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踪假日》是一本引人入胜的悬疑小说,讲述了一对夫妇在假期中失踪的故事。通过不断地揭开谜团,读者跟随主人公一起寻找真相,最终揭露了一个扭曲的阴谋。这本小说不仅紧张刺激,还充满了人性的探讨和对人性的反思。
失踪假日读后感篇一
是一本很温暖的小说 由几个小故事共同构成的 主人公在孤独中寻找到爱 追寻到青春的真实意义 乙一的构思总是精巧 读到最后总会有些忍俊不禁
失踪假日的“我”,母亲的离世,“我”每天活在被赶出家门的恐惧中,于是谋划出一系列荒唐的事情 “我”居住在仆人邦子的家中 莫名的与她成为好友 而文中最后的反转 让“我”感到释然同时与邦子的友谊似乎在某一方面深华了
失踪假日的“我”,是青春期缺乏安全感的孩子 害怕失去父亲 害怕只剩下自己一个人 而我在这场“失踪”中 找到了爱与救赎
失踪假日读后感篇二
对于乙一我是闻名已久(有段时间把他和阿乙总是弄混),挑来挑去买了一本久负盛名的《夏天烟火我的尸体》,就感觉有点过誉,而且日式轻小说的风格也不太适合我。于是其他的就没兴趣再看了。今天发现大错特错,闲来无事开了一本失踪假日,第一个故事《亲密宝贝》我竟然真的,差点,哭出来。我从来只会在最激烈的场景中落泪,像罪与罚那种,这种清淡的笔触很少能打动我,但是这个故事,我服了,我心服口服,里面“被阳光照到的阴暗角落里开出了花”一样的细节深深打动我。我也终于理解大家推崇白乙一的原因,美好与哀愁如此令人心动。
不过后面两个故事就一般了,甚至同名短篇还不如玛莉亚的手指。玛莉亚这篇有点调子起高了,后面无论是谁杀了她,都让人觉得意料之内,能做的文章只是在于解释情理之中。失踪假日就太啰嗦了吧,情节推进也太慢了,慢到我把所有可能出现的结局都想了一遍,然后bingo,正中靶心。
失踪假日读后感篇三
最近重新下载了蜗牛读书app,从"尘封"许久的书架上阅读之前收藏的书籍。阅读进度刚好跳到《失踪假日》。于是我便将这一篇小说从头看到尾。主人公是一名中二少女,从她的视角讲述了整个故事。文字细腻、人与人之间的温情颇为动人。也许在邦子狭窄破旧的房间里,奈绪能有类似多年前和母亲两个人一起居住的安心吧。小说中有很多轻松的令人发笑的桥段。警方问邦子奈绪是怎样一个孩子。邦子脱口而出:像机器猫里的胖虎。而后她马上改口,当被奈绪追问时,"像胖虎那样有力量"真的太好笑了。前面两篇小说已经不大有印像了,以前看过又似乎没看过。第二篇感觉有些瘆人,到底杀人凶手是土屋先生还是主人公姐姐呢?乙一的作品最初看的还是署名山白朝子的《胚胎传奇》。总想看一些普通日常的治愈类的,类似于《失踪假日》,不要第二篇这种。
十一月一十七日:今天看了第一篇《幸福宝贝》,这一篇真的好治愈。结尾雪村留给主人公的信,让我感受到了温暖和鼓励。
失踪假日读后感篇四
em……个人看法,这部作品貌似有点小无趣。三则故事说悬疑吧,算不上纯悬疑,谜底仿佛就在谜面。说情感吧,又感觉有点拧巴,仿佛缺了点什么。说纠缠吧,似乎又有点落入俗套了,剪不断理还乱。
第一则故事打折悬疑的旗号,聊着灵异的故事,想着自圆其说的事情……其实不是太喜欢这类风格。有点不伦不类,又有点不够干脆!
第二则故事挺有意思的,虽然开篇就知道没那么简单,在这根手指中的细线出现的那一刻,作者就算正式将作品转了一个方向。只是文章结尾部分虽然给出了答案,但是答案是否说得过去?貌似就是看个热闹。最后还得补上一段嘴上的倔强……真有点啰嗦了吧。
坚持读第三则故事的理由只是想看看这个局中局是通过什么方式给衔接上的。牵强吗?个人看法可能真的不同。就像文中邦子说的那句 : “你往窗外看的时候、大声笑的时候、打喷嚏的时候,还有离开房间上洗手间的时候,我都担心死了。”可是故事就是这么的巧合。只能说邦子心宽,女主心大!
失踪假日读后感篇五
乙一老师的第二本书,相比于第一本《夏天 烟火和我的尸体》这本小说要稍微温和一点,但仍旧不免在我的心里留下震撼感以及阅读完成后的震撼感。 第一篇故事《幸福宝贝》看完以后,心里真的好震撼。当时就忍不住在想 和一个毫不熟悉的亡灵住在一起真的不会感到害怕吗?不过也由此契机,“我”才能走出黑暗享受阳光。其实翻过来想 如果亡灵是自己熟悉的人的话 那该是无比幸福的事情了吧。 第二个故事《玛利亚的手指》,一开始我误认为凶手是日夜寻找手指的“未婚夫”(原谅我忘记了所有人的名字...),后来越看越觉得不对劲 开始觉得凶手是姐姐 没想到凶手真的是姐姐。最后故事结尾“我”和“妈妈”恢复了联系,可原生家庭带来的那些伤害 真的可以填补吗? 第三个故事《失踪假日》,我以为“我”会和“梆子”建立深刻的友情 会双向治愈,没想到乙一老师还是没有让人失望,出乎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真的很好看。当时阅读的时候想到一位书友说 “我可能是爸爸的私生女 爷爷奶奶去世后,爸爸接我们回家”我对这一猜想也一直深信不疑,所以在后面梆子问爸爸为什么如此在意我时,我才会期待“爸爸”能够说出那句“她是我的亲死女儿”这句话。
很好看的一本书
失踪假日读后感篇六
“像白乙一这样挺好的,叙述者永远年轻,永远有希望,多好呀!”我一读完,便这样想到。
乙一的新作偏白。个人很喜欢里面的《失踪假日》这一篇。故事的内核很简单,是治愈,感恩生活之类的。乙一十分擅长通过小孩,尤其是小女孩或者少女的视角来叙事。《失踪假日》的女主角便是一名名叫奈绪的小女孩。因为乙一用第一人称,而且叙述者是在结尾处才发现自己被操控,叙述者的视角便不是omnipotent,或全知全能的,即使是抒发情绪也用的是符合小孩身份的直白语言,读者也更能感同身受。一般来说,长篇小说作家会倾向于使用third person omnipotent, 营造出一种宿命论的氛围。
最后也想说一下《失踪假日》的题目。乙一作品中的配置通常是带有青春期惆怅迷茫,无助的少年少女与另一个人互相扶持,支持对方,战胜了寂寞。说到底,寂寞是一种人人都想摆脱的情绪或状态。所以可以这么说,“失踪”的是主角的过去,“假日”便是位于过去与未来之间得以喘息的现在。假日总是会过去的,假日也总是会带来欢乐与收获的,那么就祝大家未来可期来结尾吧!
失踪假日读后感篇七
1.雪村拥有健康的内心,她只选择看世界光明的一面,用幸福的滤光镜包容世界,那种幸福就像洁白柔软的棉花糖。而我却做不到。我所看到的,只是光线背后的阴影,世界宛如冰冷的怪物。 2.我的内心深处总有一层隔膜,就像有颗小石子钻进了鞋里,总觉得有点儿不太舒服。 3.住在邦子房间的日子十分安宁,我就像在河水的冲刷下日渐圆润的石子。 幸福宝贝/玛利亚的手指/失踪假日 觉得活着没有意义的“我”甚至想替无辜受害的雪村死去,但在雪村和小白猫灵魂的陪伴下慢慢开始重视自己的生活:“今天我要打扫房子、洗衣服,在这之前,我要先拉开窗帘,打开窗户,让风吹进我的房间。 站在檐廊上,我望着院子,院子里的草木在夏日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天边的云朵正从太阳附近飘过。菜园里的西红柿已经红了,水滴在上面闪闪发光。”尽管我被杀害了,但我还是喜欢这个世界,甚至爱得一塌糊涂。所以,我也不希望你讨厌这个世界。; 第二篇(神也爱人 虽然感觉有很多小疑点 第三篇完全是个以自我为中心的小孩,自己想找到京子进自己房间的证据就离家出走,住在佣人的房里,为了让爸爸担心就伪装成被绑架,结果道行不行被邦子骗去3千万,她难怕到最后知道了所有真相也不觉得自己做的有什么不对,麻烦别人也丝毫不觉羞愧,这就是小孩子的坏。
失踪假日读后感篇八
“可是这个世界上同样也有一些美丽得让人心动的事物。在这个世上,我一直在观察那些让我心里感动的东西,每次举起照相机,按下快门的时候,我都想,我十分感谢上天能让我看到这个世界。尽管我被杀害了,但我还是喜欢这个世界,甚至爱的一塌糊涂。所以我也不希望你讨厌这个世界。 如今在这里,我想跟你说:看看信中的照片吧!你有一张好看的脸,是这个美丽世界的一部分,而且你也是我打从心里喜欢的事物当中的一个呢 ! 她脖子上挂着一部大大的相机,在长长的小路上漫步,小道两旁是一望无际的草原, 一眼望去,一片绿色。柔和的清风携来花草的芬芳,心情是多么轻松愉快。她的步履像空气一样轻盈,嘴角挂着甜美的笑容,眼睛里还带着孩子的天真。她仰起头来,期待着下一次的冒险旅程。小路一直伸向远方,直到蓝天和绿地相接的地平线。 我真的打从心底感谢她。
尽管时光短暂,但是,谢谢你陪在我的身边。”
实在是太喜欢雪村沙织啦!她是个好温暖好热爱生活的姑娘呀!!
“因为某个人的背叛而不再相信其他人,却又因为被另一个人所拯救而决定相信 。”
“这和血缘,没关系……”爸爸无力地回答,声音里透出一丝软弱,好像一个胆怯的少年在抽泣,“我曾经爱过那孩子的妈妈,但这已经不重要了,我只希望自己就是那孩子的爸爸。我把她养大,并不是出于什么义务,只是出于那种常见的、一般人都会有的感情。 ”
失踪假日读后感篇九
GD图书馆借书
这一本的三个故事都很一般般,乙一文笔有的时候是真的不好,太白开水了,在情节不是太吸引人的情况下,真的无法有继续让人读下去的欲望。
《幸福宝贝》就是说“我”住进了一个阳光开朗热爱生活但是却被人杀害的女生的家,但灵魂还在,最后就是找到了凶手,“我”也变开朗了,热爱生活了。这个凶手之前杀了一个人,因为女主有证据,所以他就把女主杀了,但是故事并没有说清这个男受害者的灵魂在不在他遇害的湖边,也没有说凶手是不是真正的悔过,有没有和他道歉。但是有一句话我还是很喜欢的,也是书底封上的一句话:尽管我被杀害了,但我还是喜欢这个世界,甚至爱得一塌糊涂。所以,我也不希望你讨厌这个世界。
《玛利亚的手指》:感觉没那么吸引人,肯定就是最有嫌疑的人没嫌疑,最没嫌疑的人是凶手,比较不喜欢那种用没提过的线索揭露真相的悬疑故事。而且这个故事也确实有点黑乙一吧,珍藏死人手指这种事......但我确实有想过玛利亚男朋友是罪犯,或者玛利亚真的有魔力这种。比较一般,很平淡。
《失踪假日》:应该是乙一早期写的比较长的一篇了,真的无聊,没有凶杀案,也不黑暗,也不温馨。一个女生就是想看继父和继父的妻子因为自己着急,所以自己躲起来,制造了假绑架,家里的一个佣人邦子也帮助他,但是,她不知道邦子联合了自己老公也在帮他。我当时还猜,以后肯定会有真绑架,但确实有所谓的绑匪,只不过是和女主邦子一伙的邦子老公,为了真实,或者说他们自己也想要钱?所以拿的钱,就......没什么劲。看到最后,就这?就这?!
比较鸡肋,故事没什么波澜起伏,语言也没有滋味,可以不读。
失踪假日读后感篇十
#阅读《失踪假日》 乙一
第4本乙一的书,排序的话《黑暗》>《失踪假日》=《青》>《夏天》
共3个故事,两个短篇和一个长篇。
目录
幸福宝贝/001
偏爱第一个故事,有《黑暗》的温情感,原来小说还可以这样写,一点都不恐怖。
摘录
这世界上有太多让人绝望的事情。有时我们甚至会想,要是自己没有眼睛和耳朵该有多好,那我们就可以不用看到和听到自己讨厌的事情了。
可是,这个世界上同样也有一些美丽得让人心动的事物。在这个世上,我一直在观察那些让我心里感动的东西。我十分感谢上天能让我看到这个世界。
尽管我被杀害了,但我还是喜欢这个世界,甚至爱得一塌糊涂。
所以,我也不希望你讨厌这个世界。
玛莉亚的手指/045
一开始纠结手指上有没有戒指,什么时候告诉芳和先生真相。
之后的推理很精彩到我都忘了之前的纠结了。真凶也没想到是她,但是情理之中。结局我还挺喜欢的。
失踪假日/147
挺好玩的,但是感觉一般,有一种大小姐玩游戏的感觉。
后记/299
失踪假日读后感篇十一
《幸福宝贝》:他如何同亡灵共处一室,寻找重生的契机? 放弃与他人相处,对人生丧失希望的男主,认命般的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但他遇到了一位不知道自己已经死去的少女,在烦恼少女为何还留在人间的同时,他其实也在自问,自己的人生意义为何。这是一个就像在丧丧的阴天里逐渐显露出阳光的故事,当然,还有穿插在其中的杀人事件,不过挺简单的。主要的反转还是关于某个角色的真相,爱猫人士必读。 《玛利亚的手指》:我藏起她“消失”的一截手指,而杀人者究竟是谁? 少女被急驶的列车撞成碎片,是自杀?他杀?还是单纯的意外。故事用倒叙式推理来讲诉了案件发生过程,主要线索是死者身上那本该有,但始终找不到的戒指,如果戒指在案发之时就根本不在现场,那么就要从凶手的动机去推敲。 通过他人对死者的侧面描写,来塑造角色,这仿佛是个全身充满神秘感的魔女,而凶手的动机也与其人设有关。主要作为侦探角色,不仅自己也对死者有某种莫名的渴望,推动责主角调查这一起看似自杀的他杀案。就连案发过程,也和自身有关联,甚至自己当天的行为间接成为追查出凶手的关键点。凶手使用的诡计不仅巧妙,最终还有关于死者死亡方式的反转,更增添了故事的悲剧性。果然,最难以让人理解的就是人心。 《失踪假日》:富裕之家的少女,为何与绑架犯共枕同眠? 女主因为拖油瓶的身份进入豪门,而又因为两年后丧母,继父又娶了新的继母,感觉自己在家中是寄人篱下的状态,于是设计了一出自导自演的绑架案。从这里还表现出女主可怜的一面,不惜自己谋划犯罪,来了解这些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家人对自己的真正态度。有些烦恼其实是自己带来的,从暗处发现真相,或许会觉得自己一直以来就是自作多情,或许也从来没考虑过他人的感受。 所谓最危险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女主现实离家出走,又偷偷溜回家中,躲入女佣的房中,既起到了灯下黑的作用,又能通过女佣了解家中的一举一动。而这是女主的表现又像是胖虎一样,可以看出虽然女主的立场有些让人同情,但却同样也是个任性的千金大小姐。 当然,故事并不是单纯的讲诉家庭情感关系。当女主的“绑架”案终于结束后,整个事件才开始真正的反转。女主本来以为一切都是自己在幕后策划,其实她只是在计中计里扮演的女主角而已,真正的幕后导演另有其人,不过故事整体是篇温情喜剧向的,没有什么阴暗的元素。
失踪假日读后感篇十二
乙一是作家安达宽高的笔名,他还有别的笔名,用于区分他的写作主题或是风格,比如写作恋爱小说时用的中田永一,还有像山白朝子,用于他的志怪小说等等。而“乙一”则是最有知名度的,用来创作推理小说时用。 喜欢他的读者把乙一的写作风格分为“白乙一”和“黑乙一”,从字面估计就能感受的到,一个走温情路线,另一个却是十足的暗黑风。而这本《失踪Holiday》便是“白乙一”风格。 全书两个短篇加一个中篇。《幸福宝贝》在刚读的时候让我想起了古代田螺姑娘的故事,温情又治愈,推理的成分在其中引导且不失主线,很淡,却很有力。典型的日式平淡孤寂下翻滚强烈情感的诉求感,主人公由憎人厌世到最后走向光明的新生,一个枉死的灵魂和一只小猫带来的改变,看后竟十分感动。本篇原文是《しあわせは子猫のかたち》,台版皇冠译为《形似小貓的幸福》,我觉得更适合,小猫在这里弥足重要。 第二篇《玛丽亚的手指》带有一定的浪漫色彩,姐姐的旧时同学玛丽亚被火车碾碎身亡,被判定为自杀后草草收场,主人公“我”却对此事耿耿于怀,认为他杀的可能性极大,于是在和几个关联人的交流中逐渐拨云见日,而最后的结局却出乎意料。所有线索的源头、思考的肇始,都源自于玛丽亚的一根手指,包括芳和先生对玛丽亚手指上的戒指的执着,渗透着被爱的渴望和偏执,那一丝丝的浪漫柔情可见一斑。这篇最好的是伏线的排布,读到最后虽然也能猜出结果,但看似简单的小文,却彰显了作者的写作功力。 最后一篇便是本书的书名篇《失踪Holiday》,在看完整本书后,我觉得每篇都仿佛在探讨“自我认同”。《幸福宝贝》在探讨生命价值的自我认同,《玛丽亚的手指》在探讨情感的自我认同,而这篇则是身份的自我认同。“我”奈绪,穷苦人家出生的孩子跟随母亲改嫁至富豪的继父家中,随后生母过世,继父续弦,面对毫无血缘关系的继父继母,“我”该如何在这样的家庭中生活?为了寻求这种认同感,“我”只好做出一些冲动的,甚至作的行为,不要忘了,“我”还是个少女,起初的莽撞、执拗,到最后的无法收场,甚至是“我”没法想到的、仿佛有一双无形的大手在推着事情朝不可控制的方向发展。而这时的“我”,一直认为是操控者的“我”,早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那个被操控的人。(想起了老友记里那句“the messers become the messies”) 乙一有黑白之分,但仔细想想,这个世界哪有所谓的纯黑纯白,就像黑夜和白天交替上演,那个转换的边界不会像锋面界限般分明,被黑夜侵染的白色也会变得不那么单纯。
失踪假日读后感篇十三
《失踪假日》是白乙一为每位失踪者所写的寻人启事。
《幸福宝贝》里那个因为厌倦与人接触,选择去一个没有人认识的地方独自居住的i人。找到合适的房子,窃喜于终于可以一个人悄悄地过自己的生活了,开心还没几天,就被冒出来的小猫咪给打搅了,而接二连三的诡异事件更是让他不得不意识到那个被杀的人以幽灵的状态存在于这个家里。这个幽灵不但能喂猫咪、拉窗帘、开关电视,能帮他做饭、洗碗、打扫卫生、洗衣服,还能写信给他……他没有丝毫障碍就接受了这个田螺姑娘“室友”。
一人一鬼wei一较劲儿的事儿就是一个执着拉上窗帘,为自己营造一个孤独的小天地,一个非得拉开窗帘,在开窗通风这件事儿上也是jue不让步,在这场拉锯战中,以人的败北而结束。除了偶尔发生个人喜好上的冲突,一人、一鬼、一猫也算和谐地共处着。
觉得不被外界所接受、所喜欢的男主,也不断地否定自己的存在价值,甚至觉得活着实在太痛苦了,是这个明亮的幽灵和猫,治~愈了他的孤独症,他开始热爱生活了。她说,“尽管我被杀害了,但我还是喜欢这个世界,甚至爱的一塌糊涂。所以,我也不希望你讨厌这个世界。”
《失踪假日》中跟着妈妈再嫁富豪的奈绪,在母亲去世后,每天都担心自己什么时候会被赶出家门,一晃六年过去了,她也没被扫地出门。
继父在她建议的手工艺班认识了再婚对象,再次将她的不安推向高点,她内心千百个不愿意继父再婚,可是因为自己与继父没有任何血缘,缺乏立场,只能假装大方支持。
不出意料,两个人不怎么对盘,有意无意地较劲儿着。奈绪怀疑京子趁她不在家,偷翻她的东西。为了找出证据,也为了测试继父对她的爱,她临时起意躲到佣人房里,假装失踪,再升级为假装被bang架。
她以为自己是个聪明的猎人,没想到不过是个身处局中局的螳螂。尽管剧情没按她的剧本走,她还是得到了救赎,她看见自己对京子抱有愚蠢的敌意,看见无条件爱自己的继父,看见始终缺乏安全感的自己……
这个结局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恶有恶报,奈绪没有追究绑匪,大概是因为她的目的已经达成了吧。
奈绪让我想起来几年前的我,那时候刚来福建一两年,没有朋友,没有家人,和老公吵架后,没有地方可以去,就去酒店住。他也是知道的,就一家家酒店找来,那时被找到的我的心情大概就是奈绪的心情吧。
失踪假日读后感篇十四
个人比较喜欢本书的最后一个故事。失踪假日讲述的情节或许很简单,而人物设定却是能吸引人的一点。
(以下可能包含剧透内容,谨慎阅读)
(有关主要情节)
======
故事的主人公——菅原奈绪,是一个比较有“公主”脾气的初中学生。不过在这脾气的背后,是她生活的不安,背后的孤独,以至于最终产生对菅原家里人的怀疑。这种“叛逆”有它的苦衷,那便是寻找到一份安心,感受到自己是真正被爱的人。
她经常与家人闹小矛盾,以至于最初的离家出走,一直没有安心的生活在别人家中。菅原家对她来说是陌生的——对于这个从小便仅有母亲在身边,而母亲却又不久便离开人世的她。那个旧手帕是她的妈妈留给她唯一一份能够纪念的物件,也因此,京子来到家中后,她为了在家中能够安稳的生活,或是不让家庭破裂,就时常触摸那块旧手帕来讨得爸爸的怜爱。
可是有一天她总发现自己房间似乎好像被人动过一般,联想到她一直和京子水火不容,怀疑便自然指向她。于是她想出了一个办法,可以窥视有没有人进入她房间的办法,那就是到仆人邦子的房间去观察。这次,她又“离家出走”了,只不过实际上没有离家,而是一直生活在家中。
邦子——一个家中不起眼的仆人,对于大小姐奈绪要在她房间住下这件事尤为惊讶,不过最终也同意了。说话总有些慢吞吞,但是办事上她细心体贴。她勤勤恳恳的照顾着这个家中的大小姐,在这段日子里给她买零食,换洗衣服,还为她的“离家出走”保密。
日子这样过着,她和邦子也越走越近,从最初的使唤邦子做事,随意的发小脾气,到逐渐被邦子一心一意的照顾所打动。可是进房间的犯人还是没捉到,她也不免有些厌烦,想要不就结束这场闹剧吧。
那天圣诞夜,她跑到家人团聚的主屋墙壁旁,却发现家人们似乎没有因为自己的失踪而郁郁寡欢,那样的灯光、那样的欢声笑语加重了奈绪心中的愤怒和不满,于是她决定,她要自导自演一场绑架案。她吩咐邦子寄出她用杂志上的字辛苦拼凑的,似乎是绑匪写来的信,以此要挟家人。这次她的爸爸,还有家里的许多人真的着急了,甚至警方也出动调查。而她和邦子则密切配合,那台邦子身上的电话让她能够听到家里人的反应。
原来家人并非不关心她。当她知道爸爸是真正无条件的爱她,甚至京子也因为这件事有些失落的时候,她又动摇了。她想结束这场绑架案,让家人放心。
但是家人们的反应并不像她所想那样。氛围一如既往还是剑拔弩张。在一次出去透风的时候,奈绪不小心引发了一场车祸,而跟在她身旁的邦子却勇敢的推她离开,自己做替罪羊。事后因为邦子引发的风波传到家中,菅原家的人想要将邦子赶出去,这让奈绪心生愧疚,同时若是没有邦子,自己的这个“绑架案”该怎么进行呢?她便决定要坚决执行下去,再写一封绑架信,而赎金就由邦子在她指定的地点来交给“绑匪”。
邦子照做了。
正当她的计划完美进行时,突然闯入的绑架犯再次打乱了她的行动。交付赎金的地点出现了真正的抢劫犯,她已经顾不上自己的计划了。“先抓住抢劫犯再说。”可在楼下,奈绪和那抢劫犯相撞,导致她失去了意识…
醒来的她发现自己回到了曾经她自己的房间,温软的触感,久违的阳光…但是她心中的诸多疑问仍未解决。得知邦子也离开了家,她更加困惑。她发现了邦子自己屋子中留下的笔记本,最后一页,邦子告诉了她是自己经常发现大小姐屋里的窗户没关,就擅自进入她的房间…结尾邦子还道了歉,并对这段相处的时间表达了感谢。
这件事因为最后没有伤亡,仅仅丢失了钱财,警察便没有继续追究。就这样,一转眼又过去十个月,她收到邦子的明信片,得知了她的地址后,她乘上电车去寻找邦子。或许是为了得知事情的真相,或许是对那段寄居在邦子小房间的生活,还有那个令人感到温暖的被炉的怀念。
不过事情的真相却令她吃惊…
======
邦子并不是所想的那样简单,同样,人也是有多面性的。这世上大抵没有人能从生到死一直保持着洁净的想法不起任何念头与歪心思。这或许不是错吧。因为事件的种种关联,也因为邦子真心实意对奈绪的照顾,奈绪和邦子也最终默契的对将这个事情对外界保密。人是既矛盾又真实的。在奈绪看来,或许也并不出格,她留给邦子宽容,而邦子也给予了她温柔。在最后奈绪真心实意祝邦子能够平安幸福,读到这里,情绪虽复杂却不失感动。
而奈绪从一开始的因为孤独引发的叛逆,对家人的怀疑,再到得知真相后的理解,那份生命中的孤苦与怨恨也被消解——她感受了爱,感受到来自邦子一心一意为她,感受到在邦子那小房间中寄居,被炉的温暖和邦子的温暖。她与邦子相互理解了彼此。
“我一直以为大小姐是个可怕的人。”
“其实我在心里悄悄嘀咕了一句:对不起嘛!”
她还感受到来自家人的爱。她的爸爸一直以来一心一意为她,不因为她的身世对她有任何偏见,此外,家中许多人也都在牵挂她……
她终与世界和解。
我们也同样。随着长大,渐渐从认为他人不能理解自己,甚至封闭自我拒绝交流,到最后发现,世界上或许没有那么多敌意,有时仅仅是自己的无端揣测。身旁有许多人仍然爱我们,有条件或是无条件。
所以,与世界和解,与自己和解吧。与过去的那个冲撞而情绪化的自己告别,选择接纳,选择淡然处之,不再对他人抱有敌意,而是去在交流中一步步理解、感受他人,照见彼此的悲喜。
愿我们能在再一次遭遇痛苦和不堪时,也能笑着说没关系。