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T.父母效能训练》是一本关于如何成为更好父母的指导手册。通过培养尊重、理解和沟通的技巧,作者帮助家长们建立更健康的家庭关系。这本书不仅让父母们更好地了解孩子的需求,还教会他们如何处理矛盾和挑战。它是一本实用而有启发性的读物,适合所有家庭。
《P.E.T.父母效能训练》读后感(篇一)
我之前零散的学习过一些育儿知识,大多知识来自于有名的公号作者写的文章。看到有很多人推荐这本育儿书,就买来翻看了下。书中的内容很多不是第一次见到,看完这本书把我之前的一些零散知识系统的整合了一片,进一步加深了许多育儿观念。总结一下要点内容,首先积极倾听对方,接着清楚表达个人想法;然后在说你之前,多用我,比如我看到,我听到一类的词,最后双方各退一步,找出一个彼此接受的解决方案。
《P.E.T.父母效能训练》读后感(篇二)
这本书最触动我的一个观念是“谁拥有问题”。当孩子的行为是可以接纳的,但他存在问题,是孩子自己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是孩子自己的问题,应该由孩子自己解决(父母跟孩子传递的信息是“你需要我帮助吗?”);而当孩子的行为是不可接纳的,是父母因为孩子的行为感到困扰,是父母拥有问题,所以需要面质技巧(父母跟孩子传递的信息是“我需要你的帮助”)。因此,解决问题之前,最重要的是分析,现在谁处在问题区。
《P.E.T.父母效能训练》读后感(篇三)
今天开始看实践训练篇,PET并没有多么的高高在上,他只是更多的让孩子自己去做主感受,父母很多时候的错误都在于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其实很多时候我们都在说要对孩子无条件的爱,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而有的父母却经常把爱说在嘴上,用爱去绑架孩子,经常说我还不是为了你好,我都是因为爱你才这样,其实这都不叫爱,真正的爱是感受孩子的内心真实需求,并反馈出来,如此正向循环才会让孩子真正体会到爱!
《P.E.T.父母效能训练》读后感(篇四)
看书再上工作坊,收获不一样,工作坊上完再看书又不一样!
我的一点感受。
云香老师PET父母效能训练工作坊留念
《P.E.T.父母效能训练》读后感(篇五)
祝各位大宝宝,小宝宝儿童节快乐!
大家在和孩子相处的时候有没有遇到类似的情况:
《P.E.T.父母效能训练》读后感(篇六)
在当前一片“内卷”和“鸡娃”的时代,娃不聊生。虽然我们都没忘记要科学喂养,但当父母毕竟也没个职业证,亲子教育怎么做才好?
前一段刷头条,刷到一个高赞问题:
《P.E.T.父母效能训练》读后感(篇七)
这本书翻译得比较生硬所以不太容易专注地看下去。作者指出的12个沟通障碍简直发生在我们平常沟通的每一句话里,尤其是爱说教和给出意见。所以“积极倾听”就是告诉我们怎么和孩子聊天,实际上和其他任何人沟通时也要避免障碍。另外我们要避免给孩子贴标签,但是我们可以告诉孩子他们的那些行为对我们造成了实际的困扰,比如大宝打弟弟的时候,如果说“不要打弟弟”,“打弟弟不对”她可能偏偏要打,但是如果说“你是想跟弟弟玩吗?”或者“你把弟弟弄哭了妈妈就要去抱弟弟,不能好好吃饭了”,“弟弟会痛”她可能会停下或者还用手去轻轻摸一下。遵循积极倾听的原则,我觉得在小宝身上也有用,不是一哭就要吃奶,可能是想睡觉,甚至可能不要你抱,躺在床上就平静了,如果是做了他不喜欢的事,就会挣扎用力蹬腿。另外一个就是“接纳”,“改变你能改变的(以身作则,接受你不能改变的”。
《P.E.T.父母效能训练》读后感(篇八)
还记得那是2016年的某天,偶然间听到小七老师的一堂课,里面推荐了这本书,果断下单。只是买回家又束之高阁了
年底某天,朋友推了一个链接给我,叶菁老师的关于父母效能训练的工作坊,在成都,那个时候因为生了老二,老大也才三岁多点,需要爷爷奶奶的协助。就产生了很多的冲突,果断报名参加了叶老师的工作坊。
两个周末四天的工作坊,我学会了倾听,并把它运用了起来,在和两个娃的沟通上,简直如鱼得水,遇到很多问题,只需要倾听几句,就能得到解决。这个技巧用在亲子关系上,真的不要太好用,强烈安利给大家
上完工作坊后我才开始读这本书,并且把它推荐给了很多和我一样的妈妈,通过这本书的读书会,轻松变现五位数,对于一个全职妈妈来说,已经非常好了
除了倾听一个技巧,其他的也很好用,从本心出发,一切都是水到渠成,不愧是评分9分以上的
《P.E.T.父母效能训练》读后感(篇九)
所谓亲子教育书籍一向不是我的书单中的主流,这本纯粹是偶然有人推荐,刚好喜马拉雅上有音频,每天上下班有时间就听听。欧美人喜欢在亲子,婚姻等关系问题上求助于专业人士,倾向于用各种培训来改善;而东方人更倾向于自我解决。听完整本书,其中提到的好些案例实践同正面沟通一书中很像,前提基于孩子与家长平等也有人权,核心是把孩子当作你的客户去倾听,共同找到问题点,提建议和达成双赢。就个人而言,更喜欢书中的后半部分—孩子不是大人生命的延续,他是一个独立体;家长与孩子都要意识到双方都有各自的需求和生活,家长不要把自己的生活或者希望全部寄托于孩子身上(通常这种人在实践生活中是有种种不如意,才会希望孩子能够帮助他翻身),而往往会对孩子期望过高,自然对孩子的不可接受度更高一些。而如果意识到家长于孩子来说就相当于一带一路,孩子能不能上道上到什么道上不是靠家长的权威促成的,更多是靠家庭的潜移默化形成的。
《P.E.T.父母效能训练》读后感(篇十)
读到最后,发现P.E.T.不仅是育儿理念,更是一种生活方式。
父母皆是凡人,不是神。父母总是被指责,而非受训练。孩子同理,也总是被指责,却很少有大人耐心告诉他们该怎么做。
这本书让我学会看清每一个冲突问题的本质,它到底是谁的问题。从如何倾听,到如何表达。以及在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冲突面前,如何跳出非输既赢的圈子。作者托马斯戈登博士在1962年就开始开设P.E.T.课程,传授如金子般的第三法则。
好书太多了,很庆幸我读了这本。也很感慨,这些理念已经传播了60多年,可见育儿理念“贫富差距”之大。
时刻警示自己
“你可以把一匹马领到水边,但是你不能强迫它喝水。”
“孩子用来对付他们的自由和独立受到威胁的一个方法,就是跟那些夺走他们的自由与独立的人斗争到底。”
《P.E.T.父母效能训练》读后感(篇十一)
“我-信息”的重要性。多说“我-信息”、少说“你-信息”。可以实事求是的对孩子说:“我很忙”、“妈妈很累”、“我要做完事才能陪你”,这叫“我-信息”。“你-信息”是:“你这孩子真缠人”、“你能不能自己玩”、“你写作业怎么这么磨蹭”。我们应多说自己,少评判别人。 第一是接纳,父母要接纳孩子的情绪,接纳自己的情绪,同时也要帮助孩子接纳她自己的情 绪,包括所有正面和负面的,但并不意味着接纳所有的行为。 第二是倾听,以认真的态度,给予足够的尊重,倾听孩子发言,这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在帮孩子疏导情绪,情绪导出后,孩子更能直面问题,从而改变事实或改变情绪。 第三是表达自我,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双向的,父母也应真实地表达自我,当然,表达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口头表达,也可采用书写和绘画等方式。 第四是尊重,尊重孩子也是一种接纳,遇到事情,父母要学会放手,让孩子自己想办法解决,认可孩子的独立性,而不是直接帮她决定,这样也可以锻炼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五是合作,鼓励孩子与家长合作,寻找满足双方需求的解决方法。 《亲密关系》的关键词--允许,《PET父母效能训练》的关键词--接纳。 不管是婚姻关系,还是亲子关系中,道理相同,方法相似。关键在于情绪本身的接受。
《P.E.T.父母效能训练》读后感(篇十二)
非常有实际操作指导价值,理论和实践均很好理解,但要灵活应用还需要大量练习!
今天打疫苗遇到小朋友哭着说不要打怕疼,脑子里第一反应是好妈妈提到的要提前告知孩子接下来会做什么,第二反应就是pet里关于孩子拥有问题之下父母应该如何应对。同时因为孩子哭闹,父母也拥有了问题,倾听和面质结合的应用题就这么产生了。最后小孩母亲和大多数家长处理方式一样,靠暴力以及恐吓:再闹就多打一针!解决的。希望通过不断学习,自己遇到这种问题能有更优解!
关于孩子问题倾听-反馈情绪,父母问题面质-行为感受影响,这两部分得具体方法有很大指导价值,冲突-没有输家目前来看略显理想需要几年后实操看看。
结尾关于对孩子其他父母的讨论引起了一点点思考,总在听外国强调人全自由,其实并不知细节,到底有哪些全在哪些地方有自由,甚至由于媒体大肆渲染还有点带了贬义。当作者提及有些学校已经开始实践这些理论时,不免心生羡慕以及对理念落后上的隐隐后怕,当发达国家开始用无权威的态度和学生一起为学校制定制度,当这些理念从小就伴随孩子长大,这样环境下的孩子该有多自由多幸福,会比一直在权威逼迫下活着的孩子激发出多少能动性,会是多么自由的成人!
《P.E.T.父母效能训练》读后感(篇十三)
这是今年读完的第一本非学习类的书
父母是人不是神
1.父母可以坦然接受自己是一个人,面对孩子会拥有积极的或者负面的情绪,无须前后一致表现自己是一个称职的父母。无须建立“统一战线“,不要虚假的接纳
2.当孩子表现某些言行,最好的方法是:你向自己(也向孩子)承认,你无法对他当时的行为产生接纳。这样一来,孩子会学会接纳,认为你是开发和诚实的
3.PET的核心是问题的归属原则,孩子拥有问题,而父母不需要去为此负责
4.父母精力充沛的时候,对孩子比较接纳
5.父母的虚假接受,孩子会很困惑,因为收到相互矛盾的信息,会陷入进退两难,会感到局促不安。可能会对亲子关系进行怀疑。
6.无法接受孩子的行为,但是能接受孩子这个人。这是不可能的。
7.所有的孩子在他的一生中都会遇见各式各样的问题。孩子具有潜能,可以解决问题。如果父母提供他们事先准备好的解决方案,孩子就会依赖父母。无法发展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父母接手把寻找解决方案当作自己的责任时,不仅是可怕的负担。当父母接纳自己不必为孩子解决问题,就可以处于协助者等位置,帮助孩子解决问题。
结论:
1.倾听,不带入自己的看法和想法,而是站在对方的角度共情,引导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
2.可以有限制的接纳,比如对危险的限制
3.把问题的解决留给对方,提出冲突及要解决的问题,让孩子自己去解决问题
《P.E.T.父母效能训练》读后感(篇十四)
情商,我们常常以为它与术有关。与取悦他人的术、左右逢源的术相关,其实,它与如何传达每人心底的那份向善性有关。如何传递善意、表达爱意、袒露细腻幽微的情绪,让被误解不成为表达者的宿命,才是我们要做的。
爱一个人时,他是否真的能接收到这份深切的爱意?表达与理解之间,是鸿沟,还是平地?
词不达意,常让爱意迂迂回回,变成伤害人的利器。
这几年对我影响最深的一本书,就是《PET父母效能训练手册》。说亲子关系,其实可以套用到伴侣、师生、朋友等几乎所有人际关系上。所有被爱刺伤过的人,都能从中自我疗愈,从而具有抚慰他人的力量。
它只说了一件事:不控制、不评判、不建议,平心气和地好好说话,有效地传达善意。无条件地付出,真切地去倾听。
每个人,无论性别、人格、年龄、身份,都要推己及人,平等对待。
不要以为那些付出全部的献祭感、虚荣心作祟的自负、占有欲得不到满足的不甘心是爱。爱也有方法论。
爱一个人,从打破自恋开始。
人类的爱常常变形。当我们可以对爱的人好好说话的时候,自然而然,我们可以平和地对所有人好好说话。
《P.E.T.父母效能训练》读后感(篇十五)
《先知》——纪伯伦
论孩子
你们的孩子,都不是你们的孩子,
乃是“生命”为自己所渴望的儿女。
他们是借你们而来,却不是从你们而来,
他们虽和你们同在,却不属于你们。
你们可以给他们以爱,却不可给他们以思想,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们可以荫庇他们的身体,却不能荫庇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是住在“明日”的宅中,那是你们在梦中也不能想见的。
你们可以努力去模仿他们,却不能使他们来像你们,
因为生命是不倒行的,也不与“昨日”一同停留。
你们是弓,你们的孩子是从弦上发出的生命的箭矢。
那射者在无穷之中看定了目标,也用神力将你们引满,使他的箭矢迅疾而遥远地射了出去。
让你们在射者手中的“弯曲”成为喜乐吧;
因为他爱那飞出的箭,也爱了那静止的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