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一个人到世界尽头》,感受到主人公的孤独与勇气。在旅途中,他面对困难和挑战,却始终坚定地向前走去。最终,他发现真正的价值不在于抵达终点,而是在于沿途的经历和成长。这部小说让人思考人生的意义和内心的力量。
一个人到世界尽头读后感第一篇
一个人在租的房间里静悄悄的读这本书,唯一的感受就是,我会把自己想象进那个情境,然后慢慢崩溃,所以我只有一点一点的看。不过看的时候我冒出了个想法,如果世界上唯一剩下的人是个孤独症患者,那么他会是什么样的结局呢?
1/15页一个人到世界尽头读后感第二篇
还没有看完,就我而言,我是一直在一口气一口气读的,有时候觉得会莫名其妙胸口发闷,然后会恐惧。没看他以前一直觉得所有人都不在了该多好,世界只剩我了该多好。现在觉得。。如果只剩我,,请一开始就只剩我,从头到尾都只有我。不要忽然,只剩我。
2/15页一个人到世界尽头读后感第三篇
书的开头很精彩,让我有想看下去的欲望。
只有一个人,除了他,一个动物都没有,更别说人了,全部莫名的消失了。没有任何线索。
我迫不及待的看了最后一页,我以为可以揭开为什么只有一个人的原因,可惜只到最后,也没有原因,只是一个人。。。
3/15页一个人到世界尽头读后感第四篇
刚开始很期望,像我是传奇一般,一直在等有让人惊讶的东西出现,特别是他弄了摄像头、录音带来寻找原因,不过看到最后,我心底骂了一句:shit,啥啊就结束了。没起因没原因没结果,晕~~~~
看着人物一步步走向孤单,一步步走向崩溃,我也跟着一步步迷茫~
4/15页一个人到世界尽头读后感第五篇
有点意思,一觉醒来世上所有的人都不见了.有人有交际才会有烦恼,无人无交际了也会有烦恼,烦太清净无人说话.其实最好的状态是在有人的社会里让自己的心里永远只住着自己,不被人打扰,喜怒哀乐都不被旁人左右,在有人的世界里也可以一个人到世界的尽头.不过这样自我的状态不是容易做到的.
5/15页一个人到世界尽头读后感第六篇
还记得那个很短的小说:世界末日之后,地球上只剩下你一个人,这时门铃响了……
2012之后,世界上只剩下你一个,然后呢……
是不是在生活下去也没了意义……
生活仍将继续,2012终将是个谁也说不准是否会来的末日,没人说的准,那就当没有吧,或者真的来了还有遗憾吗?
6/15页一个人到世界尽头读后感第七篇
作者的想法很好,要不然我也不会一看封面和简介就马上去买。
只是,对于我这样浮躁的人来说,明知没有任何悬念,还要认认真真跟着小说主人公一块孤独到结尾,真的有些煎熬。
也许,我还没能理解孤独吧。
7/15页一个人到世界尽头读后感第八篇
人是群居动物,群居动物就有群居动物的特性:别人做什么,你就做什么。你做什么别人也会做什么。
快乐,痛苦,骄傲,自卑,大家在一起的喧哗,大家分开的孤独,都是以群体为前提的,丧失了这一切,也就丧失了价值。
直面孤独,在喧嚣的世界里面,孤独好像不在,其实孤独一直都在那里。
一个人面对自我的意志的时候,就陷入了一个循环,因为这个循环是思考的过程,所以这个循环式痛苦的循环
8/15页一个人到世界尽头读后感第九篇
不管《我是传奇》,还是《睁开你的眼睛》,亦或是《香草的天空》,都出现过相似的场景,主人公站在空荡的街道中,寻找也罢等待也罢,最后那一刻来临前能做些什么?如果是我恐怕早早就会崩溃了,即便是在梦中;也有可能挺过最初的恐惧后可以免费周游全球,那可真要一个人走到世界尽头。期待早日看到书中约纳斯的经历,期待
9/15页一个人到世界尽头读后感第十篇
他望着那些房屋、城堡、森林,想着曾经看过这些景物而如今已不存在的无数世代;他明白了,自己所见的一切无非就是遗忘,而绝对的遗忘从他不再存在的那一刻起,终将告成。而我,也再一次想起这个令人惊讶的事实(这个显而易见却令人惊讶的事实):一切存在的东西(国家、思想、音乐)也都有可能不存在。——米兰·昆德拉
一切都是会被遗忘的,都会不存在的。宇宙最后要么坍缩回一个点,要么全部冷却。
10/15页一个人到世界尽头读后感第十一篇
被浪漫而悲伤的标题吸引,看进来以后才知道是中年男人面临孤独一个人的自言自语。
这完全是一个大叔整整400页的自白,有回忆美好,还有发神经。
据说,这是一本非要静下心才能读完的书。我忍受着看完了,然后质疑自己收获在哪里?
令人欣慰的是,结尾处终于有了点令人唏嘘的浪漫。
可惜那不足以我喜欢上它。
用一个人物从头写到尾那么厚一本书的作者很天才。
可以忍受着看完的读者也很天才。
看完了还会夸它好的人,那是更上一个层次的天才!
11/15页一个人到世界尽头读后感第十二篇
莫名其妙的在一次一个人逛街的时候买的这本书,可能只是因为书名符合当时的感受。刚开始看不懂,觉得主角好无聊,这本书很无趣。但慢慢看,看见的是作者以末日一样的形式讲述生活里的孤独和温暖。城市里的人的孤独吗?听起来总觉得有点矫情……
总摆脱不了主角很傻之类的想法,虽然说这样挺自大的,自己爱自闭什么的也就别加到别人头上吧。总觉得一个人的世界挺好的啊,什么东西也可以一个人处理什么的。但是或者必须和别人交流吧,无论自己喜不喜欢,反正早晚都要去学会的事情,只是心里排斥。算了,真的到我要去做的时候,总会觉得害怕
12/15页一个人到世界尽头读后感第十三篇
隔在我们与虚无间的那道帘子,就是日常生活中那些琐碎的小事。你总想掀开它,摆脱它,可是一旦让你赤裸裸地直面虚无,又开始怀念被鸡毛蒜皮的平淡所包裹的日常。
笔触很细腻的小说,几乎可以站在主人公视角跟随他的脚步,偶尔提到家人朋友的部分也非常质朴自然,没有一笔带过,也没有刻意煽情,在描述主人公独自一人面对世界尽头的虚无的时候,作为笔者抑制情绪其实是不简单的。
整篇读完只花了很少的时间,可能是有些过于琐碎,而我并不是特别有耐心?可能是因为缺乏跌宕,所以我无意识地速读?
还不错,能感受到那种压抑,但并不是我会推荐的一本书。
13/15页一个人到世界尽头读后感第十四篇
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大甲虫,一觉醒来,发现全世界只剩下自己一个人,同样的寂寞,恐惧,纠结,慌张,无奈,绝望。。。有多少人幻想过这个场景?如果真的遇到,又会怎样?当然,这是现实中不存在的情景,荒诞的,不可思议的,唯一的可能,只是一个梦境,但是又的确很真实的存在,真实的令人恐慌,虽然根本不可能存在
超现实,这是我最喜欢的小说类型,不同于魔幻玄幻科幻,没有妖魔鬼怪,没有超自然的神灵,也没有眼花缭乱的高科技,一切都是现实中存在的人物和事物,但是又不同于现实小说那些正常有序的描写,而是把现实打乱规则,重新组合,制造出一个脱胎于现实,却不同于现实的、扭曲的超现实梦境。
喜欢卡夫卡、博尔赫斯、卡尔维诺,包括刚刚看完的阿根廷大师科塔萨尔,都是杰出的梦境制造者,令人惊喜的是,当代奥地利也有这样一位,同他的前辈卡夫卡一样,制造了这样一个令人难忘的梦境。从作者姓氏来看,显然是一位生长在奥地利的南斯拉夫后裔,同样卡夫卡也是生长在捷克的犹太人,他们都不是真正的奥地利人,却让奥地利文学更加绚烂夺目
14/15页一个人到世界尽头读后感第十五篇
《一个人到世界尽头》讲述的是一个几乎没有情节起伏的故事,没有跌宕,没有变化,以至于在开始的100页里,我甚至想要放弃读这本书,但就在我要放弃的时候,它开始了意味深长的哲理思考。
一个人到世界尽头,没有任何人和动物存在了,只有主角,构成生活的只是摄像机和观看摄像机,在这种极度虚无之中,我们仅存的只有恐惧和记忆。记忆是仅能安慰或者说仅有它能支撑我们活在这片虚无中,当有一天我们所有的记忆与现实混淆,或者淡忘,那么便是终结之时。
我们老是抱怨没有人理解自己,懂自己,感到人生一种无可奈何的孤独,可是当把你置身于这种极致的孤独,那么你所梦寐以求的只是一个活着的东西,狗或者其他。忘记哪个作家说过这样意思的话了:人离不开人,人永远是自己的安慰。
在这种纯粹到了极致的孤独当中,作者也借主角之口,说出了对人生,时间,存在,爱情等永恒话题的感悟。有一段话特别的美:他一直怀有的愿望是,他最后的思想应该属于爱情。 爱情应该成为他最后的思想,最后的感受。
在那个什么都可以被自己支配,其实什么也不属于自己的世界里,主角最终之旅也是对爱情的追逐,等到这一希望破灭时,他也就走向了死亡。
其实,我们活在这里,真的很感谢还有人在这里,我们不是末世里的那最后一个人。
15/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