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呐喊》读后感(一)
比较舒服的一个版本。
装帧、设计、排版都挺让人感觉很干净很舒服。易读性不错。
感觉拿着这书走在街上挺小清新的噢~~~
没想到还有陈丹青的后记,第一次知道原来陈丹青那么喜欢鲁迅,挺奇怪的。
买了填充一下家里的书架!!
《呐喊》读后感(二)
最有名的无愧于《狂人日记》,里面讲的血馒头的故事真的引人深思,可以看到清政府的腐败,就像在吃人,吸血一样,如今才算是体会到了鲁迅的愤慨和无奈。其实鲁迅在历史上完全可以算得上是一个伟人,不管是从弃医从文,支持白话文等等事迹来看,他一个人为这个社会,为这个世界付出的太多了,十分值得我学习和敬佩
《呐喊》读后感(三)
呐喊是从小时候就想看的好书,现在终于有了最新修订版,想收藏一本。
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生活,从革命民主主义出发,抱着启蒙主义目的和人道主义精神,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旧时中国的制度及部分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希望。
《呐喊》读后感(四)
翻了一下豆瓣记录,去年差不多也是这个时候读的,但是好像又有点不一样的感觉了。
其实鲁迅也不那么像一个战士,他本来就是一个幽默又文艺的人,精神上高举新时代的旗帜,肉体又沉沦于旧时代的桎梏。如果没有那么多后世莫须有的政治色彩,他还是一个颇有趣的评论家。
又到了每年写论文的时候,翻翻找找,先生总是有新的句子能让我引。
《呐喊》读后感(五)
以前是在课本上读到鲁迅先生的文章,第一次完整看鲁迅先生的书,说实在的,刚开始,我是没能看懂和理解鲁迅先生所要表达的思想,可能是自身经历太少,导致我不能够体会鲁迅先生所处社会的痛苦和无奈,又或者我对鲁迅先生的写作方式不了解,以至于我看完此书,没有很大的感触,只不过对于成年后的闰土印象稍微深刻,能够体会到现实终究败给理想的那种无奈和惆怅。
不仅仅是闰土,现如今的我们,很多事情又何尝不是都要屈就于现实,又没有办法和能力去改变,只能在内心自我呐喊自我呼救。
《呐喊》读后感(六)
我的水平,远没有到能写这本书的书评的时候。
先不说故事背后的讽刺意义,就看故事描述,句句到位,没有一句废话。对人物的思想、心态、行为的把握,没有观察和研究是写不出来的。把所观察到的人性和荒诞,集到一个故事中,就是极致的讽刺。
文章不似一般文艺青年所写的,读后会伤感、郁结。只是感叹那个时代的悲凉和无奈。“救救孩子吧。”
可惜我到现在才看懂了一点点。
《呐喊》读后感(七)
生活在那样一个无人知道路在何方的时候,他抛弃了去拯救生命,转而不愿沉默下去,去发出自己的声音,写出这个时代遇到的问题和藏在人们心中那根本的弊病,太多的问题需要思考和发掘。在这里我是没有资格做出评论的,我只能感慨鲁迅先生伟大的思想和引路人般的历史意义,他唤醒的是四万万人沉睡的心灵。
而在当下,很多人以玩笑的口吻借用鲁迅先生,不可置否,这是一种网络文化的兴起,但也需要人们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停下脚步来思考一下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就如同《孔乙己》,莫笑别人孔乙己,人人皆是孔乙己。
《呐喊》读后感(八)
开头的第一篇就把我震慑,龇牙咧嘴的人,是吃人的人,一个个就站在我的身边,究竟是我疯了还是世界疯了。每一个角色人物都明晃晃影射当时时代的各类病态,又刺激又特别。读完第一篇,就知道,鲁迅一定是个狠角色,要慢慢读,一字一字读。
最为微妙的是在读完首篇狂人日记,泛上心头的思绪就是,这是半个多世纪前的文字,思想,就好似我跨过了并不算长的时间长河,来到了民国时期的中国,坐在鲁迅的对面,听着他皱眉头念叨,那个年代离得我不远却又陌生,一定找到笔,记下那个时刻。回头看到陈丹青的读后记,竟然有着类似的心思,不禁有种蓦然回首的惊喜。
《呐喊》读后感(九)
鲁迅先生以笔做剑,刺穿了黑暗的旧社会让人们感受到光明。在他的作品里,尽是他那忧国忧民的民族责任感,尽是他对中华民族的深深热爱。 如今我们的生活如此美好,全是这些革命人士用鲜血换来的啊!我们要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让祖国更加繁荣,更加强大!在读《呐喊》这本书之前,我爸爸告诉我:在那个年代,中国很落后,拥有强烈爱国情怀的鲁迅认为中国人落后时因为技术不发达,于是到日本留学学医。但是他后来发现,中国当时的迂腐和落后不是因为技术,而是因为中国人的独立人格、个性和思想的丧失。所有鲁迅弃医从文,想通过文章来唤醒中国人心中那份沉睡的拼搏、向上的精神。
《呐喊》读后感(十)
对鲁迅先生的文字印象还停留在语文课本中,那时“孔乙己”、“豆腐西施”、“闰土”等一系列人物均理解为旧社会时代悲剧的缩影。重读《呐喊》这些篇章,去除阅读理解的情景,越发觉得鲁迅先生厉害。孔乙己从迂腐的读书人到落魄的窃书贼;豆腐西施从“圆润”到“尖锐”;闰土从儿时的伙伴到熟悉的陌生人……寥寥数语一个个鲜活人物便跃然纸上。现在发现他们并不是旧时代的注脚,而是确实生活在我们生活中的形形色色人物的缩影。他们可能是无法凭借学识能力实现阶级跨越,又不肯委身于现实生活的普通人;或者是经过生活苦难打磨变得愈发尖锐,从受害者向施暴者转变的“可怜人”;又或者是用忙碌劳累来麻痹自己感官,越成长越迟钝的我们。
《呐喊》读后感(十一)
《呐喊》这部作品,就像一轮冲破黑暗的曙光,让我在阅读的瞬间感受到了无尽的震撼。它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充满力量的精神剖析,让我深入思考了人性的复杂与矛盾。 在《呐喊》中,作者通过一系列精彩绝伦的故事,展示了人类情感的多面性和影响力。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这些故事都以非常直观的方式,表现了人在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境时,产生的悲伤、愤怒、恐惧等情感。这些情感有的源自于外界环境的压力,有的源自于内心的自我矛盾,但它们都对我们的精神状态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在感受过《呐喊》中的情感洪流之后,我开始思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应对这些情感。悲伤、愤怒、恐惧等情感都是人类正常的生理反应,但过度的情感则可能对我们的身心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呐喊》读后感(十二)
《呐喊》这部作品,就像一轮冲破黑暗的曙光,让我在阅读的瞬间感受到了无尽的震撼。它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充满力量的精神剖析,让我深入思考了人性的复杂与矛盾。 在《呐喊》中,作者通过一系列精彩绝伦的故事,展示了人类情感的多面性和影响力。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这些故事都以非常直观的方式,表现了人在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境时,产生的悲伤、愤怒、恐惧等情感。这些情感有的源自于外界环境的压力,有的源自于内心的自我矛盾,但它们都对我们的精神状态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在感受过《呐喊》中的情感洪流之后,我开始思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应对这些情感。悲伤、愤怒、恐惧等情感都是人类正常的生理反应,但过度的情感则可能对我们的身心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呐喊》读后感(十三)
鲁迅二字实在太遥远。名头实在太大。在图书馆翻阅鲁迅呐喊,字句一二间就觉得鲁迅是一个有趣的人。所以豆瓣读书买了小说。里头都相互知道少许的经典角色,有了故事,便丰满起来,丰满的确不是角色那么简单。文学斗士鲁迅,现在看来,其实是个有情怀,有抱负的人,有理想的人,把他放到现在更多的会是一位上进的人有趣的人很适合交朋友的人,而作为泰斗对现代人来说并不重要了。特别深刻最后一篇的社戏,与98年出生的我经历相仿,虽不是鲁镇的河道麦子水草香铺来,确又能想起孩童时候与朋友在潺潺海边嘻闹,这种快乐是共通身心感受,却又会有六一爷爷奉承的罗汉豆。文章尾的感受颇为让人感动,语气果真像陈老师,原来就tm是陈老师,颇有学士和知识分子情怀,让tm一个20多岁的猛男感动涕零,差点丢掉动画行业入行知识分子行道。
《呐喊》读后感(十四)
谁曾想,我会在31岁重读鲁迅呢,这《呐喊》的名字是镌刻在记忆里很久的古董了,却从未曾翻开,不知是鲁迅与阅读理解的关联绑定心理是否过重,那些童年推荐书目,只是听着,想着以后有空再读,不知不觉就过去了近20年。部分篇目再重读,杨二嫂和孔乙己等,便又复活了。有趣的是,这书竟然已过了小一百年,而我们的心性和情景,好像并没有变得那么多,我们仍旧能在鲁迅的笔下找到自己的影子,是亦步亦趋的七斤,是告诫自己寻找精神胜利法的阿Q,忘却了那些鲁迅与晚清社会背景的映射纠葛,反倒是人物心理和形象更清晰了,小人物的刻画寥寥几笔勾勒已然成形。 一百年过去,时代浪潮改变翻天覆地,那些人物却仍犹在。
《呐喊》读后感(十五)
曾经课本当中的文章现在再读,有了不一样的感觉。曾经是为了阅读理解,为了学习语文而读背。需要在老师的辅导下学习。而现在脱离了这些束缚之后再来阅读,可能才真正感受到了经典的魅力。但不是说以前的不好,相反很庆幸在小的时候就已经接触了这些,哪怕当时似懂非懂,现在再读的时候,会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现在知识的碎片化,感觉自己的语言功能也在退化。不管是简单的还是精彩的,都只是干巴巴的两个形容词,不能像过去一样,寥寥数语,便活灵活现。 鲁迅为什么的大师,粗浅的理解,首先是开创性,白话文,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其次我感受最深的是他对于国民的描写,辛辣的讽刺,到位,并且还有一种刻骨的真实感。哪怕是时隔一百多年,看的时候仍旧能从中看到今天的社会,今天的人。这就是我所理解的经典,常看常新,历久弥新,一直能够从中看到现今的影子,永不过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