离那逼迫的现实生活,自在前进;行走是一场检验自我的方式,能不能忍受孤独和寂寞,在一个人的行走中能否忍住内心还是必须和多人一起才能将行走进行下去,在寂静无人的路上是否会感到空虚。行走是多样而丰盈的,充满各异的哲学哲理。

“行走者要做的只是行动、重复以及专注。没有人不会行走:将一只脚放在另一只脚之前,便是正确的姿势。”行走不是任何其他,行走只是行走本身,在行走中,体悟不同的哲学思考,创造精彩的生命。

行走,一堂哲学课读后感(十二)

行走,不是体育。那它究竟是什么?这本书会告诉你关于行走更深刻的意义。全书通过讲述各国伟大的哲学家对于行走的态度,带你在哲学的世界里体验行走的更高阶。近距离的感受哲学家的生活和思想。

尼采德国著名哲学家,他在《漫游者和他的影子》中写道“我所有的灵感都是在行走之时迸发出来的,然后,我拿铅笔把它们用寥寥几行分别记录在六本小册子上。”通过行走,尼采站在高处,俯瞰世界和普通人。他骄傲地创作、想象、探索着,同时为自己所发现的一切雀跃或惶恐。对于尼采来说,行走时他写作的前提条件。行走对他而言,已经远非放松和陪伴那么简单,行走已经真正成为尼采的生命要素。你爱创作吗?你缺乏想象力吗?不如我们也学着像尼采一样,走出去,所有偏见都来源于封闭的心灵。在你没有看到这本书时,或许你并不会感觉行走是件多有意义的事情。但当你读完这本书,便会时不时的想起这些哲学家为行走痴狂。

行走到底能给你带来什么?想必再没有一本书比《行走,一堂哲学课》描写得更加意义深刻。徒步的经历总能及时地在不同场合为行走者创造各种可能,让他们从不同程度上感受这些良好的状态。首先是愉悦。愉悦是一种关乎相遇的感受。行走者通过与一具躯体、一个元素、一种物质的相遇,达到一种自我充盈的状态。在愉悦中,我们体会到的是 、温和、闻所未闻、动人的未知,以及原始的感受。愉悦是一种需要亲身体验的情感,它时常来自一场相遇、一次外界的确认,或是来自深藏于体内的各种可能。在行走时,我们总能感受到相遇后的那份纯净的愉悦时光。比起愉悦,快乐又完全是另外一种情感,它没有那么消极但却更为苛刻,没有那么强烈却更加完整,没有那么局限但却更为丰富。在行走时,人们逐渐认识到快乐也是一种与行为息息相关的情感活动。在行走时,快乐是一曲持续低吟的乐曲。毫无疑问,行走的过程满是汗水与辛劳,然而却也时时能够收获满足。行走时的另一种良好状态是被人们称之为“幸福”的状态。幸福是一种关乎相遇,依赖实际情况的心理状态。人们通过欣赏沿途原生态的海湾,或享受吹拂在脸颊上的微风来收获愉悦,通过行走和感受行进时就像“独立个体”的身体来取得快乐,通过感知自己的存在来得到充实感。接着是幸福,它也许是在残阳下的紫色山谷,或是转瞬即逝的夏夜风景。最后一种良好的状态是平静。平静是一种完全不同的心理状态,它更加超脱却少了几分让人惊叹的特质,更加隐忍却没有那么坚定。这种心理状态与行走不谋而合,两者都是悄然无息,逐渐进入状态,并不时地在休息与行动中切换。如果不是书中细致入微的描写,你有想过行走给你带来的感受会如此深刻强烈吗?

所以当你看过这本书后,你能重新认识的不仅仅是行走这两个字,还有它背后真切的哲学。 行走远比你想象的伟大。如果你不相信,就拿起这本书吧。

行走,一堂哲学课读后感(十三)

书评: 其实有点扯,绝大部分人,包括名人都会在走路时做出一些思考,但这并不能说明走路有什么特别之处。

豆瓣上一水的4星5星,我个人觉得这本书一直在重复一些其实并没有那么重要的内容。行走是每个人都在进行的,所谓行走的哲学,其实放在其他任何动作上都能扯一大堆,这本书也没有什么特别吸引我的东西

行走可以让人进行更多,更久的思考,这种思考可能会放大你的心态。正如内尔瓦那般最终走向死亡,必然是在行走中思考过的。所以说忧郁的时候不要独自行走?

本书结构: 作者的文字和对其他名人关于行走的一些文章穿插的一本书

这本书讲了什么: 尼采的四个阶段,求学,教书,行走写作,终结。

诗人兰波的行走更像是旅行,不羁的轨迹。

四十岁后的卢梭选择抛开一切愚昧的激情,长时间独处,思考。

梭罗的意义不在于行走,而是在于能够当下物质的勾引,以最基本的生活状态换取更多思考,做自己想做的事的时间。

以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为例,作证希腊的智者也是行走的支持者。

行走可以带给人各种感受的亲身实践,相遇的愉悦,快乐,悲伤,满足,存在,平静。

内尔瓦的行走带着平静,忧郁,并且在他最后一次行走中走向了死亡。

关于散步

关于花园

甘地的行走是为了一种他认定的正义。

读这本书的动机: 对行走、哲学感兴趣,豆瓣8.7

读这本书的目的:

作者: [法] 弗里德里克·格鲁

书中的感兴趣点:

这本书的阅读方式:

对我的影响:

评分: 65

相关书籍:

行走,一堂哲学课读后感(十四)

文/绮心

好的文章即便只是围绕一个词,却可以在深度和广度上依然做到充实透彻。弗里德里克·格鲁的《行走,一堂哲学课》以优美的散文形式向读者展示行走的魅力,呼吁我们“去感受最原始自然的运动带给我们的简单快乐,去发现生命的轻盈与灵魂的柔和”。

作为哲学家,弗里德里克·格鲁用他严谨的思维方式来写行走,理性而又深刻,两百六十几页的文字读来清新优美,这也是这本书最独特的一点。他一开始便否定行走作为体育形式的存在,行走并不涉及交易和纪律,很多时候我们选择行走大概也是为了寻找新的视角和风景。一个鲜明的论证能够打破我们原有的认知,带着疑问和思考继续阅读,一边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一边思考作者的观点。

既然行走不是体育,那行走到底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选择行走?弗里德里克·格鲁并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他从命题的反面出发,指明单纯的散步以及孤独的流浪不是行走。当下的我们容易陷入对行走的曲解中,正如我们花费时间、金钱以及精力等等去旅游仅仅为了躲避、短暂逃离现实的难堪。我们从来没有认真停下来看看眼前的风景,每到一处新的地方,颇费心思凹造型,用手机或是相机把镜头定格,配上一些矫情的文字然后发在朋友圈赢来一群点赞和羡慕的评论,这大概就是很多人追求的“行走”了。

读这本书,我们不再将眼光停留在行走两个字上,因为它能带来的感受和意义才是最重要的。尼采在人生的第二个阶段找到了对抗无处不在的强烈痛苦的两剂良药:行走和独处。卢梭、梭罗、康德、内瓦尔等这些思想家们都喜欢行走,想必也是因为行走给他们细腻的内心一个观察外物的机会,并且在行走的过程中,渐渐升华了自己的意识。行走重要的不是双脚,而是灵魂。坐着轮椅的史铁生最初用行走来逃避生活的苦痛,然而后来在地坛,每个他车辙走过的地方,都是思想锤炼的场所。真正的行走,是可以抵御内心的荒芜,找到这个世界美好所在。

可以看到,作者有着极深的文学底蕴,每一个观点都有极强的人物以及著作举例。这样从始至终都未觉乏味的哲学阐述,一方面开拓着读者的文学积累,一方面能使我们更为客观的看待行走。文章的后一部分说明城市游荡者的破坏性,那些以行走的形式来毁坏美好的人,恐怕更值得我们深思。而朝圣则是一些人特殊的行走方式,他们期待达到一个最理想的状态:内心转变。关于朝圣,多和信仰联系在一起,早在显克维奇《你往何处去》里,保罗为基督教献身前那句话,“那美好的仗我已经打过了,该跑的路我已经跑尽了,所信的道我已经守住了,从此以后,有正义的冠冕为我存留”已经说明行走的强大力量。

当我们的眼光不再停留在为了行走而行走,而是跟随内心发现生命的美好,抵挡世俗的诱惑,用自己的思想去感受行走路上的风景,则是读完这本书最大的收获。

行走,一堂哲学课读后感(十五)

行走这堂课

文/米雪

每一个人,都曾为自己的旅行下过定义或者目标。当年徐霞客游历了大半个中国的山山水水,写下了非常有文学和实用价值的《徐霞客游记》。马可波罗不远万里,路途中经历了无数的波折,才到达中国。徐霞客的旅行大部分是在行走,而马可波罗,他的旅行仅仅是有目的的旅行。行走,是什么?

人与动物最大的其它区别在于直立行走,这是人开始步入灵长类高级阶段的开始。行走,解放了人的双手,手脚分工协作,人类开始朝着文明的大路一路前行。在现今,人们赋予行走诸多的意义,旅行,自由,灵魂纾解,放空,竞技等。然而行走是一种运动,但不是体育,不是旅行。人类最初的行走仅仅是纯粹的行走。弗里德里克•格鲁在他的有关哲思和行走的书中《行走,一堂哲学课》如是说:“行走不是体育。”它是“让人放慢脚步的最好途径……行走时最重要的因素永远只有一个:天空的广度和风景的亮度。”

行走不是单纯的旅行,是自由。在日常生活中,节假日期间,人们会为了独家而谋划旅游计划,甚至包括计算来回的时间,需要参观的景点,筹备拍照或者勾着购买纪念品。时间被束缚在有限的框格之中,与纾解心情,放假就是放松的主旨背道而驰。行走,给人最大的享受是自由。而自由“其实就是一块面包、一口清泉、一片开阔的风景。”它不是照片中美丽的山川,不是在餐厅享受的美食,也不是你手中的矿泉水。它在你行走的纯粹中获得的。

《行走,一堂哲学课》是一本充满哲理和思考的散文。弗里德里克•格鲁在书中从各种角度出发,中间穿插很多名人的事迹来论证什么是行走,以及行走对个人修养对生活的影响。康德的“哲学家之路”,梭罗曾经在寒冷的冬季行走,卢梭最后的行走的时光,作者用有条不紊的语言一步一步梳理着有关行走的深切含义。有目的的行走不是行走。行走是什么?行走它是本身不带任何含义的、纯粹的行走。思想在行走中绽放美丽的花朵,灵魂得到轻松和自由。

然而,不顾一切的行走,即使是纯粹的行走,它所带了的影响确实多方面的。诗人兰波热爱行走,甚至为此付出了年轻的生命为代价。15岁那年的行走,资金不足,他因偷窃和不正当流浪差点被投进监狱,最后还是他的老师替他支付欠款才得以释放;即使膝盖肿胀也要坚持行走,即使最后失去了行走的能力,在等自己的假肢的时候,仍要坚持行走。这确实是一种可贵的行走精神,但是这种以侵蚀健康为代价的行走并不值得提倡,行走是自由,是不被束缚,却不是抛弃一切。

想走便走,在特定的条件下,是行走的绝佳境界。行走让灵魂更丰满,这是行走的需要。“去感受最原始自然的运动带给我们的简单快乐,去发现生命的轻盈与灵魂的柔和。”开始行走吧!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