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氏物语读后感第一篇
看到了25回,已经受不了男主的放浪成瘾。已读的25回里面,每一回基本上都有夸赞源氏的貌美、才华,初读前几回的时候不禁感慨这究竟是怎样的美人啊,可是越发往后读,越觉得这样的人真叫人厌恶,并佩服那些削发为尼的女子。
值得赞美的是,书中的插画是真的很美,颜色艳丽而不庸俗,可以赏玩。但内容实在是看不下去了
源氏物语读后感第二篇
一了夙愿 然而良心话,直觉丰子恺这个译本不如林文月(因为我也看不懂原版,不能肯定说)。虽然他的译本文辞古典,读起来很舒服,但是平安时代女性文笔的轻柔之美,基本被翻得渣都不剩。 于是细想这夙愿其实只了了一半,日后定要滚去看原版。 再啰嗦一句,Toma和海哥都拍过这个故事的电影,情节不知所云,但源氏总是美得人神共愤
源氏物语读后感第三篇
终于看完了,结尾并不像个结尾,或许真是个纪实般的小说。整书没什么浪漫美感,大约是因为太贴近现实了,什么细节的话、诗都写,给人繁冗感;而且大都是因色情引起的纠纷,所以也就无甚美可言。
纪录片说,这书要看完才好看。看完了也没觉得特别好看,和现代日本小说不一样的感觉,没有现当代日本小说的那种含蓄朦胧感。到底是揭露当时政治荒唐的书,确实经常让我觉得这情节这做法很荒唐。
源氏物语读后感第四篇
很奇怪为什么有人把它比作日本的红楼梦,根本就不是一个感觉。源氏物语像是对源氏一生的流水账,没有什么故事情节高潮,倒像是真实的记录一个还算不碌碌无为者的一生。纪录片说源氏物语要从头到尾读过才能体会这本书的美/意义,确实无法单拿出一章,太单薄。
故事基础建立在一个假设上:源氏美得史无前例,看了几十年也不会审美疲劳。在介绍各个女性人物时,也是主要强调美还是不美。越读越觉得这价值观略歪曲。读多了就会怀疑源氏真的有那么美么……违背常理啊
源氏物语读后感第五篇
后三分之一冗余终笔力不逮似狗尾续貂
见日本皇室互相谦让相继辞职拜佛遥想我国皇室同室相戈血流成河感叹佛学兴盛但觉悲戚便觉日本幸甚至哉不断学而优文化流传
神话之后,物语之终,源氏物语象征着日本文学是独树一帜的有其风格的成熟的不可随意贬低的
源氏奠定的是日本文学的基调是反汉的对儒家的解构,君臣关系的破裂自有其悲情而千年不朽
被女权所批实不应该,作者彼时女流只能暗中关怀写源氏用情不专并不赞美处处揶揄反写尽女子悲剧悲叹不已终于紫姬之死是为用心之极
源氏物语读后感第六篇
或许当一个人第一次接触这本书的时候,他会被书中有关种种“不伦爱情”的描述所劝退,他也会不解这本书究竟是如何靠着情爱的描写登上世界文学的舞台。但这就是《源氏物语》令人无法比拟的地方,它出自一种“物哀”的情绪,紫式部用极其细腻的笔触描写源氏公子的爱情、生活,在不平等的、充满着悲剧色彩的爱情中透露出伤感,这种伤感来自于情绪与情绪的共鸣,它不太关注对社会的批判,对正常伦理道德的遵守,就是一种赤裸的感情宣泄。“物哀”的主题一直贯穿着《源氏物语》这本书,纵然世人再不理解,但阅读之时,总能够被紫式部的语言、源氏公子的泪水牵动情绪,一点一点的哀丝盘旋心中。
源氏物语读后感第七篇
与其他仅仅是男女主人公两人之间爱情故事的作品不同,《源氏物语》描述的是光源公子与多位女子的爱情故事,其中甚至包括光源氏与自己父亲的妃子、与婶婶之间的情感纠缠。若以中国的道德规范来衡量的话,光源公子就是一个典型的“色情狂”,但在作品中,对光源公子是持肯定和赞扬态度的,认为这是一种美德,因为这种“好色”正符合了日本的传统文化。古今中外,只要有爱情,就会有痛苦和哀伤,而《源氏物语》完全符合这一特征。无论是前太子妃、空蝉、夕颜、源内侍等等都与源氏有着爱欲关系,都是对源氏满怀痴情,但最后或被冷落、或死亡、或出家,爱情破灭,命运悲惨,无不隐藏着爱情的痛苦。
源氏物语读后感第八篇
初中时候读的,感觉特别美,带着唐诗宋词的余韵,辞藻文风华美,使用了颇多的成语表达,充满了浓郁的古风,一度使我认为作者紫式部是一位熟读中国典籍的日本女作家。文中描写的感觉是一个鲜花盛开的国度,贵族男女过着高雅的生活,男女交往是一件很有情趣的事情。其高雅的审美甚至奠定了我的审美观。看完了最后一帖梦浮桥我就觉得这本书是一个时代必将走向没落的挽歌,武家政治要兴起的苗头在书中已有体现。真的很爱读,现在依然爱读,只是年纪大了再读发现书中藏着好多不可告人的秘密,比如光源氏的生母为何突然发病,死的这么突然,夕颜那章半夜源氏公子梦到的那个艳丽的女子是谁,是细思恐极的。一切的一切都奠定了这部小说伟大的地位。
源氏物语读后感第九篇
自初中起开始喜欢,一直一直很喜欢,因为一些事,总是没有完整连续地看,大一囫囵吞枣地读了,感觉喜欢变淡了。
这是古典日本美学,唯美哀伤,又悠然闲适,描述了各种类型的女性,贵圈很乱,没一个男的专一钟情于一位女性,嘿,这是要告诉新时代女性,果然男人都是大猪蹄子吗?
男儿风流多情,女儿风流命苦。贵族意趣浓厚,文笔唯美。
我最喜欢的角色是藤壶中宫,我喜欢藤壶中宫和小源氏公子童年那青涩的感情,但我更希望这是一份一直埋在心里不曾发芽的爱情,如果源氏不要每见一位美丽的女子就说是天定宿命,我可能会很钟情这本书。
果然是得不到才永远心心念念吗?看完这本书伴随我的青春,但我那段时间始终没有想清楚一些事情,那青涩无果的恋情,渐淡了,终于也结束了。未来我还会否时不时心念她呢?现在只希望她平安喜乐,一生幸福。于愿足矣。
源氏物语读后感第十篇
我以为,如果不能理解日本人所谓的物哀,是看不出源氏物语的味道的。桐壶更衣的死,夕颜的死,葵姬的死,柏舟的死,紫姬的死,最后,死字,降临到了源氏自己身上,连这一篇名字都那么飘逸:云隐。 那么多的歌舞,那么多的吟诗作对,那么多的如花似玉,终究抵不过风流云散,繁华一梦。悲伤仿若氤氲,弥漫其中,每个人都在拼命地往宗教的虚空里走。正所谓佛云,众生皆苦,尘世理该被弃绝,越看到末了,连死都不觉得那么可怕,仿佛很平常的事。那是否是一种深入骨髓的悲哀,抑或,把物哀外在化了以后,抽离出来,也能咂摸出一点苦涩又怅然若失的美。归根结底,故事是其次,情绪大于内容。 每每捧读,总是吃惊,这是公元1000年写出来的小说?那会还是宋朝,唐传奇、宋话本,oh my God!此外更没想到汉文化对日本的影响至深且巨。丰子恺的译文古朴典雅,倒是挺契合这种古早蕴藉的文风,字字珠玑,读来实在是满口生香。是为记!
源氏物语读后感第十一篇
刚开始读的时候震撼我三观,一天一个小短片,当成八卦讲给对象听,俩人一起叹为观止:渣男还能渣成这样? 后来,对当时日本女性地位的低下有了新的认知。字里行间没有明确的说过一句"女的就是不值钱"之类的话,甚至书里很多男性是很宝贝自己闺女的,但是这些男性的行为是不珍惜女性,也会担心自己闺女的未来,想保护自己闺女的话,就需要给她找个保护人——就像当时女性无法依靠自身立世,是需要保护的。无论是贫穷还是富贵,公主还是平民,没了保护人(父亲,丈夫或者孩子),命就很苦,有了保护人的女子,也都过得不甚幸福。 再后来,学会了一种新的阅读角度:把源氏到处找女人的行为,从源氏到处分权利的角度看——里边能看出来不少权利的争夺与更迭,就像一篇权谋文。
最后是话风,文中角色大多爱在说话时引经据典,了解了典故代表的含义再去品话中的意思,也别有一番风味。
源氏物语读后感第十二篇
不错。最后的阶段性总结。整本书看下来,译文水平是极好的。许多描写也有可爱之处。出场人物很多,而且基本上都是有血缘关系(汗)关于这点是真的离谱。男的都是种马,有的含蓄一点比较道貌昂然,有的就比较随意,处处留情。书中的女性是最惨的,有自己的独立意识的女性身处在这种处处被封建思想所封锁的环境,过的实在苦不堪言,最后的结局不是红颜薄命就是出家当尼姑。最让我忍受不了的是书里的“人上人”们开x盛x会的时候,读起来实在枯燥乏味至极,而且此种剧情贼多。总的来说就是文笔很好,剧情挺拉的。
源氏物语读后感第十三篇
在《源氏物语》里,源氏对紫姬有诸多要求,但是对于自己,却未做到感情上的精诚专一。对众多女子的追求、感情上的出轨,使紫姬觉得自己宛若水中飘荡的浮萍,从来没有一丝可靠的依傍。长久地对源氏无理由的顺从与宽容,令紫姬学会了嫉妒。积年累月,紫姬由从前天真烂漫的女孩,沦为被嫉妒驱使的女人,最后被痛苦绝望所吞噬。 虽说在平安时代,男子三妻四妾极为正常。但对于新世纪的人类来说,这爱情太不平等。 源氏对紫姬的态度,就如同从前与左马头和头中将等人谈论的对终身伴侣的要求一样:“找一个同孩子一般驯良的女子,由丈夫尽力教导,培养其美好品质”,在“为人诚实,且稳重温和”的基础上,“再添些精彩的才艺,高尚的趣味”。如此完美的女子,从何而求。在源氏这些人认为。只有那地位高、财富多的人家才有可能诞生,或许富贵人家的女儿拥有更多的机遇和条件,使自己成为更加完美的人。但怎能保证,有的人不是偷梁换柱,又怎能保证贫寒人家的女儿,就没有温婉贤惠的才能?
源氏物语读后感第十四篇
词云如下:
简单说词云:
“源氏”、“浮舟”、“明石”、“紫姬”、“柏木”、“六条”、“藤壶”等众多人物与“公子”、“亲王”、“大臣”、“大将”、“公主”、“纳言”等朝堂宫廷的交织构成的日本平安时代的宏大画卷。“可爱”、“悲伤”、“可怜”、“痛苦”、“伤心”、“担心”、“怨恨”等情感为这幅画卷涂抹了浓厚的感情色彩。源氏的“性情”放在现在也许会被人抨击,但就他所处的时代背景而言,有存在的合理性。
源氏物语读后感第十五篇
《源氏物语》描述了日本平安时代朝廷生活的优雅。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当时喜欢的诗、服装、音乐艺术 (确实有一点装)……情节集中在光源氏的生活,他跟不同女人的交往和他的政治生涯。展现了黯淡、辉煌和生命的无常。其实,在很多方面,这部作品比较像《红楼梦》。这本书是在十一世纪写的,在那时候是相当先进的。To the best of my knowledge,当时全世界,并没有其他作品能够如此细致又真实地描绘人物的心理。从现在我们二十一世纪的角度来看,其实也没有感觉有太多的代沟,但还是会感叹当时女人们的生活真是不容易。然而,平安时代朝廷的习俗不允许直接称呼人的名字,必须用他们的职称:书中的人物有两百多个,光源氏又跳槽得比较快……故事有时候实在太难跟上了!另外一个有趣的特点是,他们当时交流喜欢用诗(和歌)来表达意思,因为用普通句子会显得太俗,太直接,这导致有些人物需要花费很长时间来琢磨才能写出一个勉强能对应的诗句。这么大的压力,我肯定早就在洞躺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