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间最后的小孩》是一篇令人深思的文章。文章通过描述小孩在林间的成长经历,揭示了现代社会中孩子们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小孩在林间与大自然相伴,学会了勇敢、坚强和独立。然而,随着城市的发展,他们不得不面对生活的变化,失去了纯真和自由。这篇文章让人反思教育与环境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引发了对于儿童保护和教育的思考。
《林间最后的小孩》读后感(篇一)
人和大自然的关系本来就是非常紧密的,而且那社会快速发展,一座座高楼大厦建立起来,反而使我们与大自然的关系变得疏远了。偶尔的几次山林活动是去爬山,虽然会很疲惫,却会感觉很开心。
最近我读了《林间最后的小孩》这本书,这本书告诉我亲近大自然的必要性,以及长期疏远大自然可能会带来的不良后果。不管我们年龄多大,适当地靠近大自然都会带来很多对身心的积极影响。
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总是会想到,当我走在田间小路上的时候,我总是会觉得非常的放松。在我小的时候,我经常会漫无目的的四处闲逛,也可能爬到某一棵树上,或者是摘下一朵野花......在这种亲近大自然的过程中,我感到自己的神经都放松了下来。 对于患有抑郁症的朋友来讲,他们可能对所有的事情都不感兴趣,而这又会导致他们总是把自己蜷缩在某一个狭窄的角落里,这是一个恶性的循环。
在这本书中提到,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为,自然栖息地的丧失和人对大自然的主动疏离,很大程度地影响了人类健康和儿童发育。他们说,人接触大自然的程度儿乎能在细胞层面影响我们的健康。
如果心情极度低落的朋友愿意走出门来,愿意去亲近大自然,也许会发现大自然独特的美,也可以感受到一种非常天然的疗愈。
我们可以尽量去一些人烟稀少的地方,当然要在安全的保证下,在那些地方就是一个全自由的天地。有些烦恼也会在不经意间随风吹散,大自然仿佛是有一种神奇的魔力。
靠近大自然并不仅仅是为了健康,还是一种极其有价值的探索。我们都不应该忘记,也许仅仅就在几百年,几千年以前,我们的所有生存都要依赖于自然的给养。这种紧密的关系会让我想到一个词——血浓于水。 有人说,“如果我们能够在低头时,从昆虫生灵的角度去看待生命的意义,人就会反思自己。我认为这是自然给人的灵魂出口,比如看看大海、到森林里去、抬头仰望星空,这些都是我们灵魂的出口。”
现代社会虽然给我们提供了非常多的便利,但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困扰,很多的麻烦,比如环境方面的问题,持续压力方面的问题。我们没有办法在一瞬间解决这所有的问题,对于有些问题我们还总是渴望能获得一些答案。
但我想,有些答案,我们必须真正走出去,才能找到。
人类可能需要经常与自然环境接触,才能维持真正的健康。人类和地球之间存在古老的连接:我们是从自然环境中进化来的。可能现代生活将我们与大自然隔离,才造成这么多入陷入精神问题。
我们或许会认为,自己从书本网络上了解的就是自然的全部了。但是,我们错了。 如书中所说,“无所不知”的心态只是我们未能穿透包裹着文明的糯米纸的结果。对于纸面下的一切,我们不仅一无所知,而且害怕去了解。
当我们心情不好的时候,不如走出家门,去亲近大自然吧,一定会有不一样的感受与发现。
《林间最后的小孩》读后感(篇二)
还记得儿子小的时候,对周围的一切充满好奇。
即使是一根普普通通的绳子,他也可以不知疲倦地玩上两个小孩。
每次出门,坐上车,他的小脑袋就像一个小陀螺一样转来转去,好奇地打量着这个对他来说十分新奇的世界。
转眼间,孩子来到了青春期,和我们的交流少了,对外界的兴趣也越来越少了,唯一让他感兴趣的似乎只有游戏和网络世界。
他不再关心这个依然在高速运转的世界,不再关注他周围的人,甚至连他自己,他都已经漠不关心了。
我不知道,这里有多少原因和他与大自然的接触越来越少有关。
《林间最后的小孩》一书的作者理查德•洛夫首次提出“自然缺失症”这个概念,着实让我耳目一新,受益匪浅。
与大自然的疏离,对人类造成了各种不利影响,比如更少使用感官、注意力难以集中,以及身体和心理疾病高发。
本书作者将这种状况称为“自然缺失症”。
我自己是亲近自然的受益者,每每走进大自然,草木花草的清香可以轻易地让我放松,我的呼吸就会变得更加深长,呼吸顺畅,头脑也会变得清明,接着,会有一种身心愉悦的畅快之感。
林中散步,会让身心自动进入重启模式,那些负面的情绪会随之烟消云散,这时候,最适合谈心。
因为此时人的能量是集中的,思维是发散的。因此,更容易接受他人的建议,也更容易进入深入的思考模式。
房屋保障了我们的安全,让我们在劳累一天之后能收获一个温暖、舒适的栖身之所。
但高墙阻碍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在大自然之中,每个人都是我们的伙伴,人与人之间的相知相交变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我们之间的关系也会变得更加密切,从而感受到自己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会让孩子们在生理、心理和灵性上获益良多。
让孩子能够在日常生活中亲近自然并不困难,书中为我们提供了我们能为孩子们做的100件事,比如:
1.为孩子们准备一卡车土,还有一些塑料桶和铲子。
这些与泥土共欢的记忆会成为孩子一生中难以磨灭的体验。
2. 父母和孩子在户外晒太阳。
哪怕只是在自家的阳台或者后院也行,共度的时光能让彼此获得相同的美好体验。
3.外出徒步。
徒步能锻炼孩子的身体,还能训练他们的意志力,抗挫折能力……真是一举数得。
4.去户外创造自然体验游戏。
为了保持孩子持续探索自然的兴趣,我们可以和孩子自创很多体验游戏。
比如在徒步中一起玩“寻找十种动物”、“寻找十种树木”、“寻找十种花卉”等游戏。
5.打开所有感官。
坐在树下,让孩子闭上双眼,有意识地引导他们聆听每一种鸟叫和虫鸣,注意身体碰到了什么,鼻子闻到了什么,大自然在传递什么。
……
如果我们在这100件事中,选择至少20件坚持下来,就会发现:我们为孩子打开的这扇窗,不仅能够让他们远离所有的电子产品,还会让他们的身心更加健康,从而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承受能力和抗抑郁的能力。
下一次,请不要再把购物中心当做和孩子出游的第一站,请用亲近自然的方案来替代吧!
《林间最后的小孩》读后感(篇三)
在城市生活久了,有那么有一瞬间,总想带着孩子去乡下生活,却总是因为一些现实问题把想法打回去。回乡村,亲近大自然已经成为一件奢侈的事情。越来越多的人正在经历“自然缺失症”。
理查德.洛夫的《林间最后的小孩》从各个方面为我们分析了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和危害,并提供了很多实用指南去补救。
在乡下长大的我,对乡村,大自然有种特别的情怀,童年里那些关于自然的记忆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满天星空的夏季,我和家人躺在院里的竹床上,寻找北斗七星的踪影,稻田里蛙声一片,四周飞舞着萤火虫,满心惬意,那是印象里最美的夏夜。
丰收季后,我和小伙伴们在长满野花的稻田里欢快地奔跑着,在高高低低的田埂上跳跃着,打着赤脚,和无垠的土地来一次亲密接触。
自然缺失症
生在城市的我的孩子就没那么幸福了,每天生活在钢筋水泥中,社区的游乐设施无非是滑梯,跷跷板之类,我们不敢让孩子自己去郊野游玩,他们的童年充斥着电子类设施,生光电,看似五彩缤纷,却总觉得少了些自然元素。这就是自然缺失症。
科技的发展,新技术加快了社会发展,却也导致一些问题。离大自然越来越远,人与人之间也越来越疏远。
城市化进程加速了生态退化,大自然环境的退化,让很多赖以生存的动植物失去了家园。也让我们的孩子离大自然越来越远。
自然的力量
其实大自然是具有疗愈功能的,多项研究表明,大自然可能是治疗儿童多动症的有效方法,让孩子更多的接触大自然,少看电视,多运用感官,多接触有教育功能的环境,他们的注意力会更集中。
一位优秀的研究者科布,在1977年出版了名作《童年想象的生态学》,她的专业技能主要是来自她对儿童玩耍过程的长期观察和记录,分析的主要依据是300份对童年生活的自传式回忆录,得出的结论是,她所研究这些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都源自他们幼时在大自然中的经历。
除此之外书中列举了很多研究案例来证明大自然的神奇力量。
记得小时候和小伙伴在草丛中,我们会给蚂蚱,蚂蚁还有一些其他的昆虫,在土里挖一个洞,然后用树枝给它们搭一个小屋,让不同的昆虫住在一起,观察他们的行为,这个游戏能让我们玩上大半天。
现在对于童年的记忆,大部分是和户外玩耍相关的,在小河里游泳,在稻田里摸鳝鱼,在田野里放牛……,所有关于大自然的一切都让我记忆深刻。我甚至常常想要把童年关于自然的一切画下来。
我们能做些什么?
现在人们逐渐意识到这个问题,也采取了很多行动修复大自然,2006年,美国一些志同道合的人成立了非营利组织《儿童与自然组织》,来推进让孩子回归大自然的运动在全球开展。
这是一项艰巨而漫长的运动,需要社会、政府、不同领域的工作者一起努力。城市规划师要规划更多的自然空间让孩子们去探索游乐。
房地产开发商集结起来,讨论建造和销售能让儿童接触大自然的未来社区,生态社区。
那作为家长,父母我们能做些什么?书中给出了一些实用指南。
1、帮助孩子发现隐藏的小世界,找一块木板,放在土地上,一两天后回来,掀开木板,看看哪些小动物把那里当成了家。
2、给他们买一顶帐篷,在院里支起来,积极带孩子参加露营活动。
3、自创自然体验游戏,和孩子一起玩“寻找十种动物”游戏。
4、鼓励孩子建造一座树屋,堡垒或藏身之地。为他们提供原材料。
像这样的方法指南书中还有很多。不仅为家长提供了指南,也为政府,社区工作者,教育工作者,学校等领域提供了实践指南,让孩子亲近大自然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
真心希望,我们的孩子能有更多机会接触大自然。这本书能改变我们很多观念,书中不仅有理论研究,引发我们思考,更有实用指南,方便我们用切实行动让我们的孩子远离“自然缺失症”,拥有在大自然中欢快奔跑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